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3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佛教与“佛教”下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30 18: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教与“佛教”上篇链接:https://www.imslr.com/thread-73029-1-1.html

佛教与“佛教”下篇

二,“佛教”
1,部派“佛教”
前面讲第一次结集时,因为马哈迦沙巴尊者对佛陀戒律的保守坚持,明确“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这三项基本原则,成为上座部的主张。这个主张直接影响到第二次结集的结果,以致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部派进一步分化,分化出十几个部派,比如说一切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赤铜碟部等等。文中提到六次结集,实际上僧团分化后,各部派的结集仍在持续,不过那都是部派内部自行结集的结果,无法形成整个佛学界公认的圣典。
事实上,各部派奉持的经典是有差异的,比如律藏方面,各部派拥有不同名称的律藏,赤铜碟部《铜碟律》,大众部《摩诃僧祇律》,说一切有部《十诵律》等等;经藏方面,各部派除了拥有各自整编的经藏,尤以《小部》出入更甚;说到论藏,赤铜碟部与说一切有部留下来的论书最多,大众部论书最少,说一切有部的论书称为“一身六足论”,一身是《发智论》,六足分别是《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
印度部派“佛教”时期,将焦点扩张到生死轮回,业报流传过程的探讨上,论究从死到生如何转移,中间是否存在某种状态,这种状态的性质如何,等等。这样,多数的部派都不免涉入探求一切法自性“有”“无”的领域,更接近形而上的理论推演。这与佛陀观察自身实相,重亲身体证而少哲学探究的教法,有了偏差。各部派观点不同,也无法相同,部派思想分流发展,没有谁才是正统的问题。
2,大乘“佛教”与汉传“佛教”
公元一世纪到七世纪,大乘“佛教”在印度萌芽并兴起。大乘“佛教”接续各部派思想,当大乘发展大成后,部派“佛教”没有生存空间,逐渐被取代,最终从印度本土消失。
大乘“佛教”初期代表人物为龙树及弟子提婆,龙树以“般若法门”一切法皆空的思想,作《中论》《大智度论》,后世认为他是中观学派创始人;中期代表人物为无着与世亲尊者兄弟俩,世亲尊者作《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阐述宇宙万有皆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万法唯识”思想,确立瑜伽大乘理论基础,后人称之为瑜伽行派,亦即唯识派。
公元一世纪,“佛教”开始传入汉地,正是印度盛行大乘“佛教”时期,因此大乘始终是汉传“佛教”的重心。龙树对汉传“佛教”影响深远,尤其是三论宗和天台宗;玄奘曾在那烂陀寺师承戒贤学习瑜伽行派,被认为是汉传唯识宗创始人;汉传“佛教”十宗,有八个大乘“佛教”宗派。
3,密乘“佛教”与藏密“佛教”
公元六世纪以后,印度“佛教”讲求以手印,咒语,观自身是佛等,身,语,意三密为修行方法的经典(这类典籍大都以怛特罗—续—为名,而不是经)逐渐传出。公元八、九世纪,这一类思想与修行方法,成为当时印度“佛教”的主流。由于这一系“佛教”,重于神秘修持的禅观体验,有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的特质,思想上也承袭后期大乘“佛教”,保存发愿成佛的大乘特色,称之为秘密大乘“佛教”,即密乘“佛教”。密乘“佛教”的兴起与印度教的复兴有密切关系。除以上提及的特点,还有比如重仪轨,多采用象征性意义等,都和印度教相同。
“佛教”传入藏地始于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先后迎娶尼泊尔毗俱底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他在妻子影响下皈依“佛教”,引进诸多经书,建大昭寺,小昭寺,派大臣学习梵文,创造了藏文。到八世纪,印度正是密乘“佛教”主流时期,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寂护大师及弟子莲花戒入藏,建立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翻译经典,传承文化。寂护大师后来返印,敦请莲花生大士入藏。莲花生大士示现神通,折服藏地原始宗教苯教,融合苯教文化,传下大量密法,开创藏地密宗。而汉传“佛教”,因禅师摩诃衍在与莲花戒的辩论中败北,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无法进入西藏。
藏传“佛教”经历了前宏期,黑暗期与后宏期。“佛教”与苯教发生冲突,史称“佛苯之争”,841年朗达玛灭佛,“佛教”沉寂一百多年陷入黑暗期,在这个阶段产生了宁玛派。后来由川西康藏地区再度传入佛经,藏传“佛教”得以复苏,开始了后宏期。1042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作《菩提道灯论》,其弟子仲敦巴创立嘎当派,被称为旧嘎当派。元朝时,萨迦派法师八思巴被忽必烈奉为国师,藏传“佛教”影响了蒙古族,满族。15世纪初,宗喀巴与弟子贾曹杰,克珠杰创立格鲁派,下传班禅等两大系,为现今藏地盛行的大派。
4,印度“佛教”灭亡
公元十二世纪时,“佛教”在印度已经非常衰微。在波罗王朝护持下,只能以三大寺为中心,已失去广大群众基础。“佛教”被复兴的印度教吸收,同化,在群众的认识里,已经失去其独特的教义与教化。时逢异教徒大举入侵,对佛像,寺庙大肆破坏。公元1203年,仅存的超岩寺被烧毁,僧侣被追杀四散。印度佛教灭亡。
至此,从佛陀入灭,到印度“佛教”灭亡,经历了一千七百年。在中印度发展一千五百年,在东印度波罗王朝残存二百年。这个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正法500年,纯正的佛法。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此时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佛法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
——像法500年,相似的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五世纪,此时是大乘“佛教”时期,佛法传播到中国,日本,韩国等地。
——末法500年,末流的佛法。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十一世纪,此时是密乘“佛教”时期,佛法传播到藏地,蒙古,尼泊尔,不丹等地。
借用以上分段方法,是方便读者梳理印度“佛教”发展史。实际上在上座部,并不认可末法时期这个说法。上座部明确提出正法住世五千年,指的是完整的三藏圣典和佛陀的言教还在,还有很系统的禅修方法——南传内观禅修,戒定慧的传承还在,这个时期依然可以证得圣道圣果。
三,佛教与“佛教”
1,佛教到“佛教”的演变
综上,从佛教到“佛教”这样一个演变脉络清晰可见。根据波士顿大学2020年的数据,全球佛教徒有2.28亿,如果算上广义的佛教徒,这个数字可能达到10亿,“佛教”在全世界开枝散叶。现在“佛教”已经远远超越了佛陀的教导这个原始涵义,是文化,是哲学,是宗教,是信仰,是组织,是生意,是执念,是信众的依托,或者,是封建迷信……。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佛教”。
诚然“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偏离了佛教很多,比如仪轨,持咒,天神崇拜,神化佛陀,观想上师等等都是与佛陀教导相悖的,甚至包括语言,佛陀反对使用梵语统一佛语,并为此制定一条学处。但是如果死守佛陀教法,“佛教”是否有今天这样遍地开花的局面,就很难讲了。“佛教”几次因时因地的融合,对生存和发展都起到关键作用,比如笈多王朝时,梵文成为统一语言,僧人将经典改写成梵文,创造一种“佛教”梵语;比如与印度教的融合,与苯教的融合,与汉地儒道的融合。再比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口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求临终时得到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是最具代表性的方便法门。此类各种方便法应众生需求,应众生习性,确实为“佛教”吸引了大批信众,那么最终是否能求得解脱却是个人机缘与课业的问题。
所以,是歪曲还是发展,取决于选取的视角,固着在“我”这个角度争论是非没有意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2,佛陀传授的解脱之道
好在一股清流在南传上座部传承了两千五百年,完整保留了原始佛教经典与修行方法——内观vipassana。佛陀以凡人之身,亲身证悟了真正的解脱之道,内观即是对他所说真理的实际体验。
以下文字摘录自内观研讨会文集《感受与正知的重要性》
——内在感受是痛苦的直接原因。佛陀发现:渴爱的真正起因在于感受。这个发现是佛陀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他的这个发现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得以打开自身内的解脱之门。每当我们透过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界时,感受便会生起,而基于感受,渴爱生起。若这种感受是愉悦的,我们就渴求能延长它;若感受是不愉悦的,我们就渴求能摆脱它。因此,贪爱和痛苦生起的直接原因并不是外在的对象,而是我们内在产生的感受。要获得自由,我们必须面对这内在实相
——通过观察感受,体证无常,苦,无我(佛教三法印)。身体感受是内观禅修者发展实证智慧,所使用的特定工具。借由客观观察全身的感受,体悟到它们全都有着生起灭去的相同本质,亦即无常的本质。体验到这个事实之后,禅修者体悟到不仅是不愉悦的感受,即使是愉悦的和中性的感受也都是痛苦的根源。此外,借由观察一切感受的短暂本质,禅修者体悟它们是虚幻无实的。种种感受每一刹那都在变化,而变动不停的不可能是快乐的泉源,因为生起的愉悦感受终将灭去,而由于我们对它的执着,就招致痛苦的结果。而且,这些感受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感受的生起是不管我们意愿如何的。
佛陀说:“无论在身体上体验到什么感受,愉悦的,不愉悦的或中性的,内在或外在的感受,全都是苦,都是虚幻,短暂的。禅修者观察到身体上任何地方只要有触,就有感受灭去(一生起随即灭去)。体证到这个真理,随着感受的寂灭,禅修者脱离了渴爱,完全解脱了。”
——唯有直接体验,才能达成智慧。了知无常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内观,亲身体验达成智慧。如果企图利用冥想或理智思考来探索真相,我们很容易忽略感受的重要性。然而,佛陀教法的关键就在于,要了解真相必须透过直接体验,而不只是知识层面了解。
修行者唯有完全体证到感受的无常本质,并始终以觉知时时彻知感受的无常,才是圆满的内观修行。这就是修习内观的最终目标,也是这个修行方法的关键所在。
借由体证无常的特性,我们才能从无明与渴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洞见究竟真理——涅槃(nibbāna),免于痛苦的自由;那是超越感受,超越身心的境界。
佛陀说:“弥酰(比库名字),能了知无常的人,就能建立对无我的了知。了知无我的他此生就就能根除我慢,体证涅槃。”
以下文字摘录自威廉·哈特著《内观——葛印卡的解脱之道》(葛印卡老师师承缅甸内观体系,建立完善的内观传播系统,将佛陀教法发扬到全世界)
——当我们勤于修行,很快会领悟到一个根本的事实:那就是我们的感受变动无常。每一个片刻,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感受生起,而每种感受都代表一个变化。每一瞬间,都有电磁或生化发应,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分。而我们的心更是瞬息万变,且在身体的变化上显现出来。
这就是身心的真相:变化,无常。在每一个片刻,组成身体的亚原子粒子都在生灭之中;而心理的变化也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又消失。每个人内在的各种身心状况,跟外在世界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在此之前,我们可能在知性上已经知道无常的道理。现在经由修持内观,我们直接在自身体验无常的实相。直接体验无常的感受,证实了我们瞬息万变的本质。
身体的每一个分子,内心的每一个过程,都在不断变迁。除了每个当下之外,别无他物。没有可以执着的硬核,没有什么可以叫作“我”或“我所有的”,所谓的“我”只是一个不断变动过程的组合体罢了。
因此,内观者了解另一个基本的实相:无我——没有一个真实,永恒的“我”。我们如此努力经营的自我,只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身心过程组合而成的幻象。一旦我们深入探索身心,就会了解:没有永远不变的硬核,没有独立于身心过程之外的本体,没有任何东西能不受制于无常的定律。只有一个无我的现象,不受控制地改变不停。
另一个实相也清晰了。任何执着“这是我,这是我的”的努力,终将导致不快乐,因为所执着的东西或是这个“我”迟早都会消逝。而执着于任何无常,短暂,幻想以及不可控制的东西都是苦。我们了解这一切,不是因为别人如此告诉我们,而是借着观察自己身上的感受,我们亲身体验这些实相。
佛陀说:“比库们,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你们也要靠自身的体验来了知实相,并加以实践、精进修持及广为传布;如此才能使这个纯净的教法源远流传,而使人天都能获得利乐与福祉。”
就在这具有心识的六尺之躯,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灭,以及走向寂灭之道。
佛陀教导的实修之法,解脱之道处处围绕着亲身体验身体感受。个人理解首先必定是焦点向内,而不是向外。当我们还在向外归因,索求,抓取时,痛苦之轮不会停止。因为佛陀明确指出,与外界接触产生的反应——贪求与嗔恨——直接起因就是对自身感受的习性反应,一切与外界无关。佛陀在入灭前,也教导弟子们要时时“精进不放逸”,让弟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修行上,他的身后事会有在家人来操持。
我一向教导的,就是苦与苦的止息
这是佛教。
本文上半部分大量引用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的讲座内容。佛教博大精深,个人焦点及意识水平所限,见解难免偏颇粗陋,欢迎批评指正。有幸此生接触到佛陀正法,感谢法。
全文完。


沙发
发表于 2024-7-1 09:45:17 | 只看该作者
好家伙,看上篇我就感觉熟悉。看了下篇我明白了,同修啊(今年五一去了都江堰的十日内观禅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7-1 11:16:06 | 只看该作者
黑鞘A 发表于 2024-7-1 09:45
好家伙,看上篇我就感觉熟悉。看了下篇我明白了,同修啊(今年五一去了都江堰的十日内观禅修) ...

哈哈哈,您好师兄。都江堰我也去上过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