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水--无处不在的神奇力量,易学理论的空间体现[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27 10:1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水文化源远流长,风水的存在客观自然。
     风水一词最早出现于伏羲时代。
     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水是就此而诞生,而只是风水文化的诞生。风水就像风、水的自然存在一样,并不因为未曾命名而受影响,只不过自此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开始了对风水的研究而已。
    风无形。但我们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拂面清风舒缓夏季的炎热,凌厉寒风加剧严冬的寒冷,台风、飓风摧房拔屋,甚至可以毁灭自然生灵。
    水无定形。但水,与人生命,供万物生长之需;无情的洪水,席卷家园,摧毁耕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风水,无形亦有形。
    说风水无形,即便是精准的科学仪器,也确实无法测量出风水的存在。
    说风水有形,大到山川河流,城镇乡村,小到阴宅阳宅,甚至室内的一件摆设、一幅字画,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风水气场,对人产生影响。
    风水,就是一种气场,它融合周边环境,建筑整体,内部装修,以及家具电器饰物等,对人的健康、婚姻、感情、家庭、财运、事业等等运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黄帝宅经》云:“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是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这是古人把住宅人性化,说明格局搭配得当,对住宅与人都是很重要的。
    为何有些房子一走进去就会感觉到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而有的房子则感觉压抑沉闷,坐立不宁?这就是格局优劣产生的风水气场给你的感觉。
    也许有人觉得风水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迷信之说。
    但风水,却不管你重视也好,不屑也罢,就那样客观地存在着。
    无论是被冠以科学的名义,或者被斥之为迷信,于风水而言,统统不过是人们对它的态度而已,并不能对它产生丝毫影响。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选择地方建设房屋时,是以安全、避寒、防热为大前提的,所以多选择在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猛兽威胁、避风向阳的地方居住。
    风水学的研究是把这些生活经验与阴阳五行、八卦九星结合在一起,历经千年流传、修正,一步步完善,并在风水应用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地域广阔的验证,使风水的理论实践应用,逐步演变成一门玄妙精深的专门学问。
    为达到藏风聚气的目的,古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水”结构:在建筑的四周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环抱,层层展开的结构,并且各个山脉要朝向穴心即风水建筑;水要环抱,后有靠山屏障,左右砂山环抱,前有朝案围拱,出入循水口穿行。简单说就是:山环水抱,山清水秀。青龙、白虎等四神作为方位神灵,各司某职护卫着城市、乡镇、民宅。凡符合“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的,就是四灵地。
    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为人服务为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
    风水文化的这一核心理论基础来源于《易经》。

   《易经》的核心:天人合一。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的《论语》,是从《易经》发展来,所以儒家把《易经》奉为最高经典;道家文化的经典《道德经》,据康有为说老子是偷了半部《易经》来写的《道德经》。风水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来自于《易经》,是《易经》文化在空间理论上的应用。
    所以不知易,不知中国文化。不懂《易经》,就不可能很好的了解中国风水文化。
   《易经》对风水文化的指导,重点在于讲阴阳、讲平衡。在地面上行的风,古人称之为吸阳;在地上的水为吸阴。风和水达到一种平衡就是最好的风水环境。
    古人有 “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的传统说法,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阳宅风水的好坏,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形成了“依山傍水、阴阳调和”等风水原则。

    看看故宫、看看北京城的布局,就知道统治者对风水有多重视了。
    故宫的选址,首先是从<敏感詞>的角度考虑,要在天地的中央来掌控整个天下,所以故宫选在北京的中轴线上。
    在<敏感詞>前提下,再来考虑风水的因素。没有山水人工造,挖护城河,既可以起到防卫的作用,又带来了水;这条护城河就起名叫金水河,金生水,金水合二。而挖护城河的泥土正好堆到北面,形成了景山。
    而故宫里的建筑,处处蕴含着浓厚的易学文化。
    中国古代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称之为“九五之尊”。
    故宫的建筑的确与“九”和“五”两个数字有关联,如天安门城楼的城台设五个门洞,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故宫中许多建筑物的开间多为九间或五间。
    中轴线上的城门,门洞也都是五个,门钉的数目,纵横都是九。皇帝用的大殿都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易经》对故宫的影响还表现在许多建筑物的命名上。例如,故宫前三殿中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就直接取自《易经》。
    后三殿也是如此。乾清宫,取《易经》乾卦,乾为八卦之首,象天、象君、象阳。阳清阴浊。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所以把皇帝处理内务的寝宫称为乾清宫。
  交泰殿在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易?泰卦》:“天地交,泰。”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交泰,指天地之气融合贯通,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曰泰。
  坤宁宫取坤卦。坤是八卦中与乾卦对应的卦,象地、象后、象阴。《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所以把皇后的寝宫称为坤宁宫。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在北京的南、北、东、西四个方向
    而在易经之中,东西南北则分别是代表日月天地四卦的卦位
  
    官僚士绅、学士文人对风水都很重视,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文学作品中大多有涉及到风水的内容,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中就收集了不少和风水有关的故事,《阅微草堂》、《聊斋》等更将风水神话了。
    北宋的<敏感詞>家、科学家沈括则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实写在《梦溪笔谈》中,意在警示后人,不要执一己偏见妄以豁达自居而断送自己锦绣前程。
  据《梦溪笔谈》记载:学士院有个槐厅,传说住在这里的人,很多都当上了宰相。因此学士们都争着居住槐厅,甚至有搬开别人行李抢占槐厅的行为。
  《梦溪笔谈》还记载了一个反面的案例:三司使的官宅建成时,就有懂风水的人说:”这官宅前面临河,后面直接对着大庙,对居住的人不利”。果然,包括沈括本人在内的前后五六名官员,都先后被贬谪,而原因都不是因为三司使的职事过失,却是因为<敏感詞>事的。
    统治者重视风水,老百姓在生活中也处处讲究风水。
    古时人们修屋建宅时,只要有条件,是一定要请风水先生看看是否吉地,是否可以破土动工。房屋的布局也各有讲究,以符合易学理论。建造完毕后,还要举行谢土仪式,表达对在施工期间对神灵惊扰的歉意。
    一般人家的客厅里,要放八仙桌,寓意四平八稳;八仙桌边上放两个太师椅,阴阳平衡;太师椅的后面有一个长长的桌,一头放一个花瓶,平平安安。

    古人如此。
    现代的中国人,不管身处何地,大多以置业安居为主要目标,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古人诚不我欺也。
    有人说:“人类建造房屋,房屋却塑造了人的个性”,房屋风水对人的影响,有时感应神速,快如闪电雷鸣;有时却慢如钝刀割肉,虽然看不出伤害,却会在不知不觉中酿成大灾祸。
    而<敏感詞>发展到今天,房屋,已经早从遮风挡雨的地方演变出了太多的内容,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的、文化的内容。风水文化,也被视为房产的另一看点。
    因此很多房地产公司在开发设计房产项目之始,就将风水文化融入了进来。
    我曾经应博华紫光置业之邀,参与了北京首席中式别墅群《观唐》二期的开发设计和更多楼盘的户型指导。在结合周边外部环境、内部地形等的条件下,对别墅区的整体布局、内部环境、楼宇颜色以及销售场所等等,都做了合理布局,获得了业主的一致好评。更有不少业主在自己别墅的装修中还一定要得到我的进一步细致的指点才安心。
    是啊,既然花费了那么多的财力物力精力购买了住宅,当然希望自己不但可以住得舒适,还可以人财两旺,身心健康。

    但是也有不少房产公司,忽略了风水问题,让房子在建造之始就留下了风水硬伤,给购房者带来了风水隐患,即便购房者在装修之前请风水专家勘察设计,可有些问题已经无法避免了。
    其实,他们这样做,也确实有他们的实际情况。
    现代都市建筑当然更多要考虑交通、配套设施、户型、利润等因素,所以都市中的住宅难免处于楼群、道路、厂房之间,很难顾及太多的风水因素。
     而这些,就给现代建筑在立项之前已经留下了不少风水隐患。
     随后的楼盘布局、户型设计等等,又无一不以经济效益为前提,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使用率为追求目标,却忽视了本应该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的风水问题。
    所以最后出现在购房者面前的户型,就带有太多的风水遗憾了:户外风水太差、户型缺角、室内布局不当、……等等等等。
  
    其实,假如在设计之初就能结合风水原理,适当的布局,对购房者来说,会是多大的福音啊。
    不仅仅是房产,如果更进一步,在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绿化配套等方面,如果结合风水因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不少领导是很重视城市规划中的风水文化的。我曾经参与了东北一些城市的规划布局,感触颇深。

   风水文化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些和谐,就是我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