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
咨询
课程
论坛
本版
帖子
相册
用户
註冊 · 登陸
帐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註冊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
論壇
›
東方神秘學
›
佛家思想
›
佛教以孝为本论
返回列表
查看:
2343
|
回复:
4
[教理與修行]
佛教以孝为本论
[复制链接]
风起
风起
当前离线
积分
6926
狗仔卡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0:27:27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浏览
|
阅读模式
佛教以孝为本论
印光大师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肆其谤讟,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令其永出五浊,长辞六趣。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凡所修持,皆悉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若以世孝互相较量,则在迹不无欠缺,约本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佛眼圆见,若视诸掌也。
印光大师专集
http://www.jingtu.org/ygds
http://www.bfnn.org/yinkuang/gb
http://zhaodd.anyp.cn
《印光大师文钞》
http://ygdswc.yeah.net
http://www.buddhism.com.cn/ygfs
http://www.fjblog.cn/group.asp?gid=1
http://www.fjblog.cn/user1/15
弘化社
http://www.honghuashe.com
净土专页
http://www.jingtu.org
因果教育
http://www.amtfweb.org
读《佛教以孝为本论》管窥
弘法法师
【文钞】
孝之为道1,其大无外;经天纬地2,范圣型贤3。先王修之以成至德4,如来乘之以证觉道5。
故儒之《孝经》6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7,民之行也。”佛之《戒经》8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9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10。每见出家释子,辄随己臆见11,肆12其谤讟13,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14百行15,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16,非孝也。”故曰:“孝悌17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至此,可谓至矣尽矣,无以复加矣!然其为孝,皆显乎耳目之间,人所易见。惟我释子,以成道18利生19为最上报恩之事,且不仅报答多生20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21六道中一切父母;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22 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23,常住正觉24。故曰释氏之孝,晦而难明者也。
虽然,儒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者也;若释氏辞亲出家,岂竟不顾父母之养乎?夫佛制,出家必禀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托,乃得禀请于亲,亲允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其有出家之后,兄弟或故,亲无倚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25,以奉二亲。所以长芦有养母之芳踪(宋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少孤,母陈氏鞠养于舅家。及长,博通世典,二十九岁出家,深明宗要。后住长芦寺,迎母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见《净土圣贤录》),道丕有葬父之异迹(道丕,唐宗室,长安人,生始周岁,父殁王事,七岁出家。年十九,世乱谷贵,负母入华山,自辟谷,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战场,收聚白骨,虔诵经咒,祈得父骨。数日父骨从骨聚中跃出,直诣丕前,乃掩余骨,负其父骨而归葬焉。事见宋《高僧传》)。故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26功德等。”亲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至诚为亲回向27。令其永出五浊28,长辞六趣29,忍证无生30,地登不退31,尽来际32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六度万行33,无非孝道扩充。故《梵网戒经》一一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因兹34凡所修持,皆悉35普为法界众生而回向之,则其虑尽未来际,其孝遍诸有情36。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则在迹37不无欠缺,约本38大有余裕矣!惜乎不见此理者,不谓之为妄诞,便谓之为渺茫,岂知竖穷三际 39,横遍十方40,佛眼圆见41,若视诸42掌也。
【注释】
1道:道是道义:即道德和义理。《中庸》“率性之谓道”。“依止本性去做事的品德叫做正道”。
2经纬:常道。语出《左传·昭公廿九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又《国语·周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3范圣型贤:范,范人。为人楷模。型,陶铸器物用为成式者。木曰模,土曰型。引申为标准。范圣型贤,以圣贤行为做别人的楷模、标准。
4圣德:最高的德行。《论语·泰伯》:“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5觉道:最高的成就,圆满佛果。
6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十八章。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论述孝道,宣传以家庭为中心的宗法思想。汉代列为七经之一。
7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语出《左传·昭二十五年》:“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经是常道,义为正理。比喻正确的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不容怀疑。
8戒经:指《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阐说戒律的经典。
9至道之法:达到最高成就的要素。
10极致:根本。
11臆见:凭主观猜测妄断。
12肆:放肆,不忌后果。
13谤讟:诽谤。讟音渎。
14五常:即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即人与人之间不可颠倒逆行的关系。
15百行:指各种善行。蔡队《陈寔碑》:“兼资九德,总修百行”。
16 不以其时:不适时《孟子·梁惠王》:“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逸周书大聚解》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礼·山虞》云: “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礼记·王制》:“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可见古人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候。杀一兽亦复如此。
17孝悌:《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
18成道:成就佛道,彻底觉悟。佛教通常说释迦牟尼舍太子位,修习而最后成道。
19利生:利益众生。
20多生:旷劫多生,无限久远以来,已经多次受生。
21四生:生类的四种生起方式。1胎生。由母胎而生,如人与走兽。2卵生。由卵而生,如龟鸟等。3湿生。由湿气中生,如小虫等。4化生。变化而生。
22度脱:受佛法度化而脱离苦海。
23苦轮:生死轮回,苦痛不绝。
24常住正觉:成就佛道,不生不灭。
25衣钵之资:衣指袈裟,钵是出家人用以盛饭之器。减其衣钵之资,即节衣缩食。
26一生补处菩萨:能补到佛位的最高位次的菩萨,为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观音、弥勒等。
27回向:将自身的功德回归给他人。
28五浊:不清净的五种现象。即是:1劫浊,这是时代的污浊,包括战争、疾病、饥馑各方面。2见浊,观念的混乱。3烦恼浊,内心世界不得安宁,由贪瞋痴诸烦恼弥漫而起。4众生浊,生态环境恶劣。5命浊,寿命不得自在。
29六趣:趣是趋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
30忍证无生:即证无生忍。证,证果、觉悟。以睿智的直觉而直契真理。无生忍,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是安忍。把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动的意思。
31 地登不退:即登不退地。不退是不再退转的意思。有三种不退,第一位不退。证到圆脚的初信位,破了见惑,进入圣人的境界,便永远不再退回到以前凡夫的地位。第二,行不退。证到圆教的十信位,破了思惑与沙尘惑,济度一切众生,永远不会再退回到以前二乘的地位。第三念不退。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不但证悟了自己的心性,而且得到无生法忍,此时的心便安住在这种真实智慧,永远不会再退失。
32尽来际:尽未来世,亦即永恒之义。
33六度万行:六度是可以从生死苦恼的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的六种途径。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34兹:此,现在。
35悉:全部。
36有情:有情识之生物。包括菩萨、罗汉、人类、诸天、饿鬼、畜生、阿修罗。
37迹:行迹、现象上。
38约本:约即穷,穷原竟委,彻底推求,本,本原,实质。
39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
40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41圆见:圆通的见解。没有任何的障碍,偏见和执著。
42诸:“之”、“于”的合音词。
【管窥】
第一节“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论文以此四句发端,为并提分承句。前两句并提儒家孝道与佛家孝道之同。后两句分承儒家孝(“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及佛家之孝(“如来乘之以证觉道”),以示儒家孝道与佛家孝道之异。启行之辞,先给读者一个概略印象,下文再分别按儒、佛孝道观的同、异具体展开论述,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且逻辑性强,结构严密,条理清楚,助人理解。
第二节“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以上三句:一句据儒之《孝经》、一句据佛之《戒经》,合二为一引出儒佛均以孝为本之同。正如清·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论简练是文章最高境界:“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印祖文字其辞简其义丰,读至简约处应作仔细体会。宋·张商英在所著《护法论》中认为儒释不二:“孔子之道与佛教所主张的无上菩提之道无异,名虽不同,其用一也。”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开示:“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孝经·三才章第七》:“曾子曰:善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孔子为万世师表,其学说以道德为基,以人文为本,以孝为规范,以忠恕为行事,以和平为目的,故其教,先启发人之孝心,然后习于礼让,达于仁义,而止于至善。说明孝是伦理<敏感詞>与人生立教的基础。孔子认为天、地、人三才,极博爱教化之道。《易经·说卦》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调和而创生机为天极;刚柔相济,长养万物为地极;孝悌忠信之行,仁义发扬为人极。此三极之道合一,即为“太极”。天有日、月、星三光之明,而无私照;地有博原广大、生长万物之利,而无私载。故人居天地之中,顶天立地,效法天之光明正大,地之厚德载物,而德配天地,大公无私,以孝为本,合乎天经地义。所以说孝之为道,其大无外。何休《公羊解诂序》:“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
佛之《戒经》,指《优婆塞律仪》、《梵网经》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等,为阐说戒律的文献。佛教的孝道观则认为“右肩负父,左肩负母,从生至长,周行天下,经百千劫,亦不能报父母一日之恩。”(《出曜经》卷二七)“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辅教篇·孝论》)孝道处于大戒的首位,戒律是众善产生的本原。此节言儒、佛皆以孝为本。
【管窥】
第一节、第二节阐述儒、佛皆以孝为本之同;第三节论证儒佛虽皆以孝为本,但有其相异之处。在《墨子·小取》中曾经提到议论的功能:“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明同异实为议论功能之一。印祖在这里运用了对比修辞法。即把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异的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从而确定事物的同异关系,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这一节将儒者只知行者孝之显迹与释氏之孝方为孝之极致进行对比。在儒、佛皆以孝为本的本字上剖析其区别。印祖在此先不说出释氏孝道之极致,而且欲抑先扬,用了“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之“孝也”(一层)及“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之“大孝也”(二层)。犹觉文章还未做足,更以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又引《礼》之祭义,说明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的儒家之孝,至矣尽矣,无以复加。(三层)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衬托后,用“然其为孝”一转,托出晦而难明的释氏之孝:“以成道利生为最上报恩之事。”(一层)“不仅报答多生之父母,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二层) “不仅于父母生前而当孝敬,且当度脱父母之灵识,使其永出苦轮,常住正觉。”(三层)论儒家显而易见之孝及释氏晦而难明之孝,均以三层递进句阐明释氏孝之极致,方为“孝道”这一概念的内涵。
明·莲池大师在《淄门崇行录·孝亲之行第四》中有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意思是父母生前孝养他们,死后以礼埋葬他们,这是小孝(一层);在生时让父母欢乐,父母死后能让父母的大名流芳于世,这是大孝(二层);在生时能引导父母信佛,死后能超度他们的魂灵,这才是大孝中的大孝啊(三层)!目犍连这样,当得起大孝中的大孝了。莲池大师的赞语,不仅是印祖此段文章立论内容的源头,而且运用了莲池大师赞曰的三层递进论证形式,若用清·章学诚《诗教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来评价印祖文字三昧,“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刘勰语)甚为恰当。
第四节为第三节论证的深入。第三节提到世俗凡情认为出家释子不顾父母之养,与荡子逆徒无异的臆见谤渎,此节则据佛制释氏出家先须获得亲允,否则不许剃落;出家后亲无依托,亦得减其衣钵之资。以奉二亲,予以辩讹匡正。印祖在第四节中重点运用《净土圣贤录》中“长芦养母”及《宋高僧传》中“道丕葬父”的历时掌故作为引证。以增强“释氏之孝方为不与世共之大孝”观点的说服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一文劝勉四众均需发菩提心。为大乘行者当务之急。文中从反面现象告诫:“今我等既已出家,滥称释子,忝号沙门。甘旨不供,祭祀不给。生不能养其口体,死不能导其神灵。于世间则为大损,于出世又无实益,两途既失,重罪难逃!”印祖则从正面引用长芦养母、道丕葬父的事例,引证佛教所讲孝道,非世俗孝道所可比拟的论点。省庵大师还指出:“人之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之以念佛法门,俾得往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说明只有释氏之孝才是彻底的,圆满的,岂只是儒家之孝仅是晨昏定省,养其口体而已。印祖在列举长芦、道丕的例证后,据此即事穷理:“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等。”并分别于“亲在”、“亲殇”时之行孝,说明使父母离苦得乐,往生净土。“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省庵大师复再三开示:“如是思维;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则不唯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济;不唯一人父母,人人父母,尽可超升。”“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印祖则据此于篇终结锁:“推极而论……其孝遍诸有情。”并分别以释子之孝道“在迹”、“约本”两方面强调孝道之本,释孝优于世孝,世俗凡情的妄见误解不是此理,非妄诞即渺茫,应深信佛眼圆见而不疑。收笔上应第三节世俗凡情之臆见谤渎,首尾开阖相援,融成一体,有完固之力。印祖文章令人百读不厌,是由于其见识广播而又中心一贯,博览群书,识学以储宝,综合百家,取其精华,博采慎择,运笔行文,须臾不离弘扬净土法门。因而读印祖文钞,总觉理定辞畅,丽而有骨;谋篇常用全力以助其气,字字立得起敲得响。纵极平常浅显谈论,无不以力运之而出,便勃勃然有生气,读之如唐·顾况《华阴集·行路难》诗所说:“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载于 弘化 杂志 2003年 总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期
佛门孝经
http://www.dizang.org/fmxj.htm
佛说报恩孝亲经句集要
http://www.dizang.org/xj/xj6.htm
http://bookgb.bfnn.org/books/0873.htm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节录)
http://bookgb.bfnn.org/books/0865.htm
地藏孝亲
http://www.dizang.org/
孝亲网
http://www.xiaoqin.com/
孝亲文集
http://book.bfnn.org/article_48.htm
收藏
0
分享
淘帖
0
支持
0
反對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沉默卡
喧囂卡
变色卡
搶沙發
凤鸣在竹
凤鸣在竹
当前离线
积分
98
狗仔卡
沙发
发表于 2009-4-24 08:45:54
|
只看该作者
孝只是佛教传到中国后被本土文化同化了。当佛教未传入中国前,哪里曾以现世作为目的啊,只能说孝这个观念是佛教借儒家的理来服众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玉壶子
玉壶子
当前离线
积分
1155
狗仔卡
板凳
发表于 2009-4-26 00:17:35
|
只看该作者
面对质疑,佛教不得不提出这点。
但这就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avidwang030117
davidwang030117
当前离线
积分
333
狗仔卡
地板
发表于 2019-8-9 21:50:51
|
只看该作者
看完的感觉是一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jio31241
jio31241
当前离线
积分
19385
狗仔卡
地下室
发表于 2019-8-22 11:30:36
|
只看该作者
尽量不要挖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