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22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授箓传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授箓传戒
道教要求入道者通过内心的宗教修持,不断提高道学修养和道品阶次,以最终得“道”,成为有“道“之士。衡量道士修道阶次的是法箓和度戒,而法箓和戒律的授受,也要按照科仪的授度仪格举行,并与斋醮仪式配合,形成道教仪式的一类。

(一)   法箓阶品

箓即“记录”,有法箓、道箓、经箓、戒箓之称。道教的箓分两种:

(1)              道士名册:称登真录,记载道士姓名、道号、师承和道阶。表明道士名登道箓,才能学习道法,有施行道术、主持醮仪的资格。

(2)               天神名录:记载天神名讳、职能等。通晓此法箓,斋醮时候才能召唤哪些神灵,遣往何方,执行何职,才有镇伏妖魔邪鬼的威慑力量。

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修真入道之阶梯。《洞玄灵宝课中法》说:箓者,戒录情性,止塞衍非,判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夫事悉两存,两存理无不通。箓亦云录,三天之妙气,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故经云:“生无道位,死为下鬼,俗士高人,有希道之心,未能舍世荣禄,初门不可顿受也”。且受三五阶,若修奉有功,然更迁受。(《道藏》第32册229页)

           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阶品,是天师张道陵传授于世,祖天师立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气。正一箓用于道士修持行法。使过度众灾,落除黑籍,召鬼役灵,进品仙职。《正一修真略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阅箓醮仪》等道经都记载了正一法箓。法箓是太上老君传授,祖天师得法箓以救度世人,有不可思议只功德。《正一修真略记》说法箓是:“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鹫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

张天师的正一法箓,传承历史最为悠久,影响道门最深远,为天下道士所信向。自祖天师创正一法箓以后,灵宝、上清等派也相继创立法箓,并在道教形成一法箓为标志的修行次第。周思得《上清灵宝大成金书》卷二十四说:夫箓者,始于正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上清大洞箓者,匿景韬光,精思上道,志期轻举,全不涉俗。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一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太真之格”(《道外藏书》第17册第55页)

道教认为法箓是“从凡入圣之门,助国治身之业”。修真学道之士,欲从俗登真,必须得到真师传授,依科次第修行,逐次接受法箓。唐代道教自正一至大洞有七等箓,共计一百二十阶科,五代道士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列举七等箓是:正一盟威箓、金刚洞神箓、太上高玄箓、太上升玄箓、中盟箓、三洞宝箓、上清大洞宝箓。该经列举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中盟箓三十六品,三洞宝箓二十四阶,共八十四阶品。

道教的授箓制度,根据道士所受法箓的高下,授与不同的法箓名衔,此名衔也表明道士所受法箓品位。唐代道经《受箓次第法信仪》记载道士受法职位次第:

1正一法位  2道德法位  3洞神法位  4升玄法位   5洞玄法位   

6五符法位  7河图法位  8洞真法位  9毕道法位

法箓是修真道士必备之物,伴随着道士的宗教人生,道教赋予法箓神奇的功能:受持法箓能召役天神地诋,也能避邪消灾,还可以延年保命,最后能得道升仙。《正一修真略仪》说: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气,制魔伏鬼。箓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拨生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依法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只呼!

道士受度的法箓,被视为通灵的信物,受箓道士要终身佩带,才能随时得到神灵的保佑。《正一威仪经》说“正一死亡威仪: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囊盛之,随身入土。”道士羽化后,必须将法箓焚烧,亡魂才会升入仙界,最后得道成真,因此法箓又是登真录。

法箓不仅是入道凭证,是道士法位高低的标志,在斋醮仪式中,还要求法师有相当法位,才有资格主持醮仪。《三洞修道仪》就明确说:“授正一箓,方可为人章醮。”斋醮中坛官六职的位序排列,也是以法箓为标准。《上清灵宝大法。总序》说;“以箓为阶,以法为职。亦行教者不得不用耳。”斋醮中高功的出官启事,也与所受法箓的仪格相关,止受都功、升玄法箓者,不能出任灵宝斋科中的仙灵吏官;而受三洞箓着,可以出任三洞吏兵,可以行拜朱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6:18 | 只看该作者
(二) 授箓仪式

道士受箓必须选择天下高道明师,所以道士受箓并不拘于一地,多是遍年名师,参受法箓。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记载:茅山道士邓紫阳于咸通元年(860年),少小投茅山太平观柏道泉为弟子,六年后乃披度为道士。咸通十二年(871年),到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乾符三年(876年)至茅山太平观三洞法师何元通进授中盟上清法箓。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仅在唐高宗年间,就授长安、洛阳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余人道箓。

历史上晋唐诸位皇帝都受经箓于茅山。唐代茅山上清法箓,是最具有影响、传播最广的法箓。到宋代形成三山符箓一统天下的局面。茅山、龙虎山、阖皂山都设有传箓坛,主为四方道士授箓。宋代龙虎山设立授箓院,彭城道士刘归真远行千里,赴龙虎山受正一法箓。宋仁宗年间,龙虎山道士王守和在京传授法箓,形成街坊沸腾的盛况。宋代法箓传布盛行,宋仁宗兴趣所至,甚至将镇国玺文也篆刻成“帝箓”二字。

南宋历元,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 汉至於宋代,先後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 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 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 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後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 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 十二种符。

受箓须有登坛三师,即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三师登坛依法传度授箓,受箓道士即步入道阶,名录神真之境。

道士收箓后,即有职券牒文,上书道士所得法职及所录神界,这就是职牒。职牒时间上是道士修道行法的凭证。

在道士受箓仪式上,受箓道士要呈上请箓法词。《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记载了请受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的法词,原文如下:

维某年岁次某月某朔十五日某辰,某乡贯居住奉道信士某词:

称本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建生,上属北斗某星君主照,即日谨呈法信,叩头恭赍法信,扣头恭诣龙虎山嗣汉天师门下,拜受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一阶,敬奉修行。伏以圣威不武,感而遂通,道化难堪,叩之必应。叩拜九清之帝命,下统三界之神兵。位镇北方,功高九有,佐天辅国,宣化施仁,上协帝心,下符民愿。某夙依真造,叨处人寰,辄稽金石之言,恭请神仙之箓,起居夤奉,晨夕熏修。伏望慈仁,许垂开度,一身五体,敢怠初盟,九族全门,终依宝荫。某无任恳祷之至。谨词。

这首请箓法词,先述收箓时间,受箓人名字、籍贯、生辰八字,至何师门下收何法箓,正文叙述此箓的法力,表达恭受法箓之诚心。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标准的请箓法词。

自祖天师创教以来,道士受箓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自金元全真道兴起,全真道士通行受戒,正一道士则恪守正一受箓古风。元大德八年(1304年)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正一道风大振,受箓弟子扁及天下,经箓授受方法更加完善。当代<敏感詞>道教保存有63代天师张恩溥传授的经箓,全宗经箓称《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共有箓、图、经、文、牒、诰、神像、执照等二百四十三件。由此可见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后,正一道的授箓仪式愈趋复杂。

自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后,一般均由历代天师主持授箓科仪。临坛箓生收箓后,即按照正一道传统的法派,辈份取法名。明清时期的龙虎山师传法派又称“三山滴血派”,这时的三山指龙虎山、茅山、武当山。该法派的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

高宏鼎大罗,武当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收箓道士即按此系谱取法名,当代大陆受箓道士二十八代的已经不多了,在世的基本都是正一的高道,如上海城隍庙的主持陈莲笙大师、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会长、茅山的黎遇航大师(今年一月刚羽化)。基本都是二十九、三十代。著名的有中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龙虎山天师府主持张金涛、茅山的袁志鸿,武当山王光德(去年刚羽化)等。

龙虎山张天师法派授箓,按《天坛玉格》,授予箓生法名、神职,并颁发职牒、符箓,同时发给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令牌、令旗、桃符剑等法器。

《天坛玉格》是明清正一道受箓的科仪经典。按《天坛玉格》的授箓仪式,箓生初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受箓道士方可称法师,从此名录天曹,能够代天说法,主持斋醮法事。

1946年以来,正一道授箓中断四十余年。1991年10月3日至9日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敏感詞>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1995年下元节,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 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 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也将举办授箓仪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6:58 | 只看该作者
授箓
天师道的授箓传度源远流长。按《太真科》及《赤松子历》所载:“汉代人鬼交杂,精斜遍行。太上垂慈,下降鹤鸣山,授张天师《正一明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密要,救治人物,天师遂建二十四治,敷衍正一章符,领户化民,广行阴德。”这是符箓的根源和符录的开端。早期道教入道采取交米登箓和蓄养弟子的办法,北魏寇谦之在改革道教仪式时,改在道场上用授箓的方法,接受入道者,开授箓的先河。据《隋书。经籍志四记载:“道教授道之法,初授《五千文箓》、次授《洞玄箓》、次授《上清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期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授者必先斋戒,然后赍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乃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配之。”这说明授道的程序。
又据《正统道藏。正一法文外箓仪》说:凡授《更金》(箓)五年,得进《一将军》(箓),四年《十将军》,三年《七十五将军》。二年《百五十将军》。一年若治行庸愚,无长进者,悉又倍年。三倍无功,不知见德,直置而已,都不合迁。其中聪明才智秀异,功德超群,不计年限。这说明授箓的级别和授录的条件。
为什么授箓,箓有何作用?据道书解释说,各种箓都有神灵,授箓之后,可以召请(所谓箓中吏兵即天兵天将),以治精鬼,消灭灾祸。《正一法文科戒品》对箓的作用解释说:“总统天地一切神鬼,诛服邪魔,斩灭妖精,征灵召气,制御山川,涤荡气秽,章奏传驿,达通神仙,莫先乎正一。”在使用方面,例如:唐末度光庭集《太上阅箓仪》。随品出箓中吏兵,“谨出《太上正一百五十将军箓》箓中左上仙,右上箓,功曹将军,骑吏使者,甲卒等,为臣辟斥四方不正之人鬼,祸害永消”。又谨出《太上正一右灵召百鬼箓》、箓中功曹、护身将军、金童玉女等,为臣收斩身中,集天下魑魅魍魉,无害于人“。做什么道场需要解决哪方面问题,就用什么箓,请出箓中的吏兵,给予效力。
作为正一道士必须授箓。不授箓就不能做道场,就无法遣使箓中的兵将斩妖除邪,拔度生灵,救济困厄。《三洞修道仪》说:授正一法箓,方可以为人章醮。因为只有得授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有道位神职。道教称“名箓天曹,乃有道位”。有了道位的道士,其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到天庭,才能得神灵的佑护。授了箓还必须熟读背诵箓文中排列的众多天仙、地祇名号,作为做法师得凭仗,随时召请。授了箓,才算进入道阶,名箓神真之境,成为真正的道士。 授箓弟子 王丽香 节录自《中国龙虎山天师道》
箓的名目繁多,《正一盟威法箓》是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7:14 | 只看该作者
以后,南北朝隋唐各代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计一百二十阶,主要的如天师二十四治、二十四气、配二十四箓的箓,见下表:

二十四治二十四箓二十四炁表
 
箓 名   治名   治 职   地 区
太上正一童子将军箓   阳平治   左平炁祭酒   彭州九陇县
十将军箓   鹿堂治   右平炁祭酒   汉州绵竹县
上仙百五十将军箓   鹤鸣治   左长炁祭酒   邛州大邑县
三将军箓   漓沅治   右长炁祭酒   彭州九陇县
上灵百鬼召箓   葛贵治   左都领炁祭酒   彭州九陇县
元命混浊赤箓   庚除治   右都领炁祭酒   汉州绵竹县
上仙百鬼召箓   秦中治   左领神炁祭酒   汉州德阳县
九州社令箓   真多治   右领神炁祭酒   汉州金堂县
步皇纲五斗箓   昌利治   左都监炁祭酒   怀安军金堂县
河图保命箓   隶上治   右都监炁祭酒   汉州德阳县
解六害神符箓   涌泉治   左监神气祭酒   汉州德阳县
九凤破秽箓   稠稉治   右临神气祭酒   蜀州新津县
都章毕印箓   北平治   左监察炁祭酒   眉州彭山县
斩邪华盖箓   本竹治   右监察炁祭酒   蜀州新津县
九天兵符箓   蒙秦治   左领功炁祭酒   燮州台登县
九宫捍厄箓   平盖治   右领功炁祭酒   蜀州新津县
八卦护身箓   云台治   左监贡炁祭酒   阆州仓溪县
三五考召箓   尽口治   右监贡炁祭酒   兴元府西县
斩邪赤箓   后城治   左都炁祭酒   汉州什方县
辟邪大箓   公慕治   右都炁祭酒   汉州什方县
四部禁炁箓   平冈治   左贡炁祭酒   蜀州新津县
斩河邪箓   主簿治   右贡炁祭酒   卭州蒲江县
五三功曹箓   玉局治   左察炁祭酒   益州成都县
延生保命箓   北邙治   右察炁祭酒   洛京洛阳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7:52 | 只看该作者
龙虎山天师道祖庭的授箓,远在末年(约公元215-220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自陜西汉中迁还龙虎山,遂在天师草堂处(今上清宫地址),建传箓坛,遇三元日升坛授箓,宏扬道教,开创了龙虎山升坛授箓的先例。同时张盛还在龙虎山张道陵炼丹遗址、立祠祀祖,阐道演法,为天师道在南方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以降,天师道得到统治阶层的信奉,并备受尊崇。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赐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先生”号,吏部尚书王钦若奏请于汴京为正一天师立授箓院,就是例证。历代王朝对张天师也多有封赐,许多朝代的天师曾经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挂金印,着蟒袍,其封号有国师、法师、先生、真君、大夫、大真人等,并发币银,修建宫观,御赐良田,蠲免赋税。尤其是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朝廷以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主领三山(茅山、阁皂山、龙虎山)符箓,并赐封“正一教主”,使天师道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立前,龙虎山天师祖庭的授箓,向由历代天师主持科仪,讲经说戒,进行传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91年,恢复了对海外(主要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敏感詞>地区等)道徒的授箓,授箓科仪由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主持。其授箓程序是:
一、   先由要求授箓人,填写《授箓申请表》,并由所在地的宫观、庙、院,或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在表上签注介绍意见,报送天师祖庭嗣汉天师府。
二、   天师府就申请授箓表,进行审查考核,然后通知授箓弟子定期来府参加授箓醮仪。
三、   来府授箓期间,天师府根据授箓弟子应具备的授箓条件进行培养训练(主要是斋醮科仪,早晚功课等),时间一般为2至3天,大型的为7天。
四、   授录醮仪,主要由三师(传度师、保举师、监度师)分别给授箓弟子,讲经说戒演法,并举行隆重的传度法事。
五、   礼成,受给授录弟子职牒(也叫箓牒)、经书、法噐(天师法印)、法剑、令旗、号令、笏板(朝简)、拷鬼桃杖、天蓬尺、道服、道帽等。

  箓生(道徒)取得职牒、法噐,便成了合法的正式道士,有了执法的权利,因为职牒是天师祖庭(万法宗坛)代天庭颁发给道士的“任命书”,在“任命书”里,天师赋予了道士执法权力。
  职牒内容:主要说明某某弟子,什么法名,家乡住址,生辰八字,诚心向道,皈依道门,要求在天师门下,奏授法职,用以弘道宣化,济物利人,恳求天师代为奏迁职名,与以收录。天师祖庭(万法宗坛)根据他的要求,申报天庭并依《天坛玉格》(相当于铨叙部门的级别条例,从一品到九品,有正、有从)的有关规定,奏受,× × ×经箓,× ×仙官之职;补充;担任 × × 部门某某事为任;奏立 × × 坛, × × 靖, × ×治, × × 炁,作为活动地点。这个坛、靖是属于天师二十四治中的什么治,什么靖。并当坛串立合同,分环破卷为证,(即传度合同,一分为二,一半贴职牒上付授箓人佩带,一半在申奏天庭时烧掉)最后授给各种法噐,拨派 × × 天将,作他的护身保卫,勉励他们同心同德,到指定的坛、靖中用远驻扎,执行职务,不得藉职牒学习邪教。巫蛊厌魅,上干天宪,罪累非轻。

授箓弟子 王丽香 节录自《中国龙虎山天师道》   

授箓和职牒中的有关事项:
一、   法名的取得:授箓弟子依据“三山滴血字派”五十字辈,取得法名。其五十字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裕兴振,福海启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这是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于清顺治十五年所写的《天坛玉格》上的字派。据该书载:此字派乃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授与正一派萨祖师,凡有学道者,奏名之初,当依此派循序而取一字于法讳之中可也。
二、   授道等级分: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此正六七品衔头);升授:“正一盟威经箓“(此正四五品衔头);加授:“上清五雷经箓”(此正三品衔头);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此正二品衔头),再加《上清大洞经箓》(此正一品衔头),看授何品经箓,盖五品以上称仙卿,五品以下称仙官。若授三洞五雷者,须看此人品行清洁、德重者有身份的方可,若无德行福份,妄欲职箓高大,反遭上神遣责。现按传统规定,每三年可晋升一级,如初授《都功经箓》,三年后可升《盟威经箓》。
三、   天师的会真三十坛:坛为道教祀天拜表,发号施另之址,原无定所,多属临时而建,后张道陵天师定会坛凡三十,其命名为“灵真应妙,灵应通真、应妙合英,三界集神,三界混真,三界集真,玄一守真,玄妙通真,通玄会真,玄妙应真,雷霆应化,玉堂赞化,飞捷报应,守玄静一,玄真通妙,凝神定性,英化普照,坎离合元,合妙混元,百神集应,神妙通玄,三界混元,灵一守玄,正一玄妙,三台保护,道一守玄,飞魔演庆,观静清虚,璇玑应化,玉堂静玄”。
四、   天师的通真六十靖:靖者靖庐也,为治中之靖室,道士于此,朝夕静坐练功,乃清修之所也。张道陵天师,既立二十八治,乃设会真坛与通真竟以供徒重之用。凡授箓弟子接拨付坛靖,而坛靖皆设有神将以监护之称为盟师也。通真靖有六十,系按六十甲子之序而列,计为:                 通玄致真,复性澄真,通真澄化,洞真自然,元一保真,澄心复真,保性宏真,登真明性,混合明真,清虚自然,致真通玄,降真集灵,混元致真,虚一通真,集真洞化,与道合真,超元洞真,涵虚复真,自然成真,元照虚真,清真正性,澄性成真,保真湛然,虚白通真,自然合真,虚一守真,湛真宏化,保真会一,冲虚会真,摄真召灵,成真集灵,制魔澄真,通真会应,飞神达真,存真守一,念性守真,葆真混元,韬光固真,混合会真,与圣合真,灵虚自然,契真保元,澄心皈真,无为契真,真元知化,皈真安然,玉真洞灵,修真知性,通真洞清,真光变化,体道会真,法天成真,玉神练真,保真洞微,纯素冲真,至一通真,太华澄真,太素颐真,会元合真,通真会元。
五、   三皈、九戒、十二愿:再授箓醮仪中,箓生要表示决心,中生遵奉“三皈九戒”。           “三皈”即皈依道、经、师“三宝”。
“九戒”即:                                                           一者克勤,爱国守法,是念真戒;
二者敬让,孝敬父母,是初真戒;
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
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身戒;
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
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
七者不诈,谄贼害善,是成真戒;
八者不骄,傲乎至真,是得真戒;
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

  箓生在掌仪道长的领导下,于道坛上要发“十二愿”。其内容是:一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八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地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生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箓生授福;十二愿正教兴行。
  天师道的授箓活动,规模较为隆重,场面较为壮观,是正一派用独特的方式方法,为道徒宣扬各类自律戒规的一种传度制度和仪式。“三皈、九戒、十二愿”是正一派道士宣示奉持“清规戒律”的信念和决心的规定方式。   

授录弟子 王丽香 节录自《中国龙虎山天师道》
http://tw.club.yahoo.com/clubs/taoism-mast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8:06 | 只看该作者
授箓

授箓是符箓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扩展教派组织的基本方式。所谓箓,又称道箓、法箓,是一种记载神吏神将名箓的文书,我们在谈道符时已经作过简单扼要的介绍。授予某人道箓,意味着正式接纳他为本派弟子;得受某一箓,则表示该人已经正式皈依道门,也标志着他在道派中处于什么地位。授箓时实际上与授符联系在一起,所以泛称为授符箓。

授箓制度起于正一盟威道,后来形成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着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后,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后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敏感詞>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后,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清微、净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敏感詞>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箓向高阶迁升,便意味着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历元,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于宋代,先后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后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但因遭受近代的<敏感詞>动荡和<敏感詞>变革,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有严格的仪轨,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于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后登真。」因此受箓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于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敏感詞>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繁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由于<敏感詞>变革方面的原故,也由于中国国内经历过多次<敏感詞>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敏感詞>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1995年12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

放戒

放戒是全真派的收徒方式,据说起于邱处机,但实际上将它公开化,并且广泛举行始于清初王常月。全真道的放戒虽然传说起自邱处机,但在明末以前,一直没有公开向<敏感詞>广行之。直到清初王常月,才举行公开放戒。他传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统称三坛圆满大戒。从北京直到云南都有他传戒的足迹,使得放戒成为全真派传播的重要方式,也因全真派的散布于全国,其放戒活动也造了极大的声势。

放戒有严格的仪式,不过当代的放戒,也已经精简,以适应时代的风尚。古代的放戒,一般要经历一百天整,其中自然包括的许多仪礼。近代以来,由于<敏感詞>动荡,放戒也难以正常进行。1947年,四川成都二仙庵举办过一次放戒后,停顿了四十余年,直到1989年11月(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才于北京白云观举行四十一年后的第一次放戒。不过比起原来的做法,时间大为精减,由原来的一百天,改为二十日。但基本的仪式仍旧保留。在二十天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考偈;審戒、誦皇經、禮斗懺;討論戒條、傳授衣缽、發戒牒、普表謝神,以及做鐵罐施食道場。在放戒中設傳戒律師,并請有協助演禮的保舉、証盟、監戒、糾儀、演禮、提科、登籙,及引請等大師。根據中國道教協會的決定,放戒已經列為經常制度,有條件的全真宮觀均得舉辦。繼北京白雲觀後,四川青城山等處也舉辦了放戒儀。全真道組織制度的收納信徒方式於是更加正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8:23 | 只看该作者
出家

出家制度起源很早,不過原來的符籙各派并沒有很嚴格的一律的規定。而全真道則提倡出家,其專職道士要求出家。出家,就是放棄家庭生活,專門從事修真向道的宗教活動。原先沒有建立家庭的,不得再建;已經建立家庭的,則要求離棄家庭。佛教素來提倡出家,其專職的僧侶規定必須出家。道教的出家道士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具體已難考証。但初期道教中有影響的教派如正一盟威道,都沒有必須出家的規定,張道陵及子張衡、孫張魯,都有妻室,人稱三師三夫人。以後正一派天師代代相傳,天師道在魏晉以後也形成了若干世家,所以總的來說,正一派中容有出家道士,但也不是一律都得出家。<敏感詞>符籙道派也是如此。創立於金代的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可能受到佛教的影響,王重陽一開始就提倡出家。以後雖然也出現了全真居士,但一般說來,全真道的職業道士都是出家的。

出家道士一般都住廟,從事清修,并且管理宮觀。《重陽立教十五論》:「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氣神和暢,入真道矣。」他們也可雲遊各方,到本門的十方叢林中掛單。但也有某些比較極端的派別,認為住廟只是跳出了小家,仍算不得徹底的出家,真正的出家不能住廟,不能有固定的生活來源,而應當化緣為生。全真道中持這種極端主張的人現在已經不多。

出家與住家道士的規定是相對而言的。道士之所以選擇出家,是因為以家庭為牢?#092;,認為在家會影響修道成正果,也有人為表示自己信仰的虔?#092;與徹底,自願將一生奉獻給神仙和道教事業。《太上出家傳度儀》以天尊的名義說,出家的義趣甚深,利益宏遠。始學道的人,若在家受到父母妻子恩愛之累,不得自在適意,從容跟隨師父問道,所以要離家遠遊山林,依憑道舍(即宮觀)。這是割斷恩愛的出家。另外,待到有道之後,離棄三界,出離一切有色有欲的世界,叫做出諸有之家。所以歷代道士中都有人選擇出家修行的。但是正一派本來就不硬性規定必須出家,全真道雖然規定道士要出家,但也有居士存在。而且,由於社會變遷,原來比較穩定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環境不復存在,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觀念,全真道徒對出家制度雖然仍然強調,但一部分道士實際上已放棄了出家的方式,雖然住廟,但也另有家室。這在市場經濟已經普遍化或者相當發展的嶺南、香港地區尤其明顯。

居士

中國古代便有居士的稱呼。清˙趙翼〈陔余叢考〉卷36引吳曾〈能改齋漫錄〉云:居士之號起於商周之際。佛教初起時是一種對抗印度的正統宗教婆羅門教的,它被後人稱之為「沙門思潮」。沙門就是出家人。所以佛教開始時是實行出家制度的。後來的發展中出現了皈依佛法但不出家的人士,稱為居士。比如著名的佛教理論家維摩詰,就是居士。佛教傳入中國後,也漸漸出現了中國本身的居士。特別是禪宗、淨土宗的傳播,吸引了大量的知識分子和<敏感詞>受到俗務絆身的人士信仰佛教,由此大大增加了佛教居士的數量。全真派起于金代。王重陽創道時拋棄家庭,他收的徒弟如馬鈺等七子也都出家。因此全真派一開始便實行出家制度。後來在全真教中也出現了皈依而不出家的人士,稱為居士。正一派因為只要受籙,便是正式弟子,出家與否不作硬性規定,也就不需要特別指明在家出家的分別。現在一般將在家的道教徒泛稱為居士。

全真派的居士,有的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對全真派內丹修養、教理研究,都有過重要貢獻。比如近現代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便是全真居士,法號圓頓,係全真龍門派第十九代傳人。目前在香港地區全真龍門派弟子眾多,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居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0:58:4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

( 2001年12月28日中国道教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修改通过,

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

  第一条 为继承道教正一派授箓传统,健全正一派教制仪规,端正道风,提高道士素质,加强管理,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开展,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正一派道士住持宫观、主持斋醮仪典,须经过授箓,领受法职,持奉经戒,明证道位。

  第三条 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第四条 正一派授箓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指导,授箓宫观承办。<敏感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行授箓活动。

  第五条 宫观举行授箓活动,须征得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省级道教协会报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后,报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六条 承办授箓的宫观,须具备以下条件:

  (1)经政府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

  (2)管理组织健全,道纪严明;

  (3)具备举行授箓科仪法事活动的能力;

  (4)授箓活动所需的设施、用品;

  (5)颁发给受箓道士的法器和经典;

  (6)授箓活动必需的资费。

  第七条 授箓宫观提名的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经中国道教协会确定后由授箓宫观礼聘。

  第八条 箓坛监度、传度、保举三大师应具备的条件:

  (1)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2)本人受过箓并具有相应的经箓品秩;

  (3)持戒精严,熟悉授箓仪轨:

  (4)通达典籍,能开导后学;

  (5)入道二十年以上。

  第九条 申请授箓的正一派道士,须填写中国道教协会印制的申请表,依本规定第三条审查并培训合格后,方可人坛受箓,称箓生。

  第十条 经箓品秩为:初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通《早晚功课经》,诵《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通正一诸经;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通上清经;加升《上清三洞经箓》,通三洞经;晋升《上清大洞经箓》,通览藏经。箓生的法职道位依《天坛玉格》给凭。

  第十一条 初授三年后可申请升授;升授八年后可申请加授;加授十二年后可申请加升;

  晋级经箓品秩的箓生,应通习相应品阶的经书,并按本规定第三条的要求,通过箓坛大师集体考察复核,凭道德功行方可晋级;

  凡升授、加授、加升、晋升经箓品秩的箓生,由省级道教协会提名的破格晋级经箓品秩的箓生,须经中国道教协会审核同意并报请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箓牒是正一派道士经过授箓传度的凭据,由中国道教协会制作,授箓坛颁发。

  第十三条 授箓人数每次在200人以内,时间为三至五天。

  第十四条 箓生应向承办授箓宫观交纳相应的资费。资费标准由中国道教协会核定。

  第十五条 箓生放弃道教信仰或违规犯戒.经省级道教协会核准,由当地道教协会收缴箓牒,并报中国道教协会备案。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举行授箓活动、印发箓牒的道教组织和宫观,其授箓活动及所发箓牒均无效,并追究道教组织和宫观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七条 本规定由中国道教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