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 12:35:5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关于“左脑型”和“右脑型”的心理测试游戏,由于传播中的信息损失和变异,有人把它当作了智商测试。这个问题曾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有些人说看到舞蹈者反复变转方向,有些人就是看不出来,难道仅仅凭一张旋转的舞蹈图,就能测出人类的智商吗?
左脑型 VS 右脑型
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大脑工作原理》一书中指出:“在对大脑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特定的功能可能源于大脑的某一区域。大脑的损伤和撞击是判明这种功能区域的第一个指示器。例如,撞击大脑的左半球会引起身体右侧瘫痪,比如右腿、右手臂和右手的瘫痪。与此类似,撞击大脑的右半球会引起身体左侧部位的瘫痪。”这是左右脑思维模型划分的一些生理依据。
下面是1976年美国的《科学新闻》发表《半脑分工的临床及实验证据》
(Science New, Volume 109, #14, 219)
半脑优势之临床及实验证据:1976年
为什么会“忽而正转忽而倒转”呢?
这种现象在古希腊就被发现了:如果我们有机会看瀑布,试着注视瀑布的流水,一段时间后(约30秒),然后转头注视附近的悬崖,就会觉得悬崖似乎有自下而上的移动现象。直到1834年,Robert Addams在苏格兰偶然发现了这个现象后,才形成了现代报告。这种移动错觉,在心理学上称为“视觉后象”或者“运动后象”。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
你将看到灯泡发光了!
这是怎么回事?!
凝视黑灯之后看白色屏幕然后看到的明灯被称作后象。当你集中注意力注视黑灯时,视网膜上的明度感受器接受外来光线,其它的神经细胞从这些感受器上接受信息的输入,当你凝视时你的感受器逐渐变得不敏感了。当你持续看某个刺激物时你的视色素被漂白了,去敏感性的细胞对观察图形亮的部分更为敏感,但对暗的部分不敏感。所以当刺激变成白色时,原来最疲劳的细胞的反应比它邻近细胞更强,产生更亮的后象,好象是一盏点燃的灯。这是一个负后象,亮区域变暗,正后象也存在。
大多数后象只能存在几秒种,因为光刺激不是足够强,所以神经细胞很快就能恢复疲劳。视网膜的去敏感化是很重要,与变化的刺激相比一个不变的刺激往往会被大脑忽略,这是因为变化的刺激通常更重要。去敏感化也造成了后象。我们常常注意到后象,比如看到灯的闪光,太阳或是被突如其来的车灯照得眩晕时。这些后象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为保护你的眼睛,决不要看强的光源,尤其是太阳。英国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右眼视网膜有一个永久的小孔,这是他在注视太阳两分钟时留下的。在这个实验后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想看看这种损伤是否对视觉有影响,他闭上眼睛时看到一个淡绿色的圆盘(正后象),睁开眼睛时后象就成了黑色的。幸运的是几年之后他的视觉恢复了正常,这是由于他的大脑的功能弥补了视网膜上的损伤。
“视觉后象”现象可以通过视觉神经元对“运动轮廓”的选择性适应来解释。在1963年Barlow和Hill就已经对这种现象有过专门报告。在没有图像运动时,视觉细胞会调整为不同的方向,以保持均衡的反应。当出现特定方向的运动时,变会打破细胞原有的这种平衡,从而促进细胞调整为相反的方向,继而产生了错觉。
几乎每个人都见过“舞蹈者的旋转”?
在前面的解释中,我们已经得出:你无法从任何静态的画面中判断出舞蹈者的旋转方向。是否满足了这个条件后,让物体产生特定方向运动就能产生错觉了呢?我们没有做过实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验证。下面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现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观察一下您的周围是否有电扇,如果有,不妨打开,然后注视电扇的转动,过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和上面的舞蹈者一样:电扇忽而顺时针旋转,忽而逆时针旋转,甚至有时会有停止不转的感觉。是不是很有趣呢?更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可以通过参照系解释,在心理学可以通过视觉后像解释,在生理学上可以通过视觉细胞的调节解释,“条条学科通真理”,:)
[ 本帖最后由 ECHO 于 2009-4-2 12:4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