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tory19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国的五行看西方元素的分类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31 16:39:23 | 只看该作者
我终于看明白了……我们的基础就不一样
我是秉持着自己双系统并重的态度去研究的,这是我将自然科学引入其中的原因
如果N你的立足就是科学,并将一切都归因于科学之下的<敏感詞>科学,我们的观点怎么可能一样

也许我们可以试试求同存异啊,看看这么多的论述中,有哪几点我们的观点还算是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31 19:10:38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并不存在双系统
你事先已经把神秘学同科学给划分开来
自然就会觉得我们的立足点有根本性差异
但是正如我所言
科学从来就没有把神秘学排斥在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6 20:36:39 | 只看该作者
  老實說,個人亦讚成Narcissus所說的根本性錯誤。

  先撇開整篇文章在七元素這點的立論完全錯誤而失去前提性這點不談,雖然我們常把東方的五行跟八卦放在一起談,但實際上五行跟八卦也是兩種不同的系統,而樓主"應用"這些文字上的推敲來作論述,其實最終仍然只是一紙談兵而已,既沒有明確的論述邏輯,亦沒有相佐的資料證據。

  說到四元素的部份,這並不是亞里斯多德所提出來的東西,他只是集其大成而已,四元素的觀念在希臘哲學時代前後經由許多哲人先後評論,而最後是由亞氏將先人的許多觀念整合起來,所以我們才知道亞氏跟四元素論有關,然而最早提出四元素論的其實是畢達哥拉斯,不過他也只是把之前仍然是單元素論的四種不同派別觀念給整合起來,而且畢氏強調的是地火風水四大元素的運行受到數字哲學的支配,因為數字才是隱含著宇宙一切法則的真理。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是"四"元素,除了早期主流的元素論點只有四支外,在數字學上四代表的是物質的組成(一為點,二為線,三為面,四才產生實體),然而進入鍊金術時代後,無論是阿拉伯鍊金時期還是拉丁鍊金時期,其實四特性的重要性遠高過四元素,四元素在神秘學理論上主要還是象徵意義的成份比較重。

  個人是建議樓主不妨有系統性的研究相關的資料,否則很容易在論述上產生一些可惜的錯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4:09:14 | 只看该作者
那我小小地问一句,现在时间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维度了,是不是说该出现第五种元素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17 01:53: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历来对五这个数字有好感。《五行大义》中说“明万物虽多,数不过五”。手指头脚趾头都是五,东西南北中也是五,五官五脏,全是五。我认为中国人讲五方的时候自我观念是极浓烈的,以我为中心,定东南西北,东南西北皆交汇于我,这其实跟五行的属性很相类。中央为土,四方木火金水,土收藏其它四行为墓库。而从这个角度上讲,五行其实彼此并不平等。
    中国人尚黄,尚土。炎黄子孙,皇帝代炎帝,是以土德代火德,汉朝唐朝两个最强盛的朝代也都是土德。帝王登基是黄袍加身。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土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性。
    十天干,五行分阴阳各占其二,表面上是平等的,但是六神一分,偏偏戊勾陈己腾蛇占了两个。
    十二地支,木火金水各得其二,土独以库藏为名占据辰戌丑未四个,虽然这四个地支根气不纯,但怎么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有别于其它四行。
    从命理角度讲,五行之所以是五个也的确很有道理,始终跟易经文化分不开,它表示的本质仍然是阴阳。以我为中心,他人于我的关系有好有坏,也即有生有克(当然生克并不是好坏的意思,但它的确是一对阴阳),而生的关系又有我主动他主动,克的关系也有我主动他主动,于是就形成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就对应除我之外的四个人,加我一起,一共五行。
    五比四多一个,多的那一个就是我自己。呵呵,胡乱附会而已。木火金水和风水地火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系统不同,不宜通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1-5-19 01:56:0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无私提供和分享,楼主功德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0-12-10 13:12:21 | 只看该作者
Narcissus 发表于 2010-1-29 17:55
不一样的
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神秘学
很容易陷入机械的决定论

哇 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一个十年后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