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因发源于山东崂山,又称崂山派。由龙门第四代孙玄清所创。据《玄门必读》等载,孙玄清,字元玉,号金山,又号海岳山人。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或谓青州府寿光县人)。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后游铁茶山云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内丹法)。年十九,即墨县太和真人携住黄石宫,苦炼二十余年,颇有成就。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北京白云观坐钵一载,大著灵异。赐号“护国师左赞教主紫阳真人”。卒于降庆三年(1569),寿七十三。1926年北京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传承与活动情况未见记载。
西竺心宗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鸡足道者所开启。以云南鸡足山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六《鸡足道者黄律师传》,鸡足道者,来自月支,休于云南鸡足山。自称野坦婆闍,华言求道士。所精唯西竺斗法,称“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顺治十六年(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赐姓名曰黄守中,遂为龙门第八代弟子。《觉云本支道统薪传》下卷《闵大宗师传》称,乾隆五十五年(1790)闵一得携王常月所传大戒书去鸡足山,黄守中犹在,闵以大戒授黄,黄以斗法密术授闵一得,闵归而纂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十二卷。黄守中所传“西竺心宗”,实为道教中的佛密派,其法多采用道教符箓派的“云篆”和佛教的“真言”,佛密色彩很浓。其徒多为行迹诡异、身挟绝技的江湖奇士。据载,黄守中传管天仙(派名太清),管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金传活死人(云大辫,本姓王)、李赤脚、石照山人(章大享),活死人传往往生(郭阳晓),为龙门第十二代。黄又传大脚仙、王袖虎。大脚仙传张蓬头,张传龙门道士(郭来澄)和李蓬头等。十二代后传承不详。
云巢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陶守贞开启。以浙江湖州金盖山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二《靖庵先生墓表》等载,陶守贞,原名然,字浩然;派名守贞,号靖庵。世居浙江会稽,祖唐应蜀藩聘,遂居蜀。幼孤,随母居蜀。母卒,至浙江吴兴依族侄陶思萱,寻入金盖山修道。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授以卷册,遣归金盖。康熙十二年(1673)卒。传法给族侄陶思萱(号石庵),为龙门第九代。陶传第十代徐清澄(号紫垣),徐传第十一代徐一返(号隆岩)。一返兼承正一派,法名汉臣。“祷雨祈晴,无不立应”。沈一炳弟子龙门第十二代陈阳复(号樵云)亦曾得徐一返授正一法。其该派分衍为更小支派,传衍于江浙。
天柱观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金筑老人开启。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观为传道中心。《金盖心灯》卷二《金筑老人传》:金筑老人者,“字号三见而三异:《洞霄闻人志》载,盛青崖,江南桐城人,明末进士,隐天柱观;《杨氏逸林》载,樵云氏者,桐乡人,姓盛,名未详。明末进士,值世沧桑,高隐大涤,自号退密山人。《菰城拾遗》载,异人金大涤,学富五车,尝自比管、乐。明亡遂隐,初休金盖山之白云居,更号樵云,既归老于天柱金筑坪。……著作颇多,石庵辈梓以行世。”盖为清初一隐君子。曾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康熙三年(1664)传潘太牧(字牧心),为龙门第九代,潘传第十代王清虚(号洞阳),王传第十一代潘一元(字天崖)。此后承传不详。
金鼓洞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开启。传播中心在杭州金鼓洞。据《金盖心灯》和《金鼓洞志》载:周太朗(1628—1711),字元真,号明阳,江苏震泽(今吴县)人。父殁,舍俗出家。初礼龙门第八代孙守一(号玉阳),继礼黄守元(号赤阳)为师,嗣为龙门第九代。后游东南,于康熙三年(1664)来杭州。康熙五年(1666)结茅于西湖栖霞岭北金鼓洞,建屋修真,即后之鹤林道院。于是参玄访道者云集。先后传弟子戴清源(号初阳)、高清昱(字东篱)、方清复(号凝阳)、谢清涵(号宾阳)、金清来(号静灵)、孟清晃(号逸阳)、许清阳等。闵一得云:“当时从师(指周太朗)者,千有余人。闻之轻云子(指沈一炳)曰:全真一派,东华而下,盛自重阳(王囗),历传丘(处机)、赵(道坚)、陈(通微)、周(玄朴)祖,周传张(静定)、赵(真嵩)、王(常月)、黄(守元),……逮我明阳子周律师出,祖道南行。”与诸师“赓扬唱和。玄风庆会,自元而降,殆无有过之者。”(《金盖心灯》卷三《周明阳律师传》)表明龙门派南传后,以周太朗时期为最盛。周太朗弟子中,高清昱去浙江天台山,另开桐柏宫支派。其余住山弟子继续在金鼓山传衍。戴清源传第十一代骆一中(字圣哲),骆传第十二代蔡阳善(字天一),蔡传第十三代戴北庄(派名戴来某),戴传张复纯。时当清道光年间。
桐柏宫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十代高清昱开创。以浙江天台山桐柏宫(崇道观)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四《高东篱宗师传》:高清昱,字东篱,祖籍山东宁海州(治牟平),寄居长白。宿学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已七十五,始由<敏感詞>至浙江杭州金鼓洞,师事金鼓洞派创始者周太朗(号明阳),嗣为龙门第十代弟子。周授以《南华》、《道德》、《参同》、《悟真》、《华严》、赵注《大学》、《中庸》及《心经》等。居金鼓洞鹤林道院四十余年,从游者众。雍正十三年(1735),出主天台桐柏山崇道观讲席,后启桐柏宫支派。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著有《<敏感詞>风俗考》三卷。高清昱传弟子沈一炳(号轻云)、方一定(字熔阳)、闵一得(号懒云),为龙门第十一代。沈一炳传弟子陈阳复(字云樵)、周阳本(字梯霞)、费阳得(字丹心),为龙门第十二代。他们又多开启更小的支派。陈复阳开启余杭南湖三元宫支派,门下有阮来宗、杨来逸、钱来玉、鲍来金等;周阳本开启余杭铜山半持庵支派;费阳得开启归安(吴县)射村开化院支派。方一定下传弟子十二代顾阳昆(字苍州),顾传十三代王来真(号峄阳),开启苏州裴嫁桥斗母宫支派。闵一得下传弟子也很多,其徒孙辈王来因等又宗祖他开启觉云支派。他本人学综三教,著述甚丰,是清代少有的著名道教学者。
碧洞宗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传播于四川。创始人陈清觉(1606—1705)。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载,陈清觉,道号赛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少年为进士,入庶常。后辞官入道,至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道士詹太林为师,为龙门派第十代弟子。清康熙八年(1669)入川(或谓康熙二十六年入川),至青城山天师,修葺殿宇,潜心修道。康熙二十六年(1687),将教务交张清湖,去成都青羊宫养静。臬宪赵良壁遇之,事以师礼,于青羊宫旁建二仙庵以居之。康熙四十一年(1702),皇帝赐封“碧洞真人”号,并钦赐“碧洞丹台”匾额。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传有弟子陈一庆、吉一法、刘一贞、孟一贵、石一含、龙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师弟张清湖、张清仕,住三台云台观之师弟张青云等亦各传有弟子多人。这些弟子再递相传授,逐渐形成一个支派,尊陈清觉为开派祖师,以其碧洞真人号之“碧洞”二字名宗,称碧洞宗。成为清至民国间对四川道教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派。碧洞宗依龙虎派所订派字传代。其开祖陈清觉为第十代,依次相传,至民国时,已至第二十三代。《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谱》记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第十一代有陈一庆等二十八人,第十二代有王阳炳等三十七人,第十三代有吴来辉等四十三人,第十四代有万复证等五十五人,第十五代有万本圆等一百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一百二十八人(以下各代略)。所记是否为该派道士全部,已难知晓,仅此亦可概见其规模。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心,逐渐向四川<敏感詞>州县发展,上引《支谱》即记有该派道士住持之州县宫观名,统计宫观所在州县有:华阳、双流、温州、郫县、汉州(今广汉)、崇庆、灌县、大邑、彭县、潼川(今三台)、中江、绵竹、眉山、蒲江、邛州(今邛崃)、资阳、乐至、富顺、茂州(今茂汶)、汶川、天全、雷波等。上述州县,大都在川西地区,少数在川北、川南及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四川各地道教皆属天师正一道,碧洞宗产生后,渐有取代他派的趋势。现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已全为龙门碧洞宗道士,正一道士只零星散居于<敏感詞>宫观。碧洞宗在长期发展中,曾出现一些杰出道士。如第十三代王来通,号自明道人,清乾隆间住持灌县二王庙。他除整饬庙规,勤于教务外,又关心地方水利建设,发起新修横山长同堰,推广都江堰治水经验。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备考》、《灌江定考》、《汇集实录》三书,是现存都江堰治水经验总结的专书,有一定科学价值。第十四代陈复慧,号仲远,住持温州盘龙寺。博学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对道教斋醮音乐颇有造诣,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传世。被后世尊称为道教音乐“广成韵”之祖。第二十二代易心莹(法名易理轮),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著有《道学系统表》,辑有《女子道教丛书》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