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23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學檔案] 冷兵器大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4 19: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按材质可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种;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进攻性兵器中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作战使用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器械、兵车、战船等。许多冷兵器是复合材料制成并兼有两种以上的用途、性质的。因以其主要材料和用途、性质划分类别。冷兵器出现于人类<敏感詞>发展的早期,由耕作、狩猎等劳动工具演变而成,随着战争及生产水平的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完善过程。世界各国、各地R冷兵器的发展过程各有特点,但基本可归结为石木兵器时代、铜兵器时代、铁兵器时代和冷兵器、火器并用时代。其中石木兵器时代延续的时间最长。铜兵器时代和铁兵器时代是冷兵器的鼎盛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是冷兵器逐渐衰落的时代,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冷兵器更为精良,使用更为合理。冷兵器的性能,基本都是以近战杀伤为主,在冷兵器时代,兵器只有量的提高,没有质的突变。火器时代开始后,冷兵器已不是作战的主要兵器,但由世它的特殊作用以及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迸程不同,冷兵器一直延用至今。 

[石器]
用行头制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锋刃器。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百器,新石器时代流行磨制百器,也使用一定数量的打制百器,百器在青镐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到铁器时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百器时代是兵器与工具合一的时代·一殷百器均有兵工双重作用,至原始时代后朗兵器才从工具中分离出来。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从石块上打下的石片经过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双重作用。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和作战的主要器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块打制的石核或行片,加工成一定形状的石器。种类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制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很多,常见约有斧、锈、凿、刀、镶、簇等。中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通体磨光石器,到了铜器时代仍继续使用。兼有兵器与工具双重职能。 

[石兵器]
古代人们自然石料磨制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它是从石工具转化而来,开始制作比较粗糙、简单,到夏代制作比较精良,种类也较多,比如石刀、石铲、石镰、石矛、石戈等。由于那时生产力发展缓慢,其使用的年代较长,直到铜兵器盛行的时代,仍然夹杂使用,后因铜兵器兴起并取得进展后,才基本消亡。 

[铜兵器]
古代用铜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盛行于商、周、春秋时期。它是随着制陶、冶炼技术的提高,先由红铜兵器发展为青铜兵器的。青铜是铜、锡、铬三种金属元素的合金。在冶铸青铜兵器时,合金随着含锡量的增加,熔点逐渐降低,而硬度却相应增高,根据化验,商代的青铜刀含铜约石分之八十,含锡、铅约石分之十五;戈含铜约石分之八十,含锡,铅约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铜量在刀戈之间。除了铜、锡、铅之外,还含有铁、银、矽酸质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铜兵器的制造工艺精巧,外表雕饰、镶碳着各种美丽的花纹,有的兵器上还铸有铭文。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出土文物证明,在中国长城以北,长江中下游以及山东、陕西等地铜兵器都很盛行。进攻性铜兵器如铜戈、铜矛、铜刀、铜戟等,防护兵器如铜盔甲等。形制和工艺水平也不断发展完善。直到铁兵器出现并发展后,铜兵器被铁兵器所取代。 

[铁兵器]
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以至火器发明的漫长时期。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长兵器]
古代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长兵器的称谓是与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 

[短兵器]
古代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短兵器的称谓是与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 

[抛射兵器]
利用物体惯性,在空中独立飞行一段距离后杀伤敌人的冷兵器。抛射兵器种类繁多,按赋予飞行动力的形式可划分为手抛兵器、抛掷器械和弹射器械。抛射兵器源于在原始<敏感詞>用于狞猎的石块、木棒等。后出现了将树枝弯曲用绳索绷紧的弓。随着劳动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出现了金属手抛兵器和较为复杂的抛掷、弹射器械。射击武器出现后,抛射兵器作用逐渐下降,现已成为狩猎,体育和特种用具。抛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头的弹力、卷起或拉长的纤维的弹力投掷各种弹丸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其防御工事。常用约有:投掷氮
·狼牙捶、飞镶、投石带、投矛器、弓、弯、希腊纵火剂、投掷机、弓箭、自射器、标枪、短投枪、德里德矛和投射机。

[系兵器]
古代系以绳索,抛放打击敌人后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杀伤方式分为打击、钩割、捆缚等类型。打击、钩割类系兵器中国古代又称为犬兵。捆缚类系兵器一般称为袭索。系兵器是抛射兵器与长、短兵器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兵器不算军队主要武器,往往用于特定人员和任务。 

[卫体装具]
对古代直接用于防护人
[马]
体,免遭敌人兵器伤害的装具和器械的,总称。它可分为附着人
[马]
体的防护装具和手持防护器械两大类。人
[马]
体防护装具包括头盔和皑甲。皑甲又有人体和个部位防护甲之分,如面叭颈甲、胸甲、护手、甲裙等等。手持防护器械在古代各国一般均选用盾牌。卫体装备按制作材料区分,可分为木、竹、藤、革、金属等类型;按作用可分为单纯防御型和攻守结合型

[如喷火盾牌]
两类。 
[戎]
中国古代对兵器的总称。如弓、丈、矛、戈、戟称五戎。《礼记·王制》:戎器不粥于 市。郑玄注:戎器,军器也。" 
[五兵]
一组兵器的合称。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515年]
,楚国的子恶清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诸门左"。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支、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
中使用。步兵五兵,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
注所引《司马法》文记载,包括弓矢、支、矛、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配置的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步兵的这五种杀伤方式戈、戟。它是当时步兵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此词渐渐流为对兵器的泛称。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由于多是兵器名称,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其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较为常见约有两种,一种是指刀、枪、剑、哉、棍、棒、梁、镜、斧、饿、铲、镀、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种说法,出于明代谢肇制《五杂组》和朱国帧《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鸳、枪、刀、矛、剑、盾、斧、饿、戟、鞭、锏、挝、受、叉、爬头、绵绳、自打。前17种是兵器名称,第18种是徒手拳术。 

[古代作战器械]
古代用于作战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统称。按尺寸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为攻击型、防守型、机动保障型、维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围可分为步骑战阵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战器械,车战器械等。 

[珂罗摩迦]
印度古籍记载的一些尖端锋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
镊积底,有4臂长,金属制的手执武器;
[2]
帕罗斯,24安古尔U安古尔相当于1英寸]
长的双柄铁制武器;
[3]
恭特,长约7臂,或6臂,或5臂的标枪;
[4]
哈特邀,三角矛;
[5]
米底帕拉,巨型标枪;
[6]
首罗,尖角矛;刁]
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
猪耳,顶端如猪耳形,锋利的木棍;
[9]
逝那那,铁制武器,两端各有三角,长有20、22、24安古尔,中间有双柄;
[10]
迎罗帕那,手中投掷物,即矛,重量分别为7、8、9邀尔沙
[1邀尔沙等于16克]
,可投出一石驮努沙
[1驮努沙即l弓的长度]
;
[11]
特拉悉迎,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时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见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六响枪兵器谱 卫体兵器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
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敏感詞>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

[古埃及头盔]
新王国时代以前的埃及军队作战没有盔甲,全靠盾牌防护,以后出现了金属和缝制的盔甲。头盔有青铜的但更多是缝制的。头盔缝制的很厚,长度一般达于耳的下部,较长者下垂至肩部,形状与头形一致,贴扣在头上。国王头盔隆起,设有尖顶。有的头盔顶上有圆形饰物,如同鸟冠。

[古埃及衣甲]
新王国时代的鱼鳞甲衣外表由约11行横排金属片组成,由青铜钉固定。鳞片宽度l英寸多。袖短,有时不及肘的一半。胸甲大部分无颖,袖较长,几乎达到肘部。胸甲的长度一一般不小汗2·5英尺。为了减轻胸甲对肩部的压力,埃及人用腰带把它紧束在腰上,并使用亚麻材料缝制的甲衣背心。

[亚述尖顶式头盔]
亚述尖顶式头盔呈圆锥形,底部有1一2个环,前额外一般有半圆的护罩,有的头盔挂有下垂的护颈,上覆金属片以保护额、颈、耳、后脑。这种护颈制做复杂,有时代之以简单的金属薄板,与头盔下缘相连,仅护住耳朵和两颊,呈半圆或半椭圆形。考古发现的亚述尖顶头盔是铁制的,其下部的环和前额护罩是铜的。

[亚述鸟冠式头盔]
鸟冠式头盔多种多样,制作材料为金属,盔本身呈半圆、大半圆形,头盔下缘连结下垂的护颈和耳盖。顶部有一马冠,有的为金属制、有的为一簇茸毛,样式有的向前弯曲呈勾状,有的向前后两边弯曲呈双勾状。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亚述铠甲]
亚述人是最早使用铁铠甲的民族。亚述人的铠甲,按其长度大体可分为二种。早期的铠甲较长,有的达于足部,有的达于膝部。这一时期的铠甲只是把铁鳞片和铜片一排一排地缝在亚麻布或毡制的衣服上。后期的铠甲较短,其长度不超过腰部,根据鳞片的长度可分为新、旧两种。鳞片的一端呈方形,·而另一端呈圆形。鳞片是由铁和铜制成的。旧式的铠甲鳞片长约2一3英寸,新式的不超过1英寸。亚述人的铠甲通常有短袖,达于肩和肘的中间部位。

[拜占庭骑兵盔甲]
拜占庭帝国骑兵盔甲。呈锅形头盔或圆锥形头盔,带护耳,盔顶上有一簇彩色马鬃。身着锁子甲,由皮条、金属片编织而成,脚蹬铁履,上部为皮靴或轻甲保护小腿,手和腕部带有铁手套。铠甲外罩较轻的棉制披风或长衣。全付重装甲重30--50磅。每支骑兵盔顶马鬃统一颜色,以区别<敏感詞>部队。队列前排马匹配有头、胸、胫甲。

[波斯鱼鳞甲]
波斯人的一种铠甲。波斯人的鱼鳞甲带有袖子。波斯和米底人的步兵和骑兵就穿着这样的铠甲。铠甲是由一排排连结在一起的金属片制的,有青铜制的,有铁制的。贵族骑兵的铠甲常常是镀金的。这些铠甲是由国王军械制造作坊生产。鱼鳞甲的样式有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用金属鳞片制成的。鳞片的上边呈直角,下边呈圆形。它有各种尺寸,从1·5厘米到5厘米不等。用金属
(青铜)鳞片制成的盔甲产生于公元前二千年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制作形式
(都是把鳞片固定在软底上)有两种:第一种型式是鳞片的上部、中部和下部都有孔,整个平面被固定在软底上;第二种形式是鳞片仅仅上部有孔,有时中间也有孔,鳞片只是上半部被固定在软底上。第二种类型是用长方形金属薄片制成的。这类的薄片呈长方形,长度为2·5一9厘米,宽度为1·2一3·2厘米。大多数长方形的薄片有4个孔,每个角上有一个,供穿绳
(或皮条)固定之用。第三种类型通常是用镀金的方形薄铁片制成的。第四种类型是用边上带有许多孔的青铜直角薄片制成的。阿黑门尼德时代的波斯人还有用非金属的软材料制成的铠甲,例如用亚麻、毡子和皮革等材料制成的铠甲。

[古印度铠甲]
古印度铠甲因地制宜,种类繁多。据《政事论》记载有下列各种1)罗哈甲利克,用铁丝编成的周身防护;(2)罗哈帕陀,除手之外全身遮盖的铁制铠甲;(3)罗哈迎婆,
遮盖头、胸、手臂的铁制铠甲;(4)罗哈苏陀罗迹,铁丝制成系于腰或腿的防护物;(5)悉罗斯特拉那,头盔;(6)乾陀特拉那,咽喉甲;(7)俱罗帕斯,胸甲;(乾鸣迦,膝甲;(9)婆罗婆那,至脚部的全身甲胄;(10)帕陀,仅露手臂的铠甲;(11)那高陀里迦,手套;(12)帕提,植物纤维编制的铠甲;(13)荫摩罗,兽皮甲。

[球顶尖盔]
用铁、钢或铜制成的战斗防护帽,头盔的一种。由盔圈、盔头和顶端安有苹果形或松球形小球的管状物组成。盔圈附有护罩、护耳、护鼻、帽瓦和护颈。球顶尖盔12一17世纪始用于东方国家,后流传到俄国和西欧。

[盾]
古代一种手持的防卫兵器。开始用木、竹、皮革,后来用铜铁制造。形体多为长方形、圆形或梯形。表面涂以色彩及图式。背后有握持的把手,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古代东方、古希腊及古罗马诸国,广泛使用盾。公元前两千年出现了铜后,后来又出现了铁盾。木盾外侧表面中央通常固定乍块突起的金属板--------铁护手。盾包有一层或数层皮革,可防止箭、矛和剑的伤害。作战时,可将盾用皮带系在一只手臂上,或执其把手;行军时,以盾内侧的皮带挂在背后。盾的证面通常绘有各种彩色图案、标志、徽章等。9一13世纪,扁桃形、三角形和圆形带铁护手的木盾在西欧和东欧得到广泛应用。到13世纪中叶,随着冷兵器的发展和盔甲的改进,步兵扁桃形盾的高度从1,7米减到0·75米,骑兵圆形盾的直径也缩小到0·75米。15一16世纪,直径为0·5米左右的圆形铁盾开始占多数。中国原始<敏感詞>就有简单的盾,以后种类和形制越发完备,又称为"干"、"牌"、盾的名称、形状、尺寸也各有区别。如《释名》记载出于吴地大而平的盾叫"吴魁",出于蜀地脊部隆起的盾叫"滇盾",再如步兵用盾称步后,车上用盾叫"子盾",骑兵用盾叫。旁柳"等。明代还发明了一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内藏火器或箭,接近敌人时,即可发出,不仅掩护自已,还可以杀伤敌人。随着火兵器的发展,盾逐渐被废弃。但是,在中非、南美及大洋洲诸岛的一些民族中,盾仍延用至今。

[中国盾牌]
中国古代盾牌又称“干、秉甲"。占人作战,左手秉盾以自卫,有手持刃以杀敌。盾一般不超过三尺长,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较大的盾叫"吴魁",或称吴科。战车用的盾较小,称为矛盾。盾的后面有把手,便于手持作战。大型的防盾称做。彭排",高约八尺,牌长可蔽身,内施枪木倚立于地,供城守、水战,布营用的大型盾叫苦,是防守战具。盾大部分用木头、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铜铁盾因份量重,除仪仗用外,很少在战场上使用。盾的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殷商时期,盾牌上装有青铜饰器,多制成狰狞的兽面或人面,藉以恐吓敌人。东周流行长方形木后,表面涂漆,纹饰精美。春秋时代盾成为主要卫体护具。宋代骑兵用小圆形旁牌,步兵用长方形尖顶旁牌。"明代军中多使用轻型盾牌,如手牌、搓
(挨)牌、燕尾牌等。每面长五尺,多用白杨木、松木制造,阔约二尺左右。还有藤条编织的圆形藤牌,径约二尺,周缘略卜高,箭射中后,防止箭滑脱伤人。火器出现后,盾逐渐被淘汰。

[亚述柳条盾]
这种盾牌与希罗多德所描写的古代波斯人的盾牌十分相似,他们所使用的盾牌是细枝编成的。柳条盾的长度,大者相当于或超过士兵的身高;宽度可掩护二至三人。这种大盾牌的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顶部向后突出一块,与盾体成直角的方形;还有的是从一定高度(约2,3)开始向内弯曲并逐渐变窄,最后形成尖顶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战时,持盾者和弓箭手二人一组。持盾者携带短剑或矛,将盾牌立在地上以掩护弓箭手;而弓箭手在盾牌的掩护下得以充分发挥其射箭的效能。这种大柳条盾最适于攻城战斗。上部向内弯曲的尖顶盾、顶部向后突出类似屋顶的后,都能有效地遮挡从城头抛下的石块。单人使用这种大盾时,则把尖顶盾倚靠在墙上,自己藏匿其中进行攻城作业。柳条盾还有略小一点的,约半人高左右。这种小柳条盾供掩护一人或二人使用。

[亚述圆盾]
圆盾在亚述人中间使用的较为普遍。战车兵多半使用圆后,步兵矛手和早期帝王的侍从也使用这种盾。盾牌一般是用金属制成的,因而比较小,其直径很少超过2英尺或2英尺半。圆盾的边缘向内弯曲。圆盾的金属材料,有的是青铜制造的,有的是铁制的,也有少数是用金银制成的。金盾是为国王和高官显宦等少数上层人物制造的。后来,圆形金属盾为同样形状的圆形柳条盾所代替,盾缘是用硬木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有时盾的中央饰以凸出物。

[亚述凸面盾]
早期亚述凸面盾一般为长方形,后期也经常使用这种后,但要大得多。后记凸面盾的底部是方形的,而顶部呈弧形。这种盾有的是柳条编的,有的是金属制的,盾的中心和边缘常常饰以蔷蔽花或环状图样。盾的长度有4寸5英尺,便士兵从头至膝都能够得到防护。行军时负在背上。也有些凸面盾是椭圆形的,较大,在行军t渡河或<敏感詞>类似的场合都悬挂在背上。

[波斯柳条盾]
波斯人较普遍使用的盾牌。盾为长方形,立在地上能达战士的下巴或鼻子,宽度50,,70厘米。盾用树条编成,将树条狂人以皮板条为基架的切口里,使之相互连接,上下两端用横板条加固。这种柳条盾可能是仿效了亚达人的柳条盾。波希战争中,波斯步兵曾用这种盾连成屏障,从后面射箭。

[波斯椭圆盾]
波斯国王近卫军装备的质牌。尺寸很大,从肩到腿的中部,盾两侧有椭圆形开口。盾牌为木制,包以皮革或青铜片。
[古罗马大盾]
古罗马军团重装步兵使用的盾牌。罗马人初期使用圆形小铜盾,高卢战争后;被大盾所代替,一直沿用到帝国时代。大盾为半圆,筒形,高1·25米,宽0·8米。盾为木框架,包戴皮革,铁皮镶边,里面中间部分衬有铁片。作战中;有时排列在战斗队形正面。侧面使用,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六响枪兵器谱 系兵器
[戈兵]
中国古代对系兵器的统称。最早特指带绳子可收回的箭为"戈兵"。飞钩、飞挝、流星锤、套索等均可称为代兵。
[飞锤]
又名"流星锤"。古代系兵器的一种。铁制,多棱,以绳索系之,用以打击敌人。
[飞钩]
又名"铁鹏脚"。古代系兵器的一种。其形如锚,有四个尖锐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以绳,侍敌人蚁集在城脚时,出其不意,投人敌群中,据说一次可钩取2一3人。

[圈套]
捆束、套取敌人或敌装备的兵器。圈套一般用皮条、麻、藤、线绳制作,长短视需要而定,一端有活结套,预设在敌人经过的地面域半空,敌人经过时突然拉紧,捆束或勒死敌人。这种兵器在古代印度、非洲、东南亚等一些丛林国家和地区使用较多。

[轮索]
捆束敌人或装备的兵器。也称"套索"。其制作材料及方法与圈套大致相同、只是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套索一一般由徒步或骑马者手持,使用时抛出,套住敌人或牲畜加以俘获。勒杀。套索--般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平原游牧国家和民族中使用较多。据希罗多德著《历史》一书记载,波斯军队中的撒咖尔提欧伊人
(游牧民)提供8000骑兵,他们的武器除一把匕首外,只用草纽、皮革编成的轮索,与敌人遭遇时投出轮索套敌人的人或马,并拉紧套圈将其绞死。

[罗网]
笼罩敌人的网状器具。罗网由原始<敏感詞>捕鸟、兽、鱼的网沿用、发展而使用于格斗申。它多是用绳、革编成的大网,突然撒出罩住敌人,使其失去战斗力。古代各国普遍使用。  
:长兵器
[戈]
中国古代击刺勾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

[宽度]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1]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肉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釜]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酋矛]
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 
[夷矛]
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周制),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 

[羽形矛]
一种有矛杆的、矛头比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纪出现于罗斯,是一种行猎武器。以后主要装备步兵,16世纪起也装备贵族骑兵。羽形矛矛尖称为"撅尖",俗语"硬往撅子上碰"(挺而走险之意)便由此而来。18世纪初起,羽形矛仅作为猎取大野兽的狞猎武器。 

[菱形矛]
长杆上装有扁长铁
(钢)尖头的矛。尖头上饰有图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长达2·5米或更长。菱形矛为16世纪德国雇佣兵的武器,17世纪时为君主卫士的武器。在俄国,菱形矛出现于17世纪,并作为军官的荣誉武器保留到18世纪30年代,但不用于作战。菱形矛的变体棗埃斯潘通矛作为俄国军队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纪初。  
[长矛]
公元前4一3世纪,古希腊 (古马 其顿)及<敏感詞>一些古国长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长矛约长3米,是一种投掷和刺杀兵器,后来长度
增到6一7米,变成仅作刺杀用的兵器。  
[瑞士长矛]
中世纪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 长矛由上古时期欧洲长矛发展而来,经不断改进, 到 14一15世纪其长度达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铁制成,以防敌人战斧,砍刀砍断。作战时,方阵正面排4一飞排长矛兵组成的屏障。  
[马其顿长矛]
是古代世界上大规模使用
的矛申最长的一种。马其顿人的长矛短的2米,最长的达6一7米,矛杆用坚硬的山莱英木制成,矛头多为金属制成
(铜、青铜、铁等)。长矛是古马 其顿重装步兵配备的主要武器之一,在重装步兵组
成的马其顿方阵中,长矛的威力发挥到古代战争的顶点。在马其顿方阵中,前6排战士平持长短不同 的长矛
(2一飞米),使6排矛头均露在最前方,象 一面带刺的墙向敌人冲击。  
[枪]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杆、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
(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戟]
古代一种戈、矛合一或矛、斧合一的长柄兵器。中国戳又称馒。棘等,是戈与矛的合一体,这种形制是世界独有的。中国柄前安置直刃,一侧枝生横刃,具有钩、啄、刺、割四种功能,杀伤力强于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联装在木柄上。据《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规格是:戳广寸半,内长4寸半。胡长6寸,援长7寸半,刺长6寸,重1斤4两,柄长1丈6寸。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体铜戳。普遍使用于商、周以至汉、晋各代。南北朝后逐渐被枪代替,变为仪仗兵器,唐代以后被淘汰。 

[整体铸戟]
矛、戈合铸为一体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以矛为主体,旁边生一横刃,柄装于矛体的骸
(签)部"这种戟杀伤力强,但钩啄时容易掉头。另一种则以戈体为主,突出前婶的锋刺;有的戳把锋端铸成反卷的钩状。这两种戟的制造工艺都很复杂,技术要求较高,而且青铜质地易脆、
折,潮起来总容易掉头,是商周时期制造的较原始的戟,后来很快地被战争实践所淘汰。 
[分铸联装戟]
戈矛分铸联装的戟。出现于春秋时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别铸造再联装在阉一木柄上。这种戮直刺有力,横钩也不容易脱落,因而杀伤力大大增强。其柄不但有木制的,还有积竹柄戮。 

[积竹柄戟]
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为柄的戮。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这种竹木兼用的柄,刚柔相济。比单纯的木柄坚韧而有弹性。1971年湖南长沙。溯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戮中有一部分这种积竹柄截。 

[钩戟]
亦作勾戟、钩棘。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非淡于勾戳长镶也。"裴驱集解引如淳日:"长刃矛也。"义日:"钩
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钩曲也。"谢灵运《撰征赋》:"钩棘末耀,陨前禽于金塘。" 
[三戈戟]
一种矛、戈分铸联装戟。战国时期出现。由三戈一矛安装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与春秋时期单戈戟的区别除了由单戈变为双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细雨尖锐,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内,其它戈无内。溯北随县曾候乙墓中曾 

[欧式戟]
中世纪欧州军队使用的劈刺兵器。它与中国截有所不同。欧式记是一种长约6至10英尺的长矛型兵器,由钢、铁制成,头上有一很重的斧头,背面是一尖铁
(有时是弯曲的)或钩子,顶端是矛或梭标的尖头。14世纪初,瑞士人大量使用这种兵器。它能穿透头盔,砍断剑锋或击倒马匹。它也可以当作短矛采用,它的弯钩还能将骑兵拖下马来。欧州截一度是中世纪欧洲步兵杀伤力最大的武器之一。 

[卜字戟]
钢铁制成的戟。铁戟的戟刺尖锐细长,侧旁小枝由原来宽肥而有中脊变成象前锋一样窄长尖利。"内"已消失,用来缚柄的胡加长,整个戮近似于"卜字形,故又称"卜字戟"。这种铁戟刃锋尖利,杀伤力强,是步骑兵的主要兵器。两汉以后,戟的形状有了新的变化,小枝由原来与截体垂直,变成了小枝垂直横出后,稍问上弧曲,枝刺上扬,进一步增强了戴的杀伤力。 

[繁戟]
中国古代仪仗用戟。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盅可以持截侍立皇帝身边。皇帝简放亲信大臣到外地巡视,或统兵征伐。常常赐以繁戟,"以代斧饿"。允许他专征、专伐,代表皇帝处决有罪官吏。为了表示隆重。在这艾皇帝新赐的截上,罩以赤黑绸布制的戟衣,这种有衣的截就叫做樊截。后来,樊戟成为高级官员表示崇高身份的仪仗物。根据隋制、磨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唐以后,文武官员郡以门前列戟为荣。 

[门戟]
仪仗之物。用木头制成,设在门外的戟架上。天子宫殿门、国学、文宣王庙。武成王庙及各州公府门口都设门戟,以示隆重。仪仗闲的戟,造型华丽,多带戟刀,戏曲舞台上武将手持的"方天画戟",就是按照这种戟的样子设计制造。 

[?]
又叫杆、杖、小苫、棍、棒等。古代一种竹木制打击兵器。起初只有竹、木制作,后又套有尖形或棱形铜,铁头,并出现全铁受,由单纯打击发展为能打击能刺杀两种效能。它具有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使用轻便等特点,成为古代基本兵器之一,以后各代也掺杂使用。各代?的长短、轻重、名称各异,形制不尽相同。按材料可分为:竹木?、金属?、混材焚;按功用可分为:尤刃受、带刃?,礼?等。如中国夏。商、周代的发由坚木制作,一端为八棱形,无刃。秦汉时有的丈顶端套三棱刮刀型的钢头,头和杆上各有一个球状铜箍。受杆和33米左右。随着军队士兵防护能为的提高和火器的出现,逐渐显示出女的杀伤力的局限,其作用逐步下降。 

[无刃?]
不带利刃,以击打为杀伤手段的?。又称戳。早期的受是一根八棱棍木棒,长约t丈2尺左右,后出现铜无刃囊,战国后出现铁无刃支。无刃受特点是形制简单,短粗结实,自身较重,适于打击。 

[带刃?]
带有利刃,除打击外还可以起到劈砍刺等杀伤作用的支。通常用竹木父杆配以金属刃、刺、钩等附件。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带刃变,在长杆顶端有两个球状铜箍,两者相距35一-51厘米,支头有三棱形矛刺。受杆通长L39一3·40米、直径约2·8一3厘米,这些发上有
曾侯成U之用义"等铭文。因此可以确认、战国时期确有带刃的?。有的铜摘上带刺球。 
[礼?]
中国古代仪仗用的?,礼发积竹为棒,八棱,"建干兵卑。族贵以为是驱也"」(《讠X艾·女部》)汉代的"执金吾"所执的金再就是礼?。礼发通体铜制,两头镀金,很威武。朝会时,御史太夫。司慷校尉手持金吾夹侍皂帝。后来。文成为法律的象征。 

[金吾]
中国汉代的一一种礼?,铜制,两头镀金。是权力和法律的象征。囚御史太人等官常执金吾,也用"执金吾"来指官名。是一种由兵器演化而成的礼器, 

[六翅杖]
古俄罗斯的打击冷兵器。杖头有六个金属板"翅",由此得名。翅的数虽少则4个,多则8个,六翅杖盛行干15一]
7世纪。六翅杖还是军事长官权力的象征,这种六翅杖的。越"则饰以模压花纹。贵重金属和宝石。 
[棍棒]
?发展到古代后期的改称。?到中国宋朝,一般称无刃?为棍。或称杆棒,称荷附件的发或带刀发为棒。明代把门挤
,门木棍)叫做棍,棍氏约8尺,重3斤8两,父叫少林棒,端群有刃的则称为大棒。 
[晨星棍]
中世纪瑞士棍棒兵器,棍两端有尖铁。 
[骨朵]
打击长兵器,讹为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长柄锤。木柄一端安有蒜头形或疾黎形的重铁器,凭籍重力撞击敌人。 
[权杖]
冲击用的冷兵器权仗的头部呈球形,用石头或金属制成,安装花木制的短手柄上。中世纪在古东方各国
(如同形状不同的棒褪)曾广泛使用,而在罗斯公国)13世纪至17世纪才得以风行。19世纪以前,在土耳其、波兰和乌克兰,权杖还作为军事首领权力的象征。 

[狼芜]
中国古代一种防御性兵器,公元1444一1449年矿工叶宗留起义军发明。用长而多节叉的毛竹,末端包上铁,如小枪、两旁多留枝刺,用火烫便有直有钩,
用桐油灌之。敷上毒药。长1丈5尺,枝有9棗11层。使用时、须与具他只器配合使用,以长枪火其左右,钯铛把接应后,才能发挥其效能。戚继光的部队,在平矮战争中,用狼宪对付矮镀的长刀,起了良好的作用。但狼宪笨重,须体力强壮的和训练有素的上兵才能使用。盛行于明代,清代被淘汰。 

[锡钯]
中国古代一种短柄多刺的钯。柄长3尺,柄上安装5根坚硬的木杆,长2尺1寸,仟上装3寸长的铁头。奋战时,“进退周旋,惯能隔架枪刀,乘隙攻刺“,配合其它白刃兵器作战。 

[扒]
勾击格架长兵器,扒长柄、横端有齿、棚农家用的铁齿把差不多。主要用于船战。可以格架敌人长兵器,也能乘机杀伤敌人,《西游记》中猪八戒用的就是这种兵器。 

[镗钯]
中国古代击刺、挡隔的多刃大兵器。镗钯是从农具演变来的兵器,创始干明代中叶御倭战争中,分为钯、镗钯、扒、锡钯、铲、马叉六种,统称钯。其中钯长7尺6寸,重5斤,中锋似矛头。长出两股2寸。两旁各有一横股,有四棱形刃。这种兵器"可击、可御,兼矛盾两用"。每两名锐把手配备三十文火箭。敌人离远时,两股可以充当火箭架,用来发射火箭敌人;迫近时,持之以杀敌;当与敌人兵刃交加时。可以架拿敌械,被称为"军中最利者"。 

[长刀]
古代安有长柄的大刀。一种砍杀兵器。创自后汉时期,有单面刃、双面刃之分,各代形制、名称各不相同。三国时称偃月刀,晋代称大刀,刃长3尺,柄长4尺,下有铁糟。唐代称陌刀,全长1丈,重15斤。它是从佩刀和短柄长刀发展起来的,是汉后各代的常备武器之一。 

[朴刀]
中国古代刀名。 其柄比大刀的短,双手使用。《水游传》第二回:"少华山上朱武、陈达、杨春……将了朴刀"。
[陌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唐开元之间,"军队中初用陌刀"。据
《唐璃·李嗣业传》载,唐代军中有陌刀队,并设有陌刀将。陌刀两面有刃,通长l丈,重15斤。 
[拍刀]
中国唐代一种长柄大刀。长约1丈。 
[钩]
钩杀、捕获敌人的白刃兵器。钩有一刃或数刃,刃向内弯曲似鹰瓜。钩的种类很多,性能和用途也各不相同。根据历代兵书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类:飞钩、短柄钩,长柄钩。 

[长柄钩]
一种安有长柄的钩。从戈、镰演变而来。柄很长。可达1丈5尺,主要用于攻守战中。公元前11世纪的文王伐祟战争申,曾经使用长杆钩来攻击崇城。《诗经·大雅·皇点》朱熹注:"钩援、钩梯,所以钩行上城"。钩援郑后世的长柄钩。水战中,使用长柄钩或和多头的撩钩来割断敌军的船缆,蓬蓬。或搭钩敌船,也可以用来捞取落水的敌人首级。步骑兵交战时,步兵期长橇钩钩敌骑的下肢。 

[钩刀]
古代海战中用于破坏敌舰设备的钩割工具。其基本形制是一根很长的杆子上缀缚圈宠一把锐利的钩形刀,接近敌舰时伸出钩刀,钩割敌舰桅惋的绳索,使其帆布落下从而失去风动力,戮便于接船作战。凯撒在《高卢战记》中曾记载,罗马舰队在海上与舰只比已方高大的高卢舰队作战时即使用钩刀,割钩高卢舰队桅溯的绳索,使其处于被动处境。 

[斧]
古代劈砍兵器。石斧在原始人类遗存中常有发现。以后发展为铜、铁及钢制斧。主要有长斧短斧两类。是古代出现最早和最有效的兵器之一。有一种又被演变为礼器,象征权力。 

[长柄斧]
古代一种劈砍兵器。斧头安柄。刃部加室,柄安其中。安装方便,使用灵活,为唐代常备兵器之一。 
[?]
"?"的本字。大斧。《说文· 翻》引《司马法》:"夏执玄戊"。 
[?]
中国古代一种砍杀兵器,青铜制。避刃或平刃,安有木柄,用于砍杀,又有至石制作,多为礼仪或殉葬用,盛行于商及西周。 
[铁刃铜?]
因饿体用铜制,而以秩为刃,故习称铁刃铜饿。迄今为止共出土三件。出土的铁刃铜饿形状大体相同,饿身一面扁平,一面微凸。直内,内上有一圆孔。茬饿劈与内之间有阑。两件铜饿的铁刃都已残损。一件残长11.1厘米,阑宽8,5厘米;另一件残长8·4厘米,阑宽5厘米。据有关单位对铁刃铜绒的铁刃部分进行的X射线透视,知铁刃残存部分包入青铜器身内约1厘米。又通过化学分析和金相学考察,铁刃系陨铁锻制而成。铁刃铜饿时代属商代晚期或西周初期。 
:六响枪兵器谱 投射兵器
[投矛器]
提高矛的投掷距离、打击力量和准确性的抛射装置。投矛器是一块扁平的骨头或木头制成的小板
(长30一150厘米),板上装有矛杆托架和握把,握把上有指槽。投矛器出现在太古时期,在考古发掘时曾在上旧石器时代地层发现了投矛器
(公元前1一1·2万年)。澳洲土著民族下巴西的印第安人和<敏感詞>一些民族都曾使用过投矛器。
[弹弓]
发射弹丸的弓。弹弓早于射箭的弓弩出现,原为打猎工具,后也用于作战格斗。明清两代军中,也有身怀弹弓做为暗器的。弹弓弹力较小,弓脂多用竹制,外裹牛筋,内衬牛角,强弓内衬钢片,以增加弹力。弓弦丝制,也有用牛筋劈丝,混合人发、杂丝编成。强弓需四个力才能晚开。普通弓为两个半力。强弓射出弹丸,着人即毙命。弓长约十八拳,如拳宽2寸,则弓长3.6尺。一般弹丸用粘土和胶团制成,晒至极干,即可使用,也有钢铁弹丸。

[飞去来器]
投掷兵器。它原是原始人的行猎工具。古代埃及人和其它一些国家中也把它作为兵器。它是有一定长度、角度和形状
(十字形,折角形等)的薄片或曲棒,抛出后飞速旋转,利用空气动力原理呈曲线击向敌人,如击不中目标可借助自身的回旋力飞回来。
[弓]
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敏感詞>,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在制作技术上不断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和规格逐步充实,精良。但弓的基本动力原理和形制没有改变,即由弓背,弓弦两部分组成,射箭时拉引弓弦使弓背弩曲度加大,利用弓背曲伸的弹力将箭弹射出去。使用方法有双臂拉引,也有脚手并用拉引的
(如古代印度弓)。弓是古人战争中远距离打击约有利武器,自人类出现战争到近代枪炮大量使用为止,弓的作用是任何武器无法替代的。
[中国弓]
古代射箭用的器械。起源于原始<敏感詞>,初将树枝弩曲用绳索绷紧即成,以后各代在制作技术上都有发展,选材、配料、制作程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原始的制弓材料为单一材料,由竹木制成,后发展为复合材料,一般由兽角、筋、竹木材、丝、漆、胶等复合而成。弓的种类繁多,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废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格弓皇朝禁卫军用。

[长弓]
中世纪英国弓箭。英国13世纪大力发展弓箭部队,并对弓具进行改迸,逐渐用长弓取代十字弓。长弓用榆木、棒木和罗勒木制成,后来主要用紫杉木制造。最好的紫杉木并不产于英国,而是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长弓的长度为6英尺,箭长3英尺。弓身的中间用手握住的地方为1·5英寸宽,往两端方向逐渐变细。弓的两端用角料镶包。弓架的前部为圆形,后面是平的。长弓射程是十字弓的两倍
(最远达400码,有效射程接近250码),而且射箭速率要高得多
(每分钟可发10至12箭)。在技术熟练的英国士兵手中,长弓的命中率大大高于十字弓。它更轻便、更容易掌握,适用于散兵射击或齐射。就当时来说,它是战场上最有效和用途最广的单兵武器。长弓的不足之处是弓过硬,技术要求高,必须经过长期训练的弓手才能掌握它。

[古埃及弓箭]
古埃及的弓在世界古代史上是较为精良的。新王国时期埃及人的弓一般是用圆木条制成。长度5一5·5英尺,中间粗两端逐渐细尖。也有复合材料制成的弓,在木弓上嵌以羚羊角片,外覆一条牛筋,用棕悯树皮将各种复合件紧缠在木弓上。复合弓力量大,射程远,但不易拉开。箭杆长度22一34英寸不等。箭杆材料有木棍、芦苇等,金属箭头,通常有三支羽毛做尾翼。

[亚述弓箭]
亚述人的弓弦长度一般短于埃及弓,最长约4英尺。弓用木料制成,亚述人的弓分角形弓和曲形弓。角形弓整个弓男一样粗细,曲形弓则从中问到两端由棍变细,角形弓较小。使用也少。二种弓的两端均有芍纽
(后被雕成鸭首),节纽附近刻有沟槽,用以挂弓弦。弓的携带方法可直攘背茬背上或放入弓鞘内亚述人的箭杆直细,大约用芦苇或轻质木材制成。箭头用青铜或铁制造。箭头菱形,扁平。箭头中夹带一条隆起的线以增加强度,下端有洞,嵌人箭杆。箭尾有两道羽翅,末端有沟槽以便于搭在弓弦上。

[古印度弓箭]
在现已发掘出的考古材料中,发现过印度河文明时期
(约公元前2300一前1750年)的青铜箭头。碍箭是古代印度各兵种普遍使用的武器。典型的印度弓箭在《中阿含经》的《箭喻经》中有详细记载:弓的材料为朽、桑、概。角,扎弓的材料为牛筋、樟鹿筋·丝、弓弦为筋、丝、丝宁、麻;箭缠为牛筋、樟鹿筋·丝;箭羽为飘鸿毛、雕弩毛、鹤毛;箭髓
为孕辣 矛、镀刀;弓色为黑、自、赤、黄。据史料记载,波斯国王抗击亚力山大入侵时
(约公元前七世纪)。印废人使期的弓按照使用者的身高制做,弓很硬,拉弓时需将一端撑在地上,左脚蹬男,双手拉弘。箭有三库比铸
(肘)长。这种弓箭穿透力大,当时一般盾牌、衣甲均能射穿。另据《政事论》记载,新孔雀王朝时期弓的名字有:邀罗摩邀、桥檀陀、特鲁那等。它们用棕搁、竹子、木材或兽角制作。弓弦用藤蔓植物纤维,竹子纤维拟及羊肠制作。箭有竹箭、木箭、铁箭。箭矢用铁、骨、木制成,具有穿制、切割、撞击等作用。

[弩]
利用机械力量的弹射器。弩是由弓发展而来,是把强劲的弓固定茬带有箭槽和发射装置的木
(或金属)杠上,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览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早在古希腊和中国战国时期已出现了最早的弩。以后传及几乎所有主要军事国家,并一直沿用到近代火器大量使用时期为止。弩的质量和种类也不断发展,出现了连射弩、自射弩、火箭弩等种类。近现代射击火器出现后,弩渐被淘汰。

[中国弩]
中国已发现最早的弩是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中期弩,木制弩臂,铜制簿钒。汉代幽瑰腰形弩。连弩、床弩。弩的基本结构由弩弓、弦、弩臂、弩机四大部分组成,弩弓弦与普通弓相似。但更加强劲。弩臂由坚硬木料制成,刻有槽。孔,前端固定弩弓,中间有纵糟,放置箭矢,后部装置弩机。弩饥是发射的控制机构,一殿由歼、悬刀、牛三部分构成。牙,又称机钩,据《释名·释兵》:"钩弦者日牙",用来钩张弩弦。悬刀又称机拨,是拍发用的板机。牛,又称垫机。在张弩时,用它把牙和悬刀钩合茬一起。发弩时,拍扳悬刀,牛即松升,牙面下落,被钩紧的弩弦突然驰开,把弩箭发射出去。芽的上面直立部有照门------"望山"。用来瞄准,弩机组合后,装在一个匣里,称为簿郭。在中国,弩最早用于打猎,约在春秋时代始用于战争,盛行于汉、晋至唐。各代弩的种类较多。性能也不尽一致。如战国时期分夹弩、痰弩、唐弩和大弩;唐代分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本车弩、竹杆弩、竹杆警。大竹杆弩、伏远弩等。

[臂张弩]
仅依靠人臂力张弓置箭的弩。
[蹶张弩]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
[腰开弩]
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连弩]
可同时发射许多箭的弩。约出现于战国末期。《墨子·备高临》篇记载,为专门守城战设计的连弩弓力很大,要用十个人推动绞车才能上满弦。连弩用的矢"长十尺",用绳子拴住箭尾,射出后,可以用镀护收回来。这种重型缉弩,主要是用来射击城外敌军的守城战具。《六稻·虎稻·军用篇》提到,发射"赤茎白羽,以铜为首"或"青茎赤羽,以铁为首"的长箭的"绞车弩"与。五尺车轮绞车连弩。。汉以后,连弩有了改进,诸葛亮创造"了"一臂十矢俱发"的元戎连弩。《清异录》记载,晋朝时,有一种称做"急龙车"的连弩"其弩张一大机则十二小机皆发。用连珠大箭,无远不及。"

[转射机]
一种装置在要塞、城堡、坞台、敌楼上面,可以环转射击的大型弩。《墨子·备穴》记载,这种弩装在弩床上,埋于地下
(或城蝶上),"机长六尺",可以环转发射弩箭。居延甲渠锌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肖水金关三处遗址中出土的这种遗物,由上下两横坊间竖装二立坊构成。形似Ⅱ状,中心有圆轴,上开一内高外低的斜孔,可以左右旋转,转射角达120度。将它砌在坞顶的蝶上,把弩承装其间,则可以向外左有旋转发射。而敌方的箭难以射人。它的形制和功用类似一座活"射塔"。

[床弩]
装置在床架上的大型弩。床弩出现于北宋。弩弓极为强劲有力,利用轮铀、绞索绞动张弓,弩身安装在木架上以增加稳定性。床弩使用的箭如幅,簇如巨斧,射程可达500、r1000步。《武经总要》载,北宋军队床弩主要有6种:三弓床弩,又名八牛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150步;小合蝉弩,7人张发,发大凿头箭,射140步。抖子弩,4人张发,发小凿头箭,射150步;手射弩,2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50步;三弓弩,70人张发,发一枪三剑箭,射300步;次三弓弩,30人张发,发踏蹶箭,射200步。这些大型床弩,多用于攻守战中。

[背弩]
一种暗发弩,又名紧背低头花装弩。弩弓平缚于背上,用绳两条,分套于两后,另一条绳索从弩机连于腰上,弩背之出口处向上。临阵时贯矢于弩,扣弦于弩机之上。发射时,弩腰低头,将系于腰间之绳向下拉引,触发弩机,箭从颈后射出。弓长约8寸,箭长2寸左右。宋朝军中常用此弩。

[硝弩]
一种暗发弩。较小,装置在马蹬之了,用脚踏发。弩背上有一条绳,系于马踏蹬下,再以两绳分系于弓渊之上,一端缚于马蹬之耳环上,弩口向前,弩机在后,弩机之上用绳缚住,另一端缚在骑者的脚腔上。在作战中需要发射时,用脚一蹬,则绳牵释机,箭即从脚下射出,可射伤敌人马。

[袖炮]
一种暗发弩。形式与弩相似,弓上加一弩,装有机关,藏于大袖之中,用时拨机发百击敌。
[伏弩]
古代预设待敌触发的弩,又称耕戈,窝弩。伏弩与普通弩形式上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触发装置。放置时,扣弦张弩,置于敌人必经之路上,上面加以掩饰,弩机拨机上拴一长线,其另端拴在路另侧的短木桩上,长线横悬在路面上,当敌人通过时,脚触长线,牵动拨机,发弩杀敌。地雷出现后伏弩被淘汰。

[卡塔普里特弩]
古希腊一种带有机架的箭弩。自重约1·5公斤,射程平均300----400米,最有效射程为75一150米。使用的箭长为44一185厘米,通常为66厘米。

[波里色勒]
古希腊一种箭弩。它具有箭射出后自动装好新箭的机械装置。
[弩机]
古罗马发射标枪的大型弩。这种弩带有支架,可固定在地上,弦索很粗,可发射2米长的标枪,威力很大。
[石包]
中国古代抛百器械。在中国最早抛射石弹的器械称为"石包",晋代以后出现“石包”字。春秋时军队已装备石包,汉代以后大量使用。形制逐渐完善,多样。唐代李签著《太白阴经》载,石包
体是木料制成,接合部采用铁件。石包 应用杠杆原理,以人力拉拽发射。形状类似北方农村井边打水的吊杆---------桔棒。石包
中心有条石包柱,埋在地上,或架在架上,有的装在 车上。柱顶端横放一条富于弹性的石包梢,利用它的弹力发射石弹。石包
梢长约工5一2·8丈,轻型战 石包 为单根 石包 梢,重一些的则为合股
石包梢。根据发射石弹的重量有两梢,三梢、五梢、七梢,最多达到十三梢。石包
梢选用优质木料经过特殊加工而成,使它既坚固,又有弹性。石包 梢越多,射出的石弹越重量,发射距离越远。石包
梢的一端要放弹案,另一端拴着 石包 索。每条 石包 索由1一2人拉拽。普通单梢用40人拽,大型的则需上百人拽,最重要的十三梢
石包
要用200多人才能拽得动。在施放时,将石弹放入皮案内,用很多人各自握绳一条,听号令一齐用力猛拉,利用杠杆的原理和离心力作用,把石弹抛至敌方。根据实际作战需要,战
石包
有不同的种类。初期的抛车变换射向困难,后来发明一种可以左右旋转的"旋风抛车"。南北朝时,将抛车装在车上随军刀·亏动,称"拍车"。梁元帝时,有人将其装在战船「,称"拍船"。唐代的抛车比过去的大,称"将军
石包 "或"擂石车"。《武经总要》记载了宋代十六种不同种类的 石包,如杂 石包、虎蹲 石包、旋风五 石包、车
石包、柱腹石包、卧车 石包、旋风车 石包、合 石包等。还有一种适于近战的手 石包。石包
的威力很大,一般可射50步一300步,(宋代每步6尺,合今1·4米)。每颗石弹重约数十斤,大者可达百斤以上。据《宋史·兵志》载,按照国家标准:上等单梢
石包
射程应在270步以上,中等的为260步,下等的为250步。最早的炮弹是石制的。后来出现了特殊炮弹,如燃烧弹,化学弹等。后来也有用
石包 发射毒燃球、燃幕弹、毒药等化学战剂的。有些小型战 石包
使用泥弹,不仅便于制造,而且射出后立即"炸"得粉碎,不易被敌方拾起反射回来。石包
在古代长期作为城市攻防战的重型主要武器,火炮出现后逐渐被淘汰。
[霹雳车]
中国最早见于实战的抛石车。《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曹军制发石车,攻击衰绍军壁楼。因发石时声如霹雳,故名霹雳车。

[弹射器]
由扭绞的纤维绳的弹力带动的投掷器,也称弩炮包。此种投掷器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一404年)期间第一次出现于锡腊库扎,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战争中围攻要塞时使用过。轻便型弹射器也用于野战,并安装在舰船上进行海战。弹射器的构造是:在坚固的木架上固定一束扭绞的绳索
(皮带、鬃绳)等。投掷杠杆的下端插入绳内,上端有装弹碗。装弹时,把绳绞紧,杠杆被绞车几乎拉成水平位置。投射时,杠杆有力地磕打在横框的横梁上,把所装弹丸沿弩曲弹道抛出。弹射器可投掷石头、石弹、金属弹、圆木、箭、装有燃烧着油脂的瓶罐、动物尸体等,在中世纪还投掷过球型弹、燃烧弹和爆炸弹。弹射器可将150一-48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250一400米,可将箭相30公斤重的石头投掷850米远。据波利比阿的《历史》记载,阿基米德设计的巨型投石器,曾把许多罗马海军的舰船打坏,打沉。花欧洲,到!4一t5世纪,弹射器曾相火炮同时使用。罗斯,有一种类似弹射器的装置,叫投射机。

[抛石机]
依靠物体张力
(如弓·木板弩曲时产它的力)抛射弹丸的大型投掷器。典型的靠钮力发射的抛石机由地上的坚固沉重的长方形框架,--根直立的弹射杆,顶上装有横梁的两根结实的柱子构成。弹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摊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绳索绑在长方形框架的两端,正好位于支撑架下面的位置。平时绳索使弹射杆紧紧顶牢支撑架上的横梁。弹射杆的顶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状,有时在弹射杆的顶端装一度弹袋。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岩石或<敏感詞>种类的弹体。当用扳机装置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复到垂直位置,并与横梁撞击,产生的惯性力便将弹体以弧形轨道弹向目标。据考证,亚述军事帝国时期,已开始用机械投掷石块,据说可把大约10公斤的石块投射500一700米。后来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也陆续开始使用。

[重锤抛石机]
利用重锤重力发射的投射机器。出现于中世纪初期,使用至15世纪,主要用于围攻和防守要塞。抛石机的杠杆力臂不等,可以围绕固定在机架两支柱间的轴上下自由转动。筏杠杆的短臂上固定有一个重物--------重锤。装填抛石机的时候,用绞车把杠杆长臂拉向机架底部,并向石袋装弹。抛射时,急剧将杠杆长臂放开,装弹的石袋快速升起,重锤完全落下时,石弹从石袋中沿约45度角飞出。抛石机可将30公斤左右的石弹抛140一210米远,可将100公斤左右的石弹抛40一70米远。

[锈积底]
古代印度史料中记载的一种对空投掷的器械。据《摩词婆罗多》记载,列国时代国王萨尔瓦用"空中飞车"向敌城内投掷石块,满城降下石雨,(可能是投石器投射的石弹)。为了对付这种空袭,城内普遍安装了一种向"空中飞车"投掷武器的器械。这种器械被称为锈积底。

[古俄罗斯投射机]
古俄罗斯的投射机械。投射机的构造和作用是利用柔软物具有弹性的原理。在围攻和防守要塞时,用来投射石头、重箭、圆木和<敏感詞>装填物。10一15世纪,投射机广为使用。此种投射机按其构造和使用原理分为两种:一种类似弩炮,用于平直投射;另一种类似弹射器,用于曲线投射。俄国军队中装备有大小两种投射机,大型投射机能把约200公斤重的装填物投射600一700米远。16世纪时,则用于发射炸弹稠燃烧弹。16世纪末,由于火炮的广泛使用,投射机遂废。

[尤塞耗能抛石机]
古代欧洲使用的一种抛石机。它基本上由炮架、弹射装置、弹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构成。炮架由两棍水平横杆组成,横杆被四根坚硬的垂直木条隔开,炮架被牢圈地放置在底座上。这样炮架就形成了三个窗口,弹射槽穿过中间的一个窗口,旁边二个窗口的外侧支撑杆上各系着一束稍微扭绞着的垂直绳索。在扭绞着的绳索中插两根坚硬的木梢,然后同另一根结实的弓弦绑在一起。用很大的拉力将弓弦安放在弹射槽中弹射物的后面,然后拨动扳机装置将弹射物弹出。

[排林托能抛石机]
古希腊一种抛石机。它是一种类似弹弩的较轻便的抛石机,其原理跟弹弩相同,不过它有两根导杆在一个斜面上,连在两棍术臂上的弓弦将滑动弹射槽内的石弹沿此斜面弹射出去。这种弹射器长达10码,高5码,宽4码,体积很大。发射约有弹重达8磅,射距300码甚至更远。它基本上用于攻城,也可用来防守。马其顿菲利普王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野战部队都曾携带这种抛石机。

[拍林吞]
古希腊一种弹弩。可以准确地投射小型石核和标枪,其特点是带有瞄准装置。
[巴里斯塔]
古希腊一种木弩炮。可投射石块、石核、铅核等。是一种重投射机械。射程300一500米。使用约有核重量3·5公斤灰石,最重可投射70公斤的石核。

[自射器]
一种有大弩度弓架及张弦、控弦和放弦装置的机械弓。用来投射箭和石头。与弓相比,自射器射得更远更准,但造价昂贵且制作复杂。分为作战用和狞猎用两类。作战用者又分轻重两种。轻自射器楚一种嵌人木槽带托
(支架)的弓。弓弦靠跳蹬 (用脚踏的铁环)拉紧,用一种极简单的发射装置发射。重自射器装花带轮的特制床子
(架子)上,装以钢弓和绳或牛筋制的粗弦,潮一种齿轮装置------摇柄来张弦发射。摇柄的采用是自射器构造的巨大改进,因为12一14世纪造的自射器需要50人才能张开。在罗斯,自射器始于10世纪,西欧始于11世纪末,称为弩。17世纪时,自射器被火器取代。狞猎用自射器
(在下面的弓)用于猎取各种野兽,将其藏于隐蔽的地方,用一根经过伪装的绳横扯到野兽出没的道路上。野兽碰到绳上,机弩即行发射。
[箭]
亦称矢。古代搭在弓或簿上发射的兵器。最初的箭只是削尖的树枝或竹子,后来用石块或骨、贝作箭镞,安在箭杆头郡。为保持飞行方向,后来又在箭杆尾郡装上羽毛
(箭羽)。铜铁出现后,箭镞改用铜铁制造,种类也随之增多,但其形制历代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根据用途,箭杆的长度和箭嫉的长短、大小以及式样有所区别。(?)
中国箭镞的一种。《万言》第九:"
[箭镞]
其厂长而薄镰,谓之?,或谓之钮。"《「L韵·九麻》:?宇注引《方言》:"江东呼?箭。"
[阑]
中国古代盛弩箭器。《汉书·韩延寿传》:"抱弩负简。"颜师古注:"衡者,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箭筒]
存放箭的袋子或筒。最初用皮革、木料、竹子制成,后来用金属制作,装饰有花纹和金属牌子。有的箭筒按放箭的数量分成几格。装备弓的步兵或骑兵通常将箭筒佩于右侧,拍在挂马刀的腰带或专门的腰带上,而将带套
(名为呜套)的弓佩于左侧。有时,箭筒上面还罩上一个套子,名为筒套,防止箭因天气阴湿受潮。
[袖箭]
藏于袖中的暗箭。可暗减在袖中的特制箭匣中,箭杆短轻,箭镞较重。射出后可杀伤30步内的敌人。除了在两军交战白刃格斗时使用外,还可作为镖客、拳师、技击家的防身武器。袖箭有单发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单发袖箭,每次只能发射一支箭。箭简长8寸,周径8分,筒顶有盖,连于筒身,盖的中央留一/孔,出此装箭。筒盖旁一寸处有一一活动的蝴蝶片,专司开闭。镀底装设弹簧,簧上有一一块圆铁板,装箭后,弹簧医下,用蝴蝶板将箭关在筒中,发射时,拨开蝴蝶片,弹簧弹起,筒中的箭就能弹肘出去。箭长7寸,嫉长l寸,每简装箭
12支。梅花袖箭,每次装箭6支,可连续发射。箭简径约为1·2一-1·5寸,览单发袖箭略粗。筒内有6个小管。中间1支,周露5艾,状如梅花瓣。每个筒上各有一蝴蝶汁控制芳关,匣盖之后有-」铁圈,发射一箭之后,须将筒劈旋砖一一矩角度,使之连续射出。

[筒子箭]
一种暗箭。竹简中装箭15一20支,箭长1·2尺。箭杆长7寸,镞长5寸,涂敷毒药。竹筒分为两截,后节为燕尾形,燕尾上有绊带,箭插入绊带中。发射时,用手持燕尾和箭用力掷出,力大者一次可发20艾,力小者发15支。

[流星箭]
即手发箭。使用时不用弓、直接以手甩出。铁箭杆中加铅4两,以加强重力。活来逐渐演变为镖。
[鞭箭]
手抛箭,与流星箭相似,发射时箭盛在铜馏子中,手抛铜溜子,箭顺铜馏子甩出。
[镖]
刀鞘末端的钢饰物。又是一种暗器。形如矛头,用以投掷伤人。
[标枪]
一种带镞的短投掷梭标,又称"投枪"、"投矛"、"短矛"、"镶枪"等。巧嫉和骨嫉标枪、在上旧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晚期)为狩猎武器。铁镞标枪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军队中郡曾装备过。希腊斯巴达人的轻装步兵可将标枪投掷20一60米远。古罗马重装步兵的投矛长约1,5一2米,重4一5公斤,其投矛有很长的铁尖安在木柄上,投掷30米。为使标枪投掷得更远,(达70一80米),有的标枪上装有皮带环,以使投掷力键著增加,在尚不懂使用弓箭的部落
(澳大利亚人)和不使用弓箭的部落
(阿留申群岛人),标枪是一种基本的投掷武器。在西欧,标枪一直流传至中世纪。在俄罗斯,标枪即为短投枪。在《梆戈尔远征记》一书
(公元12世纪)中首次提到标枪。在中国原始<敏感詞>已有标枪,但到宋代才成为军队常规武器,又称"梭枪"。元朝蒙古军善用标枪,杆短另尖,枪有四角形、三角形、圆形数种,多数两端有刃,既可以马上刺敌,又可抛掷杀敌。明代军队中有一种两头带刃的标枪,长68厘米,枪刃长23力厘米。尖尾长7厘米,两头尖,中间粗,有姻长箭,两端都可以刺人,便于投掷。清代的标枪多用木竹为柄上加铁镞,略如明制。还有一种卫体用的标枪,枪杆较短,镞长6寸,木柄杆长1.8----1.9尺,重不到2斤。纯铁打造的标枪更短「全长不到2尺,重不过4斤,技艺精熟者可干50步内投中敌人。

[杰里德矛]
形似标枪的细短投矛,装于一不大的矛袋中、佩于年人腰带私侧。近东各国阿拉伯人称骑兵持矛操练为杰里德。15一17-世纪时,俄国也使用这种矛作战,后一段时期,"也叫杰里德矛。"Cy刀M口A"这一名词源自与"COBATb"一词有联系的古斯拉夫语"CyAM丛A》,COBATb"在古俄语中有"掷矛"的意思。这种短投枪长约一米,枪头很重,分为刃,裤,小管内插入一根轮而坚固的杆子-------枪杆。16一17世纪常在仟子尾部装上一个博簿的金属筒,以便较历从枪筒中抽出。

[投石带]
一种投掷武器,又称投石器。根据记载,古埃及的中王国时代
(约公元前川33一前1786年)它曾经出现在埃及军队中的努比亚雇佣军中。后来,手抛投石带广泛运用于古代世界(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亚述、马其顿等国)和中世纪各国的军队。它是一条由兽皮或杆扔纤维做成的带开,中间部分宽,一端带有环扣,套世投石手手「或木柄止
(长鞭掷弹带),弹丸(鹅卵荷、金属球。16-17世纪时为榴弹)放干投石带宽部。拨右手在握住套球扣的同时,也握住投巧带的无环一端。投掷时,把"装上弹。的投召带,伯;头顶上万旋转,逐渐加力,挥力最大时松开无环:的一端。快速飞出的弹丸可杀伤距离l50米内的目标。投巧手带有10发以上的弹丸。投石带有多种,澳洲、非洲、大洋洲诸部落一直使用到20批纪初。投石带也可化投射机械
(木炮)中使用,以增加投弹距离。投巧器曾是一些国家野战、攻城、海战的主要武器。古罗马、波斯等国均曾在军队中组建专门的投巧手部队希腊的海军舰船上也曾有专门的投石手部队。
  
[刀]
古代砍杀兵器。原始人用石、骨等材料制造,以后逐步出现铜刀、铁刀、钢刀。盛行于中国汉代。主要分为长刀相短刀两类。史书记载中国末代通用八种刀,明代使用的主要有长刀、短刀,钩镰刀。候月刀等。西方一些地区和国家及卯废、波斯古代的刀与中国古代的刀花形制上有显著差别。 

[石刀]
石头打磨制成的刀。人类史前时代已有石刀。在中国周口庙旧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长方形、椭圆形、菱形、三角形的石刀。所用的石料以石英荷和砂岩为主,也有少量的隧荷和水晶,还有用饶骨和其它动物腿骨打制成的骨刀,锋刃都很锐利。这些早期的石刀、骨刀既是劳动工具,也是随身携带的武器。到了传说的黄帝时石,刀被称为“玉兵"。许多仪仗用的武器,都是用珍贵的玉石磨制成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阁案。 

[环柄刀]
中国汉代通用的战刀,又称环苟刀。菏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扁圆环状,所以称为环柄刀、环首刀。两汉时代刀的长度多在一米左右,1957--1958洛阳西郊两汉墓中出土大量环柄刀,长度从85至114厘米不等。后来普遍加长到一米以上。长沙东汉墓中出土的刀,有的达128·5厘米。 

[阮家刀]
中国汉代著名制刀工匠阮师所制的刀。据说阮师作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侯,取刚柔之和"。三年造刀1770口。制成后,阮师已经精衰力竭,双目竟然失明。这种宝刀"平口狭刃,方口洪首,戟轻微无丝发之际,所坚刚无变动之异"。名闻海内。"百金求之不得"。 

[宿铁刀]
中国北齐时期采用灌钢法所造的著名钢刀。中国晋代已创造了用生铁与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齐豢母怀文发展了灌钢法,造出著名的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这是一种和铸铁脱碳、生铁炒炼不同的新的制钢工艺。先把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上,使碳渗人熟铁,增加熟铁的含碳量,然后分别用牲尿和牲脂淬火成钢。牲畜尿中含有盐分,淬火对此水冷却快。淬火后的钢质坚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时冷却馒,因此钢质柔韧。经过这两种淬火剂处理后,钢质柔韧,刀刃刚柔兼得,可以"斩甲过三十扎"。 

[阿拉伯弯刀]
一种曲线形的刀。因为古代阿拉伯穆斯林惯常制造和使用而得名。刀身狭窄,弯度较大,长3一--4英尺,刀身上有一道较深的凹痕。其特点是弯度大,韧性和硬度好,刀刃极为锋利。古代大马士革和托莱多的军械工匠因制作优质的阿拉伯弯刀而闻名于世。 

[俄式军刀]
由刀身、刀柄
[不带护手盘]
和刀鞘组成。最早装备俄国非正规骑兵的军刀是高加索式军刀,刀身稍弯曲
[弯度约30毫米]
。凸面为刀刃,前端
[战斗部分]
为双刃。刀长700-----900毫米,宽约40毫米,带鞘重约1·2公斤。俄式军刀
[1834与1842年式龙骑兵军刀,1868年式炮兵军刀]
在刀鞘和刀柄的构造上不同于高加索式军刀。1881年厂on·戈尔洛夫中将设计的6种军刀装备了俄国骑兵和骑兵炮兵。苏军装备的军刀是a881年式和1927年式的军刀。取消蕊兵和骑兵炮兵以后,就不再佩用军刀

[从50锌钱中期起,仅用作阅兵武器]
。1940年规定合成军队将军和炮兵将军佩带的阅兵军刀,于1949年改为短佩剑。苏军建军五十周年时制发了带有苏联国徽"的军刀作为一种奖励冷兵器。 

[俄式大军刀]
一种直刀身单刃
[刀尖为双面刃]
劈刺冷兵器。刀身长85厘米;刀柄上蔡,防护盘
[护手]
。置于腰带上的鞘内或挂在马,鞍上。出现于16世纪;在俄国军队中,大军刀从17世纪末开始广泛使用;18一19世纪装备于重骑兵的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和马枪团。19世纪末停止装备部队。在海军中,大军刀属于接舷搏斗武器,刀身较短。1917年以前,是海军准尉候补生制服装具的一部分。1940年规定苏联高等海军学;校的学员佩带大军刀。1958年取消。在苏联海军中,大军刀仅作为副战旗手制服装具的一部分保留下来。 

[马刀]
劈杀或劈刺冷兵器。包括刀身、刀柄和刀鞘。刀身呈弧形,凸都是刀刃,凹都是刀·背,有刀尖
[有时刀身带槽]
和安刀柄的刀尾。由于刀身弯曲,重心远离刀柄,增大了马刀的杀伤力量和杀伤范围。马刀的这种特点在用弹性大和韧度高的硬质钢制成的刀身上表现最为显著。刀柄有带,彩的握把和十字横挡

[东方马刀]
或护手
[欧洲马、刀]
。刀鞘有裹皮革、山羊皮和丝绒的木鞘,也有"表面烧兰、镀铬和镀镍的金属鞘。马刀出现于东方。7一8世纪盛行于东欧和中亚游牧民族。用作劈刺武器。14世纪,马刀上有’镶了宽脊。即刀身打击部分的宽部,加宽处逐步变尖,两面开口,这种加宽用于增加刀身的重量和增大撞击力。马刀从此主要用于劈杀。这一类马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土耳其马刀和波斯马刀。两种马刀均为直把,刀柄带有十字横档,重量小

[无鞘850一950克,连鞘 1000一1250克]
,刀身弯度大
[140毫米左右]
,刀身长750一850毫米,全长950一一970毫米。在18一19世纪的欧洲军队中,马刀刀身中等弯度
[45一一65毫米]
,刀柄带有笨重的呈1一3个弧形的护手,也有碗状的,刀鞘从十九世纪起一般是金属制的。马刀全长达1110毫米,刀身长900毫米,无鞘重约1100克,连金属刀鞘重约2300克。刀身弯度减至35一40毫米,马刀又重新具备劈刺性能。马刀在各国普遍装备骑兵,一些国家也用于装备禁卫军。现代一些国家仍装备有马刀,但大部分作为仪仗武器。体育用马刀是一种刺杀稠劈杀冷兵器。由弹力钢制刀身和刀柄

[碗状护手和握把]
组成。变戟面
[靠顶端窄部]
的刀身尖端有一突起部
[4*4毫米]
。刀长不超过的50毫米
[刀身不超过880毫米]
,重约500克。 
[大砍刀]
一种割甘蔗用的长50厘米以上的刀。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使用大砍刀清理稠密的杂草灌木丛中的道路。古巴起义者在19世纪最后35年的解放战争中,曾利用大砍刀这种冷兵器抵抗两班牙嫡民主义者。 「剑」古代和中世纪步兵及骑兵所使用的一种带把柄的直形双面刀男,柄与剑身成十字形交叉,顶端有剑首的冷兵器。青铜剑出现于公元葡二于年,铁剑出现于公元葡一干年。依剑的形制和长度可分为刺剑和劈剑;有些剑则刺劈两用。最古名的剑很短,主要是刺剑。公元前一干年,在欧洲和亚洲出现了长劈剑,在步兵和重骑兵中使用。可是,由于战车广泛使用,以及遇骑兵须下马步战时。短剑仍没有失去作用。古罗马人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有供步兵用的短刺剑和宽刺剑,供骑兵用的长劈剑。在古俄罗斯,劈剑出现于9世纪,刺剑出现于13世纪。这些剑主要由古俄罗斯的工匠制成,其特点是钢质优良。许多国家还有大的双手握的长柄剑,但末广泛使用。16纪初,由于射击武器的推广。剑在步兵中就不使用,而在骑兵中则改用马刀和大军刀。在中国,剑又称为"直兵"。迄今发现最早的是张家坡柳叶形青铜短剑,周代以后出现钢铁剑。汉代以后由于步骑兵砍劈的需要,多用单刀厚背的环首刀,剑逐渐变为饰物和防身兵器。 

[张家坡两周墓青铜剑]
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铜剑。1956----1957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第206号西周墓中,剑全长37厘米,形状很象一条细长的柳叶,两刃上端平直,下端稍宽,并呈外曲的弧线。安装剑柄的那部分略微瘦些,上两凿有两个圆孔,大概是为绑孔木柄而蜜,类似短剑,在北京琉璃河、陕西宝鸡竹园沟也有出土。 

[柱脊剑]
中国早期的青铜剑。栓脊剑是指厨桂形的剑茎,一直向前延伸,到剑鼻部分形成凸起的剑脊,茎和脊两者之阀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浑然联成一体。剑的长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下。有的剑在剑茎上装有剑首,有的剑没有剑首。 

[勾践剑]
中国古代名剑。1965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楚墓中,剑长55·7厘米,柄长8片厘米,剑宽4乃厘米。剑身上装饰着菱形花纹,剑格两面都用兰色琉璃镶嵌精美的花纹。剑勇靠近剑格处有八个错金鸟篆体铭文:"越王鸡浅自作用剑"考古学家称此剑为"勾践剑"。这口剑从铸成至今,已有两千酗石多年,金剑仍然锋利如初。据分析化验,勾践剑是用青锡铜铸成的,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和微量的镍,在灰黑色的花纹称黑色的剑柄、剑格中都含有硫元紊。这口剑是中国青铜兵器中罕见的珍品。 

[蒙古剑]
蒙古骑兵常用的短刃兵器。蒙古骑兵重短刃,所用剑制造轻巧,锋刃犀利。出征时,召募印度,土耳其、阿拉伯及欧洲著名工匠制造,吸收了欧亚各国兵器制造工艺之精华,铸造出许多举世闻名的利刃。其中有的剑袭用中癣剑制,有的剑型受印度、伊朗或欧洲的影响。后者剑刃、剑柄采用欧洲式样,剑身细长,刃部狭窄尖锐。阂其能洞穿敌铁网盔甲,故意大利称其为透网剑。 

[印度古剑]
古代印度剑有弓形剑、圆形剑和细长型剑等。剑柄由犀牛、母水牛角,象牙等制成,也有用木竹制成的。 
[欧式刺剑]
多用于刺杀、少数也用于劈刺的短兵器。它有剑身和剑柄
[握把、护手和各种形状的柄圈]
。剑身笔直而长
[约1米或l米以上]
,单锋或双锋,扁平带槽或呈棱状。16世纪盛行于西欧,是表明贵族身份的武器,并装备步兵和骑兵。17世纪起开始在俄国军队中使用,19世纪上半叶停止装备部队

[1826年起仅将官和军官在队列外佩带,军政官员也佩带刺剑]
。一些国家保留刺剑作为荣誉武器和仪仗武器。 
[巨剑]
西欧各国步兵使用的一种双手握的大型剑。由剑身和剑柄组成。盛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 
[长剑]
一种用于刺杀或劈杀的钢剑。17世纪下半期出现于欧洲,用于掌握冷兵器
[击剑]
的训练。也曾用于决斗。剑身笔直,带锐剑头
[用于决斗]
、钝剑头或有固定保护护帽的剑头
[用于击剑]
,有护手和带纹防滑圆握把。19世纪末。在长剑的基础上产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体育用长剑。 
[佩剑]
一种直而薄的棱状双刃剑。带鞘,佩于腰带上。出现于16世纪末。初为接舷肉搏武器。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海军军官和海洋事务文职官吏使用这种佩剑。现为许多国家海军制服的佩带物。在苏联海军中,佩剑为元帅、将官、校官、准尉礼服的佩带物,穿礼服时,根据特别指示挂佩剑。在苏联陆军中,将官、校官和准尉在参加阅兵式时,根据特别指示带佩剑。在欧洲,佩剑用于掌握冷兵器的训练。也曾用于决斗。剑身笔直,带锐剑头、钝剑头或有固定保护帽的剑头

[用于击剑]
,有护手和带纹防滑圆握把。19世纪末,·在击剑用长剑的基础上产生了至今仍在使用的体育用长剑。 
[三棱剑]
古代俄罗斯和东方的一种刺杀武器。剑身直长
[约1·5米]
而窄,呈三棱或四棱。用于刺透环状盔甲,将敌消灭。可置于剑鞘佩腰间或系于马鞍。14一%世纪间使用。 
[曲剑]
用于劈杀与刺杀的曲形剑。出现于16世纪,刀身逆弯,凹面为刀刃,刀背为弓形。少数曲剑剑身是双曲形,剑身底部为逆弯,而战斗部分为马刀形。剑柄没有护手盘。剑柄

[骨制的,少数是金属的]
头上有加粗把,便于手掌抓靠。木质剑鞘用皮革或金属包面。曲剑总长800毫米,剑身长650毫米,弯度40毫米,不带鞘重量约800克,带鞘约1200克。除土耳其外,近东、巴尔干半岛各国和南高加索军队都使用过曲剑。
 
[怀剑]
匕首的一种。由金属书写文具----尖笔发展而来。由很薄的锋利的三棱剑身和十字形剑柄组成。通常置于武装带上的鞘内作为仪仗武器,或藏于衣中,无战斗作用。盛行于15一17世纪的西欧各国。 

[小剑]
一种有双锋钢刃和十字柄的弯曲形短剑。装在包着皮革并涂上漆的木鞘中。剑鞘用一个环系于腰带上。20世纪初,在俄国军队中,曾是机枪队、野战

[轻]
炮兵和山地炮兵分队的士官
[除司务长、炮兵军士和司号员外]
和炮场人员的个人武器。 
[短剑]
用于劈刺的短兵器。短剑
[短刀]
,有长49一67厘米,宽4一5厘米的剑
[刀]
身,十字形或弓形的剑
[刀]
柄。剑
[刀]
身有直的或弯的,两刃的或单刃的。短剑
[短刀]
置于剑
[刀]
鞘,佩在武装带上。古希腊斯巴达人、古罗马人在近战格斗中,曾大量使用双面刃短剑。图1-7短剑 
[匕首]
用于白刃战的一种最短的刺杀冷兵器。匕首有短刀身和刀柄。刀身有直的,也有弯的,有单刃的,也有双刃的。形制与剑相似,只是更短,为近战防身之用,又因短小易藏,常为刺客使用。原始<敏感詞>已有石匕首和角制匕首,商周后改为青铜或钢铁制造。 

[椎]
古代一种打击兵器。铜、铁制成。始于战国,形制不一,有方头长柄的,有长圆形的,有形如蒜头的,重量也因人而异。《史记》上记有朱亥击晋鄙的锤重40斤,张良使力士狙击秦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