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戒杀生
上天有好生之德,道教注重今生的修行,它要求每一位修行之人要有仁爱慈悲之心,修道者通过各种修行方式以求达到长生久视的目标。世间万物都有灵性,杀生不但违背自然道德,同时也有损福报。
唐高宗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娄师德,他非常受高宗皇帝的宠信,而且对朝廷也有很大贡献。有一天清晨,正在睡梦中的娄师德忽然看到三台星君降临府邸,并对他说,你曾经因为失误,错杀了两条人命,你犯下了杀生之罪,要减掉二十年的寿命作为惩罚,现在你头上的星光马上就会灭尽了。娄师德一整天的时间都感到精神恍惚,他对下人说,我一生谨慎行事,却误杀了两条人命,星官要减去我二十年阳寿。没过多久,娄师德就因此过世了。
二、戒偷盗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许多人逐渐迷失在金钱的信仰中,有时更是会做出偷盗等触犯法律的行为。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虽然道教也有财神信仰,然而那只是道教希望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去创造财富的一种信仰方式,这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道教反对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的不义之财,因此偷盗也是一种有损福报的行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除了诗词以外,对玉器也是非常喜爱,他曾经收藏过一块人间美玉,一位叫章持的官员听闻此事就跑到苏东坡家中,趁其不备,用一块燕石偷偷换掉了美玉。苏东坡一时之间没有发觉,等他前往黄州的时候才发现美玉被偷了,大度的苏东坡没有追究此事,但是没过多久章持因为官场之事被贬官,流放到台州郁郁而终。
三、戒邪淫
道教崇尚清静无为,认为邪淫是一种修行的阻碍,在道教典籍《关圣帝君戒淫经》的开篇就写道:“淫为万恶之首,孝乃百行之先。”王重阳祖师在立教之初就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全真教认为世俗的七情五欲是修行路上的障碍,只有除掉它们才能证道成真。《初真十戒》也有规定“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说道“见他色美,起心私之。”当我们心中萌生了那种邪恶的念头时,应当戒除,不能让它扰乱心神。
四、戒妄语
老君曰:“戒妄语者,若不闻不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道祖太上老君告诉我们,不是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事情,就不能向别人说,说了就是妄语。妄语不但会使修行之路产生阻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造成不小的影响,古人云“防口甚于防川”,由此可见妄语的威力。因此戒除妄语也是一种积累阴德的方式。
五、戒酒
酒文化历来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教的许多仙真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如吕祖在得道之前经常在长安酒肆借酒消愁;八仙之蓝采和也是在酒楼喝酒时,仙鹤从天上飞来接引他成仙,就连授箓道士李白也是“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为何道教有戒酒的戒律呢?早期道教典籍《太平经》认为,饮酒不但浪费粮食,还有损健康,危害家庭。过度的饮酒扰乱心神,也是修行的一种阻碍。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道缘仙踪”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s://imslr.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