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轉貼]初期教會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1:2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督教的形成过程0 n0 K$ n! E$ ^7 W8 \
1.  在逼迫中成长的初期教会. h# T4 l2 S7 Y, S4 H% P, P& D
   (引言)
7 |1 C/ f+ q4 ]0 _5 n7 S4 q! z* l    初期教会形成与成长的强有力的原动力是,即使面临有生命危险的逼迫与苦难也无畏地克服并使之变为荣耀的圣灵的工作。即在苦难的深渊中,也能体现出活泼的生命力和荣耀来,这在于初期教会形成了以耶稣为中心的一体。这是成为震撼世界的原动力。
8 X8 u1 ]) y8 C    正如使徒行传所记载的,苦难的经历与圣灵的经历是不可分离的、是有必然相关的联系性的。据使徒行传记载,在二章五旬节圣灵充满降临马可楼,在三章受官府的逼迫,而在四章又重新得到圣灵充满。
8 y2 F/ d7 L% b5 `+ _; z8 s* s    在五章因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一事而受试炼,在六章选出七位被圣灵充满的执事,而后发展成为坚强的教会组织,又在七章出现了司提反执事殉道事件。初期教会从一世纪开始到四世纪 ——再具体说就是到A.D.313年的米兰赦令(教会解放宣言),圣灵的能力在迫害、试炼和痛苦中强有力地表现出来了。
' o* n) z0 ]% I3 V+ q& v' N' ]    通过亲自经历耶稣的十字架,亲自体验充满活力的信仰,教会得以活泼地成长发展起来。因此,初期教会的神学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教父说:“殉道者的鲜血是教会的种子”。在教会成长中发挥种子作用的正是殉道式的信仰。3 S# ]! D7 y3 R! x* W
   (迫害的原因)
. g" H& y3 n/ I+ E    罗马帝国的皇帝迫害基督教和基督徒的直接动机是<敏感詞>上的原因。罗马皇帝标榜罗马的和平(Pax Romana),强迫人们称罗马皇帝为主(Κυριος)。这是因为需要为支配世界、统一世界的<敏感詞>上的凝聚力,所以初期教会的圣徒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即生死攸关的患难。3 D" ?/ @9 ?' S& b9 M6 s3 l4 |7 q
    他们相信并告白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复活后赦免他们的罪、拯救他们的基督,是他们的生命(徒2:36,太16:16),即为耶稣而活、为耶稣而工作、为耶稣而事奉、为耶稣而死,换句话说耶稣就是他们生命的主宰和主。(罗14:7-8)
( H" x: W1 ^9 g0 @7 W    他们认为除耶稣以外,不能称任何人为主,惟有耶稣基督是他们的主(Κυριος),他们无法称罗马皇帝为主,无法尊敬和敬拜他。这里显露出了教会与国家间微妙的关系、<敏感詞>与宗教间深刻的矛盾。 初期教会的圣徒们忠实的信仰告白被罗马帝国解释为他们是<敏感詞>上的<敏感詞>分子、革命势力,甚至被误认为是食人种——吃耶稣的肉和血,因他们举行爱餐会(αγαπη),又被认为是淫乱的集团。最终,他们被押上刑场,为保持信仰他们进入法律治理以外地带的地下墓穴(Catacomb)。他们还将把“主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Ιησους Χριστυς Θεου Υιος Σωτηρια)的希腊语第一个字母拼为“鱼”(Ιχθυς)的单词作为暗号。' L+ a; p! F4 X2 c
   (皇帝的各种迫害方法)
% w6 z3 e; i0 M    尼禄皇帝在罗马城纵火(A.D.64),却向基督徒追究责任,并污陷说是相信世界将受到火的审判的基督徒纵火焚烧了罗马。所以在梵蒂冈公园,基督徒被处死于众多观众面前,甚至尼禄在园子里钉上柱子,把他们挂在柱子上浇上油后点燃,并且在火光中开晚会,因此基督徒称尼禄为敌基督。
5 C6 ^9 {5 P2 x    多米提安皇帝(Domitian: A.D.81-96)要求他人称自己为“主和神”(Κυριος και Δευς),他把拒绝如此称呼他的基督徒当做国家的判逆者或无神论者。
% n8 t! [, [8 i0 [$ Z; U    当时的基督徒大半是下层人群,后渐渐广泛扩散到上层人群,甚至多米提安的表兄执政官弗莱维乌斯·克雷芒(Flavius Clemens)和他夫人弗莱维亚·多米蒂娜(Flavia Domitilla)也成为基督徒。后来弗莱维乌斯·克雷芒被处死,其夫人多米蒂娜被驱逐出罗马。7 R. v& t6 R/ o4 F/ K
    图拉真皇帝(Trajan: A.D.98-117)是最优秀、最受称赞的皇帝之一。虽有“国父”之名誉,但对基督教的本质默不关心。因为当时存在以<敏感詞>革命为目的的秘密<敏感詞>集团和组织,他制订并重申严格对待一切秘密团体和组织的法律,地方官员将此法律应用到基督徒身上。
7 m" B9 S$ \( p1 ?, ]/ d+ n    庇推尼(Bithynia)总督普林尼(Pliny)上谕皇帝说:“这偶像宗教(基督教)在迅速发展,不仅充斥城市,甚至发展到小亚西亚村落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导致圣殿(向罗马神敬拜的地方)衰败,牺牲的祭物滞销”。
7 \- m" p5 I: d- q% Y    为了阻止这种情况,普林尼向皇帝呼吁处死基督徒。皇帝下令处死基督徒,但若有人否认自己是基督徒并向罗马神献祭则被释放。
" ^8 x7 s, N0 R    如此,基督教被认为是秘密联合组织(革命式)或偶像宗教(因不敬拜罗马神)而遭到严重的迫害,特别是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4 Q# R% M% Y" w$ G. y1 P! ]+ O
    一百二十岁高龄的耶路撒冷主教西门(Symeon)被钉十字架(A.D.107)。同年,著名的安提阿主教依纳爵(Ignatius)被押送到罗马,在圆形大剧场(竞技场)的众观众面前死于狮子之口。瞬时间狮子将他血肉吞噬,只剩几块残骨。
; |& J3 o* D. A7 P% K/ ?    依纳爵平时是位忠于主的主教,认为只有流血殉道才心满意足。他在图拉真皇帝面前说:“我侍奉基督于心中,我是神的使役(Theophorus)”。他拒绝向罗马诸神献祭。
" M* X) L. m, _2 U+ s, l2 E( E% f% [   据说,与他一同前往罗马的同工们当晚在梦中看到他仿佛是辛勤劳动的人大汗淋漓地站立于基督的旁边。
& Z2 m4 _7 p: i" o, `    哈德良皇帝(Hadrian: A.D.117-138)作为献身于罗马国家宗教的皇帝,对基督教和犹太教同时进行逼迫。他在犹太教圣殿遗址建希腊之神丘比特神庙,在十字架受苦之地高高树立希腊神比诺斯之像来侮辱犹太教徒和基督徒。
& I9 S( H! [2 m, G, I    安托奈纳斯·派厄斯(Antonius Pius: A.D.137-161)皇帝从残酷的暴力中保护了基督徒。他下令让亚西亚地方总督事先要考验一下基督徒是否无罪,但是对有的小亚西亚的地方总督的行为,他也无能为力。  w' h3 m! n4 x
    当时小亚西亚的总督卡德拉特斯(Statius Quadratus)对士每拿著名的主教波利卡普(Polycarp)的信仰进行考验。裁判官说若他指着皇帝的名起誓咒诅基督就释放他,但波利卡普告白说:“八十年来,我侍奉我的王、我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他从来没有丢弃过我,我又岂能否认拯救我、爱我、满有慈悲怜悯的我的主呢?”。( v7 s4 Y, r/ S6 @  g
    波利卡普以喜乐的心登上了火刑场,在烈火中他高声赞美主说:“赞美主,感谢主,因您使我被纳入殉道者的行列,使我尝耶稣苦难的杯,使我借圣灵得永不朽坏的灵魂与身体而享永生”。
" p) ~" a9 T5 g; R3 ~4 X0 Z6 y    据后代士每拿教会的书信传说得知,火苗避开了他的身体,没伤害他。他的身体就象黄金般闪亮,人们闻到了馨香的气息。
" R% ?9 G. J3 Y8 P7 D; q) w. v7 C% ?    执行官向他的身体掷刀,顿时血柱涌流,喷灭了火焰。按罗马的习惯,波利卡普的尸体火刑后遗骨由教会保管。这遗骨比黄金宝石更被看为贵重。. _, u% J% X( q' P9 T
    马尔克斯·奥里利厄斯皇帝(Marcus Aurelius: A.D.161-180)是位文化水平较高,而且是一位正义、亲切、充满慈爱的皇帝。但他本人是相信自我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因这种哲学信仰,他认为基督徒是非合理的、幻想式的偶像崇拜,所以残酷对待地基督徒。
) J$ T9 n; {" m' v    戴修斯·图拉真皇帝(Decius Trajan: A.D.249-251)是最热忠于恢复古罗马精神的王。主后250年,他向全国所有地区的总督下令残酷逼迫基督徒。这是一次席卷全罗马、殉道人数最多的迫害。
! S" g% V- ^! Z4 ], }; K- _( ?' N    特别是主教和教会的领导者遭到了严重的迫害。罗马主教法比亚诺斯(Fabianus)、安提阿主教巴比拉斯(Babylas)和耶路撒冷主教亚历山大(Alexander)等在此期间殉道。
5 v" Y! C6 E  e" C- k% n    瓦勒里安皇帝(Valerian: A.D.253-260)起初对基督教采取怀柔政策,但A.D.257年以后他的心灵变得刚硬起来,将把有能力的平信徒和圣职人员驱逐出境,不仅没收他们的财产,还下令禁止宗教聚会。当时,最广为人知的迫害是迦太基(Carthage)主教奚普里安(Cyprian)的殉道。
$ o3 @+ p% d! ]" l    奚普里安以主张“教会以外没有救恩”,强调教会的有形的统一,并以罗马主教并不比<敏感詞>地区主教优越的主张而出名。奚普里安被认为是罗马诸神和罗马法律的仇敌。他在众多的观众面前,自己脱下衣服,遮住双眼,让一位平信徒长老把双手捆绑,付给执行官黄金二十五两作为让他得到永不朽坏的黄金冠冕的酬金,而后慷慨就义。    奚普里安高喊“慈爱的神”,直到断气前也不忘祷告。历史学家吉本(Gibbon)评价说:“他的殉道是最有礼节,最郑重的一次”。8 r* @4 p7 j7 m
    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 A.D.284-305)身为奴隶的儿子,靠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王位。他夫人普里斯卡(Prisca),女儿瓦勒里亚(Valeria)和大部分的太监、宫女是基督徒或是对基督教有好感的人,但皇帝本人却是偶像的崇拜者。
( ^! \2 a( [3 e' n    他象瓦勒里安或者多米提安一样,要求他人称他为神,即是丘比特(Jupiter Capitolinus)的代理者。他还自称为世界的主人(Master and Lord),无论何人都必须在他面前下跪,还要磕头触地。
' _- d% D" f: l2 B    他迫害妨碍崇拜自己的基督徒和教会。除了尼克摩底亚(Nicomedia)的雄伟的教堂、高卢(Gaul)、英国(Britain)和西班牙(Spain)以外,所有的罗马教堂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在市场的地上大量圣经被焚毁。圣职者被逮捕,被严刑拷打,在原形剧场被投入狮子之口。面临死亡,殉道者们将荣耀归给神,并向神献上感恩。
2 h( I5 O7 k9 m. ?; y1 `, h/ O    所有的基督徒被罢免公职,也得不到市民权。基督徒们在三个世纪期间,没有采取任何<敏感詞>和革命活动,始终保持着<敏感詞>上的被动,单单以殉道来厮守真理、保持信仰。然而殉道是比<敏感詞>、比革命更有价值的,是更大的挑战。
8 q2 l! F0 \0 A! @5 o# w7 P( ]3 w   (平信徒殉道者的故事)
, }6 A& _# L2 }# A    波朗迪娜(Blandina)是位奴隶出身的少女,在最残酷的拷打中显现出超人的毅力和非人的坚强。最终,她被掷入网,成为狮子的食物(A.D.177)。
0 ]: P( v$ ~5 C  n! k    普塔米爱娜(Potamiaena)是位纯洁的绝妙美女,她受到的比死更残忍的、更可怕的猛兽的威胁,又在严刑拷打后,与她母亲一同被煮死于沸滚的铁锅里(A.D.202)。0 u5 V2 S" ?* r6 ~0 O8 a
    给这母女执刑的军人叫波希利德斯(Basilides),他被这一美丽的殉道场面所深深地感动,怜悯之极最终成为一名基督徒,后来他也被斩首,成了馨香的祭物。据说他临死之前普塔米爱娜(Potamiaena)在夜晚与基督一起显现,给他戴上殉道者的冠冕。
3 }% e7 M1 [, v1 e0 C: O    一般平信徒殉道故事中,女信徒比男信徒留下了更多的记录。大部分的女殉道者是下层民女,只有殉道者贝坡图(Perpetua)是位贵族出身的年轻女人。( y$ X0 X6 I5 s  C6 b% _
    她没有将刚刚出生的婴儿交给同岁的异教徒丈夫,而是紧紧抱在怀中,与自己一起作了牺牲的祭物。' N: t; o5 S# q4 L: `1 p, ?$ d
    奴隶腓利西塔斯(Felicitas)和她的孩子一同被下在监里,但她怀着在天国见面的盼望,与孩子热吻而别,最终被猛兽撕碎吞噬。- Y! B& l) O; G* Y3 |# k( S+ x
   (最后的胜利)2 i4 w5 `# J. c' ?" U+ m  ^/ e
    基督徒在历史当中不仅获得了超越历史的胜利,而且也经历了最后胜利。他们在苦难之中创造了荣耀,因着与基督同行坚险苦难的路,也与基督一同在历史中享受荣耀。3 x7 Q3 v% F& d% R4 {0 R
    大概在二百五十多年之久的漫长的逼迫当中,初期教会的圣徒们将信仰的气节坚持到底,保持了教会的生命力,并且在苦难中宣扬福音。终于在A.D.313年,君士坦丁(Constantinus)颁布的米兰赦令,使基督徒从地下走出了地面。
, Z. v! S( F& ~9 q/ e9 t    君士坦丁为了支配罗马帝国,与马克森提(Maxentius)在罗马郊外的莫尔维安(Mulvian)桥展开血战。他在梦中被指示以(χρ)为记号征战就必胜。因不解其意而冥思苦想时,其部下的一位基督徒士兵解释说这记号是基督的希腊语头两个字母的组合,所以当以基督的名征战。君士坦丁非常赞同此解,并在士兵的头盔和盾牌上都饰以(χρ)的记号。如此,君士坦丁以基督的名征战,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战胜了马克森提。
6 U% u1 x$ {% k! @2 @! F. M    借此事件,君士坦丁发表了米兰赦令,基督教不但获得解放,而且成为了罗马的国教,对基督教的迫害从此结束了。
, p7 m% K* X0 ~7 I7 E    然而,这一胜利却导致了基督教走向世俗化,失去了生命力,迈向黑暗,不仅被<敏感詞>所利用,而且深化了教会(教皇)权利与国家(王,地方行政官)权利之间的冲突,即迎来了众所周知的中世黑暗时期(Dark Age)。
$ R1 u& V$ x, G. V1 g8 L2.  借宣教热忱成长的初期教会
9 @8 H% _4 n( t; Z8 x   (引言)) i% S, z# M4 D5 `) v6 \% X7 e/ ~7 P
    圣灵在严峻可怕的逼迫与试炼的现实中,更强有力地将宣教的热忱浇灌给初期教会的圣徒们。对他们来说,宣教不是业余工作,而是一生的使命;不仅仅是圣职人员的工作,而是全体信徒的共同事工。
/ I" P+ T: H6 r# @* b; `    他们行耶稣所行,信耶稣所信,盼耶稣所盼,即成为耶稣基督福音的证人。“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7)之耶稣的地上命令,就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也是教会的最大课题。
, v6 W* N" ~/ t0 x2 }/ u" |4 x) [   (从耶路撒冷直到地极)7 s# P: X1 Q! V8 _, _
    耶路撒冷是犹太人的宣教中心地,而宣教的领导者是使徒彼得。但异邦人的宣教中心则是安提阿,起领导作用的就是曾经走过四次宣教行程的主人公保罗。事实上,以保罗为中心的异邦人基督徒和以彼得为中心的犹太人基督徒之间曾经发生过争执,问题逐渐深化,因而召开了由雅各主持的耶路撒冷会议。1 c9 ?* I4 X5 b- g$ V" l  k
    十九世纪的黑格尔派历史学家包尔(Ferdinand Christian Baur)解释说,在以彼得为主的犹太人基督徒(These)和以保罗为主的异邦人基督徒(Antithese)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中,初期天主教会(共教会:Synthese)在辨证的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的。3 z% P& M7 O& Y, v4 U+ D& s$ i: p9 G
    第三个宣教中心是罗马。福音传到罗马时,初期教会的宣教领域已经广泛深入到世界性帝国罗马的各个角落。罗马在所谓罗马和平(Pax Romanna)的口号下完成的世界性统治的统一性(Unity)成为宣教的基石。“条条大路通罗马”的Via Romanna为开拓宣教领域提供了交通条件。基督的福音借着这便利的世界性通路,在短时间内,传遍了世界各地。+ Z4 n5 r9 s4 a5 ~$ x: f# d, @8 Y1 X
    当时罗马人口虽无确数,但据哈尔纳克(Adorf von Harnack)所说,基督徒人数达到三万名左右,这已经形成了在罗马有影响力的一群。7 T+ `9 o; v1 r- p  |; d
    第四个宣教中心是北非的亚历山大(现为埃及的一个城市)。特别是在这城市形成了以菲洛(Philo)、克雷芒(Clement)、奥利金(Origen)、德尔图良(Tertulllian)为续的亚历山大学派,并成了培育出在基督论的争论中夺冠的亚大纳西(Athanasius)、奚里耳(Cyril:以弗所会议A.D.431)等著名人物的神学城市。    这北非教会还出现了希坡(Hippo)的主教奥古斯丁,迦太基(Carthage)的主教奚普里安(Cyprian)等拉丁神学家,即形成西方教会神学的黑人神学家。亚历山大是东西贸易的中心地,当地人民勤劳又有智慧,又热衷于接纳新知识和新信息。
. I% D: D# W0 p: j; R3 `: E    第五个宣教中心是君士坦丁堡(现为伊斯坦布尔)。此城市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后来成为东方教会的宣教中心,起了发展成希腊正教会(Greek Orthodox Church),俄罗斯正教会(Russian Orthodox Church)的中心地的作用。
7 b4 g5 d# ~: A! ?1 r. c1 B! N    耶路撒冷、安提阿、亚历山大、罗马、君士坦丁堡形成了五大教区,其中罗马主教企图成为众主教之首的运动深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从罗马主教格列高利(Gregory the Great )开始形成了教皇(Pope)体制,掀开了中世教会的序幕(A.D.590)。& r2 {2 j3 F7 d0 t& c$ H
    福音于二世纪后半期传入法兰西的南部、高卢地方和西班牙。里昂的(Lyons)主教伊里奈乌(Irenaeus)不是用拉丁语,而是用凯尔特语(Celtic)传道,获得了巨大的成果,这意味着福音传播的对象由罗马化的都市人扩展到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村人民。6 c* Z5 d" M& M0 u( ~# L1 k
    福音何时传入英国无从得知,但德尔图良(Tertullian)在A.D.208年左右所写的文章中提到基督徒已广泛存在于罗马帝国以外的地区。
2 L- e7 W( h+ o* o3 `* t    爱尔兰(Ireland)的宣教由英国本地出生的帕特里克(Patuick: A.D.389年出生)起发的。他十六岁时,被爱尔兰的土匪抓去,被扣押在爱尔兰六年,在此期间,他在山区野蛮人中当了牧人,后逃往法兰西,在列宁斯(Lenins)修道院当了一名修道士。后来他毅然决定返回爱尔兰,但却遭到了许多的阻碍和攻击。他经历了来自原有宗教侍奉者、爱尔兰国王、杀害他的改宗教徒的土匪们的折磨,但他去世后,爱尔兰成为一个庞大的基督教国家。  v5 G( p( m, [5 z0 W
    这种凯尔特(Celtic: Irish的另一种叫法)的基督教作为不属于主教的教区,而是以修道院长为中心的独立教会,是修道院为中心的教会。它是比中世黑暗时期席卷大西洋的巴矣坑(Viking)海盗队更有机动性。他们将操纵船运行方向的舵弃掉,向各个岛传道的宣教团体。
0 e% y# D" F1 X- ]9 a9 a    叙利亚的宣教是由被定为异端而被逐出到以得撒(Edessa: 美索不达米)的聂斯脱利派(Nestorius: A.D.431年的以弗所会议被定为异端)所完成,埃提阿伯(Ethiopoa, Africa)的宣教是由干大基女王的总管银库的太监受腓利执事的施洗后开始,而普鲁盟提乌斯(Frumentius)成为主教后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宣教的热忱被称为科普特(Coptic)教会,一直保存至今。
* y  x9 w' V& n, j    亚美尼亚(Armenia)由格列高利(Gregory the Enlightener)宣教并建立了教会,米索(Mesorb)为了亚美尼亚的人民创造了亚美尼亚字母,翻译制作了亚美尼亚圣经(A.D.410)。
0 Y( i% ^7 ^3 o" P% \9 J    小亚西亚中北部该撒利亚(Gaesarea)的宣教是由格列高利·道马特尔古斯(Gregory Thoumaturgus)主教完成,除十七名以外全民福音化,后来成为加巴道西学派(Cappadochian School:确立三位一体和圣灵论的神学家)的中心地。这一学派的三位神学家运用希腊语建立了东方教会的圣灵论和成圣论。他们是尼斯的格列高利(Gregory of Nissa),巴西勒(Basil of Caesarea)和纳西盎的格列高利(Gothic)等。
" Z9 S. L$ W# O" _! U) T    宣教士乌斐拉(Ulfilas)在四十年期间用哥特语(Gothic)宣教,并翻译了圣经,获得了很大的宣教成果。. P$ c$ M* D4 z/ ]2 c
    印度的宣教是由耶稣的门徒,疑心重重但具有哲学家性情的多马(St. Thomas)完成的。《多马行传》(Acts of Thomas)的著述中相传着美丽的故事。主差遣多马去印度,但多马不愿去说:“我是希伯来人,怎么能去印度传讲真理”,但最终主将他成为印度商人阿伯尼斯(Abbanes)的奴隶。阿伯尼斯在耶路撒冷寻找有手艺的木匠,恰好多马被选上了。# j5 S+ B, t/ |
    多马被指令为印度国王君达普罗斯(Gundaphorus)修建宫殿,但多马决心建立属天的灵殿,而不是眼能所见的宫殿。于是,他用建设经费来救济贫穷的人。当时,国家因国王而造成经济上的贫苦。
( Y6 N2 h6 k& Z; ?' j    后来不久,国王想看一下宫殿,多马回答说:“您现在不能看宫殿,只有您去世时,才能见到那宫殿”。据传说国王恼羞成怒把他监禁起来,但发生了神迹,宫殿得以被建造,国王从多马那儿受洗礼。
7 j& q. Z+ J0 i" K8 J    根据考古学证明君多巴尔(Gundobar)王是确实存在的人物。他于一世纪统治西北印度。《多马行传》(Acts of Thomas )的内容超出单纯传说的可能性比较大,现在在印度西南地方还有多马基督教会。3 s# U5 ^# H3 }/ h& g; m  p# M+ ?
    法国的宣教是由圣马丁(St. Martin of Tours),即图尔的主教来完成的(A.D.316-397年左右)。他原本是军人,后来成为修道士。他满有慈爱怜悯,每当有赤身露体的人经过时,他就将自己所穿的外套分给他一半。据说深夜的梦中,他看到耶稣穿着他的另一半外套。他还多方旅行,特别向农村人民尽心尽意地传福音。$ E9 e- k7 A& s, x# L0 O4 A) n
    终于因着他献身式的宣教,五世纪法兰克国王克洛维(Clovis)受洗,当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同时(A.D.476完全灭亡),曾被认为是野蛮的法兰克王国渐渐地兴旺起来。    法兰克民族原是德国系统的人民,从中欧平地和德国的森林里走出来的民族。A.D.493年,皇帝克洛维与波尔甘地的基督徒公主克罗蒂尔达(Clotilda of Burgundy)结婚,她曾努力使他悔改信主,但未成功。而在与德国人的(the Alemanni)的战争中,他曾陷入极大的危险之中,他祈求说如果他胜利的话,就作上帝的仆人,结果他获得了胜利。后来他依照诺言,于A.D.496年与三千名手持兵器的士兵一同受洗,这也成为军人集体受洗的先例。7 \  x" V+ W6 s! R- o7 p1 |' V4 V/ O
    并且,他们将枪高举于头所接受的洗礼,也开始孕育了教会与国家的矛盾,即宗教(基督教信仰)被军事力量利用的可能性和基督教利用<敏感詞>军事力量的可能性,其最悲惨的例子便是十字军战争。以宗教的名义杀害无数生命的悲剧给教会史留下了巨大的伤痕。
) W" z6 \& k6 X0 P; J* a3.  初期教会的灵性(Spirituality)运动
$ l: N3 `1 b! m- q8 N! h   (引言)
% W( e8 U( I" r: H6 L$ [    初期教会从五旬节圣灵降临马可楼开始,借着圣灵充满,在无数的逼害中保持信仰的忠贞;在圣灵的帮助下,借着宣教的热情,日益成长。这种基于圣灵经验的灵性运动,在教会共同体当中,通过每周以神的话语为中心的第一部礼拜和圣餐为主的第二部礼拜展开的。
5 U! w: ?. ?* @7 S  b3 R    他们不仅举行圣餐式(eucharist),而且还举行了爱餐会(αγαπη)。 爱餐会是共同会餐,那时他们通过聚交(κοινωνια: 交通)来分享爱,培养他们的灵性。
, X1 U. x; U- q6 v( Q; q7 ~5 V    但是逼迫结束后,初期教会信徒们开始对个人隐修的灵性运动更感兴趣,而不是共同体生活的灵性运动。换句话说,禁欲主义似的修道院运动成为圣徒们所向往的最理想的灵性生活对象。如此的修道院灵性运动分四个阶段发展的。
, o5 T! j. S* M& d3 l, W9 q   (四个阶段的修道院灵性运动)& ?0 T$ _1 U! I7 u" |1 V+ V
    第一时期:教会内部的禁欲主义运动
7 v8 Z  H1 [3 k9 k    这一时期,大体上都是教会生活中追求禁欲主义的灵性运动,但是因组织性的禁欲生活还没具体化,可以称其为教会内部的隐修生活。这种运动大体出现在尼西亚会议之前,特别是在圣职人员中掀起来的,也称为半修道士。这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奥利金,他为追求禁欲生活自己阉割取缔性功能。
/ k1 J! Y* ^4 s8 G: ^( M1 w2 y    第二时期:个人禁欲主义隐修运动(Anchoretism)1 U0 w' {! @+ B
    这种运动是四世纪初掀起,而且可以说这时期禁欲主义成为固定的,永久的形态。这种运动追求在外形上与世界分离,以以利亚,施洗约翰为榜样努力效法施洗约翰穿骆驼衣服,吃蝗虫,野蜜,在旷野上生活。他们的衣服是小衬衫和野生动物的皮,他们的食物是面包和盐,他们的家是地洞,并且他们下功夫在祈祷,默想和赞美,与撒但的势力争战上。2 Q% F4 m& e% \2 T5 d7 t  P
    这种生活方式是由帝伯的保罗(Paul of Thebes)和圣安东尼(St. Anthony)发动的。在东方教会中得到广泛发展,而西方教会方面否认其现实性,没多少人参加,尤其对女性根本不适应。埃及的隐修者中有萨勒百特斯(the Sarabaites),叙利亚有雷摩波斯(the Rhemoboths)等,他们至少有两三名一起生活。
) v1 z8 u; x& w) ?" U: Q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圣安东尼(A.D.250-356)。他在泉水旁或在树下过隐修生活长达九十年之久。他天性安静,喜爱默想,好深思,藐视高等学问,对希腊文化和世俗科学莫不关心,只是热衷于学习圣经、记圣经,而记忆就是他的图书馆。
; y, Z! X1 u8 H8 a% E    他自从听了上帝的声音后,将三百亩的土地卖掉,除了只给妹妹留下的一部分以外,其余的都用于贫困人的福祉上了。他远离教会的中心和周边地区,每周禁食两天到五天,如果吃饭也是每天一顿,而且只是面包,盐和水而已,决不沾葡萄酒和肉食。
/ S6 V. i  ?6 i7 \* F    他作为亚大纳西的朋友,认为阿里乌(Arius)否认基督教神性的行为比撒但更恶。他于一百零五岁时,微笑着离开人世。至去世之前,他的视力仍很好,牙也整齐健康。他那孩童般的谦逊,令人尊敬的单纯,虽没有高深的学问,但在那时期教会中他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
' j+ K; e. l3 f* }3 T" z  [- W    西门(Simeon Stylites),每周一天仅仅是周日进餐一次,四旬节期间连续禁食四十天。他曾隐瞒着苦修于深山,但并不满足于此,后来在安提阿东部,立了一个柱子,在那儿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A.D.423-450)。
0 T9 r0 b- o$ }    开始,他自己立了六肘高的柱子。第二次是十二肘,第三次是二十二肘。最后一次竟达四十肘,是人们为他建立的。柱顶面积仅三英尺,食物是门徒们从梯子送上的。他既不能躺卧,也不能坐,只能站立或驱身向神虔诚敬拜。    因为为了禁食敬拜,他的头触到脚面。旁观者数过他以这样的姿势敬拜神的次数,达2044次。他衣着野兽皮,颈带铁链,圣餐也是在柱子上接受。他经历过太阳光的酷暑,受过漂泊大雨的洗礼,常常被深夜的露雨打湿过,经受过<敏感詞>的怒吼。
$ D* x$ p6 X/ _  f2 @$ _  t    西门为了单单期待永远的上天的赏赐,甘愿每天都过死与殉道的禁欲生活。他每天向旁观者讲两次悔改之道,使上千名的外邦人悔改,甚至向王也传讲神的训诫。    他去世前,不单单基督徒就连异教徒也来瞻仰他。波斯国王、皇帝德奥多西乌斯二世(TheodosiusII)、利奥(Leo)、马西昂(Marcian)等都聆听过他的教导与祝福。并且,也使病人得医治,行了许多神迹。) _% r1 p/ K6 k8 t, D
    在东方教会里,如此在柱子上潜修的修士有但以理(Daniel:A.D.490年死亡),西门(Symeon The Younger:A.D.592年死亡)等人。这修行方法延续到十二世纪, 但西方教会只有一人效法此修行方式,后来被主教禁止而进入了修道院。
5 u+ H' Y& l% x3 k" l) F    第三时期:集体隐修运动(Ceonobitism,Clister)
, l1 k: T+ p7 I/ r8 j( Y2 P' N    一般来说,这也被看作是修道院运动的开端,起源于埃及,学于艾赛尼派共同体。东方教会由圣帕科米乌(St. Pachomius),圣巴西勒(St. Basil)等人开创,而西方教会由圣亚大纳西(St. Athanasius)和圣本尼狄克(St. Benedict)开创。
0 I, t" r3 n7 U+ O  }7 T+ B    圣帕科米乌(A.D.292-379)从同龄隐修人巴勒盟(Palemon)那里学习了达到完全的生活。巴勒盟只吃面包和盐,不沾葡萄酒和油,几乎半个夜晚歌唱诗篇,默想圣经话语。帕科米乌作为巴勒盟的门徒,有时跟着巴勒盟熬夜,一同生活了几年。: W/ `0 Q  _1 Q5 T; E+ O
    A.D.325年帕科米乌组织了修道士的集会,受天使的指导制定了严格的规则。结合农务,织布,编筐等劳动进行灵性训练,不单为自己活着,还注重济贫救伤。
' b# k3 Q& A- e7 E    他去世前建立了八个或九个修道院,有修士近三千名,一个世纪后增长至五万名。他还为妹妹建立了女修道院。
- s" X( u/ W; p$ `, r    但是东方教会伟大的神学家,三位一体论和圣灵论的大师该撒利亚的巴西勒反对过分的禁欲主义,而系统地制定了爱和侍奉、劳动、祈祷和读经等修道院规则。7 S% K4 Z3 q+ @" X  ]& f% `( p: |/ m
    另一方面,北方教会修道院运动也开始渐渐兴起。通过七次漂流生活目睹东方教会修道院返回故里的圣亚大纳修斯将此运动介绍给西方教会,使圣哲罗姆(St. Jerome)、圣安布罗斯(St. Ambrose)、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等都受其影响。1 N% ^8 t. @& n
    第四时期:修道院组织运动
  ~& [, C* q$ n    开创西方教会正规修道院运动的是圣本尼狄克。他在蒙特卡西诺( Monte Cassino)建立了修道院(A.D.529),协调了教会与修道院之间的隔距,制定了合理的禁欲生活规则。    从此正规的修道院得以组织起来。圣本尼狄克创建的本尼狄尼修会(Benedictine),圣多米尼克创立的多明我修会(Domincan),由圣法兰西斯(St. France)创建的法兰西修会(Franciscan)等陆续出现了。  M$ i" [& h. C' g6 k# V2 ?
第二节  信经的形成过程8 h" I. H5 V  N( h( b
   (引言)
4 P6 g: p# m" `    初期教会信经形成过程的最大论争是,围绕着耶稣是谁,圣灵是谁及三位一体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即三位一体是什么的问题。这种问题不是单纯的形而上学、哲学式的论争对象,而是在提出人如何得到救恩(救恩论)、教会的本质和机能是什么(教会论)、以及历史的终末和天国是什么(末世论)等问题的时候出现的教会现实中的活神学(Living Theology)课题。" u( E% N7 z) D) R$ s8 d3 {
    换句话说,初期教会信经的目的不在于把我们束缚于教义的教义化(dogmatize),而在于寻求基督徒生活的灵活化(vivifying)。使徒信经不是将难以理解的文字教义象鹦鹉学舌般说来的,而应是圣灵在我们里面与我们的灵一同来宣告的充满确信的话语。
, B: p5 \- e$ H$ Z4 b    初期教会的信经形成之多样性、复杂的事件和神学立场,在这儿不能一一举例,而简单地将其中核心部分介绍的话,可分两大阶段。一是至A.D.325年的尼西亚会议为止,二阶段是到A.D.451年的卡尔西顿会议为止。1.  到尼西亚会议为止(A.D.325年)% }: d0 H; r- j( Q
    以犹太人为中心的伊便尼派(Ebionites)强调作为人的耶稣在受洗时成为神的义子(Adoptionism),主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义子的因素消失,而只是作为普通人死了,即强调耶稣的人性而非神性。因将耶稣看为义子,所以可能导致耶稣被理解为从属于神的存在。
* P9 s2 I6 d1 P0 h$ N5 v5 \    但是以使徒约翰为代表的初期教会使徒们所攻击的灵知主义,是否认耶稣肉身来到人世的极端论。灵是圣洁的,是善的;肉体是恶的,肮脏的;耶稣怎么能穿戴世俗的身体来到人世间呢,因而主张来到世上的是灵。
" o2 {1 M- m3 G$ s* v, e& q) C    灵知主义相信耶稣披戴假的肉体,而被叫做幻影论(Decetism)。此灵知主义(Gnosticism)不相信身体复活,强调灵魂不灭,即无视耶稣人性,只是强调耶稣的神性的异端思想。  n9 [" v  c# @( o2 p
    神学家奥利金(Origen)虽然是位在神学上留下许多贡献的教父,但是却认为耶稣是第二位神(ζευτηρος Θεος),陷入了耶稣是从属于圣父的存在之从属论(Subordinationism)。跟嗣子论一起从属论算是开辟了类似本质论(耶稣与圣父神的本性不同,而是相似的主张)。+ @; @* k9 _0 k/ i
    阿里乌(Arius)与安提阿学派的犹西比乌(Eusebius)主教(尼科米底亚教区,给君士坦丁大帝施洗的主教)一起主张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上帝的神性不同,而是类似的(homoiousious:ομοιουσιος),并且认为耶稣基督不是永恒的,即否认其永恒性。并且不是存在于创世以前,即否认了先在性(preexistence),将耶稣理解为是创造物中最优秀的存在。这被称为类似本质论。( G/ ?# @& b1 y+ }# R0 [
    对此挑战而登场的同一本质论(homoousios:ομοουσιος)认为耶稣基督的神性与圣父的神性是同一的,因而强调他是无罪的救赎主(Redeemer)。这是由亚历山大的主教亚历山大(Alexander)的主张,被亚大纳西继承发展,成为尼西亚信经。8 q" U$ K- }7 k: G, Y* c$ [. M
    所以,为了在<敏感詞>上达到罗马和平和统一的目的,在君士坦丁大帝召集的尼西亚会议(A.D.325)上,阿里乌的类似本质论被废止,而亚历山大和亚大纳西的同一本质论获得胜利。从此宣告耶稣基督是完全的神(vere Deus)、完全的人(vere Homo),承认因他的恩典得以赎罪,他是我们当敬拜和赞美的永远之神。2.  到卡西顿会议为止(A.D 451)  n9 U' C* T# A' M3 Z
    原是奥利金的门徒的加巴道西学派(Cappadochian school)的三位神学家,即尼斯的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yssa),该撒利亚的巴西勒(St. Basilot of Cassarea)和纳西昂的格列高利(St. Gregory of Nazanzus)倾向于亚大纳亚的同一本质论。他们作为使用希腊语的教父,是形成东方教会传统的神学家们。他们为基督教的圣灵论和三位一体的决定性确立上作了伟大的贡献。
* A1 X" F. k* ^/ a; m    他们争论的对象是马其顿学派(Macedonian school),即也被称诽谤圣灵党派。他们将圣灵解释为能源、能力、感化道德的能力等物质性的,而不是神的人格。如此,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主张圣灵类似本质论的人。) j+ n4 C* u  E+ u. ~2 c% z
    为对抗这种学说,加巴道西学派不仅强调基督,而且强调圣灵具有与上帝同等的同一本质的一位,主张在位格上圣父、圣子、圣灵都具有同等性(equality)。最终,他们使用三位虽具有一个本质(μια ουσια),但有三种存在形态、三个位格、三种作工(τρεις υποστασεις)的新用语“μια ουσια”和“Τρεις υπστασεις”,即他们用这两个词语确定三位一体,成了大神学家。
& ^: U& r/ j3 O2 W5 {0 W, P' r    所以他们认为圣父是自有永有的,圣子是永远出生的一位,圣灵是永远出来的一位,而且圣灵与<敏感詞>两位(圣父,圣子)一样接收我们的敬拜,听我们的祷告,是我们信仰的对象。$ ?' f8 n9 A( m, j' w, Y/ s7 j' ^
    最终,在第二次普世教会公会义(equmenical),即君士坦丁堡会议中马其顿学派(Macaclonian School)被定为异端,而加巴道西学派的圣灵同一本质论和三位一体论被确立为正统教义。. U* n2 q# a& `# G
    加巴道西学派虽然强调圣灵由圣父而来,但没解释圣灵也从圣子而来(filioque),因此他们的解释成为东方教会圣灵论的传统。然而圣灵也出于圣子的奥古斯丁的解释成为西方教会圣灵流出说的传统。7 o: B7 D9 B: M4 ?
    而且奥古斯丁和德尔图良一样将用拉丁语“περζονα”来表示希腊语“υποστασις”,结果并没能完全正确地表达其含义,因persona解释成脸(face)或面罩(mask)。所以拉丁神学家(奥古斯丁和德尔图良)用persona翻译,会引起很多误解。
, F, z4 e, ]# y' b  U7 b    他们还强调三位一体的关系象一个人的人格分为记忆、理解、意志的三个部分一样。他们主张三位的爱之亲交关系,因而比起三位的三种职能(三个分工),更强调三位的统一性(Untity :Oneness)。
1 f: k& V$ t5 @2 |3 {/ M1 E    第三次公会议(A.D.431)在以弗所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耶稣基督的人格(persen)里人性和神性是如何结合的问题。这是安提阿学派和亚历山大学派之间的最大争论。3 }$ [+ F9 _8 ?7 b+ A0 Z
    安提阿学派强调神性与人性的分离,比起认为耶稣是救赎主,更认为他是信仰的开拓者(pioneer)、榜样(example),即强调了参与基督人性的救恩论。他们认为耶稣的人性更重要。聂斯脱利(Nestorius)主张耶稣分为灵性和肉体性,神性和人性的解释,即耶稣具有两种本性的两个人格(Two persons in two natures)。挑战聂斯脱利派的是亚历山大学派神学家亚历山大的奚里耳(St. Cyril of Alexandria)。
3 h! u3 ^/ O: A, B    亚历山大学派大体上强调神性,而树立了这种观点,由亚历山大,亚大纳西等人继承。奚里耳解释两个本性(神性、人性)在耶稣的一个人格中达成统一(One person of two natures),而强调了两性的协调和一致(Communicatio idiomatum)。奚里耳还解释说耶稣的灵体(神性与人性的协调)是无所不在(ubiquity)的,因而他解释说耶稣的诞生是神的诞生(Theotokos:Θεοτοκος)。他的解释成为以弗所会议的胜利者。对此,聂斯脱利反驳问,怎么能认为是幼小的婴儿上帝,是躺卧在摇篮的上帝呢。结果,聂斯脱利被定为异端。; k! H  E  X. [5 i
    但是在第四次公会义的卡尔西顿会议(Chalcedon Council: A.D.451)上安提阿学的观点要素和亚历山大学派的观点要素合而为一,即根据罗马主教利奥的提议,亚历山大的两本性的统一(Unity)和安提阿学派的两本性的分离(Unity in two natures)介入在一起。
, u9 c/ q& V6 D* `  T    从此,不是在以弗所会议中胜利的奚里耳的由两性成为一个人格体(of two natures)的主张,而是安提阿学派概念的在两个本性里(in two natures)统一为一个人格的观点(Communicatio idiomatum) 得以被宣扬。
1 A! k+ ?' |) ]; J; U" w    结果,再一次确认同一本质论和三位的同等性,承认是完全的神(vere Deus)、完全的人(vere Homo),而且结合安提阿学派观点的要素和亚历山大学派观点的要素,认定互不混淆(without confusion)、互不变换(winthout change)、互不割裂(without separation)、互不分开(without division)的两性协调统一。
  G: C/ ~" i% s- f- I   (尾言)
7 l7 e5 c4 C* t1 d0 i    最终,初期教会的信经结论如下
, ~0 L4 {& @, a( z- C# q    第一,耶稣基督、圣灵、圣父是具有同等地位,同等本性的完全的神。9 A$ N! ]3 i3 b. l' v
    第二,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赎的主体(救赎主)、神是创造的主体(创造主)、圣灵是在我们里面完成救赎,使我们成圣的主体(救赎的完成者或Sanctifier,或life giver)。
9 u4 E+ E+ G0 N5 S    第三,宣告耶稣是与我们完全一样的人(人性),是绝未犯过罪的神(神性),并宣告他是永恒的。6 C6 V- x$ n. \# E; {
    第四,圣灵也是接受我们敬拜、赞美、祷告的对象,是帮助我们用心灵和诚实献上敬拜、赞美、祈祷的人格性的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