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道是俄国人葛吉夫(George Ivanovitch Gurdjieff)所创始的一种学派(school),或系统,而非一种宗教。除了葛吉夫外,他的大弟子邬斯宾斯基(Peter Damein Ouspensky)是另一位重要人物。1 | T# g3 y1 D
$ z; T$ S* a; J) H
. @ G2 `$ F; q6 R+ t$ T6 D' Z. n8 m$ a* ~- j* [9 a% x2 k6 q
葛氏的前四十年与布拉瓦茨基夫人一样笼罩在神秘中,而由他自己创造成传奇或神话。他的出生地卡尔斯(Kars),在俄土边境,聚居着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俄国人、库德人、鞑靼人等,并且各种宗教,从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到苏菲教(Sufi),从佛教(Buddhism)到巫教(Shamanism)到魔鬼崇拜,都各有一席之地。$ L# w8 |% s4 o2 o X
' ^5 l0 f7 ]" \4 c- E1 `# L' p9 K
! f3 e! R, K% p* ]4 d1 r8 Q; ]( z; D2 X
这样的背景,加上布拉瓦茨基夫人的学说,再加上葛氏对舞蹈和戏剧故事的爱好,产生了第四道。
; }" C9 }- ]& E v$ {% C' ?+ `; ^+ y+ j8 M
4 } \' ^, Z& g1 N+ C( T
/ J% `+ U' ^; D$ {6 c$ a; w6 I
据他说,他父亲出身富家,后来一再经商失败。他父亲是个诗人,因此传给他许多的古老史诗故事。而他父亲又是个「整人专家」,常以非常严苛而怪异的方式来「建立」葛氏的「品性」,后来葛氏又转用这些方式来施行于他自己的弟子的身上。0 A! d& r6 Z5 _+ Y' Q" y
5 U: l& E9 K7 _
7 d7 g( W( s6 B y4 i) M
6 J+ o5 ^' I4 Y0 f《布拉瓦茨基夫人之狒狒》一书中,对于葛于及邬氏的整个交往过程和分道扬镳的经过,有详细的记载与分析。葛氏藉邬氏在圣彼德堡的名望━成功的记者、有名的秘教讲师━而建立地盘,并且以权威性的言辞、复杂的理论,以及出尔反尔、捉摸不定的性格,折服了一板一眼的邬氏。3 I7 ]9 x6 v4 h6 F2 h
! B: g3 [7 Z& b8 [/ R+ e, |, m5 V 2 N2 V0 x. O& K! L6 s
v: G) C: ? I" F) v2 T
葛氏和布拉瓦茨基夫人一生的行谊,都足以比美奇情探险小说。 R6 y* k/ L! u- N
5 m6 q ^( ?6 o' D
: I, _# H, _$ j2 Z1 h( J' n3 ~0 k, Q, I9 q) T
葛氏将人分为几个独立的中心━本能(肉体)中心、情感中心、理智中心。这些必须平衡发展,所以必须对之「下功夫」(the work)。
6 @# Q- X1 `+ i; a- O1 v
! A: X0 g5 j4 |7 l' p& n9 Z% c 3 b' N3 F( b0 M1 [
. T) a, C0 z. u, Q) E0 `9 o4 {0 F
第四道为何有这样奇特的名字?邬斯宾斯基的解释是:" c( o: U& R5 h8 ?
B& h, O5 S) m1 e @1 ~ , n' Y$ Q5 N# x" B6 K, R* ?6 s# L
9 s8 Y) \% O5 Q
第一道是(回教或印度教)苦行者之道。对肉体下功夫,藉由折磨肉体,以获得控制肉体的力量和意志。. W8 h/ _# |/ S
# m' _0 y2 g/ S第二道是僧侣(和尚)之道。凭藉信心、宗教信仰,而使情感中心得到发展。
% z$ b+ B. |6 G/ u' G3 n) o
! e" l& y" m9 t" n" S第三道是瑜珈行者之道。藉着对知识和意识下功夫,使理智中心发展。' Y/ U4 H% ^! S. r
0 V& {9 \: z) s$ z2 d* M
$ U! f( ]9 G% I3 Z: r9 ?" \( h t1 j( E4 Z
葛氏认为前三道都失之偏颇,所以提倡第四道,又叫作狡猾之道(the sly way),巧妙地避免前三个障碍,平行发展自己的肉体、情感和理智,并且着重的是验证(verify)而非信心。
8 x7 V! ?/ B% o
' R) N) ~, }4 F1 H8 F4 }
6 B* Q0 e+ `8 b; C
; L5 ~% V* k2 t第四道有许多特殊的论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醒人要「记得自己(self remembering),与克里希纳穆提等的自我觉察和传统的观照有相应之处。葛氏自己没有着述,从邬氏及<敏感詞>人的书中,我们可以略见第四道的观点。邬氏说,人生在世如关在监牢里,无从脱逃。又说,人死后,灵魂被月亮吞食,因为月亮需要这种食物以进化为下一个地球等宇宙论及心理学。5 d9 | {* E b( g2 y% g9 e
1 z, {5 e2 s, h3 @3 f
& A3 v* C" Q- p/ }% N/ y
1 L8 h0 z4 L. @3 U2 e葛氏说,所有的人都是「机器」,都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唯一的觉醒之道是葛氏设计的一些文本(context),第四道称为「下功夫」,以使弟子们能接触「真实而不变的『我』」,从只会反应变成去「行动」。4 c8 G- u8 s5 a
1 q; O. y( Q# Z) o6 K
" c9 O: g4 g' B+ ~
; \0 E; Q' l! r, S/ c2 Q他不重理论,反对强调「知性」的教育体制,而重「转化技巧」。他在位于法国枫丹白露的「人类和谐发展学院」所开发出的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成长的种种奇特实验,影响六十年代以降的一些以严酷考验来做治疗主轴的新时代派别,如 EST 之类的「魔鬼训练营」。
- A; [2 {6 i7 o; s0 _" n; _* ?; Z W' [, g- b$ m t" P
+ c, P6 L: h+ E
$ ?3 F4 h/ ~# {( ]7 x6 l3 f葛氏最有名的整人法之一,是叫弟子在院子里挖壕沟,再把它填满,周而复始地做这类没有生产价值的工作。他的理论是劳动本身便有价值。不过他的附从者中,却多是中产阶级的专业人士,如心理学家、律师、医师、记者等。
7 K( Z4 l3 N5 Y2 D4 I0 l' J6 k6 I& B3 p; |, w4 x+ T2 x5 J
& L3 }3 y6 z/ t G) v" i8 y
9 u: I+ |: p. C. o- c 葛氏告诉弟子们,他们对秘教的理念都是废话,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才能都是垃圾,唯一有意义的是剥除所有熟悉的东西,以便能发展他们的「本我」。而这一点无法藉学习或冥想来达成,必须藉由一起生活与工作,按照他派定的劳动来达成。
9 X( z, ?0 z1 H) t- a* z ~
0 d& b, \) B9 [6 X! a6 z $ t$ m Q: o0 v8 T8 ?
o8 {) n' N9 W) m葛吉夫简介9 ~8 m2 N4 a" \$ @5 T/ r
, L6 R/ @9 s8 o( F5 N
5 K- ~! E) P" s/ ^- T8 @7 D- S/ ^) J3 E0 |2 @/ [
乔治·葛吉夫(George I.Gurdjieff)(1866-1949)生于亚美尼亚,Alexandropol(现在的格鲁吉亚共和国)。成长于非常复杂的多民族?多文化的环境中。青年时代,跟有同样兴趣的朋友们一起组织了“真理的探索会”,广泛游历于中亚,<敏感詞>,印度,埃及等地,接触了各地的密意团体并收集了各不同密意系统的知识,包括神圣舞蹈和圣体操。1912年他在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出现,开始教授他从这些知识融合而来的第四道“系统”。1922年他在法国巴黎附近的普里耶创办了“人的和谐发展协会”,在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上影响卓著。他的主要著作是"万有一切"系列---第一系列 "魔鬼说给孙子的故事",第二系列 "与奇人相遇",第三系列 "生命为真,只当我在" ,讲课录“真理的瞥见”。
: p3 }" X! B9 H0 [; _
( E7 ]7 {, b1 E! g* j$ H他的教学包含了什么?! T" ^; u& N, R1 X
# x& j$ ?7 n6 p* m
; ?) L' h! s9 U# l! ]( }
( ?7 N# A2 { w% C7 o6 c在他年轻时期的思考中,"人的发展"已经是个明确的主题。他指出,人的发展不可能在大众的诸多影响力下达成,只可能是个人内在发展的结果。这样的内在开放是所有"道路"(Way)的目标,它需要一种直接而精确的知识---关于个人内在意识的质的改变。这知识在他寻访过的地方被以某种方式保存下来,但是它的获得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引导者,以及长时间地研究自己,工作自己(Work on oneself)。他对第四道的教授是从神圣舞蹈的严格体力训练下手。在葛吉夫去世半世纪之后,他仍被认为是一股伟大的精神力量。他洞察了人的处境及现代文明的走向,明确提出唯有素质是永恒不变的真实。. c- B; ^5 `$ a% Z2 m( p. c
1 l. l& K/ ~6 W; o( g记得自己和转化痛苦——; Q3 u( z- o$ E- @1 ^5 ?. j0 P, ?" y
; G' H1 V6 m7 g8 v 0 `8 o7 u+ a3 ~+ U6 @6 f8 n
$ N. `) ~: |' ^$ a) k# G
Self-Remembering
1 ?( A- B6 Q" i% F d
: m' f* M5 q7 v- L4 `. B5 r! O6 S W- ?. r
“人的主要问题是:他不记得自己。”2 A$ g; P9 j" p7 a1 H. e
7 n7 L& |0 R8 k 1 x6 P2 o, B( \
1 q/ y2 V, A4 k- O. ]' N$ H
记得自己是指在任一特定时刻尝试变得更有意识,更能处在当下。记得自己不会自动发生,努力是必须的:同时觉察自身及所处的环境,而非沉浸在内心世界里,或迷失于对周围刺激的反应中,这种积极的冥想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不断努力记得自己将导向更高的意识状态,经由这种内在而隐密的努力去见证自身的生活,正是一个人发展灵魂的过程。
3 o3 Q) y* m9 x* D) ~
5 {: k* E. V/ q$ u ' ^; h9 P! t& B1 n3 \0 [* D# W3 ~
( u% {3 F; u$ }- S# g; C# b- `
Transformation of suffering
0 b+ f3 Q7 U+ P4 N4 l" G' _
1 ?3 }, \, {; x6 c' _9 |0 T+ g( d9 H4 V; N2 {, H3 k9 V, z
“每个人都在受苦,我们努力利用我们的痛苦,而不是被它利用。”% P/ d$ D5 `- \. q! O& ?. `* z
+ C, m$ W1 F" G! U! u
9 U# v5 x4 s# q1 X% M& X* l5 o
8 z8 ]/ A2 g/ f. J# Q' Q# g转化痛苦则需要利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负面情绪或痛苦的经验来记得自己。这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工作以改变我们对痛苦的态度,任何一种负面情绪,诸如愤怒、烦躁、恐惧、自怜等最终责任是在自己身上,而非在事件本身。
) R) p" H- ?6 v x6 }
! Y$ t5 w/ G! @& {2 j
. [& u* o6 N! @# x7 X) ?3 i7 c% Z) M' y8 E. U h w+ S! O
当我们开始尝试在自己和外在世界之间分开注意力时,就揭示了一个奇异的事实:人,在通常状态下,并不记得自己。对于自我的意识需要一种特别的努力,而为了使那努力能持久,则需要意志和明确的目标。意识、意志和统一性,这些人们错误地自以为已经拥有的特质,能够通过与拥有共同目标的人的互相帮助,以及特别的努力而获得。
& e# z: i* F& j1 H
& r+ ^: f5 Y/ Z # w1 Z+ d8 B8 L* F3 v; D' d! _
" p3 j' \0 K$ c8 N
邬斯宾斯基简介
2 z( m) k) y$ W
4 z4 Y0 t0 X+ U+ x$ \5 J" m ' U1 e2 A4 R; `( n/ c! Y
6 U- R. `0 u$ p+ }, t& T/ M9 p彼得·邬斯宾斯基: P.D.Ouspensky(1887-1947)出生于俄罗斯,年轻时就开始对宇宙论,数学和哲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1912年发表了<第四维>,1914年发了<第三工具>,<宇宙的新模型>,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东方旅行回到俄罗斯以后,他作了数次以“寻找奇迹”为题的公开演讲,影响深远。1915年他在圣彼得堡遇到了葛吉夫,开始研究“第四道”系统。在同葛吉夫一起工作几年以后,他在英国开办了另一所学校,继续传授"第四道"系统。他去世以后,他的一些"第四道"著作被陆续出版:第四道系统简介<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描述跟葛吉夫共同工作的记录<寻找奇迹>,以及他与学生间进行的问答形式的记录<第四道>。他的传授以慎密的理性思维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