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上傳
封面: |
|
簡介: |
本書源於二十多年前我在榮格學院以英語發表的演說錄音文稿,最初在1970年以英文出版。在這些演說中,我為學生們歸納童話解讀的個人經驗,而這些經驗最初發表於海德薇希。貝特《童話象徵學》(Symbolik des Mǎrchens)一書。除了佛洛伊德學派早期的些許研究(Hedwig yon Beit)及由阿爾方斯。梅德(Alfons Maeder)、法蘭茲。理克林(Franz Riklin)、衛禮賢,萊布林(WilhelmLaiblin)等人所發表的數篇短論外,常時並沒有任何童話詮釋是由榮格派作者所發表。因此我個人為文論述的意圖,在於為學生們開啟童話中的原型! 向度。因此,書中有關人類學及民俗學的内容只會微微带過,但這並不意味著我視這兩門學說為不重要的。
從那時開始,以深度心理學角度進行的童話詮釋也才真正興盛。佛洛伊德派中,不得不提及的是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 Betelheim)所著述的《魔法妙用:童話故事的意義及重要性》(The Use ofenchantmen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Fairy Tales)一書;而從榮格學派角度所出版的書籍則不勝枚曌。雖然指名道姓攻撃同僚非我本意,但我仍要在此表達極度個人的意見。在許多所謂榮格觀點的解讀中,讀者都可以見到一種回歸於個體人格面向的解讀:童話詮釋者將英雄或英雌視為一般人加以評論,而主角所遭逢的不幸則是精神官能症的象徵意象。因為童話的聽眾自然會認同於主角,這樣的解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解讀卻忽略了麥克斯,綠提(MaxLüthi)所提到的,關於糜幻童話中不可忽略的本質,也就是,相較於英雄們的冒險事蹟,童話中的英雄或英雌其實是抽象的概念,用我們常見的用詞來說就是原型。因此,他們的命運多舛並非精神官能症供發,而是大自然賜與困難及危險的一种表现方式。一旦從個人人格的角度來解讀童話,原型敘說的療因子就遭否定了…… |
語言: |
中文 |
格式: |
pdf |
作者: |
瑪丽·路薏絲·馮·法蘭茲--著 |
目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