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选自 明精舍《佛教的基础知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44cd&scene=5#rd
(一)认为佛教消极
消极、积极都是世俗的标准。佛教是宗教,第一价值不是世俗价值。所以无论说佛教积极或者消极都不对——问题本身就错了。因为这根本是两个范畴的话题。好像问“数字5和2能不能结婚”一样,是逻辑混乱的问法——结婚是社会、法律等范畴的概念,不适用于自然数。
(二)认为僧人就应该如何如何
平日大众对僧人的理解,多数来自影视文学作品,并且受传统文化影响,所以大众往往会凭借自己喜好提出“僧人应该如何如何”的问题。其实,僧侣有自己的戒律,同时大多数,我们是以一个“老好人”、“儒家道德君子”的形象,来要求僧侣的。
(三)三教无差别,不要有分别心
宗教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尽管形式上又各类相似,但是一定有本质的不同。区别三教的不同,需要深入教理,所以这种说法极不负责。
(四)都是空,所以因果善恶皆无
持这种观点者,是把佛教的“空”等同于“无”,不仅违背了佛教思想本意,而且成为最糟糕的见解——“断灭见”。
(五)读经无用
佛教承认语言、理性、文字的局限,却不等于否定语言、文字、理性的作用。实际上,正是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理性的工具,去突破自己。理性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否则就变成愚昧的反智主义。佛教强调“闻思修”,听闻、思考是学佛的必然经过。
(六)只能读经
只读佛经、不读解释、历代高僧学者的注解,又往往陷入“依文解义”的陷阱中。必须要学习论典,然后才能清楚佛经的具体所指和含义。认为只读佛经不读论典的人,往往和号称“只读经典、原典”的人一样,望文生义、篡解经文,本质与“读经无用”论相同,都是反智的表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