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4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终南山(资料)(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0:5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骑鹤入终南
  
在古代,终南山森林茂密,从长安城驾着车马一直向南走两个时辰是长安城南方的屏障终南山,山下的小镇是子午镇,小镇四周的田野里可以种麦子和水稻,河流上可以放舟,小镇上的人经常能看到白衣飘飘的人,他们玉肤雪肌,神情肃穆形踪飘忽,山下的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称呼那些从山上下来的人为羽客,那些樵夫和采药人经常进山遇到困难时总会受到他们的关照。
子午镇的南方是子午谷,一条河流从山谷中流淌出来,烟霞浮动在河水上,山谷纵深六百多里,子午在道教修行中是阳气发动和转化的两极。自古以来这个山谷的烟霞客不可计数,同时它也是都城长安和南方的主要交通要道,古道驿站上驿马奔流,溅起的尘土飞扬了数百年岁月,秦汉唐、宋元、明、清……
那些餐霞饮露的修道者们端坐在古道旁的玄都坛上,仰望苍穹手握黄卷,一凝神时光漫卷竟过了千年,终南山上的黄栌子花开花落,道气氤氲,从那里升起来遍布九州寰宇。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强大的帝国缔造者大都会选择在大山的庇护和河流之间定都,以借助山水的灵气并接受宇宙中浩大的能量。在距离子午谷不远处是周王朝曾经依赖的沣河和滈河,汉朝的天子将子午谷作为都城建筑坐标的中心,那些居住在长安城里的人每当静夜里推开朝南的窗子,终南山上的风会把溪水的声音、松树下的虫鸣送进他们的耳朵里。
汉朝的时候长安城南的朱雀山是指子午谷中的其中一座,那些从宫廷里来的官员、士兵,他们渴了的时候,可以弯下腰捧起水,站起身的时候,清凉就已经在心里了。
在这一片清凉之地使很多人会不禁停下脚步。从终南山深处流泻出的山泉汇聚成河流在接近平原的地方变的突然舒展开,那些准备进入山林的修行者、诗人、行者、隐士,云游者以及采药者们会对这水产生兴趣,因为自古将自己融入自然的道家从来崇尚水的德行和智慧,如果河水清澈可以用来解渴洗脸,如果水浊了顺便可以洗洗脚,而世事正如这水。
在更早的时候是在这座群山的西面一位大隐者在那篇著名的东方圣经《道德经》中阐述了关于水和道的关系,鸿蒙之初长安之南的这列山脉就被选择和道发生关系,在中国版图上更大的范围内望去,向西越过渭河上游的崆峒山,和鸟鼠山再往西是传说中的昆仑山,在这个广袤的范围内都曾经飘飞神仙的踪迹,在天地初生之始那里便成为神仙的国度。
道家早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西次三经》描述昆仑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传说中的昆仑,既高且大,为中央之极,也是连接天地的天柱,仙人万一还想上天,这是绝妙的歇脚之处。《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它是海内最高的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一种木禾,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在那里看守着。昆仑阖阅之中。疏圃之池,浸浸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为丹水,饮之不死。仙界所需之物,这里应有尽有,有不死树、不死药、不死水等等。早期仙人,不必修炼,只要吃些以上的不死之物便可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传说黄帝吃的是一种沸沸汤汤的玉膏,从而由大地上得圣人变成了仙界首领。
不光上古的神仙将他们云彩建造的选择安顿在昆仑和终南山这列群山里,后来更多的道家以及那些逍遥的羽客都证明了这座山的在道教中的重要意义,在道教作为胚胎的时期,那些具有浓重的道家色彩的人如轩辕黄帝、大禹、姜太公,周文王,周武王和战国早期的鬼谷子,商山四皓等都乐意活跃在这一带,被昆仑山吸引的周穆王为了到达神往已久的昆仑山不惜发动战争,他以擅长制造的造父为车夫,以诸侯进献的八骏神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为御驾,西征而去。一路征讨,抵达昆仑之丘。西王母出来阻止他,请他观黄帝之宫,迎他上瑶池,设宴款待,两人诗歌相和。史记则说穆天子“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西王母回访,穆王在昭宫款待西王母。
在中国上古的文化中地理意义上的昆仑山和文化意义上的终南山彼此不可分割,以至于一部分道教的修行者认为终南山的范围包括了神话中的昆仑山,否则万里终南山无从那里开始谈起,另一些民间的独立学者认为,终南山西起昆仑山延绵近万里,在中原有三支余脉,北边的时北邙山,中间的部分是伏牛山,而南面的部分则是武当山,从地理概念上它们也没有完全断裂,关于终南山广义的概念台湾的一位学者杜尔未也用他得学术成果给予了佐证,恰好这个范围涵盖了中国上古文化最中心的部分。
终南山的群山因为布满了无数人间通往天界的通道而被称呼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首,那些秘密的通道在道教中被称为洞天。在唐朝因为那位冒牌隐士卢藏用很多人误解了终南山捷径,以为捷径只属于仕途,在这个故事背后其实隐藏了一条神秘的不为人知的捷径,只是那是一条通往仙界的通途。
在老子入关之后的近一千年里在围绕老子讲经的古楼观台的终南山核心区域,道家的修行者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访,因为就连巢父和许由这样早的道家的隐士人们都认为他依然云游在终南的群山中,在秦始皇时期黄石公、张良、谷春等道教的仙真不用说还是活跃在东至华山西至太白山这一区域。在广袤的终南群山中老子讲授《道德经》的那一系列山脉被称认为是这个群山的中心,而子午谷正是靠近这个中心的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周朝800年漫长的统治以外能与其比美的只有汉帝国和大唐帝国,有趣的时周朝和汉朝的历代统治者不约而同选择将道家思想作为其主要统治思想,而后来的大唐盛世也不例外,公元前1世纪左右,大汉王朝的统治者汉武帝像他得祖先一样保持了对于道文化的热情。
这一点没有因为他得拔擢百家独尊儒术而终止,除了在终南山下挖掘太液池池中仿照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分别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期待与从终南山上下来的仙人在那里相会以外,在终南山的子午谷他令人利用自然山峰修建了一座祭祀天神的坛,名为玄都坛,“玄都”是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所住的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地上这个对应点正好是终南山子午谷中一座耸然独立的山峰,正好汉帝国的都城也将这个山谷作为都城的中轴线,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玄都坛同长安城北方渭北高原上的天齐祠共同构成都城长安的建筑基线,两个地点与长安城中心同处一条经线,分秒不差。
早在汉武帝之前终南山的修行者们就曾利用这个祭坛来沟通天地,在那个接近玄都的高台上远离俗尘浊气,仙鹤和鸾鸟从天外飞来,天界的大门开启,那些能将污浊之气排除体外的修行者随烟霞上升,天花烂熳,玄乐飘飘……
每当朝廷出现重大事件或者天象异常,宫廷中负责观星望气得官员便兰香沐浴神情肃穆的登上玄坛向上天祈请启示。
白色的大鸟翅膀掠过山峦淡蓝的影子,煽动着流云飞过终南山深处的太乙峰,那里云层中滚动着闪电,也流动着七彩的霞光,那里的群峰高耸入云,山上长满了灵芝和异兽。如果有修行者想要与神仙沟通那么他们可以踏着禹步,用龙章凤篆来书写他们的请求,如果上愿意授权他们其中一位去阐扬大道则会将宇宙中轻轻的云气凝结而成云篆天书,供大地上肩负使命的修行者背上云笈在人间去传播那些璀璨的经典。曾经有一些人他们就是那些被选择传播上天旨意的人,如这座山附近活跃过的那一袭白衣飘飞的身影,他们有寇谦之、钟离权、王重阳等。
除了道教最核心的《道德经》以外《灵宝经》和《阴符经》也出现在广义的终南山范围里,唐朝的时候咸阳人寇谦之在嵩山的岩洞里发现了《阴符经》,之后他在骊山遇见骊山老母获得《阴符经》的内含的秘密,随后他改革了张道陵创立的天师教,而在唐朝之前钟离权则在终南山修道的时候在一个岩洞中发现了《灵宝经》,他的洞府就在的终南山鹤岭。
东汉时期钟离权出生在终南山下不远的渭河边上,后来他带兵出征在与胡人的战争中兵败,误入终南山,一位碧眼胡僧将他带到山谷深处的一个村庄,在那里他遇见一位老人,那位老人传授他赤符玉篆,金科灵文,大丹秘诀,周天火候,青龙剑法,据说那位老人就是东华帝君,在等待了漫长的几个世纪以后的唐朝,钟离权来到长安城外的一个酒肆,在那里他遇见了注定要等待的书生吕岩,他们在一起喝酒的时候吕岩诉说自己的志向,他想考取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钟离权则奉劝他出尘修道,但是话不投机,他们不欢而散,接着吕岩在那个小酒馆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金榜题名荣归故里,并且度过了漫长的一生,梦醒之后自己依然在小酒馆里,于是他恍然大悟追寻钟离权而去。
他们的对话被整理成为一部著名的经典《钟吕传道集》,在那部书中钟离权将道教的秘密公示天下,在他之前从来没有那个人将道教的修行的秘密那样直白的公布给世人。
公元7世纪李白和杜甫共同的朋友元丹丘选择了在子午谷的玄都坛下结庐隐居,之后修建了许多道观,分布在坛顶及周围,在玄都坛周围的道观,最著名的是金仙观。金仙观即“金刚不坏之仙”,是道教神仙的称谓。因道教神仙起源于西部的昆仑山和西王母,西方属金,故名金仙。唐代长安城内不仅有玄都观,而且有为金仙公主修建成金仙观,同子午谷遥相对应。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钟离权一直出入终南山核心的这一部分群山,在接引其余七位神仙回归天界之后他一定经常徘徊在古老的玄都坛上,等待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后来将“道”的种子种植在海外韩国的金可记,在那之前,高丽国有人曾经看见从大唐来的人骑飞龙出现在岛国的高山上空,
公元9世纪中叶,新罗人金可记从岛国高丽出发向大唐长安跋涉而来,他是前来留学参加科举考试的,在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中他清尘脱俗,才华无法遮挡,很快
他考取了“宾贡进士”,位进士并没有打算留在长安城等待皇帝任命,而是出了城门上了终南山,唐朝时期长安城朱雀门朝南是南五台,虽然都城的中轴线不再对应子午谷,但是山谷里的修行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吸引他得应该是冥冥中的召唤,与其说它前往大唐是考试不入说寻梦,因为刚到长安他就听说出了朱雀门一直朝南的山谷有一片山水,那里白云蒸腾,身穿白衣的仙子往来云端,手握造化,洞彻玄妙……
进山谷跋涉5里山势紧收,壁立千仞,在两条河流交汇的地方有一座突起的山峰,似乎在那里等待他亿万年了,听路上的樵夫说,那座山峰上有一位道人已经在那里坐很很多天纹丝不动,他想去看看,远远看到那个端坐这得道人的时候他心中一颤,此刻的这个画面曾经不知道多少次出现在他得梦中,几乎同时那个道人睁开眼睛,目光犹如闪电,他说:你终于来了,我等你已经很久了……
宾贡进士打算不再回长安城里去了,那里就是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注定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
几年以后道人将丹术传授与他,后来他知道师父就是传说中的仙人钟离权,山中学道金可记每日净手焚香默诵《道德经》,间或绝粒辟谷静坐玄览毫不懈怠。在玄都坛下得山谷里栽植花果无数,他在山中静心修道三年,一天看着东边日出,思念故乡及航海所见所闻之景物。“思归本国,航海而去”。唐代诗人章孝标曾有诗作《送金可记归新罗》云:
登唐科第语唐音,
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
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夜飞鱼背,
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乐,
蟠桃花里醉人参。
于是回到故土新罗之后,回归终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十二月,他向宣宗上表言:臣奉玉皇诏,为英文台侍郎,将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或二月十五日)成仙升天。宣宗皇帝崇尚道教炼养于是十分重视,派使者征他入宫,金可记固辞谢绝。
在春花烂漫的时节,一天春景明媚,玄都坛上飞来云鹤及白鹄飞翔,笙箫金石,羽盖琼轮,幡幢满空,金可记“升天”而去。
金可记仙逝后,有好道者将他的传记同杜甫的诗一起刻写在巨石之上,现在那块被风雨剥浊的摩崖石刻依然存在。
金可记并不寂寞,从高丽到长安的路虽然遥远但敌不过缘分,1000多年之后金可记的名字已经在发黄的经卷里快被人们遗忘的时候金可记的追随者们重回大唐长安寻找祖先的遗迹,幸好而那通石碑仍在玄都坛仍在,而道也从未改变。当年被金可记带回高丽的道的种子已经在全世界萌芽开枝散叶。
在传道给金可记大约300多年以后的一天钟离权和吕洞宾在山下的数十公里一条叫甘河的桥上出现,在桥上他与一位喝得大醉的人相遇,而那个人就是后来创立道教全真派的祖师王重阳,“在活死人墓”中闭关三年之后王重阳东出潼关赴东海收“全真七子”,在他之后“全真七子”开启了道教2000多年来最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数年前有修行者在终南山一个陡峭的悬崖壁上发现了一个岩洞,岩洞的石壁上写着正阳洞,而钟离权的道号正好是正阳子,有人说那就是钟离权曾经在终南山白云深处的家。在终南山与仙鹤相关的地名不鲜见,只是看不见仙鹤,但是也不必失望,那只飞去无消息的仙鹤正自云端翩翩而来。
长安城与终南道上
大唐李隆基时代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诗意最奇幻的时代,那个时代大唐王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称为全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国度,大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玄宗主持编纂了《道藏》的整理。
那时候大唐的街道足够的宽阔,疆域足够的宽阔,长安城里的人足够的好客和包容,大唐的天子足够的包容人才,自从唐王朝的开创者李世民开始就想将天下的人才全部收入大唐的长安。
在长安街的小酒馆和驿站里那些风尘仆仆的行者,那些来路不明的异乡人,谁也不知道他们中间其中一位就由肯能是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湘子、吕洞宾,或者是大书法家颜真卿,茶圣陆羽,李商隐、温庭筠或者大唐的某位公主。
像一个酝酿已久的春天,当大唐的文化在全世界绽放的时候全世界各个角落里的人都渴望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种下自己的梦想,那些远在波斯,罗马的商队往来与辽阔的大地上不断的传递着大唐的荣耀,远在新罗和日本国的统治者们以大唐的天子位榜样,对大唐的文化顶礼膜拜,他们每年选送国内优秀的人才到遣送到大唐来读书并且参加科举考试,大唐朝廷也会选拔一些其中的佼佼者任命为官吏。
  
终南道上往来的羽士仙客
自古以来那些有才情的人总是喜欢与那些逍遥的仙家为伍,或许因为他们都禀赋着上上在大地上不同的天命,更早的时候那些能够通达人天的人总是文采极好的,对于文字最美妙的形容大约只有神和逸可以形容,在道教中的那些绮丽玄妙的文字被认为是天上的云彩凝结而成的。
在大唐那些有才情的人同样愿意与那些逍遥的烟霞客同行,逍遥九州,天唐玄宗执政的时候,对妹妹玉真公主更加宠爱。玉真公主经常云游,她在王屋等山,拥有多处道观,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还有别馆、山庄、旧居等等。在公主周围,方士和文人时常出没。
《太平广记》上记录唐玄宗曾经向张果提亲,要把玉真公主嫁给他。张果说:“我考虑一下。”然后就消失了。张果就是八仙中的张果老。可以想见当时他不老,还相当年轻,但他自称出生在尧帝时代。               
缘溪转翠华。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庭养冲天鹤,溪流上汉槎。
种田生白玉,泥灶化丹砂。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御羹和石髓,
香饭进胡麻。大道今无外,长生讵有涯。还瞻九霄上,来往五云车。
这首诗是王维和皇帝一起到玉真公主的山庄去时写的,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却落第。后来在玉真公主的举荐下,王维如愿以偿地高中了。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玉真仙人词》是唐朝第一大诗人--李白所作。这是在开元十七年时,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时写下的。李白一生好道,和道家方面的人颇有些来往。经人推荐,李白得以和玉真公主相会。
有确切的证据表明,李白曾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郊外别墅)住过,当时大雨滂沱,连日不开。李白住得很无聊,对前途也有点悲观,写了诗给“卫尉张卿”。十年之后,李白和玉真公主终于见面了,那是天宝元年,李白从东鲁赶赴长安。玄宗的诏书从长安发到暇丘城,刚刚从泰山上下来的大诗人仰天大笑,然后就出门了。
  
玄都下的隐仙人
李白被玄宗召至长安。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属于杨玉环时期,早已经没有当年的英姿勃发的锐气,他召李白进京,不过是爱其诗名,让他供奉翰林,成为文学弄臣而已。李白傲岸不羁的性格,又招致了权贵佞臣的谗毁。因此于天宝三年,李白满怀激愤、失望的心情,弃官离开了长安,开始了漫游生活。
一年夏天,李白来游嵩山。走在轩辕关踏入二室道时,看到嵩山上的云海翻滚起来。当他来到逍遥谷中,看见一位白衣公子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他手握一把尖镢舞动着尖镢象是挖掘什么。李白看着这位公子风度非凡,便走上前去施一礼问:“先生在挖什么?”公子连看都不看一眼,说:“菖蒲!”李白又问:“采它有什么用?”公子说:“服之益寿延年。”一道白雾飞来,再看时哪里还有公子的影子!李白只好走下山来,暂住在承天宫道院内。
夜里,他和道长谈起在山上遇见采菖蒲的公子一事,说这个公子神韵古貌,神情飘逸。道长对他讲,这位公子是将门之子,学识渊博,中了举人,却不做官,来到嵩山到处游览,专爱采集菖蒲。李白听罢道长介绍,对公子顿起敬意,拨亮油灯,飞书《嵩山采菖蒲者》五言诗一首:
神仙多古貌,双耳下垂肩。
嵩岳逢汉武,遍是九疑仙。
我来采菖蒲,服食可延年。
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
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隔了几天,李白来到嵩山道场寺。寺僧们正准备为杨山人饯行。杨山人知道来人是翰林李白以后,连连敬酒。当谈到采菖蒲的公子,杨山人说,这位公子名叫元丹丘,常州府人氏。他和元丹丘很要好。元丹丘常在他的茅舍落脚,他希望李白能同元丹丘结交。
当杨山人离开的时候,李白亲自送杨山人到玉女峰下。见一处清净的茅舍靠陡崖而建,东有淙淙小溪,西有郁郁翠柏,背面山坡,碧草如茵,杂花竞艳。屋里窗明几净,摆设有致。据杨山人舍中人说,元丹丘昨天曾来这里,傍晚骑马走了。他刨药用的尖镢,还留在他家里。李白拿起元丹丘采药的尖镢,看了看,问道:“公子啥时候还来?”舍中人说:“不定时间。有时一天两头来,有时相隔十天八天。”李白在杨山人茅舍住了几天,没遇到元丹丘。却写了一首《送杨山人归嵩山》诗:
我有万古宅,嵩山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诗写罢,李白在元丹丘用的镢把上写了两句话:“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便离开了杨山人的宅舍,找元丹丘去了。
过了几日,元丹丘来杨山人宅舍取镢,见镢把上写着两句话。杨山人告诉他是当朝翰林、大诗人李白写的。元丹丘看后,联想到朝廷重用奸佞、排斥贤才,对诗人肃然起敬,问李白哪里去了。杨山人说:“诗人找你去了。”元丹丘听说后转身骑上他的海龙马去找李白去了。双方互相找啊找啊,整整找了半月余,一天,在九龙潭的山岔口处,碰到李白,两人终于相见,亲如手足,无话不谈。当谈到许由洗耳的事,李白大泄愤慨,同行路上,又写了《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诗一首: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岭。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洗心得其情,洗耳徒买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从此,李、元结为好友,同游中岳,太室、少室俱到,三十六峰皆登,累了饮酒,乐了赋诗,真所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与元丹丘在中岳整整遨游了夏去秋来。分手的时候,李白赠给元丹丘诗一首,题为《元丹丘歌》:“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巅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长周旋,蹑星虹,身起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和尔游心无穷。”
关于元丹丘这位唐朝历史上比较神秘的道教修行者,近代有人对于其神秘的身世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得结论是如果丹丘子、丹丘生和元丹丘是同一个道号的不同时代的人那就很好理解,如果不是那么只能解释他是长生不老的仙人,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中提到的元丹丘,丹丘生和元逸人是同一个人。
查阅关于元丹丘的资料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关于元丹丘的研究:
“元丹丘道号,……是古诗文和道家文献经常提到的,尤其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隐士陆羽(733—804),先后四次在《茶经》和《顾渚山记》中引述《神异记》提及丹丘子,余姚人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故事因此广为茶人熟知,专家、学者对丹丘子各有见解,笔者搜索查阅了各种文献记载的丹丘、丹丘子,按年代先后引录如下:
最早记载丹丘的是《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据学者研究,以神仙为主题的《远游》系战国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8)所作,句中“羽人”指飞天的仙人,“丹丘”意为昼夜常明海外神仙地,泛指“神仙居住之地”。“羽人”、“丹丘”也可引申为天仙和地仙。
西晋道士王浮(生卒年不详,惠帝即位时[290— 306年]在世)在他的志怪小说中两次写到丹丘子。《神异记》分为八则,其中前三则为小故事,后五则每则仅一句话。
其中第三则为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故事: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蚁之余,不相遗也。”因立奠祀。后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紧接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之后,《神异记》的第四则又提到有关丹丘茶事的一句话:
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东晋文学家孙绰(314—371)的《游天台山赋》,有“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辞句。此句与屈原的《远游》句大同小异。
南朝著名道家、医药学家、炼丹家陶弘景(456—536)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诗人李白(701—762)写过一首《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的“丹丘子”他的代表作《将进酒》写到的丹丘生就是这位元丹丘:“丹丘生,岑夫子,杯莫定,将进酒。”
陆羽好友、唐代诗僧兼茶僧皎然(704—785),分别在《饮茶歌送郑容》、《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两诗中写到丹丘:“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丹丘羽人”可能典出《远游》。后诗小序中还记载:“《天台记》云:‘丹丘出大茗,服之使人羽化。’”这句话与《神异记》记载的“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基本一致。《天台记》不知何人、何时所作,未见记载,可能已散佚。
陆羽四记丹丘子,丹丘子是陆羽《茶经》着墨较多的一位人物。
《茶经述评》认为,如果丹丘子处于两个年代,前后矛盾,只有将他作为长生不老的仙人才能解释。在《列仙传》、《神仙传》或其它史籍均找不到他的记载。”
杜甫有一首诗《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干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时期所做,蔡梦弼注:诗中的“玄都乃汉武帝所筑,在长安南山子午谷中。”而东蒙峰在今天陕西长安县境内终南山豹林谷内,亦曰东明峰。
李白和杜甫终生只见过一面,那时候李白出了长安城“天子唤来不回头”,乘舟由渭河到黄河顺流而下,在黄河边上与正满怀抱负要去长安求取功名的杜甫偶遇,李白劝杜甫与他结伴去云游,他本来就是太白金星的精气所化,生性好道,喜欢名山烟霞,那时候杜甫没有入过尘,那里会对烟霞有兴趣,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在那以后他们再没有见过,但是他们一生中都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元丹丘。
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交游人物就是元丹丘,从他们的相识的唐玄宗开元十四年、止于天宝六载前后,前后共22年。李白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变化,均受到了元丹丘较大的影响。
当杜甫在长安的仕途道路受到打击之后,他才体会到李白当时的深意,他出了长安去拜访李白最推崇的这些“仙人”,在那之前他早已认识这些行踪不定的“烟霞客”别人都传说元丹丘是仙人,那更早以前元丹丘也曾经在长安城里活跃过,并且经常出入玉真公主和金仙公主的道观,当李白、王维孟浩然这些人都出了长安城之后,他就隐居到了东蒙峰,后来又移居道玄都坛下结庐,在那里他可以更方便的接见那些烟霞之士。
在杜甫来到子午谷的玄都坛的时候那里已经没有上古的建筑了,只剩下玄都坛的遗址有铁链子可以攀到更高处去,想来元丹丘经常上到上面的玄坛去登坛修炼。
在那周围的山上他经常采集到一些稀有的灵药,并且种植了一些用以炼药,移居到这个玄都坛下之后他经常获得感应,西王母曾经多次降临在那里。
元丹丘在玄都坛下面河谷的对面建筑好了茅舍,从种种迹象看他计划在长住下去,本来他是一朵云飘来飘去随风而动全无心。
元丹丘知道这位仁兄只是来散散心,并无心修道,他的心还在庙堂,这也是他得可爱之处,所以也不用与他多谈道中玄妙,任他在这山水福地中洗涤了心上的尘埃之后仍回到长安,继续等待漫长的仕途光明。
骑鹤入长安
东汉末年钟离权从东都洛阳出征兵败误入终南山修道之后,很快时间过去了近1000年,在这近1000年里终南山外的朝代已经更替了很多个,三国、魏、晋、隋,在入山之后999年的时候钟离权准备下山。
自从汉武帝崇道开始算起,道教也从萌芽道诞生,并且出现过一些有代表的人物,但是自从汉朝之后中原大地上正气消散,道德不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炼丹术被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烧炼外丹带来的弊端也令道教的修行者在初期备受煎熬,因为烧炼的人太多了,致使真正的道法遭受道误解和误传,一致出现服用外丹中毒死亡或者轻度中毒者时有发生。而先天真一之道被摒弃,很多人为了求长生没有先去除心尘,斩断六欲六贼求盲目追求外丹,即时虽然得到一切丹药也因为修德不足而误了性命,为此上天已有启示,并且师尊已经命令他可以再次下界阐扬大道。
在时间在他之后长安城通往终南山的那条路不断有人进山修道,但是那些身影相比起来还是显得孤独了些,只有那些修道者们自己才知道他们都付出了那么艰辛的代价。
受师尊托付他将重新开启一个令即时数千年后都令世人感叹不已的道脉,那个道脉的传播将在这座大山核心的部分群山内外开始传播,
从终南山鹤岭下山,快进长安城时钟离权遣走鹤童信步走进一家酒馆,这是长安城朝阳门外长乐坊的一家长安酒肆,这次下山要遇见的人注定要成为传奇,第一个他要等待的人几天以后会从黄河对岸过来,再过灞桥到这里。
长安的春天,白色的春雾从泥土中丝丝升腾起来,青色的柳丝,黑色的泥土,鸟鸣如花朵绽放在树上,明媚的天气,书生吕岩背负着书笈,鞋子上沾满了青泥远远的朝着长安酒肆走过来,刚放下背后沉重的书笈就看见旁边的桌子上坐了一位衣袂飘然的长须道者,唐朝的科举考试中道教典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对于修道人书生并不陌生,这位道者神情飘逸,气质非凡,目光明亮的像中天的星月,看见他就像沐浴春风,令人禁不住仰慕,这次赴京赶考是他第三次进京了,这次赶考他已经四十六岁了,看着这座熟悉的酒肆和店老板,本来心中抑郁对于仕途的担忧使他有些感慨,之前几次进京他就住在这家酒肆,本来他正想喝几杯消消愁,让酒肆老板安排好客房之后想请这位道长聊以聊,正好他有很多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遇见道长使他对于山林的想法又萌生了。
施礼打过招呼之后这位一身白袍的羽士微笑着看着他,视乎知道他得一切,谈得尽兴二人对饮起来,醉意朦胧中书生吕岩只记得这位白袍的羽对说到他住在终南山鹤岭正阳洞,不久便沉入梦乡。
几天之后开科,长安街的百姓们都说今年状元是书生吕岩,他这才知道自己终于完成了家族数代人的夙愿,这次终于可以荣归故里了,一番庆祝之后朝廷赐封,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时间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朝中来人宣布他数条罪状,家产被没收,家人奴仆都被遣散,自己也落魄街头穷苦潦倒,他独自站在风雪中瑟瑟发抖。一声叹息,正想道当初如果随了那位当初在长安酒肆中遇到的白衣羽士去修道,这一生不知道又是何种光景,这时突然梦醒,抬头一看那位白衣羽士却不知道从那里弄来一锅小米粥在煮,火苗丝丝的在升腾,估计米还没熟,白衣羽士笑着说:“黄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书生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白衣羽士说:“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呵!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伤,人生就像一场梦。”于是书生吕岩下决心跟随他去学道,
白衣羽士对他说三日后我会再来这里,届时我自然会带你走。说完飘然而去。
之后书生在酒肆的墙壁上看到他题得一首诗:
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
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得道高人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
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
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
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
三天以后书生吕岩一回头就看见那位白衣羽士已经坐在屋子里,在通过“十次”惊险的考验之后。书生吕岩因为在酒色财气的考验面前表现得十分出色,七情六欲皆丝毫无所动,颇具气度胸怀令这位白衣羽士欣慰于是就告诉他,自己是钟离汉已经于1000年前在终南山遇仙得道,他计划传授道术给他并且点化他成仙。
关于他们的相聚唐诗中收录了一首钟离汉赠吕洞宾的诗,也许说的就是哪个阶段:
知君幸有英灵骨,所以教君心恍惚。
含元殿上水晶宫,分明指出神仙窟。
大丈夫,遇真诀,须要执持心猛烈。
五行匹配自刀圭,执取龟蛇颠倒诀。
三尸神,须打彻,进退天机明六甲。
知此三要万神归,来驾火龙离九阙。
九九道至成真日,三界四府朝元节。
气翱翔兮神烜赫,蓬莱便是吾家宅。
群仙会饮天乐喧,双童引入升玄客。
道心不退故传君,立誓约言亲洒血。
逢人兮莫乱说,遇友兮不须诀。
莫怪频发此言辞,轻慢必有阴司折。
执手相别意如何,今日为君重作歌。
说尽千般玄妙理,未必君心信也么。
子后分明说与汝,保惜吾言上大罗。
之后有人看到书生吕岩出现在中条山上的九峰山。在那里他和自己的妻子各居一洞,相对可望,他告诉认识的人说自己是山洞里的宾客。所以改名为吕洞宾;道号为纯阳子。
多年以后人们传说吕洞宾已经成仙,据说他出现时一般会身背宝剑,有人认为那把剑象征着能够“断烦恼、贪嗔、色欲”的智慧之剑。民间有传闻说他曾经出入与酒肆妓院,这些绯闻也被编排到他的身上。但吕洞宾经常逛妓院并非凡人的好色,而是开导劝化这些风尘女子们。据说吕洞宾曾在广陵妓院的屏风上题下这样二首诗,使得当地的一个名妓弃暗投明,悉心学道: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
他年鹤发鸡皮媪,今日玉颜花貌人。
花开花落两悲欢,花与人还事一般。
开在枝间妨客折,落来地上请谁看。
吕祖写有一篇《警世》诗道:“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又说过:“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
吕洞宾好酒,这个却是不假,道家对于酒并不排斥,好多得道高人、仙人经常都醉醺醺的。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大概酒中之趣就颇似道家真义。沉醉之中,物我皆忘,倒真有点万物一也,天地齐也的意思。吕洞宾自己有诗道:世上何人会此言,休将名利挂心田。
  等闲倒尽十分酒,遇兴高吟一百篇。
  物外烟霞为伴侣,壶中日月任婵娟。
  
吕祖和一些远离尘世的仙人不大一样,他常游戏人间,据说他曾发大誓愿道:“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愿上升也。”但是正如吕祖诗中所说:“四海皆忙几个闲,时人口内说尘缘。”
吕祖在人间,恐怕也难免有孤独之感,他有诗写道:
独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后月还孤。
他曾经无数次在人间寻找可以传道的人,无奈人海茫茫要找一个真肯出尘的人太渺茫。
因为发了度尽天下众生的愿,所以千百年来他一直在我们身边来往,而他即使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认识他,吕祖有一篇诗《答僧见》,大概可以算作是他的一个自况吧:三千里外无家客,七百年来云水身。
行满蓬莱为别馆,道成瓦砾尽黄金。
待宾榼里常存酒,化药炉中别有春。
积德求师何患少,由来天地不私亲。
无家无业,无拘无束,三千里来去自如,如云如水,如鹤如松,七百年暑尽寒来。大道修成,瓦砾尽黄金,黄金皆瓦砾。美酒饱饮,君山为我枕,我枕是君山,潇潇洒洒飘渺一仙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0 20:53:59 | 只看该作者
终南道脉入东海
在度化了吕洞宾成仙之后大约半个世纪之后的唐文宗开成年间,钟离权等到了另一个注定要被他点化的人,金可记,根据《海东传道录》等韩国史料记载,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39),新罗人金可记、崔承佑、僧慈惠等人入唐,于广法寺通过天师申元之见到了钟离将军(据说就是钟离权),从钟离权那里得到了道书和修炼的口诀,三年以后,三人修炼成功,金可纪留在了唐朝,崔承佑和慈惠回到了新罗,并在新罗传播道教修炼内丹成仙的方法,后金可纪又向入唐的崔致远和李清等人传授口诀,这样,开创了新罗道教的修炼传统。  
根据历史资料的说法,随着唐朝对外交往的开展,新罗子弟大批来到唐朝,在国学学习唐朝文化的各种专门知识。开元年间“登笈之子,分在两京,憧憧往来,多多益办。”在唐国子监内,甚至特辟了“新罗马道”。据有关资料分析,新罗常年居住在唐朝的留学生可达一二百人之多。大体而言,新罗留学生留学期限一般为10年,在华期间,购书款项由新罗支付,而四时衣服及食物等日用所需则由唐朝政府负责供应。
这段文字看不出任何关于金可记的踪迹,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金可记只是那数百异国留学生中的一员,但他得运气足够的好,在终南山的一个寺院他终于见到了那位同样等待他很久的师尊,这一次他肩负着将道的种子重新带到岛国新罗的使命,虽然在他之前新罗国人向来也崇尚修道,和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一样,韩国古代就盛行神仙传说,据韩国道家古籍《青鹤集》记载:韩半岛上的东方仙派与中国的神仙体系原本有着传承的关系,著名的东方仙派祖师桓因得道于明由,明由得道于广成子,而桓因的道脉是由桓雄、檀君、文朴氏、永郎等继承的,这样檀君作为国王统治韩半岛的合法性就得到了可信的确认。另外,中国古代神话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而韩国也有金刚山为蓬莱,智异山为方丈,汉拿山为瀛洲的传说。据韩国史籍《三国史记》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列子的《列子·天瑞》已在百济、新罗社会中传播。至公元七世纪,读老庄之书,已在新罗贵族子弟中蔚为风尚,但这一次的道脉与之前的有很大的不同,早期的中国道教以及韩国道教中神仙之道呈现出更多元的现象,早期的炼丹术,和天元神丹,房中术等等纷繁复杂,修行流派显隐莫测。而唐朝以来经过终南山钟离权道脉传承的道教修炼就逐渐的趋向对内丹修炼中心性的关注和对于积功累德要求。这样的修炼使修行变的具有操作性和稳妥。外丹则慢慢成为隐性的非主流。
金可记从钟离权那里得到的修行传承体系和特点是全真教修炼早期时代,已经比较完整的体现出全真教作为清净丹法修炼的核心。
全真道排斥过去道教所重视的方术,扬弃房中术、外丹烧炼等。这只能判断为重视神仙思想影响以来成立的内丹术的倾向。崔致远之后,韩国的神仙道以内丹修炼为主。首先《海东传道录》里记载了金可记等3人均由钟离权所教,修炼内丹。还有朝鲜的道学者郑濂用以下语言排斥了外丹术。“不知修丹于吾气息之中,而外求于金石,欲得长生,反致夭折者,哀哉”。郑濂用内丹修炼的具体方法提示了闭气、胎息、周天火侯等。闭气指停止呼吸,蓄积气息。胎息指不依靠外部的呼吸,跟胎儿一样进行内部呼吸。周天火侯指热气流通人体的各个部位,烧毁阴气而转变成元气。这些均属内丹修炼法的核心。
金可记之后的韩国仙道主要发展了以内丹为中心的修炼法。《海东传道录》把新罗之后的韩国道脉跟唐朝正宗的钟离权、吕洞宾内丹派联系在一起。查看我国的道脉,属全真派的以金可记为首,这个道脉的传承几乎没有断绝:金可记之后是崔承佑、崔致远、李靖、明法和尚、权清、明五和尚、曹勋讫、金时习、洪柳孙、郑熙梁、尹君萍、徐华谭、郭致许、大柱和尚、郑濂、朴枝华、妙观和尚、张世美、姜归天、张都冠等。他们都重视内丹修炼法。
关于金可记历史上资料不多,《续仙传》)中这样记载:
“金可记,新罗人也,宾贡进士。性沉静好道,不尚华侈,或服气炼形,自以为乐。博学强记,属文清丽。美姿容,举动言谈,迥有中华之风。俄擢第,于终南山子午谷养居,怀隐逸之趣。手植奇花异果极多,常焚香静坐,若有思念。又诵《道德》及诸仙经不辍。后三年,思归本国,航海而去。复来,衣道服,却入终南。
务行阴德,人有所求,初无阻拒,精勤为争,人不可偕也。唐大中十一年十二月,忽上表言:“臣奉玉皇诏,为英文台侍郎,明年二月二十五日当上升。”时宣宗极以为异,遣中使征入内,固辞不就。又求玉皇诏辞,以为别仙所掌,不留人间,遂赐宫女四人,香药金彩,又遣中使二人,专伏侍者。可记独居静室,宫女中使,多不接近。每夜,闻室内常有客谈笑声,中使窥窃之,但见仙官仙女,各坐龙凤之上,俨然相对,复有侍卫非少。而宫女中使,不敢辄惊。二月二十五日,春景妍媚,花卉烂漫,果有五云唳鹤,翔鸾白鹄,笙箫金石,羽盖琼轮,幡幢满空。仙伏极众,升天而去。朝列士庶,观者填隘山谷,莫不瞻礼叹异。”
翻阅大量的资料很难见到关于金可记更多的记载,每一个民族中都有为道忘躯的人中龙凤,在那些心怀天下众生的灵魂心中大地再大也没有行者的脚步大,大唐不光是花语骊歌,的梦想之国,更是云游的行者和修道者的时代,玄奘为了寻求佛祖真意,不远万里只身西行,金可记赴大唐远道而来最后却奔向长安以南神秘博大的茫茫群山。
金可记住在终南山玄都坛下听着风的吟唱,两股河流在脚下日夜犹如弦丝轻抚,当他玄览时应该看到远在新罗的那一群人白衣飘飞,挥洒着汗水前仆后继踏着他一路跋涉而来的路向大唐走来,向终南山眺望。
他在飞升的时候一定了知前尘后事,知道一千多年以后血脉中流淌着他得基因的后辈们会如期来到子午谷,前来寻根,在终南山这个喏仍然保留着根脉的地方重新将道的种子带回新罗国的泥土上,使其重新开枝散叶,结出硕果。
在金可记入唐之后又33年之后崔致远步其后尘入大唐求学,崔致远(857-?),字孤云,一曰字海夫,号孤云。新罗王朝京城(庆州)沙梁部人。崔致远12岁即入唐求学,18岁登第之说,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崔致远任宣州溧水县尉,四年任满后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从事。
崔致远归国后,声名鹊起,与崔仁滚、崔承祐并称“一代三鹤,金榜题回”(《全唐文》卷九二二新罗沙门纯白《新罗国石南山故国师碑铭后记》),受到了新罗宪康王(金晸)的器重,被授为侍读、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成为新罗王室倚重的栋梁之材。但崔致远一生经历了唐末黄巢之乱和新罗本国的动乱,“动辄得咎,自伤不遇”,已厌倦宦途,无心从政,遂“逍遥自放于山林之下,江海之滨,营台榭,植松竹,枕藉书史,啸咏风月”,遍游庆州南山,刚州冰山,陕川清凉寺,智异山双溪寺,合浦月影台等地,真圣女王八年(894),崔致远38岁时携家归隐于陕川郡冶炉县北30里处的伽倻山海印寺(一说42岁),“与母兄浮图玄(贤)俊及定玄师结为道友,栖迟偃仰,以终老焉”(《三国史记》卷四六本传)。
韩国南山就在陕川郡冶炉县境内,南山一直是新羅人的信仰對象。從金鰲峰(468m)與高位峰(494m)
留下的40多條山澗與溪谷,共同組成了南山的美景。南山南北長8km,東西寬4km,呈現南北較長的橢圓形,外形像是山峰略偏南方的直角三角型。散佈有100多處寺院、80多尊石佛、60多座石塔的南山是座室外的露天博物館。另外南山有40多處溪谷,孕育新羅的聖地西南山有彌勒窟、塔窟、佛祖窟等洞窟,與東南山顯著不同。
古代和现在共同的地名是慶州市,新罗王朝与中国当时的唐朝有过密切面富有成果的关系。据史书记述,庆州就是仿照唐朝都城建造的,而庆州南方的山自然呼应了唐长安城南的终南山,虽然新罗与大唐处在地球不同的维度但是它就像另一个版本的大唐,怀着对大唐终南山的依恋崔致远南山归隐了,如此他可以与终老大唐终南山的金可记遥相呼应。
  
玄都坛上听风吟
走在终南古道上向白云升起的方向眺望,那个方向正是南方,终南山越往深处去越往南,那里森林和苔藓上流淌出一条条山泉最后汇聚成河流,当无数的云游者的目光被凸起的玄都坛挡住视线时就是放下行囊的地方,那里就是金仙观,在元丹丘和金可记等隐士之后现在那里仍然是羽士清流汇聚的地方,一些隐居者进入子午谷经常选择先在那里挂单。
只要玄都坛仍然屹立在那里不管任何时代总会有慕道者选择在那里隐居,当玄都坛被再次发现之后,著名道学家范光春教授建议发起,由清尘道人贾慧法,以及金可记的后人,韩国金金仙学会会长崔炳柱
先生一起组织恢复重建了金仙观。
在历史上的金仙观的前身是昊天玄都观,《唐文拾遗》卷40记载:“声赞大德赐紫谢遵符充淮南管内威仪指挥诸宫观制置”,那个时期常住在玄都坛下昊天玄都观得修道者是谢遵符,他被尊为声赞大德,声赞大德是精于科仪的朝廷册封的紫衣道士,同时又充淮南管内威仪,指挥诸宫观制置。最早昊天观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以晋王宅置立。
关于玄都坛和金仙观早期的前身,历史没有留下多少文字,只能从唐以来的诗歌中感知和了解看一些当初的事物,唐代诗人姚合在一首诗《游昊天玄都观》中对这个道场做过描述:
性同相见易,紫府共闲行。阴径红桃落,秋坛白石生。
藓文连竹色,鹤语应松声。风定药香细,树声泉气清。
垂檐灵草影,绕壁古山名。围外坊无禁,归时踏月明。
这首诗是曾任唐朝监察御史的姚合写的,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世称"姚贾"。与贾岛相似,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热爱山林,喜欢结交隐逸之士。
在唐朝诗人中刘禹锡和玄都坛有着无法言说的情缘,他在长安期间经常盘桓在玄都坛下,有两首诗歌做见证:
玄都坛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坛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第一次知道玄都坛和玄都观大概是因为那里的桃花很出名,每年春天长安城中的文人墨客以及妙龄女子们呼朋引伴都往子午谷走去,春天女孩子喜欢选像花儿一样的颜色的衣裳以对应明媚的春光,在通往那里的路上穿紫色和桃红色服饰的女子远远望去,田埂和道路上像一层云霞,赏完桃花一当天就可以回到城里,那些桃树是刘禹锡第一次被贬出京赴任后才载种的,多年以后刘禹锡被贬,之后又一次回到长安,又一次重游玄都观,桃花花期以过,庭院荒芜,当年种植桃树的隐士已经不知去向,诗人颇多感慨,虽然他没有说出来,人生正如一场花事。
昊天观新栽竹
刘得仁,
清风枝叶上,山鸟已栖来。根别古沟岸,影生秋观苔。
遍思诸草木,惟此出尘埃。恨为移君晚,空庭更拟栽。
邻人自金仙观移竹
李远
移居新竹已堪看,劚破莓苔得几竿。
圆节不教伤粉箨,低枝犹拟拂霜坛。
墙头枝动如烟绿,枕上风来送夜寒。
第一莫教渔父见,且从萧飒满朱栏。
唐朝诗人李远的诗幽雅却俏皮,读来颇有情趣和意境,为了庭院的墙头看上去达到像绿烟一样葱茏,并且能在睡眠的时候送来几分清风,他毫不客气的从玄都坛移栽了几杆竹子,毕竟是千古修道福地,并且是有道者当年栽种的竹子,适应环境能力很强,刚栽种几天就适合观赏了,但是诗人有个担忧,这些竹子这么美,千万不要让渔翁看见了偷折竹竿做钓竿。
可以想象当年长安城被终南山流淌出来的水滋养着,犹如水乡,四处可以垂钓打渔。
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者自己参与或者见证别人来玄都坛挖竹,移植花木朝山外分去,可以想象最初的时候玄都坛下花木扶疏,都是隐居者载植的,从来热爱山林的人与常人总会有所不同,很多人将幽谷里的兰花挖下山,载在自家的花盆中,终南山有位热爱山居的朋友经常将从市场上买来的兰花带到山上去栽植,他喜欢看着兰花在幽谷里绽放迎着清城,花香使山泉也会愉悦。
曾经那些栽种竹子栽种桃花的修道者们都飞去,但他留下的树能被人们分去,庇荫遮雨,迎风而动当初栽植花木的人也会觉的欣慰。
桃花飞去,竹林依然,现在清尘道人隐修在玄都坛下,种着花树,蘸着玄都坛下的流水,将满山的云雾,青山都氤氲在宣纸上。
在我去玄都坛之前就猜想清尘道人大部分时间或许住在自己画的画中,像当年的金可记清尘道人在玄都坛下栽种了很多竹子和花树,有时烹茶有时静坐玄览,除了清尘道人那里,有时候张溪耕道长也会住在那里,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道医,小时侯他被一位道长带进深山中教授道医并传授道术,在一些修炼内丹者那里他被认为是当代有真正内丹传承的明师之一,他每年会有一段时间会住在那里采药。
对于外面的世界来说在这个古老的玄坛下还住着一位神秘的隐居者,一位才情非凡,气质如兰的妙龄女子,人们只知道她的凌霄子,她善于抚琴,她喜欢穿一袭白色的道袍,庄子笔下的射姑山的仙人大概就说的是她,餐风饮露,玉骨冰肌,静若处子,她的行踪犹如仙鹤来去翩翩。
有时她也会住在玄都坛下抚琴,静物玄典,在花树下烹茶舞剑。
因为曾经是祖先金可记修道的地方,韩国的青年道士小朴也成为那里的常住,平时他在西安的一所大学读书,周末或者假期他就住在金仙观里,静修,在那里熟悉祖先曾经走过的那些地方。
在金仙观不远的山谷深处,还居住着另一位隐士,不还居士,在那里有他的茅庵和常年隐修的省吾居。
在玄都坛下子午谷的另一个山谷是金仙观的茅庵,两位道长隐居在那里放弃了语言静悟大道已经多年。
在金仙观在山门上你会读到这样的句子:“终南有福地千年古道连子午,海东续仙源百世烟云衍全真。”
元朝末年在王重阳祖师开创全真教之后,王重阳最器重的大弟子,全真七子之首的马丹阳祖师当年就选择在这玄都坛附近结庵隐修。
  
长移一塌对山眠
明月出岫,玄都坛上清风如丝绵绵千万里,清风之下青山苍茫,泉水从岩石上流泻下来,声音时而大时而小,犹如无名的隐士在抚琴。
大地上蒸腾着白色的气,犹如海水荡漾,我踏着春光,去玄都坛下的一位隐士那里讨茶喝,她住在一条溪流的边上,冬天的时候门前落满了各种鸟儿等待她喂食物。
住在那里多年,她每天读书,煮茶,静坐,写诗。在去寻访之前我读着她写的描写自己山居生活的文字。
心头刮起一阵清风,狠不得立即坐在那里与她共赏山色。
这位隐士住在山林中中,每天晚上月亮上山就停在她窗外,我们坐在她的茅屋里听着泉水,煮着茶,煮着春光,茶水一杯又一杯从喉咙里流淌下去,隐士的诗歌一首一首写在山雾上:
其一
犬吠知客到,
松喧起坐还;
回看苔石处,
谁人曾听泉?
其二
云移山送绿,
树动友相邀;
慢取清净水,
浅冲小芽苞。
其三
初泡山色入,
再沏了尘心;
鹊唱黄昏后,
无我亦无卿。
其四
携风客自去,
抱月主独眠;
残杯些许水,
依旧照大千。
  
古道起烟尘,雾岚湿衣裳
汉时朝廷沿山开路,通子午道。《汉书》云:“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从古长安南行60里至子午镇之南子午谷,入山谷经碾子坪越秦岭至西乡南子午镇,然后折向西达汉中,全程古代设有11个驿站,近700华里。
山谷的北麓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屹立着玄都坛,站在玄都坛下向着南方往去,目光如果可以像一条鱼一样逆流而上,你会看到那些河水从一个个山谷中汇聚而来,翻过山谷的深处,河流向着终南山的南麓汇聚而去,沿子午道行至西乡南12公里那里也有一个子午镇,自堰口镇渡泾洋河,也有二水环流,三峰削立,那里的主峰是午子山,处北纬33度巴山北麓,800-1200米
海拔之间,层峦苍翠;大、小二峡峡水穿越谷壑,注入泾阳河,山上古建午子观,周围2500余亩白皮松林木,姿雄色纯、云雾飘渺;被誉为“东
方宝石”的朱鹮就生栖在那里。
午子——子午”古道旁道教名山“午子山”出产道茶,午子仙毫,山因谷名,茶也因道而名。
据西乡旧县志记载,午子珊是汉戚姬进香封轮(祁福)之处。这里兼有南北气候的多样性和土壤矿物含量的独特性,形成了“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四季充沛,风化石质遍布,土壤酸碱适中”的独特宜茶环境。“龙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更将“龙泉溢水,随潮起伏,潮起则水浊,潮息则水清”之品茶“仙境”传说得愈加久远,而为茶之争亦在历史上频见。县志载:“南高宗(1127-1162)时,西乡茶山绵延数百里,使者韩珠欲增茶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西乡私贩茶叶者聚众起事……”“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午子茶因子午道而流芳。它流着茶,亦流着道。
在古代这一条从来没有夜晚的古道,即使是在夜晚也有驿马穿梭奔驰不止,盛唐天宝年间剑南涪州贡生荔枝达长安,同时这条古道上马背上的茶是进贡皇宫的,茶事风行的大唐时期,大唐的宫廷,豪宅、寺院、道观、四处飘逸着淡淡的茶香,那时候茶就开始流芳东瀛。盛唐茶道乃溶合建筑、绘画、服饰、乐舞、音韵、哲学等艺术之精粹而呈千姿百态,它展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其间浪漫和现实,茶品与人品、音韵和道场、佛性与禅机使其宏丽而典雅、清淡而纯真……,
大千世界,由茶而客串,由艺而成趣,几经文人、寺院、宫廷茶道至臻成熟。若言《调琴啜茗图》、长乐坡望春楼酒器、茶釜、茶档、茶碗,反映了茶道文化的初兴,则往来于京都与茶区之官吏、商贾更促进了宫廷茶道的张扬。、“由于子午道直通京城长安……当时宫廷内外、文武百官多嗜饮西乡等县的‘山南茶’,‘西乡月团’,名噪一时。”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之后在汉中设立政权,在他的后人张角接收曹操的招降之后那些道教子民也是沿着这条古道来到长安定居的,不管是士兵,商贾,或是失意,得意的文人,他们在跋涉的时候或许都可以停下来在这玄都坛下汲一瓢水,升起槐火煮一盏古道上产的午子仙茶,“杯拥茶而坐览千山万水,茶临杯而活观千姿百态;茶润喉品味栗香馥郁,肌骨清两腋栩栩清风”。
但是这曾经是一条云中之路,在古代这条古栈道多是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来的。战国时秦昭襄王以范睢为相,开凿栈道,在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形成独特的山间栈道。二千多年前的这一杰出创举即使到现在仍然能看到一些遗迹。
 至今在紧邻西安的宁陕县广货街镇、江口镇等地方依稀可见先民们深凿于峭壁上的石窝。在这条古栈道旁边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马营遗址、竹林八卦阵、铁板峰、石阵等十余处人文自然景观。这条栈道是古人在悬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条小道。栈道先在峭壁上凿一个洞。再把木桩打进洞,然后在木桩上铺上木头,做成供人们行走的路。其实,这样的栈道,与其说是一条路,莫如说它是一条悬在空中的木桥。
每当人们坐着轿车,行驶在饶丰、两河和兴坪时,只见窗外山谷中,有许许多多曲曲折折的小径,绕过座座青幽幽的山崖,穿过灰蒙蒙的云雾,向重峦叠嶂中飘去。
千百年来,就是在这条崎岖坎坷的栈道上,曾经叠印过多少匆忙的脚步,踏踩过多少杂乱的马蹄啊!秦时明月汉时征尘,鸿门宴后,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刘邦带着人马被迫离开长安,就是从这条子午道上前往汉中的。
在子午谷古道上春风绿着路边的幽草,那是绽放的兰花,白色的花在春风中摇曳,香气直上九霄去,那一丛丛绿色的兰花布满了小溪两岸的疏石碧草之间,应该是因为那些远去的人们曾经留下的淡淡的芳香,在这条古道上曾经走过多少人杰和风度翩翩的君子,兰花一直以来喜欢幽居山谷与那些道德高尚的为邻。
某天读一本书看到一个故事:一位道德君子被谪贬流放到南方荒蛮之地去,经过子午谷的栈道,月夜赶路座下的马失蹄带着他一起掉下栈道,着地之后,马跑了,他发现地上全是松软的落叶,而且犹如白昼,在那里他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授他道术,原来他误入的是一个洞天。
如果背负着重物行走在这样一条古道上,虽然汗流浃背,但是沿途淡雅的兰花却让人欣喜并且精神为之一振,走在一条开满兰花的山道上,那些旅人书生,或许再不会失落或孤寂,也许那些兰花有一部分也是一位心中有丘壑的慕道者怕旅人寂寞,从书斋中移植到古道上的,当年住在玄都坛的金可记不是也将山下的奇花异果经常带到山中来栽植吗?虽然会有人笑话他们痴。
秋雨,古道,鸟鸣,烟雨朦胧,雨水声声,一灯如豆,元丹丘,金可记以及那位种植桃花千树而不知道姓名的隐士,清尘道人,不还居士,凌霄子,他们坐在不同的时空听着同样的风景,呼吸着子午谷中的山岚,欣赏这玄都坛上的月亮。
空谷清幽;远山含黛,清旷悠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