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5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督教各支派简介(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23:4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冉森派
冉森派简介
冉森派(Jansenism)又译詹森派,是17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出现并流行于欧洲的基督教教派。因系荷兰神学家C.O.冉森创始而得名。
冉森派所信奉的教义和加尔文派基本一致,它的信徒中有许多学者和作家,他们受法国哲学家R.笛卡儿思想的影响较大。冉森派不仅从事宗教改革,还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教育活动。第一所冉森派学校1637年创办于巴黎附近的波尔特•罗亚尔寺院中。此后,同类学校在巴黎及法国各地相继设立。

冉森派教义
冉森派也信奉所谓人生而有罪的“原罪”说,认为必须对儿童严格管理, 防止“原罪”的发展。 但他们反对耶稣会学校对儿童横加压制和滥用惩罚,要求以同情的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张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亲切的谈话进行教育。因此, 他们主张每个教师只教 5、6 个学生, 以免照顾不周, 学校规模不大,称为“小学校”。在学习内容上,反对单纯注重拉丁语,主张以学习本族语言和近代语为主;此外,还学习数学、地理和历史。教学都用法语进行。教学方法上,反对死记硬背,注重发展智力,训练判断力;采用实物教学,以发展儿童的感官;重视练习;贯彻连贯性、自觉性原则。这些,都明显反映出笛卡儿以及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的某些思想的影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冉森派学校中的神学气氛很浓,禁止学习人文主义作品,要求学生仅读宗教读物,以期养成虔信的品德。而且要求教师昼夜监视学生活动, 限制学生自由。由于耶稣会的迫害,冉森派学校没有得到大量发展,通常仅有20多所,最多时也仅有50所。冉森派学校只开办了20多年,至1660年即被耶稣会封闭。此后,冉森派教徒仍继续从事编写教科书和函授教育的活动,对法国及其他各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加尔文派
  荷兰的新加尔文派.在荷兰的抗议宗中间,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新现象是新加尔文派.该派希望回到旧的统制的社会中去,特别是回到封建割据的社会里.与现代国家制度相对,他们相信国家应当只是独立的,小型的社会组织——家庭,村庄,教会,行会,大学,省区等组织的协会,在这个协会中,人们以个人间的关系联结到一起.他们认为,在"自由的"社会中,各种国家的和经济生活中的关系变成了非人的,物化的关系,鼓励无情的竞争和阶级斗争.在这种意义上,国家社会主义是自由主义的逻辑结果,专制统治是一切的结局.1870年,亚伯拉罕 库珀牧师迁到阿姆斯特丹,成为新加尔文派的领袖.他同社会主义者一样,赞成有必要实行劳工立法和社会保险,是,他所希望的不是国有化,而是盼望复兴行会.到1903年,他所倡导的社会立法的大部分方案均已实现.他还使基督教民主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组织.除社会问题之外,库珀也关注宗教在教育中的地位.


阿里乌派
简介
  阿里乌教派(Arianism,或称亚流主义学派、阿里乌主义、亚流主义),是基督教历史中一个被视为异端的派别。由曾任亚历山大主教的阿利乌(或译亚流)(公元250年—336年)领导的基督教派别。此派别根据《圣经》所载,认为耶稣次于天父和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富。在不同的大公会议中都斥之为异端。
        基督教信仰普遍接受上帝是“三位一体”的教义,也就是圣父、圣子、圣灵为同尊同荣的上帝。远在第四世纪初期时,在基督教历史中产生对上帝的不同解释和看法。
        当时两大互相敌对的神学派系分别是:“亚历山大城”派系和“安提阿城”派系。
        属于安提阿派系的亚流,曾担任过亚历山大城教会的长老,起先跟随在安提阿著名学者路迦诺门下学习。亚流派的人看重基督的人性,但却完全否认基督的神性。亚流认为圣子是受造物中的第一位,基督不是上帝也不是人,是上帝跟人中间的媒介。而亚历山大派则认为圣父、圣子及圣灵都是同一位神,在不同时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三种位格。
        阿里乌教派于318年或320年公开发表主张,强调基督既不是真神,也不是真人,是天父与人之间的半神(Semi-god),为被造者中的首先及最高者。阿里乌坚持基督在各方面都与天父的本体和特性不同,基督也与人不同,基督没有人的灵魂、耶稣次于天父,是受造物、圣灵更次于圣子和反对教会占有大量财产。

阿里乌派主张
  阿里乌教派的主张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例如,在《圣经•旧约》的箴言8:22记载:“在耶和华造化的起头、在太初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在《圣经•新约》的约翰福音14:28中,耶稣说:“因为父是比我大的。”。这些经文都是此派别理论的后盾。由于此理论与著名教父俄利根所提出的“永远生出”的概念有矛盾。而同时代的教父亚他那修的论调为“若以基督为受造者,就是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神联合。”“基督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和“基督与父同质的。”因此,两派在神学的争论成为无止无休论战。
        这样的争辩,前后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去讨论。亚流之后也跟随过在260年至271年当过安提阿主教的萨摩撒他人保罗的门生。萨摩撒他人保罗可以称的上是影响亚流思想很深的人,亚流是很关心“上帝合一”的,他认为只有圣父不是受造的,而圣子及道都是受造的。此外,因为亚流受到希腊化思想的影响,他认为上帝本身不能去创造物质的世界、神与人之间的距离实在是遥远到人无法与上帝有任何的互动及往来。亚流对圣子的看法是:他认为耶稣不是上帝也不是人,他认为耶稣拥有的只是一个人的“肉体”,但却没有人的“灵魂”在当中。而“道”,就是进入耶稣的里面来代替所欠缺的人的灵魂。
        整体看来,亚流他坚持否认耶稣的神性,他相信的是神的儿子是神所创造的,不可能是自有的,因此,圣子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受造者而不是神。而耶稣,是因为他有一些好的行为,所以圣父才赋予他神性。基本上,亚流认为基督与圣父并不是属于“同质”,且圣灵是属于更小一点的,因为他是由于道而生的。

阿里乌派历史
  阿里乌教派的主张,导致当时的基督教会陷入剧烈争辩达百年之久,其主张与当时教会内另一派别相对。当时反对阿里乌教派主张的有著名教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
        亚他那修主张基督是与父同本体、同永恒、同等,圣子是永在,完全不是被造。著名教父俄利根提出圣子“与父同永”,以“永远生出”来解说父与子的关系。由于两派的神学上的严重分歧,此神学争论便发展至无休止的论战。
        此神学争论被提到公元325年的基督教大公会议(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中讨论,结果此派别被斥为异端。其后更被驱逐和逼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结束后,因会大公议中采用了关键性字词“圣子与圣父同质”,耶稣与天父的争论仍持续。
        公元328年,亚他那修接任亚历山大主教。亚他那修主张“若以基督为受造者,就是否认相信他而得救并与神联合 ”、“基督是从圣父的本质中而生出来的”和“基督与父同质的”。另一方面,君士坦丁大帝结束了阿里乌的流放,并恢复其职。其后,亚他那修更被流放高卢。君士坦丁大帝在优西比乌的影响下,将《尼西亚信经》的捍卫者马尔塞鲁以散布异端的罪名撤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神学态度上的变更和其后的罗马皇帝支持,阿里乌教派的势力得以保存。
        直到公元380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的召开,圣灵被接纳为三位一体的神格,而阿里乌教派再次被斥为异端。到此时,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基本上巳确立。阿里乌教派从此大势巳去,只在日耳曼人中存在。最后在历史上淡出。


耶和华见证会
        耶和华见证会,是1872年由查理 罗素在宾夕法尼亚的匹斯堡发起的宗教运动。
        耶和华见证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教科学会、摩门教,是19世纪早期美国教会大复兴之后在新英格兰诸州产生的新兴宗教。耶和华见证人否认耶稣基督是上帝,否认三位一体,否认耶稣基督曾经死在十字架上,而是宣称耶稣基督死在行刑柱上;他们宣称其他基督教徒都背离了上帝的教导,只有他们才是仅有的耶和华见证人。耶和华见证人要求严守圣经,不庆祝圣诞节和复活节,反对吃血,也反对输血。他们在政治上严守中立,不参战,不接受军训,为此多次受迫害。


东正教
简介
  东正教 (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urch) 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是基督教其中的一个派别,主要是指依循由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所流传下来的基督教传统的教会,它是与天主教、基督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如果以“东部正统派”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东部”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教会和罗马正教会。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国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东部正统派”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的教会)。

起源
 “正教”的希腊语(Orthodxia)意思是正统。 如果以“东部正统派”的主要的和狭义的定义来分,“东部”教会里人数最多的教会是俄罗斯正教会和罗马正教会。而欧洲正教会(不分东西边)最古老的则是希腊正教会。若是以英语系国家的西方人惯用的用法来分,"东部正统派"有较广的定义,也包含了“东方正统教会”(“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东正教一样,但两者是不同的教会)。 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发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会从这里分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教会。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开创的最原始的教会,并且都不让对方拥有这头衔。东部教会在自己的名称里头加上了“正”(正统)所表示的是他们认为东正教会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的教会传统。有些人认为罗马天主教会代表的是“西部传统”,然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罗马教会已经背离传统。 所有的东正教派教会都可以回溯他们的脉系直至五个早期的基督教会中心:罗马教会、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和君士坦丁堡教会。虽然所有的东正教教会都承认君士坦丁堡牧首为最高领袖(正式头衔为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大主教和普世牧首 ),但是教会之间并不是完全一体,而是在彼此承认的状态下相互独立。
        因强调自身是《尼西亚信经》中所言“唯一的、从使徒传下来的”教会,故称正教;又因由基督教初期流行于东罗马帝国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成,故称东正教;而由于教会的精神中心在希腊,而且希腊语是仪式中的主要语言(另外的主要语言有俄语、斯拉夫语等),故又称希腊正教。根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信徒1.7亿人。

历史发展
  325年尼西亚公会议以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派教会间,因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差异,矛盾逐渐尖锐。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在谁居教会首席地位的问题上,争斗愈烈。以后历经6~8世纪的“和子句纠纷”和9世纪的佛提乌分裂,以及11世纪东西教会对意大利南部教会控制权的争夺,1054年终于酿成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派教会自9世纪起,已逐渐向保加利亚、基辅罗斯等国发展。1054年后,拜占庭国势日益衰落,罗马教会继续谋求居整个基督教世界首席的地位。1096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组织十字军东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1206年,东正教普世牧首区被迫迁往尼西亚。1261年,拜占庭皇帝弥迦勒八世帕利俄罗戈斯收复首都,牧首区迁回君士坦丁堡。
        12世纪后,拜占庭帝国外忧内患频仍。东派教会原有的四大主教区已有两个(安提阿和亚历山大)为穆斯林占领,另一主教区耶路撒冷则为十字军建立的拉丁王国所占。15世纪30年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拜占庭发动进攻,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教皇尤金四世乘机于1438年召开佛罗伦萨公会议,旨在使东方教会屈服,确立教皇在基督教内的首脑地位。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约瑟二世率领东正教会代表 700人参加。会议就炼狱、和子句等教义问题展开争论。由于东正教会让步,次年7月会议签署通过东西教会合一决议,确认教皇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权地位。史称佛罗伦萨合一。后因东派教会内反对派的抵制,迫使参加会议的东派代表声明签字无效,合一终于没有成功。
        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苏丹出于政治考虑,对东正教会采取宽容政策,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被征服的东正教徒总管,其监管范围包括东正教会四大牧首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虽自称具有普世性,实际上处于被征服地位。16世纪以后,一些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正教会先后成立自主教会。君士坦丁堡正教会在督管区基础上成立。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区。以后,使用俄罗斯正教礼仪的教会,常通称俄罗斯正教。

教义
  东正教像基督教其他两派(天主教、新教)一样在基本教义上并无不同,都宣扬独一无二的上帝、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原罪、救赎、天堂地狱、末日审判、忍耐顺从、爱等。但在一些对教义的具体解释和强调上东正教与其它两派有所不同。东正教强调正统性,格守最初公元325年到公元787年间召开的七次基督教宗教会议 所阐明的教义,严格遵从教规和各种宗教仪式。
        (1)上帝创世说:据《圣经•创世纪》,在宇宙造出之前,没有任何物质存在,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只存在上帝及其“道” (逻各斯)。上帝就是通过“道”,创造一切,包括地球和人。故上帝是全能的,是真善美的最高体现者,是人类的赏赐者。人们必须无条件地敬奉和顺从上帝,否则就要受到上帝惩罚。
        (2)原罪救赎说:基督教宣称,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夏娃和亚当经不起蛇的引诱偷吃伊甸园里的知善恶树上的禁果,因而被驱逐出园。亚当和夏娃的罪世世代代相传,成为整个人类的原罪。全人类既然有了原罪,又无力自救,于是上帝派遣自己的独生子耶稣来到人间,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以宝贵的生命为赎价,代人类赎原罪。人类无法自救,但只要忏悔,基督即可为之赎罪。
        (3)天堂地狱说:天堂是个极乐世界,信仰上帝而得救的灵魂,都能升入天堂。不信仰上帝,不思改悔的罪人,死后灵魂将受惩罚而下地狱。天堂是上帝居住处,宝座前有众天使侍立,基督坐在上帝右边。那里“黄金铺地,宝石盖屋”、“眼看美景,耳听音乐,每一感官都能有相称的福乐”。地狱中到处有不灭之火在燃烧,有凶狠的蛇蝎咬人。至于既不能升天堂,又不至于下地狱者会先到炼狱,暂时受苦,炼净灵魂,罪恶赎完后可再升入天堂。
        (4)三位一体。东正教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他是三位一体的神,包括圣父(有形和无形世界的创造者)、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三个位格;三位一体的每一个格位都是神,但他们不是三个不同的神,而是统一神的本体;所有位格彼此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属性,不可混淆。
        (5)末世论。东正教认为,末世论是讲述世界末日后的情景和人死后的结局,指出现实世界终有一天要完结,上帝将在世界末日这一天审判世上所有的活人和死人,通过最后的审判确定有罪的人和笃信者的命运,无罪的善人将升入天堂,享永福;有罪的恶人将被投入地狱,受永罪;魔鬼也将被丢入火湖,受永刑。东正教还认为,到世界末日,耶稣基督将再次降临人间,审判世界,然后出现一个新天地。
        (6)崇拜圣母马利亚。东正教除了信奉圣父和圣子耶稣基督外,还特别崇拜圣母马利亚。《新约》记载,马利亚是耶稣的生母,感应圣灵怀孕,在马棚里生下耶稣,并曾带耶稣出奔埃及逃避犹太人的希律王的谋害。东正教与天主教都将马利亚奉为圣母,东正教特别把她视为人类的代言人,推崇圣母马利亚在天堂的地位和与圣子的亲密关系——孕育并生养了他。东正教徒经常向刀子祈祷,赞美她,希望求得她的保佑和帮助。
        (7)关于爱的教义。东正教主张:信徒要爱天国中的上帝,要爱尘世中的耶稣基督,要把爱建立在天堂和尘世生活的基础上。东正教教导信徒要有爱心,要彼此相爱,要爱一切,这种爱从根本上说是按照虔诚信徒们的本来面目去爱,而不是想象中的去爱,上帝正是这样爱人们的。

俄罗斯正教会
  东正教15个自主教会之一。11世纪成立,原属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辖,16世纪宣布自主。自主后的教会进行了改革,统一了礼仪,修订了俄译本《圣经》,后又取消牧首制改为主教公会制。彼得一世将其定为俄国国教。1943年牧首制恢复。1961年加入世界基督教协进会。20世纪80年代有牧首监管区 4 个,主教监管区76个。出版刊物有《莫斯科牧首公署杂志》等。

希腊正教会
  东正教15个自主教会之一。在拜占庭奥斯曼帝国期间,该教会隶属于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牧首。1833年脱离君士坦丁堡而自主,现为希腊国家教会。总会设在雅典,发行刊物《教会》。其神职人员均出自高等院校神学系。

  希腊正教会 指希腊本土的正教会。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期间╋希腊正教会属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治理。1833年宣布自主╋1850年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给予承认。现为希腊国教╋信徒约占全国人口90%以上。所属各教区╋名义上仍属君士坦丁堡管辖。在雅典和塞萨洛尼基亚有两所神学院╋总会设雅典。正教在希腊影响广泛。阿托斯山修道院?帕罗斯岛的隆哥法达隐修院和帕特摩斯隐修院在希腊正教会中亦有很高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希腊出现以神学家弟兄会为代表的自发传教运动╋由受过高等教育╋严守宗教规戒的司祭和平信徒组成╋从事传教及教育工作。

  阿托斯,有1500教徒和900多名僧侣。他们全都是男人,除了有母鸡外,没有其他的雌性动物、人.他们终身过着禁欲的生活。并且也禁止女性进入。


新教
简介
 基督新教是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形成的新宗派,或其中不断分化出的派系的统称。也称作抗议宗或抗罗宗或誓反宗。词源来自德文的Protestanten。原指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举行的帝国议会中的少数反对派,该派诸侯对于会议通过支持天主教压制宗教改革运动各派的决议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后即以其泛称宗教改革各新教派。目前全球约有 5亿 9千万教徒,当中包括北美洲 1亿 7千万,非洲 1亿 6千万,欧洲 1亿 2千万,拉丁美洲 7千万,亚洲 6千万,大洋洲 1千万,约占全球基督徒总数的 27%。

起源
  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的威克里夫派以及罗拉德派、波希米亚的胡斯运动和意大利的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瑞士,加尔文的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到了16世纪中叶,主要宗派都以可以与旧教抗衡。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布局,信义宗分布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归正宗为德国、瑞士、荷兰以及苏格兰。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主要宗派在教会的组织与崇拜仪式上已有基本雏形。对于教义的认定上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成为体系。新教的神学家编写了大量的神学著作,但其内容多以繁琐的争辩以及考证为主,失去了改教初期那种富有抗议精神的活力。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运动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圣公宗教会,结果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了一步,产生了脱离圣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会、公谊会等等。随着移民美洲,新教也成为美洲宗派的大宗。

特点
  新教各派有许多与天主教对立的共同特征,在教义上表现为强调“因信称义”,即主张得救既因蒙恩也因着信,凭着信心可以蒙恩称义,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得救必须以教会、神职人员、圣事为中介的主张,因此信徒皆可为祭司 ,不仅可以相互代祷,还可宣传福音。同时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信徒可以借助圣灵的指引直接与上帝相遇,接受对启示的光照,从而否定了天主教坚持的教会释经权,为此新教各派都注重用民族语言诵经,取消了拉丁语圣经的垄断地位。新教反对圣母及圣徒崇拜,一般也不赞同炼狱之说。
        在组织上,新教各派都否定天主教集一切权力于教皇的教阶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采用了多种组织制度:如以安立甘宗为代表的主教制,主教管理各教区,下设会长和会吏;以改革宗为代表的长老制,由平信徒推选长老掌管教务,委派牧师;以浸礼宗、公理宗等为代表的会众制,由教堂的全体信徒掌管教务,聘任牧师。新教还废除了神职人员不许结婚的规定,取消了隐修制度。
        在礼仪圣事上,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摈弃了弥撒仪式,重视讲道诵经,信徒共同唱赞美诗。将天主教的七项圣事精简为两项,即圣餐和洗礼。教堂的陈设布置及宗教服饰方面虽无齐一规定,但也比天主教为简朴。有的教会如安立甘宗教会,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教堂内有圣像圣画,仪式也较复杂;多数教会则推崇简朴,教堂内只有十字架。新教的节日与天主教一致,尤其重视耶稣诞生与复活的庆典。


贵格会
简介
  贵格会(Quaker),又称公谊会或者教友派(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是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该派成立于17世纪的英国,创始人为乔治•福克斯,因一名早期领袖的号诫“听到上帝的话而发抖”而得名「贵格」(Quaker),中文意译为“震颤者”,但也有说法称在初期宗教聚会中常有教徒全身颤抖,因而得名。

主张
  该派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不尊敬任何人也不要求别人尊敬自己,不起誓,反对洗礼和圣餐。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应当被平等对待。主张任何人之间要像兄弟一样,主张和平主义和宗教自由。
        贵格会没有等级结构划分,刻意避免在内部出现居于领导地位的神职人员,例如牧师或其他大人物。
        贵格会教徒的聚会一般会在一片沉默中开始。在集会进行中,只要愿意,任何一位聚会者都可以上前发言。
        该教会坚决反对奴隶制,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废奴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贵格会在历史上提出过一些很进步的思想,其中一部分现在得到广泛接受。

历史及传播情况
  贵格会信徒曾受到英国政府迫害,与清教徒一起移民到美洲,但又受到清教徒的迫害,大批贵格会教徒逃离马萨诸塞州而定居在罗得岛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由于宾夕法尼亚州有大量贵格会教徒聚居,习惯上以Quaker City作为费城(Philadelphia)的别名,因而费城人也被称为Quaker。
        贵格会后传播到美国、肯尼亚和玻利维亚。贵格会也曾经传入中国。美国差会(俄亥俄年议会,Ohio Yearly Meeting)在1887年派遣第一位传教士Esther H. Butler来华,在江苏南京(1890)和六合(1898)工作,1953年迁往台湾继续工作;英国差会(称为公谊会)曾经在四川的重庆、成都、三台等地工作。
贵格会的人数现在大约只有六十万。


公理宗
简介
  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该宗主张各个教堂的会众组成独立的教会,并由其教徒公众管理。由于该宗主要从教会的组织体制来划分,故它的一些教堂可能在别的方面又属其他宗派,如采用公理制的浸理会教堂,亦可在礼仪方面被列为浸礼宗。公理宗起源于16世纪的英格兰。其信仰与英语国家新教福音派相近,但更自由化。该宗尤其强调个人信仰自由,认为国家应对各种不同的信仰采取宽容态度。认为教会的基础是上帝之道,故在礼拜中重讲道。该宗主要分布在英语国家。

历史发展
  公理宗起源于16世纪的英格兰,当时英国已出现一些由会众自行管理的教会组织。1582年勃朗著书宣传独立于国家和国教,有权管理自身事务的"自行集合的教会",这些理论被一些独立的教徒接受而形成一个新宗派,后经巴罗、格林伍德和彭瑞等人的努力,人数有所增加。伊丽莎白一世时该派遭迫害,上述三人都被处死,不少成员逃亡荷兰。英格兰长期国会时期,公理宗信徒回国,被称为独立派,与长老派对立,以后与浸礼派和第五王国派接近,在社会上日益活跃。共和国时期,在彼得斯、欧文和古德温等人领导下有所发展。1620年,第一批分离派流亡者乘"五月花"号帆船抵达美国,公理宗因此传入北美。1648年,美国清教徒发表《剑桥宣言》,接受《威斯敏斯特信纲》的神学立场,而在教政上保持公理制。进入20世纪,公理宗影响下降。英格兰和威尔士公理会于1972年与英格兰长老会合并为联合归正会。美国一些公理会于1913年发表《堪萨斯城宣言》,与加尔文主义决裂,1961年与福音归正会合并为联合基督教会。1949年,一些国家的公理宗教会于美国的波士顿召开会议,成立国际公理宗协会,1970年加入世界归正会联盟(长老宗与公理宗)。该宗对英语国家有较大影响,至今英语语系各国仍有不少独立自主的地域性公理宗协会组织以及不参加任何协会的独立教会。

主张
  公理宗的信仰与英语国家新教的福音派相近,但更自由化。它们坚持《圣经》的权威,但对个人理解上的差异,采取互相尊重的态度。公理宗主张教会虽然可以发表信纲,但不认为信纲有权威性,他们认为凡承认耶稣是我主这一基本信仰者,即可参加教会。该派特别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并认为国家应对各种不同的信仰都采取宽容态度。
        公理宗认为教派的基础是上帝之道,故在礼拜中注重讲道。他们认为耶稣所立圣礼仅洗礼和圣餐两项。公理宗不赞成设立统管各教会的上级领导机构,但允许建立由各教会自由参加的联谊性机构,反对国教观念和教区制。他们认为教会主要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灵性生活的共同体,是由响应基督呼召而与之结成圣约并做其门徒的人组成的;全体信徒在教务会议上对教会事务行使平等权力,聘任牧师由教务会议决定,执事由会众选出;牧师权威不来自其地位而来自证道与圣礼之施行;教会资金均来自捐献。


安立甘宗
简介
  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与路德宗、归正宗合称新教三大主流教派。中国常称圣公会。安立甘乃“英格兰的”之音译。该宗在英格兰为国教,称英国国教会。联合王国其他地方(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及其他国家的圣公会均非国教,组织上亦不从属于英国国教会。

起源
  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1533年,国王享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则又恢复了英格兰教会的独立。其时通过的伊丽莎白法案在崇拜惯例上有所改革,在教义、教规上仍保持天主教会传统(见宗教改革)。17~18世纪时,清教徒和福音派(当时用以指欧洲的路德宗和归正宗)主张进一步改革。19世纪的牛津运动则再次强调公教会原则,这一时期在政教关系上也有所改革。由于从英国传布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陆续建立独立教会,安立甘宗乃逐渐形成。

主张
  安立甘宗没有世界性的统一组织或集权领导机构。宗内各教会间不相从属。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以圣经为教义基础,在持守传统教义的同时主张在具体解释上兼容各家之说,在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宗派之间采取中间立场。保留主教制并承认其有继承使徒的性质,但也让平信徒参与教会管理。赞成教会改革,但主张尊重圣经和教会传统,认为在两者之间应保持平衡。在崇拜中使用《公祷书》,但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故宗内有各种派别,如高教会派、低教会派、广涵教会派、福音派等。安立甘宗自称是使徒所传圣洁公教会的一支,保有圣经及古代教父以来所传承阐释的正统信仰,只承认教皇为世界众主教之一。尊重国家权威,但不从属之。英国圣公会要求教牧人员遵奉《三十九条信纲》,但不要求平信徒信守,该宗其他教会一般并不特别重视此信纲。圣职分为主教、会长(相当于其他宗派的牧师)、会吏三级。基本教政单位为教区,大部分地区由教区组成教省,有一国含数教省或一教省、一教省含数国及一教区含一国或数国等不同情形。职务名称和组织机构各地不一。
        1835年,美国圣公会传入中国,以后英国和加拿大教会亦陆续在华建立教会。1912年联合成立中华圣公会。


基督复临派
简介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她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拥有一千多万名信徒,遵守星期六为安息日,盼望耶稣快来。具体地说,这是个传统的福音派的基督教团体,以耶稣为中心,以圣为信仰的基础,强调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赎罪牺牲,在天上圣所中的服务,不久将回来接他的子民。这个教会的特点是守安息日,认定保持健康是信仰责任的一部份,并在全世界开展布道活动。

历史
  『基督复临安息日』信徒的名称于1860年开始采用。当时的命名者希望藉此表明自己的特殊信仰——遵守每周的第七日为上帝的圣日,并坚信耶稣快要复临,教会的出版机构于1861年组建。全球总会于1863年正式成立。
        教会的正式组织虽然诞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但此前还有数十年的酝酿期,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使徒时代,因为教会先驱们认为自己是新约教会传统的继承者。

  A.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先驱
  早在十九世纪初,世界各地就有解经家论述耶稣快要复临的事。许多人经过认真研究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预言,得出结论说:预言所指的时期行将结束,出于智利的耶稣会教士拉昆萨经过.十年研究圣经以后写了『弥赛亚在威严和荣耀中来临』一书。伦敦的布道士爱华欧文把拉昆萨的著作译成英语,附在第一次阿尔伯里预言研究会的一份报告里。阿尔伯里会议在1826-830年间一年举行一次,由来自各教会和宗派的教牧人员参加,研究基督快要复临的问题,及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预言,和『教会对这些事所应负的责任』。约瑟夫伍尔夫是出席1826年会议的20人中之一,他走遍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宣传基督将于1847年来临,在耶路撒冷建立起千年国度。高生从1837年起在瑞士发表了一系列主日学讲章,论述但以理的预言,指出但以理书和启示录所揭示的世界历史行将结束。
        十九世纪初的北美是充满宗教热情的时代。国外布道的大运动,伴有特别诗歌的帐棚大会,主日学运动,美国圣经公会,都产生于这个时代。当时许多宗教的思想和活动,都是以预言为原动力的。有不少的讲章,小册和书刊宣称当时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乃是千年国度的先兆。但以理书和启示录所预言的时期行将结束,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先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不过,复临运动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在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就曾写道:他坚信审判的日子不会迟于三百年以后。而最早的『复临信徒』就是众使徒。保罗曾以极大的盼望展示耶稣再来(帖前4:16)。上述这些信心的话语,其最终依据,就是耶稣自己的应许『我必再来。』(约14:3)

  B.复临运动
  威廉米勒耳原是纽约州下罕普顿的一个农民,他于1816年悔改以后.潜心研究圣经。经过二年的钻研,他得出了结论说,根据但以理书8:14的预言,大约再过廿五年,我们的世界将要结束。他又化了五年时间反复验证了有关他的信念正面和反面的论据。最后他坚信,基督快要复临了,他有责任宣扬自己的信仰。由于米勒耳是自学成才的,生性又怕羞,所以一时不敢站出来宣布自己研究圣经的发现。
        1831年,威廉米勒耳在上帝面前许愿:若有人邀请他.他就去告诉他们自己在圣经中所发现有关主快来的事。他正在祷告的时候,有一位青年人前来邀请这位研究圣经的农民前去领奋兴会。他对于祈祷这幺快就有响应深感惊讶。在祈祷中他挣扎了一个小时后,就答应去附近的德累斯顿讲道。
        1832年,米勒耳在佛蒙特的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组文章,共计八篇。到了1834年他就完全献身从事传道和写作。1836年,他出了一本书,后来又补充了年代表和预言图表。据他的日记记录,从1834年10月到1839年6月.他直接应邀讲道就达800次。
        随着其它教会的传道士加入米勒耳的工作,信徒的人数增加了。参加这个运动的人被称为『复临信徒』,或『米勒耳信徒』。1840年,约书亚海姆斯创办了『时兆』,这是复临信徒第一部大型的文集。同年在波士顿召开了第一次复临信徒大会。1841年又召开第二次大会。教会中散发书刊,宣扬基督复临的信息。
        自1842年起,复临信徒举行一系列的帐棚大会,发出『半夜的呼声』,宣告基督快要来审判世界,以唤醒罪人,并洁净基督徒。米勒耳后来估计有来自各教会和宗派人约200牧师,500位传道士和50,000名信徒参加了复临运动。他们用图表,书刊和帐棚大会给当时美国东北部各州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主流教会的反对。
        到处有人散播谣言说复临信徒是狂热派。报纸上的些文章也是不顾事实而凭空想象。有人说复临信徒正在准备升天袍。复临信徒因受到大家的嘲讽,以至到了1843年,他们大多离开了原来所属的教会。

  c.大失望
   米勒耳曾教导说,世界将于1843年的某时结束。到了那年夏天,基督还没有来,他曾表示失望,但仍劝勉信徒继续等待主的快来。到了l844年2月.有一批复临派传道士(不包括米勒耳),认识到但以理书8:14中二千三百日的预言要到1844年秋天才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