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78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金刚顶经》题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1:4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刚顶经》是梵文本十万颂十八会的通称,是金刚界的本经,为密教所依三部根本经典之一。
  此经又名《摄大乘现证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大教王经》,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该经题的意思有多种解释。一般说来,金刚是譬喻,表示一切如来法身如金刚一样坚固不坏,无有生灭,无始无终;由于此经在一切大乘法中最为尊上,好像人的头顶,所以称为金刚顶。
  一切如来,在经中有三个意思:一指大日如来;二指大日、不动、宝生、阿弥陀、不空成就五如来;三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真实,是说如来已证得如实理、如实知,远离一切虚假。因为此经所说显、密教义,涵摄一切大乘教法,所以称为摄大乘。现证,即立刻证得佛菩提之意。
  此经广泛宣说金刚界佛部(以大日如来为部主)、金刚部(以不动如来为部主)、宝部(以宝生如来为部主)、莲华部(以阿弥陀如来为部主)、羯磨部(以不空成就如来为部主)五部和身口意三密以及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法界体性智五智成佛等意,理事具足,穷尽了诸佛的本意,因此称作大教王经。
  一般认为,《金刚顶经》在印度出现的年代,略晚于《大日经》,约在七世纪末叶。产生于东南印度。最初流传于德干高原、西南印度等地,后随密教的发展而向南印度和东北印度传播,大约在八世纪初始成为密教修习的主要仪轨。
  根据密教传统说法及有关经录记载,此经的梵本共有三种本子:㈠广本,又名无量颂本,但仅是传说,未见流通。㈡大本,即十万颂本。相传为金刚智从龙智所学,将欲传到中国来,而因海风漂没,中途失去。㈢略本,为四千颂本。大本《金刚顶经》,共计十万颂十八会,合三百卷。我国不曾有全译本,但节译本为数不少,从唐至宋,前后共有十九种左右。
  其中以唐代不空译本为最多,共有十二种,分别是:《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一卷,相当于十八会中的初会和第六会,兼杂有<敏感詞>各会的内容;《金刚顶三十七尊分别圣位经》一卷,相当于初会之初品;《金刚顶寿命陀罗尼经》一卷、《金刚顶寿命陀罗尼仪轨经》一卷,以上二经相当于初会第二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一卷、《金刚顶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会普贤修行念诵仪轨》一卷,以上二经相当于第六会;《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一卷,相当于第十三会;《金刚顶胜初瑜伽中略出大乐金刚萨埵念诵仪轨》一卷、《金刚顶胜初瑜伽普贤念诵法》一卷、《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一卷,以上三经相当于第八会;《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二卷,其内容基本上与《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相同;《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相当于初会初品的全译。
  唐代金刚智所译《金刚顶经》节本有三种:一名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相当于初会的略说,兼杂有<敏感詞>会的内容;一名为《金刚峰楼阁一切瑜伽瑜只经》二卷,内容涵摄十八会的总体思想;另一名为《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相当于初会初品所说一印曼茶罗的内容。唐善无畏所译仅一种,题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相当于初会第四品。唐罽宾三藏般若所译亦一种,题为《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三卷,相当于初会初品的内容。
  北宋施护所译两种:一名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等于初会四品的全译;另一名为《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相当于第十五会。北宋法贤所译一种,题为《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相当于第六会。
  在上述所有节译本中,最著名的是不空所译三卷本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金刚智所译四卷本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以及施护所译三十卷本的《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这三个译本都可以称作《金刚顶经》,但通常所说的是指不空的译本。
  这里选录的,就是不空所译三卷本的《金刚顶经》。所用的本子是《频伽藏》本。此为日本入唐八家(「东密」五人;空海、圆行、常晓、宗叡、惠运。「台密」三人:最澄、圆仁、圆珍)「请来本」与高丽本和中国宋、元、明本及灵云本校勘后所用的本子。
  不空所译三卷本的《金刚顶经》,是十八会中初会初品〈金刚界品〉的全译,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初品中有六曼茶罗,即金刚界大曼茶罗。又说大日如来受用身以五相——通达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五佛圆满——现证成等正觉。
  第二部分:说陀罗尼曼茶罗具有三十七尊,并都住波罗蜜形,广说入曼茶罗仪轨,为弟子授四种眼,说四种法。
  第三部分:说微细金刚曼茶罗也具有三十七尊,并于金刚杵中各持定印,广说入曼茶罗仪轨,使弟子的心得以胜任、调柔和自在无碍。同时说微细金刚定,修四静虑法、四无量心及三解脱门。
  第四部分:说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茶罗也具有三十七尊,各持标帜供养而住。再说入曼茶罗法,相互说受十六大供养法。
  第五部分:说四印曼茶罗法,弟子受四种速成就法。
  第六部分:说一印曼茶罗,如果持诵大日如来真言和金刚萨埵名号,即具有十七尊。同时也说入曼茶罗仪轨,给弟子授共行法,修习集本尊三摩地。
  顺便提一下初会<敏感詞>三品的大致内容,第二品〈降三世品〉,说的是十种曼茶罗,其中有大佛顶、光聚佛顶及一字顶轮法等;第三品〈遍调伏品〉,说六种曼茶罗,其中有莲华部观自在法;第四品〈一切义成就品>,也说六种曼茶罗,其中有宝部虚空藏法。
  当然,三卷本的《金刚顶经》与大本十万颂相比,几乎微不足道,但它的内容基本囊括了大本所阐述的主要思想。未选录的部分占绝大多数,除初会外,还有十七会。它们分别是:第二会<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第三会<一切如来教集瑜伽>、第四会<降三世金刚瑜伽>、第五会<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第六会<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第七会<普贤瑜伽>、第八会<胜初瑜伽>  、第九会<一切如来集会拏吉尼戒网瑜伽>、第十会<大三昧耶瑜伽>、第十一会<大乘现证瑜伽>、第十二会<三昧耶最胜瑜伽>、第十三会<大三昧耶真实瑜伽>、第十四会<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第十五会<秘密集会瑜伽>、第十六会<无二平等瑜伽>、第十七会<如虚空瑜伽>和第十八会<金刚宝冠瑜伽>。
  然而,这些内容都与密教的修行仪轨和以大日如来为受用身,宣扬「五佛显五智」等思想有关。十七会中,差不多每会都说曼茶罗仪轨,而第二会、第十六会等则以说实相义理为主,即是比较明显的例子。
  虽然《金刚顶经》的节译本有多种,但译者却只有不空、金刚智、善无畏、罽宾三藏般若、施护和法贤六人。这里逐一作简要的介绍。
  不空(Amoghavajra,公元七O五--七七四年),名智藏、不空智,灌顶号为不空金刚。本为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年失怙,出家拜金刚智为师。后随同来中国(一说为西域人,幼年随舅父到内地)。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他二十岁,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此后数十年间学习佛教律仪和汉文、梵文经论,并开始参与金刚智的译场,传授五部密法。而且常随金刚智往返于东、西两京之间。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唐玄宗诏许金刚智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从长安到洛阳时即生病,并于同年八月圆寂。不空奉其遗命,仍想前往天竺。但此时,他又接到玄宗命令,让他赍送国书去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于是,他率领弟子含光、惠(上“巩”下“言”)等三十七人,于十二月上昆仑舶(一说为天宝二年,即公元七四三年),取道诃陵国(今爪哇中部地区),在一年内即到达师子国。师子国王因不空是大唐来使,隆重接待,把他安置在佛牙寺。不空遂依止普贤阿阇黎,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弟子含光、惠(上“巩”下“言 ”)等同时入坛,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和「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坛法,前后三年。期间,不空学无常师,并广求密教经藏和各种经论,觅得《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一千二百卷  。
  天宝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携所得经论返回长安。最初,他奉诏在净影寺从事译经和开坛灌顶。他曾被召入宫中,建立曼茶罗,为皇帝灌顶。天宝九年(公元七五0年),又奉旨返还本国。但不空到韶州时得病,遂不果行。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因西平郡王哥舒翰的奏请,玄宗又降诏将不空追回。他回长安不久,又奉诏前往河西。还在武威住开元寺,从事译经灌顶。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征召不空入朝,住兴善寺开坛灌顶。后来长安被安禄山攻陷,不空仍秘密派人和肃宗通消息。因此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肃宗还都后,不空备受礼遇,他广译显密经典,传法灌顶。
  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不空上表请搜访经夹加以修补,并翻译传授,被勅许将长安慈恩、荐福等寺,东京圣善、长寿等寺,以及附近各县的寺舍、村坊,凡是旧日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支等所带来的梵夹,都集中于大兴善寺,加以修补和翻译。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唐代宗赐号「特进试鸿胪卿大广智三藏」。特进,是唐代官名,为文散官之第二阶,相当于正二品;试,即试用;鸿胪卿,即鸿胪寺之主官,主要职掌宾客及祭祀礼仪之事。可见礼遇之隆。
  晚年,不空遣弟子含光到五台山造金阁寺和玉华寺,此后该地遂成密教之重心。大历九年(公元七七四年),不空入灭,世寿七十,谥号「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其译本密教类的有《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三十七尊出生义》、《金刚顶经义诀》、《理趣经》、《金刚顶十八会指归》、《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显教类的有《仁王般若经》、《密严经》、《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大方广如来藏经》、《大圣文殊师利赞佛法身礼》等,共七十多部,一百二十余卷。
  金刚智(Vajrabodhi,公元六六九——七四一年),南天竺摩赖耶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十岁出家于那烂陀寺,礼寂静智为师,学习声明。年十五,往西天竺,学习法称的「因明」,后又回那烂陀寺。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此后广学大小乘律,又学《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灯论》等。二十八岁于迦毗罗卫从胜贤钻研《瑜伽师地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年三十一,往南天竺,从龙智七年,承事供养,修习《金刚顶瑜伽经》等密教典籍。从此,专心于密乘。后游师子国,登楞伽山,参礼佛迹。
  后又返回南天竺,应国王之请,到中国传法,途经师子国,搭乘波斯商船,至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唐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携弟子不空到达中国。次年至洛阳,后入长安。先住在慈恩寺,不久移至荐福寺。每于所住之寺,建大曼茶罗坛场,广度四众弟子。从开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至十九年(公元七三一年)九年间,他先后译出《金刚顶瑜伽略出念诵经》、《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等密教经典。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七四一年)入寂于洛阳广福寺。唐玄宗勅谥「国师」称号,唐代宗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号「大弘教三藏」。
  善无畏(Subhakarasimha,公元六三七——七三五年),与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原为中天竺摩揭陀国人,是释迦牟尼季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年十三,继乌茶国王位,后让位于兄长,于那烂陀寺出家,从以禅、密著名的长老达摩掬多修学密法,受到掬多的赏识,将总持瑜伽三密及诸印契完全传授给他,并接受灌顶,号为三藏。他又周行各地,递礼圣迹,方便教化。八十岁左右,始遵师命,东行弘法,经北印度迦湿弥罗、乌苌等国,到达素叶城,应突厥可汗之请,讲《毗卢遮那经》。再经天山北路,抵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唐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到长安,受玄宗礼遇,被尊为「国师」。起先住兴福寺南塔院,后迁往西明寺。次年奉诏开始译经。先于西明寺菩提院译出《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一卷。同时,开始寻访未译的密典梵本。先有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沙门无行求法,游历南海、东天竺、中天竺各地,曾住大觉寺、那烂陀寺闻法,并搜求梵本。学毕回国,途经北天竺病逝。所携梵本由同行者带回中国,存于长安华严寺。善无畏与一行同去选取前未曾翻译的密教典籍数种。数年后,善无畏随玄宗至洛阳,继续译经。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因病示寂于洛阳大圣善寺,年九十九。
  他先后译出《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苏悉地羯罗供养法》等密教重要经籍,并讲述《大日经》要义,由弟子一行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流行于世。善无畏是中国汉地密教的开山,功不可没。
  罽宾三藏般若,生卒年不详。他身材魁梧,持戒谨严。于唐玄宗末年(天宝十——十四年,即公元七五一——七五五年)来华。在京师充当义学沙门。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七八五——八O四年),般若译出乌茶国王所进献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后分四十卷。当时德宗曾赐紫衣,以示褒奖。唐宪宗亦崇信佛法,于元和五年(公元八一O年)诏令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协助三藏般若从事译经工作。
  他先译出唐高宗时留下的梵本《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宪宗亲自作序,冠于经首,并赐帛奖励,译场中的证义沙门亦有赏赐。后来,三藏般若又于醴泉寺译出密教典籍《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共三卷。以上诸经,后均由僧人玄畅于大中年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奏请入藏。
  施护(公元?——一O一七年),生于北天竺迦湿弥罗,是乌填曩国帝释宫寺僧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九八O年),与天息灾(后更名法贤)一同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朝廷为之设立译经院,请他们主持译场,从而恢复了自唐代元和六年(公元八一一年)以来中断已久的译经事业。宋太宗还亲自作<新译三藏圣教序>,冠于各经之首。宋咸平四年(公元一OO一年),法贤、法天先后辞世,译场遂由施护一人主译,惟净等人助译。
  景德五年(公元一OO八年),施护等人建议将宋代所译经卷,继唐《开元》、《贞元》两种经录之后,重编新的经录。得到采纳,后由译场赵安仁、惟净、杨亿等人编成《大中祥符法宝总录》二十二卷。施护的翻译,一直持续到天禧元年(公元一O一七年)病故为止。同时,与法贤、法天等人培养了惟净、澄珠、文一等中国的译经僧。
  他的译经功绩是十分出色的,不但译出大本《金刚顶经》十八会初会的全四品,题为《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而且又译出十八会第十五会《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等,同时还翻译了诸如龙树的《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陈那的《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三宝尊的《释论》等不少显教方面的论著。
  法贤(公元?——一OO一年),原名天息灾,是中天竺惹兰陀难国密林寺僧。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九八O年)来中国。后与法天、施护等人参酌密教仪轨,布置坛场。场内设金刚界的种子圆坛,分布诸尊,称为「大法曼茶罗」。每日用香、华、灯等供养。
  坛外安排译场职事的座位,从事翻译工作。法贤共译经十余部,其中较著名的有《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是大本《金刚顶经》十八会的第六会)、《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和《大乘庄严宝王经》、《三身梵赞》、《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八大灵塔梵赞》、《犍椎梵赞》等。
  总之,《金刚顶经》作为密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对于印度密教的产生和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传入中国后又与《大日经》一起,直接促成了中国汉地密教的建立和发展变化。同时,通过日本等国佛教僧侣的中介,传入朝鲜和日本,尤其是对于日本真言宗的奠基和兴盛,产生过极重要的作用。虽然,此经多说曼茶罗仪轨,比较少有义理的阐述,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丰富,涉及面广,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掘。
沙发
发表于 2009-7-6 22:01:58 | 只看该作者
fungus285f 支持下吧,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7-7 19:19:3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发帖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8-14 03:14:13 | 只看该作者
很系统呦。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