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6-5-26 10:58 編輯
能藏、所藏、我爱执藏
阿赖耶识,我们翻译成“藏识”。这个“藏”是藏什么呢?我们讲“藏”有三个意思。“浩浩三藏不可穷”,有人把这个“三藏”理解为经、律、论三藏,实则不是。“藏识”的“三藏”是:能藏、所藏、我爱执藏。(顺便提到“我爱执”。对治和断除“我爱执”,是大乘修菩提心时要修的一个法。)
“能藏”,是指阿赖耶识,“三藏”都是指的阿赖耶识,但是有些地方会讲成不都是阿赖耶识。我们应该正确地解释它:“三藏”应该都是指阿赖耶识本身。
“能藏”是什么呢?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里面藏的是“一切种子”。如果你们接触过唯识的,应该知道:阿赖耶识像一个仓库一样,我们以前所作的一些行为都以种子的形式在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第一个,“能藏”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是“所藏”。
第二种说法,第二个“所藏”呢?(其实我觉得又要加字了,如果不加字它会有点问题,但是在汉文当中真的不需要加字,其实汉文以前是没有语法的,我觉得没有语法其实挺好的,有了语法以后复杂多了。)第二个是反过来的,就变成阿赖耶识是“所藏”。“一切种子”是能藏。这个就有点怪了,至少从文字本身就有点怪了,加字就很容易理解,“所藏”的地方是阿赖耶识,“能藏”的东西是一切种子。汉文当中的“能”、“所”分不大清楚,我刚开始学唯识的时候,被这个“能”、“所”搞得一头雾水,因为在我们的汉语言当中,至少在白话当中,会有很多不如古人精确的地方,比如说: “我所能知道的”,“我所能做的”。一句话当中既有“所”,又有 “能”。这到底是“能”还是“所”呢?第一个“能藏”是指的阿赖耶识,“所藏”是指的一切种子。第二个,“所藏”是指的阿赖耶识,“能藏”是指的一切种子。但这里面我建议大家加字理解:“所藏的地方”阿赖耶识,“能藏的事物”一切种子。
第三,我爱执藏。这个说法可以有很多种,我们挑简单明了的来说。第三个是我爱执藏。我爱执藏讲的是什么呢?这个是跟后面的第七识是有关的。第七识简单讲起来就是“我执”,第七识把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为“我”。如果讲简单一点,不讲“见分”、“相分”,就是第七识把第八识认为它就是“我”,这是第七识独有的功能,它的主要特征。第八识就是第七识所执着的那个“我”的“所依”,至少是第七识把第八识执着认为是“常、一、自在的我”、“独立实有的我”,因为第七识是错误的认识,认为它(第八识)是“常、一、自在的我”、“独立实有的我”。这就是第七识“我爱”,它所执的那个东西叫做“我爱执藏”。可以说:第八识是第七识的对境,第八识是第七识它执着“我”的那个对象。第七识是依第八识而执着为“我”的,所以第八识就是“我爱执藏”。
第八识的见分
仔细来分第七识是依第八识的“见分”执着为“我”,不是依第八识的“相分”执着为“我”。待会儿我们会讲第七识的“见分”和“相分”。
这里面的差别就有点大了。接下去的差别非常大,这几天完全讲“见分”、“相分”都可以。简单来讲,“见分”是能知,“相分”是所知。但是,如果完全按照这么讲的话,我们就变成安慧了,我们就不是护法了。我只是说这是简单来讲。这个不是很精确,不算精确是因为我们现在主要按照护法来讲《唯识三十颂》。“见分”,简单来讲就是:能见、心。“相分”,就是所见的境。简单来讲,这个按照护法来讲是有问题的。我是为了让大家稍微大致的了解一下所谓的“见分”和“相分”。那么,第八识有它的“见分”和“相分”,“相分”是它的对象,它的对象有变化,第七识是不会执着于那些容易认识到变化的东西为“我”的。第二,第八识的“见分”是什么呢?第八识的“见分”是一个能认知的,那么这个能认知它有一种相续性。这种相续性,假如你不够仔细辨别的话,你会认为它是常、一的,认为它是不变的。昨天有第八识,今天也有第八识;昨天能认知,今天也能认知。它似乎是那个不变的东西:常、一的。第七识把它执为是“我”。
因为具备这三个“藏”的意思,所以第八识称为叫做“藏识”。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藏”之中哪个更重要呢?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是第一个“能藏”更重要,阿赖耶识能够藏一切种子。但这里面,阿赖耶识它主要想说的是,“我爱执藏”这个概念对阿赖耶识这个命名更重要。
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这个“异熟”在各个宗派里面都讲,唯识和其他宗派讲的都不一样,它给“异熟”加了很多要求,这些要求是其他宗派不讲的,既然不讲,就变成其他宗派讲的“异熟”都不能够承认了,有人说:到底能不能承认?其实有时候是你们以后如果要做学问的话也是一样,如果一个老的名词你给予它新的定义的话,你依靠这个定义就可以把前面的所有的说法给推翻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想推翻其他的这些说法的话,你可以把老的名词给予它新的定义,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你把这个定义要下好,相当于“旧瓶装新酒”。定义一旦不一样,内容就会完全不一样,就可以有新的概念,新的内容依此可以完全的展开。这里也是一样,其实它对“异熟”限定了四个内容,这就和其他宗派讲得不一样了。
“异熟”
对于“异熟”,我们也不展开了,“异熟”其实在唯识里面是一个难点,我们不展开。
异熟我们讲四个: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异地而熟。
首先,“异时而熟”。意思是:比如我在上一辈子做了一件事情,如杀了一个人,下一辈子投生到畜生道的猪,或者地狱,这个就是“异时而熟”——你的因在什么时候种的?因是在这一世种的,果在下一世,这个叫“异时而熟”,叫“异世而熟”也是可以的。
“异性而熟”或者是“异类而熟”是什么呢?比如说你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这个叫做“异类而熟”或者是“异性而熟”。为什么说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因为你在因上面做的善恶,比如说我是做了一件好事,这个是一个善,果是无记怎么讲呢?这个业到以后报得结果是什么呢?我的这个人的身体,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是无记呢?无记的意思是,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你们刚学的人可能会有点奇怪,这个身体做人已经很不错了,应该是善的啊!不是的,这个身体应该是无记的。为什么说是无记呢?假如我们这个身心是善的话,那么出现一个问题: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要打上善的记号。如果这个身体是恶的话,比如说地狱,假如地狱的身体是恶的话,你所做的所有的事情要打上恶的记号。但实则不然。你可以依这个身心而作善事,也可以依这个身心而做恶事,但这个身心不一定是善或者是恶的,所以引发出的你这个身体异熟身,它是无记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但是这个确实比地狱的好,它享受乐的也会比地狱多,但是它本身不是快乐、本身不是痛苦,本身不是善也不是恶。所以,这个叫做“因是善恶,果是无记”。其实,这里面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因位上面做了很多善恶的事情,现在报在我们身上,这个事情一定是好还是不好呢?好和不好是价值判断,善和恶也差不多。其实,在我的身上、在我周围所报的这个情况是基于你现在的心,可以有改变的。我以前做的恶事,现在周围条件不太好,我可以基于它而生起出离心;如果我以前做的好事,现在快乐一点,我可以为富不仁做坏事。所以,其实重要的是“你现在的心的转变”。
“变异而熟”,意思是你的因到果的时候是有变化的。因,前面有因,后面有果。因如果不变化到果,这是不成立的。因一定有了变化之后,才会有果。这个叫做“变异而熟”。实际上“变异而熟”是属于“异类而熟”的一种说法,所以我会讲四个。
还有一个是“异地而熟”:比如说你的因在人道当中做的话,你的果可能在地狱中,它不是在一个地方的,叫做“异地而熟”。
“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类而熟”(又叫变异而熟、异相而熟),共四个。那么,“变异而熟”单独拿出来可以是四个,就像我刚刚说的从因到果,因必须有变化,后面才会有果。这个是“异熟”。
那么这个在唯识当中要分“真异熟”和“异熟身”的,在其他派别当中是根本不分的、是没有这个说法的,为了什么呢?其实就像刚才我们讲的,我现在讲很多我自己的东西,这是唯识加带的私货,唯识要把阿赖耶识讲成“异熟识”,这是其他宗派没有的,因为其他宗派不讲八识,既然它要把“异熟”这两个字送给阿赖耶识,它一定要把“异熟”前面的名词给变掉,所以这个是唯识自己加的私货。于是,它出现了一个叫做“真异熟”,就是真的异熟只有阿赖耶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刚才讲了,“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变异而熟”,阿赖耶识它本身是无记的。简单讲讲:引业和满业。“引业”,和异熟、和阿赖耶识本身有关。“满业”,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满业所熟的、所成熟的”,和它相关的,就是我们现在护法系里面讲的“异熟身”,就是一般所讲的“异熟”了。那么,“引业”有关异熟呢,就是这里面所讲的阿赖耶识,真异熟。唯识当中护法这一系当中“真异熟”只指向阿赖耶识,其他所讲的“异熟”比如说我们这个身体,在其他宗派来讲,我们这个身体、地狱的身体都“异熟”。但是在唯识里面讲这个身体不是“异熟”,是“异熟身”,是“异熟”——阿赖耶识——所生的,它不是“真异熟”。刚才我举例的时候用这个身体来举例,比较容易理解。唯识自己加东西了。
“异熟”是难点,我们今天不展开,以后有机会单独讲“异熟”,难点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多难,而是因为它自己创造了一个说法,它的说法就变成了与以前所有的说法都不一样,就造成大家、其他人理解的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