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368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各地龙的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7 22:5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 M8 ]: Y+ t1 p- `9 L2 ~

" E8 M; h9 H, ]  a6 i7 q: |' W
7 @2 ~9 e+ U+ f0 G  g1 Z
, q2 V# b' D) L; z$ w3 ?
, H, M2 Z9 c8 ~  N
阿格忒斯·岱蒙(Agathos Daimon) + \  s% }% z( |6 z" w# K" A7 M
所属文化:腓尼基
% a- O- }6 p/ m# C4 c
* f; j, \. ?, \' [* G: J1 R      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阿格忒斯·岱蒙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守护者的名字。他扮演着一个与守护天使非常相近的角色。 ' P' T; O* U( M8 G  p2 {4 l; p
      这个名字在希腊语种意思为善神,在拉丁语中意思为守护者。
) O4 q; m( u. p4 F7 L! H0 B      他被描述为一条背生双翼盘旋着的毒蛇,尽管一些资料指出它是不可见的。据说他长着心型的嘴,在他守护的家庭中,人们往往会提供预留着的葡萄酒作为感谢。在更往后的一些日子里,阿格忒斯·岱蒙,通常还有带来幸运的阿咯斯·堤喀(幸运女神),小型的庙宇和房屋被建来奉献给他们。 - [* {! l+ c; Q
      对于诺斯替教派而言,艾格沙狄蒙神(agathodaemon)或被拼为agathodaimon,是“基督的seven voweled serpent(六翼天使)”,阿格忒斯·岱蒙被认为与赫耳墨斯是同一人。 / q- f% v) `1 B9 F7 F' c" O
      『注』诺斯替教派:相信神秘直觉说的早期基督教4 T" _" @7 K% p/ s" `( V

1 }+ ]( }+ T, U( D1 p: N+ W, i( Y* [" ]0 w& N4 ]4 f
Agunua + r/ O/ e$ M! @1 O
所属文化:所罗门群岛 2 w8 f  u2 R$ R; A3 E' Y

, N6 w8 c. @& k  p: _0 Q      Agunua(也叫做Hatuibwari),宇宙之蛇。他是级别最高的神明,所有其他神都只是他的一个化身。是他创造了第一个男性与第一个女性。他同样也是海洋之神。 - D8 G9 u* x& _0 H# @
      此神明的形态为四眼,蜿蜒的蛇身,生双翼,上半身为人形。" a" d. `* P7 ^/ T4 v" V4 _
4 `5 r# J0 C$ r' g$ w- S" q

1 i; [; Z- V& [: _阿悉(Ahi)
/ S  x* i0 }4 n9 H: @9 w鳞目界域 yinglong.org所属文化:印度 6 c9 m4 |% v8 U7 e$ {& s3 o$ O

% ?0 d3 s7 {9 L! x3 Y0 `, I' @      阿悉是印度传说中宇宙之蛇的名字。阿悉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毒蛇”。他还有一个别名:Vritra『注:旱魔弗栗多』。但这个名字也可能被用来表明一个完全独立的身份,无论如何,传说的背景环境是相同的。
. B/ ?! b1 p" `0 _# v. O3 x      阿悉被描述成如此巨大以至于能喝下整个地球的水。还有,当他喝饱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身躯盘绕在山之顶端。因陀罗『注:主神,司雷雨』毫无征兆的把雷电霹雳打在阿悉的身上。经过一场险恶的战斗,阿悉阵亡了,伴随着他的死亡,地球上的水从他的身体里释放了出来。在更早的印度神话中,事实上阿悉是被陀利陀打败的。『注:陀利陀. 阿婆提耶,空间之神』
) ], N4 ^$ F# [! c8 q1 P7 I: }  9 Q3 L' C" K8 L+ ]4 G0 O% e
0 l3 Z! {' a+ f7 [- \/ \* T
阿劣曼(Ahriman,Angra Mainyu) ( }# X4 D- o2 V5 C# _- G
所属文化:波斯* D" S3 M7 g3 }5 r1 M/ G

. J6 |$ w9 _+ G# Q. Z. {      阿劣曼是一个黑暗所化身的邪恶灵魂,他以一条龙的形态来侵略天国。当他被密斯拉神---一个光明之神打败后,一直居住于黑暗的王国中。
$ |. G( n: D! z: k3 w4 I& m9 [1 k1 b
# b, f- s+ A$ g1 Z7 u' D
阿伊多-赫维多(Aido-Hwedo,虹蛇) , B3 A# F! E# g$ Q6 }  F7 F
所属文化:非洲
5 \* [2 X6 g. S; T- q8 q5 ^2 b: {% s; M& J
      阿伊多-赫维多是一条伟大的虹蛇,有时候在Dahoney神话中也被称为彩虹蛇。
! ?" z" ?2 x9 ~- L/ y      那是在世间一切刚开始的的时候,玛巫『注:玛巫'丽莎,创世纪之神,也译为马武-利扎』创造了世界,有时这位神明也被称为纳那•布尔库,唯一一位没有性别的神明。玛巫让阿伊多-赫维多——一条虹蛇——成为了自己的同伴。 ; B& i! {4 O! t, p3 \
      阿伊多-赫维多以自己为传送者\带运送玛巫来往于宇宙,以此帮助玛巫创造世间万物以及整个地球。阿伊多-赫维多是巨大的,它需要摄入大量的铁来维持自己的力量。然而,无论夜里在哪里休息,它都会积存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后来成为了地球的高山。但是随着阿伊多-赫维多的食欲,神明玛巫意识到地球变得太重了,除非有巨大的力量支撑,他害怕地球会沉入宇宙。
- Y/ ?+ T8 I" P      玛巫决定阿伊多-赫维多应该用它巨大的盘踞着的身体支撑地球。尽管在其他的译本中,阿伊多-赫维多是自愿承担这一负担的。阿伊多-赫维多便把身体圈成一个圈圈,口尾相接支撑地球。但是产生的巨大的热量却造成了阿伊多-赫维多极大的痛苦。为了冷却它的身体,玛巫创造了海洋作为冷却水。尽管有了这项帮助,阿伊多-赫维多依然需要忍受着痛苦,他偶尔会因为因痛苦而翻腾,使地球剧烈摇晃,以地震的方式使人类感受到他的痛苦。
  u: d# L( ^( B4 C* Q/ n      据说阿伊多-赫维多在海底缓慢的进食铁,由海洋中的一只红猴专门为它提供。一旦铁被吃完,它只能吃自己的尾巴。当自己的尾巴也被吃完时,它就无法再支撑地球,土地将向大海倾覆。8 W9 A( K1 i0 ~

) s1 ?# ]8 F5 e4 ^, M: k
0 z& G& }8 g0 M7 K, g& c! F) ^鸡龙 (Aitvaras) ; U' h3 W: f8 n: K, C
所属文化:立陶宛
& r! F. `8 t5 U5 V: N1 D! g- E0 t  v8 r
      鸡龙是立陶宛民间传说中一种飞龙的名字。据说它根据其环境会变为不同的形态,在家中其它会变为黑猫或一只公鸡,但当它在户外时,它会是一条飞龙或是一条火尾蛇的样子。
: [/ [2 N5 c! m, Q9 x2 H      鸡龙因无论如何都会使户主富裕而著名,只是他们通过从邻居那里盗窃玉米、牛奶和金子来达成。可以从魔鬼手中购买到鸡龙——代价是你的灵魂。也可以从一枚由9到12岁的老公鸡生的蛋中孵化出。如果你冒着风险去得到一条鸡龙,它就不愿意再离开了。它们是很容易被满足的:只需要你提供煎蛋卷给它们当食物,作为报答鸡龙便会给你带来财富。
( e+ K9 D) E: Q. ]+ B      其他名字:Kaukas, Pūkis, Damavykas, Sparyžius, Koklikas, Gausinėlis, Žaltvikšas, Spirukas
  J) K% z; |7 L; S4 w
! i: g4 q; `8 M* o, j9 N! p" v7 ]; ^- g5 J" }
阿杰特(Äi ~ Aiatar ~ Äijatar ~ Ajatar ~ Ajattara ~ Äijo)
4 n4 |4 g6 Y3 A所属文化:芬兰
$ Y8 Q! H7 [) m7 D4 w4 H
# @1 ]  z1 Y. w6 ^  z0 l  \      这条大蛇有着许多的名字,她因在芬兰民间传说中被称为“森林中的恶魔”而著名。
1 g) A% o! R& w% R+ S  ]5 B: e* e      她被描述为一个邪恶的雌性,以一条大蛇或一条龙的形式出现。她住在一个冻土地带偏僻的森林中。
$ u2 n: A% s- l& O* d; `7 m3 W      Äi在南爱沙尼亚也被称为Ajatar,一种芬兰传说中的蛇类或龙,可能与立陶宛传说中的鸡龙(Aitvaras)有着相同的渊源,不过这条恶龙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财富,只会生育毒蛇,制造瘟疫和疾病。
' X$ p. ^! N0 s4 l6 ?; i# Z3 |7 _5 }5 G& r

) n) m" P; ?: G9 \阿克尔(Aker) ! O, ~5 v& \2 t& n" [/ v0 z
所属文化:埃及
4 q- [  [/ K7 Z; y3 i" }5 S' ]2 B3 M% u' P, b( g* a, W
      阿克尔是一条象征地球的埃及龙。它盘绕着、束缚着阿波菲斯,另一条埃及龙。 : B3 |# M4 I$ A
      另一种说法:“阿克尔,地神,亡者庇护神,形象为狮”“阿波菲斯(Apophis), 蛇妖,其形象为一盘曲巨蛇”5 R* g" B3 ]8 }6 X3 x1 `: B5 P$ d
      补充:阿波菲斯(Apophis)是希腊语的名字,它的埃及原名叫做Apep, a2 ~0 {  n9 O0 \  F+ F
( ]7 |( k! s% Z5 C  N- p" w

4 v* F/ Z4 _+ Q2 G艾拉-缪奇(Ala Muki)
) L1 t& r. R. o$ A; z" u# _/ N, g所属文化:澳大利亚
1 D+ S8 x) t1 ?- o$ O. H$ a) }. Y9 \
+ S0 ]& I# E3 G4 J) G) s' P* h      一位女河神,以龙形为人们所知。她居住在Ka-mo-o-loa地区Waialua河的深潭中。
7 j) s' }4 v; [# Y/ }      这条龙经过长途旅行后改造了Waialua的平原,此地也因此得名、她和她的子孙们守护着这条路,有时会消灭从这条路经过的生物。 " q2 ?( Y* O7 @

. |, Z4 S. v* @) V6 m9 v
( y3 E( O* M  q' F) |/ R4 [艾伦齐亚 或 艾奥克兰(Alicha ~ Alklha) 0 Q* Q! G2 s+ }' A/ a! r
所属文化:西伯利亚
; ~/ v# P# v8 w% n) @
# T6 m* u& d# J% J4 w* Z      这些名字是给予古西伯利亚的布利亚特人(注:贝加尔湖畔的蒙古人)所信仰的一条传说中的巨龙的。
/ w/ X0 I2 y. B! O; S      它被描述为一条有着巨翼的龙,它是如此巨大当双翼展开可以遮蔽整个天空,任何光都无法到达大地。据说它住在天国,事实上当太热的时候它偶尔会吞噬太阳和月亮。Alicha不会摧毁日月中任何一个,并不得不反吐出它们。 . w( h$ s' g% d! \7 m/ }6 P
      无论何时当布里亚特人看见Alicha试图吞噬日月中任何一个时,他们会向巨龙扔石头以防止它把日月完全吞下去。不过神想出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它将 Alicha一切为二,这样无论何时它试图吞噬日月,太阳和月亮仅仅是通过它的身体并从中间杯状的缺口中出来。因此,月亮或是太阳总是能安全的回到天空。 : ]( v/ M: L+ a
      据说今天能够在月亮上所看见的明显的标志,是Alicha尝试吃月亮但失败的过程中,它的牙齿留下的。

, z! }: W' P4 r4 U; X$ p. C% m/ l+ }. M" N) r

9 {) t' K. l; i# H3 J# t. N5 w; }) H. x
+ m9 h; Q7 C8 F2 d9 L

5 c! @9 M6 p2 D9 L, T# n. }
4 P3 b' O. N0 k, w6 H2 v

  N3 }- j: Z6 U3 ^! A2 `4 [4 p  m+ q
6 t+ P- I3 I4 ~6 a, E: d( U) q" u% G
0 w1 M/ x) ~4 Y9 w' t
. u. ?/ q8 \+ k" H  Z, @
" [& K# E# U" L2 p$ w) {
, J. R8 h7 G  j, q# i9 ~" D; C0 `

% H8 T6 a5 r( O3 p- H# R
8 i. y9 g5 i+ s
3 f' A: S! v* w; ~1 S
    龙的等级4 y4 I7 O  w2 n8 m- s( F) T
( s( ]; A* v2 f2 S
    三爪的龙是最低等的,爪数越多越稀有珍贵。而最尊贵的莫过于四海之主的四龙王。在古印度的“天龙八部”中,龙王就是海中的富豪,拥有大量的财富与珠宝,守卫天界与人间。而中国龙是“水界之神”,《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由此,四海龙王又称:东海青龙王、南海红龙王、西海白龙王以及北海黑龙王,并各自拥有不同的属性(详见五行对照表),各司其职,各为其能。然后包括在“中”间的黄帝(即龙帝),这也恰好就是太极八卦中的“五行”学说的体现。
4 g: K; O/ \, \! f. ]0 X; ^' p
: _  w6 r. `* C
# h% }2 H9 g4 Y# i    龙的种类 8 a( x# j1 g! Z5 s" A& e

+ @+ A  L' k- y8 u    看到有人在讨论龙的问题,而且这里属龙的人好象挺多的。来一篇介绍龙的专门文章。 3 v# u- k  R( m1 o  s4 N+ h
! i1 i" Z  g: ?/ N
    + ~1 Q/ F' N  [- T8 ~

; R" x1 @5 M/ o; Z" v+ M9 q    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 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 “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 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 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 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 s3 F4 C) y% |2 l* Y

, i( N$ j+ N/ \) e8 k3 L    夔龙 % z# P8 {, \( m. g9 d9 Z. |8 {+ y

; R. s* O) f1 V' d: e$ N) x    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 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 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 “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 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 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 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 @  g. v7 M) y; U8 R9 V7 s) S: L! _+ u# l' c! ~" J  |. `5 k- ?
    (hui) * E( L: j0 `$ G1 x" Q/ Y! _/ _1 |2 Y

0 y2 f* n' E8 v+ E% {) H    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 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 c% m& u  v# D/ M8 N# P  M8 [* M4 Z" s0 c
    2 R7 f& R, `4 @8 F

; b9 D9 T. P- u8 u# _0 C+ h    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 注释:“有角曰虬,无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7 U; W! X1 q: o) l6 P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之句。
5 i$ t8 b/ n; E5 a6 A: g9 U
$ n3 W" c: n7 O4 D/ E    蟠螭(panchi) : r* O/ M$ U" ^) c# a

4 o1 O5 L4 b4 I2 ?    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2 C! n  Z+ X/ f$ e, L
% V* y, e3 c2 B/ z7 [( b; t4 g    角龙 ( L7 U3 v+ U9 z* y  |

, M5 T0 w6 j' i6 z6 g" Q    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0 d7 ^, T9 Z: W% I6 _
% O9 E1 ?$ W. }* f0 }  `9 Q
    应龙
0 f6 n0 F$ ?# ~4 D# J
4 P- _/ H1 d6 T+ l6 A* |% a* m    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 `8 p1 ?' x+ c* K, p9 o) h' b: R9 }  Y: E; d7 P
    火龙
% w# K6 G' e: r
+ h0 A7 Q. ~1 R2 {    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 C) s" Y: @# L  w" w, |2 k/ J

* C4 I! N0 R- \  y* }4 _( Q5 y( ^* {! r    蟠龙 2 E: q" d) [" N# b" W9 |4 v
. w6 C; x2 ?$ E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 `* l+ \, m* o, c
$ Z; @# K( \" {. R' g4 B
    青龙 . U; I- a9 Z: `" L
3 P8 n5 N2 _4 x8 \$ t. Q* b9 }
    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 d/ W( W: u/ X8 X

7 z9 B2 [# R% _+ _$ K# y4 M/ N    鱼化龙
" v9 X- S# {/ }, S' k" s; m* ]1 s( [( }% d, R' s. v
    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9 i* V' K6 K# @* Q. j% c7 o% V

" B2 V& C7 B" h% P# h  U& E# W5 n    其它
0 o8 n7 {& L8 l4 s
/ r- h) m6 O; {  A' s6 q6 r# I    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性好闭,故常装饰于门上的衔环。哈……这个其他该不会是私生子吧? 2 J2 b0 u4 _' @' p/ D# K+ m( [1 F

# k6 R+ O! n" o2 {- k' ]4 d0 J, q; j' }# k7 M
    龙的形式
# ]$ L- g/ N, b- t* Z, _8 C
+ [: }2 |* U' l/ c' p    坐龙
+ B& y' i% l' u6 ?3 k& I7 P' J+ K7 L% w6 G  @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 ^) R4 l. L& ]7 }* v2 h& x9 [
2 H% ]* ?) |, v( [3 p# z4 a
    行龙
$ i' y+ ?4 f  f- u# @& i* i  ?1 C% a7 J* ~! c" q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 ~( l' R$ x/ R4 }

5 e1 q: v4 h" L2 Z0 U9 D. @    升龙
* G3 u* ^, ?: C" h( ^7 V3 w8 l7 r$ K, h% p
    升龙的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 ^) r  J, `7 p1 j% U( a% {
8 u# D+ S  b7 y+ }5 q    降龙
$ J2 F( V( H; ]. N9 j+ L. {  {6 b$ w( v, Q6 O! m- P" q* y
    降龙的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0 P, T5 r% j& R9 M( t4 f* J
9 h9 ^; m. Y% G. D9 ?
    云龙 7 y! b3 X$ Q" F* f4 [; q* D% K
! i  L! O& B& W
    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 ]5 Z% b& r7 i+ G+ o

; S5 G) l- F8 U7 |    草龙 ( p; {+ [& |2 @, ]6 v1 m: R
$ z8 I1 I/ S7 l' s; H+ ?; v0 k% {! g
    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 l  E6 Z/ M, |8 q5 D
  x+ i+ A2 e  t1 V
    拐子龙
  m( `9 L8 |, J) \4 X, n8 @1 P- [8 x* W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9 b; b* ^4 b# T' T' q5 w
0 `& ?  A0 ?, G; r
    团龙 % K9 {9 B8 S3 i

+ A/ V5 {0 @! [! _5 l( B    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 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 * P" F7 g3 Z* P4 G( r4 Q$ b
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 d' m" }  N5 O2 _( d& m* X  i9 F- L9 G+ x. E0 T9 ?' b
    双龙戏珠
0 D, `* ~7 R5 @3 O( ^9 z
- I  U  ?$ ~- q6 S/ j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 X: C9 ~5 q5 V0 J  i/ W- W" H5 p+ e- T
, r6 Y/ Q$ w4 A8 j8 r- c3 ^4 v2 p
    龙生九子
; X# A- }& `8 Y1 T5 \- W5 Z% z2 g) s1 x& I/ J0 _/ y- m
    囚牛
0 R* o& p& B" Z0 E  W. q( {9 L7 q
2 u1 M7 t* w9 ]) T$ T( b$ q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3 t: K$ p5 g$ v4 K' o- ~0 t, z1 q5 F% \) P' _
    睚眦
# _, I8 r5 ?) f
' w% _: B: b9 Z' h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 B, G+ i; u# N7 O% R( j, v  @
5 Q6 B2 f" S6 e$ h0 v
    嘲风 % w% u% f9 B& k9 O& d5 v. _5 l- X1 i
  c* q1 J; E' Y* f' O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
% l+ }* s, {0 V* v6 b气氛。
) Q5 V- `) K/ }& w# l* O* U7 j0 O3 }; o& g3 L9 C. Y" Y
    蒲牢 2 E1 G/ L& e! T& u6 o' J- G4 R

5 n: M  o, w4 u* l4 i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 E# Q3 L- k3 Y2 ]$ ]1 B

; w2 W8 n# }8 O  n1 @# p    狻猊
+ m" b" @6 c# h3 y2 V7 u
  c! e. n' m6 W8 P1 \4 ~0 ]# k, B0 ?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3 H2 `& x$ t: ^, m( O" |% {
, K  H* E( b( C! Y" l, G) N0 J
    霸下 $ f: u3 N9 X6 W7 }: q/ g# Z; J
4 c4 [7 C: C8 u: C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 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 ) a2 @8 L" o) m7 t8 R% ^. q9 `
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 O- Q1 U1 E6 t# N0 [' q% A: O/ d  s- z5 s4 e. R6 A6 r* M
    狴犴 , `5 a( d- A! Y5 W5 I7 t

4 j' o: a( ~2 X% K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 l/ V" g* V5 `; c! v! U
9 L/ I# ?/ Q- ], o( y# p    负屃
  f$ J: |5 m" O  A1 P+ K* j7 w3 V7 K5 E4 o5 }& a" Z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灸人口,千古称绝。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6 a  l4 f) d1 r' g
2 T8 n2 n6 }) j  i
    螭吻
$ Z1 j" d$ R) }# |' m
* @* N& T/ }, O/ S) g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   O9 @$ ?# \( s" [

& O4 y5 d. w9 ^1 s' x! a( u    其实龙生九子有好多版本。 ( m) R4 l4 d. L' f% k

" c; G/ x: n7 T    之一: 9 @; i; t+ |) J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 X) t; g& }) C5 Y- d! H2 e7 X( i$ i+ R5 e. w, J
    之二 ! }, ]8 W- N- z8 [- ?2 @
    赑屃(音毕喜),最喜欢背负重物,所以背上驮一块石碑。 , P* o8 f3 a, K+ b  I/ h* {

! J6 u7 w- n8 Z3 d6 N% n! j0 _% n. z    鸱吻(音吃吻),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
% V9 \! Y; O1 o" v" r8 y; r( k
$ h$ p3 P3 ~* n6 k    飸餮(音滔帖),最贪吃,常饰于鼎的盖子上。
2 M# G$ l0 e: M2 R1 Z- x, r, ?% Z  U& o# e$ S0 y
    睚眦(音牙自),嗜杀喜斗,常饰于兵器刀环,剑柄。
' t2 s/ c3 B7 d4 O/ E% Y. J+ K% ~  y5 N2 \& w) B5 l& x, {% U
    狴犴(音毕岸),最憎恶犯罪的人,所以常饰于监狱的门楣上。 7 d' c" g0 T" g5 Q, {0 c
8 o% }0 L# B: Z" t
    狻猊(音酸泥),性好烟火,常饰于香炉盖子的盖钮上。
2 \7 B' p; ^# V: ^2 D! k. [$ e0 u9 W% q) A" b7 ?2 R) p7 s7 l
    「足八」「虫夏」(音八夏),最喜欢水,常饰于石桥栏杆顶端。 + g7 W' E+ u" f& B# K3 Q7 P# A0 a% K

6 B, O" I+ ?$ K5 i: Q  y/ M    椒图,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常饰于大门口。
7 V( O! `& c9 h( Z# A5 }
: z/ m* [- k2 P    蒲牢,最喜欢音乐和吼叫,常饰于大钟的钟纽上。

! x) |) ^6 _2 U# W. c
3 `9 o6 {! K% {3 T9 d# k  b; ^
( n3 Q  |7 M+ O2 \, X2 Q

  u. k) a+ g# r' _# B; J; M7 k
10
发表于 2011-1-22 14:5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復 恶魔使徒 的帖子' t& Z8 a  U" Q5 y. T1 H
5 b6 g9 N  s: D& f1 n; U/ s9 _% T
雖然之前聽說過~~但也要感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核
发表于 2010-12-10 12:38:39 | 只看该作者
果然是了解甚为详细啊,今天是长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幔
发表于 2010-11-21 02:45:53 | 只看该作者
详细啊,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发表于 2010-11-19 05:39:31 | 只看该作者
謝謝 非常感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10-10-22 22:11:0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楼主要是配上图片那就极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发表于 2010-10-19 12:44:17 | 只看该作者
好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0-18 23:39:4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有了一定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8 21:53:43 | 只看该作者
感謝樓主無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0-17 23:32:57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