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2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性命圭旨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1:1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参廖 于 2024-8-16 21:28 编辑

性命圭旨笔记

元集 第二章 大道说
上古圣人伏羲,画先天八卦图以示后人,才使得万世之后,人们得以知晓养生之道。广成子对黄帝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赫赫发乎地,肃肃出乎天。我为你去往日月之上,来到至阳的根源;我为你去往穹冥之门,来到至阴的根源。”黄帝轩辕再次拜谢他,说到:“广成子可以称的上是天了。”周公所作易经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孔子所作十翼中说:“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出自《庄子·田子方》肃肃:阴沉萧瑟 赫赫:炎热炽盛 君子终日乾乾:君子每日自强不息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每日自强不息,就像天体运行一般周而复始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人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日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曰炁。我们这个世界,初期只是一团先天之炁,后来这种混混沌沌的状态被打破了,出现了阴阳两极的对立,此之谓的一生二。正因为有了阴阳,天地也就由此建立了,人道也就由此出现了,此之谓二生三。阳气上行而为天,则日月星辰在焉,阴气下沉而为地,则五谷草木生焉,这便是三生万物。
道者,位立天地,化育万物,揭示日月,创生五行。多于恒河沙数的是道,少则孤无一侣的是道……

人体本就秉受先天一炁而生,到了九三之年阳气才最为纯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九三之阳逐渐去往六二之中,因此乾卦不纯,破而为离,坤有所含,中满为坎。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太极是如何分判的,生死根本是从何开始的,乾坤是依靠什么运行的,阴阳是如何交感的,便能够以乾坤为体,以坎离为用。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使得离复化为乾。


补足乾元,复归混沌状态,以此补全父母所生的,补全上天所赋予的,这才成为囫囫囵囵的一个完人。再加上精进不殆的修行,则盆丹成而圣胎圆,圣胎圆而真人现。真人出现,变化无穷,隐显莫测,至于能够与钟离权,吕洞宾等人并驾齐驱,又有何难?


奈何世人不知晓此道,(阳气)旺盛时不知道养护,衰落时不知道补救,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因此,紫阳真人感叹说:“唉,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白白消耗寿命,又怎能逃离业报?自己不能尽早醒悟,只有安分的等待死亡。如果临死一念有差,立刻堕入三途恶道,则历经劫难也没有解脱之时。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懊悔又有什么用呢?”


因此三教圣人,以性命之学开方便法门,教人净心修行,以此脱离生死。儒家的教义,教人顺应性命以返还造化,他的道理正直无私;禅宗的教义,教人超脱性命以领悟正觉,他的道理高远深广;老氏的教义,教人修习性命以得到长生,他的道理质朴恳切。虽然分为三教,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致的。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浑然在中,粹然至善。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天下归仁,退藏于密,保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无法全部记叙,简而言之,无非为性命之道罢了。”
儒家的学问来自于伏羲八卦的艮卦,孔子在《彖传》中说:“艮,是止的意思,该止的时候止,该行的时候行,举动不偏离四时,其道路便是光明的。”通晓事物的道理,本分守礼,确立不易的方法,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处于中道之上,纯正而至善,快乐和真诚充满了心灵。精神的宅舍,道义的门户,活泼泼地,乐在其中。他的仁心那样真挚诚恳,他的智慧像水那样深沉渊博,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浩然广阔,天下的人都归附于仁政,遂退隐藏于秘密之处。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门,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无法全部记叙,简而言之,无非为性命之道罢了。”
出自《规中指南》人身中一窍,名为玄牝,禀受先天一炁而生,是精神的宅舍,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所谓甲乙坛,戊己门等都是此处。然而在身中寻求,却并非心肾口鼻,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其有妙诀,名曰规中。是为坎离交融的处所,千变万化的根本,超脱生死的地方,鬼神看不破的天机。


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他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无法全部记叙,简而言之,无非为性命之道罢了。”
我对佛教禅宗不甚了解,故不解释。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儒家讲究养浩然之气,存心中仁义。道家讲究修天心,炼本性,返本复归于自然。释家讲究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心性便是大道之本体。儒家遵循中道,是遵循本体的中道。道家持守中道,是持守本体的中道。释家将缘起性空视作要义,而本体本就空洞虚无。道家所说的得一,便是得到这本体的一。释家所说的归一,便是将这本体归一。儒家所说的一贯,便是持此本体一以贯之。


我于是知道:“不执中,不一贯,又怎能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不守中,不得一,又怎能像老子那样玄之又玄。不空中、不归一,又怎能像释迦那样进入禅定。唯有此等本体,因为其中没有主宰,强行将它称之为中。因为它从中露出端倪,强行将它称之为一。用语言来说,中是一收藏的状态,一是中运用的状态。”


因此天得此而为天,地得此而为地,人得此而为人。天地人的大道,就源自于此。皇得此而为皇,帝得此而为帝,王得此而为王。帝皇王的大道,就源自于此。圣得此而为圣,玄得此而为玄,禅得此而为禅。圣玄禅的大道,就源自于此。帝皇中的得道者,例如伏羲黄帝神农。归隐或出仕的得道者,例如老子庄子关令伊子。侯王中的得道者,例如张子房淮南子。在山林中的得道者,例如钟离权吕洞宾陈希夷。


大道充盈于天地间,成仙作佛的人,不能历历以指数来。俯观总仙之传,才知道自古以来举形飞升的人有十万余人,拔宅飞升八千余处。神奇如子晋架鸾飞升,琴高乘鲤飞升;长寿例如李脱活了八百岁,安期生活了三千岁。或留滞人间,或厌世尸解。也有得道而隐居,但是为了保全真性,不肯留名于世间,哪里能够说得尽呢?由此可知,深山妙窟,不乏有道之人,或隐或显,哪里能够全部明白呢?
举形飞升:修道者修炼得道之后,白昼飞升天界,成为仙真。拔宅飞升:全家同升仙界。
子晋:王子乔的字。相传为周灵王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被浮丘公引往嵩山修炼,后升仙。琴高:是先秦时代中国传说中人物。能鼓琴,后于涿水乘鲤归仙。


古时候的王公贵族,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只为有道的存在。周敦颐说过:“天地间,最尊崇的是道,最尊贵的是德,最难得的是人。人中最难得的便是道德存于己身。”先哲说过:“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世人不明白此身虚幻,是由四种元素假合而来。短暂如同水上的气泡,迅捷如同击石迸出的火花。人的寿命虽说有百年,可到了七十岁的人,也是相当稀少的。
人能够降生到世界上就是一件不易的事,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明白大道就更不容易了。今生如果不去寻求超脱之法,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难道要到来世才能醒悟吗?


以短暂脆弱的人身,去追求无穷不测的世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虽然生命没有结束,但真灵已经转投于别处了。到了那时,即使位高权重,有千钟俸禄,家中虽有无价的宝珠,倾城的美貌,也不得不全部抛下,全都不属于自己了。能伴随人一生的,唯有平日所造业障罢了。因此古语有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回光集云:“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悟真篇云:“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么?”吕纯阳云:“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张紫阳云:“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
回光集说过:铁树千年开一次花,但相比于再次获得人身还算容易。悟真篇说:敢问像五岳那样高的金山,能够换来人生中的无常之事不发生吗?吕纯阳说:历经万劫才得一人身,要问此身从何来,须知前世种下了因果,快快醒悟,出离迷津,不要在轮回之中受苦。张紫阳说:不要让一点灵光被风吹灭,堕入六道轮回且莫怨天尤人。


人想要脱离轮回,并且不被世俗所限制,莫过于修炼金丹,这是升天的梯子,超凡的道路。这个方法至简至易,就算是愚昧小人,得到它也能够跻身圣域。奈何世上修仙的人,有志于道而不专精一处,专精而不坚持勤快,因此学的人很多但是得道的人很少。


尚书曰:“知之非艰,行之唯艰。”道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而不行,道安能成?”陈泥丸曰:“我昔修行得真诀,昼夜功夫无断绝。一朝行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马丹阳曰:“师恩深重终难报,誓死环墙炼至真。”

尚书说:知此道并不困难,行此道相当艰难。道德经说:有悟性的人听闻大道后,便勤勤恳恳的去运用。陈泥丸说:昔日我修行得到真正的法门,白昼与黑夜都不曾停止练习。有朝一日功行圆满但人们不知晓,直到飞升而去四周都是华美宫阙。马丹阳说:师恩深重难以报答,唯有誓死修炼得道。


两位得道之人念及生死之事,世事无常,应当发勇猛心,辨精进力,如果不立下这样的大志向,又怎么能够脱离樊笼,凌越霄汉呢?吕祖说过:“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劫。”因此,天有倾覆的时候,地有塌陷的时候,山有推移的时候,海有枯竭的时候。世事无常,唯有得道成仙之后,乘飞龙,驾紫雾,翱翔天外,逍遥虚空,命数无法限制他,回顾世间的快乐事,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成仙呢?尝试考究道德经:虽然有了典礼用的大型拱璧,而且先用隆重的驷马车运进宫中,不如修行此道,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元集 第三章 性命说
修行最关键的是性命,可性命之学不传于世很久了。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性命浑然一体,缺一不可。在天被称之为命,在人被称之为性。因此,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就是这样的道理。
易经说:“天道不断地运行,而人要应对天道的变化,成就自己的性命。”中庸说:“上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


玄门单纯把气当作命,以修命功作为主要纲领,用水府求玄立教。因此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道性,终究也不知道命。禅家单纯把心当作性,以修性功作为主要纲领,用离宫修定立教。因此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道命,终究也不知道性。却没想到性命不能分割,道教和释家并没有分别,神气虽有不同用途,性命也应当双修。
水府,离宫:固有先贤谦己,处俗求仙,崇释则离宫修定,归道乃水府求玄。离为火,内属心脏。释教至论,在了悟其心,故离宫修定也。坎为水,内属肾。肾者,引也,生金之本,性命之根,此乃归道者水府求玄也。


贤人之学,是将道义存于内心,不断地提升自己以安身立命。圣人之学,是洞察人的自性,从而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性是神的发端,命是气的发端。身中的精气,寂然不动,刚健中正,至纯至精,乃是命的根本。心中的神意,感而遂通,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乃是性的枢纽。

古语有云,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因此,身心是精神的宅舍,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本。性的造化,存系于心;命的造化,存系于身。见解知识,皆出于心,思虑念想,性为心所役也。举动应酬,皆出于身,语默视听,命为身所累也。因此则有生死去来,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来,不能尽性也。

生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化育万物。性未有之时,能够生我之性者,便是性的发端;命未有之时,能够育我之命者,便是命的发端。天窍圆而藏性,地窍方而藏命。性禀受虚空中一点真灵而生,以中道处天地方能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的根本是元气,性的根本是元神,将元神潜藏于心,将元气聚拢在身,这其中有道。性有后天形成之性,有先天禀赋之性;命有本分所定的命,有形体气力的命。君子修习先天形成的性,克制后天产生的性;修炼形体气力的命,交付本分所定的命。分开来说,是两者;合起来说,是一者。这其中有理。

因此神离不开气,气离不开神,我身中的神气相和,然后性命就会出现。性离不开命,命离不开性,我身中的性命相合,然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见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便是我的真性命啊。我的真性命,就是天地的真性命,也是虚空的真性命。因此,圣贤持戒定慧用以虚其心,炼精气神用以保其身。身得以保全则命的根基永固,心得以虚空则性体恒常通明。性恒常通明便无来无去,命根基永固便何死何生。更何况死去的不过形骸,然而我的真性命,则通彻昼夜,配合天地,贯穿古今,未曾有泯灭的时候。
先是神气相合,性命见焉,随后性命相合,身中无有性之性,无有命之命便会出现,此即我之真性命矣。性通明便没有念头往来挂碍,命基永固便无生无死。


尝试观察草木生长,归根复命,性就在其中了。性与神相通,就如同花一般, 花落成为果实,命又在其中了。通过形体中的神,以进入神中的性,这便被称为归根复命。又尝试以男女之事来比喻,一点之善,落于子宫,与气相合成为命,而性便存在其间。这就是一阴一阳相互激荡,一点真灵落于黄中而成性。此乃妙合而凝,不测之神机,也就是所谓的性命妙合。
归根复命:返回本根,复归于生命 黄中:心居五脏之中,故称黄中


奈何性命妙合的方法不被世人所熟知,修性之人遗漏了命功,并且率性的奥妙,也没有得知,更何况炼化它呢?不是流于轻狂放荡,就是失于虚无空寂,不知其命,死后又去往何处呢?修命之人遗漏了性功,并且造命的功夫,也没有得知,又怎能持守它呢?不是执着于有为,就是丧失于无为,不知晓本性,如何逃脱劫运呢?就算是最初的佛道两家,难道也是如此吗?


我听闻释迦牟尼生在西方,也得到了金丹大道,是性命兼修的最上乘法门,称之为金仙。吕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难道只是像如今的导引流派,以形骸为性命,又或者是像如今的炼神炼气者,以神气为性命,再或者是像如今修性修命之流,以性命为性命,这样的话可以停止了啊。这些都不唯独无益于性命,反而有害于性命,不能得到真性命,真是可悲可叹啊。
我的见解:以形骸为性命和以神气为性命都是不可取的,这个好理解,但什么是以性命为性命呢?就是单纯的把性理解成内心,把命理解成身体的人。至于什么是性命,在本篇第五段有论述。而且本文除了主张性命双修之外,也讲究尽性至命,重点是通过性命交感,返还到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的状态,即是天地未分,混沌一片之时。


因此尝试论述,人未出生之时,呼吸相会,是以母体的性命为自身的性命,而不是自为性命。等到出胞断蒂,才自为性命,然而也并非真性命,必须在自为性命中,养成乾元面目,露出一点真灵。形依形,形不坏;神依性,神不灭。知性而尽性,尽性而至命。这便是所谓的虚空本体,没有竭尽的时候。天地有毁灭之时,这个没有毁灭之时,而且能够重新建立性命,再造乾坤。因此道家不知晓此法,就称之为旁门;释氏不知道此法,就称之为外道,又怎能合天地之德,而与太虚同体呢?啊!到了这里,性命之说,就没有不充分的内容了。


元集 第四章 死生说
大众好生恶死,是不识得死生的缘故。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徒劳地在生前奔走谋作,以至于大大损失生道,不能得到逍遥。因此死后,渺茫沦落,不能堪破死们,只好堕入轮回。所以仙佛选择出世,殷切地以大事因缘,使人知晓去来何处,徐徐引出生死苦海。易系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盖无始之始,强名乾元,即本来妙觉;无终之终,强名道岸,即无余涅槃。
易传,系辞说:“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因此知晓死生之说,是自无始之始,强为之名乾元,即是本来妙觉;是以无终之终,强为之名道岸,即是无余涅槃。


生而生也,而其所以生者,固在于此;至死而死也,而其所以不死者,亦在于此。不知道这些,就没有不随生而存,随死而亡的,于是便沉浸于三恶道,再没有脱离的时候。生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导的,死也是第八识神阿赖耶主导的。投胎这一识先到,死时这一识后去。故曰:去后来先作主公。经颂曰: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于心,一处同时舍。到了这时,就如同活龟脱壳,螃蟹落汤,地水火风,各自分散。
生而生也,而其之所以为生,就在于此;至于死而死也,而其所以不死,也在于此。
第八识神阿赖耶:出自早期佛典,被认为是一切友情众生的真如本性,是思维意识的本源。
去后来先作主公:意思是说,阿赖耶识是出生时最先来到人体的,死亡时最后离开身体的。


而神识既然离开形体,观察世界,与泼墨在纸上相似,分不清东西,不知道上下。只能看见有缘的地方,一点灵光被妄念左右。见明色,发明见,想成流,爱为种。收纳意识,形成胚胎,进入母体的中官,禀受形气,气则顿时具备了四大,心则顿时具备了四蕴,渐渐形成了各种识。期满十月,胚胎完成发育,地覆天翻,胞衣破裂,如行山巅蹶什之状,头顶脚撑而出。一声啼哭,天命真元,积攒在祖窍,白天的时候在双眼,或是潜藏在泥丸,晚上的时候在两肾,或是积蓄在丹鼎。乳汁用来养他的五脏,元气则充盈他的六腑。骨骼柔软得像棉花,肌肉细腻得像糖饴,是因为精气到了极致,看东西不眨眼,叫喊时不短促,是因为和谐到了极致。这便是赤诚且处于混沌状态,单纯安静而毫无后天知识,属于纯阴卦。
见到色相,有了分别,思维不停,以爱为种。
四大:佛经里四大皆空,泛指一切事物,也指地水火风。四蕴:色受想行,也有五蕴一说。
识:辨别各种事物的官能活动,共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天命真元:天地赋予的生命本源。
泥丸:道教术语,称脑神为精根,字泥丸,也即上丹田。丹鼎:以人身为鼎炉,则指下丹田。


自一岁至三岁,长元炁六十四铢,一阳生乎复卦。至五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二阳生乎临卦。至八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三阳生手泰卦。至十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四阳生手大壮。至十三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五阳生乎夬卦。至十六岁,又长元炁六十四铢,六阳是为乾卦。盗取天地三百六十铢气,再加上的自父母的二十四铢祖气,一共得到了三百八十四铢气,这样周天的造化就完备了,而且刚好是一斤的数量。
作者认为,人体一共三百八十四铢气,每过三岁长六十四铢气,因为六十四卦为一个周期,而384/64=6,刚好是一卦的六个爻。去除二十四铢得自父母的祖气,就是三百六十铢,即一年之数。


此时,纯阳已经完备了,阴气尚未萌发,精炁充盈百骸,如果得到指点,修炼性命之道,立刻可以成功。自此以后,欲情一动,元炁便泄露了,不知道禁欲,贪恋一时之快,而忘了自己。


故由十六至二十四岁,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姤卦。一点阴气初次生成,万物茂盛生长,淳朴的气息变得轻薄,虽离本源虽然不远,但愎霜之戒,已经见到端倪了,如果肯辛勤修炼,可以称之为不远复者了。
愎霜之戒:走在霜上,就知道坚冰即将到来,形容见微知著。
不远复:出行不远就归来,文中指尚且还能回到最初的状态。

至三十二岁,  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遁卦。阴气渐渐滋长,阳德渐渐消亡,欲望思虑纷扰,真源流淌激荡,然而血气方刚,志力果敢,如果肯辛勤修炼,建立丹道的基础,也是容易的。

至四  十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否卦。天地无法交感,阴阳二气各自归复,阴气作用于内,阳气失位于外,如果肯辛勤修炼,那么危亡的东西可以安定,丧失的东西可以保存。

至四十八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观卦。两个阳爻在外,而阳德衰微,多个阴爻上行,而阴气繁盛,如果肯辛勤修炼,就可以抑制繁盛的阴气,扶持衰微的阳气。

至五十六岁,又耗元炁六十四铢,应乎剥卦。五阴一并升起在上,一阳即将变为阴爻,阴气横行,阳气仅存,如果肯辛勤修炼,就如同给即将燃尽的木柴续火,为即将干枯的禾苗布雨。

至六十四岁,卦炁已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元炁三百八十四铢、而为一斤之数者,已经悉数耗尽,再次回到坤卦的状态,纯阴用事,阳气尚未萌发,如果肯辛勤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阴气到了鼎盛,阳气随之生发,穷极上升道路,而能返还向下,革除阴柔回到阳刚状态。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没有遇到至人,汲汲修炼,虽然能够保全性命,但都是借助谷物精华来培育后天之气,不再有先天的元炁了,又岂能长生不死呢?
采药:道教术语,采取元精元炁。


此所以虚化神、神化炁、炁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
讲诉了人自受生到老去,再到新生的环环相扣的过程。


且万物并非想出生,不得不生,万物并非想死,不得不死。任由自己在尘世间生灭,历经万化万生,不能脱离苦海,不断轮回,没有结束,没有开始,就像井里用来汲水的摇轮。三界凡夫,没有一个不遭受这等苦楚的。因此世人不知道生从何来,而探究父母未生之时;死从而来,知来然后知生处。世人不问死从何去,而探究魂魄游离之后,生从何去,知去然后知死处。死的灵机在于生,生的灵机在于死。没有死亡的契机不死,没有生发的契机不生。生死的灵机是相关的,世人之所以有生死,是因为生死的灵机不相关的缘故,至人何以超越生死,也在于此。有生死的是身体,无生死的是心灵,归附于正道内心无悔,心灵便能维持生机,倘若迷失正道,心灵便归于死寂。


仙佛怜悯,说一切众生,具有本来清明的一点真灵,但明珠蒙尘,使得上天赋予的本性,浪化迁流,转转不悟。而世世堕落,失身于异类,透灵于别壳,至真性根,不复于人。我应当以圣道,令众生永远脱离妄想,能让自身到达仙家的长生,佛家的不死。

元集 第五章 邪正说


大道生化天地,天地生人,生万物,天,地,人,物,一性同体。天有阴阳,地有刚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有阴阳便有了日月星辰,有刚柔便有了山川草木,有牝牡便有了胎卵湿化,有男女便有了配偶生育。众生因为配偶有了淫欲,因为生育有了恩爱,有淫欲恩爱,因此有了魔障、烦恼,有了魔障、烦恼,就产生了一切苦厄,有一切苦厄,便有了生老病死。
一性同体:人与天地万物,本性相通,形体相连。胎卵湿化:四种出生方式,泛指一切众生。
用各种例子再次阐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的过程,也讲述了生老病死的源头。


这就是为什么老君蕴藏好生之德,开救渡世人的法门,写下经书立下法教,教人返朴还淳。

无欲观妙,有欲观窍。致虚守静,归根复命。早复重积,深根妙蒂。得一守中,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专气致柔,抱一无离。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闭门塞兑,被褐怀玉。窅窅冥冥,其精曰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则日长,不泄则不竭。精能化气,气能化神,神能还虚。五行不能盗,阴阳不能制。与道为体,超出天地。此乃老子清静无名之道也。
在无为的状态安住其妙,在有为的状态凝神观想。使心灵空寂到了极点,坚守住内心的清净,观察万物生死的道理,返还本根复归于真性。早做准备而积蓄德行,根基稳固便得以长久。守住本心去坚持中道,虚心养神实腹以养气。减少欲望而强健体魄,挫去锐气以解除纷扰,与外界事物互相融入。专注一气而如同婴儿,形体与精神合一不离。知雄守雌且知白守黑。

堵住口鼻且关上感知,外表普通而内心高洁,窅窅冥冥时精气乃生,恍恍惚惚而精气不泄。
精气渐生且不竭不泄。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五行不能影响,阴阳不能限制他。

与道合一,超出天地。这便是老子所说的清净无名之道。

感谢阅读,这是文件下载链接,文件内的色彩更丰富,注解与原文会更清晰。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性命圭旨笔记.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原文链接如下,内附图片。
《性命圭旨》大道说,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道家 (quanxue.cn)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1:29:3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配合原文食用更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4-8-17 11:1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4-8-18 10:15:39 | 只看该作者
性命圭旨算是比较好的入门读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下室
发表于 2024-8-19 12: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基
发表于 2024-8-22 16:34:3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壳
发表于 2024-9-14 08:28:18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