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返回列表
楼主: 曼城茶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死与自由 瑜伽实践的西方阐释》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23-9-2 11:57:37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3-9-2 13:04:1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3-9-3 20:49:37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书评:
《不死与自由》阅读笔记

这是一本由罗马尼亚著名宗教学家伊利亚德著的瑜伽研究书。罗马尼亚国家不大,有伊
利亚德这样一位国宝,确实是很难得的事情。尤其是他的《宗教思想史》。可惜鲥鱼有
刺,海棠无香,这《宗教思想史》是个大坑,作者只完成了大半本就撒手人寰了。

《不死与自由》的翻译有够差劲。该翻译出来的的很多词汇,译者都没有翻,或者乱
翻:比如把“比丘”,翻成“比库”,“Bon-po”是啥东西他不知道,“长春”不懂得
是丘处机道长,“LuanTai”不知道是汉武朝的方士栾大等等等等,尽管大部分情况下我
还是可以猜出书里究竟说了什么,但我还是要感叹一下译者的专业精神。我翻译巴哈欧
拉的《七谷书简》时可是把背景资料查得一清二楚的,自己还加了不少注解,译者就差
远了。世界上怕就怕在“认真”两字啊。

这本书有这样一个结构:第一章是讲述瑜伽的原理;第二章是瑜伽的基本实践技术。主
要是援引Patanjali的瑜伽经。第三章到第八章可以说是分论,分别讲述了瑜伽和婆罗门
教(奥义书),瑜伽和摩诃婆罗多(尤其是薄伽梵歌),瑜伽和佛教,和密教,和炼金
术,和萨满之类七七八八的土著传统之间的关系。最后来个总结。
作者是从学术上研究瑜伽的人,他无意进行修炼指导的工作。相反他认为修炼瑜伽“不
像有些业余爱好者常常主张的那么容易”。他对整个瑜伽体系的阐述是本着西方文化的
背景进行的,他不讳言“一个人接近一种异在的灵性(spirituality)时,他理解的主
要是由他的意志,他的文化倾向和他所属于的历史时刻所预定的那些东西。”那么他究
竟从要从印度瑜伽里寻求什么呢?我觉得他要找的是瑜伽理论里对人类的“时间性”和
“历史性”的超越。他说,“人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的和历史的存在…依然统治着西方
哲学…甚至…向人建议…完全接受这种时间性和历史性”。

但是印度的瑜伽术就与西方传统大相径庭。瑜伽大师们同样发现了人类的局限性,但他
们不是无奈的接受,而是创造出一系列的手段,意图以自己的,或者神祗的力量超越出
这个有限性。例如摩耶,不但被理解为幻象,而且“首要是历史性”,“不仅是永恒的
宇宙中变易的存在,而且首先是时间和历史中的存在”。所以“人一方面发现自己在时
间中,被抛给历史;而另一方面,他知道,如果他放任自己被时间性和历史性消耗,他
就会被‘打入地狱’;结果他必须不惜一切去在此世界找到一条通往超历史和非时间层
面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瑜伽起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作用。

【濯缨楼主按:西方和印度出现这样的分歧不奇怪。基督教本身便是历史性的宗教,基
督诞生,受难,复活,再临在基督教的教义当中是活生生的历史事件,都被认为有很强
的历史价值。印度则不然。比如佛教,尽管也不否认佛陀的历史性,但它认为,释迦之
前也有佛,释迦之后也有佛,十方三世,处处皆是佛陀。佛在,佛法有人传,佛不在,
也有人自己“独觉”。佛陀的历史重要性比耶稣基督要差远了。至于印度教正统,我相
信,历史性比佛教更不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3-9-3 20:51:42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书评继续: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原理篇


一 瑜伽的原理

作者用四个概念来概括印度灵性的核心原理:羯摩,摩停べぁT谡饫铮髡?
虽然没有提及,但是我在暗中觉得这四个概念和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有着相合之
处。摩耶者,幻像也,在虚幻中生活和死去,轮回不尽,是一种痛苦;羯摩者,因果业
报也。因为这种因果链,才有无尽的苦难,可以归为“集”;涅磐为“灭”,瑜伽为
“道”。

毕竟佛教也是印度宗教的一支啊。尽管正见不同,但是从结构到修持,两家还是有着共
同的对应的。
瑜伽(Yoga)在语言学上,从词根(Yuj)衍出,和英语的“Yoke”是千百年前的同源
词,“轭”的意思,引申义是“绑定”,“抓紧”。这里体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吊诡:
为了解脱,首先就要把自己和一个什么东西“绑”在一起。具体在瑜伽术里,就是把自
己和某种修持捆绑起来,相信它,依靠它。

印度正统的瑜伽派,是Patanjali的传承。所谓“王瑜伽”,“八支瑜伽”便是。这个瑜
伽派不但是一种技术,还拥有一套成体系的哲学理论,列于印度传统六派哲学之林。但
是除掉这种正统瑜伽外,印度还有一系列非正统的瑜伽传统。佛教有佛教的瑜伽,耆那
教有耆那教的瑜伽,密教也有自己的传承。

Patanjali不是瑜伽哲学的创造者,他是一个总结者。修炼者的智慧是无穷的。但是需要
一个人把他们的种种说法汇集起来。

Patanjali的瑜伽哲学参考了古印度六派哲学中的数论派。事实上从哲学层面上看两者差
别甚少。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1:数论派是无神论者而瑜伽派相信最高神—大自在天;
【濯缨楼主按:瑜伽派信仰的这个自在天是一个颇为抽象的形象。没有什么神话传说附
丽在它上面。这个神也委实不是一个造物主,因为瑜伽派信仰里参与造物的是原初物
质。自在天是一个得到解脱的神我。在《瑜伽经》( 2:45)里Patanjali曾经说过,通
过敬自在天,修行者能够获得解脱,但是不敬,通过一系列的修行经验,也还是可以解
脱呀。所以这个神的用处不像其他派别里这么大。按照金克木老先生在《吠檀多精髓译
注》的前言里说的那样,“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而已。

但是在后世修道人的评论当中,自在天的重要性却不断提升。因为后世的印度比
Patanjali的年代更富于神秘主义和对神的虔诚崇拜。】

2:数论派重视知识而瑜伽派重视修炼。

印度思想在后期的主流是吠檀多派。和数论—瑜伽派不同的是,吠檀多主张一个虚幻的
世界,而后者的世界是真实的,尽管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自我(Purusa)因为缺少知识
而受到约束和禁锢。

Patanjali在《瑜伽经》里认为,“差别的一切确实是苦的”。当然这不是他的独创。因
为他在佛陀之后数百年。这事实上揭露了印度的一种时代精神。但是印度人在揭示苦的
同时并不陷入悲观主义。相反“如果人知道怎样从苦难中解放自身,苦难就不是不可改
变的”。

那么,人类应该怎么解放自己呢?作者归结出两种手段,一是知识(吠檀多,数论),
二是技术(瑜伽,大部分佛教流派)。当然我有不同看法,佛教与其说是重视修持,不
如说更重视知识(般若)。但,即便是知识,如果目的不是为了拯救,那也是没有价值
的。形而上学也就是灵魂的拯救学。在这里,我发现,印度的智慧、般若呀其实和诺斯
替的“诺斯”还是挺相似的,这种相似主要不是在具体内容上而是这种“神秘知识”的
目的上。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把诺斯替的起源归结到印度精神。当然我不清楚这个说法对
不对。总之,它和希伯来的想法有天壤之别了:“人类生活的可悲性并非由于一种神圣
惩罚或原罪,而是由于无知……一种形而上学的无知。”

神我(Purusa)是一种除了佛教和顺世论外,所有印度哲学都承认的神秘东东。在吠檀
多里它又叫Atman. 在数论—瑜伽系统里,这个“神我”没有什么性质,只能知道“它
是”和“它知”。
神我没法被表述,我们可以通过否定的说法去认识它。

数论—瑜伽系的另外一个概念叫“原质”(Prakrti).顾名思义这是一个物质性的概
念。和神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认为他们两个都是真实的东西,不是虚幻。

原质可以继续变化发展。它发展出“菩提”,又称“觉”,成为理智之基。菩提又发展
出“我慢”,作为自我意识而存在。从“我慢”又构造出主观客观的一切事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论派把心理现象和客观世界都用物质来含摄,而无关于精神。即
便是理智本身也是物质性的,而不是精神性的。精神性是被动的东西。但是精神却在使
用物质。神我(Purusa)在万物之中—因为万物是由简单的原质所构成的复杂的综合
体,那么,创造这样的综合体,必定有它们的使用者存在,这个使用者,不是心智,不
是意识,因为心智与意识都是物质性的---所以必然是非物质性的神我(Purusa)。

另外,心智运动必然有一个主体。《数论经》说过,快乐不能被快乐感觉到,而如果它
能被痛苦感觉到,那就不是快乐的经验了---所以必然有一个超越快乐和痛苦的本体来感
知这一切,这就是神我的存在的依据。

【濯缨楼主按:在西方人看来,无论是数论还是瑜伽都陷入了悲观主义,因为西方人注
重人格的保持,人格,在英语里是Person;例如三位一体的涵义就是“Three person
but one God”,所以可以看出,即使是上帝,它的三个成分仍然有独立的人格性,可见
他们对印度思想里这种毁灭人格的理论觉得很不爽。但是“就印度而言,最重要的问题
不是拯救人格,而是获得绝对自由”。】

Patanjali越出数论的地方在于他不相信仅凭形而上学的知识就能引导人解脱。人们需
要生理—心理的实践。因为在他看来,即便形而上学上的无知被解决了,人们依然在潜
意识里保留有痛苦的根源,它无时不刻会从潜意识层面越到意识层面上,造成人们心灵
的新一轮束缚和痛苦。这种潜意识,又叫“熏习(Vasana)”。

“熏习起源于记忆”。【濯缨注: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唯识论的形象。】

为了解决熏习的问题,必须通过修行。


Patanjali认为,人类的意识分为三种:幻象、日常的经验认识 、瑜伽者的灵觉。第三
种是真的。他需要消除前两种,然后通过三昧,最后求得自由解脱。

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这样一种关系,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关
系。数论—瑜伽的思想并不把物质世界—在他们的理论里包含了物质、还有人类的感
知、思维理性等等——看作是一种完全负面的东西。事实上,经验有双重功能——既
“奴役”人又能激励人去解放自身。人必须顺着这个物质世界(经验世界)Purusa,而
不是单纯地否定掉物质世界(经验世界)。

“这是印度思想特有的概念”,伊利亚德说。
【濯缨楼主按:反正这种依靠经验超越经验的说法,我并没有在诺斯替的经典里看到。
到底印度人要比波斯人和埃及人高明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3-9-3 20:53:09 | 只看该作者
转发书评3:
《不死与自由》笔记 之八支瑜伽篇

二 自主的技术

在这里伊利亚德介绍的是Patanjali的八支瑜伽。何谓八支?
1 禁制;2 遵行;3 坐法;4 调息;5 制感;6 执持;7 禅定;8 三昧(Samadhi)
这八支,我们可以理解为修行的八个必修阶段,除非有什么特殊情况,否则一个人是不
能随随便便的跳过任何一个阶段的。

禁制 和 遵行 是进行任何修持的最初前提。这相当于佛教的戒律。禁制也是五戒:杀盗
淫妄贪。这和佛教的五戒基本上差不多。 所以佛教说戒律是天人共法,伦理上印度诸宗
教的道德标准都是差不多的。遵行,就是在正面上应该实践的东西,比如说学习那一套
瑜伽的形而上学之类的,甚至是重复发出OmOmOm的声音。

真正的瑜伽技术从第三支开始。所谓的坐法在《瑜伽经》里只是略为描述了一下,因为
这样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导师(Guru)而不是书卷传下来的。当然在各种坐法里,最有名
的应该是那种左脚搁右脚上,右脚又搁左脚上的莲花坐法。伊利亚德说,这是要“通过
拒绝顺从最基本的人类倾向,消除(或超越)人类处境”。

然后是调节呼吸。作者出于八卦,把瑜伽的调息和道教的胎息、伊斯兰教的调息、基督
教静修派僧侣的调息对比了个遍。它们的技术是类似的,但是目的却不一样。基督教是
为了更好的准备好祈祷,而印度人的自在天绝对没有基督教的上帝那么重要,调整呼吸
是为了统一意识,准备冥想。【濯缨按:伊利亚德提到了“周朝的一个铭文证实了在公
元前六世纪有一种呼吸技术的实践”,这里大概指的是《金人铭》】

这里的“统一意识”意味着什么呢?原来印度苦行者承认有四种意识状态:清醒状态、
梦境状态、无梦睡眠状态和木僵状态。统一了意识的人能够洞察这些状态,比如,他在
清醒地意识到睡眠的意识。这一点平常人做不到。例如,凡人就不能在做梦时清楚地得
知自己在做梦,并且,入睡的那一刹那,人们是无法觉知的,但是瑜伽有成的人们可
以。


“制感”是什么步骤呢?按照《瑜伽经》原书的说法,“制感可使感官不与它们的对象
接触,(产生)与心的本性类似(的状态)。”伊利亚德评论说,“当理智希望认识一
外在个体时,它并不利用一种感觉活动;他能以自己的力量认识这一客体。由沉思直接
得到的这种认识,从瑜伽的立场来看 ,较之平常的知识更为有效。”

最后三支被合称为“总制”。这是瑜伽修持的最后阶段,只有当修行者完全的控制了他
的身体和意识后才能实现。所以就不能过多的评述了。三昧(Samadhi)是在佛教文献里
也经常遇到的,这里作者把它翻译成“平衡”,而本来梵文的意思包括“结合,整体,
思想的完全集中”,等等。总之它就是瑜伽修持的最终结果和皇冠。事实上这三样东西
都比较接近。从“专心”走向“冥想”不需要任何新技术,而一旦实现了“专心”和
“冥想”,则达到三昧也不需要更多的瑜伽训练。

三昧分两种,有想三昧和无想三昧。伊利亚德描述:“当三昧是在一个客体或观念的帮
助下实现时,称作有想三昧。另一方面,当三昧是脱离任何联系而实现时,他就实现了
无想三昧。”

【濯缨按:我读到这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联想起《庄子·逍遥游》的一段文字来。在那
里,不管是大鹏扶摇直上还是鲲鱼击水沧海,都需要依靠;哪怕是列子御风而行,也需
要风助它一程——“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而真正的高人却“乘天地之正,而
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这里的有侍、无侍之辨,和有想无想三昧
的区分,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我只是说这两种说法气质比较类似,具体的含义自
然有很大差别。比如在《庄子》里达到无侍是顺从万物之性,“與物冥而循大變(郭象
注)”,而在瑜伽派的哲学里,到达无想三昧之前,需要充分体验有想三昧,最后它才
能作为一种“狂喜”来到。】

有想三昧包含了四个阶段,与之相应,佛教的禅定也是四种,这两者之间应有一紧密的
关系,有学者曾经提出瑜伽派的说法在先而为佛教而承续。我对佛教禅定不太了解,所
以无法评论。至于佛教和瑜伽派说法的具体出现时间,也不容易考证,因为《瑜伽经》
虽然晚出,但是它里面的理论,不一定就很晚,搞不好也要比佛教早。而且佛教的特色
不在瑜伽修习,而在于理论教义,所以很可能四禅的说法是从外边学来的。

至于无想三昧,作者说,有两种方法达到它。对于一般的瑜伽行者而言,靠的是瑜伽修
炼,具体来说,通过信、力、念(记忆)、定、慧五种方法【濯缨按:译者又乱译,他
不知道这里有专业名词的啊!在佛教著名的三十七道品里,这五种东西构成了五根和五
力,另:“力”,在佛教传统里也可以译作“精进”】;而对于神和“并入自性者”而
言则是自然产生的。

无想三昧的最后结局就是解脱。我们复习一下瑜伽派的理念,他们认为解脱指的就是神
我从物质(原初物质)里解放出来。但是实现解脱的人,毕竟还没有死呀。没有死,那
谈什么从物质中解放出来呢?伊利亚德意识到这样一种悖论:“他在生活中,却解脱
了;他有一个身体,却认识到自身非因而是神我;他生活于持续中,然而同时分享着不
朽……但是,印度精神从它的开始就已倾向的,正是这种悖论倾向的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3-9-3 20:58:36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是俺的观点:
书的作者是学者,而不是实修者,因此他对各种修行体系的认知存在本质上的不理解。
例如道家的胎息,它是到某个修行境界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后天人为的造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3-9-3 23:00:0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3-12 10:41:54 | 只看该作者
好人一生平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8-14 10:43:04 | 只看该作者
不死与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8-14 11:21:27 | 只看该作者
瑜伽实践的西方阐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