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8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理與修行] 米拉日巴等大德阐述如何六度总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5 22:2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你正在吃饭时,一个乞丐来乞讨,你给了他一块钱。过一会儿,他又来要,这时一般人就不耐烦了:“刚才不是给你了吗?出去出去!”但菩萨就不一样,他还会给,而且不会嗔恼。作为菩萨,即使一切众生都来到面前,各自索要不同的物品,他也会全部施与,绝不会有疲倦之心。

   关于六度,道证法师曾解释大悲咒的第62句“摩罗那罗”--意思是观音菩萨拿著一把金斧头来考验众生的心是否真实慈悲。当我们布施钱财,或是为人服务布施力量,到底是为了什麽而做的?是为了给人称赞夸奖,表示你是一个好人还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呢?这动机是很难以了解的,只有在当时给我们一只金斧头试试看才知道,如果你发了好心又努力做好事情,甚至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结果别人非但不称赞你,反而还骂你,骂你是爱表现,爱出风头,用钱买名声,沽名钓誉,傻呆有钱不会自己用,假慈悲......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拿出金斧头来试验你了,那麽到底你是要被他砍得哭回家委屈三天吃不下饭呢?或是他砍下去,你都无所谓,继续做下去呢?
六度即六种度过生死苦海的修行法。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广钦老和尚说:“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做六度总修”。意思是你若卖命地做,又遭人嫌,就叫做六度总修。 而我们把总修,这修行的“修”改成了休息的“休”,就火烧功德林,什麽都烧得光光的,只会哭得很委屈,心中一直气那个人实在很没有口德。。!老和尚所说的:“人家拿西方钱要给你赚,你不会赚,还在那儿哭”?“这麽没主张,要怎麽去西方呢?” 所以一个人果真卖命做,又被人嫌,真的就是六度总修。

六度中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  
    六度中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比如当我们财布施时:在财布施中,当我们布施乞丐食物时,所布施的东西、作布施的人以及所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具足而作施舍,就是布施度。
   布施时,不布施低劣、鄙陋的物品,而是将自己所享用的饮食施予乞丐,这是持戒度。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好像也在布施,但他把不好的、不用的给别人,其实这样功德不大。应该用最好的,而且是自己也乐意享用的东西。布施以后,对方又三番五次地索求,也能不嗔不恼,这是安忍度。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比如,你正在吃饭时,一个乞丐来乞讨,你给了他一块钱。过一会儿,他又来要,这时一般人就不耐烦了:“刚才不是给你了吗?出去出去!”但菩萨就不一样,他还会给,而且不会嗔恼。
  
布施时,不顾忌辛苦劳累,不耽搁而及时布施,这是精进度。布施的过程中,专心致志,不散他处,这是静虑度。在布施时,了知三轮体空——布施者、所布施的财物、布施的对境,这三者在胜义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世俗中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如是了知而布施,就是智慧度。可见,财布施也同样具足六度。持戒等其他般罗蜜多,也都可依此类推。
   从上面的道理可以看出,布施虽然只是一度,但它可以体现很多修行,所以应当勤行。《大丈夫论》云:“一切众生来,各各索异物,菩萨皆施与,心无有疲惓。”作为菩萨,即使一切众生都来到面前,各自索要不同的物品,他也会全部施与,绝不会有疲倦之心。
    在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内,有一个小佛塔称为「文殊发塔」,其由来特别殊胜,深受藏传佛教僧俗所尊崇。在北魏年间,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中国佛教史上第二最早之佛寺)逢春三月会举行大型的「无遮斋会」。所谓「无遮」,即任何人等皆可参与盛会之意。有一次,一个贫妇带同一个小孩,手抱婴孩,尾随一狗来到赴斋。在排队经过登记布施供养的接待处时,贫妇由於无财可施,便切下一截头发作供品。知客并未把这份肮脏的头发放在眼内,随手就把它丢在一旁了。贫妇向知客僧说:「我赶赴另一地方,请先把斋食予我。」,这时虽未到派斋时分,知客僧也行个方便,给了一个饭盒予妇人。妇人却说:「我还有一个小孩要喂呢!」,僧人便又多发了一个饭盒。妇人又要求:「还有我抱着的娃娃!」,僧人又再送多了一个饭盒。妇人却仍表现得不满足,要求僧人为她的狗也准备一份,僧人沉住气也就照办了,哪知妇人仍说:「我肚里还有一个孩子呀!」,僧人这时就忍不住了,发脾气骂贫妇浪费僧食、贪得无厌。此时,妇人吟了二段偈文:「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着处,致使阿师嫌!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然後化成文殊大士,狗儿变成绿毛白身雪狮子,婴儿与小童化为天上的童子,全部腾空而消失了,在场的人纷纷下跪礼拜。刚才发脾气的知客僧此时知道自己因着分别心而有眼不识泰山,即时因羞惭而痛欲自挖双眼忏罪,却被众人阻止了。最後他在塔院寺(当时塔院寺与灵鹫寺为主院与分院关系)立塔,把妇人供施的头发供放塔内,并在石板上雕刻了贫妇与眷变化升空之景像立碑,以警後人。此碑现仍保存下来,在圆照寺可以看到

  其实无畏施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喜欢放生,作无畏布施,我非常随喜这种善举。有些团体,每个月、每个礼拜,甚至每天都放生,十多年来一直如此。香港、广东就有这种小组,每天至少放一条鱼,他们是这样发的愿,也一直在这样行持,这就叫“心无有疲倦”,很不可思议!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
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
“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
“断除狡诈外,无余持戒度。”在断除狡诈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持戒度。其实之所以不能持戒,就是因为有狡诈覆藏的心,有非理作意,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如法行为。
“不畏深义外,无余安忍度。”除了不畏惧甚深空性之义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安忍度。
“不离修行外,无余精进度。”若能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皆住于修行状态,就是精进度,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精进度。这种修行,对像米拉日巴尊者这样的上等修行人而言,当然做得到,洞内洞外,自在一如。但对一般人来说,也许禅坐时还行,出定以后就不好说了,说不定会跟人吵架、行非法之事。
“安住本性外,无余静虑度。”除了安住于如如不动的境界中以外,再没有其他的静虑度。
“证悟实相外,无余智慧度。”除了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智慧度。
“所做如法外,无余方便度。”除了行事如法以外,再没有其他的方便度。
“摧伏四魔外,无其余力度。”除了摧毁烦恼魔、天魔、死主魔、色蕴魔以外,没有其他的大力度。
“成办二利外,无其余愿度。”除了成办自他二利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愿度。
“知惑自过外,无其余智度。”除了了知烦恼的过患以外,没有其他的大智度。
这是米拉日巴尊者,从证悟境界中流露的教言。在显现上,尊者似乎不太精通理论,说法也和法相师不同,但意义完全一致,而且最为究竟。
◎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
“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最无上的了达,就是证悟无我之义。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广大的利益众生之心。要看一个人有无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在世间诸多教言中,恒时内观自心最为殊胜,是一切教言之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外观的学问再多,也无法调伏烦恼,只有内观自心、认识心性,才是解脱的窍诀。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在所有对治法中,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为,就是不随顺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作为希求解脱者,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烦恼越来越薄弱。有人说:“我见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执越来越重、嗔心越来越大的话,肯定没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最圆满的布施,就是无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最圆满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静。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圆满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最圆满的精进,就是抛弃琐事。所谓“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这就是静虑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这些教言,是阿底峡尊者为他三大弟子传授的,都是非常深奥的道理。
◎ 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胜忍辱。”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进。”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时,都要以精进为助伴。
“执现观圣静虑度。”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贪执自解智慧度。”当你生起任何贪执时,不管是对财物,还是对人,这时你只要观其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尊者说:这些道理,本来是不可言说的,但对于有缘者,希望你能铭记于心。

尤其对于实相,除了上述尊者以外,还有很多圣者都留下了偈颂。
  据蒋扬钦哲旺波(麦彭仁波切之上师)的传记记载:在他16岁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现境界中,前往红色吉祥铜山,见到莲师被浩如烟海的眷属围绕,显现在云中。莲师极为悦意,为他灌顶、加持以后,说了一个偈颂:“不为所取对境沾,不为能取妄念染,护持赤裸觉空性,此乃诸佛之密意。”意思是,不为所取的对境所沾,也不为有境的妄念所染,认识并护持觉空无别的赤裸觉性,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的究竟密意。
   说完,莲师及其眷属化光融入尊者。有种说法认为,从那时起,他便真实通达了大圆满的究竟见解。
   寒山大师也有一偈,偈云:“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我的心如明月,亦如碧潭清澈皎洁,不过,却没有一个事物可以比拟,让我怎么说呢?
   可见,不论禅宗还是大圆满,在究竟的见地上是一致的。当能取所取消亡、明空无二的心性显露时,禅宗称“明心见性”,大圆满则称“本来觉性”。其实,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也是行者的修行目标。对此,众多描述都有相通的一点——不可言说。
◎六度摄于空性大悲藏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进行归纳,则完全可以包括于空性大悲藏。如萨日哈尊者的道歌云:“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意思是,若离开大悲,仅有空性见,这不是殊胜之道;若无空性见,而仅修大悲,又岂能从轮回中解脱?又云:“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无论是谁,如果既有悲心又有智慧,依智悲双运之道,则不会住于有寂二边。“有”,是指三有;“寂”,是指寂灭,不住三有边,也不住寂灭边,这就叫“无住大涅槃”,也就是圆满正等觉果位。
此外,龙猛菩萨也说:“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空性与大悲,说空性也具有大悲,说大悲也具有空性,具有如是双运境界的人,可以成就菩提。
   《中观宝鬘论释》中有一则公案:有一婆罗门之妻善施花,她做了一个梦。梦中,她的头上长出三把宝剑:一把坠地;一把退失光泽;一把悬于空中,大放光芒。后来,她生了三个儿子。第一个儿子,只修空性,后以断见堕入恶趣;第二个儿子,只修大悲,结果成了承许常见派的本尊;第三个儿子,修大悲与空性无别双运,成就佛果。可见,智悲双运只是个别人的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悲无大智,即成爱见……智若无悲,则多趣寂。”意思是说,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则成为爱见,即有耽执的爱著;只有智慧而没有悲心,则多数会趣入寂灭。
因此,大悲与智慧二者要双运,不能脱离。
◎证悟空性可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格西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
  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比如在世间,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同样,若证悟法性空性之本义,则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问:“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已证悟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尊者回答:“这全是空话而已。真正证悟了空性,他的身语意三门一定极为柔软、调和,就像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圣天阿阇黎说过: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怀疑,也可以摧毁三有。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都已包括在它的范畴之内。”
从尊者师徒的对答中可以看出,了悟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而具有如是功德的人,相续非常调柔。那如果是这样的人,怎么会傲慢?怎么会自认为了不起呢?
◎ 证悟空性包含一切道法
仲敦巴又问:“在证悟空性当中,怎么能包含一切道法呢?”

  阿底峡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之中。如何归摄呢?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可见,只要证悟了空性,六度自然而然会圆满的。

接下来,仲敦巴继续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由心而生,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这就是见。”佛教讲见、修、行、果,因此,不论修显修密,乃至修大圆满,都以首先确定见解作为基础。尊者所说的“”,就是在对显现一切的心进行观察时,证悟它觉空无二的本体,这样就有了修行的基础。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
这是很深的窍诀。首先,认识心的本性;认识以后,长期修持就可以了。
不过,在形成见解的过程中,长期串习很重要,只是最初了解了,还远远不够。像密宗、禅宗或者中观见,很多人刚开始是有所认识的,但缺乏长期串习的话,见解稳固不了。
而一旦真的有了见解,对某些人而言,闭不闭关差别不大。尤其是那些修行不错、不离正知正念的人,即使你不闭关,行住坐卧中也一样修持。因为已经认识了心性,认识之后,只要随时护持、安住,就是在修了。
“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对于积累二种资粮,只是如梦如幻地行持,没有刻意的执著与取舍,这就是
“当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时,那么在梦中就能达到这样;梦中能达到,在临终时就可以显现;临终时能够如是显现,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这就是
所谓见、修、行、果,先认识见;安住见,即是修;如幻积资,则是行;二资圆满,则现前究竟之果。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核心
总结以上道理可知,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转三次,开八万四千法门,也无非是让行者的相续,生起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萨以智慧度为母,以方便五度为父,世间一切真正的导师佛陀,无不从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实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宝,无论你的见修多么高深莫测,有多么高的境界,也对成佛毫无帮助。我们知道,本来生圆次第等修法非常殊胜,若以菩提心摄持,的确是即生成佛之因,但若是离开了菩提心,则与外道无别了。
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记住!现在很多人希求高的法、特殊的法,唯独不重视菩提心。但没有菩提心,即使你天天修大圆满,也成就不了。外道也观本尊、修风脉、念咒语,他们也承认天堂地狱,也取舍因果,但因为没有皈依、发心,没有空性大悲藏,所以解脱不了。
而佛法中有解脱,就是因为有皈依、发心,有空性大悲藏。
◎如何修佛法才有意义
  喀喇共穹格西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有些人天天学戒,但相续中有没有大乘皈依戒、有没有菩提心,这很难说。行为上的训练固然好,威仪如法,看起来也庄严,的确让人生信。不过,若是从解脱的高度来看,如果看不破、放不下,行为上再如法,也没有太大意义。
   “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讲经说法的功德固然很大,但如果“我慢”也跟着大起来,那讲得再好,也没有意义。“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有些人天天讲高法、大法,求灌顶、修扎龙,也可谓“精进”。然而,如果相续中连皈依三宝的定解都没有,那就跟外道一样了。作为佛教徒,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对上师三宝的坚定信心,因为这是佛法的基础。若不重视这个,修任何法都没有意义。
  ”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哪怕你三步一拜朝拉萨、三点起来念佛、终日念经诵咒,但如果从来没想过众生,就算你求的是解脱,功德也不大。哪怕你闭关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辈子不出关,但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也都没有意义。
这里所谓“没有意义”,不是说不能种下善根,而是说,无法因此获得成就、度化众生。


参阅摘录自道证法师著作及索达吉堪布大圆满前行广释讲解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122842010145qq.html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