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习
第一节 学习实验的一般问题
一、学习的概念
广义的学习泛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学习活动;狭义的学习是指潜在的新行为模式在机体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中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由于练习条件而造成的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实验研究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1.艾宾浩斯的《论记忆》;
2.内省心理学家试图通过内部观察来研究心理;
3.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对动物学习的研究;
4.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5.格式塔心理学的动物学习研究;
6.托尔曼的认知主义动物学习论;
7.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8.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对记忆的研究。
第二节 学习实验简介
一、条件反射实验
(一)经典条件反射
泛化、分化、消退和抑制
(二)操作条件反射
强化时程表
(三)生物反馈
(四)程序教学
(五)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
逐步强化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
二、认知性学习实验
(一)顿悟实验
这类实验说明了格式塔主义者对于学习的观点,即学习是抓住问题的内部联系,而不是依靠尝试错误。
(二)认知地图实验
位置学习实验说明,老鼠的学习主要是认识达到目标的符号及其意义,即获得位置的认知图,而不是获得一套特殊的动作反应。迂回实验也是证明位置学习优越性的实验。潜伏实验则更证明学习不是由于强化而获得动作反应范型,而是形成一种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的发展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
(三)人类迷宫学习实验
主要用于研究只利用动觉与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学会空间定向。
三、文字学习
(一)系列学习
这种学习是为了学会事物之间的顺序关系。
(二)对偶学习
把两件事物配对进行学习。
(三)学习迁移
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的学习的现象,叫做学习的迁移。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实验设计:相继练习法、前后测验法
(四)前摄作用与倒摄作用
(五)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材料的意义性、材料的鲜明性、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的难易程度、学习方法、被试因素等。
第三节 学习实验设计程序及学习曲线
一、学习实验设计程序
(一)学习实验中的变量
1.自变量
(1)学习材料:言语材料和非言语材料
(2)材料呈现方法
A.全部呈现法
B.提示法或预料法
C.对偶联合法
预期法和检验法
D.记忆广度法
(3)学习方法
A.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B.整体学习与分段学习
C.学习程度--低度学习和过度学习
D.学习时间分配
(4)被试因素
(5)时间间隔
2.反应变量
再学习法、再认法、回忆法(包括自由回忆法)和重建法
3.无关变量
(二)学习实验的目的和设计
二、学习曲线
(一)学习曲线的绘制方法
1.个体学习曲线
累积曲线
2.集体学习曲线
梅尔顿曲线、文生曲线
(二)学习曲线的形式
(三)高原现象
第十章 记忆
第一节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部分报告法
瞬时记忆的特点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广度
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
三、长时记忆
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
长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语义编码为主
表象
第二节 知识的运用
一、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Tulving于1972年提出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两种形式: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情节记忆接收和储存的信息都是按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之间的时空关系排列的。语义记忆接收和储存的是各种知识,与时间地点无关。
二、语义记忆的网络理论
语义记忆是由词与词(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交织而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网络作用的结果。
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在长时记忆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成有逻辑性的种属关系。
三、语义记忆的集合理论
语义记忆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即概念在语义记忆中是以信息集合来表征的。
Meyer的预测相交模型。
四、语义记忆的特征比较理论
Smith,Shoben,Rips,1974年提出
论点:语义记忆中的任一项目的涵义是由语义特征集合来表征,根据作用不同,这些特征分为定义性特征和描述性特征。
在比较时,首先判断所有特征相同程度,如果基本相同,就反应“相同”;如果基本不同,就反应“不同”;如果中度相同,则进一步比较定义性特征,从而做出判断。
第三节 启动效应和内隐学习
一、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它与正迁移类似,但后者总是在总体效果上进行测量的,而启动效应的测量单位却十分具体。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启动效应的测量方法:知觉辨认、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补笔(word-fragment completion)。
2、实验性分离现象:同一自变量影响下两种测验产生相反结果的情形称为实验性分离。
健忘症病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正常人的实验性分离现象
3、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
(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
Tulving:记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知觉表征系统(启动效应代表的新记忆系统)
Squire的分类:陈述记忆是可以进入意识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行为操作来表现。
(2)传输适当认知程序观点
Roediger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自觉记忆和不自觉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就好,否则就差(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保证好的记忆)。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加工,不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二、内隐学习
Reber的人工语法
内隐学习的本质:内隐知识可以自动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内的外显规则;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很容易概括到不同的符号集合;内隐学习具有无意识性,且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第四节 记忆对场合和状态的依存性
一、记忆的场合依存性
Godden实验:潜水员学习词表,学习和测验的场合为岸上和深水。
二、记忆的状态依存性
Goodwin等人的实验,醉酒状态和清醒状态。
Bartlett等人的实验,愉快和悲伤。
第十一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任务分析
大多数思维研究是从任务分析开始的。任务分析就是分析一下被试在完成主试布置的思维任务时要经过哪些过程。
二、反应模式分析
为了检验任务分析中提出的模式是否正确,就要采取以下步骤:(1)在假设的、重要的维度上系统地变换任务的结构,产生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2)根据任务分析提出的模型,设想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应该出现的反应模式;(3)将这个预测的反应模式与实际反应进行比较。
三、反应时分析
反应时一直是心理学实验中最常用一个指标。现在,减法反应时方法逐渐成为思维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步骤是:(1)分析任务;(2)编制若干问题,问题之间略有不同,因而需要不同的过程或某一过程不同次数的介入(这是根据任务分析得出的);(3)列出每个问题的反应时与介入的过程之间关系的方程式:RT=a+b+c+d……;(4)让被试解决各个问题,并分别测量反应时;(5)比较不同问题的反应时,确定每个过程的持续时间。如果解决某两个问题只差一个过程,那么两个反应时之差就是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
四、言语报告分析
言语报告指的是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思维活动的描述,也可以是他在实验之后的描述。对言语报告的分析有如下两个步骤:第一步,整理原始报告,即分段,简化等;第二步,对资料加以解释和分类,从而得出思维活动的规律。
第二节 推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推理也是一个获取信息的过程,只不过它不是一个直接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已知的信息推知未知事物的过程。这也是思维的间接性的重要体现。
一个推理是否圆满,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规则(有效性),二是结论是符合实际(正确性)。一个既有效又正确的推理才算是圆满的推理。
形式逻辑推理
形式逻辑推理都有严格的逻辑规则,例如三段论推理。关于这种推理的研究是很多的。
一、具体性的作用
推理涉及的内容越具体,就越不容易发生错误;反之,抽象的论据往往容易引起错误的推理。
二、气氛效应
对于刚才讲的推理一的错误,伍德沃斯(Woodworth)和塞尔斯(Sells)提出了另一个假设:前提所采取的形式会影响人们对结论所采取的形式的预测。这是一种气氛效应。
三、对逻辑术语和命题的理解
四、条件推理研究
被试对第一规则比较熟悉,或者说对顺向推理比较熟悉,而对第二规则(逆向推理)则很不熟悉。
五、命题的验证和假设检验
(一)卡片选择问题
(二)2-4-6问题
自然推理
自然推理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事物的推断。
一、典型特征的作用
人们根据典型性或相似度来进行预测。
二、易提取性
人类推理受到记忆中的材料的易提取性程度的影响。容易想起来的事情也比较容易被当作是经常发生的事情。
三、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形式也会影响推理过程。两个问题如果内容完全等值而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有时也会得出截然相反结果来。
四、易计算性
事件概率容易计算与否,是影响概率推断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个事件即使实际概率相同,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事件的概率不易算出,则相对容易算出的那个事件而言,它的概率就往往被低估。
五、评价和预测
评价和预测将得出几乎相同的结果。
六、对于回归现象的判断
人们总是认为,人的每一个重要的行为都高度体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特征,也就是说,一切都是有人格上的原因的;而对随机误差,人们往往考虑得比较少。
第三节 概念形成
概念形成,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发现也好,习得也好),都可以说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过程。
一、如何研究概念形成
(一)实验范式
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范式主要有两种。这两种范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由主试还是由被试来决定概念样例的呈现顺序。
第一种实验范式是"被动型":由主试一一呈现实验材料(样例),每呈现一个样例,被试就试着将这一样例归入某个类别,然后主试反馈,告诉被试反应正确与否。如此循环往复,直至被试不再发生分类错误为止。
第二种实验范式是"主动型",其基本方式就是由被试自己选择刺激材料作为某个概念的正例或负例,然后主试反馈,接着被试提出假设。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假设正确为止。
(二)实验中行为的测量
(三)概念研究的刺激材料
人工概念材料和自然概念材料。
布鲁纳等人不仅制作了新的人工概念材料,还进一步研究了概念的结构――特征之间的结合方式,并且研究了它们的难度顺序。
二、概念形成的策略
(一)聚焦
这种策略是在比较各个样例的过程中,逐渐舍弃那些非本质属性,最后留下本质属性。
(二)扫描
这种策略不是先选择一个焦点刺激,而是先形成简单的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将刺激进行分类,直至发现错误,再修改和另立假设。
(三)真值表策略
三、关于概念形成机制的学说
(一)假设检验理论
被试把人工概念当作一个等待证实的假设;而他们在这个任务上是很有策略的,策略的选择则取决于运用策略所需要的记忆负荷,被试总是偏爱负荷量比较小的策略。
但是,假设检验理论有许多问题不能解释。其中最难以解释的就是被试对假设本身的记忆很差,还有一个就是内隐记忆问题。
(二)样例学习理论
自然情况下,概念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
奥谢本和史密斯(Smith)于1981年提出,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一类是样例信息(对样例的记忆),另一类是类别信息(概念的定义、关键特征以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前者用于迅速判断,后者用于逻辑证明。每一个概念都有类别信息和样例信息。
第四节 问题解决
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1)某个人希望达到一定的目标,(2)但是初次尝试失败,(3)往往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所谓问题解决,就是人在面临着问题这个情境时,为处理这个情境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
二、问题解决的研究方法
西方心理学家采用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问题解决中的行为,推测被试对课题的理解(模式)。他们提出的实验课题往往带有人工性质,例如移字码、河内塔(Hanoi)、过河问题、量水问题、密码算题(即DONALD+GERALD=ROBERT之类的问题)等等。
三、针对人工问题进行的研究
利用第一节讲的移字码、河内塔、过河等各种问题,研究人员探讨了两种类型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状态动作模式和问题分解模式。
所谓状态动作模式,指的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搜索的方式找出可以将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一系列操作(动作)这样一种模式。
问题分解模式则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手段-目的分析"就是问题分解的一种方式,其要点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和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的实施条件不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找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和操作;(5)如果(4)中提出的办法的实施条件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如此循环进展,直至问题解决。
四、格里诺(Greeno)对问题的分类及其相关研究
格里诺(1978)在分析了各种不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问题分为三类: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问题解决相应地也分成三种基本模式。同时他还认为,这三种基本模式都要求问题解决者具有特定的认知操作和技能。
五、知识和经验与问题解决――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心理学家用国际象棋、围棋、桥牌和扑克等比赛类专业问题来研究专家思维的特点,还广泛研究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敏感詞>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新手区别。
高水平的棋手在其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较多的模式或组块,在看到棋盘上有联系的棋子时,这些模式起了组织的作用,把许多棋子分成少数几个大的组块,这样就出现了优异的回忆成绩。这就是"模式再认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对学术领域的专家思维也进行了许多研究。莱夫(Reif,1979)从分层组织的角度分析了专家和新手知识结构之间的不同。他认为,专家凭借多少年来的经验,各项知识之间已经形成各种联系,这些知识已经可以归成同一类,几个类的知识又可以归成更大的一类。专家能够迅速地解决问题,往往得益于对材料的组织,组织可以使他容易看到问题的实质。
第五节 想像与创造
一、想像是思维的一种形式
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
所谓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就是用问卷法、测验法等方式来搜集人们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并且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
想像可以减弱内驱力,可以起一个安全阀的作用,也就是说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
想像的三大功能:(1)预测与计划;(2)提醒人去做未完成的事情;(3)在沉闷的环境中保持人的警醒。
三、关于想像的实验研究
(一)任务要求
在想像过程中,情境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完成某个任务时需要较多地注意外部环境,那他就不容易进行想像活动。任务的复杂性和它对于被试的重要性都会影响被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想像活动。
(二)"坏消息"效应
前面讲过,想像往往是对未来的预测和计划,所以当一个人听到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坏消息的时候,就难免会产生想像,而忽视当前的任务。
(三)应激效应
侵入性思维的特征是:(1)不随意性--被试无法控制是否进行这样的思维;(2)难以摆脱--被试希望摆脱这样的思维,但是很难做到;(3)应该摆脱--侵入性思维往往引起不愉快的感受,应该摆脱;(4)同一念头反复出现。
四、对创造性个体的研究
这方面主要进行的是心理测量研究,其目的就是揭示那些富有创造性的人(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等)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五、创造性思维的阶段论
(一)华莱士(Wallace)的四阶段论
1926年,华莱士根据前人的研究(包括科学家回忆录),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的理论:准备期、孕育期、灵感期和验证期。
(二)帕特里克(Patrick)对阶段论的实验研究
(三)关于孕育期的实验研究
能力较强的人受到孕育机会的阻碍,而能力弱的人则受到这种机会的促进。价题目中的陈述与他们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