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返回列表
查看: 17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易阐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9 04:30: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易阐真是儒派看待易经,灵修,道修的法门,和别派的观点不同。

上乾下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为天,其德健,上乾天,下乾天,是天之一气上下流行不息,行健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人资天之气而始

,即有此天之健德,此德本来流行不息,无一时间断,因交后天,弃真入假,健非所健,有时间断矣。以是傚天

之行健,借假修真,于后天中返先天,自强不息焉。强者,刚强不屈,万物难移之谓,若能自强,则正气长存,

内有主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非礼不履,非道不处,非义不行,顺之逆之,强而无处不在

,强而无时或息,其行与天为徒矣。但世之强者有矣,强而为物所引,用之于外者有矣;或能自强,始勤终怠,

遵道而行,半途而废者亦有矣;自强实落功夫,全在不息,若稍有一点懈怠,稍有些子私欲,不得谓强,亦不得

谓自强,惟不息之自强,方能造到浑然天理,坚刚不坏,永久长存地位。夫天者,命也;命者,健德,即本来一

点浩然正气。因其无影无形,活活泼泼,流行不息,谓之气;因其至大至刚,充塞天地,谓之健;因其主宰万有

,为阴阳之祖,造化之根,谓之命。气也,健也,命也,总一强也。一自强不息,而造命之功尽矣,此法天之学

也。

  

上坤下坤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为地,其德顺,上坤地,下坤地。上者,地之高;下者,地之低。是地势随高就低,坤顺之象也。君子有见于

此,知人资地之气而生,即具此地之顺德,因其知识一开,误用聪明,顺非所顺,顺其气质之性,失其至善之性

,内而不能虚己,外而不能容物,以假为真,以苦为乐,终归大化。以是法地之顺道,而厚德载物焉。厚德即顺

德,顺德厚德即内虚外实之德,惟顺能虚,惟厚能实。内虚者,虚心也,虚心而能容物;外实者,实行也,实行

而能应物。容物应物是能载物,物无穷,而载之亦无穷,其德愈载愈厚,愈厚愈载,君子能载物,君子有厚德也

。但载物顺境去的,逆境去不得,不谓之厚;外面强行,内里不虚,亦不谓之厚;载物之厚德,须要在真履实践

处做出,如人骂也受的,人打也受的,至于艰难困苦、疾病灾患,一切不顺境遇,无不一一受的,亦若地之山岳

之重也受的,河海之决也受的,草木之伤也受的,地之厚德如是,君子之厚德亦如是;地之载物如是,君子之载

物亦如是。一厚德而修性之功尽矣,此法地之学也。

  

上坎下震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屯者,屈而未伸之义。上坎水,下震雷,坎言云而不言水者,雨自云而降,雷在云中震动,已有雨意,未至

雨时,正阴阳搏结,将通未通之候,屯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先天一点阳气,为后天阴气所陷,虽有发现之

时,屯难不通,若无扶阳抑阴之功,难得易失,当面错过,以是因其所发,而经纶修持焉。经者,整其绪,调合

阴阳是也;纶者,理其条,加减进退是也。经而不纶,不能成物,知药物而不知火候,不能成道。当一阳生于坎

地,正阴阳交接之关口,生杀相分之要津,可凶可吉之时,修道者急须下手,扭转旋玑,谨守灵苗,不使阴气稍

有侵伤,渐生渐采,十二时中无有间断,经之纶之,进退止足,毫发不差,虽始而阳气不通,终而阳气舒畅,亦

如雷震于云中,甘露自降,所谓昏久则昭明者是也。

  

上艮下坎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蒙者,无识无知,修养之义。上艮山,下坎水,坎言泉而不言水者,山下之泉即是水。山下出泉,泉得山养,为

有本之水,源远流长,通行无阻,蒙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修道者,欲行德于外,先须养德于内,若不养而

即行,则行而无本,中无主宰,反伤其德。以是效泉之出山,无阻而果行;法山之养泉,敦厚而育德也。坎中一

阳,系天一所生,乃生物之祖气,所谓天德者是也,此德隐于后天之中。一切常人,顺其后天,弃其先天,多不

知育养修持,渐次消耗,自伤性命,若有醒悟者,截然放下,育于内而行于外,育以济行,行以验育,内外兼修

,育固养,行亦养,可以复全天德,不为后天阴气所伤矣。但育德须要无一德之不育,果行须要无一行之不果;

育德须要育到如山之不动不摇,方是育之至,果行须要果到如泉之昼夜流通,方是果之至。行果德育,尽性了命

,浑然天理,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蒙之所以贵也。

  

下乾上坎  

云上於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乐音洛)。

  

需者,有待之义。上坎水,下乾天,水气自地而升于天,上则结而为云,云生天上,其雨可立而待,需之象也。

君子有见于此,知人之不能成其大道者,皆由性躁行偏,阴阳不和之故。以是饮食以养阴,使阴去济阳;宴乐以

调阳,使阳去就阴。阴阳相和,生气内藏,无中生有,不待勉强,自然而然。盖以天地之气氤氲,甘露自降;阴

阳之气交合,黄芽即生。曰饮食者,养身而身无伤也;曰宴乐者,养心而心无累也。身心有养,还丹易结,所谓

炼己待时者,不在此乎!

  

上乾下坎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讼者,辨论是非之谓。上乾天,下坎水,天至上,水至下,天与水违行而不相合,讼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

人之暴性阴谋、争胜好强,为应事接物招祸之端,稍有不谨,外而伤人,内而伤己,以是作事而谋之于始,不争

讼于人,而自讼于己焉。事不一事,作不一作,凡日用常行,修道立德皆事也。作事不谋于始,则见理不明,必

作之不当,性躁行偏,险事随之。惟谋之于始,可作者作之,不可作者止之,谨之于始,自能全之于终。盖作事

者,健行也;谋始者,防险也。谋而后作,不轻于作,天下无不可作之事,天下亦无不可成之事,噫!躁行即违

行,行险即招险,作事能谋于始,人心渐去,气质渐化,以己合人,物我同观,有何违行之事哉!

  

上坤下坎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者,以一而帅众也。上坤地,下坎水,是地中有水也。地势厚大,水性滋润,地中有水,以一地而容众水,以

众水而润一地,此师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人之身,如邦国也,人之心,如君也,身中之精神性情气,如民

也,性中之仁义礼智信,如众也,此民此众,为人生之本,不可不保惜之,以是容民,以固根本,畜众而御外患

焉。然必先容民者,先治内也;后畜众者,后治外也。治内以御外,治外以安内,内外相济,纵横顺逆,无不遂

心,师之道如是,君子容畜之道亦如是也。

  

上坎下坤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比者,亲也。上坎水,下坤地,是地上有水,水所以滋润万物;水行地上,流通无阻,地无疆而水润亦无疆,此

比之象也。先王有见于此,知天下大矣,一人之施治有限,安得人人而亲之?以是建万国,封诸候,兴朝觐之典

,亲诸候,使诸候各亲其国,民于是施治。不能及者,而亦及之;远民不能亲者,而亦亲之。特以亲诸候,即亲

万民耳。修道者,明阴阳五行五德之理,使各居其位,如建国建诸候也;使阴阳调和,五行一气,五德相合,如

亲诸候也;五行攒而五德合,万缘俱化,万善同归,如亲诸候亲万民也。卦体,坎中一阳,居于中正尊位,即道

心耳。道心发现,仁义礼智根于心,万理纷纭,浑然天理,大地里黄芽长遍,满世界金花开绽,顺手拈来,俱是

灵药,亦如水流地上,无处不通。先王亲诸候,修道者亲万善,同一理也。

  

上巽下乾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小畜者,养之小也。上巽风,下乾天,是风行天上也。风行地上,鼓动万物,所养者广;风行天上,只可清

热解燥,所养者少;小畜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知尽性至命之学,乃窃阴阳,夺造化,转生杀,扭枢机之大事

,非得心传者不能行。但大畜不能,亦须小畜,以是懿文德焉。懿者,美也,妆饰之谓。文者,威仪云为之文。

威仪云为虽非修德之大事,亦修德者之不可忽,如应物平顺,执事恭敬,动作详细,言语谨慎之类。藏其刚而用

其柔,瞻前顾后,从容不迫,自无躁动失德之行,亦如风吹天上,燥气悉化也。修德而至燥气悉化,能小畜,而

即能大畜矣。

  

上乾下兑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履者,登进也。上乾天,下兑泽,天覆泽而泽仰天,是上下有一定之位,不得混乱,此履之象也。君子有见于此

,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小有分,尊卑有别,不得以上为下,以下为上,以大为小,以小为大

,以尊为卑,以卑为尊,以是辩别上下之位,定其民志,使不得妄想过履耳。阳为君,上也;阴为民,下也。能

辩上下,则是非邪正已明,非礼不履,扶阳抑阴,修真化假,内念不生,外物不入,万有皆空,一切俗情尘缘之

志,于是乎定矣。卦象兑为阴金,妄情也;乾为阳金,真情也。以阴履于阳下,以阳履于阴上,妄情不起,真情

长存。真情者,无情之情,以无情制有情,如猫捕鼠,如汤浇雪,片饷之间,灾变为福,民志定而无败道之物,

方且渐履于刚健中正,纯粹之精矣。但定民志,全在能辩上下,辩的一分,定的一分,辩的十分,定的十分,稍

有些子辩不明,即有些子定不得,故圣人尽性至命之学,先要穷理也。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本帖最后由 影月 于 2010-6-9 10:52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10-6-11 17:34:17 | 只看该作者
强烈要求看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3-9-5 23:32:2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