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响集
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
小 引
夫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牵引成种种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随
缘演变,非始料所及。戊午岁(一九七八)起开始酝酿注解《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
觉经》,乃谢绝酬应,于故交今雨之间唯通鱼雁。数年之间论佛之书札颇多,不意江南有热
心居士,抄出所得书信,蔚然成册。认为有益,坚主刊印。复蒙上海悲誓宏深为法忘身之郑
老居士赞助。愚虽再三婉谢,亦未获允。于是乃仰体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捡得讨论佛
法函件六十余通,于中遴选,校定删节,乃成斯集,敬作供养,并请教正。
集名谷响,盖取自永明大师之《宗镜录》。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
泉声。欲达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数年来诸方贤达不耻下问,乃引起幻士之酬对。下愚之
掬诚献曝,正如谷响之应和。空谷回响,随声而应,故名《谷响集》。
《宗镜录》之宗旨为"泥牛水上行"。此语直似金刚王宝剑,斩断一切情计。至于本集宗
旨,愚则效颦仍用此五字,而变其次序为"水牛泥上行"。水牛者,天地间一蠢物耳!呆头呆
脑,千丑百拙。若问其行处,亦只是水塘里打滚,粪土中操作。毫无文彩,更不奇特。夫牛
之耕田,唯知牵犁曳耙。愚之答问,唯知随机而应,率真而言,"宁可身受地狱苦,不把佛
法作人情"。于是拖泥带水,而作落草之谈。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总是落
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为喻,水牛焉比拖拉机,上机利智自当机械化、电力
化、自动化,而永弃水牛。但在山区无法使用拖拉机之处,水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
云:"若要会,也须从这里过。"故本集或可为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问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禅、有净、有密,有专修、有
兼修,种种不一。故所答亦随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若无般
若,则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终难作饭。若不以净土为归,则于现世,决定难出轮
回,再出头来,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呕心沥血以此为劝也。
念祖乃具缚凡夫,谬误难免。禅宗有"陈解问"之说,指陈明本人见地,参以请大德指教
或印证。当前拙见已备显集中,谨以此集作个问端,敬向诸方请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话也,
实为陈解之问而已。敬请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赐棒正,不胜企祷之至!
答信摘抄
(一)答小友
为了更好地继承既往与迎接未来,都必须了解佛法。
接到来信,我很高兴。您纯正朴实,心地光明,沉默寡言,不与人争,所以不同于凡
俗。有许多人善言说,广交游,办法多,门路广,实际只是小聪明,佛法称之为"世智辩聪
"。这种人学佛至为困难,称为"八难"之一,与盲、聋、哑、精神病患者,处于同一的行
列。
信佛与否,尚为第二步的事,但对于佛教的理解则刻不容缓。日人有一部《禅学讲
义》,其中说只要是一个人就必须理解禅。我觉得这个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个中国的知
识分子能理解禅,那就很不错了。实际上,在一百年前,中国的旧社会基本上就有这种情
况。过去的文人如果对于禅宗一无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像个市侩。因为自从
汉代佛教流入中国后,便在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音乐、政治、经济各领域都起了升华
作用,各个方面都因为摄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会在中国古代学术
各个方面,出现空白区,而得不到全面的了解,当然也就谈不到如何来继承。
这些空白区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量",更严重的,它影响所理解的"质"。不理解佛教
便很难理解中国学术中,离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虑所不能及的妙谛。我们便将辜负
固有文化的宝贵遗产。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则将落后于时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
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
许多大科学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给实验结果找到解释,给研究工作找出方向。这是一个新
的形势,整个科学正在酝酿一场大革命。
当前确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生逢其时,便应肩荷起这个伟大的任务,发起"自利利
他、自觉觉他"的大志。我们要为一切有情感、有灵性的生物,谋求最广大、最长久、最真
实、最彻底的利益,这就是"利他"。最真实最彻底的利益,那便是觉悟。所以要"觉他",要
把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从醉梦中唤醒。点破他们的愚痴迷乱,恢复他们本有的觉性。让他们
得到真实的利益。既要觉人,先须自觉。既能自觉,即是自利。故此八个字的次第为:为利
他,乃觉他;欲觉他,先自觉;因自觉,即自利。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有
意义。目前芸芸众生中,多少人终身忙乱,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饭吃等待死亡!
(二)答小女
劝真实发心,善处逆境
(一)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愿意醉生梦死,一直糊涂到进火葬场,那就首先必须明白这
一件事:为什么要活着?活着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人身难得,哪方面难得?天比人聪明,有福有寿;天比人好,为什么不说天身难得?因
为在解决根本问题来说,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乐放逸,不像人能精进;人身难得而易失,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这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是人身,但这个机会如电光石火,稍
纵即逝。三途一报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个问题很明显,活着就是为解决生死,也就
是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着便必然有这些事。表面看来,这些事与出生死有矛
盾。怎么办?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与社会联系。所以要抓
纲,一纲举万目张,一领提全衣顺。所以在头脑中要有出生死这条纲。万变不离其宗,万目
皆随于纲,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为了什么?如果其目的、动机落在
佛法上,那么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场中,忙得脚跟不
点地,可是,内心深处,是个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骗佛,表面是佛
教徒,实质上何异于魔子魔孙!同样,整天拜佛烧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灾延寿、富贵荣华,
妻儿子女,人间福报,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痴,知道佛法还是这样,故曰倍
人。既是在家人,当然有无穷无尽的世间事,只要从出世法出发,并落实到出世法上,世法
又何尝有妨碍呢?但是当有不同的机会时,选择什么,这是检验自己最好的仪器,是自己有
没有真实发心的真实表现。老是为了世间而牺牲出世间,那还谈得到什么发心呢?
(三)有的时候是不容你自己选择的。例如我的上干校和你的下农村,是不由分说。这
类的事,大的小的,酸、咸、苦、辣、甜样样俱全,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怎么
办?既然无容选择,当然也就无法逃避。那就要逆来顺受,化火宅为清凉,转毒药成甘露,
善于利用,善于转变。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
于我们的根本大事,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
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
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
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
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
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对于你来说,现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还是坏事?应该说有好有坏。工作单位要垮
台,经济上没有收入,从世法看,这都是坏事。但必须重视这当中有一件大好事:现在可以
有全部的时间和最好的因缘,来学佛和修行。这不但是在家人所难有的,出家人同样也难于
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样使好的方面落实,是现在的首要问题。关键是这三段话要理解
清楚:第一是发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选择;第三,在无选择之中,则从两方面下手。
避免其坏的方面,落实其好的方面,当然无往而不利。
这一段话虽不圆满,但万分重要,应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绝不辜负这一生。好好努
力!
(三)答A居士
一、劝继续忏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来信收到,此信实是您能否往生的关键,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从信中可以
看出:(一)您的发心很真诚,用功也很勤。(二)对于自己要求很严格,并敢于直率的说
出自己的缺点。(三)为忏悔自己过失,曾哭过数十次。这些都是很可贵的优点。但目前成
为障碍者,则由于(一)嗔毒较深,(二)更重要的则是,对于教理的了解,还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轻敌之病,常以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烦恼,一切太平,这实是不符合实际
的主观愿望。应知贪嗔痴三毒,多劫以来,染入我们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时掺入一些
油是极其容易的;但掺入之后,想再从面中取出这些油,那就难如上青天了,所以经典中说
世尊的常随弟子中,许多已证阿罗汉,但三毒所残留的习气,仍保留不断,只有如来才能断
残习。盖"久反之地,非一战所能成功",故首先劝您,不可丧失信心。犯错误,怎么办?那
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么办?那就再忏悔。一切罪从忏悔灭,故普贤大士十大愿王中
云:"我此忏悔,无有穷尽。"普贤菩萨尚且尽未来际,忏悔不休,我们凡夫焉能因为忏悔数
百次,哭过几十次,但脾气不改,愧见如来,便半途而废呢?
您说发一次脾气,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烧光,这是根据于"一点嗔心火,能烧
功德林"而来的。但我们想要正确理解经论中的一句话,那就需要联系其它经论中文句,融
会贯通来理会。例如,经论中说我们看经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刚,决定不消"。这就是说
念佛和诵经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刚钻(钻石),这是决不会消失的。于是这句金言,便
同您的体会,烧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么,这相矛盾的两句话应如何融会来正确了
解呢?现在我做个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冻结了他在银行中存款,这笔钱他当时完全不能动
用,就和没有这笔钱一模一样,这就是"火烧功德林"之原意。但是这笔钱并没有被没收,没
收了,那才真是烧光了。现在只是冻结,仍承认这笔钱是他的,这就是"决定不消"之义。我
这个譬喻,可引证佛经。佛在世时有一人因八万劫前遇虎,失声念了一句南无佛,八万劫后
得遇释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为僧,而证阿罗汉。试想,此人在八万劫中应该生过
多少气,发过多少嗔心火,但这句南无佛的功德"决定不消",终于凭其功德而证阿罗汉。同
时根据这段经中开示,证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报推迟了八万劫。
修禅定的人,一发脾气,于是禅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发的神通,也不出现了,必须
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复。至于修净的人,临终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决定不能往生。以前修
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极乐的愿望,此时都失效了。这即烧尽功德林之意。所以我们必须忍辱
护嗔心,如能忍辱则嗔心渐渐的自然不起了。
您来信问我有什么办法?现在"办法"已跃然于纸上矣!办法是:(1)恒修忏悔。(2)
修行忍辱,善护己念。在这两方面的无上武器,便是一句佛号。
(一)忏悔,有理忏与事忏。理忏者,如"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空"。是谓心
空则罪消也。是以"若欲忏罪者,端坐念实相",若能心契实相则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
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忏者(又名作法仟),乃修忏法(例如大悲仟)以忏除罪业。目前有
先师所编之《宝王三昧忏》,又名《长寿忏》,正在印制。印好后,会寄送您一本,您可照
忏轨礼拜忏罪。但更重要者,《观经》说"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劝您一心持
名,是即无上殊胜之忏悔。
(二)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
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支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
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
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
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
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
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
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
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
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
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
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
法。古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奉劝您进一步把功课集中在持佛名号。随时随地,心中常提这句佛号。您念佛看经的功
德,与忏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决定不消,盼您继续努力。根据您的信愿行,都已有基础,
但能坚持下去,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宗称为他力门,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们深信切
愿持佛名号,那么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自然实践其本愿,前来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
佑,令心不乱"(见唐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我们凡夫往生,
都是带业往生,您这些嗔恨之业,便都托弥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碍了。
二、劝看破世缘,一心念佛
读来信,对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离婚,儿子不很听话,自己又有病,许多折磨
集中一身,确甚苦恼。但您在烦恼堆里,仍然信心不退,并坚持念佛,很是难得,实应赞
叹!
您的苦恼,证实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难。它是"进一退九",进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
想用功,这是进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发火吵架,这便是退了九步。同时也说明如果有一种
因缘使您进步,例如您看了《净土资粮》很想发心,可是偏有种种烦恼来使您退步,这又是
退九。这就叫娑婆世界。这是修行人个个都共同的,只是表现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
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誓于今生出离生死,往生极乐。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
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
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
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
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师夏老有诗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坚。"这两
句对于您很合适。在病痛中,在烦恼中,能念这一句佛号,功德更大。因为在"难能",所以
"可贵"。烦恼乃多生习气,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几次,便能永断。只有不断地忏悔,不
断地改正。发了脾气,马上知道不对,便到佛前忏悔,这就是进步。脾气发得小了一点,短
了一点,都是很大的进步。烦恼很多,一样往生,故云"带业往生"或云"带惑往生"。这便是
阿弥陀佛极大的慈悲,也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您能闻能信,能修此法,实是最大的幸
福。《无量寿经》说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间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万不要被这些假像
耽误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
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
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
《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
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问临终时是否有魔怪变成佛形来诱骗?蕅益大师说,临终时不是魔扰时。也即是说,
临终时没有魔扰,见佛即是见佛。总之您只要在临终时把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
着念,这便一定往生。
[/hide][hide](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
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
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为解决问题,宜先从问题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现实",二曰"但
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当前一生中的情况,于是不能放眼宇宙。应知过去的时间是
无量的,未来的时间也是无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实现全部无穷尽的因果关系,这当然
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痴才希望在电影挎贝中的半寸胶片,明了电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
一小块胶片,不问过去与将来,故名之曰"唯看现实"。所谓"功利主义",您认为做好事必须
现世得福,这就是求利,何况您还是急功近利。您主张一切善恶之事,都应现世报应。殊不
知,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箭射虚空,福尽还堕,福力甚
微。以此微弱之福业,所感善报往往须远待多生之后,焉能尽望皆于当时而现报?恶业亦
然。故须知三世因果,过去生中所作之因,当前所受者是;将来生中所得之果,现在生中所
作者是。多劫以来,无量生中,种种业因,种种果报复杂错综,实不可能皆于现世显报。但
应深信业因果报三世相续,丝毫不爽。
(二)伸手与助手
这又是说了多年的问题。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总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终是
个伸手派。观音大士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有求必应,是以欲钩牵也;而其真实
目的,是希望行者发心,从求佛变为学佛,从伸手变为助手。如报载高田二君入水救生,舍
己利人,这才是学菩萨之所行,成为菩萨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种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愿是救人,有愿必满,他们救起了人。并且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出
色,牺牲了自己。救了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他们成功了,同时也成仁了。如同写诗人写
了一篇登峰造极的诗,诗人牺牲了眠食健康,写出了极优美的诗,难道是得不偿失吗?士各
有志,诗人以诗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饭睡觉为生命。伯夷叔齐求仁得仁饿死首阳,难道说
既应保全气节又要吃饱肚子才正确吗?世尊因地投身饲虎,诸天人也只收拾遗骨造塔供养礼
拜。天人既能于菩萨身后,做这些工作,那为什么不于半空中托住菩萨,或于菩萨落地后,
赶走饿虎呢?这一点请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样做,那就是干扰这位舍身菩萨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没有牺牲享受的诗人,没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没有投身饲虎的菩萨,也
就不会有今天舍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样的人世将堕落为一个大动物园。
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明白写出"不求人天福报"。修行
的真实目的,是求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学佛所为何事?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种
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觉也。
(四)谨防业力发动
由上可见,每人无始以来功功过过,层出不穷,无量无边,是为别业。但个人所造之
过,绝不孤立,决与其它之人有关,于是互相牵连,功果复杂,又复无量无边,是为共业。
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过去因,现在
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此上经文道出一切因果关系。今君意见与此相违,实
即与佛相违。多少年来,坚持不改,此实应速行忏悔者也。现生所受,乃多生以来之别业与
共业所决定,若无回天动地之功过,焉能轻改定业?更有进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
明天之事,但您现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页,恰是受恶报的一页,于是便有飞来之
祸。您之伤腿,即类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业力发动",故须日日防盗,
夜夜防贼。谁能知下一页是什么?(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惨被火车撞
死。)
(五)念佛求生,超脱生死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
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磋砣,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
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
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
道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摄一切功德。只要老
实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乱,只是自扰。夏师诗云:"散乱固
成病,分别引魔军。"散乱当然不好,故名之为病。若起心分别欲遣除之,则此分别之心,
即是魔心,故曰"引魔军。"引得八万四千魔军乱舞,何苦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
两。"
静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强要坐。勉强则身不宁,身不宁心即不安矣!要
之,行住坐卧,均是威仪,只贵"念念相续",不管你是坐是卧。
函云:"欲修禅定,终不能定。"此正合规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终不能定。又云:"但
口里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实难入定。"仁者之见,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
是之定,最多只是个"无所住",何尝有些许般若气息?无住生心,才是金刚般若。五十年
前,弟第一次读佛典,看《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当时便领会得,以凡夫心,欲臻
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
心。"倘欲抽减念佛时间以习定,则更是大错,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难行道,乃龙树菩萨
之开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趋坎坷之途,何其颠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灵峰《要解》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
在念佛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
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看来品位也不会
低。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
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
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
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
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
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
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
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当前
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
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
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
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
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继。
(六)答D居士
一、论密净兼修
拜读大札,欣悉您已持诵莲师咒二十余年。今又发勇猛心,奉持斋戒,摒弃烟酒,志心
精进,欲出生死。不胜赞叹之至!您所提出,密净两门如何进修问题,既承下问,敢不掬诚
奉告:
君现难明者盖以令师,XY二老一密一净,各主专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见,两者咸为
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现君已选定密法为
主,并欲即生了脱生死,则不可不兼修净土也。先师夏莲老曾开示曰:"净宗乃是密教显
说。"故知密净本来不二。且诺那祖师开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须兼修西方
净土。"可见您修莲师为本尊,亦必须兼修净土也。惜诺祖宝贵之开示,多为后人所忽,甚
可叹也。
X老主"一门深入"甚是。脚踏两只船,一山望见一山高者,则世间小事亦不能成就,况
了脱生死之大事因缘乎!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
件,"一向专念"正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
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
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
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
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
正确也。仁者之机,正宜行解并重,密净兼修。近代大德圆瑛法师曾对我曰:"密净兼修
好,万修万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缘,亦正宜于此"万修万人去"之无上妙法。您说"已习
惯于持咒,不必另换他法,但随时随地一句莲师心咒,自念自听,一心做愚夫愚妇。"果能
如是,则决不是愚夫愚妇也。君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只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自
得心开,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萨之殊胜行径也,但此话说来容易,做到甚难。只念一句咒,
这点做到很容易。但"随时随地,自念自听"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半
个。为逐渐落实您自己之言语,同时为满足您出离生死之胜愿,我建议如下:
(一)您已发心持戒,持斋很好,盼坚持。
(二)应发菩提心,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
等。)
(三)继续持诵莲师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记数,多多益善,退休后每日至少不应少于一
万,(我现注经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万。)每日记数念之外,并应随时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每日课程圆满,均须虔诚祈愿。
(五)持诵《无量寿经》(我已寄上),并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至少十念,多则更好。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今又
密净兼修,故万修万去。
(七)每月初十日读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经,您可抄
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见认为,根据您之学法因缘与当前环境,以上实为契机应缘之最佳方案。拙见如是,
谨供参考。
二、论求生极乐净土
"必兼修净土"者,实为诺祖所传之心要,故莲花精舍之共愿为"同生极乐"。可见莲舍成
员,人人均必以此为愿,如有异说,决非我先师之徒也。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
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
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
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
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为誓愿。至于方法,则应以一切功德回向极
乐,或兼修十念法、颇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莲师心咒为资粮,一心求生莲师国土。"当然甚好。但请谛思:诺祖为何
云修任何本尊(当然包括以莲师为本尊)必兼修西方净土?王师为何以"同生极乐"为共愿,
而不云"同生贝嘛洛渣"?诺祖王师均莲师应化,所见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总是落二落
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