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自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第六章
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转化的法门。转化运用得当,可使人由无明变得有智慧。「转化」(transformation)一词,此处使用代表的意义是特指一个人内在革命性的转变。怛并非改变本质,而是指真正的本质得以显现。佛法的修持是转化的历程,透过净化把原本就存在的本质,做最好的张显。它使你能克服种种的二元对立与染污,使被遮蔽的怫性、你的究竟的认同,得以显现而证悟。它不是把人变成另外一个原本不是的东西,也不是输入什麽新的物质,它是使你转化为究竟的本然的自己。
修持佛法并不是使坏人变成好人,而是透过转化,使坏人改进,渐渐地反应出他本来的善的自性。就像前面曾说过的,因为人入皆本具佛性,所以这是可能的。究竟上是没有坏人的,究竟上每个人都是善的、聪明的。完美的。有时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善良面,即使是在敌人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善。不管他们看起来有多麽的壤,或曾做何等罪大恶极之事,敌人也会有他可爱之处及优点。由他们的壤之中,仍偶尔会闪现佛的自性的灵光。由相对的染污转化为究竟的完美,是每个人必走的路,不论是我们自己或我们敌人,每个人都要去完成的。转化可以透过修持佛法而达成。
中世纪的冶金师宣称他们可以化铅为金。铅与黄金比,是没有价值的东西,炼金师想要找特殊的元素或称哲学家的宝石,将较顿性。较没有价值的物质,转变成无价之宝。以中世纪的冶金师的想法来比喻佛法所说的转化,这个相对的世界就是铅,究竟的佛性是黄金,点石成金的魔法术就是真实持久的怫性的了悟,这需要花很多心血才能达到,怛了悟的一刻,就像突然的奇迹。
有时我们自己感到迷惑,有时觉得别人陷在迷惑当中,我们看到自己。他人许许多多的染污,当然,我们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以佛法为准则,我们将发现没有任何人在究竟上是染污的。迷惑的。迷惑及染污只是相对的缺点,只要对转化的方法稍有了解,我们就有展现潜能的工具了。有此了解,修行就变得比较容易,我们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目标就是要了悟我们究竟的潜能,怫陀所教授的禅修或其他方法,顿时也变得有意义多了。坐在蒲团上,安静自己的心,让明觉进入,就变成很实际的。不再那麽怪异的一件事了。以一颗平常心,做我们所能做的,日复一日,终达证悟。
当我们想去了解佛陀是怎麽样的一个人,开悟的菩萨又是什麽模样,则转化的概念将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因为佛陀即纯然。完全的转化。他的究竟潜能已完全的开展,不再有什麽需要发展了,他是解脱者,他无可限制。他显示众生最终的目的地给我们看。佛陀也曾是我们中间的一份子,但经由他的努力,他转化了。菩萨尚未完全的转化,怛已很接近,菩萨的潜能尚未完全地开展,而且尚未达无限。在究竟上我们跟佛陀没有两样,但在相对的发展上,我们是无明的、染污的,以及平凡的——相对于佛陀则他是已经完全证悟的生命。究竟上,大家相同,所有的潜能,都已具备在那里!
知道如何转化,将相对的环境转为究竟潜能的显现,是相当大的一步。仅是智性上的了解,就足以转化一个人的世俗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成为一种转化的行为,这也是怫陀对于解脱最基本的告诫:解脱不是创造新东西,是由你的内在解脱。转化就像蚕蛾或蝴蝶生命的历程,美丽的蝴蝶是由蛹,孵化出来的,它生命的开始,是条又丑又毛茸茸的毛毛虫。经过充满危险。痛苦的历程,成虫蝴蝶破茧而出,自由翱翔、振翅,及展现它彩虹般的双翼。蝴蝶早已在毛虫之内,佛性及究竟的解脱也早在所有众生之内。经过艰苦历程之後,神迹般的证悟到未来。众生由有限。无明、痛苦,及至于是个坏人,转化为无限、聪明。有悲心的菩萨,最终证悟成怫。释尊教授转化的方法,再详细不过,佛法教我们如何将每一种的染污转化为智慧,将每一种限制转化为无限的解脱。以上是我们由转化的角度来看佛法。
转化的方法
依传统,佛教徒以皈依怫、法。僧三宝为修行的开始,皈依後,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因为众生皆具有佛性,所以可以说每个众生都是佛教徒,所以,皈依只是一个正式的形式。
这样对佛法的了解——即众生内在鲜活的本质——己超越只把佛教当做一种宗教或派别的限制。佛教,事实上,已受限于它的名称,它被视为是[教],就已陷入肤浅的巢臼。佛教徒变作形成某个社群的藉口,佛法变成是种生意,这些都与真正的佛法无关,当然,因为有某些原因,才会形成这样的结果,人们总是这样处理事情,这也是种染污的一部份,是无法避免的。把这点放在心上,我们应该越过这个陷阱,修习真正的佛法。佛法真正的修持,不需要日本昂贵的锣与铃。西藏的地毡及供桌、中国的瓷瓶和明朝的佛像。而是要诚实的自我评鉴。省察,每一刻每一刻都不忘唾弃如蛹般的染污,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不管你使用何种语言,什麽样的配备,以及屋内如何地装饰。
由皈依佛宝、法宝、僧宝开始,我们以佛为榜样的皈依佛宝,佛是究竟证悟的导师,成佛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皈依佛法为修行的道路,在道上渐渐进步而达最终目的地。僧宝是我们的老师,是修行的向导,是修行道上提供我们协助的朋友。佛法的「皈依],不同于一般依靠某人或某事的皈依,那种皈依随时有可能倒塌。佛法僧是永远可信的精神皈依。
正确的皈依就是种转化的行为,传统上,皈依被视为转化的第一步,但这只是肤浅的看法,一个生命可能在很久以前,甚至几辈子以前,就已开始转化了,此生的皈依,只是依循正规的仪式式,确认或再确认要行转化的承诺。
皈依佛,提供渴望证悟的人,无穷地信心与鼓励,佛陀没有任何一点是不可信赖的。正确的皈依应该是:一个人能全然地毫不动摇的信赖佛陀。这是可能的,且不危险,因为佛陀是个完全的证悟者,他不会带领任何人走向迷途,殊胜的信心,应可在刚开始的这一刻就建立。当一个人皈依时,他已经在做一种转化了,他一辈子寻寻觅觅,不信任任何事物,因找不到可信赖者而感到失望:转而得到一个无限安全之处,对一个已证悟。超越了一切的生命(已成就了一切的佛陀)产生了深刻的信心。
另一层次的皈依佛宝,是视成佛为我们活著的究竟目的。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直到成佛为止,成佛是最高的成就。释尊也是由一个平凡有染污的人开始,与我们大家一样从皈依三宝开始,释尊後来证悟成佛。知道这点,我们皈依时,就有了目标,知道自己究竟的潜能及日後的目的地为何,无可否认的,若能使一个被染污牺牲的弱者,既无信心又无方向,转变为有目标、有安全感的人,则是一大功德。
皈依法宝则信心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佛法提供我们达到目标的方法。若无方法,则证悟的念头无异只是个理论上的可能罢了。佛法清楚的界定了一步步的过程,让我们去除现在所有的种种染污,渐渐开展我们的心灵,而达最终的了悟。与佛陀同世,而能亲自聆听佛陀开示的人,是有其限制的,因为时间就是个限制。佛陀不能在其亲身讲法的期间,就传授超过八万四千法门的方法,然而这些法教已足够适用于各种不同限制的众生。这麽多的法门,足够我们用以成就证悟,若我们依照佛法清楚的指示去实践,我们一定可以有完全的信心,此道路能带引我们达到证悟。由于对转化方法的无知,一个人仍会陷于迷惑和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若他知道佛法有很详尽的指导,有张清楚的地图,指示每一个位置的遵循方向,如何前进,渐渐解脱,直到最终的证悟,则他马上能够转化。
僧宝——菩萨、精神导师、心灵的朋友——能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向僧宝学习,一同修持,与他一同分享在修行道上的经验。以上是僧伽在藏传佛教里的字义。佛陀的法教是殊胜的,但若没有僧宝,一般人很难了解佛法的深意。有人可能对佛法的某个主题感兴趣,找佛书来看,觉得很棒,就依著自己的理解去修持,但这样会有所遗漏。你如何判断你理解与修持是正确的呢?若无心灵巳有相当证悟又有实修经验者的指导,你不能确定你的修持方法是正确的。而没有经验的人又如何知道呢?没有正确的指导,又不清楚正确的觉受为何,一个人可能愈做愈错,严重的错误,会阻碍你的进步。
僧伽是佛陀的追随者,他们已实修过佛法,他们持有佛陀二千五百年前传递到今天的无间断的传承。我们由僧宝处学习,知道什麽才是正确、纯净。无偏差的教导。这些法教都经过大成就者的检验,在代代相传的过程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检验。这样的传承,带有很强的加持力,加持在虔信与慈悲心中再被强化。傅承始自佛陀传予他的弟子,再由弟子传子弟子,弟子成为实行者,再成为老师,如此代代相传。在这麽长的传递过程里,傅承的加持能量不断被累积。
皈依僧宝是领受相同传承。接受在你之前修行者所获得的相同加持的第一步。这里面有加持,有殊胜的法教和守则。皈依僧宝,就是找到了正确的伴侣,你对他有信心,能向他学习正确的法门;而且可以由他那里获得佛陀无间传承的加持,所以,皈依僧宝与皈依法宝相似。法宝是佛陀的法教,而僧宝持有法宝,所以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当然,找到正确的老师非常重要,僧宝必须具足资格,不仅是知识上的,而且实修上的证量皆应具足,此外,还要具足慈悲心。如何选择上师,佛陀也有开示的。
转化的进一层修持,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在大乘及金刚乘的传统里都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及蕴酿菩提心的四种方法——慈。悲、喜、舍——是转化的基本。没有这些,是不可能进步的,因为若无此,则个体会继续耽于可怜的贪、嗔、痴、慢、妒里面,若是没有菩提心,那麽看到别人成功自己就会受苦,自己遭遇不幸时痛苦更大。菩提心将这些转向,让别人的快乐成为自己的快乐,即使是自己遇到不幸,也都变成快乐之因,因为这是我们净化恶业,由恶业中学习的机会,这就是一种转化,转化使我在轮回中的生命,起了剧大的改变,生活不再是难以忍受的事,生命成为喜悦与进步的源泉,发展菩提心就是转化。虽然,发愿菩提心也有正式的仪式——受菩萨戒——但真正的菩提心是由内心深处发出的,是我们每天都要发的愿心。只要菩提心在的一刻,殊胜的转化就继续进行著。
禅修的方法:静心与明觉
禅修是很重要的进步法门,两个主要的方法是「止」(shamatha)和「观](vipassana)的修持,在英文里是「静心]与「明觉禅修],藏文称为「息内」(shinay)及「拉桶] (lhatong)。修「息内」的目的是要使心灵平静,修「拉桶]的目的是要发展明觉。心静与明觉是相关连的,它们总是并行,只是在解释和修持上我们将它分为二个步骤。
因为众生受轮回的影响太重,所以需要修「止]。轮回以无明为基础,无止境的显现,依十二因缘而不朽。面对愈陷愈深的轮回的影响,个体真正的潜能失落了,一切行为都被染污带著走。以个人为例,受到欲望、愤怒、嫉妒、骄傲的驱使,陷入深黑的无明当中。轮回充满了五毒的驱策因缘,个体要从中解脱,必定要发展出某个程度的能力。这种心灵的韧力,得自于「止」的禅修。
一个人原本很容易受到环境中物理、心理、情绪因素的影响,透过修「止],可以使此人转化,变得稳定。平静,较不容易受外境的干扰。修「止」可以转化一个易受周遭事物影响。没有安全感的人,成为能主控、有安全感的人。由于心灵平静,而能看清生活中的事物,所以增加了安全感。我们大多数人常因怀疑自己而感到困扰,因为我们发现连自己都不值得信任。有时我们掩饰这些不当,因为我们不能忍受看到自己的迷惘,不能接受自己是无明的、不安的。我们花精力去掩饰,如此我们更是不会进步。但不论我们怎麽伪装,事实仍是事实,我们终会为自己带来麻烦,因为不能见到事情的实相,所以小问题变成大困难,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烧毁数百公顷的森林地。「止」的禅修,可以帮助一个人看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并且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哪里弱、哪里强,短处在哪里,平静的心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来。当心静止时,很容易看清楚事物,「止]的禅修,可使你的心平静。平静的心,可使个体转化,因受外境影响而杂乱的人生,经由转化,而成为喜悦单纯的人生。诚实而清楚的看问题,则问题容易解决,而不需耗费宝贵的时间及能量。能做到此点,此人即是有能力、有安全感、有知识,乃至有智慧的人,他们可以平静的看待事情。「止]的禅修,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样的礼物。
「观]是一种明觉,是种殊胜的潜能,由修「止]所得的平和。宁静中发展出来。若是「止]与[观」修得不好,其他正向的事就很难发展。平凡人很容易造作恶业,做坏事比做好事要容易。「止]与「观]修好了,则造作善业的能力就与造恶业齐鼓相当。当「止」与(观」修持进境更深,则造作善业就比造恶业要容易。这是一种转化态度与习性的方法,是得力于心灵的平静与明觉。
五种染污与五种智慧(五毒与五智)
密续里面有转五毒为五智的方法,五智分别代表五方佛。密续是佛陀法教四大类中的一类,这个分类不是怫陀自己所造,而是佛陀弟子集结记录佛的法教,才分为律部、经部。阿昆达磨部及密绩四大类的。五毒与五智的教授也出现在经部里,不过详细的教授与修持法门,是记载在密续当中。
无明是缺乏智慧,当你没有智慧时,你就有了无明,无明与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像是手掌的两面,密续是如此讲述染污的。因为,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究竟的潜能是智慧时,我们就处在无明里。然而,透过无明,我们最终可以获得智慧。
密续是甚深教法,所以不可能把五毒与五智的关系,限定在一种型态里。密续中见地与实修两种法教,是随时在进化的,这是密续的特质,它说明真理的各个面向。并没有一个固定、快速的公式,可以说明五毒与五智的互动,但有一个一般性的描述。五毒是指思想与行为的负面型态,五智则指思想与行为的正面型态。两者的关连,是究竟潜能的两个面向。
法界虚空之智慧(法界体性智)的另一面,是无明。法界虚空如空性,使任何事物成为可能,为每件事保留了空间,此智以昆卢遮那佛(Vairochana)为代表。
自我或我执可以转化为平等性智,以宝生佛(Ratnasamb-hava)为代表。欲望和贪执,可以转化为妙观察智,与阿弥陀佛(Amitabha)相关,嫉妒转化为成所作智,以不空成就佛(Amogasi-ddhi)为代表。愤怒与攻击与大圆镜智相连(像镜子的智慧,镜子可以反射任何事物),空性则像镜子,因为空性的缘故,所有的存在都能被反映出来。就好像我们说,相对上一切事物都可能发生,因为究竟上一切事都不曾发生,此智与不动佛(Ashok-bya, 又译作阿闪佛)有关。
由密续的观点来了解转化,则所有负面的事,在究竟上都是正面的。所以,如果你转化负面,则它自然会成为正面,因为正面才是它的究竟本质。任何事物都与密续观点有关。之所以有无明,是因为有它究竟的本质。智慧。转化是密续的原则,此点甚为重要。正确的修持,就是正确的转烦恼为智慧。只是心理想要修持密续法门以转化染污是不够的,个体第一步先要有巩固的基础,才能修持进阶的法门。为巩固基础,则需修持适当的前行。加行,才能达到稳固的阶段。然後,再修持密续,转化才能发生,若基础不稳就修密续,是得不到功效的。
佛陀说一位具格的密续修持者,因为他知道转化的原则,就在一切的生活行持中修持,他迅速的获致证悟。某人若有许多的染污,但他很虔诚的想要修持密续,并且非常精进,佛说,那麽此人可以在大约十六生中,获致完全的证悟。但这必须是一个非常虔诚、投入的修行,这样的成就颇为罕见。佛陀还说,若依密续而修,甚至可能在一秒钟内获致证悟。为什麽?当然,因为究竟上我们原本是佛。若能充分了解这一点,你的佛性就能显现。佛陀不是指禅修中乍现的佛性,而是真正全然的。殊胜的证悟。虽然证悟不需超过刹那的时间,但我们必须记得,证悟的能力,是经年累月、生生世世的努力所累积来的。佛陀的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怠情。我们不能因为有密续的修持法门就以为会自动成佛而松懈,我们必须时时用功,毫不懈怠。
若是我们了解自己的潜能,有此觉知而成为一个佛教徒,那是相当幸运的,因为我们已选择了一条正确的路。我们也很幸运的值遇佛法仍存之时,佛法不只是图书馆里的一堆藏书,而是活的传承,它是佛陀亲自传授,代代相承传递下来的,它活于历代大成就者所写下来的忠言及论述中。
在伟大的上师帕当巴桑杰(Phadampa Sangye,意译:先父佛。中译:帕当巴桑杰是十二世纪初南印度僧,将怫法传入西藏,成为[希解派]的创始人。)一本很重要的著作里,他谈到修持:「你可以考验你自己,是否当烦恼一升起时,对治之方就立刻到来,若是如此,那麽你修得不错;若是你需要对治之方时,它不在那儿,而你被烦恼所制,那麽你的修持就还不够,还需要努力。」这是很好的忠告。他还说:「有虔诚心而没有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有慈悲心而没有虔诚心也是不完整的,你必须具备慈悲心与虔诚心两者,才是完整的。」他接著又说:[快乐与幸运不见得每次都带来好结果,所以不必因你的幸运与快乐而骄做,也不必太过沉溺其中;痛苦不儿得总是壤的,有许多事可以由逆境及痛苦中学得,所以当不幸降临时,不要太泄气。]他还劝告修行者,不要等待你所求的环境的到来,应该善用你此刻所拥有的环境,这点非常重要。
帕当巴桑杰警示:「宗派主义,喜欢某个法教,不喜欢某个法教,是种最大的障碍,是佛法修持者最可耻的一件事,这种态度应该要避免。]他说:「思考与想像是无边际的,去想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要浪费时间去做无意义的思考……
最後一个他的注解是:「自我是最邪恶有力的东西,所以,要好好的钉住自我」
当佛陀在传法的时候,他能教的没有任何限制,但是闻法的人们,却只听到他们所能理解的部份。有些人潜能好,所以证悟得快。有些人的潜能还没解脱到较高的层次,所以要花长一点的时间才证悟。有些人染污多,有些人染污少,所以证悟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依个人情况而定。每个人所合适的修持法门亦不相同,某个法门或许可以加速一个人的证悟,另个法门步调慢而平稳,这也要依各别需求而定。适于此人的方法,未必适用于彼,证悟唯一的路,是依个人自己合适的步调来作转化。
我们的指导应来自于具有经验的上师。我们不要跟别人作比较,也不要想登陆月球,然後在登月失败时又感到沮丧。如莲花生大师所说的,就我们现有的环境来修持,即使最平凡的一天,也充满了转化的时机。真实的去看待佛法,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它,也不要用夸大的眼光来看它。众生的身高。体重、肤色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们看起来各个不同,每个人都有些微的差异,我们都能经由个体各自独特的转化,而成就证悟。
相关阅读:
第一章 佛性——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5-1-1.html
第二章 菩提心——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6-1-1.html
第三章 转世和业力——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30330-1-1.html
第四章 空性——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30331-1-1.html
第五章 密续的科学——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30329-1-1.html
第六章 转化——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7-1-1.html
第七章 证悟——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8-1-1.html
第八章 大手印——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9-1-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