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315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空性——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22:2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选自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第四章

空性


空性,遍存于佛陀所有的法教,在佛陀最後所给的法教,也就是二转法轮与三转法轮时的教授,特别强调空性。在这些法教中,佛陀阐述空性的概念,尤其在二转法轮的法教里,特别著重空性与智慧的讲解。这些法教,主要记载在《般若经》里,佛陀当时是应菩萨位弟子的请求而讲授的。

佛陀初转法轮,开示的是四圣谛,二转法轮时教授空性,三转法轮时讲解佛性,这是佛陀自己所描述的开示次第。

伟大的上师龙树(Nagarjuna)依他自己的见解来阐释三次的转法轮。在佛教的历史里,龙树是印度的八大上师之一,有时称为「世间八大庄严]。他说佛陀初转法轮教授的是自我,二转法轮佛陀教授的是自我的空性,佛陀三转法轮,则在厘清初转与二转法轮教授的结果。这是龙树的讲法。

伟大的上师提婆(Aryadeva)是「世问八大庄严」中的另一位,他也解释三转法轮。对于初转法轮,他的看法是,告诫弟子如何远离造就恶业及恶因。他认为佛陀二转法轮,是教导弟子如何克服自我这个染污之源,因此讲解空性。而三转法轮,依提婆之见,是讲解如何克服阻碍正知正见的某些见地及哲学观。

佛陀三次转法轮的一个基本,是单纯化。佛陀由简单处入手、这是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常需留意的。这也是为什麽许多佛法大师们要替佛陀的法教做论注,以及走在证悟之路上的追随者必须去思维这些法教和修持它们。佛陀三次转法轮所教授的空性,被收集在主要的十七部经藏当中,整体的名称叫《般若经》(<Praj-naparamita  Sutra>)。不同的汇集,会有不同的挑选及编排,所以每部经的本数会有不同,但都是佛陀教授空性的原典,其他部经也会论及空性,但这十七部经是最特别在谈空性的。

十七部《般若经》的第一部,是其中最长的一卷,从梵文译为藏文,共有四十万句,也就是十万偈(shlokas),一偈四句。印出来共有十二册,每册都有八百页到一千页。《般若经》中最小的一部是《心经》(《 Heart  Sutra》),《心经》翻译成英文就只有一段。最最短的可以将全部浓缩为一个字,[啊」(ah)。(即藏文的小啊字,这是《一字经》,藏文的音译称作《雪千一记秋巴》(《she-chen yige chik  pa》)。)从最长的一部到最短的一部,这些《般若经》的主题,都是在探讨空性,对空性作详细的讨论。

空性令一切事物成为可能,每件事物都是种相互依存的显现,所以每件事物都是空性。这是把空性用一矛盾句来解释,我们应尝试去了解它的意义,一切事物存在,但所有事物是以一种相互依存的方式化现,我们已谈过相互依存与转世的关系,十二因缘勾勒了我们所谓的存在的相互依赖性。在相互依存之外,我们找不到独立的存在,这就是空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空性。

许多人对空性的概念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我们从图形由背景中凸显出来的角度来看空性,它也许不是那麽困难的主题。空性作为背景,而相互依存所显现的即是轮回,把轮回当作图形,重叠于背景之上。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就可以了解,在空性之上,一切事物成为可能。在背景或空间之上,任何事物可以被创造,而且已被造出:也就是使轮回成为可能,涅槃也成为可能。众生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空性,诸佛菩萨之事业也是缘空性之故。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当因缘和合时,任何事都可能发生。空性使一个在轮回苦海中的众生,可能证悟成佛,只要众生能清净所有轮回中的染污,他就可能证悟。若是没有空性,这些也就不可能发生。如果一切的存在皆有其必然性,且是永恒的话,就没有人会长大或学会任何事;任何事都不可改变,不论好事或坏事;也不会有任何进步,因为根本没有改善的空间。这是关于空性的基本常识。由空性,可以生出许多的问题,同时所有的问题也都有解答,因为空性允许我们变动。它使我们能洞察及了悟。

佛陀在一部经里讲过,没有任何现象是实存的,不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现象——外在现象如各种物质元素,内在现象如思想,都非实存,也没有任何事物是必然的。接下来怫陀说,生是空性。死也是空性,他还列举了许多现象都是空性。一棵树从种子发芽。成长,到这棵树死亡,它的所有组成份子,每种元素——地、水、火、风、空——重又回归宇宙,这一切全都是空性。这部经的结尾,佛陀开示一切事物都是神迹,是所有因缘相互依存的神迹,当所有因缘完美和合时,神迹之果显现。

观察一朵美丽的花,试著了解花是怎麽来的,它是相互依存所显现的神迹,仔细分析,将会发现花朵之所以能显现,是因为空性,由种子开始,发芽、成长、茁壮,结了花苞,才绽放出花朵,开出一朵玫瑰花。当花瓣掉落。植物枯萎变黄。根也死了,它回归到它的来处——空性——原先种子形成以前,一切为空性,因此一切也是由相互依存之因缘所显现的神迹。

可以从许多角度来看空性,可以从现实的角度看,也可以从精神层面来看。若从一般的角度来看空性,佛说没发生任何事,所以每件事都发生了。所谓一般的角度,我们很容易以自己为例,人类的家庭或多或少有快乐。安定,但有时也会有危机。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实先生。太太、小孩是相同环境里相同的人,除了家庭成员间有人沟通破裂,其他一切都不变。家仍是家,住在两间卧室。一个花园之家的小孩每天要上学,父母每天要上班,所以,一切如常,在某个层次上,没发生什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件事都在进行,因与缘可能制造出沟通不良,家庭问题就显现了。相对而言,空性中充满了种种情境,各情境以空性为背景,显现为种种情境,但在究竟上什麽也没发生。任何事都只是相对的真实,它们显现于以究竟空性为背景的因缘和合中。

众生的内在历程与外显行为间的关连,佛陀亦有所开示,这也是由空性讲起,在经藏,以及特别是在阿昆达磨论藏里,佛陀以清楚、实际的例子做说明。透过我们的感官,我们与外界连系,焦点在身体上:眼看、耳听、鼻闻。当我们碰触到某个东西,所产生的感觉反应为何,完全决定于因缘所创造出之我们此生的身体,即十二因缘所产生的结果。外在因素显现的方式,也是因缘和合之果。佛陀开示,我们对于这个星球、地球上的人类的知觉,并不适用于所有各道众生,而只适用于地球上人类的种种。现象在其他地方的显现可能迥然不同,只是我们无法想像另一种显现会是什麽样子。真的,我们所了解的人道只是我们自己的经验及觉受。

佛陀作了一个假设的比喻:如果你的心灵能进入到另一位众生的身体里面去——譬如就是在你身旁的人——透过此人向外去看外在的环境,你将会发现原先所觉知的同一个外境,变得不一样了,因为另一个人的知觉不同。每个个体透过感官所知觉到的外境皆不相同。不仅如此,人的一生,由小到大,在不同的年龄,个体看待生命与外境的方式也是不断在改变的。人们到了四十岁,他的期许、欲望及态度,都和他三十岁、二十岁的时候不同。所以,就在人的一生当中,他自己的知觉也是在变的,这些都是属于外在的环境因素,不论其为物质的、情绪的,或心灵的对象。

为何如此?空性。佛陀举了另外一个例子,比较属于心灵层面,是关于恒河的例子,恒河是印度的圣河。佛陀说,如果是一个人类,他到印度恒河去,因为是圣河,所以在恒河里沐浴将会获得加持。如果去恒河的众生是只动物,那麽恒河是快乐之源,既可以喝水又可以洗澡。但是,如果是饿鬼,他就会逃离恒河,饿鬼不但不能喝恒河之水,而且一触到恒河水就会产生剧痛。对地狱道的众生而言,恒河水犹如炙热的岩浆,滚烫不已。所以,即使是圣河,不同的六道众生,视其为不同的河流。这就是因为空性,众生各有自己由空性中升起的因缘,而有不同的示现。

六道众生对于同一条河有不同的经验,因为六道众生各有不同的业力,来自同一道的众生,有较相似的业力。在阿昆达磨论藏里有个特别的名词,藏文是「卡扭]  (kal  nyum)。「卡]与时间有关,时机的意思;「扭」表示相等。「卡扭]即「等时]。业力因缘使人类众生的视、听知觉相似,我们都具有相似的条件,所以基本的知觉能力相同,虽然仍有些个别差异。有些人读此书,觉得这些知识很有用,有些人也许会想:「这些我早就知道了。]有些人也许会认为:「他说的并不合理。」甚至有人会问:[他到底知道不知道他自己在讲什麽啊?」不管意见如何不同,我们仍有相同的背景,就是「等时]。要每个人都一模一样是不可能的事,外貌、思想、感觉有无限多的样态——这全因为空性。若不是有空性,则我们可能都长得一样。这是由普通的角度来看空性。

空性更深的精神层面,佛陀说,虽然众生皆有佛性,但众生仍耽于轮回,这也是空性之故。佛陀继续开示道:即使最愚昧的众生也能证悟,这还是因为空性。从一个人决定追求证悟,到他真正获致证悟,这中间可能经历百万生,但就在达到证悟之时,这百万生顿时变得比一个片刻还短,这也是空性。母亲们总是在怀抱著婴儿的时候,忘记了一切生产之痛。

佛陀开示,众生的虔信与佛陀的慈悲有交集,因为空性。虽然佛陀慈悲,若众生没有虔信,则他自己的慈悲心就发生不了作用。为什麽?因为空性。和其他所有事情一样,慈悲与虔信也是源于空性的一个现象。有虔信的众生,使他能领受到慈悲,由慈悲获益。诸怫菩萨无法强迫众生证悟。经藏对于空性,一路下去还举了很多不同的例子,总集其重点,即是所有的染污、障碍、妄想都是空性——就像所有的知识、智慧、慈悲也都是空性一样。

好好重视经典予我们的忠告及警惕是有益的。若我们看待无明、染污是空性,智慧与美善也是空性,那麽我们可能发展出一种态度,认为任何事都是空的,我们会怎麽做呢?我们可能为所欲为,而不以为意,因为一切是空。佛陀拒斥此种态度而给予严重的警告,在藏文里有个表意清楚的名词称作「洞霓打龙」(Tongnvi  dar  long),「洞霓]是空性,「打龙]是成为敌人。如果把空性了解为行事可以漫不经心,不负责任,那麽认识空性反而变成是进步的敌人,这种空性见地无疑的是邪见。

在密续还有另一个警告,确切的藏文是:[洞巴霓拉涅那他霓那雪乐秋南碰瓦救]  (  TOng  pa  nyi  la  nye  na  ta  nyi  na  sherabchunH  nam  pung  war jur)。意思是说,若某人智慧有限又误解空性,则此人必然毁灭,意即此人的人生将毫无用处,他只会退步,甚至成为他人的邪见之源,如是此人的状况将更糟。对空性半知半解是不够的,误解空性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正确的态度,可以用西藏著名的一句谚语来做个注脚,意思是不管你对空性了解了多少,在行为上你必须要谨慎、持戒、有觉察。若你正确地知道空性,且依你的了解程度去持戒、修心,那麽你会获益良多,因为你的行事是建设性的。正向的,所以不会变成是盲信式的守戒。你也不会强迫性的执著于你所修的某个特别的法门,因为你了解那只是一个法门。你将常保警觉,监控自己的行为,你会知道壤不是永远不变的,因为坏是空;你也会知道好也不是固然的,因为好也是空。但是,你仍然行善以治恶,这样地去实践,那麽了解空性就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修持之道了。

空性与十二因缘的关系密切,而且解释空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十二因绿来说明。我们已经讨论过十二因缘,是轮存在的形态,它勾勒众生一世又一世再堕轮的实况与原因。但有另一种是开悟的型态,即证悟的因缘相倚,这就是佛陀所示现,利益众生之图像。平凡众生轮回的十二因绿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因缘,十二个环,绑住了我们。直到我们证悟成佛为止,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因缘相倚,相互依存的。此点不难理解。

悉达多太子以人身获致证悟,超越了因缘相倚,但悉达多太子本身的这个化现,未超越十二因缘。他的化现,全然与因缘相倚相关连,因缘具足见此色身的人,便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佛的色身在世的时候,亲见他。现在,因缘具足见到佛陀的人,也会看到他目前不同的化现;因缘具足直接领受其加持的人,会直接接受到加持。有些人则仅具足了获得间接加持的因缘,那也只能领受到间接的加持。佛陀的加持对每个个体而言并不相等,而每个人也不是同等的领受。大家都一样,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每个人的业力因缘不同,因此领受加持的能量亦各不相同。能全盘领受加持的潜能则是人人相同的,是人皆具有的佛性,但实质的领受力则因障蔽之轻重而异,就像我们认识自身佛性的程度依个人障蔽之不同而有别。西藏有句常被引用的话:

佛陀的追随者仍在祈愿一切众生皆得解脱,虽然佛陀证悟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仍有许多众生陷于苦海,甚至许多佛陀亲授的弟子,也仍存于深深的迷惑之中。我们不能跑到佛陀的跟前去向他说:「你弃球了!」(中译:「你不玩了!」「你丢下我们不管了!上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轮到我们上场的时候。佛陀,身为一个人的时候,他解脱了所有十二因缘的影响。而佛的化现却不然。佛的化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化现,然而他并非如一般众生受轮回所局限。痛苦的众生与他有业力的连结,而他以功德回向,祈愿众生解脱轮回,当众生仍生存于相对真实中,佛的化现也就仍在众生之间。佛虽然不能再以两千五百年前的化身示现,佛的示现仍是我们随处可及的,他启发、鼓励我们的修持,让我们去洞察心的本质。

了解空性是修习虔信心的一种方式,发展慈悲心能帮助我们产生纯净的虔信心,反过来也是如此。而我们对佛陀虔信的纯净程度,则可以决定我们能领受到多少纯净的加持。若我们想看得清楚,我们必须先有副好眼睛,眼睛愈好,看得愈清楚。虔敬心愈纯,获得的加持也愈纯,我们获益也愈大。不具纯净的虔信心与不具纯净慈悲心的人,应去寻求法教,依之修持以建立这些纯净特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具备纯净虔信的潜能,但如果我们什麽都不做,潜能不会自己跑出来,即使偶然乍现,也会因为没有支持力,没有关照,而迅速的消逝,就像种子偶然在路旁萌芽了,但因没有适当的土壤及水份,很快地就会死亡。

伟大的上师寂天,在《入菩萨行》(《 Bodhisattvachayavatara》)里提到过此事,他说,在黑夜里,瞬间的闪光,比世上所有的东西都要亮,但它立即消逝。偶尔地,我们意外地遇见了我们究竟的潜能,但却不是我们可以保留得住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时是我们极度震惊及痛苦的时候,我们可能有短暂的洞察,好像能见到一点异于平日的自性,但是当事情解决的时候,这种洞见就消了,它不持久。很多事可以使我们有短暂的了悟,而我们必须持戒、实修,才能巩固它的基础。


空性的实修与运用

  佛陀在经藏及密续里,都曾教导弟子如何将空性运用于实修当中。空性的教授,常常只被当成是种智力。理论的训练,从某方面来谈,这样讲也对,但在经藏及密绩里,谈得更为深入。空性被定义为万事万物的本质,佛陀以教授空性,向弟子引介一切现象的本然实相,佛陀同时也教授了了知空性的修持方法,以及如何透过禅修。祈请。念诵。持咒,及各种行持,把对空性的了解带入日常生活之中。

众生皆具佛性,指出了我们修持。运用空性之路。众生内在境界不同,为了修行之故,我们将之归类为上三道或下三道。上三道包括了天道,下三道包含了地狱道,心灵的层次不同,化现出的外形亦不同。

六道众生因缘不同,是六种不同的染污,人道众生能够经验到所有六道的染污。譬如,地狱道众生,嗔毒的染污最重,而人类也会被嗔恨牵著鼻子走,让整个生活变得不愉快。不管环境有多好,嗔心重的人是注意不到的,因为嗔心使他觉得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与他敌对的。一个盛怒者,可能会生病,可能具有攻击性,可能感到要杀人,或想击碎东西,或是尖叫——愤怒可使人完全失控。若一个人被无明所驱使,那会像畜牲道一样,知觉一片模糊。不论此人有多少知识、学历多高,此人会觉得自己好像什麽都不懂,甚至迷惑地不知自己是谁。当我们傲慢心膨胀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像神一样,比任何人都优越,而超出正常适当的行为模式。天道众生的问题是,即使他们产生了几劫的快乐,但享乐将尽时,会立即掉落恐怖之中,而後再生于地狱。当妒嫉心起作用时,人道众生的我们,会感觉到如阿修罗道的一种冲突及矛盾,而且永远不得休息。当我们受控于贪执及欲望时,我们经验到如饿鬼道的染污。嗔恨为我们自己创造了地狱道,心灵的平静被破坏,快乐也被摧毁。生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那一道的染污就会被强化,该染污成了个体投生于各道之因缘,生于人道,是获证悟的最佳跳板,因为人类有机会去经验。平衡、超越所有六道的染污。

佛陀在阿昆达磨藏及某些经藏里讲到业力,他曾说不论人道、畜牲道或六道中任何一道的众生,其佛性都不会受限于外在的物质条件,不论何地、何境。以地球上的人类为例,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征不同——非洲人。欧洲人、印度人、苏联人、中国人。我们太阳系邻近星球上的居民,一定跟我们更不相像,差异必定大于地球上人种的差异。元素结合的方式不同,甚至可能长成我们地球上人类认不得的模样。佛陀在阿昆达磨藏里讲述过不同的星球。太阳系,和银河系,在经。律。论三藏中都有清楚的描述,在密续里,佛陀给予了更详细的说明。

佛陀说,其他人类——是指心灵层次与我们类似的众生——的外貌,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如果他们来到我们这里,我们能穿过的空气,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堵墙。佛陀很清楚的解说了有些众生,打从根本上与我们的运作法则不同,对于现象的经历,也全然不同于我们对这些现象的知觉。对他们而言,形状是空的,眼是空,耳是空,声音是空,触觉、身体也是空,还有很多其他的也一样。佛陀解释这些的目的,还是为了要解释空性。空性遍存于六道,不论各道化现得离我们有多远,不论之间的差异有多大。有些众生了悟的程度不及我们,所以我们觉得他们行为怪诞;或是我们的了悟不及其他众生,他们也会觉得我们行为乖张。由于物理条件的不同,所有与我们相关的事物,与化现为另一种身形的众生,可能完全不相干。空性是个普遍的原则,它不只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历史里适用,它也不是新发现,它是宇宙的真理。宇宙的真理是空性。
当你清楚地、实际地了解空性,很自然地。不费力地它成为你处理任何情况的钥匙。知道空性,你就不会把每件现实问题当作牢不可破的,你也不会在顺境里得意忘形,没有任何情境会牵引至不可收拾的地步,你知道这一切会是空性虚空中的因缘显现。就只是这样,因缘适合好运,你感到高兴;因缘合了负面,你遭遇麻烦,就是这麽简单。如此你不会变得神经质,你也不会变成完全的物质主义,你会有个平衡的生活,一方面拥有精神生活,一方面也有物质活动,你有禅修、念诵祈祷文,你也有世俗的生活。你可以面对任何事,而不受它负面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了解空性,生活会变得更平顺,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

绝大部份金刚乘佛教密秘哲学的法教是以空性思想为根的,这些法教出现在律部。阿昆达磨部。经部及密续,都是非常殊胜的,其中最重要的两套哲学称为「让通」(rangtong)及「简通](jentong)。要翻译这两个词相当困难,因为它们不是普通字的用法,而是特别的哲学用语,或许「让通]可以粗略的翻译作「内在的空性]或「自空];而「简通]是[外在的空性]或「他空」。这是粗略的意译,但己接近字的原意。

「让通」与「简通」是由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物,可以用水陆交会的海岸线来做个简单的比喻,我们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抵达岸边,我们可能乘船由海上到达岸边,我们也可以用走路、搭交通工具由陆地到达岸边。「让通」及「简通」就是这样,由不同方向抵达同一目的地。

「让通]与「简通」可以应用到任何事物,但在这里用来探讨佛性会更有意义。从「让通自空派」的观点,完美佛性的哲学定义,是指二元存在的完全空掉,佛性是完美的、超越二元对立的。「简通他空见],则指完美的佛性是由任何相对地实存中解脱。一般对于空性的了解,是结合[让通」与「简通」两种观点,伟大的上师融合了两者。也有一些大师们只持「简通]观,或只提让通」,他们很坚持只有一种是对的。无论如何,最後的结论仍是相同的。有一种方法可将空性从这种神秘的、哲学的态度,带入佛法的修持及日常生活之中,佛教徒以皈依为始,也就是我们对能提供皈依的处所及人有信心,我们想从那儿得到教法,而他们确实也具足被皈依的条件:时间对佛陀的法教有考验,我们确实需要证悟者的指导,及修道上真诚的伙伴。历史上的释尊,佛法——法教或典籍,及僧宝——导师、老师与精神上的朋友,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我们应了解三宝且尊敬三宝。得获人身,弟子可以在上师的教导与佛陀的加持下修习佛法,然而,最终极的皈依是证悟。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并不把释尊、法教及上师的指导当作是永恒的、究竟不变的。在我们理解佛陀、佛法。精神伴侣是证悟道上所必须要有的,但不是永恒的情况下,我们以空性为原则,皈依三宝。三宝是我们修持佛法所依之因缘,所有的修行者都需要三宝的协助。有了他们的加持及教导,才可能成功的修持佛法而最终得获证悟。这是将空性运用于皈依。

空性的第二项运用,是用于禅修与祈祷念诵。基本的祈请祷文,及基本的禅修如「息内](shinay)——静心——都能提供空性的经验。当你以纯净的虔信心祈愿时,心灵完美的感觉,就在你念诵愿文的同时,净化了所有的痛苦及染污。在以纯净的虔诚心念诵祈祷文时,你有种纯净的感觉。当然,一个初学者,也许在念完祈愿文的同时,一切烦恼又重新回来了,这很正常。但当我们在念诵祈祷文时,我们常会有被加持的感觉。
    禅修时也是如此。譬如说,你在练习上的禅修时,你是进入心灵最宁静的境界,一切皆完美,一切皆纯净。当然,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当禅修结束,日常行止开始,这完美的感觉便消失。如果好好的祈愿或禅修,我们是能够惊鸿一瞥空性的。

空性第三个运用时机是在修菩提心之时,经藏法教都是以此为基本,在发慈心、悲心及喜心时,修持者乐于接受任何事,快乐的及痛苦的皆然,它们的意义都能被理解。佛陀在某部经里说道,一个有菩提心的人,即使处于痛苦之中,仍然苦得快乐。将自己的苦与别人的苦都转化为快乐的炼金术,就是发展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一切事物都变得美好,顺境、逆境一样都成了修持菩提心的善缘。所以,基础的菩提心的修持就是运用空性。

运用空性来修持的第四种方法是密续的本质,也就是普遍的了解众生皆具有佛性,且任何环境都是净土。直到你了解此点,要不你就仍在轮回之中。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此点,这个人就证悟了。在还不能认识轮回本质时,轮回是苦;认识了轮回的本质,则轮回使你证悟。证悟需透过修持,修戒律、修慈悲心、修道德等等,透过这些修持,你能了悟现象界存在的本质。

一旦认识怫性,即来到最後一刻。轮回里的时间,对证悟者而言,相对上,他可能花了几亿个世纪,投生几亿次于轮回六道,然後才证悟;但在究竟上,这些时间只是顷刻,比一秒钟还短。这是空性的究竟层次。虽然平凡众生不能真正了解这些,而且这些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在我们可以经验到的范围里,可以用下面这个情境作类比,回想你正要接受一个手术,可能是牙齿手术也可能是意外事件受伤,那时你觉得疼痛好像永远不会停止,剧痛令你觉得时间漫长,几分钟的时间像是几个小时一样长。然後,突然地,剧痛停止,不再疼痛了,那真是甜美、棒极了的一刻,好像疼痛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痛几乎被忘光了。这个例子,不能拿来跟证悟比,但能给我们一些证悟的概念,空性在时间历程中如何被体验,也告诉我们无尽的生死死生和无尽的痛苦,是在证悟前的片刻。

以上四种有关空性的运用,只是简略的叙述,是个简单的方式来看空性,及如何应用在各个不同层次的佛法修持上。我们应祈祷、禅修、做善事、避免恶业、帮助他人,发展虔敬心、慈悲心,但我们绝对不要认为这些是真理、是必然不变的。我们把这些练习,当成是内在佛性的自然显现。在我们帮助他人时,只是协助众生有个较好的因缘而已。当我们修持佛法时,我们是在尽一切努力,令我们的佛性早日觉醒。若我们以为所有的善行都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就会变得神经质。

对于空性有正确理解且懂得运用空性的人,不仅可使他们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效率,也可以与别人分享这些知识。适切的运用空性不仅能使佛教徒受益,且可以使所有的人受益。譬如,当一个人面对临终,那麽了解空性对他将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都有认识的人已亡故,或即将死亡,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他们的朋友死于AlDS(後天免疫不全症)或是其他的疾病,或是自己亦身染重病,虽然这是很痛、很难的一件事,但它也是一个很伟大的机会!

西藏有许多的谚语,其中有个恰当的例子,出于一首叙事寓言诗,是国王与他信任的士兵的英勇行为,其中有一行写得很美,是在战场上一幕恐怖痛苦的情景下,说出的一句话:「不管任何事发生在我的身体上,都只是我身体的受伤,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到我的心灵。」并不因为身与心相关连,所以,身体受苦,心灵就一定也受苦,我们的心灵可以不必觉得苦。若对空性有清楚的了解,许多身体上的痛苦可以减轻。当了解一切现象如疼痛一样,并非实存,那我们就有可能超越它们。

还有一个比喻,这回是佛陀所讲的例子了,此例与嗔心这种染污有关,简单来讲:当你生气时,若是可能,则盯住镜中生气的嘴脸,坐下来,好好的看,然後问:[它是什麽?] 也许你正处于盛怒之下,想要施展暴力,但先别那麽做,先坐下来,问:「它是什麽?它在哪里?]顿时你会发现生气不见了,你的愤怒只是一种反应,是许多相互依存之因缘的显现而已!这可以应用在任何负向的心灵状态上,例如:执著、欲望、妒嫉等等。

习性也是一个我们要对治的一个因子,藏文称习性为「帕恰气地帕](pa cha  che dipa)。染污当然也是种习性,但两者略有不同,「恰恰气地帕]是一种很微细的障垢,譬如我们将自己的思想、感觉、动机投射到他人身上,就是种习气。习气可能不易察觉,也很难克服,必须要费些力气才可能克服习性。当我们发现自己总是犯相同的错误,误会别人,以一种不正确、愚蠢、不慈悲的方式来评判别人,我们就是已经受到习性的障碍了。总是在事後才护觉自己错了,但为时已晚,伤害已经造成。我们只能由错误中再去学习,这种微细习性的障垢,都直接来自「我」这个概念。

西方人对于自我价值感的认同好像有些困难,许多人说他们恨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很确定自己不好,这也许是因为不了解人皆具有佛性之故。知道有佛性,或许是克服自我强度低的最佳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修持空性,从空性的角度而言,被自己痛恨的对象——自我——是不存在的,即便有些自己不喜欢的性格、特质,但因空性之故,总是有可能改变的。永恒的痛恨并不存在。空性就像是哲学家的宝石,是西方炼金师曾努力寻找的东西,它就在那里,但它也不在那里,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它是问题也是一切问题的答案,那就是空性。



相关阅读:
第一章 佛性——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5-1-1.html

第二章 菩提心——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6-1-1.html

第三章 转世和业力——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30330-1-1.html

第四章 空性——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30331-1-1.html

第五章 密续的科学——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30329-1-1.html

第六章 转化——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7-1-1.html

第七章 证悟——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8-1-1.html

第八章 大手印——大司徒仁波切《唤醒沉睡的佛》
http://www.imslr.com/thread-61739-1-1.html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1 21:53:4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1-3 22:25:2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5-27 22:46:26 | 只看该作者
整篇看完,想问句这是你自己写的还是哪位上师的教导

点评

呃,上面不是标着选自大司徒仁波切的著作吗0.0  发表于 2015-5-27 2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