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N的哲学思想真是叫我肃穆,首先敬佩一下。我想根据我的一些体会也探讨一下。
我本人学习东方哲学经典,不过可悲的是论语到现在还没看全呢,我就用我对《道德经》的一些浅显理解作为探讨的标题吧。
关于“名”的“用”,咱们国家古之先贤以早有探索。我曾经做过一次网络语音论坛,就是讨论道德经,其中涉及到的论题就有一个,是讨论“道”与“名”。我曾经有一个这样的言论:如果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我们也就不能给他们做一命名。如果没有萝卜这个事物,我们也就不能将其命名为萝卜,反之,如果我们先命名为:萝卜,而没见到过萝卜甚至未曾有过萝卜这个东西,那么这个名有何意义或者说是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甚至可以把西瓜叫做萝卜。也就是说:名源于事物,而事物为名之用。
而用《道德经》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这里道德经中,我的理解突出是常名,根据叶秀山先生的描述:道、朴、自然,皆为生长的根、本、源。包括我们人在内,都是由此而“自然”生发出来的。
道德经全篇,关心的是“常道”与“常名”之说,我们理解,道为根本大法,而名为器物的总称。这个我想大家不难理解,有了事物才有了名字。也可以说: 道即法 名即器。有"道"则可以曰“名”,有“名”则可以显“道”。
而“常”字怎么理解呢?我想应该这么理解。
常,说文曰,恒常也。而恒常的、不变的道与名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说明白,就是已经可以说出来的“道”“名”,不是“常道”“常名”。这个根据字面的解释,虽然比较晦涩难以理解,但是反应了一个问题,就是N所提到的:正因为真名是先于事物的存在而存在,也因此真名是绝对无法以语言的形式表达,所有的尝试都只是让出口的语言更接近于真名,而不是真名本身。
太多了,涉及的哲学思想越多可能越难理解,总结一下。可以说,名未知根本,不可曰名,而物(即是我上面说的“道”)不知其源,则不能明物。万物之源或说万法之源,起于“无”这个类似本初的概念。
名只为表,而深邃之义理则不仅单一之名可一言以蔽之。虽然名可以描述一个事物的一种形态,但是不能概括其深邃博大的道理。所以,名之用,非文字、语言可尽其极。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结束吧……欢迎讨论……
曾经有佛教故事,一个居士要请一尊佛像,找到老师傅,老师傅说:不必请,心中有佛即是佛,佛及你,你及佛。心中只要坚定的认同了这一真知,即可明理。意义在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