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76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鈡慶《刷盤子還是洗碗》:摘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4:4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为什么研究中国的基干产业,而不怎么去研究GDP?因为在日本人眼里,GDP纯粹是泡沫,各国算法都不相同,且都是靠产经联这棵大树撑着的。中国为了GDP已经走火入魔,房价涨了GDP就来了,外资一来GDP也来了,但本民族的产经联倒了,日本和美国把它的产经联一撤,整个大厦一定会土崩瓦解,民族工业任由外资宰杀。

  其实先进民族的标准就一个:有没有经济永动机——产经联,跟眼下的GDP没什么必然联系。只要大工业体系够强,前途完全在自己的手上。所谓的亚洲四小龙全是刷盘子的角色,关键是别人有意扶持它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如何竞争?目前中国刷盘子挣来的钱没有落实到民族的产经联上,资本积累也是无意义的。事实上,中国目前储蓄余额惊人,但经济学家们还是要指望外资来投资,其实指望的是外国产经联的技术和工业物资。

[ 本帖最后由 青川 于 2008-3-1 05:03 编辑 ]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02:36 | 只看该作者
个人积极性在产经联面前是渺小的  
作者 : 钟庆  


  日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近百年,所有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都工业化了。人民的危机思想也根深蒂固,无论多少物质财富,只要一场地震全完,所以能够相互配合,不计较暂时的个人恩怨得失,服从整个民族的利益。所以他们能够承受二战战败这种巨大打击。即使现在出现一场大地震,把日本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销毁,只要产经联的人力和组织留下来了,20年后日本又是一条好汉。

  但中国却不同,主流经济学家们还在延续农业时代的思考方式,普通百姓也没有认识到工业时代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总觉得中国地大物博,顺其自然就一定有好结果。这种<敏感詞>自发产生的经济规律自然注重刺激个人积极性和维护私有产权,但个人积极性只在农业<敏感詞>才有效,农夫可以早出晚归,多刷几个盘子和多刨几亩地。但在工业<敏感詞>,个体的积极性在钢铁面前是渺小的,无论如何也干不过生产的自动机器——产经联。

  今天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基干产业腿软。以汽车业为例,虽然近几年产量增加不少,但车体用的钢板普遍来自日本,汽车的发动机及各种关键零部件、汽车用到的各种塑料油漆很多也来自日本,电子产品和生产汽车用的各种工作机也主要来自日本。中国汽车为什么质次价高?根本原因不在于汽车业的组织管理没搞好,而是因为基干产业腿软,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03:23 | 只看该作者
  从高喊“科学”口号的五四运动到今天,近一个世纪,“科学精神”实际上还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可重复、可检验”是科学的基石,但在中国,尤其是主流经济学界,或者是信仰主流经济学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把“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给阉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08:01 | 只看该作者
  我刚开始研究经济时,也经常拜读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大作,总觉得他们的逻辑不通,但错在哪也搞不清。到日本来一看,人家博士水准的经济论文、书籍就是与中国的不同。什么地方不同呢?其实就一条——数学知识。

  小学生只学过算术,学会四则运算,然后做应用题。我小时候解应用题实际很多是经济学问题。如有多少贫农,打了多少粮食,交了多少地租,自己还剩多少。基本上就是此类问题,用算术四则运算就可以解决了。大家不妨仔细看看,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论文,要么没有用数学,要么用了数学知识也就是四则运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12:48 | 只看该作者
张维迎先生,特别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赞赏,茅于轼老先生甚至认为张维迎是“中国微观经济学的第一把手”,他的《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一书,据说是主流经济学家中间最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张维迎在该书的第139页中用数学公式论证出,在企业家集合内不会有个人财富小于某一常数的企业家。张维迎对这个关键命题的论证过程和结论,曾经叫另一位经济学家张曙光大为激动,说张维迎科学地解释了“有恒产者有恒心”,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先不论他给的公式是否合乎现实(实际也就小学文化程度的算术),就这公式本身,别人也会得出与他结论完全相反的计算结果。以数学的“科学面目”去支持自己主要结论的张维迎先生,随后的重要推导和结论都不能成立。其实运用数学本身不是科学,中世纪时曾经有人用严密数学证明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33:54 | 只看该作者
  研读日本经济史,发觉历史上日本完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尽干眼前赔本的事。而现在的日本学者对当时先人的业绩仰慕不已,丝毫没有谴责浪费国家和人民财富之意。关于此事询问过一个老学究,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民族的责任,当时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日本绝不能也做殖民地。“民族责任”是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意识。

  研读中国近代经济史,却是另外一副光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什么挣钱做什么。在国难日渐深重的20世纪20—30年代,依然莺歌燕舞,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想到去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在不断捡芝麻过程中丢了西瓜,最后芝麻也被抢干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48:2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的推崇,回顾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相似的现象。清朝末年,立宪派、革命派、维新派……诸派林立,争斗不休,但各派都认为中国应该市场化,刺激工商业,建立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配的宪政体制,然后自立自强,富国强兵。

  现今,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士子们(主流经济学家)终于又拣回市场经济和明晰产权的理论当宝贝,以为只要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所有资产归于能发财的个人,强国就指日可待,财富自然滚滚而来。殊不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个靠自由市场而进步成发达国家的例子。为自由市场摇旗呐喊的精英们以“科学精神”自诩,宣扬自由竞争的经济理论时却只能靠空想的模型和繁琐的推导,举不出一个实例来。这种论证已经丧失了最根本的科学精神——“可重复、可检验”。当然,想必以精英之睿智,自然懂得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只是例子难寻,只好做空头文章。

  百年前,中国日本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体系,站在历史歧路的日本武士把日本引入了战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而中国文士则把中国送到了“商场”,沦为半殖民地。百年后,又是全球化,中日两国的“士”再一次处于历史的歧路。日本的“士”依然把全球化当作战场,当然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研究和制定日本的战略战术。中国的“士”还是把全球化当作“商场”,积极融入国际<敏感詞>,“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5:58:42 | 只看该作者
  主流经济学家们通常以GDP的增长率来印证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这种把金钱当作财富的思想是令人沮丧的。

  问世间钱为何物?是金银财宝吗?大清帝国曾经凭借无与伦比的商业力量挣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白银,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0%,富甲天下,最后在阵阵炮声中交出了数百年的积蓄。民国战乱不止,出口低技术产品的能力比清朝差了许多,却也是挣钱能手,创造了黄金十年,建设了东方巴黎的上海,当时的钱已经不是足赤真金,但好歹还有固定含金量。虽然挣了很多钱,但民国和清朝的下场差不多,经济成就被现代工业创造的战争机器摧毁。

  百余年前,中国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一个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另一个成为世界强国。现在,日本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不同的。《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中这么写道:日本要维持与中国二十余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创造二十余倍附加值的学识和技能。这句来自我们这位具有威胁性的近邻的话,在拼命挣钱的中国年轻人听来,应当引起警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核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6:01:09 | 只看该作者
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而非GDP

  技术水平是什么呢?文章也给出了初步定义,即“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07:19:12 | 只看该作者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新技术是源于旧技术的积累,必须基于现有的产业和技术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的新机器、新技术。光靠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