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3-3-21 10:37:06
|
只看该作者
由此一境,成为一种性质、品性,才可以谈定。一旦这种定境成为品性、品质、本性,不会退转,则善即是性,性即是定,定即是慧,慧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功德,功德即是善,圆转完美。
不修禅定,心难专注,没有专注,不能转识证智。禅宗有名的《牧牛图》,图中的牛比喻我等心识,没有牧童的管理,没有缰绳的牵制,牛就会成为野牛、犟牛。我们始终在烦恼中,正在于没有定慧。定力不足,心常动摇迷乱;慧力不足,看不到人生和事物的本质,起惑造业,还自以为在“度人”呢。发心在家闭关,谢客修学,在于我知道自己道力不充,道气未足。需要很多年的时间静心养道气,充道力,参真谛,证真身。
道元禅师提倡“功夫办道”,即是实修,《正法眼藏》里道元禅师说:“此功夫之把定,月深年重,则更脱落从来年月之功夫。将脱落时,则皮肉骨髓同究辨脱落,国土山河俱究辨脱落也。是时,脱落为究竟之宝所,于拟到之行处,此拟到则现出故。正当脱落时,则有不期而现成之道得也。……赵州真际大师示众云:‘你若一生不离丛林兀坐,不道十年五载,无人唤作你哑汉;已后诸佛也不及你哉。’”这里讲的是实修办道的大成就。
先开见地,后言修证。这些年来,不断地参悟佛道之理,多少有点入处,现在修证,正是时候。我相信一定会安全修道的。至于成就与否,尽人事是基础。
静坐,人常会偷懒,过去偷懒犯困时我一般不打坐,以免陷入昏沉成为习惯。这时,这个想法会给偷懒找借口,而变成偷懒的潜在因子,潜意识会把昏沉之境变成偷懒的借口,反而养成不良习惯:一打坐就昏沉,一昏沉就休息。因循不已,反而不妙。静坐时,即便劳累,也要用一些方法化去懒散与昏沉。严新先生说,要在最不舒服时修炼,容易成功。要克服懒散和因循。
前人说:“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静坐常思自己过,我做到了;闲谈莫论他人非,我没做到。从现在开始,不再议论他人的功过,他人的功过自有因果,不需要我评述。他人得道也好,堕落也好,成佛也好,入魔也好,都是他人的事情。我要做的,是管好自己。即便修道,有人走正道,必然有人入魔道。千古皆然。做好自己,就是最大的贡献。于自己,于他人,于天地,皆是好事。动心即是干戈,平心即是玉帛。将动心和平心放却,做一个无心禅客,看人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即是自在。张紫阳《西江月》词云:“我是无心禅客,争什是非容辱。”这句诗我二十岁时背得滚瓜烂熟,真正会心,在四十四岁。很多时候人生的道理好懂,但没有阅历,没有体验,就不会真正懂在心里,变成一种心行一种信念,不仅仅是背诵了的格言、诗句。真如辛稼轩词里说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却愁滋味,且道:天凉好个秋。
但了自心,即是真修。但莫生事,即是仙俦。人到中年才悟出这个道理。
张紫阳《西江月》词曰: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兴居湛然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性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了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禅定完全融化在生活里了,融化在一切行止里,不见形迹,且妙用无穷。这是禅宗的精神。六祖《坛经》云:“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过节期间南方一位博友打电话问了一个问题:如何佛道兼修。我在“读书”一节讲威尔伯的“整合之道”时谈到“佛道兼修就是整合之道”。这里有个问题:如何整合?有明师指导更好,没有明师指导,就自己整合,要看自己的智慧。把所学的法门,根据自知的境况做次第的编排,以便实修用功。佛道的法门都要修,可以同时修。有的法门重点在心法,有的法门重点在气脉,有的法门重点在治病,有的法门重点在调身。“法门无量誓愿学”,在自利的角度,可以依此及时关注身心,综合修持,解决很多问题,你学的越多,解决遇到的问题则越容易;在利他的立场,你学的越多,你修持和体验的越多,你帮助他人时更方便,看看《问答集》和《增益集》,我为多少博友解决了多少修学上的疑问。这些智慧与法门来自我二十多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的修学。不要只看做知识,有我不少心得与经验浸润在问答里。
如何整合你的法门来静坐,来修持?不仅要做到自知,还需要做到对各法门的传承、修法、利弊、长短的了知。“知己知法,知情知量”。这八个字是窍诀。切记。我拿自己春节期间的静坐说明。我白天读书,晚上和妻看大片,看完大片才静坐。假如静坐三个小时,我会这样安排修持内容。
站桩清浊。我每天站桩读书、站桩打字、站桩看电视,甚至和好友站着聊天。不是有意为之,而是把站桩融化到生活里。这些文章都是站着完成的,即是站桩。站桩可以清除人体的水湿浊气,水湿浊气一重,人就容易昏沉。站桩对修道非常重要,可以强其骨,可以通其脉,可以清气其浊,可以祛其病,可以守其神,可以养其气。站桩之道,大矣哉。把站桩融化到整个生活里,变成实修的加行。我做“站族”,打坐起来,神清气爽。这是口诀,是心得,是加行。
发愿安心。先要默诵自己的“发愿文”,这是每天的功课,提醒自己有这样的大愿,要这样行愿。发愿文至少持诵三遍。
祈请护佑。接着,我会修持药师法门大约半小时,希望借“消灾延寿药师佛”的圣号所包含的信息达到延寿与消灾,希望把这个信息加到整个修行里。《药师经》里说,念诵药师佛的名号,则修持者不会遭到魑魅魍魉的干扰。这个信愿一定要有,这样会减少出偏。药师法门是佛家法门。
遍行气脉。再接着,我会修持一小时气脉手诀,专门修持气脉。慢慢地体会随着手诀的不同变化,呼吸的细微调整,内景的隐现出现,而感受气脉的运行与心境的平静。只有心平静下来,才可以谈真正的修持。否则,都是加行。
观想作意。接着,我会修持半小时金钟功。金钟功把气脉与观想融为一体,因为有了气脉手诀的修持,在这个基础上修观并修气脉,更容易。气脉手诀是在“体内炼脉”,而金钟功会在“体内炼能,体外炼神”。
丹道性命。最后,我会修持一小时太乙金光咒。太乙金光咒包含丹道法门,需要气脉的功夫做基础,更需要观想作意做基础,但要进行更深入的修炼,意识、业障的净化、阴影的转化,涉及“三业清净”问题,身口意三业不能清净,真正的解脱道就不能上路。没有气脉的功夫,没有光明的生起,没有心性的开悟,证不到人天合一的境界,就不可能真正得道。这里还要强调一点,道家功注重练气,练阳气,但是,气脉一起来,如果没有心性的修持,人就会变得骄傲、自大乃至虚妄。真正道家功的修持,以炼己持心为基础,以心性如水为调剂。气脉如火,心性如水时才能调剂。道家讲处下、不争、上善若水,都是这个境界,可是,不少修道的人偏偏自大、傲慢、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这恰恰是没有修养心性而只是练气的弊端。我一般不教导朋友轻易修持气脉,而从心性入手,正在此理。不修心性,单修气脉,很容易落入狂傲一流。慎哉。
金光咒前一部分讲的是命功的修持法诀,后一部分是得道的真性境界,人与万有的本性如何是一元的?绝不是理论如此,而是实证如此。实证到人与万有的原始灵性、生命自身的灵宝根性和道德通玄的天道真性,函三为一,这就是“三清圣祖,感诚而应”。你一定能看到道化万物的杳冥之气与玄牝功能。正如广成子对轩辕黄帝说的:“我为女(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对于金光咒所包含的丹道的修持法,我会在有所证验的基础上给那些多年诵持,心性平和,悟禅破相者授之。这个法门里有许多地方需要做观,更需要“练气化光”的功夫,金光咒里的金光是天地一炁所化现,可以由气脉修持产生,可以通过专心诵持真言之“唯心造境,心笃感通”所产生。如果真的能专一、至诚地诵念,真言里所包含的丹道信息和成就法会自然成就。向我提问的博友在诵持中身心产生过大光明,感觉与天地一体,而自己被光明、光球所包围。这就是丹道里的意境。
卧中观调。静坐完毕,躺下时,可以观想,佛教禅定,要求僧人夜卧时观日轮、月轮。可以单观,可以观日轮在腹,月轮在心。《楞严经》里“如净琉璃,内含宝月”的意境大体如此。我偶然做观,经常持咒,持《心经》里“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心咒,直到持咒入睡。我在《问答集》里讲过“睡功八法”。其中有调息法,躺着,吸气时观想周身毛孔打开,也在吸气,意念从脚到头觉照;呼气时,意念从头到脚觉照,感觉周身毛孔在呼气。整个过程感觉周身的皮肤在呼吸。这是调息与观修法。修持日久,会感到皮肤真的在呼吸一般,真阳会在经脉里生起。
以上功法次第不是随意安排的,都是自知知法的情景下的修法整合。这样法门就整合成整体。由修心发愿、祈请加持,到气脉修持,这都是筑基的,调心、调身、调气的;金钟功和金光咒是丹法,需要专修,身心并炼,以通丹道,次第严谨。金钟功和金光咒虽然是道家法门,但融合了很多佛家的修持法。气脉手诀里包含丹道信息。这个次第在修持上有递增意义,就像进寺院,先进山门,后登堂入室。把这些法门串起来修持,就是整合之道。这些法门,可以一次依次第修持完毕,也可以分散的一日里的不同时间里。每一个法门修持完,你可以分别收功,代表你完成了一次修持。也可以不收功,接着修,最后总体收功。都是你的心,你的身,你的气,你的神,不会有任何障碍。障碍在于你理未圆通,心有执着。就像你打开电脑看好几个文件,你可以打开一个文件,看完后关闭,再打开另一个文件;也可以打开一个文件后不必关闭,继续打开其他文件阅读,最后关闭那些文件。天地间,修道用的元气是统一的,人体的身心的结构是同一的,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心识心量。如何修,就看你的心。心有纠结,则脉有纠结;心无纠结,在脉无纠结。这就是修持之道。所有的修持,串成信息链,串成修持链,这样的整合之道是有益的。佛道本身并不矛盾,矛盾的是我们的心;佛道的境界并不狭隘,量同虚空,狭隘的是我们的心。古代那些成就了的祖师,都是整合之道的大师。无论如何整合,必须先明理,必须有次第。这是修学的基础,也是静坐的基础。连常识都不懂,而要修炼,而要静坐,美其名曰修炼,实乃盲修瞎练。
观想法不要轻易修持,没有心性的根基,没有明理的修为,观想很容易出现幻觉,心陷幻境,反而成障。心有所求,反倒生魔。我后面会在一则禅宗故事里讲述此理。这是我不轻易讲述各种观修法的原因,而是先花几年的时间来培养真心道友的理性、知性、心性、道性,并启发真心道友能一起化性(化后天之性)、见性(见先天之性),开悟佛性,觉察人性。能在“知性、理性、人性、心性、道性、佛性”这七个方面有所悟入,有所体验,有所认知,则修道学佛,就是一件简明的事情,非常安全,非常有益。“好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千古皆然。我开博客,有意培养、寻找真正能修持的人。至于更多的博友,能结善缘,能开知性,能明道理,能修心性,能结善缘,乃三生之福。不要盲目修行。一生中能遇见三、五个可以载道而行、发心实修、能有所成的人,我心满足,所学传之,所得授之,所悟指之,所成示之,死而无憾。这样的人,必然是轻名利,重性命的人;必然是尊德性,道问学的人;必然是重然诺,讲侠义的人;必然是不急躁,不鄙吝的人;必然是“能尽形寿而修持,愿度艰难而坚守”的人。凑凑热闹无妨,毕竟是善道,能种善根慧根。人非道器,大道不传;心无善根,正法不演。急成者非大器,躁进者无大功,鄙吝者无大愿,骄满者无大成。此等人,绝非载道之器。宁可不传,绝不误传。道不传人,犹在法界。道若妄传,祸在人间。
以上段落,包含心法,再三思者,可以印心。
下面我讲静坐中的内景等问题。静坐中必然会有内景,甚至会像演电影、看电影一样出现各种图像,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要大惊小怪。记住吕祖丹诀:“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这两句话还是初成的指导,不是究竟的见地,“莫言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数重关。”对境无心,不生心,不动心,是基本的原则。特别是静坐中,感梦后,乃至一切时,不生心。
春节打电话给我的博友,有很多内景,有很多梦境。我告诉她的原则如上。她自述身心宁静到一定境界,有大光明生起,身心像爆炸了一样,光明的境界里,自己身处光明的中心,像被巨大的光球包围。这些都是境,也是靠不住的境界,我十几岁二十几岁时经常体验这种境界,到现在还是凡夫俗子,这个境与得道没本质关系,这个不是道,仅是修道中的一点妙用。真要妙用,可以在光明生起后,把你的亲人观想在光明中,让他们接受光明的沐浴。亲人中有辞世的,也观想在光中。不要想他们的疾病、辞世等,只是观想“光明浴身”即可。最后收功时,亲人都化成光,收到自己的身体内。亲人之间有血缘,有信息,有遗传密码,很容易借助这样的观法给他们带来健康与吉祥,也给自己带来微妙的变化和功德。要修大慈悲心,就在观想亲人的同时观想其他人,冤亲债主、所有众生,要祝福他们吉祥如意,变成“吉祥心灯”的修持法。能扩充心量,能在冥冥中广结善缘,化解业障。这是“金光化障法”。
修道的人,精神集中,就能引生心性的光明,或者因为持咒、修法而引生心性的光明。明理知法,则不会大惊小怪。近代佛门居士杨仁山先生,年轻的时候一次到书铺里翻看古书,拿到一部《楞严经》翻看,就被佛法的博大精深和文字的高古微妙所吸引,一下就看进去了,看得忘记了时间。他一直感觉房子里很明亮,佛经上的文字清清楚楚。书铺的伙计要关门了,把他从读书的境界里喊出来。瞬间,那些光明消失了,他才发现天黑了,那是清末,没有电灯,屋子里很暗了,再看佛经,根本看不清文字。这是专注力引生的心性光明。杨仁山由此感悟,做了佛门居士,对近现代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现在还发展的金陵刻经处是他所创办。鲁迅先生曾捐资金陵刻经处刻《百喻经》。近代很多知名学人与杨仁山居士交往过,像鲁迅、熊十力、徐悲鸿、陈撄宁、弘一法师。我春节持金光咒,静坐时一般都到了凌晨,屋里关着灯。我面西而坐,持咒之后,会看到对面的白壁上渐渐有很多明点聚集,形成圆光。我会把圆光用意念移动到贴在墙壁上的我所书写“金光咒”上,则那副作品上便有圆光。假如禅定功深,专门走法术的路子,就可以在“圆光现形”之后把圆光定住,始终要有圆光之象。观修很久,定力坚固,随时可以在墙壁或白纸上观出圆光时,就可以动个意念,你想看什么事情,请在圆光里现出图像。功力深厚时,圆光中会有图像出现,就可以数往知来,可以照天照地,照见冥府阴界。但最忌讳动私心,动情念,要不动心地观看。这就是圆光术的修持法。我对此法没有兴趣,并不修持,还是以心性的修持、大道的体悟为本。圆光法的修持如是。修成之后,可以把自己的圆光收进身体里光明敏感的地方,一般是天目、掌心。把圆光收到天目,渐渐地,天目会有光屏出现,渐渐会有“天眼通”等神通。这就转向神通一路。如果把圆光藏在掌心,也有妙用。这是正统的修持法,有缘者在心性修持到一定境界时,不妨修持。万法唯心。一旦圆光修持,能藏掌心,自己能见,他人能见,则容易转入道家雷法的修持,不过是五行一炁的变化而已。如治病,则将圆光打入患者身体,用圆光照之。如修丹,将圆光凝炼送到虚空,观于虚空,则此圆光永远在虚空存在,你也能随时看见,不论白天黑夜,都能见之,则此圆光是你的色身与虚空联系的桥梁一般。即便能用,慧而不用,慧而少用。一些道理,我将放到《禅者》之《光明即心相》、《神通即妙用》两篇里谈一谈。讲这些,只是顺便给那些修持有相当根基的道友说一下,一句话,境界立马就变了,法从心生,妙用无穷。但告诫,修持的功力、定慧没到位,不要乱修。妄心会引生魔障,而神通往往和神经之差一念。所以南怀瑾先生常说神通和神经是兄弟。切记,莫谓吾未告诫。
这位博友从未见过我,据她说,她在光明中看到了我的脸。看作幻觉处理,不要理会。她之所以“看见”我,是因为长期读我博文、修持我所讲述的一些法门如金光咒的缘故,这不奇怪。不要动心。也可能是初步的“圆光显象”。是什么,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心不执着。禅宗的见地,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这个斩,是清除的意思,也有果断的意思,如词语“斩然”。即便景象中出现了佛像,也不要欣喜,一欣喜就动心了;即便出现了恐怖的“魔像”,也不要恐惧,恐惧也是动心。你只是在修炼的时候,做一个不动心的观察者。在收功后探究倒无妨,但功态中最忌讳动心。真正的仙佛的加持,一定带给你智慧、清凉、慈悲、安宁、吉祥、成就。绝不会带给你怪异、不安、恐惧、情欲等等。释觉范诗云:
念起则为凡,觉之则为圣。人言此为觉,此觉未真正。
但了一切空,凡圣皆幻影。宴坐不言中,心波如古井。
体会这首诗的意蕴。
我讲一则禅宗故事。有一个僧人在终南山念佛修观,观想阿弥陀佛,他观想佛像的愿望很强烈,经常面对西方做观想。一天,他看见不远处出现了阿弥陀佛的圣像,金光灿烂,他信心倍增,天天如此观想,天天能见到佛像,见到金光,见到佛在莲花台上对他微笑,他的身体里会有乐觉。有一天,一位禅师路过这里和他谈道,他讲了自己见到佛像的景象,很兴奋。禅师说:“明天你再次看到佛像的时候,把我的禅杖向佛像投过去,一定会有奇观出现。”这位观修的和尚答应了。第二天修观时佛像又出现了,金光闪闪,莲花灿烂。他把禅杖投过去,瞬间,佛光佛像消失了。禅僧过来说,我们往前看看。一看,和尚惊呆了。在一棵大树上吊着一条死蛇,禅杖刺中千年蛇精。原来那佛像佛光是蛇精感应僧人的心思幻化的。
禅师他路过这里,看见一条大蛇在弄光幻影,再一看,有僧人做观。禅师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禅师并未杀生,那条大蛇应为幻化佛像的因缘和禅师的加持,立马往生净土。禅师借此超度了它。如果不是禅师及时救度,那和尚如此做观,必然落入魔障。那个佛像佛光毕竟不是佛的法身化现,而是精怪感应修道者的心念所幻化。读读《西游记》,黄眉妖幻化成佛祖在小西天作怪,犀牛怪幻化成三圣在天竺国骗油,不名为佛,实乃妖孽。境由心造,妖由心生,魔从心起,怪从心化。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求处束缚。
这则禅宗故事对修行人有很大的启发。不要迷恋某某大师出现在梦里,某某大师出现在境界里某某活佛出现在我深深的脑海里。即便有佛像出现在你的梦里,你的境界里,你的脑海里,要以定慧破去,在究竟的见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非定相可说,如来非无相可见。真正开悟见性,则“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苏轼句)“春来百花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虚云句)则无处不是诸佛法身,到此地步,能懂得华严境界,能懂得“宇宙万有,皆是吾真。三清圣祖,感诚而应”的丹诀真义,何尝不是法身境界?佛耶?道耶?唯一实相而已。不开悟心性,不明理修身,就会把修行变成单纯的练功,与道转远。
法耶?诀也?不过几句大实话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