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基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1 20:58:06
|
只看该作者
授箓
授箓是符箓道派收受弟子,建立和扩展教派组织的基本方式。所谓箓,又称道箓、法箓,是一种记载神吏神将名箓的文书,我们在谈道符时已经作过简单扼要的介绍。授予某人道箓,意味着正式接纳他为本派弟子;得受某一箓,则表示该人已经正式皈依道门,也标志着他在道派中处于什么地位。授箓时实际上与授符联系在一起,所以泛称为授符箓。
授箓制度起于正一盟威道,后来形成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着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后,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后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敏感詞>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后,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清微、净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敏感詞>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箓向高阶迁升,便意味着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历元,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于宋代,先后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后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但因遭受近代的<敏感詞>动荡和<敏感詞>变革,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有严格的仪轨,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于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后登真。」因此受箓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于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敏感詞>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繁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由于<敏感詞>变革方面的原故,也由于中国国内经历过多次<敏感詞>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敏感詞>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1995年12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
放戒
放戒是全真派的收徒方式,据说起于邱处机,但实际上将它公开化,并且广泛举行始于清初王常月。全真道的放戒虽然传说起自邱处机,但在明末以前,一直没有公开向<敏感詞>广行之。直到清初王常月,才举行公开放戒。他传出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统称三坛圆满大戒。从北京直到云南都有他传戒的足迹,使得放戒成为全真派传播的重要方式,也因全真派的散布于全国,其放戒活动也造了极大的声势。
放戒有严格的仪式,不过当代的放戒,也已经精简,以适应时代的风尚。古代的放戒,一般要经历一百天整,其中自然包括的许多仪礼。近代以来,由于<敏感詞>动荡,放戒也难以正常进行。1947年,四川成都二仙庵举办过一次放戒后,停顿了四十余年,直到1989年11月(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才于北京白云观举行四十一年后的第一次放戒。不过比起原来的做法,时间大为精减,由原来的一百天,改为二十日。但基本的仪式仍旧保留。在二十天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考偈;審戒、誦皇經、禮斗懺;討論戒條、傳授衣缽、發戒牒、普表謝神,以及做鐵罐施食道場。在放戒中設傳戒律師,并請有協助演禮的保舉、証盟、監戒、糾儀、演禮、提科、登籙,及引請等大師。根據中國道教協會的決定,放戒已經列為經常制度,有條件的全真宮觀均得舉辦。繼北京白雲觀後,四川青城山等處也舉辦了放戒儀。全真道組織制度的收納信徒方式於是更加正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