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上傳
封面: |
|
簡介: |
喜悦无处不在
尽管现实生活无法命名,但是喜悦有一千个名字
与现实和谐相处
喜悦无处不在
与现实和谐相处
目录
引言:拜伦.凯蒂
喜悦无处不在
附录:如何做“功课”
把想法写在纸上
如何写作业单
评判別人的作业单
“功课”:四个提问和反转
作业单上:第六题的反转
轮到你了:作业单
轮到你“功课”
问与答
感谢
关于作者 .
序言: 史蒂芬. 米切尔
本书是一颗觉醒的心的真实写照,它也是拜伦.凯蒂对被称为人类
最具智慧之书的中国经典——《道德经》的回应。《道德经》的作
者老子,也许生活在公元前 6 世纪,也许只是个传说中的人物。我
喜欢想象他是一位身着旧袍、蓄着纤细胡须的老人,大部分时间沉
浸在愉悦的静默里,对他人总是有求必应,安详地观察着人们让自
己不快乐的层出不穷的方式。在《道德经》 的许多章节里,老子
借用“圣人”之口来描述自己。圣人是一个成熟的人,他(她)超
越智慧和神圣,达到包容一切、拯救一切的清晰。圣人既不神秘也
不崇高,他(她)只是明白现实和他头脑所认为的现实的不同。他
可能是一名技工、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一家银行的总裁或街上
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他和我们大家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
不再认为此刻事物应该与它们的现状不同。因此任何情况下,他都
能轻松自在于世间,且行事高效、毫不费力:不管发生什么,都影
响不到他轻快的心情,他自然地对自己和所有人都充满善意。他,
就是那个理解了你自己的心的那个你。
简单地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拜伦.凯瑟琳,瑞德(大家都叫她凯
蒂)。三十多岁时,凯蒂陷入了严重的忧郁。她曾是一位生意人和
母亲,居住在南加州沙漠高原的一个小镇上。在近十年的时间里,
她的状况不断恶化,渐渐陷入妄想、愤怒和自我怨恨,自杀之念萦
绕脑际。最后两年,她几乎无法离开自己的卧室。1986 年 2 月的
一天早上,她突然无缘无故地经历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领悟。佛教
和印度教对这样的经历有很多名称,凯蒂称它为“醒在现实里”。
她说:
在那个“无时间”的刹那,我发现当我相信我的想法时,我痛苦,
当我不相信它们时我不痛苦,并且每个人都是这样.自由就是这么
简单.我发现痛苦不是注定的.我在我的内心发现了一种一刻也未
曾消失过的喜悦,这喜悦也一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在。在那之后不
久,巴斯顿有个“发光的女人”的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开始来找
她,询问他们如何也能够发现她身上散发的那种自由的光芒。她确
信,如果他们有什么需要,那绝不是需要她这个人,而是需要一种
方法;运用这个方法,他们自己可以发现她所领悟到的东西。凯蒂
自我询问的方法― 她称之为“功课”,是 2 月的那个早上,她内
在醒来的“无言的询问”的文字表达。它是一种简单然而极具威力
的方法,它只需一支笔、一张纸和一颗开放的心。当人们通过“功
课”而让生命发生巨大变化的消息传开后,凯蒂被邀请到各地向公
众介绍这个方法;从美国的加州、欧洲乃至世界各地,至今她己经
一路奔波十五年了,有些时候她几乎马不停蹄。在免费的公众讲座
上,在监狱、医院、教会、公司、受虐妇女保护中心以及大中学校
里,在周末的强化培训班和她的九日“功课学校”,她不知疲倦地
把“功课”介绍给成千上万的人。凯蒂对精神世界的经典著作知之
甚少。事实上,在我们相遇之前,她从未听说过《道德经》 ,但
她知道什么是喜悦和宁静。她了解头脑,她知道它如何让我们痛苦,
我们如何可以利用它来解脱。在她看来,老子就像一位同事,一位
做同样的工作、尽管仙逝但仍可与其对话的人。这本书就是那些非
常有趣的对话。像《道德经》一样,作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阐释,
本书在很多情况下,多方面地表达了同样的基本认识。
本书是这样产生的:当我第一次遇到凯蒂,我被她内心的开放和智
慧深深吸引,她的心似乎是透明的。她绝对单纯,她什么都没有读
过,她对佛教、道教或任何其他精神传统一无所知,她只有自己的
经验可以参照。最了不起的洞见从她嘴里脱口而出,有时它们和佛
经或《奥义书》 中讲的一模一样,可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曾经有
人说过同样的话。婚后不久,出于好奇,我开始给她读那些伟大精
神导师的教诲:老子、佛陀、禅宗大师、斯宾诺莎等(她称他们“你
那些死去的朋友”)。她会悉心体会他们的话,有时点头,有时说
“那很准确”或者“是的,就是那样!”偶尔,我惊讶地听到她说:
“那大体上真实,但有点‘偏了’,若我会这样说。” |
語言: |
中文 |
格式: |
pdf |
作者: |
拜伦凯蒂 |
目錄: |
目录
引言:拜伦.凯蒂
喜悦无处不在
附录:如何做“功课”
把想法写在纸上
如何写作业单
评判別人的作业单
“功课”:四个提问和反转
作业单上:第六题的反转
轮到你了:作业单
轮到你“功课”
问与答
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