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修道位
接下去修道位: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
无得:是指无所得。《心经》里面也讲“无智亦无得”。唯识里面讲的“无得”还是一样:“能取所取异体空”的空性,叫无得空,“无得”的是空。“不思议”,是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心,心是“不思议”。对境是“无得”,对境上无得什么呢?能取所取异体,能取所取独立存在。那么,我多加了一个异体,如果不加异体的话,也可以,能取所取。这就是安慧的说法。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这里面讲的是修道位,但是证得究竟转依已经是无学位了,在这里怎么说“证得转依”呢?也可以讲,是指部分而言。那天我们不是讲过了吗?假如我们从证得初果开始算它已经证得一分平等性智——下品的平等性智,和证得下品的妙观察智。按这个道理来说证得一分转依,可以不可以?也可以。《成唯识论》最开始皈敬颂——“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清净”,有“满”,有“分”。满清净,究竟的转依;“分清净”,就是部分的清净。在这里的“证得转依”,可以说是指的部分的清净,所以也可以说是“证得转依”。
若说究竟位的转依,八识转成四智或者八识转成五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前五识和第八识在初地位的时候都不说转,在七地、八地位的时候也都不说转,丛林里有一句话叫:“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缘。”你要全部证完以后,它才转的是什么呢?前五识和第八识。——这是究竟位的“满”清净,“究竟”转依。
转依
六七因中转,我们修行主要靠的:是第六识的。所以在“因中转”,它可以从初地开始就一分分的转,从下品的转到中品的,再转到上品的,这叫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缘:是成佛的时候,识才转成智慧的,它没有自己独立改变的能力,前五识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主动的能力,成佛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成佛的时候,耳朵可以看东西,佛的头发可以知道一切法。
“舍二麁重故”的“二粗重”是什么呢?“二”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他舍掉烦恼障和所知障。前两天我们讲过轻安所对应的是粗重,轻安是指身心的堪能性,粗重就是指身心的不堪能性。不堪能,就是用起来不如意不方便。那么,这里的“粗重”是指什么呢?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我们上次也讲过,简单说,粗重是烦恼的别名,在这里的粗重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他是一点一点要断这个第八识里面杂染的种子: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这叫:舍二麁重故。一点点要断除。
舍完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以后就完全证得了转依位成佛了,就是出世间智。在你的心已经证得了能取所取异体空、能够证得了境上的无所得的时候,这时的心是出世间的智慧,它不再是世间的智慧了。出世间,最重要的是:一定是你证得了圣者根本无分别智以后,世间都还是世俗的、都还是杂染的、都还是染位的,出世间则是和染是不相应的。在这时,你可以断烦恼。
“不思议”的心,是举例,这个心的能力,非常的微妙高妙,所以这个心是“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
再顺一遍:所得的境是无所得,心是不思议、是出世间的智慧。在修行的时候,不断地舍除二种粗重: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或者称为“随眠”,这都可以),最后证得终极的转依,转烦恼成菩提——唯识是讲“转依”的,唯识以外多讲断证的。
“转依”这个词,几乎是唯识一家在用。一般来说断烦恼、证菩提,都说断证的,为什么唯识说转依呢?唯识说:比如说第八识,它断了阿赖耶识吗?其实它转掉的是阿赖耶识的名字,阿赖耶识的名字转掉了,它的体性没有变。它的性、第八识的性还是有的,所以它要转什么呢?转杂染位为清净位。所以叫转依。转识成智,所以它用“转依”这个词。那么其他宗派都是讲断烦恼、证菩提。讲断证的。唯识的意思是说:本体上它没有断,因为第八识的本体还是它、东西还是它,藏识的“藏”的意思不能用了,“我爱执藏”的这个功能没有了,就是类似于这样的。其他也是一样:比如说你本来是有我执的,现在我执没有了,转成平等性智,第七识不是没有了,是我执没有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便证得转依”。
转依,从初地开始都可以叫做转依,这是属于修道位的。初地修的转依,我前面讲过,第七识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这是地地的转依。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究竟位,在大乘就是成佛: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这个“此”,也就是究竟位了,它是证得什么?最后证得的是无漏。无漏,本来是指没有烦恼。这个无漏也是二障的断除,二障全部没了。两种障碍肯定没了,两种障碍没法转依的,没有就是没有了。障碍是要障碍菩提的,不能再把它转成什么东西了。
“此即无漏界”,界,是什么呢?界是因义,界是因,是能生的意思。界,比如说:如来藏的“藏”也是界。这个因是什么因呢?你成佛了以后,最圆满的功能是一切善法、一切无漏的这个因,因为成佛了嘛,一切功德的因、一切最清净的因、一切最清净的本体。(“本体”这个词用起来很危险,我们先用用再说。)“本体”要很小心的……叫:“此即无漏界”。
这时证得的是什么呢?证得的是自性身,证得最终圆满的自性身。“不思议善常”,这个太高妙了,因为它太高妙了,不是我们思议的境界,是我们证得的境界。不思议,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依智不依识,不是我们分别的境界,它是我们自身证得的境界,自己体认的境界。“善、常”,这里的“善”是无漏善,不仅仅是一般的善,一般的善是带着烦恼的,带着我执的,这里是指无漏善,因为它断除了所有的杂染,给它个名字叫“善”,它是无漏善。“常”,它证得了常法。证得了什么呢?证得了法身,证得了自性身。这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是常法,叫“不思议善常”。
“安乐”,我们通常讲的乐,是和苦相对的苦乐舍三受的乐,在这里因为这时已经证得了佛位,那么所有的苦,不管是苦苦、坏苦、还是行苦,所有的苦全部断完的,是证得究竟涅槃的。所以,苦是跟它没有关系的,给它一个名字“安乐”,
它的证得不是没用的,它的证得是有用的:“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它证得了什么呢?证得了“解脱”的这个“身”,其实“解脱身”中有两种:智慧身和色身(物质的这个身)。色身又分两种:报身和化身。报身,是给地上的菩萨、给十地菩萨讲经用的,这是他的功能,不是他自己成了佛以后,找个地方凑四个佛搓麻将去了,这也没意思,他是要有功能的,这时他现起什么功能呢?他可以度众生,而且可以圆满地度众生,度众生有两种,第一:对地上的菩萨而言,现报身相,度地上的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哪里呢?在色究竟天。那么,对我们这帮凡夫,佛就表现为另外的叫化身相来度我们,因为我们的能力太差了,根本看不到报身的佛,这又有两种,一种是表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比如说表现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八相成道的,在王宫里面家室也有、出家以后成佛的相来度当时的众生,对于我们他可以表现为各种形象,胜应化身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形象。还有一种叫劣应化身,我们不多讲了,就是各种其他的化身,也可以是九色鹿、也可以是我们池塘里面的鹅等等,只要它对你的善心生起有影响的,只要他可以帮助到你的,他可以随时以任何形式表现,但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鬼神,这个一定要先“切”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