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82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道教传统内丹**筑基法 静**(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8-4 18:0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入门须知:
吾人求学,当以真理为依归,不可随世俗相浮沉,况且此等学问本是对上智之人说法,不是拿来普度一般庸愚之士,因为此事非普通人所能胜任试观历史传记,每一个时代数百年间,修行人何止千万!结果仅有少数人成就,可以想见此事之困苦艰难,谈何容易!!

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长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与造化相抗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归失败

古人学道,有从师二十余年或十余年者,如阴长生白玉蟾伍冲虚之流,皆是师与弟子同居一处,实地练习,随时启导,逐渐正误,然后能收全功今人志气浮薄,作事无恒,所以难于成就;其狡诈者每喜用市侩手段,旁敲反激,窃取口诀,以为一得口诀立刻登仙,不知所得者乃死法耳而真正神仙口诀皆从艰苦实验中来,彼辈何曾梦见!敬告读者,若有所得,务要小心磨炼,努力修持,否则得与不得等

读者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究工夫,把这条路认识清楚,然后再讲实行的方法

读书明理为最要,不可先求法子俟书理透彻之后,法子一说便知再者,除读书而外,尤须立德立品如果品学兼优,更遇机缘辏合,则所得者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虽好而学问不足者,则所得者当是上中等法子;若学问虽好而品德欠缺,此种人只能学普通法子;若品学俱无者,此种人对于仙道可谓无缘,纵然勉强要学,只好学一点旁门小术江湖口诀而已

道家筑基**

筑基,是道家**的入手功夫就好角盖房子一样,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谓之筑基筑基坚牢,房子才能造得稳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坚固自身形体,充实本元,然后修到高深层次,才有足够的保障因此筑基**,为内丹**之关键,直接关系到今后修证的高低成几,十分重要

筑基**,通常说是百日筑基百日功灵意思是说城要一百天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筑基的功夫但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随着每个人身体素质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就是一百天,也可能两个月四个月或一年不等

对于一般人学道而言,作为**筑基的实际行持考虑,从事这步功夫,可以进行一百天的时间作为保障,一般能够达到筑基的预期效果

一 静功总说

道家**筑基法,先从开始其实**过程的每一小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还是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个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总的称为静功

静功,在道家****之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差别,由此可见

二 静功之道

1 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归根结柢是要**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敏感詞>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之后,开始**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 故此**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这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这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的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的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三 经典论证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 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也,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气,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听(心中的)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内,说是用气去听,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的情况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 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气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气,气无知觉,故心仅合气而已,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气)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后一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反而高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气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气入虚,倘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大碍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四 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平时如何止念?

我们所讲的**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和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进行**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经,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此,笔者在此讲述道家的三项准则: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着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已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 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

(2)事情则应,事过则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敏感詞>的事情,如果背着<敏感詞>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随之精进

(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一般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能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身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称所动,以保持身心清静,增益功修

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与流行气功不同,**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道家丹法**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

2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入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入静状态?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所用的办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这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敏感詞>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归身内,然后忘悼,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性心性层次的一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入静,这是道家内丹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清境中间猛然一觉,杂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示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和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者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入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五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工,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2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不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3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道家**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道家**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气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这*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精气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道家**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入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气;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气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气合一,进入化境
沙发
发表于 2012-5-15 22:59:5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是来抢沙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2-5-15 23:00:03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是来抢沙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