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观点和别人可能不一样,可能不正确,也做不到像学院派那么精确,仅供参考。
佛学名相很重要(对一些鄙视经教自称实修的趋势不是很认同),但是需要在佛法整体的框架下理解,加深认识。
佛学的整体,可以从境、行、果的角度认识。
首先,从境的角度,佛学对世界人生价值的看法,众生的苦乐际遇,好像有强大的命运在支配,自己能够掌握的其实不多,这个命运其实是业力,是自己造成的,根本在于错误观念导致的错误行为,这种错误观念,就是“无明”。《阿毗达摩集论》说“无明”有两种,一种是对因果业报的无知,一种是对实相的无知。实相就是“空性”,对于“空性”,不同宗派有不同的阐述,这里从我执的角度解释得易懂一些,中观派认为,人我执有两种,一种是即蕴我,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我,另一种是离蕴我,在五蕴外还有一个常存独立自在的我(就是玄学里很多人喜欢的大我、真我),二者都不是实相,而是无明。而“空性”是“虽空而不断”,是中道。既不是常边(离蕴我),也不是断边(即蕴我)。
从果的角度,现量认知到“空性”,就可以断无明,由真实的认知导致真实的行为,就能熄灭被命运摆布无法自主的痛苦,就能证果。能证果的必须有心(天台宗有不同看法),心的“空性”,就是“佛性”。所以“佛性”的范围,比“空性”要窄一点,主流的观点认为草木沙石等有空性但是没有佛性。心属于诸法之一,凡是法,就有二谛,空性是无为法,离因缘,也有有为法,有修有证的一面,因此很多经论也说佛性有两种,一种是“本性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此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另一种是“修所成”,发菩提心,勤修戒定慧才能证得,因此《涅槃经》批评“众生本来是佛”的说法。
虽说佛性本有,但是是否都能成佛,其实古印度大多数宗派不认为所有众生都能成佛,而且不同阶位的修行者,所断的过失和所证的功德,深浅不同。大乘认为佛圆满能断一切过失证一切功德,因此也称佛果功德为“圆觉”。
“种子”一词,唯识学派用得比较多,大概是说明业力储存与心境现象的,我对唯识没怎么用功,不太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