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五年前,您在中國出版了《正見》(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 一書,書中講到,雖然中國人正在變得物質主義,可中國也歷來被文殊和觀世音菩薩所照拂,您希望他們有一天會擁抱佛教。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皈依佛教,修習佛法,尤其是藏傳,即使不會任何外語,到印度、尼泊爾來朝聖、學習的佛教徒也一年多過一年。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您預言的中國人將“擁抱佛教”的時辰正在來臨?
仁波切:我認為“擁抱”這個詞不確切。道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一直都在中國人的血液裡流淌,你只需要讓它再度重現。雖然它閑睡了一陣子,但我覺得這也是好的,尤其是對佛教來說。佛法是普世通用的,而且並不局限于某種文化。現在很多中國人思想清新,同時又具有這種“基因”。如此,是的,你可以說在近幾年來,中國人對佛教的興趣又再度重現。
我認為,現在是中國人開始尋找精神價值的時候了;他們無論如何也必須如此。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物質世界是無法給予所有的答案的。看看所有那些物質上十分富足的所謂好地方,他們仍舊沒有找到內心的快樂,中國人將會認識到這一點。我只是希望,中國人純淨的精神修道,不會像常常不幸發生的那樣,被修道上的物質主義給劫持。(影月注:关于什么是修道上的物质主义,有兴趣的请看秋阳·创巴仁波切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本社图书馆有电子书。)
記者:中國人的這種“悲傷”的情懷和您在新書《不是為了快樂》導言裡提到的蔣貢康楚仁波切說的“傷悲之心”(heart of sadness)是一樣的嗎?
仁波切:不,非常不一樣。大多數世俗的人都很悲傷,因為他們有個世俗的目的,他們就像是在追逐彩虹一樣,他們不知道這是幻象,這就是他們傷心難過的原因。而真實、由衷的悲傷之心出於覺知,了知我們因由習氣而被迫追逐彩虹,我們的四周、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朋友們,他們全都在追逐彩虹,因此他們都很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