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12 15:07:40
|
只看该作者
聊聊如来藏
我刚才讲到,有一位法师要写如来藏,其实这个问题就跟如来藏有关。我们一直听到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的关于菩提树明镜台的偈子,这可以说就是在讲如来藏的问题。
什么是如来藏呢?如来藏是一个无为法,它是成佛之因,有情心上的空性。“成佛之因”、“有情”、“心上的”和“空性”,这几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首先,如来藏是成佛之因。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佛有没有如来藏呢?佛,就没有如来藏了。因为在佛位就不叫如来藏了,而叫自性身,它是如来藏的果位。因位叫如来藏,果位叫自性身。如果按照《宝性论》来讲,两个自性身——自性清净身和离垢清净身,如来藏属于自性清净身。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呢?我们看很多经典里面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有一些经典,比如《涅槃经》里面,前后不同的说法,有时候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时候说不是都有佛性,为什么呢?记住刚才的第一句话:“如来藏是成佛之因。”在《涅槃经》的前八卷里面讲到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是没有如来藏的。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人。什么是善根呢?信、精进、念、定、慧。断了善根的人有没有如来藏呢?按照刚才的定义,断了善根的人是没有如来藏的。为什么?没有成佛之因。
那么成佛之因,是怎么种下的呢?首先,如果讲如来藏是一个无为法,那就无法说明成佛之因的问题。如果要讲到成佛之因,一定是在有为法上讲的。我们的成佛之因,严格来讲,是要在大乘的资粮道时发起菩提心,所以也有这样的说法,入大乘资粮道的时候才有如来藏和佛性。
其次,如果这样严格来讲如来藏的话,会比较简单或者比较少,那么,对我们来说,更宽泛的如来藏的界限在哪里呢?我们以后学法,首先一定要把定义搞清楚,然后把它的界限搞清楚,再把它的分类搞清楚。定义,佛教里面称它叫“性相”,它的性是什么、相是什么、表现是什么。界限,就是从哪里到哪里。比如说如来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有为法上讲,你在轮回当中第一次听到善知识讲佛法,就在你心里种下了佛教的第一颗种子,这个时候在有为法上,“成佛之因”就种下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也说明了佛教不断强调的一个问题,即是善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永远在轮回的苦海当中,所以《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要如此地赞叹善知识。我们轮回当中遇到善知识第一次给我们讲佛法,在我们心上种下的这个解脱之因,这是有为法的一个种子,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有如来藏了。刚才说到界限的问题,如来藏什么时候结束呢?“十地最后心”。因为到成佛的时候就不叫如来藏了,叫自性清净身了。
如来藏的第二个条件——“有情”,它是有情心上的空性。有些地方会说杯子也有如来藏,也有佛性。实际上这个说法是受到了误导。杯子是没有佛性的,也没有如来藏的,杯子不是有情。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错误呢?澄观法师在《华严疏钞》当中讲过,《肇论》中也提到,在般若经中也经常有说,“般若”、“智慧”、“如来藏”、“佛性”、“法性”、“法界”、“空性”、“空相”,一义也,是一个意思。所以很多人就把这些词互相替换,其实是不能互相替换的。就像我们在船上坐船的时候叫乘客,在商店里面叫顾客。如果在商店里面,就不能叫乘客,在船上也不太方便叫顾客。同理,“般若”、“智慧”、“如来藏”、“佛性”、“法性”、“法界”等,都可以讲是法性,都可以讲是无为法的“真如”,真如义也,但是,在不同场合下面运用是不同的。比如说“般若”,“般若”是一个“慧”。你们学过《百法》都知道,“欲、胜解、念、定、慧”,“慧”是一个别境心所。般若中究竟的果般若——佛的般若,才可以讲到一点空性的东西。那么,只有在有情心上的空性,才可以叫佛性。在杯子上的或者盖子上的空性,就不能叫佛性,不能叫如来藏,可以叫法性、法界、真如,这都可以。所以是第二个条件是有情。
第三个条件是“心上的”。如来藏是心上的,不是色上的。现在有些书,上海的居士林和佛学书局等很多正规的出版社都在印刷的,书中说如来藏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如来藏如果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它就变成色法了,根本也不用讲其他的问题了,也不用讲空性了,它直接变成色法了,变成色有。眼睛怎么能见如来藏呢?佛教讲的眼、慧眼,不是指的我们眼睛的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些眼都代表智慧。肉眼,不是指我们现在的肉眼,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中的眼都是指胜义的眼,不是扶尘根了,要是胜义根、净色根才行。
有情心上的空性,是“心上的”。那么,阿赖耶识或者意识是不是如来藏呢?都不是。只有心上的空性才是。最后一个条件是空性。这几个条件全都符合了,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如来藏。而这个有情心上的空性,我们都有。一定要说的话,我们都有。
我们要证悟的,是什么呢?也是无为法。其实这也有一个问题,既然是无为法,怎么叫证悟呢?所以说称为“能显”。慧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神秀大师说“时时勤拂拭”。假如说现在我给大家一面镜子,我相信问大家它有没有“能照”的作用,是没有办法讲的,因为假如上面有三寸厚的灰的话,你们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镜子,更不用说它有没有“能照”的作用。那么,在我们不断地擦拭以后,擦干净了以后,才知道:哦,原来它本来就是镜子,镜子所有的功德,它本来就有。但是它在“含垢位”的时候,在它表面很脏的时候,它能不能照呢?它的“能照”的功能有没有呢?它的“能照”的功能是没有的,而且你也不能说它就是镜子,有“能照”的功能。必须要在“离垢清净位”上,所有脏的东西全部擦干净以后,才能显出它的自性清净。我们现在含垢位、凡夫位的时候,如来藏是有的,但是如来的功德我们是没有的——有为法的功德一点都没有,三十七道品的功德一点都没有。所以这就要“时时勤拂拭”以后才会显示它的自性清净来。这,也是一个无为法。佛教的核心都要跑到无为法里去的。
以上讲的就是法宝,我们在法宝里面讲了灭谛。而我们的心中其实也有个灭谛,但现在这个灭谛是不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