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6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歷史與現狀] 上座部与大乘佛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2:1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座部及大乘佛教的共同信条(罗侯罗法师)

梁国雄居士 译注 v1.1
【译者前言:此信条由《佛陀的启示》作者罗侯罗大师所编写,在1967年1月举行的「世界佛教僧伽会World Buddhist Sangha Council (WBSC)」第一次国际会议中通过,会议于斯里兰卡可伦坡举行,创办者是已故的秘书长Pimbure Sorata长老。

  • 作为不同宗派、教派或系统的佛教徒,我们皆接受佛陀是教导我们佛法的根本精神导师
  • 我们所有人皆归依三宝 ─ 佛、法、僧。 「佛」是我们的根本导师、「法」是他的教义、「僧」是得到法的教导和依教奉行的贤圣僧团。
  • 作为上座部或大乘的佛教徒,我们皆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创造和管治的
  • 佛陀是大慈悲和大智慧的体现者,我们跟随他的榜样,认为人生目标:是为众生而培养无分别的慈悲,为众生的利益、快乐与和平而工作,为众生而培养能导致最高真理(涅槃)的智慧
    (注:无分别的:指公平而没有歧视的。)
  • 我们接受佛陀所教导的四圣谛(苦、苦集、苦灭与灭苦之道)。
    (1)「苦」是生存的事实,指众生皆处于逼迫、无常、不完满、不适意、充满矛盾的困境之中。
    (2)「苦集」是苦的生起事实。由于以虚幻不实的自我为中心而自私自利,苦即生起。
    (3)「苦灭」是指由私欲所造成的困境,是可以完全根除,达到解脱自在的事实。
    (4)「灭苦之道」是指解脱可经由实践中正的八正道,最终达致完满之戒定慧的事实。
  • 我们接受缘起法则(Paticcasamuppada)所教导的宇宙因果律,因此,我们认为每一事物皆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关联的;并且,宇宙中没有事物是绝对的、永久的和永恒的。
    (注:如《杂阿含262经》所谓:「…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 我们接受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苦,诸法无我。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了解(1)所有因缘和合、受条件制约的事物皆是无常的;(2)所有因缘和合、受条件制约的事物皆是不完美的、不适意的;(3)所有受因缘制约的法(有为法)与不受因缘制约的法(无为法)皆是无实自我的。
  • 我们接受三十七道品是导致菩提、正觉(涅槃解脱)的方法。我们一致接受佛陀所教导有助于达成正觉的三十七道品 ──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 ── 为获致正觉的方法。
  • 达致菩提(Bodhi)解脱的圣者有三种:(1)声闻弟子阿罗汉,(2)独觉(缘觉或辟支佛)和(3)三藐三佛陀(正等觉的佛陀),其中以追求佛果的菩萨为最高贵和最英勇。虽然如是,三者的菩提解脱并无不同,事实上,如大乘的《解深密经》所言:「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说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
    (注:「初期大乘佛法」同意三乘同坐解脱床,同断二执,同证二空;所不同者,行愿大小而已。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 我们承认,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僧伽生活方式、大众化的教徒信仰、修习方式、佛教仪式、风俗习惯等,可是,这些外在的形式和表现不可与佛陀的基本教义(佛法)混为一谈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2:17:59 | 只看该作者
上座部与大乘佛教的分别(罗侯罗法师)

梁国雄居士译    V1.0  2010-4-20

      让我们讨论一个许多人经常会问的问题:究竟大乘与上座部佛教有什么分别?为了恰当地处理这个问题,让我们重温一下佛教历史,追溯大乘与上座部佛教的出现与发展过程吧。
      佛陀(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六世纪,他于三十五岁觉悟后,至八十岁般涅槃之间的生命,都用来教导众生,他以四十五年时间,不分日夜地去教导众生佛法,每日只睡约两个小时,其精力充沛,是历史上甚为罕有的。
      佛陀说法的对象包括各式各样的人,例如:国王、王子、贵族、婆罗门、农夫、乞丐、学者、平民等。他每次的教导,都是因应当时听众的经验、理解力,以及心智水平来度身定造。他的教导被称为「佛的言教(Buddha Vacana)」,当时根本就没有所谓上座部或大乘。
在僧团成立后,佛陀更定立了一些称为「戒律(Vinaya)」的规则来供僧众遵守,他的其他教导被称为「法(Dhamma)」,那是他与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众等的谈话、演讲与教导。

第一次结集会议(The First Council)

      在佛般涅槃后三个月,他的直系弟子在王舍城举行会议,由年纪最大和最受敬重的大迦叶尊者做主持人,两位对法与戒律最为熟悉的重要人物也有出席,一位是阿难(Ananda)尊者,他是佛陀廿五年来的侍者,具有惊人的记忆力,能背诵佛陀说过的所有言教;另一位是优波离(Upali)尊者,他记得所有佛陀说过的戒律。
      在此第一次结集会议,只有法与戒律这两个部分被背诵出来。虽然当时对法并没有不同的意见(那时并没有提到论(Abhidhamma)),对「戒律」却有一些讨论。在佛陀般涅槃前,他曾告诉阿难尊者,如果僧团欲修改一些次要的戒律(minor rules),那是可以的。由于在佛陀临终时,阿难尊者伤心欲绝,未有醒觉到要问佛陀什么是次要的戒律,故此,出席结集的僧众未能一致同意那些是次要的戒律,于是,大迦叶尊者作了最后决定,对佛陀所定下的戒律,既不改动,也不增加。对此,大迦叶尊者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理由,但有说过以下的话:「如果我们改变戒律,人们就会说,乔答摩(佛陀)尊者的弟子在他的葬礼柴火尚未熄灭已改动戒律了。」
      在这结集会议中,法被分为多个部分,每一部分皆有一位长老及其弟子负责背诵,记入脑中。于是,法便开始由长老导师们口传给其弟子。同时,他们每组人每天都会念诵佛的言教,并且互相校对,确定没有人误作任何加减。历史学家们也同意:口诵的传承,比若干年后依靠某位人士的记忆报导会较为可靠。

第二次结集会议(The Second Council)

      在佛寂灭后一百年,佛弟子进行了第二次结集会议,当中讨论了戒律。佛灭后三个月的戒律并没有更改的需要,因为在那个短时间内,政治、经济与社会差不多没有什么转变,然而,一百年后,一些比丘发觉有需要改变一些次要的戒律(minor rules),可是,正统的比丘(指佛陀的直系弟子)却认为没有戒律需要改动,由于无法妥协,最后,一批比丘离开了那个结集会议,成为了大众部(Mahasanghika)。那时候虽有大众部,仍未有称为大乘(Mahayana)者。在第二次结集会议时,随了对戒律有一些争议外,并没有对法的任何争议报导。

第三次结集会议(The Third Council)

      在公元前三世纪,即阿育王(Emperor Asoka)时代,佛弟子又进行了第三次结集会议,目的是讨论各部派比丘的意见分歧。在这次结集会议中,意见分歧不只限于戒律,也包括了法。在结集完毕后,主持人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编辑了论事(Kathavatthu)一书,里面驳斥了一些部派(Sects)所持的错误见解、理论与异端邪说,在这次会议中被接受与确认之教义被称为上座部(Theravada),此外,论藏(Abhidhamma Pitaka)也被包括在这次结集之中。
      在第三次结集会议完毕后,阿育王的儿子玛欣德尊者(Ven. Mahinda)把三藏佛典(包括第三次结集会议的论典在内)带到斯里兰卡(Sri Lanka)。这些被带到斯里兰卡的藏经原文,至今仍被保存下来,完整无缺。这些藏经是用巴利文(Pali)写的,而巴利文则源自佛陀所用的摩揭陀语(Magadhi language)。那个时候,仍未有大乘(Mahayana)的名称出现。

大乘的出现(Coming of Mahayana)

      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一世纪之间,大乘(Mahayana)与小乘(Hinayana)这两个术语出现在妙法莲花经(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之中。
      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时,大乘(Mahayana)的界定始变得明确。龙树(Nagarjuna)发展了大乘(Mahayana)哲学有关空(Sunyata)的概念,在一简短的中观论颂(Madhyamika-karika)文本里面,他论证了诸法皆空(Void)的道理。大约在公元四世纪时,更出现了无着(Asanga)与世亲(Vasubandhu)两位论师,他们写了大量有关大乘的著作。因此,可以推测在公元一世纪后,由于大乘行者们(Mahayanists)采取了明确立场,于是大乘与小乘这两个术语就在那个时候被引进了。
      我们千万不可把小乘(Hinayana)误解为上座部(Theravada),因为它们并非同义词。上座部佛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时被传入斯里兰卡的,那个时候说不上有大乘(Mahayana)。小乘部派(Hinayana sects)是在印度中发展的,它们实与斯里兰卡所传的佛教毫无关系。时至今天,在世上恐怕已没有任何地方有小乘(Hinayana)的存在了。因此,世界佛教友谊会(The 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 于1950年在斯里兰卡可伦坡(Colombo)的开幕典礼中,一致同意放弃采用小乘(Hinayana)这个术语来标签现存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高绵)与寮国等国家的佛教。这就是上座部、大乘与小乘的简单历史。

大乘与上座部(Mahayana and Theravada)

      现在,要说大乘与上座部的分别了。我研究大乘已很多年了,而且越研究它我越发现,大乘与上座部之间在基本教义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两派皆以释迦牟尼佛为他们的导师。
两派所述的四圣谛可说是一模一样的。
两派所述的八正道也可说是一模一样的。
两派所述的缘起法(Paticca-samuppada or Dependent Origination)也是一样的。
两派皆不接受此一说法:认为世界是由一至高无上的神所创造和管治。
两派皆接受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等三法印,以及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等三学,当中并无任何分别。
这些都是佛陀的重要教导,它们都被两派毫无疑问地接受。

      他们也有一些不同点的,最明显的一点是菩萨理想(Bodhisattva ideal)。许多人说大乘的目的是为了成就菩萨(Bodhisattvahood),而上座部的目的是为了成就阿罗汉(Arahant);于此我必须指出,佛陀也是一位阿罗汉,辟支佛(Pacceka Buddha)(或称独觉)也是阿罗汉,他/她们的弟子也可以是阿罗汉。大乘的经文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如阿罗汉乘(Arahant-yana, Arahant Vehicle)等术语,他们所用的三个术语是:菩萨乘(Bodhisattvayana), 缘觉乘(Prateka-Buddhayana),以及声闻乘(Sravakayana)。在上座部传统中,这三者被称为菩提(Bodhis)而非乘。
      有些人臆测,以为小乘是自私的,因为它告诉人们应该寻求自救。但是,一个自私的人怎么可能得到觉悟呢?两派皆承认有三种乘(Yanas)或三种菩提(Bodhis),其中以菩萨的理想为最高。大乘创造了不少神秘的菩萨,而上座部则认为菩萨只是我们人类中之一员,他/她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希望最终以成为佛陀,为世间带来快乐与福祉。


三种觉者(Three Types of Buddhahood)

     有三种觉者:(一)无上正等正觉或正等觉者(Samma Sambuddha),即我们所称之佛陀,他们靠自力成就完满的觉悟;(二)缘觉觉者(Pacceka Buddha),他们的品德比正等觉者少一些;(三)声闻觉者(Savaka Buddha),他/她们皆是阿罗汉的弟子。此三种觉者所成就的涅槃(Nibbana)都是完全一样的,相异之点只不过是:正等觉者(佛陀)有很多品德和能力是其他二种觉者所无的。
     有些人以为龙树(Nagarjuna)所言的空(Voidness or Sunyata)纯粹是大乘所教的,其实空源于无我或缘起的道理,它们在上座部巴利文的经典中都可以找到。(例如在SN35.85 Sunna Sutta之中:)一次,
阿难问佛:「人们都在说空(Sunya)这个字,到底什么是空?」
佛答:「阿难!世间没有我,也没有属于我的任何东西,因此,世间是空的。」
此概念为龙树所用,写了他出色的中观论颂(Madhyamika Karika)。除了空的概念外,大乘也有藏识(第八识或阿赖耶)之说,而此说也是源自上座部之经文的,大乘只不过把它发展成为一套深奥的心理学和哲学而已。 【完】

【英文原文为:Theravada - Mahayana Buddhism By Ven. Dr. W. Rahula。
可浏览
http://www.urbandharma.org/udharma3/theramaya.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5-3 20:49:28 | 只看该作者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我得到过这本书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