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楼主: jio312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唯识三十颂》笔记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3:35:18 | 只看该作者
释修道位


接下去修道位: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
无得:是指无所得。《心经》里面也讲“无智亦无得”。唯识里面讲的“无得”还是一样:“能取所取异体空”的空性,叫无得空,“无得”的是空。“不思议”,是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的心,心是“不思议”。对境是“无得”,对境上无得什么呢?能取所取异体,能取所取独立存在。那么,我多加了一个异体,如果不加异体的话,也可以,能取所取。这就是安慧的说法。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这里面讲的是修道位,但是证得究竟转依已经是无学位了,在这里怎么说“证得转依”呢?也可以讲,是指部分而言。那天我们不是讲过了吗?假如我们从证得初果开始算它已经证得一分平等性智——下品的平等性智,和证得下品的妙观察智。按这个道理来说证得一分转依,可以不可以?也可以。《成唯识论》最开始皈敬颂——“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清净”,有“满”,有“分”。满清净,究竟的转依;“分清净”,就是部分的清净。在这里的“证得转依”,可以说是指的部分的清净,所以也可以说是“证得转依”。
若说究竟位的转依,八识转成四智或者八识转成五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第七识转成上品的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上品的妙观察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前五识和第八识在初地位的时候都不说转,在七地、八地位的时候也都不说转,丛林里有一句话叫:“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缘。”你要全部证完以后,它才转的是什么呢?前五识和第八识。——这是究竟位的“满”清净,“究竟”转依。


转依


六七因中转,我们修行主要靠的:是第六识的。所以在“因中转”,它可以从初地开始就一分分的转,从下品的转到中品的,再转到上品的,这叫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缘:是成佛的时候,识才转成智慧的,它没有自己独立改变的能力,前五识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主动的能力,成佛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成佛的时候,耳朵可以看东西,佛的头发可以知道一切法。
“舍二麁重故”的“二粗重”是什么呢?“二”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他舍掉烦恼障和所知障。前两天我们讲过轻安所对应的是粗重,轻安是指身心的堪能性,粗重就是指身心的不堪能性。不堪能,就是用起来不如意不方便。那么,这里的“粗重”是指什么呢?是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我们上次也讲过,简单说,粗重是烦恼的别名,在这里的粗重指的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他是一点一点要断这个第八识里面杂染的种子: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这叫:舍二麁重故。一点点要断除。
舍完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以后就完全证得了转依位成佛了,就是出世间智。在你的心已经证得了能取所取异体空、能够证得了境上的无所得的时候,这时的心是出世间的智慧,它不再是世间的智慧了。出世间,最重要的是:一定是你证得了圣者根本无分别智以后,世间都还是世俗的、都还是杂染的、都还是染位的,出世间则是和染是不相应的。在这时,你可以断烦恼。
“不思议”的心,是举例,这个心的能力,非常的微妙高妙,所以这个心是“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麁重故,便证得转依”。
再顺一遍:所得的境是无所得,心是不思议、是出世间的智慧。在修行的时候,不断地舍除二种粗重: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或者称为“随眠”,这都可以),最后证得终极的转依,转烦恼成菩提——唯识是讲“转依”的,唯识以外多讲断证的。
“转依”这个词,几乎是唯识一家在用。一般来说断烦恼、证菩提,都说断证的,为什么唯识说转依呢?唯识说:比如说第八识,它断了阿赖耶识吗?其实它转掉的是阿赖耶识的名字,阿赖耶识的名字转掉了,它的体性没有变。它的性、第八识的性还是有的,所以它要转什么呢?转杂染位为清净位。所以叫转依。转识成智,所以它用“转依”这个词。那么其他宗派都是讲断烦恼、证菩提。讲断证的。唯识的意思是说:本体上它没有断,因为第八识的本体还是它、东西还是它,藏识的“藏”的意思不能用了,“我爱执藏”的这个功能没有了,就是类似于这样的。其他也是一样:比如说你本来是有我执的,现在我执没有了,转成平等性智,第七识不是没有了,是我执没有了,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便证得转依”。
转依,从初地开始都可以叫做转依,这是属于修道位的。初地修的转依,我前面讲过,第七识转成下品的平等性智,第六识转成下品的妙观察智。这是地地的转依。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究竟位,在大乘就是成佛: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这个“此”,也就是究竟位了,它是证得什么?最后证得的是无漏。无漏,本来是指没有烦恼。这个无漏也是二障的断除,二障全部没了。两种障碍肯定没了,两种障碍没法转依的,没有就是没有了。障碍是要障碍菩提的,不能再把它转成什么东西了。
“此即无漏界”,界,是什么呢?界是因义,界是因,是能生的意思。界,比如说:如来藏的“藏”也是界。这个因是什么因呢?你成佛了以后,最圆满的功能是一切善法、一切无漏的这个因,因为成佛了嘛,一切功德的因、一切最清净的因、一切最清净的本体。(“本体”这个词用起来很危险,我们先用用再说。)“本体”要很小心的……叫:“此即无漏界”。
这时证得的是什么呢?证得的是自性身,证得最终圆满的自性身。“不思议善常”,这个太高妙了,因为它太高妙了,不是我们思议的境界,是我们证得的境界。不思议,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依智不依识,不是我们分别的境界,它是我们自身证得的境界,自己体认的境界。“善、常”,这里的“善”是无漏善,不仅仅是一般的善,一般的善是带着烦恼的,带着我执的,这里是指无漏善,因为它断除了所有的杂染,给它个名字叫“善”,它是无漏善。“常”,它证得了常法。证得了什么呢?证得了法身,证得了自性身。这是一个无为法,无为法是常法,叫“不思议善常”。
“安乐”,我们通常讲的乐,是和苦相对的苦乐舍三受的乐,在这里因为这时已经证得了佛位,那么所有的苦,不管是苦苦、坏苦、还是行苦,所有的苦全部断完的,是证得究竟涅槃的。所以,苦是跟它没有关系的,给它一个名字“安乐”,
它的证得不是没用的,它的证得是有用的:“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它证得了什么呢?证得了“解脱”的这个“身”,其实“解脱身”中有两种:智慧身和色身(物质的这个身)。色身又分两种:报身和化身。报身,是给地上的菩萨、给十地菩萨讲经用的,这是他的功能,不是他自己成了佛以后,找个地方凑四个佛搓麻将去了,这也没意思,他是要有功能的,这时他现起什么功能呢?他可以度众生,而且可以圆满地度众生,度众生有两种,第一:对地上的菩萨而言,现报身相,度地上的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哪里呢?在色究竟天。那么,对我们这帮凡夫,佛就表现为另外的叫化身相来度我们,因为我们的能力太差了,根本看不到报身的佛,这又有两种,一种是表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比如说表现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八相成道的,在王宫里面家室也有、出家以后成佛的相来度当时的众生,对于我们他可以表现为各种形象,胜应化身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形象。还有一种叫劣应化身,我们不多讲了,就是各种其他的化身,也可以是九色鹿、也可以是我们池塘里面的鹅等等,只要它对你的善心生起有影响的,只要他可以帮助到你的,他可以随时以任何形式表现,但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鬼神,这个一定要先“切”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3:39:07 | 只看该作者
大牟尼名法


“大牟尼名法”。牟尼是寂灭,释迦牟尼佛我们又称为是“能仁”,牟尼有翻译成“仁”的,这里的“牟尼”是寂灭,是指佛的法身,佛陀他自己证得的法身,圆满证得的法身,如果多的话可以叫法身、自性身。法身里面分两个:法身和自性身。自性身就是完全是空性,法身包括诸佛的这些清净的、究竟圆满的三十七道品、八背舍、九次第定等等,诸佛所具备的这些圆满的东西和内容,称为是法身。
自性身,就是这个上面的空性,自性身分两个:离垢自性身和自性清净身。这时就是证得了究竟位,证得了佛的果位。在证得佛的果位的时候和佛的色身、法身两者是同时现的。色身、法身再可以分为报身、化身和法身、自性身。佛以他的报身、化身来度众生,有一种说法,证得法身是他的“自性”,这个怎么讲?真正的这里面讲的就是无漏界,法身可以讲的是无漏界。
汉地也有一种说法,报身当中又分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自受用身”是一般对象认知不到的,“他受用身”是圣者菩萨可以观察得到的。
那么,《唯识三十颂》到这里是讲完了,但是有一个要补充的,就是:种子。我们在种子当中一定要有无漏种,没有无漏种会出现一个什么情况?会出现的情况是:在《唯识三十颂》中,我们目前所讲的都还是杂染的,可是我们怎么会在杂染当中得到解脱呢?没有机会解脱,那变成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了,就是觉得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染净依,都要经过第七识,它变出来的时候,先变出第七识,然后第七识又是染净依,做为沟通的对象,都要带着我执,那我们还有修行的机会吗?一点机会都没有,怎么办?好在还有办法,就是这个种子——无漏种,无漏种有两种说法:本有和新熏。我们先讲本有,再讲新熏。
无漏种的本有是什么呢?就是说每个人、每个众生自带无漏种,这个自带的无漏种从哪里来,从本以来就有、一开始就有,这个道理其实是可以讲得通的。为什么呢?就是一切法的空性是永远有的,现在我们讲到诸佛的法身、诸佛的自性身、我们的心上的空性是永远有的,心上的空性在因位上我们叫如来藏,在果位上就是佛的自性身,这个东西由于它是法身、由于它是无为法、它是不生不灭的,在我们身上没有少、在佛身上没有增。但是,它的所依不一样,它的所依是我们的心,所以这是烦恼,最后证得佛的果位的时候是什么?它的所依是佛的智慧,所以它是清净的。在我们凡夫上是什么呢?就是那个要“时时勤拂拭”的一面镜子,虽然它本身是镜子,有能照的功能,但上面的污垢太脏了。在果位上它具备有佛的自性身的功能,但是在因位上是完全不显的,因位我们具备了烦恼。我们的心上空性的所依是什么呢?是烦恼心。意思是什么呢?就有点像名言安立的所依是什么?是它,我们的这个心上空性的所依是什么呢?是烦恼心。但是,我们心上的空性和佛陀成佛的自性身的空性,本质上一点区别都没有,这就是如来藏,就是唯识讲的如来藏。中观也可以这么讲,完全没有问题。如来藏的分位我就不讲了,有点复杂。这里面也就是说:实际上如果要讲的话,我们都有果位上的一点功能,但是这个功能不能随便讲,我们就泛泛的讲,这个功能,因为一讲功能就变成种子了,就是好像它是一直在的。实际上我们一切众生都有。
是不是都有如来智慧德相呢?如果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不了义的,因为在你们身上是没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但是了义的说是什么呢?我要加以解释的,密意就是:是有这个如来智慧德相的——它背后所依的——空性是一样的。这保证了——其实我们每个人成佛,最终成佛是什么呢?最终成佛是跟这个有关的,不是跟你们绕文字,是什么呢?佛的定义是什么呢?佛的定义是二障断除,从佛的定义来看,它是一个无为法,佛的定义并不是一个释迦牟尼佛长了一个肉瘤然后还有很多小肉瘤叫佛。佛的定义是二障的断除或者二障的没有。


新熏无漏种子


你们想想看:真正的诸法的性质、诸法的空性也是二障断除啊。所以,佛的定义实际上指向的是佛的自性身、灭谛.
无漏种的意思是什么呢?从你出生开始、从你存在开始,解脱的种子在你的内心上就有。我用词的时候会想一想,你们习惯会说在阿赖耶识中有,不是的。无漏种不是直接在阿赖耶识里面的,其实要说在阿赖耶识里面,稍微有点问题的,所以《摄大乘论》里面讲无漏种子是附在阿赖耶识上的,它不是阿赖耶识自带的,但是它又是自带的,一开始就有,叫本有。因为是本有,本有的无漏种子又是什么呢?它本来就这样的话,如果你本来是声闻种子,那你只能成为声闻罗汉;你本来有的是独觉种子,你只能成为独觉罗汉;如果你本来有的是成佛的种子,你能成佛;如果你本来有的种子是有点像我们有些人碰到什么就去学什么的,你碰到小乘的善知识跟他走就能证小乘,碰到大乘的善知识就能证大乘,这叫不定种姓。
一般我们会讲有五种姓,其实还有一种种姓,它其实不是种姓,也就是究竟来说应该是四种性。还有一种叫无种姓,没有种姓的其实不能叫种姓,这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就是这种人是究竟不能成佛的,他没有解脱的因,倒霉就倒霉在他根本没有解脱的种子。这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讲的。那么,加上一个假名种姓,总共有五种姓。基于这个种姓,基于我们的无漏种子,这种人、这种补特伽罗,各各具备了某种种姓,这是他的无漏种子,这是他的本有的。这是一种说法,说是本来就有的。
实际上还有一种说法是新熏的,我比较倾向于新熏的说法,护法认为既有本有又有新熏。我们这批人,其实后期的唯识也是一样,认为更多的是新熏的,是什么呢?要通过闻熏习,就是你的无漏种子要通过今天我们这样讲学、讲课,去学习以后熏上去。我们本来不是说有现行熏种子吗?你听到了善知识讲的正确的佛法以后,在你的阿赖耶识上,这个可以在阿赖耶识上不用附着了,阿赖耶识里也可以,这时就熏成了一个无漏种子,这就是重要的地方。
所以为什么大乘的修行当中,第一提到的重要性就是善知识,你一定要有善知识,在善知识面前听到正确的佛法,第一次种下了无漏种子,是你的成佛的因,成佛的有为法的因。所以,依止善知识的重要性也在这里。这是新熏的,后期的说法就是新熏的,如果是新熏的话,那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没有问题,不需要什么五种姓。五种姓让一种人有点伤心了,是吧?
当时我们就问唐老:“唐老你看我到底是哪种种姓呢?”唐老说:“你能到我这里听课,至少是不定种姓的。”
因为随教行的唯识确立了五种姓,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没有种姓的,它假名种姓,真正来讲是四种种姓。就是说在随教行的唯识派里面,他认为是有些人是不能成佛的。但是在随理行的唯识当中,他承认一切众生都是可以成佛的,一切的众生由于他具备了如来藏,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那么接下来看就是你怎么去激发他醒觉种姓,醒觉种姓以后,你一步一步的去做,并不需要真正像唯识里面讲的三大阿僧祇劫,只要你把该断的断完了,该修的修成了,那个时候就可以成佛了。

(全文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