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8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第八阿赖耶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23:22: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年)

作为心体的第八阿赖耶识,在《阿含经》中已见提到。如唐译《本事经》 卷三、卷六佛说“害阿赖耶”、“灭阿赖耶”;《增一阿含经﹒如来出现四德经》中佛说世间众生爱、乐、欣、熹阿赖耶。此阿赖耶,释为着落处、依处、窟宅、家、藏,指被末那识执为内在自我的深层心识或心体。

到部派佛学,对深层心识的探讨,成为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建立了“细意识”、“有分心”、“根本识”、“一味蕴”、“穷生死蕴”、“果报识”、“实法我”、“胜义补特伽罗”、“异熟果识”、“根本蕴”、“非即蕴非离蕴补特伽罗”等深层心识,以解释仅用六识说难以说清的轮回主体和随眠(潜在的烦恼)等问题,实际上都是阿赖耶识的“密意说”。但其说法较显粗糙,与诸法无我之佛法核心义较难调和,不足以圆满解释心识及轮回现象,互相之间也争议不决。后来大乘唯识学依据《解深密经》、《阿毗达磨大乘经》、《楞伽经》、《密严经》等,用第八阿赖耶识来代替部派佛学所立细意识、有分心等,对此识作了精致的论述,建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本的阿赖耶识缘起论。

阿赖耶(梵ālaya),亦译阿梨耶、阿黎耶、阿罗耶、阿剌耶等,梵语原意为仓库、储藏、窟宅、执着,真谛意译阿梨耶识为“无没识”,玄奘意译为“藏识”,今有译为“仓库意识”者。从不同的角度着眼,阿赖耶识有“第八识”、“本识”(一译“根本识”、“普基识”)、“宅识”、“一切种子识”、“异熟识”、“阿陀那识”(梵ādāna)、“初刹那识”(“初一念识”)、“不可觉知坚住器识”、“义识”、“心”(质多)、“心体”、“识主”、“心王”、“丈夫识”等异名。藏传宁玛派、觉朗派佛学说“阿赖耶识”为第八识,而“阿赖耶”则为依如来藏心所起的根本无明。

阿赖耶识被看作生死、涅槃共同的“所依界”(终极因),用以解释心识结构,建构宇宙模式,说明修行解脱的原理。阿赖耶识不仅关系佛学理论建构,而且攸关修行,可以用来解释和解决修行过程中的各种身心问题,特别与参禅开悟关系密切。修学禅宗、唯识、密教、净土,皆应对阿赖耶识有明确的认识。阿赖耶识更能运用于心理治疗尤其是信仰者、修行者的心理治疗。

阿赖耶识的摄藏功能

阿赖耶识的主要功能,《摄大乘论》卷一概括为“摄藏”二字。摄,为统摄、包括义,谓此识不仅统摄所储藏的一切种子,而且统摄前七识,统摄心之全体,甚至统摄三界六趣的各种众生,统摄整个世界,为一切现象生起的所依,故得独称为心,谓之“所知依”,即一切认识对象之最终所依,并以此识为《阿毗达摩大乘经》偈所言出生生死及涅槃一切法的“无始时来界”,亦即“所依界”(梵语asraya dhatu,今译基界、体性基、本始基)。阿赖耶识的“摄”,略有三义:

1、阿赖耶识统摄前七识,前七识都可看作阿赖耶识的功能,为其“相识”(变现境相的功能)和“见识”(能认知的功能),阿赖耶识则为其“义识”(认识的实体)。《楞伽经》卷一偈将藏识比喻为大海: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其余一切心识活动,都是这藏识大海上因境界风吹而起的波浪,为大海表面的动相。《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偈谓“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末那识从阿赖耶识生,前六识依末那识起,前七转识都可以说是阿赖耶识所生。《密严经》卷上偈谓“若离阿赖耶,即无有余识”,并比喻说:

譬如海波浪,与海虽不异,
海静波去来,亦不可言一。

说阿赖耶识与前七识为非一非异的关系,“藏识为因,生于诸识”,藏识为前七识的依因,前七识有如车轮围绕车轴一样围着阿赖耶转,亦如众星捧月。

《瑜伽师地论》卷六三分诸识为本识与转识二类,本识指阿赖耶识,转识指前七识,转,有转变、生起、运作、生灭之义。该论谓“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被阿赖耶识所摄的前七转识及其它心理活动(心所),“譬如水浪依止瀑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同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作前七转识生起的二种因缘:一、为其种子生因,前七识皆以阿赖耶所藏种子为其生起的因。二、为其所依止因,由阿赖耶执受眼等五色根,眼等五识依之而生;又由阿赖耶识得有意根末那,由末那为依止,生起意识。

2、阿赖耶识还统摄众生的身体(根身)及其所依止的世界(器世界)。是此识的执受作用,令一切有色根(生理性的器官)“无有失坏,尽寿随转”,还于死后转世之时,执取所受生者为自体而投生,“执受自体”,故又名阿陀那识。《密严经》卷上说:

阿赖耶识与寿、命、暖触和合而住,意住于此,识复住意。

又说阿赖耶识“摄持诸种子,遍持寿暖识”,阿赖耶识与命根和体温结合在一起,起着维持生命、体温的作用,众生全身从头到足,“顿生及渐次,无非阿赖耶”。阿赖耶识入胎即有众生之降生,阿赖耶识最后离身则为死亡,《八识规矩颂》因称此识“去后来先作主公”。阿赖耶随众生生死流转,可谓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轮回主体,“藏识持于世,犹如线贯珠”。 阿赖耶识还为“能持世间因”,世界是此识相分的一部分,依此识而显现、而维持,偈云:

依止赖耶识,一切诸种子,
心如境界现,是说为世间。

阿赖耶随缘现境,就像随缘显现众色的摩尼宝珠。六识所见外境,皆为阿赖耶所变现。

3、阿赖耶识还统摄一切众生,为众生相互之间发生关系的所依。《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亦是一切有情互相生起根本,一切有情互为增上缘故”,如同千灯共照,光光交彻。

藏,被视为阿赖耶识主要的、代表性的功能,此识因而多时被称为藏识,意谓此识是一个具有巨大储藏功能的心识大仓库。阿赖耶识所储藏者有二:

1、一切心识活动及其结果。一切心理活动、行为语言等,皆形成种子,作为活动的结果,藏于此识中,又作为能再生起心理活动及其业报之因,被此识所藏。《入楞伽经》卷九说“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谓藏识做着采集储藏业种子的工作,第七识的我执增长这种采集作用。《密严经》卷上说,阿赖耶识随七识的运作及身口意的造业:

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

长劫的积累,致使众生阿赖耶中“习气如山积”,习气,即种子。《瑜伽师地论》卷六三说,前七转识的熏习,能长养、增长阿赖耶种子,如同植物在地里落下种子,使来年的植物更多更繁茂。《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转识作阿赖耶识的二种因:一于现法中长养七转识的种子,当转识生起时,与之同生同灭的种子熏习阿赖耶识,使后来的转识“转复增上,转复炽然,转复明了而得生起”。二于后法中为阿赖耶识得生摄植彼种子,谓七转识的熏习,能给阿赖耶识中不断增添内容,引摄未来的阿赖耶识。

2、诸众生摄藏此识以为自我。《入楞伽经》卷二说,意识分别自身、外境而起自我执着,产生我、我所执习气,储藏于第八识中,被末那识恒审思量,使众生无意识地执自我及所知见的境界为实有。

《成唯识论》卷二解释阿赖耶名藏识之“藏”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依次为因、果、自相三相。能藏,谓此识本具储藏功能,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丧失,这是此识的主要功能,故名“一切种识”,此即因相。所藏,谓此识的储藏作用,能令众生轮转生死,承受来世果报,是众生生命相续不断之本,故称“异熟识”,这是此识主要产生的果,即果相。执藏,谓此识具“藏”的功能,被末那识执为内自我,与杂染相互为缘,能摄持因果,这是此识的主要性质,即自相。

从今电脑及人工智能看,阿赖耶识的“藏”,除储藏种子之外,还应有处理所藏种子的作用,犹如电脑之处理所储存信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信息的工作,应该说是严格遵循法界本具的因果法则,不讲情面,不受意识主宰。我人的身体、长相、生存环境等,都是阿赖耶识处理所藏而造成,在一定意义或一定程度上,阿赖耶识甚至可以说是命运的制造者。

阿赖耶识的行相、所了境及相应心所

行相(梵ākāra),指活动状况、特性、性质。经论中对阿赖耶识的行相多有描述,其特点大略有五:

1、隐微难知。隐藏于内心深处,微细难知,《解深密经》卷一偈比喻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

谓此识是一种执持处理一切心识种子、恒常活动不息的深层意识之流,其势如同波涛汹涌、昼夜奔腾不息的地下暗河。《楞伽经》卷一说,微细的藏识之究竟,唯是佛及“见道”以上的菩萨依其智慧眼所知见,非外道凡夫及声闻缘觉所能觉了。《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缘境微细,世聪慧者难了知故”。《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依隐为义”——是隐微难知的所依。

2、非有非无、非常非一,生灭相续,作用宛然。《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云:

我说如虚空,非有亦非无,
藏识亦如是,有无皆远离。

说此识如同虚空,既非是有,也非是无。非有,谓没有可以见闻觉知的物质性形象,非无,谓其作用显然是有。如《密严经》卷上说,阿赖耶识“住于身”,弥纶周遍于内外诸世间,遍于一切,“运动于一切”,就像陶工做瓶子等用的轮,如油遍在胡麻,如盐中有咸味,如无常性遍于诸色,如沉香、麝香等散发香味,如日月舒光,如车之轮,虽起着重要的推动、创造等作用,而不可寻求、不可分别。《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说阿赖耶识“于所缘境念念生灭,当知刹那相续流转,非常非一”,不是一个凝然不动的实体,而是一生灭相续的心识之流。用现代物理学的观念说,阿赖耶识可能是场态,或曰以身体或身中心脏为中心的“无意识场”。

3、贯通三世,一味恒转。《显扬圣教论》卷十七谓阿赖耶识“缘境无废,时无变易,从初执受刹那乃至命终,一味了别而流转故”。阿赖耶识了别的工作从人初生到命终,念念不断,没有一念停息,其储藏的内容虽然有异,而摄藏的运作从生到死没有差别,不断进行着接收、处理种子等工作,是动态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进程。此识与前七转识,善、不善、无记心所法及苦、乐、不苦不乐受三受“一时俱转”(同时运作),为七转识提供种子生因和依止因。阿赖耶识的运作不仅贯彻人的一生,还贯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贯彻全部轮回过程,没有暂时间断,即使在完全没有前七识活动的熟睡、闷绝、被麻醉、处胎、入无想定及灭尽定等无心位,也有阿赖耶在现行,起着维持生理活动的作用,此识离身,即告死亡。《楞严经》卷一所谓起管理“爪生发长,筋转脉摇”之生理活动作用者,即是阿赖耶识。

4、性属无覆无记。无覆,谓其不障覆佛道,性属无为;无记,谓其非善非恶,属中性。阿赖耶虽然与前七识及其善、不善等心所共同运作,而不与彼同一所缘,故不应说与七转识等相应而成为善或不善性,亦不与七转识相违。犹如眼识与眼,虽然同时运作,非不相应,但不能说眼就是眼识,眼识就是眼。阿赖耶识是一无情的、公正的心灵电脑,是中性的。

5、是多非一。阿赖耶识是一是多?是每一众生各自有一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同有一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明确回答:

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

也可以说阿赖耶识亦一亦多,多,谓每个众生各自有其阿赖耶识,因为各自阿赖耶识所储藏的内容千差万别,故每一阿赖耶识非一;一,谓众生各自的无数阿赖耶识虽然内容不同,而具有共同的功能和性质,而且互相共为增上缘,互不相离,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阿赖耶所了别、所缘的境,据《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有内、外二者:于内了别所执受的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种子),及五色根(眼等五官)、根所依处(意根),于外了别无分别、于一切时无有间断的器世间相(世界),犹如灯焰生时,内执膏炷,外发光明。

据《显扬圣教论》卷十七等说,阿赖耶识与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恒共相应”。然与其相应的五遍行心所:

亦异熟摄,最极微细,世聪慧者亦难了故。如是心法,亦常一类缘境而转。

阿赖耶识之恒常触、作意、受、想、思,是一种本来具有的自然功能,一种无意识地、机械的储藏、处理信息的工作,与表层意识明显可见的触等心所不同,非意识所能知觉。触、作意,谓其常处于接收信息的警觉状态,如常打开的电脑;受,谓接受信息剌激而起反应,其受只为不苦不乐的“舍”受;想,谓对所接收储藏信息相状的识别,如电脑之识别信息;思,谓对信息的处理,有如电脑运算处理信息。

阿赖耶识的了别作用,属因明学三量中的“现量”,而且是一种顿了别顿处理的现量,其运算速度极快,大大快于电脑。《楞伽经》卷二: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总之,唯识学所说阿赖耶识,是在心理世界和物质世界深层“恒转如暴流”的一隐性的功能洪流,它默默地、永不停息地进行储藏和处理有关众生身心及其所依止的世界之一切信息的工作,对于众生、世界何以如此及众生生命的维持、世界的样相,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工作忙碌认真,公正无私,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从不失职出错。太虚《真现实论》称阿赖耶识为“无始无终、流行变化、潜现相续之生命流”。

关于由阿赖耶识生起众生、世界一事,《楞伽经》卷四有偈比喻说:

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整个心理进程犹如演戏,心(阿赖耶识)、意(末那)、前五识为合作演出者,第六意识的分别思维为观众。这与近代西方流行过的一种意识好象舞台、各种心理活动就像演员,既可出现于前台,又可退回无意识之幕后的比喻,甚为相近。

有人称阿赖耶识为“宇宙性的电脑作用”,其储存、处理信息的功能与电脑确实相近。反过来也可以说,电脑处理信息的功能,以宇宙性的阿赖耶识为终极依据。现在看来,佛学所言阿赖耶识,非心非物而即心即物,是一种起储藏、处理一切心理、生理、物理信息的电脑意识作用,是宇宙万有何以如此的最重要因素,古人多将这一因素归于天和神,今人多只见物质、大脑而忽略这一起最重要作用者。佛学将这种作用归于每一众生心,并通过修行去证知其性相,值得珍视。从其作用讲,阿赖耶识藏摄信息的功能,亦应为一切物质起码是所有生物皆悉具有,现代科学发现,植物与动物(佛经所谓非情与有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植物乃至有些金属,也有储藏信息、执受自体的能力。太虚《阿陀那识论》将一物与他物、此一微尘与彼一微尘之互不相碍,及章太炎所说矿物植物有身识,也看作由阿赖耶识执持。

阿赖耶识为染净之本

为一切所依的阿赖耶识,是众生心受污染而起惑造业之根本,也是得以依法修行净化心识、获得解脱自在的根本。《密严经》卷上云: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是依。

阿赖耶识是众生杂染之本。杂染(梵samklesa),与“清净”相对,为一切有污染、有生灭的“有漏法”的总称。《瑜伽师地论》卷五一说:

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所以者何?由此识是有情世间生起根本,能生诸根、根所依处及转识等;亦是器世间生起根本,由能生起器世间故;亦是有情互起根本,一切有情相望为增上缘故。

谓阿赖耶识是众生被烦恼等有漏法污染的根本,因为它能生起众生的身体、感知器官和前七识,为诸众生所以出生、生存的根本;又是生起众生所依止的日月星球、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器世间)的根本,还是众生相互之间能发生种种关系的根本。有阿赖耶识为因,才得以有众生的身心和所依止的世界,众生被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蒙蔽,不知阿赖耶识变现根身器界的真相,在染污末那的驱使下,以自我为中心而生起有漏的善恶心,造有漏的善恶业,经阿赖耶识的藏摄作用,自造成三界六道的生命型态和感知方式,尝受种种苦果。《佛性论》卷三谓阿梨耶者“是生死本”,能生诸见、烦恼、业、果报四种“末”。

阿赖耶识也是一切清净法——清净心、菩提、佛果的根本。《密严经》卷上比喻说,就像以火烧木,此火更烧余木,通过长期修行,展转焚尽烦恼之薪,则轮回永息;众生以阿赖耶识所摄藏的有为无漏种子为因,发心修行,探求净化自心、解脱诸苦之道,以如实知见的智慧造清净的无漏业,由阿赖耶识藏摄,增长无漏种子,直到心识完全清净,转识成智,成就佛果。《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唯有依“心”才能“入现观”(见道,证真如),只有依止心,才可以断灭粗细烦恼,为什么?

心无常故,为智生因。有所缘故,有智俱时,同取境界,待众缘故,智不常有。又,心是粗重之所依故,性离我故。

此所谓心,当指阿赖耶识,它虽然生灭无常,而为产生正智之因(指所藏智慧种子),正智,当指第六识的闻思正见及所转妙观察智,非常有,必与阿赖耶识同起,又在阿赖耶识中落下正智种子。又,阿赖耶识所藏有漏种子虽然是生起烦恼之因,但阿赖耶识自身从来无我,没有主观意识,故为证得无我之根本。

阿赖耶识的真妄

阿赖耶识是真心抑是妄心,是有关修行尤其是禅宗明心见性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所依佛经中的说法及修行者各自体验及对阿赖耶识内容的界定不同,这一问题直到今天尚有争议。大体而言,有认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心及真妄和合心三种见解:

1、认为阿赖耶识属杂染的妄心。

此有《阿含》、《解深密》等经中的佛言为依据。《阿含经》中以阿赖耶识为应“断”、“害”、“灭”的生死之本,《本事经》卷三、卷七谓“灭阿赖耶”,“害阿赖耶,断诸径路,证真空性”,阿赖耶意为“窟宅”,乃众生错认的永恒家园,佛陀成佛之初所说偈,有“永离窟宅”义。《解深密经》谓阿陀那识恒转如暴流,念念生灭无常,属有为法,当然不是真常无为的真心而是生灭无常的妄心了。《瑜伽师地》、《显扬圣教》、《摄大乘》等论,皆说阿赖耶识为杂染。《显扬圣教论》卷十七将阿赖耶识与“转依”(佛的清净心,即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相对比,说阿赖耶识无常、粗重烦恼所随、为烦恼产生之因,故是杂染。《摄大乘论》譬喻阿赖耶如幻、阳焰、梦、翳。护法系唯识学发挥无着思想,主张阿赖耶识性属杂染,经正观真如,证得唯识实性,才能逐步转为清净,名曰“转依”。这在经中颇多依据,如《华严经》卷六三云: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然这只是就阿赖耶识的所藏摄的内容而言。就功能说,护法系认为阿赖耶识唯现量故,只储存我法二执及烦恼的种子而自身无我法二执。天台宗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称阿梨耶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潜在的烦恼与无明隐藏之处,性属杂染,是菩萨修道所断,故名菩萨识。密教《大日经•住心品》以阿赖耶识为“无始生死愚童凡夫”所误执为实常自我的“我”相之一,意味阿赖耶识是杂染的。

藏传密典中,亦多以阿赖耶识为杂染,如《觉现自现续》有云:

阿赖耶识执分别,种种迷识所染污,阿赖耶识无明法。

说阿赖耶识为凡夫染污的无明心,又称“昏昧迷茫识”。麦彭仁波且《大圆满直指心性》谓阿赖耶识不知真实,迷昧不明,非明觉不昧、能自见真实本面的“法身”。迦举派《那若六法实修明炬》引《再启幻化匙》比喻说:如泥土与水,皆不名浊,而水土和合则名浊水,普遍存在的法身如水,不名阿赖耶识,混合泥土的浊水方名阿赖耶识。

世亲《唯识三十论》说阿赖耶识有三位:在凡夫及阿罗汉、八地菩萨以下的“有学位”,性属杂染,名阿赖耶识。在阿罗汉、辟支佛,及八地菩萨以上、佛地以下,断舍杂染的阿赖耶识之名,其时的第八识只名异熟识,以能摄持异熟果(宿世的果报身)为特性。到佛位,第八识转为清净,名阿摩罗识(无垢识)。

2、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心。

也有经言佛语为证,如《入楞伽经》卷七云:

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众生身中所潜藏的佛果功德,喻如胎中之王子、矿中之金、瓶中之灯。此识本性清净,非无常,本来无我,可谓真心。宋译《楞伽经》卷二说如来藏、识藏(阿赖耶识)“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偈甚至说阿赖耶识“离于能所取,我说是真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十说“赖耶性清净,妄识所熏习”,当修行成佛证得圆镜智时,如日出云翳,其本有清净性完全显现。《大乘密严经》卷下云: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又说阿赖耶“体净而无垢”、“坚固不动”,为“根本心”,不被习气污染,犹如水中月及莲花,虽不离水,而不为水所着,即是如来藏、密严佛土、大涅槃。该经卷下偈还比喻如来清净藏与众生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该经还说,阿赖耶识虽然与能熏习的心、境及其所储藏的一切染净种子恒常同时俱在,而“性恒明洁”,就像波涛虽然汹涌不息,大海则湛然常住,从不失其水的湿性。通过修行照破烦恼妄心,本来清净的心性便会全体显现。《金光明经》也有第八根本识即是真心之说,世亲《十地经论》据之说阿梨耶识为第一义心、自性清净心。地论师南道派勒那摩提、慧光、慧远等,依据此说,认为阿梨耶乃净识、如来藏、真如,即《楞伽经》所说三类识中的“真识”(汗栗驮),而以“妄识”为阿陀那识,以“事识”为前六识。慧远《大乘义章》卷三谓阿梨耶识正翻“无没”,虽在生死,不失没故。又有藏识(如来之藏为此识故)、“圣识”、“第一义识”、“净识”(无垢识、为自性净心)“真识”、“真如识”、“宅识”、“本识”(与虚妄心为根本故)八种别名。引证经论,证明阿梨耶识乃真心:

前六及七,同名妄识,第八名真。妄中前六,迷於因缘虚假之法,妄取定性,故名为妄。第七妄识,心外无法,妄取有相,故名为妄。第八真识,体如一味,妙出情妄,故说为真。又复随缘种种故异变,体无失坏,故名为真。

又说第八真识有体、用二义。其体即是法界恒沙佛同一体性,互相集成,一备一切,一切皆空、无性故,说为如如。其用,则恒沙佛法集成心事,在染与惑妄想应,缘集成生死;在净息染,契穷自体,便成法界差别行德,就此净用,说为正智。

天台宗慧思大师《随自意三昧》也认为阿赖耶即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藏,觉了诸法时名自性清净心,乃初心菩萨所用:

藏识者,名第八识,从生死际乃至佛道,凡圣愚智未曾变易,湛若虚空,亦无垢净、生死、涅槃,无一无二,虽假名亦不可得,五根不能见。

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说“八识别无自体,但是真心”,名乾利陀耶。唐译密教经典《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属金刚界经)云:

藏识本非染,清净无瑕秽,

长时积福智,喻若净月轮。

属无上瑜伽部的《佛说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即《喜金刚本续》)卷三云:

唯一体性最上庄严,为阿赖耶,诸佛宝藏。

都说阿赖耶识乃真心。藏传佛教界也有依据某些密续,说阿赖耶识乃本性清净的心体,被无明烦恼所覆蔽而现为杂染者。如《密集》云:“阿赖耶识在最初,无有做作和染污”,空而周遍,唯因无明风动、寻思造作而被污染,此则意味阿赖耶识本性清净或原本清净,而众生现实的阿赖耶识是杂染的。

3、认为阿赖耶识乃真妄和合。

此乃南北朝地论师北道派及摄论师的观点。地论师北道派创始人菩提流支所译《楞伽经疏》说阿赖耶识有真、妄二义,真妄不曾相离,真心被妄心熏习而现为一切妄染法。《大乘义章》卷三说,地论师北道派分第八识为真、妄两种,真识名阿摩罗,妄识名阿黎耶。“佛性真心与无明地合为本识,名阿梨耶”。八识的生起,是依真识(阿梨耶)起妄识(阿陀那),依妄识起六事识(前六识),依意识起前五识。阿黎耶义译为“无灭”者,谓其“虽在生死,不失灭故”,其别名有“圣识”、“第一义识”、“净(无垢)识”、“真识”、“真如识”、“本识”等,意谓此识中含藏无量佛法,自性真实不妄、清净不染,既是产生佛法的根本,又是产生世间一切虚妄现象的根本。真心与妄心相互依持,真心有体有用:本净真心为体,随缘隐显为用,用必依体,如波依水起。在汉传佛教界影响极大的《大乘起信论》分一心为真如、生灭二门,谓依如来藏(心真如)而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

此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为摄持、生起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根本,这种功能出于其所具的觉和不觉二义。觉,谓此识之体即是绝对平等、无差别的“法界一相”或真如,亦即诸佛共证的法身,本来具有如实觉知宇宙真实体性的觉性,名为“本觉”。这种本觉使众生能够反思自身的存在,发心修善学佛,从“始觉”、“相似觉”、“随分觉”渐达“究竟觉”而成佛。不觉,谓由不能如实觉知真如之绝对唯一(“法界一相”),“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成为无始无明,由此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念相续的“业识”(心动)、“转识”(能见相)、“现识”(能现色声等境界)、“智识”(能分别染净)、“相续识”(相续不断),这五种识统称为“意”。由这妄染的意的活动,“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总之,阿赖耶识尽管具有本觉,却因不觉而成为众生妄染的心识之本,具有处理和成熟善恶业报、令人不自觉地思虑过去未来的作用。其观点接近地论师北道派,故古今皆有人认为乃地论师所造。

摄论师依印度安慧之说,也以阿黎耶为真妄、染净之和合。吉藏《中观论疏》卷七谓摄论师说第八识有真妄二义:有解性义是真,有果报识是妄用。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说真谛依《决定藏论》立三种阿赖耶识:一、解性梨耶,谓能悟解佛性,为成佛之因;二果报梨耶,以众生认识中的一切现象为所缘的对象,指能执持根身、缘起器界,作一切能认识的心识和所认识的世界之本;三染污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错误的理解,为微细法执(执着本非实有者为实有)或无明之本。喻如藏有金的土,既有染污性的、很贱的土,又含藏有清净性的、贵重的金。众生的阿赖耶识只现染污性,如只见土而不见金;佛的阿赖耶识只现清净性,如土已炼成金。

藏传宁玛派有阿赖耶识分三种之说:一无始所依之阿赖耶,即真性、如来藏;二无记性阿赖耶,指能摄藏者,略同异熟识;三杂染的阿赖耶识。

藏传觉囊派《了义海论》等则认为,阿赖耶识乃世俗诸法之根,依他起性所依,然非最终极者,其根(即最终极者)为胜义有、如来藏,因忽尔障垢生染,现为杂染习气所依托的阿赖耶识,属烦恼根、有为法,若转识成智,则恢复无为法本面。又说阿赖耶识有识、智之分,为染净之根、根之根,实即一如来藏分位所立假名,并没有从有为转无为的问题。其看法接近《起信论》。

迦举派《那若六法实修明炬》虽说阿赖耶识为杂染而非法身,犹如混水不是清水,而又说“无垢心的本质就是阿赖耶识的净分”,是则认为阿赖耶识是染净和合的。

关于阿赖耶识真妄之三说,以第一、第三说为妥当。第一说是从心识结构论、事相的角度,就众生心之现实,判众生的阿赖耶识为杂染,这种说法的难点是如何解释无明烦恼妄心的根源,回答只能说本来就有,然从本体论看,本来就有者应该是真常、清净的,唯识学的处理是以本来真常者为真如理,以不如实知真如理为无明烦恼之本。

第二以阿赖耶纯为清净之说,从佛果角度观察如来藏,较难处理众生现实杂染的问题。经中说阿赖耶识为真心或如来藏、真如,是从体性论的角度着眼,就此而言,不仅可以说阿赖耶识是真如、本性清净,也可以说一切心包括烦恼亦皆是真如,亦皆本性清净,《般若》等经中即常作此说;但在事相上论,众生现实的阿赖耶识显然是杂染,只能说它潜在有清净性,如金矿与金、金与金指环之喻,矿中虽然潜藏有金,指环虽然是金所制成,但需经提炼、制造,不能说现前的金矿就是纯金、纯金块就是金指环。说阿赖耶识体性清净是对的,但若说它相亦清净,则显然不合理。魏译《入楞伽经》卷七云:

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

明言清净的如来藏识或真心,非阿赖耶识。宋译《楞伽经》卷四云:

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以如来藏和识藏(藏识)为二。同经卷一以“真识”或“自真相识”为三种识之首,按后文之义并对照另外两个译本,虽然应指藏识的真相、真性,而一般从相用上讲的杂染或染净和合的阿赖耶,不大能称得起真识。经言:

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识实不灭。

谓七转识及第八藏识与真相识(即真识)非一非异,若异,则杂染生灭的藏识不能作为七转识的依因,依因必不生不灭故;若不异,则圣者灭七转识,其藏识亦应随之而灭,就完全没有心识了,实则其“自真相识”或真心不灭。《大乘入楞伽经》卷六说阿赖耶识为真如后,又说“转依离人、法,是则为真如”,意谓杂染的阿赖耶识净化之后才是真如。将未经净化的阿赖耶识误认为即是真如,在修行上可能会出生误导。随地论学派的绝传,汉传佛学界自唐代以来,谈第八识,一般皆不取即是真心说,而取第一妄识说或第三真妄和合说。

第三阿赖耶识真妄合和说,从本体论角度统和前二说,统一性与相、真与妄,提供了为何生起无明烦恼的解释,在理论上较为圆融。若依此说,则生灭的、杂染的阿赖耶识,乃众生身中现实具有,说杂染,乃从其相用而言。从体性讲,则其性本净本觉,即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心真如,而这清净体性,或《楞伽经》所言与藏识、转识非一非异、实常不灭的真识或真相、自真相识,也可以立为第九识、阿摩罗识。《入楞伽经》卷九谓“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从世俗的认识惯例来说,心识有八种;又说“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密严经》卷中也说: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

如果立第九识,那只能是“真识”或坚固不动的“根本心”了。此根本心,可溯源于《阿含经》所言“解脱心”、“涅槃识”、“涅槃界”,亦即《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二所说无所猗、独无侣、无所在、不变易、无生灭的“涅槃心”、“无染污识”、“无为识”、“住识”。

阿赖耶识之必有

据《楞伽经》、《显扬圣教论》等说,阿赖耶识隐密微细,乃佛教圣者由“法眼”所见,非未见道得法眼的凡夫、外道甚至小乘圣者所能观察,如何能使未得法眼的众生相信确实有阿赖耶识?《瑜伽师地论》卷五一、《显扬圣教论》卷十七、《摄大乘论》卷一皆列举八条理由,论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成唯识论》卷三据之列举10条理由,论证阿赖耶识离前七识别有其自体,然皆系引据佛经特别是诸宗共认为佛说的《阿含经》。从分析心理现象以探究阿赖耶识的角度看,诸论中论证阿赖耶识必有的理由中,最重要者略有四点:

1、就摄藏种子的功能知应有阿赖耶识。

眼等前六识,皆分工明确,即生即灭,有时中断,无摄藏种子的能力,第七识唯缘内自我而无摄藏作用。若没有一个贯彻全部心理过程、摄藏信息的心识功能,则心理活动中那种可以观察、分析到的非自主性及心的染、净,各人心理素质生性的差别,便难以解释。烦恼,尤其是与生俱来、被认为是人性本具的烦恼,必应有其因,方可遇缘而生,生已即灭,不会常驻不去。若没有阿赖耶识储藏杂染种子,烦恼从何生起?若没有阿赖耶识储藏烦恼种子,当一念烦恼自灭后,应永不再生烦恼,而其实不然。人多被情不受理控制所恼,有意断除烦恼的佛教徒,更常有欲断而不断,“斩不断,理还乱”的体验。反之,若没有阿赖耶识储藏善心、清净心种子,善心、清净心从何生起?若无阿赖耶识储藏清净种子,修行者偶起一念烦恼、恶心时,便不可能再生起善心、清净心,其实亦不然。有了阿赖耶识,心如何生起杂染烦恼,由谁受轮回、业报,及心如何由修行而臻清净、谁受善报、谁入涅槃,各人的心理素质、命运为什么生来便千差万别等理论难题,都可以圆满解答。

2、由执受作用知应有阿赖耶识。

众生所禀受的物质身体,是被某种具精神性的、有生存意志的作用执受为载体、自体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活物,这个执受色身者究竟是谁?物质身体乃既定的异熟果,非身体自己所决定;眼等六根所生的六识,只能各了自境而无执受身体之能,只执内自我末那识亦无执受色身的功用。执受色身令之成活物者,唯有第八阿赖耶识。

又,怀胎未生之时,尚无前六识生起,必应有一种心识作用执受受精卵令之成长为婴儿,此与受精卵展转相依的心识,只能说是阿赖耶识。经中说:

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

意谓寿命、体温(生命热能)、心识三大件互相依存结合为一体,使众生的生存得以延续,三者任缺一种,即告死亡。三者中的识,指的是哪个识?

又,在熟睡、闷绝、入无想定、灭尽定时,及今“植物人”、被麻醉失去知觉者,前六识皆中断活动,而寿命、体温并不失去,生理活动仍在维持,非同冰冷僵尸。此时与寿命、体温结合维持生命的心识,只有阿赖耶识。佛经中说众生生命的维持需要四种食物,第四种“识食”,指一种能执受生命、不断产生生的意志,担当此任者,只有阿赖耶识。

又,佛经中说:入了(受想)灭尽定的佛教圣者,前七识的一切活动完全停息,而体温尚有,身体并不死亡,生命活动还在维持,头发指甲还在生长,这是因为有心识未离其身,部派佛学称这未离身的心识为“细心”,《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二谓“灭尽定细心不灭”。这未离身、在运作的细心,既非已停息的前七识,那就只能是阿赖耶识了。正因为有第八识在身,故说入了灭尽定(定,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入灭尽定者,在古代不乏实例,玄奘取经回国途中便曾亲见。

3、从记忆功能知应有阿赖耶识。《楞严经》卷十云: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复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此念念受熏、难以自见的识阴,当指第八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一也说因有阿赖耶识故,得有忆识、诵习(学习)及记恩怀怨等事,以阿赖耶识的摄藏作用为记忆的根本。
(推理狗屁不通。是前科学时代的空想。现代神经心理学判之)

4、从轮回现象知应有阿赖耶识。佛教及印度教、道教等皆说众生生死轮回,受因果报应,众生禀受的物质身体,显然不能从今生带到来生;前七识皆念念生灭,更不能持续到来世。轮回及承受前生后世业报的主体,只能是阿赖耶识。《八识规矩颂》称此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是投生时最先来、临死时最后去的主人公。轮回虽然尚非科学所能确证,然具有宿命通、记忆前世等现象,心灵学已调查到许多例,濒死体验及死而复生者体验到死后心灵续存的案例更为多见,透露出轮回秘机的不少信息。只要认真研究此类现象,大概都会认同阿赖耶识可以对它们作出最佳的解释。

大乘佛教中,只有应成中观派后学只立六识而不立第八识,此系代表人物月称在其《入中论》中说:“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从缘起绝无自性的角度否定实有阿赖耶识,判阿赖耶是佛为不了绝无自性者的“不了义说”。从中观学的立场看,阿赖耶识虽然也是绝无自性(这一点也是唯识学所承认的),但从世俗谛说,也没有必要去否定它,建立一个阿赖耶识解释业报、轮回、我与无我等问题,无疑比不建立更好,也更符合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等的发现。

经论中虽然说阿赖耶识唯是三乘见道者以上圣者所见,乃至唯大菩萨及佛果境界,非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境界,乃是就究竟阿赖耶识的体相用而言。其实,世间的禅定修习者及外道、心理学家,也未必决不能部分地知见阿赖耶识。《楞严经》卷九即说,入无色界识无边处定者,“定中唯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此所谓“识无边”,即唯见阿赖耶识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量无边。南传佛学说修定者达近分定(相当于初禅未到地)时,有分心常常现起,此有分心,亦即阿赖耶识。印度教瑜伽行者所谓内心最深处的“妙乐我”,及五层心灵的第三层能储藏觉知信息、作记忆储藏所的“记忆性无意识心灵”、第五层心灵最内核的“真理性无意识心灵”,伊斯兰教苏菲派五层心灵的第五层秘密(sirr),大概都接近阿赖耶识的某些部分。魏晋南北朝道教所说人身中能左右人心理活动的“三魂”和维持人生理活动的“七魄”,更可以看作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功能。

阿赖耶识常被现代研究者用精神分析学的概念,称为“无意识”或“潜意识”。与佛教由修行得法眼直观阿赖耶识不同,近现代心理学则通过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而窥探无意识的海下冰山。精神病、心理障碍、梦、“体语”、“脚语”、下意识的动作、表情和生理变化(如撒谎时的脸红出汗等)、口误、笔误、无缘无故的心血来潮等窥探无意识,服饰、习惯、爱好、坐电梯的位置姿势、握手的方式、常用物品、无缘无故浮现的念头及哼出的歌曲等,都可被看作窥探人无意识秘密的窗口。算命先生也常根据人无意识的姿势、动作来揣摩人的心思。弗洛伊德所谓前意识(preconscious“描述性无意识”)、潜意识(subconscious)、无意识(noncon-scious),荣格所谓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皆可看作阿赖耶识内容的一部分。

当代心理学家大多承认无意识的存在,认为无意识是各种情感的中心点、创造的源头,并利用无意识治疗疾病。一般说人仅仅在5﹪左右的认知活动中有意识,其余大多数决定、行动、情绪、行为都决定于无意识。从心跳、耳边响起某种旋律、喜欢可口可乐、突然看见蛇胆战心惊、看浪漫电影手出汗,到与配偶结婚、配偶的表情会激起自己的爱欲或怒气、推购物车、驾车转过街角、理解有歧义句子,到决定不伤害一窝小猫等,皆决定于“适应性无意识”。

近十几年来脑科学、神经科学的实验,证明导致诸如移动一根手指之类自愿行为的大脑活动,几乎在意识到需要移动它的半秒钟之前就开始了,说明“无意识”在意识之前进行筹划,人像木偶一样受无意识的操纵。利用大脑扫描技术对无意识的活动进行观察,发现大脑处理信息的大部分过程是在意识层面下由无意识自动进行的,人的判断可能受到已经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潜在信息的影响,如昏迷中的病人仍然能在无意识中分辨熟人的照片,神经系统在被认为属无意识的大脑皮质下区域产生恐惧、悲伤等情绪,大脑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识别文字。当代生理学认为由大脑垂体分泌的激素物质控制的生物钟,归根结底由人的无意识控制,由起居习惯化而形成。人和动物经过多次强化刺激后形成的条件反射,也应以无意识的作用为依托。

当然,至今所发现的无意识,只当于阿赖耶识摄藏功能的一部分。欲图完全通彻阿赖耶识的究竟,恐怕还得通过正观真如开发能直窥阿赖耶识的“法眼”。按唯识学之说,只有到佛地,才能完全洞见阿赖耶识,并转此识为“大圆镜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