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梅妃传》
北宋中期传奇小说,作者不详。收入此书《说郛》本和《顾氏文房小说》本,均不题撰者姓名。传前有跋,云“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家,(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七月所书”,跋未署名,只说是“叶少蕴与予得之”,这个“予”大概就是小说作者。“少蕴”是北宋末年诗论家叶梦得字,估计作者也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清代陈莲塘《唐人说荟》题曹邺作,似即根据传文跋语所而有此说,鲁迅认为那是明人“妄增”(《中国小说史略》)。《稗边小缀》则认为传后无名氏跋文“亦伪”,故仍“次之宋人著作中”,选入《唐宋传奇集》
小说写梅妃姓江,名采苹,开元中被选入后宫。妃淡妆明秀,慧敏能文,又性喜梅,所以唐玄宗赐名梅妃,宠爱在后宫四万人之上。但梅妃遭到杨太真妒嫉,被迁居上阳东宫。玄宗思念梅妃,在夜里灭烛召见,被杨妃发觉,引起风波。玄宗曾将外国所贡珍珠一斛密赐妃,妃不受,写诗回答:“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后来安禄山起兵,玄宗西逃,太真亦缢死于马嵬坡,等到玄宗东归,在梅树旁掘得梅妃尸首,胁下尚有刀痕,玄宗甚为悲恸,以妃礼改葬。小说描写玄宗沉溺声色,荒淫失政,及两妃之间争宠互嫉,都具有一定揭露和批判意义。文末“赞语”指出玄宗“穷极奢侈”,“其阅万方美色众矣。晚得杨氏。变易王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更“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
从认识价值来说,《梅妃传》娱乐性增强而劝诫性明显减弱,比不上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但艺术上较《杨太真外传》则有明显的发展:传奇性明显增强;紧紧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故事,结构上也比《杨太真外传》紧凑;娱乐性增强而劝诫性明显减弱的趋时趋俗倾向,也为下层民众喜闻乐道。作品文笔细腻,杨妃和梅妃也写得各具个性,这比同期同题材的《骊山记》和《温泉记》也显得出色。
《梅妃传》一卷,收入陶宗仪《说郛》卷三十八,亦见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前本较后本为详。
今有: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1979年新一版;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8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62、《绿窗新话》
宋代传奇小说集。编者皇都风月主人,生平不详。共2卷,154篇。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曾提到这本书,且其中又无宋以后作品,可据以确定它为宋人所编。
《绿窗新话》多系节录或改写前人志怪、传奇、野史笔记而成,目的在于提示故事情节,供说话人作为临场敷演的蓝本,是传奇与市人化小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如《刘阮遇天台仙女》原出《幽明录》,《玉箫再生为韦妾》原出《云溪友议》,《崔生遇玉卮娘子》原出《玄怪录》,《星女配姚御史儿》原出《异闻集》,《陶奉使犯驿卒女》原出《玉壶清话》,《王轩苎罗逢西子》原出《翰府名谈》,《崔护觅水逢女子》原出《本事诗》,《赵象慕非烟揠秦》原出《丽情集》,《杨生私通孙玉娘》原出《闻见录》等。而出于《青琐高议》的尤多,如《任生娶天上书仙》、《钱忠娶吴江仙女》、《张浩私通李莺莺》、《张俞骊山遇太真》、《杨贵妃私通安禄山》、《周簿切脉娶孙氏》等。这些作品,大多描写男女神鬼的爱情和文人才女的轶事,又时以艳词亵语点染其间。有的作品对后世戏曲、小说影响颇大,如《王尹判道士犯奸》即《拍案惊奇》中《西山观设篆度亡魂,开封府备棺追活命》本事,《苏守判和尚犯奸》即《欢喜冤家》中《一宵缘约赴两情人》本事,《王子高遇芙蓉仙》即宋元戏文《王子高》本事。而注出《剡玉小说》的《金彦游春遇会娘》,亦即《醉翁谈录》所载宋人话本名目中《锦庄春游》之所本。由此可见文人创作与民间说话相互影响之关系。
《绿窗新话》(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校补本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3、《醉翁谈录》
南宋末年传奇小说,罗烨撰。罗烨,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不详。此书国内久佚,藏于日本观澜阁。1941年在日本影印,称“观澜阁藏孤本宋椠”。实际上可能是宋末元初作品。宋代还有一种《醉翁谈录》,宋人金盈之著,记唐代遗事﹑宋人诗文和宋代京城风俗等,和此书有很小的一部分相同。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排印出版。辽宁教育出版社将宋代这两种《醉翁谈录》合集于1998年出版,周晓薇点校。
《醉翁谈录》书分10集,每集2卷。该书在中国俗文学史上极有价值。
首先,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它是传奇与市人化小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开端标志。南宋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队伍的扩大,市人小说出现空前的繁荣,对文人创作的传奇小说影响日益增大,所以南宋后期出现开始出现模仿市人小说体制而创作的新型传奇小说,其体制虽与市人小说相同,但完全是书面语言,虽可改编供说书人做为底本,但仍是供案头清赏为主,属于传奇小说的范畴。罗烨的《醉翁谈录》则是其代表。书中的一些宋代传奇,如《王魁负约桂英死报》、《苏小卿》、《红绡密约张生负李氏娘》等,无论从审美观还是表现手法,都具有市人小说的特征,都被改编为市人小说而收入《古今小说》。或编为戏文、杂剧。
其次,其中保存了大量关于古代(主要是宋代)的小说﹑戏曲和其他通俗文学的研究资料。它转述了《太平广记》和唐宋其他传奇小说书籍里面的故事,另外还采录了一些诗词杂俎之类。有许多故事可资考证宋元的话本﹑戏曲。书中甲集卷一“舌耕叙引”尤为小说史研究者所注意。其中“小说开辟”里,分话本小说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8种。每种列举若干种小说名目,如《红蜘蛛》﹑《三现身》﹑《十条龙》﹑《拦路虎》﹑《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共计107种。这些资料都很珍贵。除此之外,它还提出“夫小说者,虽为末学,尤务多闻。非庸常浅识之流,有博览该通之理”,在同一卷的“小说引子”里,称小说“言非无根,听之有益”,充分肯定了小说家的才学和小说在社会生活中所能起的作用。这些在当时是罕见的有关小说的理论。
《醉翁谈录》1941年在日本影印,称“观澜阁藏孤本宋椠”,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据此出版排印本。李剑国《宋代传奇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4、《娇红记》
元代传奇小说,作者有宋梅洞、虞伯生卢伯生、李诩四种说法。《娇红记杂剧序》中有“元清江宋梅洞尝著《娇红记》一编,事俱而文深。”一句,推知书作者为宋梅洞可能性较大。宋梅洞,祖籍江苏丹阳,占籍江西新淦,宋末元初名儒。据日人伊藤漱平考证,宋梅洞约生于十三世纪中期,卒于十四世纪初。据有关资料,元太祖至元年间(1290—1294),梅洞在家乡新淦闲居,教授县令何源之子何体仁。大约在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流寓北京,结识翰林直学士龚奎。著有《宋梅洞稿》,中有《赋燕山八景》六首。《娇红记》约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9前后)
《娇红记》上、下二卷。写聪明卓异却科第磳蹬的汴州人申纯在成都与舅舅王通判家表妹娇娘一见倾心,二人常以诗词往来,传情达意,最终剪发为誓。回家后相思成病,借求医之由,又来到舅舅家,与娇娘相会于卧室,终成姻缘。申纯派人上门求亲,舅舅却以朝廷规定内亲不得通婚为由,不答应此桩婚事,并将娇娘许配给府尹之子。娇娘郁郁而病,终与申纯诀别,不久去世。申纯闻讯,亦一病而亡。两家合葬于濯锦江边,有一对鸳鸯嬉戏于坟前,后人名之为“鸳鸯冢”。
小说的布局、笔法继承了唐人传奇,但情节更加曲折,文笔更加缠绵细腻,心理刻画深微;技术上也多承袭前人,更进一步。如男女幽会、诗帕传情等情节,与唐元稹《会真记》传奇有明显模仿痕迹,其中又有王实甫《西厢记》套路。书的最后一节,写申、王二位情人化作鸳鸯,翩翩冢上,又无疑受到《搜神记·韩凭夫妇》乃至《孔雀东南飞》的影响。
《娇红记》在文学史上最大的价值,是打破了中国历史上文言小说篇幅简短的格局,标志着文言小说已从短篇向中、长篇过渡。《娇红记》在叙事格局,叙事技法和篇章结构上已具备中篇小说的三大特征:1、以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家庭为创作视野的言情审美趣味,2、以散为主、韵散相间的诗文化叙事语言体制,3、近一、二万字的宏大叙事篇幅。在中国小说史上,从元初宋梅洞的《娇红记》到元代中期的《龙会兰池录》,再到明初的《柔柔传》和永乐年间的《贾云华还魂记》,中国小说史上一类新型的、中篇格局的传奇小说叙事体制逐渐完备成立。
《娇红记》对后世影响十分广泛,明清两代写男女之情的小说,大多数可见到本书的印记。明初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及稍后的《剪灯余话》,无论从遣词谋篇到内容风格,都以《娇红记》为规范,《剪灯余话》中的《贾云华还魂记》即为《娇红记》的翻案作品。《娇红记》中写才子佳子互相倾慕、诗词往来、吟咏唱和、私订终身、中遭小人播弄的情节,更为无数文人模仿,其影响远及《金瓶梅》、《红楼梦》,甚至后世此类小说人物取名也多沿此风,如《玉娇梨》、《平山冷燕》、《吴江雪》、《引风箫》、《群英杰》、《雪月梅》等不可胜数,如明初刘东生根据它改编成杂剧《金童玉女娇红记》,明末孟行舜有传奇《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明初的汤舜民、明中叶的沈寿卿都以此题材写过戏曲,清代仅京剧就达十几种之多。《娇红记》中虽然没有十分露骨的淫秽内容,但因其文笔香艳,提倡男女相悦、无媒而合,赞成为情殉身,在清代被当作淫书禁毁,亦可反证其影响巨大。
《娇红记》的版本今存有明建安书林郑云竹刊本,书名作《申琦建拥炉娇红记》;明代小说总集亦多收录此篇,如:《艳异编》、《国色天香》、《绣谷春客》、《情史类略》、《风流十使》、《燕居笔记》等。
今有:《娇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出版英汉对照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5、《剪灯新话》
明代传奇小说集,瞿佑撰。瞿佑(1347—1433),字宗吉,号存斋,明初时浙江钱塘人。一说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元末明初生于明经世家,年少时即能诗,颇有诗名,谙熟典故,曾得到著名文学家杨维桢的赏识。洪武十年(1377),三十一岁的瞿佑由贡士荐授仁和训导,历任浙江临安教谕、河南宜阳训导,约于明成祖永乐初升任周王府长史。永乐年间,因作诗获罪,谪戍保安(今河北怀柔一带)十年。直至仁宗洪熙元年(1425),英国公张辅奏请赦还,其时年已七十有九。先在英国公家主持家塾三年,后官复原职,内阁办事,后归居故里,以著述度过余年。宣德八年(1433)卒。著作有《存斋诗集》、《闻史管见》《香台集》、《咏物诗》、《存斋遗稿》、《乐府遗音》、《归田诗话》、《剪灯新话》等20余种。
《剪灯新话》四卷二十篇,附录一篇。开明代文言传奇小说创作之新风。中国传奇小说的创作始于初唐,盛于中唐,宋元低潮。瞿佑以《剪灯新话》打破了僵局,带来了明传奇小说的兴盛。它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传统,描写鬼魂追求爱情以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从宋元话本中汲取营养,选取题材、情节及塑造人物,表现市井生活观念,如《金凤钗记》借鉴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秀秀的形象,《牡丹灯记》和《清平山堂话本》中《洛阳三怪记》等情节结构类似等等。
瞿佑一生坎坷。元统治者的残酷,社会的动乱他都亲身经历,而对明太祖朱元璋企图杜绝文人批评时政而兴起的文禁他更有直接的感受。《剪灯新话》写成之后“藏之书笥”,迟迟不敢发表,刊刻时还用“诲淫”“语怪”之类的话加以掩饰,这些都为他的创作奠定了生活基础,也决定了其思想倾向和表达方式。在明初严峻刑法而前,文人为避免与统治者直接龃牾而招来杀身之祸,便追慕唐人,借写闺情艳遇、鬼怪神仙的传奇小说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剪灯新话》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描写婚姻爱情的。或是人与人的婚姻,或写人与鬼的爱情,都突出强调一个“情”字。对爱情和美好婚姻的渴望,是广大妇女的共同要求,但她们的要求被扼杀了。《绿衣人传》《滕穆醉游聚景园记》另有一些作品如《水庆余宫》《令狐生冥梦录》等,则是借鬼神世界反映人们心态,影射社会现实。
《剪灯新话》在洪武十一年就已编订成帙,以抄本流行。永乐十五年,瞿佑以七十五岁高龄在流放地保安重新校订《剪灯新话》。据明高儒《百川书志》卷六记载,《剪灯新话》共四卷二十一段(即21篇),与今天我们所见的《剪灯新话》卷数篇数相同。本书有成化丁亥(1467)刻本,明末刻本,清乾隆辛亥(1791)刻本,同治辛未(1871)本,均二卷。1917年董康据日本藏本翻刻,《剪灯新话》足本始重归我国。并成为以后《三言》、《二拍》创作的重要参考题材。
今有:《剪灯新话》周楞伽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中国笔记小说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
66、《觅灯因话》
明代传奇小说集,邵景瞻撰,邵景詹,生卒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号自好子,斋名“遥青阁”,明代万历年间人作品前有作者小引言其创作缘由云:“万历壬辰(1592),自好子读书遥青阁,案有《剪灯新话》一编,客过见之,不忍释手,阅至夜分始罢。已抵足矣。客因为道耳闻目睹古今奇秘,累累数千言,非幽冥果报之事,则至道明理之谈”作者深有动于其衷,“呼童举火,与客择而录之,凡二卷,各以己意附赞于末。客曰‘是编可续《新话》矣。’命之曰《觅灯因话》。”
仿《剪灯新话》之作,到万历时仍不间断,《觅灯因话》就是其中较有名的一部。觅灯因话》二卷,八篇,记有遗闻琐事,与《剪灯新话》、《剪灯馀话》之著重鬼神怪异有所不同。如《桂迁梦感录》记桂迁忘恩负义,夜梦化为犬,醒后悔过事。杨瑀《山居新话》载其事,当为实录。另外,瞿佑、李昌祺等似乎乐于矜才炫怪,而邵景詹则意在劝戒,旨趣自有不同。其篇幅较短,文笔质朴无华,缺少辞藻点染,但顺畅自然,亦而无堆砌诗词之病,此其一得;但却也因之而更少传奇味道,这与瞿佑等所追踪的唐人传奇相距就更远。因此思想和艺术皆未超越《剪灯新话》和《剪灯余话》。但总的来说,仍属唐宋至清初的承上启下之作,因此能与“两话”并传于世。《文字朴实无华,了,此又是一失。
今有:《剪灯新话》(内有《剪灯新话》、《觅灯因话》)周楞伽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67、《聊斋志异》
清初志怪文言小说集,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蒲松龄撰。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蒲松龄自幼攻读经史,清顺治十五年(1658),他十九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次考试中均名列第一,考取秀才,并得到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此后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均不顺利,直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七十一岁高龄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为维持家庭生计,蒲松龄曾于康熙九年(1670)应友人江苏宝应县知县孙惠的邀请去当幕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61岁撤帐归家,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1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在这期间,任刑部尚书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曾多次邀请他去当部属,但他都托病推辞。蒲松龄从年轻时即开始创作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大约在四十岁已大体写成,此后又不断地修改与增补,晚年才最后成书,可是由于家贫无力付印,书稿在蒲松龄死后的五十年里一直搁在家里,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出现刻本传世。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经人搜集编定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共有短篇小说491篇,主要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和孤愤。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
《聊斋志异》在蒲松龄生前即以抄本流传,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此本共12卷,存目488篇,附有王士祯评语。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赵起杲在浙江严州刻印。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有王金范刻本刊行。这是一个“册繁就简,分门别类”的选辑本,共18卷,分26门,收文270余篇。此外,尚有同文书局绘图本,其特点是在赵本附录之外,又加了一些有关附录。至于别种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福建李时宪刻本、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刻本以及小艺山樵精选本等,其文字大同小异。
《聊斋志异》的注解本,通行的有吕湛恩、何垠两家。吕注原为单刻,有道光五年(1825)刻本。道光二十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后又有广百宋斋和同文书局绘图本。何注有道光十九年(1839)花木长荣之馆刻本,又有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其中“又”篇和附则,均属正文,不作一篇计),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张弦生校点本《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94年版。
68、《虞初新志》
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张潮撰。张潮(1650–?)字山来,一字心斋,安徽歙县人,小说家。康熙初岁贡,入赀授翰林院孔目。编有《虞初新志》20卷,《心斋诗抄》4卷,另著有《花鸟春秋》、《花影词》、《幽梦影》、《友声集》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小说《虞初新志》。小说以“虞初”命名,始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旧说将“虞初”解释为人名。但明人搜集《续齐谐记》和唐人小说八篇刻为一集,命名为《虞初志》,继而有汤显祖的《续虞初志》四卷,邓乔林《广虞初志》四卷。涨潮在《虞初新志》序中说,自己打算继《虞初志》和汤显祖的《续虞初志》,编写《虞初后志》,现将已搜集的一部分刻印出来,定名为《虞初新志》。搜集的是明末清初的文章,“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覈,文隽而工,写照传神,模仿毕肖”(《虞初新志》序)。
《虞初新志》的内容异常丰富,相当一部分是真人真事,而且是名家名篇,如魏禧《姜贞毅先生传》、《大铁椎传》,吴伟业的《柳敬亭传》,王思任的《徐霞客传》,侯方域《郭老仆墓志铭》等,反映明末社会动荡和士大夫操守,很有史料价值。如魏禧的《大铁椎传》传,记一明末奇人,“夹一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来去无踪,击杀贼人无数。魏禧在文中感叹张良曾用锥击秦始皇而误中副车,当时要有大铁椎就好了。魏禧在明亡之际记其人、论其事,其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吴伟业的《柳敬亭传》通过一江湖奇人柳敬亭的经历,再现了南明王朝一段史实,其中江山易代的感慨亦很明显。《虞初新志》另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此书最有特色的部分,是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传奇故事,如侯方域的《马伶传》,王士祯的《剑侠传》,彭士望《九牛坝观觝戏记》,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王猷定《义虎记》等。《九牛坝观觝戏记》描绘一个杂技之家在坝上的精彩演出,作者以传奇之笔写出顶竿、蹬方桌走软索等绝技。然后交代这些绝技如何练就,以及艺人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男女五六岁即授技,老而休焉。皆有以自给,以道路为家,以戏为田,传授为世业”。侯方域的《马伶传》写艺人为了演好《鸣凤记》中奸相严嵩,化名到当今权相家中当了三年仆人。在生活中感受权相的为人、举止言行,从而一举击败原比他胜过一筹的李伶。这个传奇故事不仅阐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有杰出的艺术表演就必须深入生活这个文学艺术原理,在当今权相家中当了三年仆人就演活了严嵩,其中的讽刺也是相当辛辣的。
《虞初新志》在艺术表达上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首先,作者选取的一些篇目往往有深刻的内涵和弦外之音,或是表彰一种民族气节,如《柳敬亭传》、《大铁椎传》,或是内蕴治学、为人之道,如《马伶传》、《剑侠传》、《冒姬董小宛传》,从中还有旁敲侧击的弦外之音,如上面提及的《马伶传》,还有《义虎记》。《义虎记》写一个老虎为报猎人喂养虎子之恩,为猎人约现身于闹市。这个故事看似荒诞,实际上作者是在告诉我们:一些背约忘恩之人,还不如吃人的老虎。其次,本书的一些人物传记和传奇故事,其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非常动人,而这又往往是通过一些典型细节来完成的。如《柳敬亭传》中表演家莫后光教导柳敬亭说书艺术有三种境界完全通过观众莫后光的语言和表情,从侧面加以表现:先是批评柳:“予之说未也闻”,因为“子说者,讙咍嗢噱,是得子之易也”;柳又努力揣摩一个月,莫的评价是“子之说,几矣”;再过一个月,莫见柳的表情是“惊起”,评价是“子得之矣”!这三种境界,从“讙咍嗢噱”到“危坐变色,毛发尽悚,舌憍然不能下”,再到“目之所视,手之所倚,足之所跻,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可谓神奇又形象。其中叙述语言大量省去,如第二个、第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以及见莫后光时情形,皆略去,完全通过对方的语言和表情的描绘来突现。又如《剑侠传》描绘崔懋在旅店前遇一女侠,作者以及其夸张和浪漫的笔意来极写其神奇:
(崔懋)新店遇一夫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驰。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何往”?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
肖像行为描述,尤其是对话,写得扑朔迷离,更增添一种神秘色彩。清代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也许正受此启发。
《虞初新志》最早有康熙年间刻本,后代有重刻;日本文政六年(1823)京师植邑右卫门刻本。
今有:《虞初新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虞初新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9、《子不语》
清朝中叶志怪小说集,袁枚撰。袁枚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小仓山房集”。
清代文言小说,除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外,《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最负盛名。《子不语》共二十四卷,又有续集十卷,共约一千则。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所记正是孔子所“不语”者。其中多记述奇闻异事、奇人鬼怪,全篇行文流畅 如袁氏自序所言,这是他从事文史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的自娱之作。全书并无明确的思想倾向,只是记录了许多奇特怪异的传闻故事,但作者诙谐而放达的性格和反对旧传统的思想,仍时时有所流露,如嘲讽假道学和腐儒、主张人欲合理等,对官吏的贪暴也多有讥刺。如《全姑》一则,系据当时实际发生的事件改写而成,述貌美的全姑与陈生私通,受到“自负理学名”的某县令的残暴凌辱。故事中有一“侠士”刘孝廉与县令为此发生争执,县令称:“全姑美,不加杖,人道我好色;陈某富,不加杖,人道我得钱。”刘斥之曰:“为父母官,以他人皮肉,博自己声名,可乎?”写得相当尖锐。结尾虚构该县令受报应而死,更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心理阴暗的伪道学的极度厌恶。《蒋厨》一则,写城隍庙中黑面皂隶借口一厨子“冲犯城隍仪仗”,偷偷将他拿去,敲诈了一笔“孝敬之礼”,十足是人世间这一类角色的惯常行径。另外有许多并无深意却写得滑稽幽默的小故事,也很有趣。《子不语》的文字也有一定特色,鲁迅谓“屏去雕饰,反近自然”(《中国小说史略》)。不过,全书的面目有些芜杂,有些故事记男女之事过于随便,是其不足。
今有:《子不语》见《袁枚全集》第四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子不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杨名标点;《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
70、《阅微草堂笔记》
清朝中叶文言短篇志怪小说,纪昀撰。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自号观弈道人,晚号石云,河北献县人。乾隆十二年(1747),二十四岁的纪昀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山西乡试正考官、会试同考官、顺天乡试同考官,视学福建。乾隆二十八年(1763)升侍读,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贵州都匀知府,但乾隆帝不令外任,命加四品衔留任,后又升翰林院侍读学士。不久,纪昀的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被抄家,纪昀因事先透露消息,被革职逮问,遣戍乌鲁木齐。两年后放还,不久复授编修。乾隆三十八年(1773)擢侍读,时开四库全书馆,纪昀被任命为总纂官,他还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受到乾隆帝嘉奖。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侍读学士,后擢詹事,晋内阁学士,又历任兵部左、右侍郎、左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礼部尚书,充经筵讲官。嘉庆元年(1796)任兵部尚书,嘉庆十年(1805)任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昀学问渊博,除《四库全书》外,还编纂多种图书。卒于嘉庆十年(1805)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谥“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是清代最富盛名的文言小说。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任翰林院庶吉士时编写。全书分为“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约40万字在时间上。
《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以鬼魂为最多,又有占算、扶乩、命数、果报、轮回、入冥、感梦、神灵、异人、道术、博物、天文舆地、医方、狱讼、淫佚、遗事、琐语等,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走卒贩夫、文人学士、三教九流、花妖狐魅,无所不及,从不同侧面反映清中叶社会面貌。作者企图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结构上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也总是耐人寻味。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阅微草堂笔记》版本有嘉庆五年(1800年)盛时彦合刊《阅微草堂笔记五种》;道光十五年(1835年)刊本。
今有:《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史仲文编撰,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影印本。另有有英文和意大利文译本:(英)Fantastic Tales By Ji Xiao lan,纪晓岚志怪故事选,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Sun Haichen,New World Press,ISBN: 7800053571。(意)Note scritte nello studio yuewei,Bollati Boringhieri, Torino, 1992,ISBN: 8833906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