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同蛊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总结防蛊治蛊的方法和药物,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治疗蛊毒的经验,创造发明了大量用之有效的验方秘方及诊疗技术,在调气解毒的治疗原则指导下通过针刺放血、挑刮挟捏、药物熏洗、角吸、壮药内服及鼻饮等壮医药治疗,为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文化发展落后,很多精华只能借助于言传身教,在民间中单线流传,而使这些壮族宝贵的医学文化散在民间,并融汇于民族风俗中。除了壮族民间壮医还流传有大量的特效秘方外,很多的古籍医著医论和汉文史料对蛊病的治疗方法及用药均有散在记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文献〈南方草木状〉载有:" 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交广但俗多畜蛊毒,惟此草解之极验。吴黄武中,江夏李侯以罪才步合浦,始入境,遇毒,其奴吉利者,偶得是草,与侯服 ,遂解。吉利即循去,不知所之,侯因此济人,不知其数"。这是吉利草解蛊毒的最早病例记载。但为古代壮族先民的称谓之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载有:" 吉利草......解蛊毒极验气"广中多蛊毒,彼人以草药金钗股治之,十救八九,其状如石倒也"。清代谢启昆〈广西通志〉亦有上林出产吉利草的记载。
孙思递〈千金方〉载有:" 凡人中蛊......以败鼓皮烧作末以饮,服 方寸匕,须央,...... 。"鼓是被槌打的,破烂后取皮烧成末服,以此 人药治蛊。〈千金方〉在中蛊门中对蛊毒的治疗,亦有较多的记载 ,计有大金牙散,太上五蛊圆,
太乙追命圆,北地太守酒等,十一首治 疗"一切蛊毒百病不详医所不治者"的方药,对各种蛊毒的证治均作了较详细的阐述。兹录一首太上五蛊圆,可窥其中:" 太上五蛊圆 ......治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坚塞,咽喉语声不出,短气欲死,饮食不下。吐逆上气,去来无常、状如鬼祟,身体浮肿,心闷烦疼、寒战、梦与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上叉胸胁,痛如刀刺,经年累岁,著妆不记悉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