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40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國人的生死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2:3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死問題是人類一個永恒的課題。人類既有求生的心願,又常面臨死亡
的威脅,在生與死之間,形成強烈的矛盾與衝突。實則生與死是生命的兩個
側面,有生才有死,有死才有生,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價值是聯繫在一起的
。當個體的生命至終成為歷史的靜止時,人們才易於發現其生命的內涵,才
便於準確地估量其生命的價值(註1),所謂『蓋棺論定』是也。所以,探
討生死問題,正是對於人類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與估量,不但是一件饒有意
義的事,而且有其絕對的必要性。

    中國人的生死觀,依其不同類型,傳統上大至有以下幾種常模︰

一、知生觀︰這一派主要以儒家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以及『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的看法,他認為人生的目的是
在充實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於追問死後的事,至於人的壽命長短,出於
命運的安排,不必掛心。後來孟子進而提出『立命』說,即所謂『夭壽不貳
,脩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孔孟教導人們不必計較
生死壽夭,人活著一天,就應盡人事,處理好人的現實生活,為了正義和人
類全體的福祉,人是不可以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具有濃厚的人本主
義或人文主義特色的『知生觀』。

    這一派雖對生死壽夭問題的回答,採取了命定論的形式,主張盡人事,
追求生的價值,但其目的是要人們將人生問題置於首位,至於企求長生,或
追求死後的彼岸世界,都是此派所不取的。

二、全生觀︰這一派主要以道家為代表。

    道家老子視生命為一種自然現象,反對人為的厚生、益生說。他說︰『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老子》二十三章)意謂人類同<敏感詞>自然
物如飄風驟雨一般,不能長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終結是一種自然、必然的現
象,因此他不贊成刻意地追求長生。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
者,以其外自生,故能長生。』(《老子》七章)『不自生』是說不有意地
追求長生,有意識地使身心強壯,反而招來死亡。因此,他認為善於養生的
人,應該少私寡欲,見素抱樸,遠離聲色財貨的誘惑。他的結論是『夫唯無
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老子》七十五章)意即不有意追求長生,這
比一般只求貴生,益生、厚生的人要高明多了。這種具有自然主義特色,以
無為的思維方式反對常識的貴生說,可以稱為『全生觀』。

    『全生』一語出自《莊子  養生主》,意請保全生命,不受損害。老子
稱『曲則全』(《老子》二十二章),『曲』就養生而言,可以理解為少私
寡欲,避免爭強好勝。老子以冷靜的頭腦,觀察分析生死問題,突破傳統天
命思神觀的束縛,將人看成是自然的人,並從這一角度深入探討人類的生命
法則,其中飽含中國先哲的睿智。莊子承其餘緒,從事物虛消長的過程,觀
察人的生死問題,認為『生死為一條』(《莊子  德充符》)進一步要求人
們身居人世間,但精神上不受生死禍福的困擾,從好生惡死的情感中擺脫出
來,尋求一種寧靜的生活境界,即《莊子  大宗師》中所說的『攖寧』。因
他有此主張,這也難怪莊子妻死,他可以鼓盆而歌了。這種面對死亡所抱持
的態度,對後來中國人,尤其是士大夫之族,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長生觀︰這一派主要以道教為代表。

    戰國時期,道家黃耆學派勃興,大講養生理論,到了漢氏,又同神仙方
術結合,由養生進而追求長生不死,從而形成了道教的『長生觀』。

    『長生』意即長生不死的意思。道教從生理和心理方面考察人的本質,
雖然與道家相同,將人看成是自然的人,但它將生與死割裂開來,追求長生
不死,在道教看來,彼岸和此岸世界,並沒有一道需要飛渡的界河,現實的
人,實在的形體,加以修煉,即可飛昇成仙。

四、無生觀︰這一派主要以佛教為代表。

    自從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它的生死觀別具一格,深深吸引、影響
中國人。它宣揚生死輪迴說。《心地觀經》卷三稱︰『有情輪迴生六道,猶
如車輛無始終』意謂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求『解脫』,則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猶如鬥
輪,迴旋不停。佛教認為人的生命不限於一生,此生死後,還有來生,如此
循環不已,不能從生死圈中解脫出來,成為人生一大苦惱,要想從中獲得解
脫,只有通過修煉,斷絕情欲,歸依佛門,使自己靈魂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
,不再投生,進入永恒安寂的涅槃世。這種生死觀,通稱『無生觀』,即以
斷絕死亡的根源,靈魂不再轉生,而以彼岸的涅槃世界為人生的歸宿,它具
有濃厚的出世色彩。(註2)

五、永生觀︰這一派主要以基督教為代表。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傳播最廣、信徒最多的宗教,它有近二千年的歷
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三大派別,即天主教、東正教與基督教新教。
它在甚早時期即傳入中國,但廣為中國人所認識、接受則晚至明末清初。基
督教認為死亡是人類生命中一個必然的過程,所謂『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
死。』(《新約聖經  希伯來書》九章27節),死亡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
並不是人生的幻滅,也不是人生的終結。對於信徒來說,死亡不是關上了的
門,而是敞開另一道門,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門,死亡不是結束,而是更美的
復活。基督教相信,一個人祗要誠心悔改,承認自己所犯的一切罪愆,虔心
相信,依靠耶穌基督,死了之後,也肯定必和主耶穌同住一起,『不至滅亡
,反得永生』(《新約聖經  約翰福音》三章16節)這種視死亡如同和上帝
同在、同行、與上帝更加親近的看法,可以說是基督教對死亡最超越的見解


    以上五種常模,對於後代中國人,尤其是當代中國人生死觀的形塑,造
成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代中國人的生死觀,都是在此五種常模之間,依違
迎拒,融攝而成。


〔註釋〕
註1.『生與死是生命的兩個側面』酌參趙馥潔〈義生論〉(《中國傳統哲學
    價值論》頁二九二,陝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五月第一版。)
註2.『知生觀』、『全生觀』、『長生觀』、『天生觀』酌參朱伯崑〈莊子
    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頁六十三–七
    十六,上海古藉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三月第一版。)
註3.潘清芳教授台北師範大學畢業,國家文學博士,現任高雄師範大學中文
    系教授。
沙发
发表于 2010-12-21 21:31:18 | 只看该作者
模模糊糊的感覺,以上五種觀念又遠又近,道教、儒教如橋樑嫁接基督教與佛教,但又不全然.....何為真,何為信。心的歸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1 21:39:02 | 只看该作者
似乎這樣說也欠缺,儒教、佛教、基督教各據一方,道教連三方。或許另外很多很多教派的中心思想也不會偏離出這樣的範疇,最多而言也僅僅是連接的橋樑再伸出一隻腳.....遙遠時期前就已是。為的是什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