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标题: 天眼、陰陽眼的差異性,第三隻眼的分類方法!(转) [打印本页]

作者: RYO    时间: 2009-6-21 21:03
标题: 天眼、陰陽眼的差異性,第三隻眼的分類方法!(转)
肉眼通:本身不具備什麼特殊能力,但是不會近視,一般來說眼能看到很遠的地方,去醫院檢查也不會有遠視!

地眼通:俗稱『陰陽眼』,主要的現象就是會看到所謂的好兄弟、靈界的生物,不過並不能看見神佛,而往往擁有這種能力的人是最痛苦的,所以常常需要找老師處理事情!(拥有这样能力的人,其一生不可作恶,忌生死地,最好可以跟随有道行的师傅修行,为自己修功福德。还有切忌吃牛肉和狗肉)

天眼通:俗稱『天眼』,能看見好兄弟、神佛、靈界、天界的生物,但是對於神佛、天界的生物並不能看的非常清楚,功力、佛法、級數越高的神佛會越模糊看不清楚,坊間通常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就已經是所謂的法師、老師!(这类人更要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

慧眼通:天眼的進階,修習到達這個程度的修行者,往往具備常人所無法擁有的智慧,看事情的角度也比較全面,如果說天眼能見到的是平面慧眼能看見的就是立體面!

法眼通:慧眼的進階,到達此層境界者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法術,也能看到古人所留下的無字天書上所記載的資料,到達這個階段的人往往都是屬於比較高階、少見的修行者,因為這需要相當的福緣、天份所以能到達此境界的人已是少之又少,往往到達這個境界的都是一般所謂的名師、大師級人物!

佛眼通:法眼的進階,能與神佛進行溝通,看的到所有的神佛,能與具有緣分的神佛交流,可學習到神佛傳予的功法,能到達這個階段往往是累世修行,或者神佛轉世才會具備的能力,當然要想到達這樣的境界可說是可遇不可求,神佛轉世者則出生就具備這樣的能力,若是有特殊情況一般也會在30歲以前開通,很少人會在30歲以後才到達這個境界,若有通常都是因為被神佛處罰而轉世投胎者,而非本身帶天命者!

神眼通:道家最高眼通,能夠透過神眼看到很多修行人施法的過程,進而斷定他們用的適合種能力在進行阻止或處裡,而神眼一開往往會人常人覺得此人好像神佛,讓人不由自主心生尊敬、崇拜知意念,到達此境界者一般來說就是所謂的大法師!

魔眼通:邪派修行者最高境界,能夠透過魔眼看到上古、古代魔物所遺留下來的寶典、書籍,透過魔眼也可以與魔界接觸,魔眼一開會迷惑常人心智,變的聽命於此人,所以練到這個境界的人可說是非常危險,也是所有功力尚未到達一定程度的修行者最怕碰見的人!(到达此境界的人已经失去自我,甚至不再是自己。万劫不复,可惜了当初的灵性慧根。不过倒也是因果所致,可遇不可求。如若盲目追求,只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将永堕无间地狱。)
作者: 夕幻    时间: 2009-8-1 09:02
总算搞明白了这记者的区别,谢谢楼主
作者: 姒玄~~    时间: 2009-9-13 19:16
咋一个都不是!!
作者: huangfu0513    时间: 2009-9-15 08:11
原来只知道有天眼通,真是孤陋寡闻
作者: 辻夜の氷    时间: 2009-9-15 18:33
分的好细啊`
我是近视眼fungus285f
作者: 梦中颜    时间: 2009-9-16 21:49
。。。小说 - -``````````
作者: 影月    时间: 2009-9-17 09:50
标题: 回复 6楼 梦中颜 的帖子
醉哥,你要帮大家扫扫盲啊,真假难辨 - -
作者: 影月    时间: 2009-9-17 09:53
佛经里倒是五眼六通。。那啥魔眼啥的米有听过。。。“佛经(如《金刚经》)中说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眼”指眼根,就是眼的感觉能力。肉眼,是人道以下众生所有的眼根;天眼,是天道以上众生所有的眼根;慧眼,是声闻、缘觉乘得道之众所有的眼根;法眼,是菩萨乘(大菩萨)众所有的眼根;佛眼,即佛独有的眼根。按胜义谛(符合本质实义的说法),佛是空相,无眼根等诸法,所谓佛眼只是因名假立,有个说法而已。”
作者: newshashou    时间: 2009-9-26 22:07
太复杂了 为啥没有修炼方法
作者: 非常道    时间: 2009-12-15 23:00
李宏治是什么眼?
作者: 星神祭    时间: 2012-6-23 14:58
那啥魔眼啥的米有听过
作者: 星神祭    时间: 2012-8-19 19:23
太复杂了,最后的一个魔眼没懂
作者: 乌衣    时间: 2013-11-15 05:27
修到最高境界需要好几次的生命轮回,额。。。。。。还是当人好了,简单平淡-_-||
作者: 街角情缘    时间: 2013-11-17 15:10
能附上方法就更完美了




欢迎光临 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http://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