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基
楼主 |
发表于 2021-9-25 21:31:43
|
只看该作者
※本章节书卷译名采用基督新教和合本的译法;卷名后的括号中,前为英文,后为拉丁化后的希伯来文原名
✡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Tanakh)
一、《圣经》的结构与内容简介
·总体结构:由《托拉》(Torah)、《先知书》(Neviyim)、《圣文集》(Ketuvim)三部分组成,共24卷
·名称:希伯来文中取三部分的首字母,统称“塔纳赫”(TNK,插入原音<注:推测此处应为“元音”>后发音为Tanakh),
也称“哈米克拉”(hamikra,原意为“读物”) ·语言:原文主要为希伯来文,有少量阿拉米文(Aramaic)
·与基督教的区分:基督教将犹太教《圣经》作为《旧约》部分(基督教新教《旧约》共39卷,与犹太教分卷有区别),
常用《希伯来圣经》指代犹太教圣经,以区别包含《新约》的基督教《圣经》
·详细结构:
1.《托拉》
(原意为“教导”)又称《律法书》(The Laws)或《五经》(The Pentateuch)
确定了犹太教的宗教信仰,提出犹太人应有的生活准则、行为规范,被认为是《圣经》的主体,其他篇章是对其解释延伸
犹太教的核心律法(包括十诫、613条诫命)均来源于《托拉》
·该部分包括:
①《创世纪》(Genesis/Bereshit):共50章。上帝创世历史、人类史前神话、以色列人祖先的故事
②《出埃及记》(Exodus/Sh'mot):共40章。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在西奈山接受十诫,与上帝立约
③《利未记》(Leviticus/Vayikra):共27章。犹太教诫命和各项宗教规定,突出祭司和利未人的地位
④《民数记》(Numbers/Bemidbar):共36章。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和荒野游荡的40年,及在此设定的宗教例律
⑤《申命记》(Deuteronomy/Devarim):共34章。摩西在即将进入应许之地前向百姓重申律法
2.《先知书》
以宗教的观点叙述和评价历史,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讴歌义举,斥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Ⅰ.前期先知书(指没有留下著作的先知):
①《约书亚记》(Joshua/Yehoshua):共24章。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应许之地,将土地划分给各支派
②《士师记》(Judges/Shof'tim):共21章。建立君主制前士师带领人民在应许之地与外族争战
③《撒母耳记》(Samuel/Sh'mel):共55章。先知撒母耳和他先后所立两位国王扫罗、大卫的生平事迹
④《列王纪》(Kings/Melachim):共47章。大卫末年到犹大王国被灭的历史,所罗门及其后诸王的事迹
Ⅱ.后期先知书:
⑤《以赛亚书》(Isaiah/Yeshayahu):共66章。1—39章记载犹大王国先知以赛亚的生平和言论,
40—55章呼吁被掳巴比伦的犹太人回归故土、侍奉上帝,56—66章预言救世主的到来以及具有大同特征的新时代
⑥《耶利米书》(Jeremiah/Yirmeyahu):共52章。犹大王国末期先知耶利米的生平和言论,包括将犹大覆亡解释为
上帝对其罪孽的惩罚以及悔罪者可能得到救赎的思想
⑦《以西结书》(Ezekiel/Yehezkel):共48章。以西结先知在犹大灭亡前所发警告和在巴比伦的犹大人中宣讲上帝的启示和异象
⑧《12小先知书》(the Twelve Prophets/Sheneim-'Asar):不同时期先知:何西阿、约珥、阿摩司、俄巴底亚、约拿、弥迦、
那鸿、哈巴谷、西番雅、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的生平和言论
3.《圣文集》
包括诗歌、谚语、小说、戏剧、历史著作等多方面文学形式,代表了古代犹太人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最高成就
·该部分包括:
①《诗篇》(Psalms/Tehillim):共150篇。其中一部分被认为是大卫所作或献给大卫的
古代犹太诗歌总集,主题包括赞美上帝、歌颂智慧、述说历史等
②《箴言》(Proverbs/Mishle):共31章。自称主要为所罗门王所作,实际上是古代犹太民间谚语总集
③《约伯记》(Job/Yov):共42章。义人约伯经受上帝的各种灾难考验仍坚守信仰的经过,他与友人关于受苦问题的长篇对话,
是犹太教关于神义论问题的经典著作
④《雅歌》(Song of Songs/Shir hashirim):共8章。描写热恋中男女的所思所想,讴歌爱情
⑤《路得记》(Ruth/Rut):共4章。讲述摩押女子路得接受以色列的上帝,善待亡夫之母,后嫁给以色列王成为大卫王祖先的小说
⑥《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Eicha):共5章。相传为先知耶利米所作,抒发了犹大王国被灭、圣殿被毁的深切哀痛
⑦《传道书》(Ecclesiastes/Kohelet):共12章。唉叹人生的虚无缥缈与社会不公,阐发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⑧《以斯帖记》(Esther/Ester):共10章。犹大女子以斯帖当上波斯王后,与叔父末底挫败屠犹阴谋
⑨《但以理书》(Daniel/Daniyel):共12章。描述、解释异象,表达末日审判的观念、对弥赛亚的期盼,是启示文学的代表
⑩《以斯拉—尼希米记》(Ezra-Nehemiah/Ezra-Nehemya):共23章。犹大人回归巴勒斯坦,重建圣殿,在以斯拉和尼希米等领袖
带领下复兴、发展社会与宗教的历史
⑪《历代志》(Chronicles/Divre hayamim):共65章。从人类始祖到统一王国时期的家谱,作者观念下的犹大民族历史
二、《圣经》的形成与传承
·对《圣经》由来的不同观点:
犹太教传统:《圣经》记录的是上帝的话语,是上帝启示的结果,其内容完全来自上帝
现代圣经学者:《希伯来圣经》是在近千年时间里,由多位来自不同背景、环境的犹太人各自撰写,汇编成书
·对《圣经》各部分由来的研究:
1.《托拉》
【宗教改革前】——犹太教、基督教学者一般认为作者是摩西
【16世纪之后】——越来越多宗教学者对此表示怀疑
【19世纪后期】——德国学者韦尔豪森(Julius Wellhausen)提出“四底本说”(或“五经底本说”)(Documentary Hypothesis),
标志着近代圣经评断学的产生
·四底本说中《托拉》的组成:
①耶典(J):【公元前9世纪】完成,代表南国观点与特色
②神典(E):【公元前8世纪】完成,代表北国观点与特色
③申典(D):【公元前7世纪】约西亚改革前后完成,以《申命记》为代表
④祭典(P):【公元前5世纪】完成,代表回归祭司观点
JEDP四底本经过数百年流传整合,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成为《托拉》的基本形式并流传开
·四底本说的修正和批判:
-冯·拉德(Gerhard von Rad)和诺特(Martin Noth)等人提出“传统史”(Tradition History)的研究方法,
认为《托拉》是由一些材料围绕早期以色列史的几段关键经历发展完成的
-克劳斯(Frank M. Cross)认为不存在独立的P典,祭司只是编纂、补充J和E两种材料
-外伯瑞(Roger Norman Whybray)主张《托拉》的成书主要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底本说强调的上帝名称的区别等问题
不过是文学创作手段,不能作为底本说的依据
※当下没有新的理论成为解释《托拉》成书的公认意见;除极端保守人士外,学术界和犹太-基督宗教界大部分人士承认
《托拉》由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材料汇编而成,且成书过程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
2.《先知书》
Ⅰ.前先知书:
·犹太传统观点:撒母耳和耶利米成书
·现代学者观点:诺特提出的“申命记派历史”(Deuteronomistic History)
该观点认为从《申命记》到《列王纪》的圣经文本,是以色列人第一部系统的、整体性的历史书
编写者“申命史家”(Deuteronomist,简称 Dtr)前后一贯地以《申命记》的神学观点描述和评价以色列人在
摩西时代、约书亚时代、士师时代、王朝时代的历史,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完成编修
Ⅱ.后先知书:
尽管大多标明了作者和时代背景,其可靠性仍受到质疑
·《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可能包括了作者追随者后来的补充与编辑
·《以赛亚书》《撒迦利亚书》各部分的主题、风格显示其可能有不止一位作者
※一般认为全部大小先知的作品直到希腊化时期最后成书
3.《圣文集》
·犹太传统观点:
《诗篇》大部分归于大卫
《路得记》归于撒母耳
《箴言》《雅歌》《传道书》大多归于所罗门
《哀歌》归于耶利米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历代志》归于以斯拉
·当代学者基本否认了上述看法,并认为其中最晚的《但以理书》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完成
三、《圣经》的正典化
《圣经》正典化可大致分为先后两次:首先是《托拉》,然后是其余部分
1.《托拉》的正典化:
·时间:一般认为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
·时代背景:经历国破家亡的悲剧与深刻反思后,犹太人开始重建社会,坚定宗教信仰
以以斯拉为代表的文士确立了《托拉》的全部文本,使之成为早期犹太教的正典;犹太文化的核心一神思想最终确立
2.《先知书》的正典化:
·时间:可能在【公元前200年】前后
《次经》(【公元前180年左右】成书)中列出了《托拉》各卷和《先知书》所有书卷的名称,表明它们已经被看作和《托拉》具有同等地位
3.《圣文集》的正典化:
·时间:【公元90年】
·时代背景:①政治上,罗马人摧毁耶路撒冷,犹太宗教分崩离析,圣殿不复存在
②信仰上,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对犹太教构成严重威胁
③就宗教经典本身而言,包含浓重希腊思想色彩的《次经》的《七十子译本》(Septuagint)借助语言优势广泛传播,
犹太社群中出现很多假冒古人名义而作的启示文学(《伪经》)
犹太教在贾布奈(Jamania)召开会议,《圣经》最终被确定为24卷
※《圣经》的正典化过程是犹太人对民族危机的一种独特反应
(“犹太人只是在感到其信仰濒临全面覆灭的绝境时,才不得不编纂正典,为其传统信念找出永存的形式。
这一抢救和重修古籍的行动是民族危机的直接反响。”——《圣经中的犹太行迹》)
四、犹太宗教生活中的《圣经》
1.《托拉》诵读习俗
起始——《托拉》成为正典后,诵读成为犹太会堂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发展——【公元3世纪】诵读活动真正成为习俗,具有系统化、仪式化特征
※巴比伦习俗:
·将《托拉》分为54个部分,每周安息日诵读固定的一段
·每年诵读活动开始于住棚节(犹太民历正月15日开始,持续8天)的最后一天——西姆哈《托拉》节(Simchat Torah,也称欢庆圣法节)
当日宣读《托拉》的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代表对《托拉》的学习周而复始,永不间断
·为解决周数不够和节日冲突问题,某些安息日必须诵读两段经文
※诵读规定严格,包括诵读人数、诵读者身份、诵读顺序、会堂的法定人数(Minyan)
※诵读前取出《托拉》和完毕后放回时,会众必须起立注视,并有吟唱圣歌、高举经卷的程序
2.其他经卷内容的吟诵
※“迈吉洛特”(Megiloth,也称“五小卷”):
住棚节诵读《传道书》,七七节(五旬节)诵读《路得记》,逾越节诵读《雅歌》,阿布月初九(圣殿被毁日)诵读《耶利米哀歌》,
普珥节诵读《以斯帖记》
五、《圣经》的重要思想
1.一神宗教
·诞生背景:多神教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迦南都盛行多神教
人们相信:世界由众神创造,众神各司其职,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活动往往被认为是众神之间恩怨情仇的表现
《圣经》中能看到一点早期多神信仰的痕迹
·犹太人思想发展:
多神教
↓
本主一神教(henotheism):崇拜一个神,但同时并不明确否定有别的神存在
↓
独一神教(monotheism)
·犹太教正式形成:形成之初就是一神宗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宗教
2.契约观
犹太教“约”的概念:上帝与人之间订立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协议
《圣经》记载的立约事件:
·洪水之后以彩虹为记,与挪亚立约
·以割礼为记,与亚伯拉罕立约,将迦南地赐予其后代,使其子孙繁多
·以十诫为记,与摩西立约,以色列人保证信仰服从上帝,上帝则视以色列人为圣民,赐福他们和子孙后代——即“西奈之约”
其中两次立约与犹太人祖先有直接关系
约定特征:
·上帝占有主导地位,以色列人必须接受上帝的要求
·是双向选择关系,人和神双方都可以选择是否立约
·契约关系一旦成立,双方便都对彼此负有义务
※从结构和语言风格上来看,西奈之约及相关律法和古代近东赫梯、亚述等民族的宗主-附庸条约有很大的相似性
※契约观是犹太教“应许之地” “特选子民”和“救赎”等观念的基础,并对近现代政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3.律法观
基督教——因信称义
犹太教——因行称义:判断一个人是否守教不仅看他是否信奉上帝,更重要的是看其在行动上是否遵守律法
律法来源:主要是《托拉》,核心为“十诫”
律法分类:正诫命(训诫)——248条——必须执行某行动
反诫命(禁诫)——365条——禁止做某事
共613条
※犹太教律法与古代近东的《汉谟拉比法典》有一定相似性,受到了两河流域法典思想和社会传统的影响
与古代近东法律区别:
①《圣经》律法没有沿袭因果式规定,而是把所有诫命的来源归于上帝,对律法的遵守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的
②在尊重人权、坚持平等、反对株连等方面,相对古代近东法律更加进步
后续发展:《圣经》时代后,犹太人不断解释和发展《圣经》中的律法,因应时代发展带来新问题的解决需要
对犹太人的影响:
①通过对律法的学习、尊重、遵守,犹太民族成为一个守法的民族
②律法形塑了犹太人的民族身份。混居生活中,对犹太律法(尤其是割礼、安息日、饮食法)的守持使犹太人维护了自身的宗教独立
TB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