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科院心理所<敏感詞>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的李纾研究员对这个解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在误机的案例中,两个乘客都“作为”了,但是“作为”的结果离预期值的接近程度不一样,那么,这个因素是不是会影响他俩的后悔程度呢?他将该因素称为“接近性”。李纾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任教,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研究。今年4月,他和合作者梁竹苑博士后在《应用<敏感詞>心理学杂志》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发表了一篇论文:《作为/不作为和后悔:接近性的调节效应》,这篇论文用了5个实验来反复验证这一假说。他们发现,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并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只与“作为”或“不作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