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
1987 年
我的科学与佛学印证的第一篇论文,最初是投寄给美国“万佛城”月刊的,那篇“西方科学走向东方佛学空观”寄给该刊一年多,也没获得发表函询多次也毫无回音,我在失望之余,只好把副本投寄香港“内明”月刊本来亦不存什么奢望,怎料沈老居士来函大加赞 赏,许为奇才,并将拙文置于“内明”月刊的篇首,以最显著地位予以推介后来的二十篇论文也受到沈老同样的优待,科学印证佛理一书,得以奠基问世,首先要感谢沈老居士后来我将稿交请天华出版公司出集,征求沈老意见,他也欣然同意,并不据为内明版权所有沈老的胸襟,真是令人缅怀不置!
目录
世界尖端科学家对于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
太空物理学最新发现证实佛说“先成虚空”与“天网”
科学最新实验可以证实佛说生命来自外太空
从生命源起与进化论试证佛说起世经
从微生物学试证众生等有
从第四度空间迈向无色界的追寻
从第十一度空间与超光速的发现试证佛光普照复度空间
从质子分解推论识能与轮回
世界尖端科学家 对于遥控心力与灵识的追寻──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与医学家的观点汇述 冯冯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实在该称灵识──佛经不称为灵魂,只称为灵识)?有没有可以移物或遥控的心力? 我确信那是有的,我自己有过不少无法解释的遥控心力实验,及“离体”经验,世上上很多人都有过此类经验,虽则程度因人而殊。 有些“超常心理学家”称此类经验仅为“超常心理状态”,又有些心理学家视之为“太丰富的想象”,一般人嗤之以鼻,认为那些心灵经验都是“幻想”、“活见鬼”。可是,在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知道都是真实的,既非幻想,亦非幻象,亦非想象,更不是活见鬼。我的精神状况完全正常,心理健全,我的新科学知识水平不低于一般人,我的医学知识也过得去,我知道我的精神状况和健康状况无可能产生幻想。 我不时在修行佛家禅定时离开自己的躯体,看见躯体仍在打坐,而真我已经飞翔进入太空深处,从彼处可以看见娑婆世界的过去与未来,自然更可看见这个五浊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因为在宇宙深处,时间是零,空间多度综合交错,以无限观察有限,以静观动,一切因果、动向有一定的运动往复方向和轨道,都历历在目。 所谓过去,所谓现在,所谓未来,在多度空间的宇宙之中,根本都是虚妄而不存在的,也可说是同时并存的幻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金刚经》的名句,当进入宇宙太空深处,我们就可体会得到其深奥的意义的一斑。 很多人修禅定也有类似这样的经验,所谓禅定境界的四级,其实只是大概的划分,并无确定的界限。上面说我的低浅的禅定境界,大概也只能列入二禅阶段罢?距离四禅境界的进入非想非非想空间还远得很,实在不值得窃喜,亦更不值得以之告人。在这里,只不过是拿我这种幼稚的初境来作为研究实验话题而已。 如果这种“离体”的经验,可以认为是“心识”的自由活动,那么,识就是灵魂(佛经不讲灵魂,只讲识)。佛经教人学佛找寻真如自性亲证,转识成智,因智发慧,在我个人感受来说,这正是佛教我们达到“如来”的方法,也是唯一进入永恒不生不灭之路。 一九六三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爵士(Sir John Eccles)在他的得奖论文中说过,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识的构成。 艾克理爵士说,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我”是在胚胎时期或极年幼时进入肉体在大脑,它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指挥电脑。人的无形的非物质识力智慧“灵识”对其物质构成的肉体大脑,施予实质的推动;使大脑内的脑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牛津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查理士.谢灵顿爵士(Sir Charles Sherrington)也认为:在人体的肉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自我”在操纵着大脑小脑。 艾克理爵士关于灵识存在的重要学说,结论得自他从事的科学实验及统计。他估计每人平均大约有三万个遗传基因具有潜在能力,可以产生“十”的一万次平方个“自我”的排列方式,各人的独特个性,就是由这些遗传基因(DNA)的组合所形成。每一个人的独特的“自我”,进入了世界上无数不相同的遗传型式的肉体。 艾式的理论,显然已经发现了细胞的每一个遗传基因(DNA)的特性,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予以连接和控制,这些无形的力量的组合,就是一个整体的识力或灵识。如果我对艾氏的理论的了解没有错误,我想我可以作这一段的阐释。 英国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柏颇爵士(Sir Karl Popper)完全同意艾克理爵士的理论,唯一不同的是“灵识可以永生不灭”这一点。柏爵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独创了“科学正统的辩证系统”理论,至今仍为全世界科学家所采用。他因特殊成就而被英国女皇册封爵位。上面所提的两位科学家亦然。 加拿大的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潘菲特博士(Dr.Wilder Graves Pemfield)也认为:人类并不仅是只有物质的躯体,必然兼有无形的非物质灵识。 英国基勒学院的麦楷博士(Dr.Donald Mackay)说:“至今仍无一种已知的学说足以推翻艾氏与柏氏两人的‘生物有灵识’理论。” 美国加州工学院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史柏理博士(Dr. Roger Sperry),曾经以其分解人类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详细学说而荣获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医学发明奖金。他说:人的“自我”,是一种崭新的或急要的非物质,只出现于复杂分层结构组织的肉体大脑,控制着大脑的每一部分——合计一百亿个脑神经细胞——的机械功能本能。 麦楷博士认为:“意识自我”与肉体的关系,类似数学方式与电脑行为功能的关系。“意识自我”决定和操纵肉体大脑的行为,“识我”掌握有自由的意志力,在其寄居的主体肉体及大脑死亡之后,“识我”仍然可以生存不灭。 加拿大科学教育电视台在一九八二年六月七日星期二之夜,放映的一部科举纪录片,有一段值得研究深思的实况。片子纪录的情形如下: 在电子显微镜之下,一个人类的大脑神经细胞,在缺乏氧气两秒钟期间,它放出几粒状如气泡的非物质,很快就消逝无踪。讲解的科学家说:“这种神秘的非物质气泡,非常神秘!任何科学精微仪器都显示它并非物质的气体,而是非物质的气体状态。任何仪器均无法予以截取捕捉。光谱分析显示它并不属于物质世界的任何一种分子的气体,它根本不是一种元素!世界各国科学家至今仍无法分析解释这一个神秘的奇异现象。” 在影片上,这一缕细微的,若有若无的气体状奇象,看得很清楚,它是无色的、透明的、无体的,我可以看得很清楚。我认识这就是人脑内寄住的“识我”(灵识)。 全世界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冯.纽曼博士(Dr.John Von Neumann),曾经发明精密的数学定理,为新兴的“量子学”奠下基础。他也提出了惊人的新理论:“人体有可能具有一种非物质的“识我”控制肉体的大脑和遥控物质”。 冯.纽曼博士曾被很多科学家誉之为“世上最聪明的人”。诺贝尔物理奖桂冠得主汉斯.贝德(Hans Bethe)说过:“我有时不禁这样想:像约翰.冯.纽曼那样聪明的脑子,是不是显示着世界上还有一种比我们人类更超越的种族?” 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Dr.Fritz London)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物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伦敦博士此语,反映出佛经所说:“诸法由心造”、“相由心生”。 他在一九三九年曾这样写道:“科学家可能都是一群灵识学者吧!他们都如此热衷于研究想象的奇象!而物理学的物体,只不过是观察者自己制造出来的鬼灵罢了”! 有些科学家同意伟大的爱因斯坦的看法:“量子学的内部是有瑕疵的,因为它把人类引领到对于现实产生离奇的虚妄性结论!” 这不正接近了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及“有相皆妄”吗?也正证明佛经内对于宇宙奥秘早有精微细入的认识了!多看这些大科学家的论着,我越来越感觉到佛经是超越太空时代的科学文献! 在一九六三年诺贝尔物理发明奖金得主尤金.威格纳博士(Dr.Eugeme Wignor),这位本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大力支持冯.纽曼博士的量子学说内涵的哲学部分:“人类具有一个非物质的意识力能够影响物质的变化!” 威格纳博士说:量子学对于物质实质有惊人的声明!例如:假如没有人见过僻地森林的一棵大树倒下,那棵树就是同时存在矗立与被人砍倒的两种可能状况的——量子学说中的一项“叔丁格波状功能”(Schrodinger Function),精确地描述出这棵大树精神分裂般的存在形态。可是,一旦有人要砍这棵大树,人的“观察”就已经立刻砍倒了“叔丁格波状功能”,使之成为简单的可见的一项现实:那就是大树本身的原子面临选择了——这些原子他们自己到底是要做一棵活树的原子呢,抑或一块“木材”的原子? 冯.纽曼博士的量子论断不能肯定人类大脑,或其它单纯的物质物体是一种不受到观察或意念的状况(因此就是分裂状况下),来砍倒其他物体的“叔丁格功能”,更别说他自己的了! 实质状况是好像一列天九牌一般,等待外力来推倒,引起连锁的波状倒下,既然人类经常推倒叔丁格波状功能,所以威格纳博士结论:“我们人类必然具有一种非物质的意识能力能够影响物质变化!” 一些顶尖物理学家,把冯.纽曼的逻辑更向前推进一步,说:“量子学可作为超感能力(心力)的理论基础。” 最敢言的一群科学家中,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奥立佛.柯斯达.狄.布赫格(Dr.Oliver Costa de Beauregard ),非常响往于爱因斯坦与朴多斯基(podolsky)与鲁珊(Rosen)等三人合创的“宇宙中光速最快”学说(Einstein-podolsky-Rosen Theroy),但是他亦倾倒于量子物理学说。 爱因斯坦也其合创学说者所注意到的量子物理学预言这样说:“当两个双生般完全相同人分子被创造成完全相同物质的特性时“科学家若对它们两个分子之任何一个的观察”就会推动两个分子的另一个“立即”反应,纵然那另一个分子可能是在宇宙的另一端!” 狄.布赫格强调称:“爱因斯坦的三氏学说“光速最速说”没有任何其它速度比光速更快。但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这学说无法解释上述的立即反应。” 狄.布赫格在一九八四年内将从事一项新的实验,企图击破及推翻爱因斯坦等三氏的EPR学说。他认为“宇宙中光速最快”是似是而非的真理。他要用反传统的实验来证明:“心力比光速更快!” 狄.布赫格认为:两个相同而又分隔于宇宙两端的分子,只有在直接物体接触之时才可适用爱因斯坦三氏的“光速最快”理论,否则,EPR学说是不能解释两分子的遥远无限空间的立即反应的。 上面我所引述各段,从“观察大树”那一段开始,一直都是在说明“心力”“识力”速度是立即的,而且是最迅速的,比光速更快的,而心力显然是由大脑内的非物质幅射超微波所发出来自“识”“慧”。不过这几段文字,即使在英文原文亦相当晦涩不明,我已竭尽所能将文简化,以求深入浅出。否则,较少接触太空物理学知识的读者,可能无法明了其真义!当然,原本的各学说更绝非毫无科学顶尖新知的人所能消化,那些只知皮毛理化落伍常识的人,更加无法领会了。 远在五六年以前,我尚未有机会研究上述的顶尖科学家的理论,彼时,我已经用中文在《内明杂志》上多次发表愚见:“心力速度超过光速”,读者们也许仍记得我这些拙文吧!我又多次发表于《内明》说“从念佛修禅中获得佛力引导心力立即穿越宇宙时空”。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佛力比心力更快,更强有力不知多少亿万倍!我很欢喜,如今看到这世界上顶尖科学家已经开始求证心力比光速更快,我更欢喜看到,他们已经逐渐步趋佛经的先知真理。 很多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禅定所解放的潜能所折服。举例说:一九七二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白赖恩.约琴汾逊博士(Dr.Brian Josephenson)——因他在“超级导性”上的先进发现而得诺贝尔奖金——就是一位认真研习佛教经论和坐禅的科学家,他每天都坐禅以求进一步进入客观的真正内明状况。这位剑桥大学的名教授,得过很多著名的科学奖,包括著名的“菲列兹伦敦科学发明奖”,那是奖贺他的初次引起科学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学的内涵精神(“心力”与识我灵魂)。 英国伦敦的北贝克学院(Birbeek College )物理学教授大卫.波恩博士(Dr.David Bohn),也深信人类心力能够掌握的控制更高形态的“真实”形态。(这是一般传统科学所否定的,是保守或落后的科学家所不愿接触理会的,也是俗人低智者一知半解者武断否定的)。 波恩博士说:“典型模式的科学已经走进了危险的“死巷”,因为它把经验分析成为分裂的碎片!人类不断在强予分类一切经验,已把本来并无裂缝的物质实体,分解成为零碎的个别事件,只能在不同时空才可发生了!只有在超时代的新科举创造之中,心才可逃出其自锢的牢狱。” 六祖惠能不是早说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吗? 直到今天,世人仍大多数不了解此语的真义,尤其是被神权思想统治愚化了两千年的西方人,更茫然于早被佛教揭示的真理。波恩博士可真算得是西方顶尖科学家之中的一位先进先知先觉者。 我多次在拙作各文中讲过,人人都有潜在的“心力”,只有被自已的物欲六魔五蕴所封闭!被七情六欲所禁锢。唯有从修学佛经修习禅定和念佛,理入行入,才可获得佛力接引自力而释放自己的心力与识力(灵识)。 上面我们提及的世界领导地位的顶尖科学家们,已经进一步趋近于佛经的深奥真理。我深信,新一代的前卫太空科学家会更进一步踏入佛理之中,更能以太空时代的新物理学来解释佛经佛理! 佛经基本观念之一,因果与轮回,至少我们又可以从上面引述的顶尖科学前卫学理来予以作另一角度的证明,也更可见是受到了进步科学界的承认。将来,更多的前卫科学家会更多的发现,可供证明佛学是超时代的真智慧! 太空物理学最新发现证实佛说“先成虚空”与“天网” 冯冯 去去来来 / 誊录在这无边无数的许多宇宙及超级宇宙系统之间,距离都是无限大的。动辄以亿亿兆兆光年计算。一光年就是光速行走一“地球年”的距离;光速是我们这一代科学家公认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每秒钟走十八万六千二百七十二英里,其实光速并非最快,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光更快的“能”,另文再论。在本文内,姑且接受光速为已知的最快速度,作为太空宇宙的测距单位。
安祖美達王星雲光漩 先别说无边诸宇宙间的无限大距离,就拿我们银河系与邻近星云光漩来说吧!在我们银河系周围,就已经有大约二十个星云光漩系统,有些比我们的银河系大,有些比我们小。其中最巨大的一座,直径大约为十万光年,天文学家定名为安祖美达王星云光漩(Andromeda Galaxy)。在天文学目录专册上,列为M-33号,它距离我们的银河系,约有两百万光年。有两座较小的星云光漩系统,距我们较近,它们分别命名为大麦哲伦星云 (Great Magellan Galaxy)与小麦哲伦星云(Small Magellan Galaxy),距离我们也有十五万光年;大麦哲伦星云的直径大约是七万光年,小麦哲伦是三万光年。
巨蟹座星云 中国天文学家在公元一零五四年七月四日(宋仁宗时代)到七月廿七日,发现巨大“客星”犯金星,白日可见:直到公元一零五六年四月十七日,才肉眼不能见。这个光芒闪亮的客星,就是现今天文科学家命名为巨蟹座的星云(Nebula),它的直径很小,但也有五光年。它的中心辐射着极高速的电子,形成美丽无比的蟹黄般的光芒之团,在地球上便能观察得到;它的一些闪光星(Pulsars)像灯塔的回旋灯一般,有规律地回旋着,射出闪光,明灭交替。闪光星是正在毁灭中的星体,它无力的规律回旋,只是垂危的回光,可是这像势尽的陀螺一般地摇摆回旋越来越慢的星体,它的死亡时间,也断非我们人类的短促生命期间所可见得到的。
![]() 奥利安猎人星座 距离我们仅一千五百光年之处,有一团散乱而很小的星云系统,直径只有十五光年。天文学家命名为奥利安猎人星座(Orion Constellation)这是肉眼可见到的一团光芒辉映的星群,它弥慢着烟雾似的光芒。旋转不已的光雾,正在酝酿着回旋成为一个强力的中心,它已经从“空”的阶段进入了“成”的初步,将来会“成”为一个新的具体的星云系统。它就是佛家所讲从“成住坏空”到“空成住坏”的一个最佳的证明与证据!而且,它距我们只有十五光年(光每秒走三十万公里,猎人座星云距我们大约是一千五百亿个百万公里,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得见它。在晴朗的夏秋之间的夜晚,你可以用肉眼看见它的光雾,猎人座正在形成新的星云光漩系统,这也证明了上文所引述华严经所说的:“世界之成,先成虚空。” 像猎人座这样正在形成之中的星云光漩,多得“不可说不可说”,可惜都太远了,动辄以亿兆光年计算,我们肉眼看不见。眼不见,心不信;但是,现代最新式的无线电电子天文望眼镜是看得见它们的;那种看,不是去用眼睛望,而是搜集太空射来的各种辐射波,由电脑分析归纳,绘出星云系统的形状,判断它的距离、体积和密度,处理成可快肉眼看见的逼真照片。这些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让我们知道,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内,已经有许多星云系统,从“虚空”无一物之中逐渐形成,进度不一。猎人座是已经从空进入了“色”的阶段,但是其它还有很多仍在空的“无色”阶段形成之中。那些肉眼所不能见的,只有从它们放射出来的红内线(无色无形)的能,才可以观察出来。天文台收到红内线照片之后,经过特殊处理,才显现出肉眼视之为虚空无一物的天空深处,原来是有“无色界”存在的。“无色”的虚空,正在形成为有色的星云系统!这种红内线天文照片,是可以向天文馆请求借阅的。 说起红内线照片,顺便要提一件事:我们的地球,用平常的照相机是拍不出什么稀奇视象来的。从宇宙飞船或太空站上向地球拍照,也只不过见到旋转的云气与山川海洋而已;但是,若用红内线照相机拍摄,就会拍得美丽无比的玫瑰色光罩。巨大的光罩罩住南北两极,还有更大的椭圆玫瑰色光罩,笼罩着地球的东西两边。这些光罩比地球大了很多倍,使地球看来像一个核心圆球,周围的光罩像巨大的肥皂泡。这些奇观,是肉限所不能见到的。那些玫瑰色光罩,就是地球的磁场!磁力是介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一种“存在”,也就是佛经所说的“色”与“无色”两界之间的东西,它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存在并非欲界的肉眼所能见,我们不能以看不见就去否定它的存在。 色界与无色界,都是经科学证实的确存在的“界”(Dimension)。在我们的欲界之中,在我们的器世界里,都存在着色界与无色界。科学称之为物质世界与非物质世界,都是互相交错存在的。物质世界之中,有非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之内,也有物质世界,就是佛经所云“相依而成”。物质宇宙与非物质宇宙,并非是两个分置于不同地点的鸡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 其实,我们的这一重宇宙,就已经有很多很多不同的“界”,互相结合沟通在一起。我们是欲界的生物之一,我们的感觉与思想,都首先以欲界的满足为基础。我们纵然偶而一瞥色界的存在事物,却不能了解它的意义,更别说对于无色界及更高的“界”有何认识。我们的生命如此短促,我们在宇宙之中如此渺小,好比细菌。可怜渺小的微生物怎会知道,在它的小小生存空间之外还会有什么地球?太阳?太空?红内线?紫外线?宇宙线?甘玛线?
玫瑰星雲 上述的猎人座,只不过是“器世间”物质宇宙之中,小小银河系内,四万亿座星云光漩系统之一。因为它距我们较近,容易观察,所以提它作为证据。它已从无色界转变为色界,从非物质转为物质。另外,距我们大约五千光年之处,有一座玫瑰星云系统(Rosette Nebula),它是一团光雾,形状如盛开将谢的玫瑰花,颜色是鲜艳美丽的金鱼黄。它只有七十五光年的直径,是一团经过巨爆毁坏了的星云光漩系统,化为盛开般的玫瑰光雾,不停地回旋,它正从空的阶段再新生为新的星云光漩系统。现在从“空”到“成”,将来会从“成”到“住”,再到“坏”“空”,循环不已。它也是佛经所说“成住坏空”循环不已的有力物证之一。 太空中充满了无数不可说不可量极微小的微微子,比星尘还小,汇成了迷雾。这些迷雾永远在活动,永远在回旋,有些回旋成为系统速度与热能增加,光度增加,成为漩涡,或为光漩系统;或为星云系统;有些则未成系统,弥漫于太空,吸收了不少光线,以致我们看不见很多的繁星。我们肉眼所能见的,恐怕还不到千分之一吧!我们的银河系,直径大约是十万光年,系内的每一条光臂,都挟着数以亿万计的太阳系在旋转运行不休,此生彼灭,此灭彼生。我们哪能都用肉眼看得见?除了银河系以外,我们的物质宇宙,及其它的色界宇宙,都在不停地运行,不停地纷纷形成,纷纷毁灭,重归于“空”。“空”又再生“有”,从“空”到“色”,从“色”到“空”,永远循环不停。故此华严经说: “世界此生彼灭,此灭彼生,永无休止”,这是佛经对宇宙的真知灼见之一。早在多少千年前,佛教已经讲出了太空宇宙的生灭原理,人类却要到今日将近二十一世纪的西方尖端太空科学才发现!古代的佛教,如不是真正了解宇宙,怎会在各佛经之中都讲得出宇宙的奥秘?难道光凭丰富的想象力吗?对宇宙太空科学智识不够充分,妄指佛经讲的超自然时空是“神话”的人,最好请先略为学习现代的宇宙太空天文学才说罢!
马头星云 在太空的另一个方向,我们可以看见一座形如巨大健马抬头的黑色星云团,天文科学家命名之为“马头星云”( Nebula M-83 Horse-head Galaxy) ,它的直径大约只有五光年,这是一座特别有趣的星云系统,它完全没有光芒,只是浓密的一团黑烟,黑沉沉的,与猎人座星云的光芒四射恰成强烈对照。上面说过,猎人座星云的强光是由于它正在形成新的星云系统所致。它放射出的光芒,先被微微子吸收后再予以辐射,所以光芒分外辉耀。它的云气中估计每一立方英寸的气体内含有大约一万粒原子,多半是氢原子。这些密度甚高甚浓的旋转气体,就是形成星云光漩系统的。猎人座星云高热高密度的气体,或许可以形成最少十万个“太阳系”型的小星系,而汇成巨流,环绕共同的极高能中心运行。当初我们银河系的形成,大概也不外是这种情形:不过,银河系较大,浓缩的氢气及氦气较多,形成了超过一千亿个“太阳系”。光是银河系就有这么多太阳了,中国古语说“天无二日”,这句话是不能应用于天文学上的。 马头星云系统是一团刚刚毁灭未久的星云,它经过成住坏空阶段,渐渐进入“成”;它正在过渡时期,它的大气密度太浓缩了,以致显得黑沉沉的一片混沌。宇宙中像这样的“黑暗星云”(Dark Galaxy)为数不少,马头星云是最接近我们的一座,让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从“坏”到空,又渐渐走上“成”的循环的一幕。它的阶段是有别于猎人座星云的。 通常,空无一物的太空,会渐渐形成微微子,逐渐组成氢原子。这些氢原子是十分活跃的,它们旋转着,越旋越多越浓缩,密度越大(由虚空形成物质,由空成色,请参阅拙文“西方尖端科学走向佛学空观”内的色与空互通转变)。气体密度越大,温度也随之越高升。而且,气团的中心温度高于外围(中心的密度高于外围),温度内外的差异,形成气流旋转,造成反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流动;气体的中心渐渐形成一个极高能的核子反应炉。这不断旋转的一团氢气星云,逐渐成为星云系统。它的每一条“旋臂”(从中心旋转而出的星云气流)之内,各有无数小团小小中心,在大旋转之方向运转之下,又各自自转,各成小小系统:各小小系统中,又形成许多星体星球。我们银河系中的千亿“太阳系”与万亿星球,随着群体绕着银河中心而飞奔的情形,正是如此。 刚形成未久的星云光漩系统是发出橙黄或金鱼黄的光芒,玫瑰星云是一例。不过,较巨大的、正在形成中的星云系统是紫色的,或者紫色中带些浅蓝色;较小的星云系统则是暗红的,这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系。较遥远的星云射来的也多是蓝光。垂死的是红色,这需要另行详论。 氢原子的核子连锁爆炸,产生氦气(Helium),氢原子气体的核子能是有耗尽之时的,当它耗尽之时,它的星云系统就走上“坏”的阶段,会有“闪光星”出现,也会变为红色光芒。那些新生不久的星云系统,光芒是蓝的,因为它含有很多很大的氢气之雾。而那爆炸殆尽的星云与星球因氢气不足,显出红光。最后,突然迸尽全部能力,猛然射出白光,突然爆炸,化为虚空!可是,虚空又再逐惭形成微微子,又再形成浓缩密度的氢气团……如此永远循环着。 在虚空的“无色界”与有的“色界”之间,有无穷无数的游离微微子与粒子,它们是介于色与无色之间的无色无形无相的东西,永远在活跃之中,它们是从“无色界”的虚空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这倒还不知道,但是从虚空形成,则是现阶段科学已经证明了的事。科学家已知在太空中有游离的“夸克”(Quark),虽然在地球上是很难发现到它们的游离状态。科学家的实验也发现到离子、微子、微微子这些会消失于虚空之中,不知去向。我认为它们并非消失,而是进入了另一“界”(空间Dimension)。它们是从色界进入了无色界(非物质空间)──它们已经是无形体的近于虚空的“色”相,甚至于电子显微镜也看不见它们,但是由它们的活动影响可以觉察它们是从无色界过渡到色界的东西。它们也可以从无色界再次进入色界。所谓“虚空”,是以物质空间的标准来衡量的。“虚空”并非真空,真空要在无色界再上一级的“界”,如楞严经所说的“如存不存,若尽非尽”的非想非非想之界。 整个来说,一切宇宙都是多元互相依存的,物质宇宙之中有非物质宇宙,色界与无色界互相沟通,空与有互体。一个宇宙有多重的空间,拿我们的宇宙来说,这是一个色界的宇宙(物质空间),而我们是欲界的器世界。我们的银河系只不过是色界物质空间的一个小小星云,在此之外还有不可说不可说无数的星云系统,已经是无限大的;在这物质宇宙之中,沟通交错着无形无质的无色界非物质的空间,又交错着比无色界更真空的空间。这些都是超越时空的,若称之为第六空间.第七空间、第八空间,似乎都未足以概其数。实在说,连这无色界、真空界,都是无穷尽的,这不单是我个人的见解,也是当前顶尖科学家大多数人的认识。 甚至于在色界物质空间的单元宇宙,也有着无限大的物质空间的并存互通情形。上面说过,我们的银河系只不过是这一个物质宇宙的一小团星云光漩系统,另外还有无数的星云光漩系统。可是,你可知道,我们这一个物质宇宙,只是无数无限的物质宇宙之一? 大致上来说,我们这一个物质宇宙,只是一层天网上许多虚悬的、沙粒般的单元之一。在这一层天网的上下四方左右,都还有无数层次的天网,各有无数的沙粒般众多的单元。各层天网之间,是有磁力互相吸引着,构成网状,纵横交错,互相依扶。这些无形的吸力,有强有弱(请参阅上提拙文内解释原子内部的强弱吸力情形,便更易明暸),互相维系。俗谚云“天网恢恢”,这句话是没错的。现在天文科学家与太空物理学家,已经开始认识了这些天网的存在,也开始发现了物质宇宙的多层网状结构。各层次的天网,彼此有相沟通相连的漩涡。当一些物质从A层天网毁灭或消失后,可能进入了无色界的空间,或更真空的空间,亦有可能从漩涡转入了B层、C 层或X层的天网,而到了另一物质空间可怖的黑洞。漩涡是星云爆炸毁灭后形成的,而可怖的黑洞,则是极极高密度浓缩的微微子与原子集团。 当然,上述的天网,每一层并非真似鱼网那么样子,也不会那么单薄。它们每一层都有相当巨大的厚度,都是以无数的光年计算,我们不妨缩小了来作譬喻,较容易明白。假定我们在空气中挂起了三十三层的鱼网,各层代表一多元宇宙空间,也就是所谓的三十三天;每一层都放着许多团团转的“飞碟”板,代表每一个“大千世界”。每一只飞碟板内有无数旋转的玻璃珠,代表“小千世界”。每一玻璃珠内又有无数的细微旋转珠子,代表每一个星云系统。其内,又有无数微尘般大小的旋转珠子,算是许多太阳系;其中之一,有一个娑婆世界,是我们的地球,有我们欲界的许多生灵。 佛经常讲几十几百重天,微尘数世界,显然早就认识上述简介的多元宇宙繁复存在情形。我认为佛经的太空天文知识,是从经验与观察得来的。释迦以天眼观宇宙,并且来自永恒,故此才讲得一切无限阿僧祇劫的时空观念,断不可能只从想象而来,更不可能是神话。因为神话的想象,虽然驰骋自由,但仍然不可能超脱人类的经验所得。没有见过海的人,不可能幻想出海的详情;未见过山的人,不可能知道山是什么样子;未见过麒麟的画家,画来画去,麒麟也还是像只披鳞甲又长角的哈巴狗而已。神话的想象,始终离不开经验。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这都是从人类生活经验臆造出来的神话。 上面说物质空间里面,有很多奇异的、交错并存互通的非物质空间,另外还有不少奇怪的“反物质”空间。那些反物质,也有着与物质空间相对的单位。物质空间有游离的离子、重子、微子、微微子……它们有种种形式的存在,徘徊于物质与非物质(色与无色)之间,可说是过渡性质的东西。而在反物质空间之中,也有类似的无数“反微子”、“反质子”、“反重子”“反微微子”。反物质与相对物质的相遇,常常是一场大灾劫,彼此互相抵销,同归于尽。然而在非相对的“反微子”遇到“微子”之时,却不会发生此一情形,这是至今科学界仍不明了的神秘现象。物质空间的微子等等,都有可能用极高速的分离器制造出来,但是似乎还没有谁能在实验室中制成“反离子”之类,要了解它们,尚待更多的研究。 在现阶段的科学界,对于无色界(非物质空间),已经开始起步探讨,也掌握了相当的实验资料,足以证实上述举例的几种无色界的存在。但是仍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种类的无色界非物质空间?现在我们只可以感觉到六度空间,六度以上的各种空间,还不是目前的仪器所能肯定接触,更别说是视线比不上昆虫的我们人类了。举例说:蜜蜂能看儿红内线,它们所见到的花朵颜色与我们肉眼所见完全不同。我们肉眼见到的黄色蒲公英花朵,是它的黄色光波,但见不到它的红内线光波;蜜蜂眼中见到的是它的红内线光波。 红内线与紫外线,都是色界的各自一种空间。X光是另一种,无线电波又是另一种,宇宙线、甘玛线又是另一种,还有无数的射线,交错存在于这个宇宙之中。如果我们有天眼或法眼,那真是会看得眼花撩乱。光是这些色界的已知各种射线形成的空间,就已经多得不胜枚举了,何况还有游离的微子、粒子、微微子等等的过渡空间?怎可以因为肉眼看不见,手摸不着,就否定X光的存在?怎可以因为肉耳听不到就否定一切超音波的存在?无色界的存在,不是眼耳口鼻可感觉得到的,只有用识力才可接触得到;只有阿赖耶识可以见得到,感觉得到。肉眼肉耳只好仰仗科学新仪器,来示知它们的存在,事实上,科学仪器已经一步一步地证实了非物质空间的存在。最浅显的例子,就是用辐射探测仪可以测得肉眼看不见的辐射能。.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大意说:“世界之初,先成无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 这是完全吻合事实与科学的真知灼见! 一九五九年,两位美国核物理学家,因发现反物质的“反正子”Antiproton,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两位科学家是美籍意大利出生的余格里博士,当时六十九岁,和三藩市出生的欧文?张伯伦博士。他们的发现,使太空物理学向前进一大步,让世人认识了物质宇宙之中之心之外及之内,及外都有反物质宇宙的存在。“反物质宇宙”是多元宇宙之一,它的基本结构为与物质宇宙的原子完全相反的原子与“次原子”次原子的细微粒子等等,回旋的方向,与物质宇宙的完全相反。
这两位科学家的论文有三个要点: 一、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反物质”原子及次原子,其结构与性质完全相反于物质宇宙的原子与次原子。 二、我们人类所知有限的物质宇宙之外,尚存在另一个反物质宇宙。 三、物质与反物质两种宇宙若相遇,可能会互相抵销化为虚空。 佛教经典繁多,一般较为世人熟知的佛经,都是大迦叶等第一次结集至迦腻色迦王(Kaniska)时代,一共四次结集的经典,就已经多达数百万卷。没有人能够读得完看得尽这些佛经,就算穷毕生之力,恐怕亦未必看得完现在流传的大藏诸经。而大藏经只不过是中国历代整理搜集的已译成中文的经典,不可视之为佛教经典的完整全部。很多未译成中文的佛经并未列入大藏经之内,至于在原始佛教时代所采用的古代经典,更是付之阙如。其中,最伟大最深奥神秘的系统经典,就是韦陀经(Vedas Sutra)。这套古经,可能长达一千万字,是印度古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的精华纪录。到了释迦时代,已经泯失了许多,只剩下了大约五百万字或更少。但仍然是当时修道人必修的古经之一。 我们接受大藏诸经,建立信仰,就必须承认大藏诸经所讲的,佛陀与诸佛诸菩萨再来为事实的记载!诸经是很严肃隆重的纪录,我们不可谤其为“神话”迷信。只取其人生哲理而弃其超越时空的宇宙科学! 承认了诸佛再来,认识了诸佛是永恒存在于各系宇宙之中的一种“识”、“能”、“大智慧”的存在形式,那么就明白了,佛经并非仅仅起于佛陀化身(肉体)说法之后,诸徒记录之时。佛经远在佛陀与诸佛菩萨以法身存在形式说法之时,已经流传下来,不如经历了多少亿兆年!不幸这一世代的人类文明,迟到万年之前至七八千年前才创造文字,又迟到两三千年前才有纸张,才有纪录的结集!
佛陀与诸佛诸菩萨,并非肉身,他们是永恒存在于各系多元宇宙空间时间之中的“超识”、“超能”与“大智慧”。他们存在于无色界及更高的“界”(空间 Dimension),时空对佛菩萨是完全没有作用的。我们凡俗的欲界众生,用地球时间的观念去看,他们就郡是经历无限不可说阿僧祇劫的年寿了。在上文,我已很浅显地举例说明,在我们的物质宇宙内,时间的相对与虚妄,连易地而居于太空深处的另一星球上,年龄也会变为“地球时间”的几万岁。这些浅说,虽不够确切,但盼能有助于了解,非物质宇宙空间中,永恒存在形式的大智慧超能诸佛菩萨,不受时空的限制,当然存在于无数阿僧祇劫了!这是从我们有限的时空观念与有限的数学观念来衡量永恒与无限了! 不妨再举一浅例以释之,佛说阿弥陀经记载:过此西方十万亿佛土,有佛土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彼说法。我们假定这是物质宇宙之内,从我们这儿往西方一直走,我们的太空探险船飞经十万亿个星系,到了一处星系的星球上。在那边,有阿弥陀佛在讲经说法。阿弥陀佛就算是以肉体化身示现,他在那么遥远的星系──“极乐世界”,他的“人寿”也不如有多少亿兆“地球时间”年数了!宇宙飞船以光速飞行,每秒钟三千公里,也要飞几亿年才到达极乐世界哪!你坐了这宇宙飞船,到达之时,你也有几亿年岁数了。不用担心的,你到了彼岸,依然是年轻小伙子,因为依极乐世界的时间来计算,你的肉体生物时间仍然只是二十一岁,你在宇宙飞船内只经过一年!但是,从此处通到极乐世界,有着非物质的宇宙快捷方式。事实上,极乐世界是无形无色界较低一层空间,一切众生仍以色相示现存在,去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 这浅例也许有助于认识佛陀诸佛诸菩萨的法身存在,及其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关于佛陀以化身降世度众以前的法身说法,大藏诸经有详载,法华、华严、楞严、阿含……这些最流通的经典都可见到。 现在再提到韦陀经。这本古代佛经,是诸佛法身垂教的纪录。韦陀是诸佛之一,今人称之为韦驮。中国庙宇多半不如他的来历,又无韦陀经,又乏文献。从晋代起,已将韦陀古佛的造型和护法南山的韦大将军混淆起来了,以致历代都把韦将军的盔甲武士塑像当作韦陀菩萨,并且庙宇多半把他奉祀于偏殿或前院作为守护神将,差不多没有人知道韦陀是一位有大智慧超能的古佛。 印度古时有一个民族,以供奉韦陀为主,自称为韦陀族(古印民族多以所供奉的神为族名,自视为其子孙),编集这部千万言的韦陀经集,中国早期译为吠陀经,实乃未曾考据研究过印度历史宗教之徒所任意妄译其音. 韦陀经,英文译名为 Veda Sutra,内容无所不包──人生哲学、医学、天文学、宇宙形成学说、太空科学、核子科学、化学工程、物理学、解剖学、地理、历史……形而上哲学 ……美不胜收。可惜失传了大部分,但从残经来看,仍然是令现代科学界惊愕的古代科学文献。西方科学家相当重视这部残缺的韦陀经中对于宇宙的认识与记载(现有英文节译本流传)。 韦陀经残本现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Rg 第二部:Sama 第三部:Yajur 第四部:Atharva 解释韦陀经的古印经论,最著名的有:玛哈巴拉达经(Mahabharata)及梵密基 Valmiki氏所著的拉玛彦那(Ramayana),这是详细诠释韦陀四经的一本巨著。 另外有十八部普莲那经(Purana)。 以上各经被研兜古印佛学的学者称之为韦陀古经文献(Vedic Literature)。 韦陀四经之中,有一册优本尼沙土品(Upanisad) 与韦陀恩达品 (Vedantasutra), 均是韦陀四经的精华。 有一部经论,名为巴赫格华特(超然论、薄伽梵歌)(BhagaVadIgita),详论上述的优本尼沙土品与韦陀恩达品,这是较为容易阅读的一部论着。时代则无可考,有人指为伪本(以下简称‘超论’)。 真伪姑置勿论,且先抽其英译本中的某些章句段落: 第二章十三节: ‘物质体内存在有非物质的微粒子。物质界的生命,经历生老病死;然后,体内的非物质微粒成分,脱离物质的肉体臭皮囊,或者再进入另一个物质的肉体。’ 第二章十四节: ‘因此,不必哀伤物质生命的消灭。物质生命的喜怒哀乐,都是短暂的。物质生命的无常,证明物质的能(JiVa)是较低劣的形式。’ 第二章十五节: ‘智者不为喜哀所动,因为哀或乐只不过是物质能力交替的结果,不值得重视。智者必须精勤追寻非物质世界的永恒生命,与甚深大智慧及极乐。’ 第二章十七节: ‘物质肉体是必然会毁灭,而且短暂的,物质世界亦然!但是非物质的生命是不灭的,是永恒的。’ 第二章廿一及廿二节: ‘……非物质的微粒子,不受物质微粒子毁坏的影响……。’ 第二章二十节: ‘非物质微粒子是不生不灭的,它永恒自然存在,它并非被创造而成。’ 第二章廿五节: ‘非物质微粒子不可能被物质的水火所毁灭,不会蒸发于空气之中,不会干涸,不能被分割破壤。它是永恒的,它可以自由进出任何物质个体,它是不可思议的,它的特性与任何物质都不同。’ 韦陀经四经内的一品‘梵天品’有下列这样的偈赞(英文拼音): yasya prabho prabhavato jaggndanda-koji kotkotisu asesavasudhadi vibuti-bhinnam tad brahma niskalam anantam asesa-bhutam govindam adi-pursusam tam ahami bhahami,大意是说:‘物质界有无限无数宇宙,物质宇宙各有无数星系,浮悬在无限的虚空之中,充满着瞿文昙慈悲的光芒的普照。’ 瞿文昙Govinda是佛陀释迦的另一名字,是他法身名字之一。这一点,有些佛学家不同意,但是我认为佛陀是古佛再来,有很多化身、化名。那么,偈语最后一句可改为佛陀慈悲光芒普照。 韦陀古经已载了佛光普照。我们实无理由去否定世尊与诸佛诸菩萨的法身存在。今日学者多数扬弃佛经中有关佛菩萨法身存在纪录,这显然是无知于宇宙的奥秘,吾人短促的肉体生命尺度,去衡量自己所未知的多元宇宙群体中的非物质宇宙时空,好比井蛙观天!
科学最新实验可以证实 佛说生命来自外太空 冯冯 去去来来 / 誊录 ──追溯宇宙形成的因果轨迹,一直追循到两百亿年(20 Billion Years)以前,“时间”开始的刹那,就是生命出现之时── 我们宇宙内的各群星云漩系,不断彼此远离,宇宙泡泡不断膨胀,这些也已经由科学家证实了。 我们的超级宇宙大泡泡在大约一千五百亿年以前发生大爆炸,从中心向四方八面辐射,形成无数高能的小泡泡。各个小泡泡各自形成宇宙,每一个宇宙泡泡之内,各自形成无数的星云漩系;每一个星云漩系之内形成亿兆个太阳系,每一个太阳系内形成行星。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是我们宇宙内的星云漩系之一,我们的宇宙是无数的宇宙之一。这些综合各家的理论,已因太空科学的突飞猛进,及许多事实的发现,而获得证实。 超级的宇宙泡泡开始形成,泡内充满了氢气,此时还是极其不稳的气体。它们不停地旋转,渐渐旋转成为许多漩系。由于原子彼此的吸力而收缩,漩系中心收缩的压力比外围的大,温度越来越高,当升到了高达华氏两千万度的临界温度(Critical Temperature),终于爆炸焚烧。这种氢原子浓缩气团的爆炸,是一连串的核子连锁反应,像氢原子爆炸的情形,可是较之更大不知多少倍威力。这时候,气云漩系辐射着高能,发生巨大灿烂的光芒── 一座新的星云漩系诞生了! 核子反应继续进行,燃烧中的一价氢原子形成二价的氦,及转变为碳、氧……及其他元素。整个宇宙的物质元素都是从氢原子形成的。氢原子是一切物质的最初始祖,而氢原子是从虚无形成的,这些在以前的拙文都已详细讨论过了。 较小的红光巨星(像我们的太阳),经过几千万年之后,它的高能燃烧殆尽。由于质量吸引力,它会开始崩溃,并且会更加压缩体积,辐射白光,这是它迸尽最后光热的辐射能,不久就会毁灭。此阶段被称为“白热矮星”(White-hot Dwarf)。它的体质浓缩到很大密度,一汤匙那么多的重量会重达一吨。 当一座星云衰老,它的外围会显得胀大及发射出红光,天文学家称这种红光胀大的老化星云为“红光巨星”(Red Giant)。我们的太阳在六十亿年以后,会老化而变为一座“红光巨星”星云气团。 体积较大的红色巨星星云,会发生巨大的爆炸,光芒骤减,光照宇宙,成为“超级新星云”(Supernova)。它的爆炸把星云碎片辐射到宇宙空间,与宇宙的原始成分结合,形成许多新的小星云。我们的太阳就是银河系爆炸射出的残体,与大宇宙的原体物质结合,所形成的小星云漩系列之一。 我们太阳系内的各行星,是太阳气团旋转飞出的各小气团,分别冷却所形成。各行星,包括我们地球在内,也都是构成于上述大星云的残留气体的原子,与大宇宙的原始气体原子。 我们人类与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由氢、氧、碳、钙……等元素的原子所构成的,它和宇宙各空间各星系的原子完全一样,并无二致! 所以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源起宇宙外太空的。犹太基督教传统则根据旧约创世纪,而坚称上帝以七天时间开创了世界,第三天用泥土造了人的始祖亚当,第四天造了万物和各种动物,最后从熟睡中的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合和泥土,造成女人夏娃。 古代埃及神话说:宇宙是一个长方形盒子,一切星球,一切生命,都在盒子内“自然”出现。 阿含经云:“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来,各有身光,飞行自在,因地肥香美,取食多者,即失神通,体重无光……” 这说得很简单,但是相当明白。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阿含经所讲的,显然比犹太教创世纪更为合理,埃及古代神话观念也很有一些意思。 阿含经讲的“光音天人”,已经很明白指出是非物质的色界生命,是光波是音波。“世界初成时”,就是指色界的物质世界刚刚形成之时,是宇宙从无色界形成色界之初,是粒子与微中子之类形成及光子聚合之时。“天人”并非物质肉体,而是“光波”与“音波”汇合的智慧生命,他们各有“身光”且“飞行自在”;他们飞到地球,贪恋地球的物质享受,从色界身质降为物质化的欲界肉体生命,从此身体沉重,不能飞行,失去了自由出入宇宙各界的“神足通”。 这里所说的“人”,我认为并非狭义的“人类”之意,我认为是指具有高智慧的有情生。 当代的顶尖科学家们,大多数都屏弃或搁置了旧约的“创世纪”观念,他们多数认为生命的起源是太空,和阿含经的讲法很接近。 让我们详予讨论。首先,再回到科学家们对于宇宙形成和生命构成的发现。上面说过,欲界生命构成的原子,和宇宙太空的游离质点毫无两样。我们实在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身体内的原子,远在亿亿兆兆之前,当宇宙初成之时,当虚无形成色界之时,就已经形成了。比我们现在的太阳系还早得多,那时也还未有地球的存在。 我们的太阳系在旋转时,有许多团烈火离心而出,成为一团较小的气体,被太阳巨大的吸力吸住,不停环绕太阳而运行,后来逐渐冷却成为各个星球,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逐渐冷却,外壳是坚硬的岩石,核心仍是高热的熔岩热浆。外壳的岩石没有水,没有空气,当然也没有欲界生命的动植物。 从地壳内喷出的气体,有氢气、水气、氮气、沼气(甲烷)……等。火山口上空喷着硫磺烟云,遇到外面的低温,烟云气体化为雨水降下,渐渐注满了地球外壳的低陷之处,成为海洋,那些没有凝成雨水的气体,就汇成包围地球外面的空气层。 过了一段时间,地球内壳的一些辐射性元素,例如铀——这些在银河系初形成时就形成的元素,都是银河中心巨爆后的残余物质——它们有一种令自己分解的特性。它们在地球内壳渐渐分解,放射出辐射能,使内壳的岩石熔化,温度增高,经过七百万年,熔岩渐渐熔穿了地球的外壳,熔岩岩浆喷出了壳外的表层,即是我们熟知的火山爆发,它同时释放了禁锢在石壳下的气体。 空气与雨水河海的形成,具备了欲界生命生存的条件。 雨水冲刷地层分解的矿物质流入海洋中,使海水密度越来越大。这些矿物质有镁、有纳、有钙……以碌化纳为多,形成了海中的盐份咸味,海水浮在地壳上,好象一片蛋壳盛着的水,底下是地壳内层,地心内不断喷出岩浆与气体,很多火山在海底爆发。 天空中由于静电作用与温度的变化,正电与负电作用形成了闪电雷轰,不时闪击地面,闪电引起大气中的氢、甲烷、氨(阿摩尼亚)和水发生奇异的原子结合──形成了氨基酸(Amino Acid)及核酸(Nucleic Acid),这两种分子都是欲界生命所必需的基本构成单元。 这些单细胞原生物比原子复杂,识力也比较强,懂得吞吸海水中的其他化学元素物质及半有机体,及与周围的相类单元发生冲突,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单位;这些单位,经过无数次的合并,形成一个具有适用能力的分子。 这些欲界生命基本结构原始单元,与周围的相类单元发生冲突,互相合并,成为较大的单位;这些单位,经过无数次的合并,形成一个具有适应能力的分子。它们知道选择生存的环境,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它们能够自己分裂为二复制自己,这些就是欲界生命的开始。经过不知多少代,它们不断增加繁殖,子子孙孙不计其数。它们就是欲界生命细胞内的核心要素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译为“遗传基因核酸”(有直译为“去氧核糖核酸”)。 DNA决定细胞分裂和遗传特性,是目前科学家们所知生物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任何动植物的细胞内都有的。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是科学界的一个很重大的日子。那一天,在澳洲墨基逊(Murchison,Australia)小镇,突然从太空响起了一声巨大的爆炸震动,原来是一个太空陨石坠降了!它的爆炸把碎片爆散在广达十四英里的区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纷纷赶至研究。经过化学分析,发现陨石的黑色碎片是一种含有碳质的软岩,它含有大量含碳的有机复合物(Organic Carbon-bearing Compound),再予以详细复验,发现它含有氨基酸(Amino Acid),这是生命细胞内最基本的构成成分之一。
主持化验的科学家是出生与斯里兰卡岛(Sri Lanka的锡蓝岛)的施劳?庞南浦鲁玛博士(Dr.Cyril Ponnamperuma),这位今年六十四岁的科学家,当时化验分析陨石,发现其中的一块竟含有五种有机化学基本物质,都与地球的生物细胞内的成分相似,这些成分是决定遗传因素的。 这个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科学家。因为本来科学家都认为,只有地球才适合生物生存,甚至于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现在竟发现来自外太空的陨石含有有机化学物质,而且还是生物细胞内的基本构成成分。这不就是意味着,地球并不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了吗?换言之,就是宇宙其他星系也可能有着有机生命的存在!而且很可能普遍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
庞南浦鲁玛博士发现的陨石含有五种有机物质(Cytosine, Adenine ,Guanine,Thymine,Uracil)。这五种成分,是有机生物细胞体内基本的构成遗传决定因子,它们配合着糖与磷所组成的骨干,合而构成遗传基因核酸DNA与RNA核酸,传讯生物细胞的遗传指令。 有些科学家怀疑,陨石坠地后已感染了地面的物质。休士顿大学的生物工程学家约翰?区劳(John Cro)就是怀疑者之一,他说:“没有一块陨石,是不受到感染的。” 但是,庞南浦鲁玛博士和他的助手们发表声明,已经在实验室运用一切最可靠的方法,将陨石清洁消毒,断无感染地面物质。而且,所发现的五种有机化学物质成分,并非由陨石表皮一层所取标本而得,乃是石心的部分取出。 庞博士生于锡兰岛一个教育世家,锡兰岛的佛寺与森林,往往藏有古代从天空落下的陨石。他从小就对于陨石有莫大兴趣。他的家庭是佛教徒,他时常上佛寺去,到森林去,找寻那些陨石;总感到陨石蕴藏着一些宇宙的奥秘。作为一个锡兰岛佛教徒,当然知道阿含经内,佛说光音天人飞来地球的一段,也当然从佛经其他经典知道宇宙是无限的,他一直就想从科学来研究陨石的神秘,希望打开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 庞南博士起先并非学科学的,他的父母把他送到印度大陆的玛达拉斯大学(Madras University)去念哲学,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可是他真正的兴趣仍在于宇宙科学及化学,于是他到英国伦敦大学去读化学,从头再来,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在伦敦医院London Hospital的同位素实验所(Isotope Laboratory)任研究员。一九六二年,他转到美国卜奇利市的加州大学分校,追随一九六一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梅云?卡云博士(Dr.Melvin Calvin曾以阐明植物光合作用而获诺贝尔奖)。 卡云博士其时致力于用人工方法复制地球早期大气情况,及其间的基本有机化学复合成分的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庞博士的启导良多。 庞南浦鲁玛博士学习卡云博士的化学方法,开始从事研究生命的来源。越研究,便越多疑问:宇宙中其他星系或星球,是否也有着有机生命或人类? 施劳·庞南浦鲁玛博士 Dr. Cyril Ponnamperuma analyzing a moon sample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些宇宙太空生命是否存在的问题,庞博士于一九六三年参加了美国太空署(NASA)外太空生物学系(Exbiology Divison)的研究工作,成为该系的化学进化分系(Chemistry Evolution)主任。他的工作是研究地球上生物的起源情形,一提供资料给其他科学家参考,作为向外太空找寻有机生命的方向指南。 一九六三年,庞博士以一项化学实验──人工复制地球太初有机化学体的合成──而轰动全世界。他的理论就是:地球太初的有机化学体是源起于火山雷电于海水的结合。即是上文提到的理论──地心内的熔岩喷出地面及喷向空中,所喷出的气体及蒸汽,形成雨水汇聚成海洋。大气中因温度剧边而产生雷电,雷电闪击之下,海水形成氨基酸,及DNA与RNA等遗传核酸,渐而进化成为单细胞生物。 庞博士坚信火山与海洋是生命之母,他用实验来求证。他采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劳?邬理(Harold Urey),与史丹利?米勒(Stanley Miller)两位科学家的化学先进技术,在一个玻璃瓶内注满氨气、海水与沼气,然后用高能的电子光束(Electronic Beam)闪击这瓶中的混合物。前者仿制地球太初时代的大气与海洋情况,后者代表宇宙辐射线及雷电闪击地球。闪击了四十五分钟以后,试管内的混合物出现了阿丹耐恩(Adenine)──这是生物细胞核内的遗传基因核酸DAN与RNA的形成质素之一。这个实验的成功发现,证实了上述的生命起源形成理论是正确的,也证明了在宇宙太空中也有欲界生命形成的可能。只要宇宙辐射线,有氨气、甲烷、氢、氧,就有可能形成有机生命的物质,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地球才可能形成欲界有机生命。他的实验轰动了全世界科学家,在次之前,世人认为复制太初生命起源是不可能的。 庞南浦鲁玛博士从实验中获得更大信心,他认为宇宙中到处都有可能形成欲界生命。就算是有些环境极不利于我们地球生物的外太空星球,也各有能够适用该环境的生物,只是生命形态不同而已。 他说:“整个宇宙中都充满着有机生命,只是各有不同结构,我们必可从太空的星体发现有机生命,最底限度可以找到核酸蛋白质形态的原始生命。” 他认为整个宇宙的化学成分都是一致的。既然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员,银河系是这个宇宙漩系之一,都是这个宇宙泡泡的大爆炸所形成的,没有什么理由说宇宙中的成分不一致。庞博士的理论,我认为很合理,而事实上,天文学家与宇宙学家们,从无线电天文望远镜收到的宇宙各处星云漩系的辐射,经用光谱分析,也早已证实了各皆含有与地球相似的化学元素──氢、氦、氧、氮、碳、重氢……等,都是一样的。 在欧洲,古代希腊哲圣阿里士多德早就于两千多年前提出学说,指出有机生命从无机体形成的。不幸这种科学先见旋即被犹太教基督教的“创世纪”传播所取代。直到公元二十世纪末期,有卡云博士与庞博士的实验,才重光阿里士多德的学说。 庞博士说:“宇宙中化学诸元素的分布大同小异,自然也有可能在各处形成相近的有机体。” 佛教在几千年前就说过欲界从色界而生,比阿里士多德更早指出生命是从物质界形成(请参阅佛说起世因本经)。 庞博士说:“我们并非说可以在实验室内人造复制生命,也不是说用朝露可以立即造成荧火虫。我们只是用实验证明:简单的无机化学元素,可以形成初步的有机化学体;从简单的有机体成分进而可形成氨基酸;氨基酸是欲界生命细胞核内最重要的遗传构成物质。” 庞博士在玛利兰大学的实验室设备周全,包括:生物化学、地理化学、行星大气分析室、月球石清洁室、综合物质光谱分析仪、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气体颜色分析器、高能电子撞击器、电子显微镜等等。 庞博士与其师卡云博士的实验成就,都成为“进化论”的有力科学证据。虽然还未能在实验室内复制生物,至少已经证明了,有机生命从无机物质演变而成,也肯定了在宇宙中任何地方都有生命形成的可能。 从无机物质演进为有机生命,正是佛教华严经所说的“先成色界,继成欲界”的程序。华严经的说法,很明显地是基于佛陀所说阿含经。 庞博士现在美国太空暑致力于研究人造合成食物,以适合太空舱内的人员食用。他说:“太空舱内的人员,呼吸时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假如我们将它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就可以制成食物供给太空舱内的飞行员了。既然我们已经能够从无机物制造氨基酸,也许也有希望进一步把二氧化碳气体制成碳水化合物。如果实验成功,或有助于未来制造人造粮食解决世界饥馑。” 一九七零年,庞博士肯定了他所化验的澳洲墨奇逊陨石含有五种氨基酸。一九七七年,他与助手们化验南极洲冰封已二十万年的陨石,再度发现陨石中还有氨基酸,又一次轰动科学界。他继之又发现格陵兰(Green Land)的三十八亿年古老岩石内,有含氢丰富的微生物化石与碳水化合物。 来自佛国锡兰岛的庞博士本着佛教慈悲之情,将他的新研究集中于人工制造粮食。他常常关心世界的粮荒饥馑问题,直到现在于百忙中仍分出时间常常回到锡兰岛去,与斯里兰卡的政府合作发展研究人工制造粮食。现在研究如何使一种遍生在热带海岛的野生豆类增产,来增加粮食,解决穷国的粮荒。这种豆类,当地名“丹不拉”(Dambala),新几内亚土人称之为“有翅豆”,又称为“穷人豆”。庞博士发现它的豆荚及叶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他命,根部亦然,种子则含有可食油类。 从研究太空陨石发现氨基酸,转到研究人造粮食来解决世界饥馑,庞博士不愧是一位佛教徒!但愿佛教多出现像他这样伟大的科学家! 从他的实验的成功,对佛说生命从外太空飞来,我们获得了证明。
从生命源起与进化论试证佛说起世经 冯冯 慈忍 / 去去来来 / 誊录早于公元一八二八年,德国生物学家恩奈斯·冯·拜尔(Ernest Von Baer)发表论文,报告他的发现:“各种动物在胚胎早期,彼此都很相似。原始胚胎,无论是什么动物,都有臂芽(Arm Bud)两颗,极为相似,到了后期,有些胚胎的臂芽发育为臂膀,另一些发展为鳍或翅膀。” 达尔文的“进化论”,今日已是举世科学家接受的观念。可是在一百多年前,当达尔文说人类与猿猴是同源的分支时,却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达尔文学说指出生物都是从原始的单细胞逐渐进化而来的,并非由上帝于七日造成。他否定了犹太教基督教的旧约创世纪中,上帝造亚当与夏娃之说。教廷及教会因此对达尔文大张挞伐,直到今天,仍在多方抨击达尔文学说。在美国,一九二零年代,教会反对学校教授进化论,极为激烈;曾经控告讲授此学说的教师,引起学术界与教会的剧烈争辩。余波到了一九八三年,又再汹涌,教会再次大规模抨击科学界,并发起全美的“反对进化论”示威运动。双方激辩,至今未息。 此篇论文,可能启发了其后辈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灵感。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于一八五九年发表“进化论”,指出一切生物同源,各别进化以适应环境,他称此种进化的作用为天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天然淘汰。 “你承认你是猴子的子孙吗?”这是教会方面的宣传标语口号:“你宁愿要猴子做祖宗而不要上帝吗?” 基督教有护教之苦衷,值得同情。但是,从科学来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没有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天然选择学说,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他在澳洲、美洲及各地实地研究多种生物所得到的结论。今日的生物学已经突飞猛晋,越来越新的生物学发现,对于进化论的证明及支持有增无减。 一八六零年,孟德尔修士(Rev. Gregor Johann Mendel)研究豌豆的实验,发现“遗传基因”(Genes)于细胞核内,作为决定遗传特性与适应环境的因子。此一学说支持了达尔文的学说。 一九五三年,美国生物学家詹斯·瓦逊(James Watson)及法兰斯·克力克(Francis Click)两氏发现:细胞核内染色体含有遗传基因核酸DNA,证实了它是决定遗传因素及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原动力。达尔文学说获得科学的充份证明。 让我们综合达尔文及各科学家,对于欲界生命起源及发展的研究心得,简略予以一一分析。 地球内层的熔岩岩浆,分解出二氧化碳、氢气、氨气、水蒸气等气体,岩浆时常在地心内翻滚转动,汹涌澎湃,趁隙而喷出地壳,是为火山爆发。火山喷出熔岩及大量的上述各种气体,这些气体因受到地心吸力,而不能远离地球,大部份仍然飘浮在地壳外面的上空,成为空气,但其时仍无单独存在的氧气。氧气仍然被禁锢在蒸汽内(水是一个氧与两个氢的化合物),地球表层也还没有生物出现。 大约在四千五百个百万年前,我们的地球,是一烈火气团,从太阳甩飞出来,受到太阳的吸力,仍然绕日而旋转。逐渐冷却后,外表形成一层地壳,中心仍是烈火热浆。现在地质学家们用“碳十四辐射检查仪”,所测得地球最古老的岩层的年龄大约是三千八百个百万年──科学家称一个百万年为一个“米亚”(Mya是百万年Million Years的缩写)──而认为地球的石岩岩层大约是三千八百个米亚前形成的(碳十四测量,是今日科学界公认最可靠准确的测龄方法,因为碳十四元素的辐射稳定,有固定的速率。从物质内的碳十四消失情形来看,就可估出其年龄)。 起先,海中无机化学成分元素氨(阿摩尼亚)、碳等,因受宇宙辐射与闪电的闪击而发生化学反应,化合成为一些有机化学成分,例如含碳甚多的氨基酸,酒精及简单的碳水化合物等等。这种从无机化学转为有机化学的作用,称为“生物化学进化作用”(Biochemical Revolution),这些简单原始的有机化学物质,是初期欲界生命的基石。其实大约是在距今三千五百个“米亚”以前 (三百五十亿年前)。 浮在地球外面的水蒸气逐渐冷却,凝聚成为雨点,而被地心吸力吸坠。雨水渐渐注满了地面低陷之处,积聚成江河海洋,雨水冲刷地层,分解的矿物质流入海洋中,使海水密度越来越大,这些矿物质有镁,有钠,有钙……,以氯化钠为多,形成了海中的盐份苦咸味道。海水浮在地壳上,好像一片蛋壳盛着的水,底下是地壳内层,地心内不断喷出岩浆与气体,很多火山在海底爆发。天空上由于云层中的正电与负电作用而发生闪电雷轰,又有多种宇宙线从宇宙各方射来,于是,在温暖的海水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变化,无机化学成分逐渐作用,成为有机化学成分! 最先出现的原始欲界生物,是只有一个细胞的,类如熟知的细菌,但是它简单得连细胞核都没有。它就只有一层薄膜,内含氨基酸与各种元素的原子。它的科学名称为普洛卡里奥特单细胞原生物(Prokaryotes)。元素的游离原子,是有并吞其他元素原子的倾向的,或会与其他原子合并的。此单细胞原生物比原子复杂,识力也较强,懂得吞吸海中的其他化学元素物质及半有机体,以维持自己的生命,也懂得自己分裂以繁殖增加,是为欲界生命的开始。 渐渐地,普洛卡里奥特单细胞原生物,演变为运用吸收阳光和其他海中元素,自己制造能源以利生存。大约在三千个米亚以前(三百亿年前),自制食物的单细胞(Prokaryotes)出现了。它形成了细胞内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利用阳光与二氧化碳(Carbon Dieoxide)及水化合,制成简单的糖,储存于体内。早期的地球充满了二氧化碳,单细胞生物体内的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的碳,制造碳水化合物,而释放氧气出来,于是,空气中出现了独立游离的氧气! 在原生代(Proterozoic),这些原始的单细胞原生物,进化演变,成为许多种形态。从地质研究,在古老达一千二百个万年(一百二十亿年)前的岩石上,发现有这一类的原生物单细胞的化石记录,被称为普洛卡里奥特原生细胞(Prokaryote)。它们已经发展出细胞核,发展出新的细胞分裂繁殖方法,那就是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分类为二,各自成为独立小组──细胞于中央分裂,成为两个细胞,各自有细胞核──这样的细胞分裂方式,得到完全相同的两个细胞,因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中一分裂为二,完全相同。新细胞的遗传特性,就是由染色体分裂而得,这样一路不断分裂下去,一代又一代。但是,在此阶段的细胞分裂繁殖方式,仍是无性生殖,在此阶段,亦未有动物植物之分。 从分析动植物的蛋白质(Protein 又译生质精)得知,单细胞原生物,大约是在“原生代”开始,分别向动植物两途发展进化。 大约在一千个百万年(一百亿年)前,单细胞原生物从无性生殖进化为有性生殖──由单细胞的独自分裂,演变为两个细胞的结合,互相交换细胞核内的染色体,重新排列,然后分裂为新的后代,这种交换染色体的生殖方式,有优生的意义,有助于生存竞争及天然选择,也是有性生殖之开始,然后又逐渐发展而走向动植物两途的分歧。 从地质学化石来观察,已知最古老的多细胞植物化石,有七十五亿年。即是说,大约七十五亿年前,单细胞原生物进化为复细胞原始植物,形成特别的植物双层细胞膜及复合形态。可惜多细胞的原生动物(软体动物),没有留下什么化石给科学家发现作为物证。植物与动物的分途进化,不停地进行于古生代(Paleozoic)及中生代(Cenozoic)。 地球大气层中,已经积存大量自由的氧气,植物越多,放出的氧气越多,越有利于多细胞的动物。因为动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作用,需要氧气来帮助,使二氧化碳从碳水化合物食物排出,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所需要──光合作用吸收碳而排出氧,故此动植物彼此是互相依存的。大气中氧气的积聚,在顶层形成了臭氧层(Ozone Layer),吸收不少宇宙辐射线,减少了辐射线对生物的细胞核内遗传基因核酸DNA的伤害,有利于进化。 在“古生代”的寒武纪(Cambrian, Paleozoic 大约三百四十五个百万年前),原始生物仍然居留于海洋之中,彼时绿藻(Green Algae)出现。比最初的蓝绿色小藻进步,绿藻可能是陆上植物的祖先。同时代,海中出现大批的软体动物,也出现有壳节足动物(Arthropods),成为现代的蜘蛛、龙虾,和虾蟹的祖先。此时,在古生代当中最普遍多见的有壳节足动物是三叶虫(Trilobites),它们现在早已绝迹,但是留下很多化石于岩层上。 随之又有头足动物(Cephalopods)的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古代乌贼(鱿鱼),那是在奥陶纪(Ordovician)进化的。然后,初期的脊椎动物(Vertebrates)进化形成,最先出现的是有鳞甲而无颚的鱼类,体外的甲层有保护作用,可避免被其他生物猎杀的危险。 随后的“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时代的岩石层,留下很多早期陆上生物的化石,已有脉管系统植物(Vascular Plants)的化石,显示着它们内部已发展了运输营养及水份的管系,连结于根部与茎叶之间,而且叶茎外表有蜡状分泌物可保持水份,此种早期陆上植物,仍居于沼泽地区及海陆接壤之处。 在海洋上,生物不停地进化,此时出现了有颚的披甲盾状鱼类(Placoiderm),如鲎鱼(Limulus Longispinus),它是从无颚有甲鱼类进化来的,它既吃草(Herbivorous),也吃动物(Carnivorous),开了吃肉动物的先河,它两边各有一鳍,可以向岸上进军,成为海中动物侵入陆上之始。 到了石灰纪(Carboniferous Period 大约是三百四十五个百万年前),气候渐渐干燥,植物从无种子化为有种子,出现了裸子植物(Gynnosperms),即是不开花亦可结子的植物,例如针叶树(conifer)一类的柏树。同时,两栖动物进化出现了爬虫类(Reptiles),它们身上长着坚硬的厚厚的鳞甲,作为保护,又可保持体温,它们生下有壳的蛋。于是,可耐干燥的裸子植物与不耐干燥的爬虫类动物,渐渐进化到可以完全脱离水中生活,并可在路上繁殖。 在泥盆纪(Devonian Period 大约三百九十五个百万年前),海中进化形成了许多种鱼类,最重要的大事是:出现了有骨骼的鱼类,它们体内形成坚硬的脊椎骨及全身骨骼系统,它们的子孙开始进侵陆上,享用陆上沼泽茂盛的植物,然后又回到海中居住。这种早期的两栖鱼类,可以在陆上生活,也可在海中生活,它们的鳍内有坚硬的骨,可供其在路上爬行寻觅食物,从一个沼泽到另一个沼泽。有些两栖鱼类能适应沼泽水中含氧较少的止水环境,另一些两栖鱼类体内的气泡(鳔),发展为肺,以便从水底浮到水面外来呼吸氧气,这种就是有名的“肺鱼”(Lunged Fish),今日还可以在某些原始沼泽找到古代肺鱼的子孙。中国大陆贵州的娃娃鱼,与TaiWan中部的两脚娃娃鱼,同属此类。 在古生代二叠纪(Permian Period 距今约三百个百万年前),沼泽地区的原始巨大蕨族森林,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两栖动物与昆虫都非常兴旺,爬虫类动物进化演变成许多种类。从地质学家发掘得到的此一时代的巨大爬虫类蛋卵化石可资证明。此一时代出现帆背龙(Dimorph Odon),这是一种大蜥蜴(lizard),它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分叉点。从它开始,有一支动物进化走向哺乳动物,距今大约两百八十至两百二十五个百万年前。 然后,到了中生代(Mesozoic),此一时代为时大约一百六十万年,地质学上分为三个纪,这时代爬虫类最多,布满全球,被称为“爬虫时代”。 在三叠纪(Triassic Period 距今约两百二十五个百万年前),有些爬虫类进化为能飞的原始鸟类,有翅膀,但仍是恐龙般的头部和嘴牙。 此时,也有一些爬虫类进化为哺乳类的动物。在三叠纪末期,另一些爬虫类进化为巨大可怖的恐龙(Dinosaurs),一些成为鳄鱼。在植物方面,松、杉、枞......等森林出现。裸子植物之中出现红木(Redwood)森林,“恐龙时代”是此一时代的别名,恐龙纵横全球。 进入侏罗纪(Jurassic Period距今约一百八十个百万年之前),过渡的哺乳类进化为哺乳类动物(Mammal),体型甚小,有些类似今日的田鼠。它们的化石在欧洲、亚洲、美洲均有发现,在侏罗纪的五千万年内,恐龙统治了海、陆、空。最小的有翼恐龙小如麻雀,大如苍鹰,与始祖鸟并存。另外,在陆地上的恐龙越来越巨大;在水中的爬类以鱼龙(Ichthyosaurs) 与蛇颈龙(Plesiosaurus)为最多,前者后来进化为鱼类,后者后来成为今日的海豚及鲸族。此时的始祖鸟类已脱下鳞甲,长出羽毛,但是,仍保留爬虫类的骨骼与四肢、尾巴及嘴、牙。在植物方面,银杏(白果)出现,与蕨薇同样普遍。 在侏罗纪的哺乳类动物有好几种,被称为中生代哺乳类动物(Mesozoic mammals),它们以植物为主食,以昆虫为副食,彼时为数不多。 在白垩纪当中,植物进化到出现有花结子的被子植物(Angiosperms),种子不再裸露。今日的植物有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均是被子植物的后代。被子植物开花结果,其花蜜吸引鸟类及其他动物,有动物昆虫为之传播花粉及种子,不必像裸子植物之花粉靠风力传播。同时,被子植物的花果种子提供丰富的营养给鸟类及哺乳动物,刺激了它们的繁殖。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距今约一百三十五个百万年前开始,至六千五百万年前止)来临,在此七千万年之中,太平洋的海洋地壳挤向北美洲西岸,促成岩石山脉的隆起(俗译为洛矶山脉Rocky Mountains);在南边,太平洋地壳撞向南美洲,促成安地斯山脉上升(Andes)。此一时代当中,恐龙横行全世界,巨大的食肉的暴龙(Tyrannosaurus)高达六公尺(二十英尺左右),头骨巨达一公尺,又有剑龙、驼龙等多种,又有巨龟,巨蛇,又有羽齿龙(Pteranodon)等。此时哺乳类动物体型仍然很小,尚未控制陆地,并且开始进化为两支:一支为有袋哺乳动物(Marsupials),由于它们体内没有胎盘,故此必须在体外生出一个育儿袋,来盛戴其早产胚胎。今日的澳洲袋鼠等即是此类动物的后代。另一支进化为有胎盘的胎生哺乳动物。从发掘的此一时期化石来看,此两支动物差别甚少,唯一最显著的区别是牙齿不同。 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类已经由盛而衰,泯灭殆尽,海中的鹦鹉螺(Nautilus)亦于此时几乎绝迹,两者均只留下化石遗迹,供现代的地质学家发现作为证据。 恐龙类绝迹之后,减少生存威胁,有利于哺乳类的繁殖发展。甚至于在恐龙类未完全灭绝之时,哺乳类已开示进化为数种灵长类(Primates),初期的灵长类动物体型不大,脑子亦小。 新生代分为五个时期:晓新世(Paleocene),始新世( Eocene),渐新世(Oligocene),中新世(Miocene),及鲜新世(Pliocene)等。 进入新生代(Cenozoic Era,距今六千五百万年前开始,至距今五百五十万年前止),哺乳类动物蓬勃繁殖,有些留在陆上,有些回到海中,有些向空中发展,于是出现古代巨象獴猛、古代巨鲸、古代角兽、飞行蝙蝠、飞狐……及吃肉的哺乳动物。此时进入“哺乳动物时代”,灵长类的发展进化尤其特殊迅速。 地质学家发掘得到的最早的灵长目化石,是在北美洲洛矶山脉的白垩纪(Cretaceous Epoch)岩层,和美国西岸的鲜新世地层中,证明彼时已有地居灵长目,它们体型仍不大,以昆虫及植物为食。白垩纪出现的灵长目动物,有些在树上生活,以花果昆虫为食。 从始新世(约五千三百五十万年前开始)岩层化石所见的灵长目动物,是树居的,已进化发展了手及脚,亦有可运用自如的大拇指及大脚趾,以利抓物攀树,爪指进化为指甲,底下有肉垫,更利于抓树枝及食物,下肢较前肢为长,以便跳跃,两眼眼眶已生长在前面并列,发展了立体视觉及深度判断,便于树上跳跃。 到了渐新世(约三千七百五十万年前开始),灵长目的嘴筒己进化为较短,眼眶骨完全长合,此时的灵长目较少依靠嗅觉,较多运用视觉。 到了中新世(约两千二百五十万年前开始),地球气候因转轴与倾斜角渐趋稳定而开始形成四季气候,到处出现大草原。在非洲出土的化石,证明在此时期已有猿类(Dryopithecines,及Ramapithecines)两种。它们的化石,散见于欧亚非三大洲。这些原始猿类,牙齿相似于近代猿类,但是四肢仍然像猴类。 进入石器时代(Stone Age),原始猿人已进化为原始人类,会用石头制造刀斧等工具,开始游牧生活,渐渐会种植植物及饲养畜牲作为粮食,农耕生活大约在十万年前已开始。人类已形成,一直在不断进化之中,逐步进化到成为现代的人类,文明及文化则大约在五六万年前开始。 到了鲜新世(大约五百万年前开始),灵长目有一支进化为原始猿人(Hominids),其他的各支进化为猿或猴,原始人猿可以两足站立行走(Bipedal),但是脑子仍很小,体型也很像猿或猩猩。在非洲出土的化石,证明这种原始猿人的存在,它们已会运用树枝作为猎具,在大草原上猎取动物为食。两足站立行走,及互相分食猎物,是其渐渐进化为人类的特征,也有些已经会用石器。 不过,各处的人类进化的进度参差不一,有些快,有些慢。一般认为这一世代的人类文明从一万年前开始。实际上这是就亚洲及欧洲与中东民族而言,相信另有些民族更早发展文明,不过已经泯灭;而另一些民族则进化较慢,到现在仍然停留在新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例如巴西阿玛森河流域森林内的一些土著,澳洲山地的一些土人,菲律宾荒岛森林内几年前发现的石器民族。 上面说过,现代人是从灵长目的一支进化来的,猿猴也是从灵长目的另一支进化而成的。这两支十分接近,有共同的祖先──早期的哺乳类灵长目动物──所以,只可说人类与猿猴类由同一祖先分别进化而成,并不能说人类就是猿猴的子孙;人类与猴子是堂兄弟那倒是不错的。 荷兰人考古学家李奇博士(Dr. Leaky)夫妇在非洲坦桑尼亚一带,发掘获得原始人猿的头骨及牙齿,经碳十四鉴定,大约为二百五十多万年前的人猿──经生物学家研究,其头骨与牙床都已接近人类,脑子份量也比猿猴为大──这是进化论的人类进化记录证据之一,比一九二零年在北京近郊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头骨还早了一百万年。爪哇发现的人猿头骨也有一百万年历史,这些都是人类进化的历史证物。 从这许多举世科学界公认的科学事实发现,来看犹太教基督教的旧约创世纪,就会知道这本犹太民族捏造的创世说完全站不住脚。创世纪说:“上帝照他们的形象造人。” 旧约创世纪说:“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是虚空混沌的,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这一段就已经完全不符新科学发现的事实了。怎么会先有水,后有光?又后有暗?有光是昼,暗是夜?完全不合宇宙情形(请参看拙文宇宙起源分析)! 旧约创世纪又说: “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就将水分为上下,上帝造出空气……这是第二日。” “上帝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起,使旱地露出……上帝称旱地为陆地,称水聚处为海。上帝说:要地发生青草,和结种子的菜疏,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这是第三日。” 先有水,后有空气?先有海后有陆地?先有开花结果的植物菜疏?这些全都不符合科学发现的事实! “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于是上帝造了两个大光,大的为昼,小的管夜,又造众星,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昼夜……这是第四日。” 先造好了地球海陆和生命,才造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和群星?摆列在天空?一个人形的上帝怎样摆列无限大的星云系统?合理吗?这分明都是以色列游牧民族无智慧的丰富想象力产生的神话而已! “上帝说,水要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鸟飞在地面上和天空之中,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又造出飞鸟……这是第五日。” 先造陆上的植物,后造水中的生物?这跟科学发现的化石次序完全相反! “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造出野兽,牲畜,昆虫,各从其类……上帝说,我们要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爬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说:看哪!我将遍地一切结种子的菜疏,一切树木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并各样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这是第六日。” 上帝既是照衪的形象造人,反证之,就是先有人形的“上帝”了。天地万物都在六日之内便造齐了,上帝第七日歇工安息。既要安息的上帝,显然是肉体的“人”,并不是万物的灵,否则,为何要休息?万能的上帝会疲倦的吗? “……地还没有草木,田间菜疏还没有长起来,因为耶和华上帝还没有降雨在地上。也没有人耕地。” 此段与前段自相矛盾,前面说了有水,又说造了草木花果,此处忽然又说没有,又说还没有降雨,自相矛盾之至!与地球发展事实不符! “但有雾气从地面上腾,滋润遍地,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创世纪前段说,上帝在第六日照衪的形象造了人:“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上帝就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照衪的形象造男造女?”显然,上帝是复数的一群“人”了,而且也早做成了男女,叫“他们”管理万物了,但是,到了“第七日”才又造成人类的始祖亚当!前后两段,矛盾漏洞百出!第六日造的男女,他们到哪里去了呢?那先造成的男女人类不算数吗? “耶和华上帝吩咐他说:园中的各种各样果子你都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如果上帝是公义的,为什么不许亚当吃辨别善恶的果子?为什么不教亚当分别善恶?这合理吗?可见犹太民族神权统治者之目的是要使人愚昧无明无知,以便统治!和佛教恰恰相反,佛教首重教人分辨善恶,“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经第一卷),并且教人发展智慧。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上帝使他沉睡……于是取出他一只肋骨,又把肉合起来,就用那人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到那人的跟前……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 这一段越发荒诞不经,完全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事实。生物甚至在低等生物时代都已分了阴阳雌雄,怎么人类的始祖反倒只有男人亚当而无女人?还得用亚当的肋骨来造一个夏娃?上帝分明叫他夫妻二人连合为一体。但是后来,蛇诱惑了夏娃与亚当偷吃了禁果,上帝就震怒了,上帝说“那人已与我们相似,能知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上帝就把他们赶出伊甸园,并诅咒亚当与夏娃:“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从此人类就因犯了原罪而变为必死的了。 旧约的这些犹太以色列民族的初民的神话,就是编也编得不好。前后矛盾,漏洞百出,研究过科学,就知道创世纪完全只是神话,毫无事实根据,全不合理! 基督教的教义以博爱施予为基础,这是很好的,可惜仍采用旧约的创世纪,成为白璧之瑕!基督教的利他主义,可能源出于佛教的大悲,“施予比受的人更有福”可能源出于佛教的施舍济度。“信得永生”“天国在你心中”等等,都可能源出于佛教的净土法门(见拙作“神秘失踪十八年”)。古天竺阿育王晚年大兴佛教,派遣佛教僧侣远赴巴比伦、埃及、波斯、土耳其、东非洲、马达加斯加、希腊、阿拉伯、北非洲……等地,弘扬佛教,可能种下了佛教的种子,而启发了日后的基督教教义。可见基督教是佛教与传统犹太教两者的混合物。现代的教廷禁止教徒擅阅旧约,显然是因为旧约内矛盾太多,难圆其说。本来,基督教的教义精华尽在新约,亦实无必要硬拉旧约作为基础,旧约唯一可供用途只是“十戒”及预言弥赛亚而已。 我们用科学事实又一次反证的犹太教创世纪的荒谬,就更可以发现,佛教对于宇宙与世界的源起说是远为合乎科学了(关于宇宙起源,请参阅拙文“宇宙起源”)。在本文内,已经提出了综合的科学发现的事实,不妨也看看佛经对于生命起源的讲法。 佛说起世经(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第八卷,三十三天品第八之三: “诸比丘!于三界中,有三十八种众生种类,何等名为三十八种?诸比丘,欲界中有十二种,色界中有二十二种,无色界中复有四种。 诸比丘!何者欲界十二种类? 谓:地狱、畜生、饿鬼、人、阿修罗、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此名十二。 何者色界二十二种? 谓: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净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广天、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恼天、善见天、善现天、阿迦腻吒天,此等名为二十二种。 无色界中,有四种者。谓空无边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名四种……。” 佛陀开示的三界各“天”,就是宇宙中的各度空间(Dimension)。欲界三十三天,与色界二十二天等,有些是物质的宇宙,有些是星云漩系统,有些是星球,有些是其他物质宇宙的世界或空间;无色界四天等,是无形的非物质宇宙的世界。事实上,并不只此数,佛陀只是择要而举例言之。 起世经卷九世住品第十一又说: “……乃至吹沫,造遍净宫七宝杂色,显现出生……是名世间坏已转成……转成已住……如是次第皆以风吹。” 佛语所说大风吹沫,造成世间,此与当前顶尖宇宙太空物理学家,发现超级宇宙大爆炸后,射出泡沫──“大泡泡”学说相同(详细请参阅拙文“宇宙源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