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o31241 於 2015-8-4 20:38 編輯
节选自伦珠梭巴格西《绽放心中的莲花》
禅修(Meditation)①是修习佛法不可或缺的要项,也是包含整个佛法修行的戒定慧三学之一。本文的目的是想稍微尝试说明禅修这个主题,根据佛教的经典及印度重要论师和西藏学者的注释,特别是以宗喀巴大师“道次第”(Lamrins)体系,来阐明禅修的内涵和原理。
首先,我们遇到了应该要注解说明的问题,就是有关禅修这个主题的用语的传统解释。禅修及学习如何禅修的过程,如同学习弹钢琴或开刀动手术一样,具有技术性,很少是先天的或直觉的。尽管如此,有关禅修的古典说明,事实上是高度的技术性,使用的语汇包含许多共通的意义和内涵,但如果依文解义,则很容易被误导,而背反了真正的主题。例如,“止观双运”(samathavipa 'syanayuganaddha)这个关键用语可能很容易按字面被认为是“宁静与内观双合”(tranquility coupled with insight)或“静中带观”(calming withinsight)等等,但如果这样的表达导致闻者产生某人坐着静思或直观某种哲学概念这种印象,真义则已丧失。像这种错误的诠释真的会发生,因为“观”(vipa'syana)也被某些人描绘成“对某些哲学命题的深思”;相同地,其他有类似观念的人因此会提及“枯观”(dry vipa'syana),换句话说,也就是观中无止,虽然“止”的俱现是被认为所有“观”不可或缺的条件。许多其他有关禅修的关键术语也有同样的问题,例如“昏沉举”(Layauddhtya)、“堪能调柔”(karmanyata)、“心轻安”(cittaprasrabdha)、“心无作力”(nabhisamskara)等等。为了试图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希望从观照某些禅修过程的古典描述中,掌握真正禅修行为的心理精神过程,这些术语的真正意涵才会变得更清楚,而非只依靠这些术语的文字衍伸意义而已。
尽管禅修对修行佛法是极为重要的,就我所知,在任何印度或西藏大师的作品中,找不到为禅修设下定义的标准说法。其原因也许是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禅修定义,可以总括成千种佛教所信奉和修行的禅修。纵使这些禅修的不同细节是相当地复杂,所有的禅修都可化约成两种类型——定止性的(fixative)和分析性的(analytic)。这二种可分别地加以定义和讨论。
把禅修分为定止性的和分析性的,也许是所有可能对禅修总括性区分中最简单的一种,因此它也包含了我们较为熟悉的那种将禅修分为“止”与“观”的方法,即可暂时分别地视之为“止”(mental stabilization)与“观”(higher vision)。止与观这二者完美的结合即止观双运,是佛教禅定修行的直接目标,因为所有佛教的修行道,不管小乘或大乘(包含金刚乘),都有赖于此双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