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2:50 | 只看该作者
五祖曾对徒弟讲:「若迷自性,福何可救?」因徒弟各各求福,不知修行,若迷不知返自性,最多得人天福报,不能跳脱轮回。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一切天人师,为天人师表。  
  
当时本师释迦牟尼佛传法,最初在灵山开个法会,世尊拈花,人天百万参加法会,无人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只有头陀迦叶尊者微笑。他体会之後,释迦牟尼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授」。传授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一代代传了廿八代,第廿八代分达摩祖师,还有两师兄弟。由第一代传至二十七代,一代传一人,到了二十八代传了两个人,一位是达摩祖师来震旦,一位在印度。由达摩祖师传来,一路传至二祖慧可,慧可传道信,道信传僧璨,僧璨传宏忍,宏忍传慧能,都是一代传一个。由六祖一开,四十几人得法,中国算是大乘果初初成熟。  
  
关於成佛的法,六祖坛经所讲与金刚经实在一样,都是由修心养性圭明心见性,所讲的是一心三观之法。坛经所讲有两个法门,一个中道法门,一个心印要门两个法门。

什麼是中道法门?即是不二法门。六祖大师对印宗讲:「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当时印宗还未闻如何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即未明不二法门,什麼是不二法门?就是要离二边:相与无相、高与矮、肥与瘦、黑与白,种种相对就是二边,离二边直达中道实相,即是不二法门。

六祖坛经第一讲不二法门,第二讲一心三观。这个中道法门就是属直觉的。直觉现前,离开二边,直达中道实相。 此外还有三个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何谓「一行三昧」?集中精神一点,专修一个法,直达真如本性,谓之「一行三昧」。三昧者,正定也。何谓「一相三昧」?摄一切相而离一切相,谓之「一相三昧」。「一念三昧」呢?不著有念,不著无念,直达真如本念,谓之「一念三昧」。有三个三昧即三个正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念三昧。  

何谓一心三观,若就天台宗,第一讲止观。一个即「奢靡他」。「奢摩他」即「止」,息一切妄念。「观」指假观、空观、中观,共三个。「奢靡他」属止,亦称净观。「三摩钵提」属观,亦即假观。「禅那」即中观。三个观在圆兑经、楞严经中讲得清清楚楚,天台宗取之,实际禅宗也是一样,只是名称不同,同是一个方法,改了名字罢了。

六祖坛经怎样讲呢?第一无念三昧,第二无相三昧,第三无住三昧。无念三昧即是法华宗的奢靡他,即止,是净观,无相是假观,无住是中观。也就是空、假、中三个观。什麼是空观?观一切皆空,无常。什麼是假观?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什麼是中观?观一切法非空亦非有,这是三个观。这三个观本来在千年多以前由佛传出来,他是要人止静,怎样打坐,自己将妄念止息。因为到唐以後人心复杂,没法从止观开始修。南宋以後,修止观,禅定方法,如老鼠拉龟,九百年间几乎无人识入门之法。所以宋以後,改为参话头愈扩愈大,扩成一千六百多公案,搞来搞去皆是一样的,参来参去,都是最初方便,不能到究竟的地方。关於这点,我现在略略讲几句话,大众就可明白了。

什麼是无念三昧、无相三昧、无住三昧呢?先讲无相三昧,无相三昧即对外境一切不动,是对境的。要你守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守六根不动,对外境一切不动。举个例说:如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好,一面念佛,一面守六根,对外境我不起心,这样就是无相三昧。一面念佛,一面修心,使六根不动,对外境不起心,即是不起憎爱取舍,一面念阿弥陀佛,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不动於衷,这个境界修成就是无相三昧。大众明白吗?这就是讲不动心。什麼是无念三昧呢?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的念头、现在的念头、未来的念头,都置之不理,由他起,一直念阿弥陀佛,若打妄念,不好理妄念。知而莫随,知念妄,心不要随他走,即是你集中精神念佛,久而久之,不给妄念束缚住,你就脱离了妄念。英文叫做:Free From Illusion。念阿弥陀佛时,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念知道,但不好跟他走,也不好给他牵住,也不好压制它。你一心念佛,将过去、现在、未来置之不理。置之不理,也就是诺那师父所云:「奉持无著」。这是文言讲法,因为师父是<敏感詞>人。若用国语讲就是「拿住不管」。怎样拿住不管呢?「拿住」就是文言「奉持」之意。拿住、抓住,而实不是抓住,是要你受持。念阿弥陀佛,一心受持,不管一切,拿住「不管」。奉持阿弥陀佛佛号,对过去、现在、未来无著,不管不理,这裏明白吗?久而久之,经相当时候,无念三昧成功,将过去、现在、末来妄念消除了,你也恢复你的心性。我们的法性等於月光明亮,妄念等於乌云。乌云将月亮遮住,永远出不了头,犹如金藏沙中,被沙盖住不出,现在将妄念消除,法性就现前。无念三昧属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3:08 | 只看该作者
最後讲无住三昧,分两个门,一个住世,一个出世。住世,念阿弥陀佛要离开相对二边,最紧要的是要离开是非,离开成败、得失、胜负。因为念佛要集中精神念,念经修行时要将得失心撇开;不修行时,行住坐卧亦要将胜负成败得失心撇开,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将得失是非相对心脱离,这样无住三昧才成功。所以一心三观配合三个智,无念三昧配合一切智,无相三昧属道种智,无住三昧属一切种智,三个智。无念三昧属於小二乘之方法,无相三昧、道种智属菩萨境界,无住三昧、一切种智属一乘佛的境界。尤其是修一行三昧,这是讲最重要须直心。「直心」怎麼讲?据丁福保所讲是俗义解法:心不曲,心即心。这是俗义解法,并不是胜义解法。胜义解法是一心念佛,不著有念,不著无念,有无二边不著,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场」是说念佛不著有,不著空,直达真如本性,这就是菩提道场。  
  
  
现在讲「般若品」之般若三昧——「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无念即一切处无心,无念即「於心无事,於事无心」,此是内境。先要将外境修好,「於心无境,於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夺,这是外境。现在无念是心不为内妄念所夺,无念是一切处无心,无一切境界,无意念事,对於六根六尘不动念,六根不动,不为六尘所污染。「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无无念知一切法心不染,见一切法心不动,不为外境所染,此是无念。「知见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最重要是这几句)使六识出六门,放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融无碍,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三昧清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动,使六识出六门,来去自由。六识一出去,对六尘不染,不取不舍,守住六根。六识一出,从六门出去,对於外境不取不舍,不破外境所污染,久而久之,六根清净,般若三昧就渐渐成了。修般若三昧最重要的就是这几句话。  
  
现在讲「忏悔品」。有句很紧要的地方:「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称自己名)从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称名)从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後过。从今以後,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後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後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後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忏悔最重要的是将前念、今念、後念,即过去、现在、末来的念都要止。心要先入定,清净了,将贪、瞋、痴、慢、妒的以前的念、现在的念、末来的念都止息住,以後不再做。这样由忏悔入手,即可见性。来来去去不断地息这个心,将前念、今念、後念,过去、现在、末来忏悔这个念,使不再起,不再作那个念。  
  
现在讲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什麼是「自心众生」呢?大家要知道一念清净即佛,一念烦恼即轮回;所以一念心起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妄念一起,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故先要将妄念的众生度尽,我息止妄念,心不起,我自心的众生自然息灭,自然可以度。因为由禅宗、密宗讲,一个念一起即犯戒,显教则杀生还要做出才是犯戒。好像杀生,杀只鸡,有这个事实,这样才是犯戒。禅宗和密宗则不是,若心一想即犯戒,一动念即犯戒。所以戒律有「毘尼」与「尸罗」二种:「尸罗」是条文,要先做出来才是犯戒;「毘尼」则不是,你一动念即是犯戒,所以这个无相密宗,动一个念都不得。心不动念, 久而久之,心清净了,好像湛如止水。因为凡夫的脑海打妄念,妄念是永不停的。色受想行识的「行」就是打妄念,不断地来来去去,妄念像长流污浊的沟渠水。修法要将妄念止息,就好比将沟渠水止住;止住之後还要使沟渠水澄清,变成清水,不动的清水。心不动,自心众生不起了,即自心烦恼不起,这是「前念不生」。「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以前属於「寂寂」,寂寂的心是不动的。以下属於「惺惺」,惺惺的心明了,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谓之「惺」。寂寂属「前念不生」,惺惺属「後念不灭」。所以寂寂裏头不许有无记,惺惺裏头不许有妄想。寂寂而无记,完全无想,就像是木头。寂寂中不 可有无记,惺惺中不可有妄念。故心时常要保持佛心,一面寂寂,一面惺惺。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一个动,一个静。成佛是静的,度众生是动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中离无记,惺中离妄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3:30 | 只看该作者
再讲皈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者觉悟,性也;法者正也,智慧也;僧者净也,即妙用也,此是胜意皈依。什麼是妙用呢?假借四大幻化的和合僧来用,来普度众生。僧者,俗义当和尚解;若依胜义解,修行人借四大和合之身来入世普度众生,利用四大和合体入世来普度众生,乃佛的八万四千种妙用。「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贩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家中尊。」这就是三皈依。所以皈依怎样解呢?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一切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两足尊即是福智俱足,福慧双修,此即两足意,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是自心皈依正,皈依智慧,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就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一切欲,此是皈依法的意思。皈依僧是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明白了三皈依,才是真皈依,不明白了解则是盲皈依。  
  
一切的四身五智皆由心出的,分为法报化三身。法身犹如树之根,报身犹如树之干,化身犹如树之枝叶,实际是三身一体的,犹如一棵树。所以法报应三身,法身是体性,报身是智慧,应身是妙用,都是我的菩提心裏头流露出来的。  
  
再讲「机缘品」最後一个偈,即无上大涅盘的偈,有几句很重要的:「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常应诸根用」六根一起用而不起用想。眼所见,耳所闻,种种用处,不要著相。分别一切法,不要有憎爱取舍。「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劫火指天崩地裂之时,我性不动,劫火将三千大千世界全部烧毁,我法性不动。但凡夫识动,然其法性亦不动,到了法性不动即涅盘境界。识动性不动。凡夫六识动,一有感觉就动,但法性不动。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自住动都不动,这是讲「识动性不动」,这个境界就是涅盘了。将识撇掉,归返觉性,即使三千大千世界烧掉,於我法身都无损。  
  
至於「咐嘱品」讲了三十几个相对,是要显中道实相的。此品有个偈:「心地含诸种,普两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这是讲心地含一切种智。「普雨悉皆萌」是以菩提甘露来灌注,一切种智就显现出来了。「顿悟花情已」,花开,菩提心开,菩提果就成了。 最後一个偈:「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这是讲四个门,第一个空门,第二个有门,第三个亦空亦有门,第四个非空非有门。「兀兀不修善」是讲空门,自性不动。「兀兀」是不动意。不动,我出世成佛自性不动。「不修善」,即是说修善而不著相,心不动。虽然人在肉眼中所见是善,但我不当他是善,即是修福不望报,不住於善相,心不动,这是空门。做一切善相,离开一切善相,不要住於有相,这是空门,走出世法。「腾腾不造恶」是入世法,属有门。入世度众生亦不作恶事。「兀兀不修善」是任运,「腾腾不造恶」是腾腾。任运腾腾,腾腾任运,这个出世入世、入世出世,是佛的神通,一种游戏神通的定,要来也自由,要去也自由,这是空门和有门。「寂寂断见闻」这是亦空亦有门,是大菩萨境界。「寂寂」是一切法空,「断见闻」是虽然见闻觉知样样有,但我不著相。我六根所感虽样样有,然我不著相,寂然不动。不动,见闻觉知都不动,这是亦空亦有门。「荡荡心无著」乃非空非有门,这是汇归毘卢性海的境界。所以是四个门,一个空门,一个有门,一个亦空亦有门,一个非空非有门,这已将佛法的门径完全讲完。  
  
最後讲讲结论:六祖坛经最初讲的是中道法门,最後也讲的是中道法门,中道法门即中观法门,亦是不二法门。最初至最後,都要你的心离开是非,离开相对,无胜负成败得失之心来念佛,这样修心,就是这个法的要门。第二是一心三观法门,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对内的,是内觉。无相是外觉,无住是直觉。一个内觉,一个外觉,一个直觉。现在先讲外觉。念佛时对外境不动於心,六根不动,色声香味触法现前,不动於衷,对六尘起灭不理,此是外觉不动心。第二无念三昧,是内觉不起妄。我一心念佛,妄念起时,不要被妄念夺了我的心,知道妄念是个坏东西,知道妄念,不要跟妄念走,集中精神念佛。念佛时提起正念,将一切妄念消除,这是无念三昧。无住三昧是对一切过去、现在、未来之妄念不著,对二边的不著,这是住世三昧。至於出世三昧连空有是非皆跳出、双超。无住三昧分两个境界,住世三昧和出世三昧。住世空有圆融,色空圆融,是非圆融,样样圆融。出世三昧则两样双超,超出二边,这是第二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3: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段是一行、一相、一念三昧。一行者是集中精神修一个法门,直达真如境界,这是直心。不住有念,不著无念,直达直念,这是一念三昧。一个三昧得了,一切三昧都成就。一即一切。一法通,则万法通。一行三昧通,行行都通;一不通,一切皆不通。你若通禅宗,则密宗一切宗都通;你不通禅宗,一切宗都不通。净土也一样,你通净土,一切宗都通;你不通,一切不通。所以禅宗可以说是佛最嫡传的,是正宗的。因为佛住世时,只有禅宗同小乘,小乘还未曾有分开为俱舍、成实二宗。小乘分两宗,是哪两宗?第一是俱舍宗,俱舍讲我是空,法是有,法有我空。小乘借个法来修,但无我,这是俱舍的境界。成实宗则是法也空,我也空,又比较高些。当时佛住世只有大乘、小乘二宗。直至龙树菩萨出世,多了法相宗、般若宗及密宗三宗。整个印度,只有五宗,没有六宗。印度大乘只有四宗,大众要知道:第一禅宗;第二般若宗,即法性宗;第三是法相宗,即唯识宗;第四是密宗,只有四宗。加上小乘,只有五宗。直至中国则开出十三宗,多了八宗。  
  
最後,就佛所讲,完全是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大乘的讲法。千篇一律这样讲,只有一个法门,没有两个法门,这是实教。实教是众生就佛,权教则有无量数多。可由一个法门开至八万四千法门,由八万四干法门开至无量无夫子是儒教的,可用回儒教的方法来度你。依众生根器,任何根器都可以度得。所以权教可以由一个法门,开到八万四千法门,甚至无量无数之多,都是佛的依机设教。六祖坛经讲得清清楚楚,一切佛经都讲得清清楚楚。  
  
现在讲讲原始佛教是怎麼样的,是注重精神而不注重形式的。後来中国传到唐代,一代不如一代,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注重精神,和古来佛教刚刚相反。古来佛教重精神,不重形式;现在的重形式,不重精神,所以只有得其末,不能得其本。现在若将重形式的毛病撇除,则可以得返其本。若人人只就形式来作,得其末,是永不成功的。所以大家学佛必定要找回最古的佛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顿宗。渐宗走由修心养性,直至明心见性,这是渐宗。顿、渐两派都是以最古为最好,如果就後世的方法就会变到形式去了。所以往往有几种毛病,如蒙古、<敏感詞>一派喇嘛所犯的毛病是注重仪轨,种种坛式,注重外相,注重外而不注重内,所以做十世的喇嘛都是念经而已,要成佛是不可能的。大概蒙康藏都是一样,都一味注重坛式,摆得坛式这麼漂亮,摆得千灯供啊,什麼供啊,外表做得冠冕堂皇,但是从前做外功的人对修心养性都漠然不知,这个是事相境界的毛病,因此如果只从名相上理解,一味咬文嚼字决不会成功。因为佛法是注重实行,不重言说;若依文字而能成功,无有是理。所以庞公有个偈:「名相本来无,迷人意欲须。须时权为说,迷过患须除。般若无是非,无实亦无虚。八万四千法,总归同一如。」一切的名相皆从文字讲解。本来上根上器的人是不需要的,心中领悟就得,一了就百了,不需文字讲解的。但根器低的人需要讲解,我也姑且同其 讲解;一旦他觉悟了,这个毛病也就可以不要了,所以依古法就是由心悟。六祖的特点在本达摩祖师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此六祖示现不识字,可以不识字而能明心见性。因为当时达摩祖师来中国对讲解家排斥,一般讲解佛经的人把达摩祖师当作仇人一样,所以达摩祖师来中国并没有度到几个人,度到三几个人,一个得皮,一个得肉,一个得骨,一个得髓。当时达摩祖师临走的时候问几个徒弟:「你的境界如何?」一个和尚讲:「我所见的是这样。」达摩祖师说:「你得我皮。」再一个师姑来说:「我见五蕴本空。」师说:「你得我肉。」第三个和尚来,他的见解高些,师说:「你得我骨。」最後慧可来了,他先不 讲,不出一点声音,向达摩祖师拜三拜,达摩祖师说:「你得我髓,得我精华。」实在达摩祖师来中国只度了四个人。所以佛法东来,由西方来到东土,初初度人度不多,只有到了六祖然後才发达。六祖在人间示现不识文字,不识文字都能成佛,这是最大的特点,因此梁任公说:「中国最伟大的人就是六祖慧能,是五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人。」以梁任公的眼光讲是绝对无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4:06 | 只看该作者
最後讲讲全世界佛教的情形。在蒙古<敏感詞>一带,都是向外表形式做工夫。在西康里头有一老派(旧派)是向内做工夫,不过现在不多了。中国是在名相、形式做工夫。南洋一带是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做工夫。所以各各境界不同,大众应该循返古来的佛法。古来的佛法分两种:一种渐法是由修心养性直到明心见性;一种顿法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法只可由心悟,要修心。除了修心之外,都是一种方便。如称名念佛是对初机而设的,并不是对上根而设的,是初步、起点,不是究竟,称名念佛的人应该发心修实相念佛,由起点到终点,不要误认起点为究竟,其实起点与终点相差远之又远。今日圆满。  

  

净土法门之钥(又名:净土心要)

净土宗来源,属密宗莲华部心要,在印度本有此法门,但未开宗。中国净土宗则由东晋慧远法师依经发起念佛法门而开宗。  
  
净土宗本有三经:阿弥陀经(小本)、观无量寿佛经(中本)、无量寿经(大本)。阿弥陀经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口译,由其四大弟子关中四杰写成中文。原经名本是: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国土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因为经名太长,故其弟于善体经义,简短易记,方便流通,将其缩短为「阿弥陀经」,改得很好。  
  
而原经文中「执持名号」之「执持」二字是误释的,应当作「念持」,这是鄙人对照藏文经典发现的。「执持」之梵文是「阿陀那」,是阿赖耶识之别名,此识之力执取维持善恶之业因及有情之身体,使不破坏。解深密经曰:「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成唯识论曰:「第八识虽诸有情悉皆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成唯识论述记亦曰:「梵云阿陀那,此云执持。」故知经文不当译「执持名号」,而应是「念特名号」,亦即口念心忆持。  
  
下面将阿弥陀经之重点说明清楚: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功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善根功德因缘」是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特别要发起不生不灭之真心,否则徒然念口簧,不称善根。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念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一心不乱」有两种境界,一是凡夫之一心不乱,此只能维持短暂之时间,靠此念佛定力,临终时感动佛来接引,但只能往生凡圣同居土。因未能发起菩提心,故後念即乱,然此时已到了化城,包藏在莲花中,唯有待将来时机成熟,方能花开见佛,慢慢成道。二是菩提心一心不乱,此境界较高,可净业往生方便有馀土。  
  
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至为重要。因为吾人临终时,已逝去之六亲眷属,一定会来接引。吾人若与其打招呼说话,立刻会被其牵去轮回,所以念佛人之主观意志一定要强,绝不能随他去,亦不可与其多说话,而当对他说:「你跟我一起念『南无阿弥打布打耶』,我回头度你。」同时,随行者在生时之业行,亦有三善道或三恶道之众生来接引。天人来时,其所演奏之天乐旋律优美,仪仗庄严,天女亦十分美丽。欲界天有六层,上层天较下层天之依、正二报为殊胜,行者若心生贪恋,就会去做天人眷属。故临终一念非常要紧,应对外界不取不舍,一心念佛,天人来时,要彼随你念「南无阿弥打布打耶」;地狱众生来时,则要彼随你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并说:「我回头度你。」如果因一心念佛,感动佛来接引,此时有一观念,行者不可不知——即佛来接引,亦不当随他去。因来迎之佛必是化佛,若随他去,必定往生阿弥陀佛之化土,此是带业往生境界,定要落阶级。故临终佛来接引,不可随彼去,当求佛放光加被,令你安住甚深禅定,此是实报庄严土之境界。若禅定功深,自性现前,与法性打成一片,即能汇归毘卢性海,究竟涅盘矣。  
  
原经中说有六方佛赞叹此经之功德,其实应是十方佛——即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再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方,共有十方。十方佛实同体异名异相,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皆是阿弥陀佛。若从法身立场讲,法界本无一佛;但因众生根机不同,当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故又有无量无边之化身佛出现於世,佛法可说是非一非多的。我们的自性如同水一样,法界性好比大海水,当自性,法性打成一片时,即如杯水倒入大海,融为一体,此时无佛无众生,唯一大空自在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4:25 | 只看该作者
西方极乐世界其实有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但只有法藏此丘由大悲愿力化成凡圣同居土,<敏感詞>皆只有三土——方便有馀土(净业往生),实报庄严土(禅定安住),常寂光土(汇归毘卢性海)。化身佛是有始有终的,报身佛是有始无终的,法身佛是无始无终的。 净土法门是很难的,不唯鄙人如此说,释迦牟尼佛及十方诸佛亦如是赞叹:「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婆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但後代行者却舍难取易,以为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成功,其实若只念口簧而不修心,是不能成就的,所以今日修净土者必须舍易从难,把握净土心要去修才行。  
  
念佛法门有五种:一、称名念佛,二、持名念佛,三、观像念佛,四、观想念佛,五、实相念佛。  
  
一、 称名念佛—以生灭心念佛,只在形式上下工夫,有许多念佛的特殊形式,如数豆子念佛、数念珠念佛,数数念珠,以五音谱成旋律来唱佛等。这是中国净土宗一般修行的方式,但都不懂自性法门。如此修行,至高也只能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到那裏虽能永不退转,但成道要一步一步慢慢来,会落品位阶级的。  
  
二、 持名念佛—即口念心忆持,口中念弥陀圣号,心中忆持弥陀之自性。即思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与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之本来清净心皆是一体,无二无别的。我们要恢复本来之自性弥陀,就能与弥陀一体,此是从性分上念佛。金刚经讲得很清楚:「『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当知著相念佛永不见自性,必须从性分修持才能成就。  
  
三、 观像念佛—观想西方三圣。观音菩萨手持宝瓶,以菩提甘露遍洒三千大千世界,为行者灌顶。大势至菩萨眉心有一宝瓶以智慧光明清除行者罪业。阿弥陀佛手持莲台,向行者一抛,接引行者往生极乐。此是从相分念佛。但要知观相当不离性,性相圆融,才能成就。所以修观像念佛,必要有持名念佛的底子才行。  
  
四、 观想念佛—即依观无量寿经中十六种观法修行,此乃习定之法。观想时亦不可离性分,必要有持名念佛的底子,方能到实报庄严土;若著相,落生灭,就只能到凡圣同居土。  
  
五、 实相念佛—当依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的修行口诀实修:「佛间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谓「都摄六根」即先守六根自性,对外界六尘起灭不动於中,本「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之旨修行。观一切有形有相之人、物、境皆如梦如幻(此即假观),一切无形无相之内事悉皆空寂(此是空观),空幻一如,即是中观。当我们眼见色时,心中无色;耳听声时,心中无声;鼻嗅香时,心中无香;舌尝味时,心中无味;身触觉时,心中无触;意思想时,心中无法,此是不动心之境界。再进一步净六尘,即六根与六尘绝缘,彼此不勾结,六根不被六尘污染,束 六和合返流为一精明,摄用归体,自性即能现前,最後则能转八识成四智,以上是前念不生之境界。所谓「净念相继」,即後念不灭,以第九清净识思维以种种方便,令一切众生入无馀涅盘而灭度之。如是修行,方能得到正定,此是最殊胜之净土法门。  
  
另须特别聚精会神体会—凡未经发起菩提心而修观行及诸善行者,均属不如法。如金刚经所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应观法界性,即诸佛法身,法性非识境,故彼不能了。」以此因缘,凡专修念佛法门者,必先息灭生灭心,发起菩提心念佛,庶乎近焉。  
  
今天已将净土心要完全说明清楚,此是最圆最顿之甚深微妙无上心要,当今念佛修净土者应深自思惟,谨慎选择,务必取法乎上,勇猛精进。上根者,此生即能还归常寂光土;中根者,则能直达实报庄严土;下根者,亦能净业往生方便有馀土。最重要者是绝不落中阴,不入化城。且此婆婆世界之人,有上半世善,下牛世始发心者。有上半世恶,下半世始发心者。是二种人,若修密乘,均得一生即身成佛。以此界南洲,人身最胜,十方同赞。故即西方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均合掌赞叹,东方世界,人身难得,能一生成就。故多发愿,愿生我国。在极乐世界,虽五大念咒,禽鸟林木,皆演法音,若云成佛,尚在遥远。故其国菩萨,每日均往十方,供养诸佛。此界虽浊,不如极乐,若能发菩提心,此心最胜,能一生成办,纵应堕地狱,亦能转而成佛,故诸佛均发愿加被。此土众生,成就最速,果能发心,则成佛殊不难也。最後希望诸位发起菩提心念佛,把握此心要修行,普愿见闻觉知,同成佛道。  
  
吉祥圆满  
佛历三00四年岁次丁巳十一月廿九日  
  
注:「南无阿弥打布打耶」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梵音,此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说之正确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则是中国人翻译的,故我们念佛当从佛所教授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4:43 | 只看该作者
诺那上师离港前夕开示记  

时间:佛历二九六一年四月廿四夕  
  
学佛之法,自非外道,即应皈依三宝,初入显教如是。次入密乘,则有四皈依,以皈依上师为本。盖由人而及法,世代相承,身口心绵延不替故。  
  
复次修行,有四定义:一、人生难得,今幸能得,不可轻视。经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也。二、人命无常,命在呼吸弹指顷,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莲华生大师,乃从莲花化生,非常人生灭身,当流通向所译略传,俾学者了解大师事迹,知所信仰,并解即身成就要门。三、吾人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当深信因果,止恶修善。四、众生处缠,莫知出要,应常观三恶趣之苦,乃至八苦、五苦。三界皆苦,深虑坠落,而起悲心。此显教入门之要义也。  
  
复次,众生与佛,原本不二。其修证有殊,由於发轫之初,发心大小不等,故机有大小,教有浅深,果有高下。譬如发自度心,未计<敏感詞>,此小声闻发心。我先成佛後,来度众生,此大声闻发心。我法教如舟,我及众生,同舟共济,此小菩萨发心。我誓拔济无馀界,一切有情诸苦难;三世所作诸福利,皆悉施予诸众生,令彼速疾成佛;彼所作罪障,应堕三途者,我皆代受无馀,如是发心,乃为上乘,可谓之大菩萨发心。若夫无上乘金刚乘之教义,俨同华严一乘实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实相现前,如如不动」数语为本。唐译《金刚经》八句,最堪玩索:「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诸位看经甚久者,当能体念,勿俟赘述。  
  
复次,修法本尊,无论何人、何机,不待考察,必以金刚萨埵与阿弥陀佛二尊,为必经之阶级。盖金刚萨埵为消除业障最为有力之尊,又释迦佛与药师、弥陀,为一代时机最为有缘之尊。此外则观世音菩萨、与莲华生大士,宜常念诵。盖大师为红教初祖,红教为最古密教,至於今未坠,常念大师真言,可消灾除障,及长寿往生。何以故?大师非人生,乃以弥陀为法身、观音为报身、本身为化身,法报化不过表体相用之教理,实则三身一如,乃至一亦不可得,多亦至无尽,乃为正论。《弥陀经》所载「一心不乱」一语,是义甚深,最堪揣摩。  
  
诸位若了解一心之旨,则自己一切烦恼,即究竟觉。何以故?五方佛如何成佛?即一切行者本烦恼,复性妙用,即是自己真如五身。如东方阿 佛,因地转瞋心为大圆镜智,成法身;南方宝生佛,转慢心为平等性智;西方弥陀佛,转贪心为妙观察智,二者成报身;北方成就佛,转妒心为成所作智,成化身;中台毗卢佛,转痴心为法界体性智,成真如身。五智俱足,即成究竟身,满足一切佛法,无有时方、备具时方,无有来去、恒示来去。  
  
诸位修行,必以三密相应为本之要旨,即是把自己真如自性,平等扩充,差别流现。即是举手投足,皆手印之身密;出辞吐气,皆真言之口密;起心动念,皆观想之意密。法尔如是,不假思惟,如人问我贵姓,充口随应,绝不错乱;广东人说广东语,信口而谭。如是熟练,便得自在。  
  
既如实知五烦恼即五真如佛,即三身与五身,则以信得极者为最上乘,并不论宿世根机浅深大小也。若深信不疑,则自性即佛。念弥陀者,临终观佛在顶,信心不疑,遂忘自身,而契弥陀法身。何况弥陀发愿甚强,无论修证如何,只临终忆念,决定接引。修他方佛,必三密具足乃度,此尊一律平等普引;生西後,机在何方佛者,则归纳何部修行,最为简捷,并不须即身修证有得,乃能往生。但期深信不疑,则安养在此;若稍存疑虑,则须莲花化生,花开见佛。  
  
复次,汉人常谓弥陀福智太高,我不配往生其国;<敏感詞>俚谚,谓六字大明,乃苦恼子所念。是语皆不可信。又黄教人常斥红教人为不守戒,我教守戒精严,方堪成佛,此语更谬。盖密教为显教之结果,显教乃密教之进阶,相需而成,何可偏废?守戒以五戒为根本,乃至五方佛成就,即五戒成就,此为粗浅义。若论密乘三昧耶戒之细密条律,乃有一千一百万之多,其多者虽微细难明,其原旨仍不外乎「一心不乱」一语。盖至极之地,无行非戒,无戒非觉,其三思之。且五戒之旨,以杀为主,港粤之地,多因贪口腹而恣杀生,愿诸位常宣传戚友,严禁恣杀,是为最要。汉地比丘,常鄙弃<敏感詞>喇嘛肉食,以为犯戒,殊不解肉食与恣杀有别,乃至肉食亦有至理存焉。凡喇嘛肉食,皆沽市上已杀之肉,一牛可饱三十人,命小食多,生缘亦强。食时必有观修,令其三世业障皆悉消灭,三世诸佛功德皆悉加被。必如是观而後食肉,否则为贪著故而食也。且并非决须肉食,乃称密宗。蔬食肉食,皆从串习。但不可谓蔬食有莫大功德,要知蔬食亦有罪过,亦常杀多生,如蔬食中虫卵、水中微生物、稻秆中食稻浆虫,皆因烹调割刈而死。若讥诃喇嘛肉食之罪,羡己素食之功,未免背谬。愿诸位慎重牢记。  
  
愿诸位不忘阿弥陀佛,常存一心不乱。人生无常,下年若我未逝,当可重聚一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5:04 | 只看该作者
即身取证简要之法  

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择金刚上师,以为依止,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常观十二支因缘,明生死本,次习禅定,内观自心,本来清净,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勿随勿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无染觉性直观解脱之道  

  
莲华生大士作  
刘巧佛译  
  
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  
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  
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  
三昧耶 嘎嘎嘎  
   
三  
何其奥妙!  
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於一心之内,  
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著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  
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  
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於此矣!  
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  
究竟教诲终归於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  
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  
谛听!  
有幸佛子,谛听!  
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  
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  
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  
深奥难解,  
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  
以致轮回流转於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  
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敏感詞>行者亦各执一论,  
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  
中观派则蔽於真俗二谛的执著,  
事乘与瑜伽乘因执著本尊外相而受缚,  
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  
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  
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  
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  
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  
故至今仍然流转於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  
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  
你终将明白,  
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三昧耶 嘎嘎嘎  
   
五  
那光明灿烂的觉性,也就是所谓的心性,  
有人视它为具体存在,实际上它并非实存。  
然而它又是一切之始,涅盘极乐及娑婆苦海的根源。  
它一向被密宗十一学派所推崇。  
从名相来讲,它具有各形各式的名称。  
有人称它为心,或心性;  
有人称它为梵,或大我;  
有人视它为无我的教义;  
有人直称它为心而已;  
有人称它为般若,或圆满智慧;  
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  
有人称为大手印;  
有人称为唯一本体;  
有人称为法界;  
有人称为阿赖耶,或一切种;  
有人只称它为平常心(觉)。  
   
六  
现在为你开示本觉。要点有三:  
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  
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  
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  
如此的觉照,实在平凡无奇,  
无思无念地观照自我,  
若仅仅纯粹的观察,唯见明空之境,并无任何观者存在,  
当下只是纯粹的觉照而已。  
此觉空明无染,非由他生,  
它真实无杂,明空不二。  
它既非永恒,亦非受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5:20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它绝非虚无,因它光明遍在。  
它也不是单一的实体,因它明显地遍存万物。  
然而它亦不似一般物质和合而成,  
因它不可分割,只具一味。  
总之,我们本具的自觉,绝非源自任何外物。  
如此方是真正观察实相之道。  
   
七  
在这本觉内,法报化三身圆满如一。  
因它不生及空性,故是法身;  
因空性圆具光明朗净,故是报身;  
因它能够自在显现,故是化身。  
这圆满一体的法报化三身,便是觉性的本质。  
   
八  
谛听这殊胜的开示,  
你顿见自己当下的本觉原是如此,  
本来空明,纤毫未染,  
你怎能说,你不了解自己的心性?  
你的修持本无所执,亦无所求,  
你怎能说,你修持不佳?  
既然你的本觉就是这个,  
你怎能说,你寻不著自己的心性?  
心性原本就是那一念,  
你百般寻找,为何仍说你找不到那个起心动念的人?  
由是可见,起心动念的主体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念确有,你怎能说此念未生?  
你只需随任此念生灭,不修不整,  
你为何还说自己无法进入空境?  
既然你只需顺其自然,无为无作,  
你为何还说,你对它们一筹莫展?  
何况明、空、觉性,本是圆满不可分的一体,  
你怎能说,自己的修持一无所成?  
既然本觉是自然出生、自然圆满,不受前因或外境所限,  
你怎能说,一切功夫只是徒然?  
既然所有念头都是当下生起,当下寂灭解脱,  
你为何还说,你不知对治之道?  
既然当下的觉性本来如此,  
你为何还不识自己的本性?  
   
九  
自性本空,它真的无实无根,  
你的自性也如虚空,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你真的不用先入为主地秉持著空观,  
那自然生起的本觉,从无始以来一直空明朗净,  
好似太阳一般,由核心自然发出光热,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这本觉本智,真的是不灭的,  
好似江河流水一般永无止尽,  
你不妨仔细观照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心念变化无常,真的不是我们的意念所能尽解,  
它们就像微风一般难以捉摸,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不论任何外境生起,真的就是本体显现,  
就像明镜能反映出一切外境似的,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世上纷纭万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内解脱,  
就像空中的云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灭,  
你不妨仔细观察一下自心是否确实如此。  
   
十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在修持之外,岂另有修持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在事行之外,岂另有行者之存在?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三昧耶戒之外,岂另有守戒之人?  
一切境相无非是心性所生,  
除了证果之外,岂另有悟者之存在?  
你应该仔细观照自己的心性,审思再三。  
   
十一  
当你外观身外虚空,  
若无杂念,亦不受外界所染;  
你再内观自性,  
亦无念者以念向外造境,  
那麼,那微妙的心性,便空明朗净,无垢无染。  
你的本觉净光,即是法界本身,  
好似无云晴空中的太阳,  
阳光虽无形无相,却光明遍照。  
不论你了解与否,此乃最胜法义。  
   
十二  
这本来圆满的净光,自始便非源自他物,  
乃由觉性自生,本身却无父无母,真是不可思议!  
自生之无上觉性,亦非由他物所造,真是不可思议!  
它既无生,故也无由而灭,真是不可思议!  
它虽无所不在,却无人得见真相,真是不可思议!  
纵然流转於娑婆世界,却无损其身,真是不可思议!  
纵使得证佛性,对它亦无所增益,真是不可思议!  
它存在每个人内,却无人认出它来,真是不可思议!  
然而你还冀望成就<敏感詞>外在的证果,真是不可思议!  
明知它在自身之内,你却四出寻觅,真是不可思议!  
   
十三  
何其奥妙!  
这当下的本觉空明朗净,无实可执,  
仅此,即是无上的知见。  
它涵括一切,却不受任何观念事物所羁,  
仅此,即是无上的修持。  
它不修不整,又是言语道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23:25:43 | 只看该作者
仅此,即是无上的道行。  
无需四处追求,它本来圆满具足,  
仅此,即是无上的证果。  
   
十四  
殊胜之正道有四:  
殊胜的正见:  
正因当下觉性光明朗净,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修:  
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行:  
正因当下觉性本具此光明,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殊胜的正果:  
正因当下觉性就是这光明朗净,  
此光明净性又无瑕无疵,故可称之为道。  
   
十五  
今开示三世不易的四定法:  
不易之正见,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修,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行,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不易之正果,是为一法,  
当下常在的觉性光明朗净,  
三世不易,故称为定法。  
   
十六  
既然你已聆受三世如一的秘密教诲,  
便应尽抛过去的知见及一切,  
断除未来的冀望及筹划。  
眼前这一刻,纵有念头生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既然,由究竟观之,根本无法可修,故无需修持。  
既然,那儿本不散乱,你只需心不散乱地安住此境,  
不修不整也不散乱,只是觉照一切,  
你的觉性便本知本明,光明灿烂。  
当它生起时,称为菩提心,亦即悟性。  
因无所修整,故超越一切外在知识,  
因无所散乱,它是本体的光明净性,  
外境外相,既无自性,故自然解脱。  
明空不二,是为法界。  
一旦悟及佛性无道可及,无法可悟,不证自明,  
便得如实而见金刚萨埵。  
   
十七  
下面的开示,将为你穷究六种边见,并推翻其说。  
不论当前的知见学说,立论何等分歧,  
所谓的心性,便是你的本觉,  
它是自然生起的无上觉性。  
应知,观者及观照本来不二,  
当你观照,不妨寻找观者为谁,  
若遍寻不得,  
此一妄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这妄见一了,即是你重生的一刻。  
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  
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  
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  
这便是大圆满见。  
於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十八  
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何等分歧,  
你的日常觉心,具有透视观照的能力。  
应知,修持与修持者本来不二,  
不论你在修行与否,不妨寻觅一番修持之人,  
若遍寻而不得修持之主体,  
你的修持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修持一旦放下,便是你重生的一刻。  
你若能既不落幻境,也不昏沈散乱,  
当下无染的觉性自现光明朗净,  
这毫不造作的觉照,便是专一定境。  
如此,入定或不入定,本非二境。  
   
十九  
不论当前的行事标准,是何等的分歧,  
你本具的元觉,却是唯一本体。  
应知,行为与行者本非二事,  
不论你正在造作或无事,不妨观察一下,  
是否有一行者存在,  
若遍寻行者而不可得,  
你的行事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造作停止的那一刻,便是你的新生。  
无始以来,事行与行事之人本无分别,  
你若能不落入妄见,染著习气,  
当下的觉性刹那归於清净无染。  
既不相应,也不排斥,随顺事物,不加修整,  
唯此道行,方称清净无染。  
如此,净行与不净行,亦本来不二。  
   
二十  
不论当前的悟境证果,是何等的分歧,  
心性的本质就是本觉,亦即本来圆满的法报化三身。  
应知,悟境与悟者本来不二,  
你不妨寻找一下悟境及悟者。  
若遍寻悟者而不可得,  
你的悟境便顿现其穷,而自然瓦解。  
悟境一旦寂灭,便是你新生的一刻。  
悟境与悟者皆觅不可得,  
你又不落於执著或贪瞋惧情,  
当下的觉性便归於本来的清净无染。  
只要了悟法报化三身圆具於你内,  
此即无上佛果。  
   
二十一  
本觉是不受不灭论或空见诸种边见所染的,  
此即所谓不落两边的中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