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3048|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閱讀討論] 原创·研读《扬升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3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此文为宁药君原创,欢迎喜欢灵性话题的小伙伴私信我,我想组建一个灵性话题的社群,搞一搞线上线下的灵性话题研讨会。
   前言:《扬升书》这部书,很讲理,如果你喜欢讲理,你一定要看这部书。我的这篇研读既有我对书中内容的看法,又有我衍生出的想法,你可以作为独立的书来看,当然如果和《扬升书》一起看,那效果会更好。本书采取了驭人术系列的问答方式来呈现,恰好与《扬升书》的问答方式契合,看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更简单直接一点。那就让我们简单直接的来读这部书吧。

25
发表于 2024-10-26 22:41:00 | 只看该作者
ningyaojin 发表于 2021-4-8 20:42
Q:如何去理解慈悲心?
A:我是佛弟子,虽然我学佛学得不好,但我是很认同慈悲心的,很认同利他的,但是我 ...

这个部分很有启发,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1:20:57 | 只看该作者
后续内容太多了,就不往上搬了,我弄成电子书了,感兴趣的可以下载

研读《扬升书》宁药君著.pdf

1.0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积分: 金幣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52:34 | 只看该作者
Q:我们为什么会怀疑?
A:“怀疑”可以看做是一个结果,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我们按下开关,灯就亮了,那么主导我们“怀疑”的开关是什么呢?人的思维、感情、意识、习惯、喜好不是不可思议的,是可以看做一个精密的仪器或一个电脑/智能手机,一切存在都有其运行的原理,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开关,我们就有了操控一切的可能性,接下来只需要积蓄按下开关的力量就可以了。那么“怀疑”的开关是什么呢?8说“对确定性的执着产生怀疑”或“怀疑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抗拒”——我看后一脸懵逼,这是啥意思?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更加宽泛的去看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亲身体验、经历过的才能深信不疑,否则就会质疑。或者说,我们与什么越“亲密”,我们对其怀疑空间越小,越不容易去怀疑。被权威和社会普遍的否定—》没听说过&没接触过—》偶尔听人说过—》被权威肯定过—》被社会普遍肯定过—》亲眼见过—》一定程度体验过—》我可以做到什么&什么就是我做的——随着我们与什么的亲密度升高,我们会越来越相信。当然,这是因为我们忘记了真相和真理,本来是没有可能性的,什么是什么我们一开始就完全清楚,是我们选择遗忘并来到这个世界,因此才需要亲密度来作为判断的依据去判断“什么”是否值得相信。那么,亲密度是否是“怀疑”的开关呢?不是,亲密度并不真实,比如我们看到了什么并相信什么,但它也许并不值得相信,比如全息投影。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解读,我们对亲密的“什么”是否能有正确的解读呢?比如以己度人——我们非常喜欢一个产品,我们确信会大卖,然后我们去卖,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导致产品卖不出去。我们相信的之所以被证实不成立,大多是因为我们错误的解读(我们看到的“什么”是我们认为的“什么”而不是“什么”本身,但我们总习惯于把我们认为的“什么”当做“什么”本身,这就是错误解读)了与我们亲密的“什么”。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认知,就像读历史、读案例、学思想指导,这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使我们不必走弯路。但我们现在接受的认知是局限性很强的,所以我们接受的信息很容易超出我们既有认知的框框,然后我们就会迷惑、怀疑。因此只要降低、混乱别人的认知,就会增幅其“怀疑”的力量,而疑心很重的人就会很没有安全感,为了让自己“安全”,他会倾向于画地为牢,不再去尝试走出去,因为风险太大——所以“愚民政策”才会成为统治者屡试不爽的操控人心的方法。“知识就是力量”应该修改为“认知就是力量”,认知力越低的人越怀疑、越自卑、越软弱无力、越倾向于接受束缚(守旧&从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屈服于强者和共性),而认知力越高的人越相信、越自信、越勇毅强大、越倾向于自由意志(创新&独立&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反抗强迫和顺应个性)。因此“怀疑”的开关在于认知,想让谁相信、怀疑、不信什么,就灌输、篡改、隐藏相对应的作为判断基础&前提的认知,而这个认知不一定是正确的、真的,只要操控的目标相信是正确的、真的就行了——哈哈,一不留神又拐到驭人术层面上了。这方面美国政府做的尤其出色,但滥用这个技术去搞愚民政策,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看欧美的假民主导致的暴乱、疯狂传播新冠疫情,以及截止到2021年美国已经因为新冠疫情死了那么多人,居然还有美国人认为新冠疫情是一个骗局,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新冠疫情。正如现在那些认为地球是平的的欧美人,人民的群体失智行为成为了欧美政府无解的难题,而这正是过度愚民导致的。另,8对作者的怀疑很宽容,他再次重申了自由意志——你可以怀疑任何事情,你可以只选择相信那些你愿意相信的,我只是说出我的想法给你听,给你一个可能性,仅此而已。神圣喜悦也是这个态度,这很好,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这种态度,不必强迫别人和自己去接受什么,想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自由意志,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不要自己让自己和别人成为加害者或受害者。如果你剥夺了别人的自由意志,你就等于把他变成了受害者,而把你自己变成了加害者。而如果你任由别人剥夺了你的自由意志,你就等于把他变成了加害者,而把你自己变成了受害者。当我们感觉被什么困住的时候,请对自己说“我是自由的”,然后把自己从一切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吧。比如父母对待孩子。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倡导,事实上我也不会完全这样尊重自由意志,因为我喜欢操控别人,也不一定要为了什么,就只是觉得有趣,而且像政府、军队、公司这些也不可能完全尊重自由意志,否则就天下大乱了。因此我个人比较喜欢局限性真理,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正确的真理才是更适用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对于未知,我们会有恐惧,但恐惧是最要不得的,我要做大威德金刚那样的第一勇士,我知道只要足够勇猛,就能足够无敌,就可以让心中充满足够的力量,进而击碎恐惧、害怕、担忧、焦虑、无助、迷茫、贪心等一切痛苦,所以我想要,我也在试图把未知的恐惧转为探索新的可能性的新奇感,即把恐惧转变为有趣,像无脑的乐天派一样,总是本能的聚焦于每件事中令人开心的部分,而非令人痛苦的部分,这样我们就无需改变世界了,我们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对我们来说的世界,这就足够了,这应该就是“境随心转”和自由意志的真谛。很开心,当我往下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8说的和我想的差不多,这种感觉在《扬升书》中体验过很多次了,我看到了一个点,写下了我的想法,往后看,发现“哎?你也这么想啊?”这真的让我很开心,因为一直以来我都很孤独,我没有别人能够去交流,我只能自己跟自己交流,几十年都是这样,突然发现还有别人也是跟我一样想,这种温暖弥足珍贵。我一直都想要能够这样聊天的朋友,我知道是有的,我知道我们会聚集在一起快乐的聊天的,那种互相懂、互相认同的感觉真是美好,但我只是知道,没有体验过,《扬升书》让我稍微有了一点这样的体验,我非常开心,我很期待,那些在未来等着我的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51:58 | 只看该作者
Q:关于8提出的真理?
A:《扬升书》中8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绝对真理“‘一’是什么什么”,按照道家说法“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佛教说法“一即一切”。如果对于我们来说,一定有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那就是绝对真理,即“一”衍生出一切,一切都是“一”的一部分,也是“一”,一切加在一起就是完整的“一”,这个客观存在也是主观意识,但一部分不能抗拒整体的力量,因此我们无法改变。为什么“一”会变成一切?佛家说因为分别心。为什么会有分别心?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是因为“一”想要分别去体验不同的感受和视角。小结一下,我理解的8说的话就是这个世界的根本绝对真理是“‘一’是一切的总和,且‘一’与每个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都是无二无别的”,其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意思。然后8还提出暂时真理、相对真理、衍生真理。暂时真理就是一段时间内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过一段时间,当其不再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后,它便不再是真理。且再过一段时间,它可以又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或者它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场景被人为的认定为真理。因此我更愿意称之为条件局限性真理。比如女人要“三从四德”要裹小脚,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真理,但现在就不是了。男人要留辫子是清朝的真理,其他朝代就不是了。比如一个人入伍,在军队里信奉“做人要高度自律”的真理,退伍后不运动、胡吃海塞,变得懒散和肥胖,自己在心里废除了“做人要高度自律”的真理,后来想做健身教练,看到别人的好身材自己受刺激了,又开始信奉“做人要高度自律”的真理,节制饮食、努力锻炼,又恢复了健美的身材。又比如在沙滩穿比基尼就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在都市的街道或乡村集市上这么穿就会被认为精神不正常,明明都是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但场景不对,一个就是真理,一个就不是。诸如此类,就是条件局限性真理。相对真理就是限定站在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去看,才能成立的真理,我更愿意称之为角度局限性真理。8举的例子非常棒,是说“自由意志”的相对性,我换一种方式举例,比如妲己吧,纣王有睡妲己的“自由意志”,你我就没有睡妲己的“自由意志”。但你我有刷抖音的“自由意志”,但纣王就没有刷抖音的“自由意志”。作为肥宅来说,我更羡慕纣王的“自由意志”,哈哈哈,不过由此可见,“自由意志”是一个相对概念。诸如此类,还比如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等不能说错但具体对不对要看实际情况的都属于局限性真理。又比如“人定胜天”,爱斯基摩人能在北极圈生存,人类能改变植物基因使其产量更大、营养更好、口感更佳,填海造陆,大禹治水&都江堰,梯田,人工降雨,暖气、空调改变室温……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人定胜天”。但是地震、海啸、蝗灾……这些就是“天胜人”了,人力无可奈何,无法人为阻挡。衍生真理就是从根本绝对真理中衍生出来的绝对真理。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的一部分,都和“一”无二无别,就像我们身体任何一部分的DNA都和我们的DNA一致,所以既然“一”是永恒不朽的,我们也是,我们不会真的消亡,消亡的只是我们暂时寄宿的肉身。又比如“一”可以创造现实,那么我们也可以。这与佛说的“众生皆有佛性,本来自性光明”相契合。按照神圣喜悦的说法,我们是故意选择忘记自己是谁,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体验人生。衍生真理还可以往下延伸,既然我们不会真的消亡,消亡的只是我们的肉体,那么我们就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死亡,也就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谋杀。那么“谋杀”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或者说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死了,这就出现了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否合理?首先我们知道“一”是绝对的,那么总体上“一”就不可能变成“二”或者“0.5”,总体上只有“一”,因此有一个衍生真理就是能量守恒,不守恒就会变多或变少,但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总体上只有“一”。为了保证能量守恒,因缘果报或者说因果律就诞生了,先出现一个不平衡,再出现另一个不平衡来中和,从而达到动态平衡,这就形成了一个“圆”或一个轮回,从而保证了能量守恒。当然现实情况更为复杂,不是简单的1+1-1=1,而是1后面一大串算式,反正最后等于1。那么动态平衡需要协调,谁跟谁协调呢?8说是当事人协调,也就是张三杀李四,之后某一世,李四也要杀张三,而这些都是俩人提前商量好的,就好像轮着值班一样,今天你值班,明天我值班。那么这个事情有可能是张三和李四商量好,然后主动选择忘记的(为了更真实的体验),也可能是张三上级的“我”和李四上级的“我”商量好的。“一”就是我,是至高的我,然后一级级往下分,“我”也分上下级,我们之下,比如我们创造的小说角色、操控的游戏角色就是更下级的“我”。作者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如果上级的“我”和我的想法不一样怎么办?8的解释我凝练一下,就是任何的不同、矛盾都是分离,而一切分离都是假象,“一”才是真实的,因此拿谋杀举例,如果李四被杀死,他的灵魂就需要做出选择,是接受死亡继续前进,还是回到死亡之前改写死亡或以其他形式还阳(如身体没有严重坏掉,那么可能死过一阵又突然活过来)。这在中国人看来有点难以接受,因为死亡如果可以选择,那也许过得不好的人会接受死亡,但那些达官显贵谁愿意死呢?比如曹操。所以我觉得从操作上,阴曹地府+轮回系统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虽然8搬出了神圣喜悦的金句“你总是精确地得到你所创造的”,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角度局限性真理……等一下,“一”是创造者,所以我们也是创造者……不对,“你总是精确地得到你所创造的”这是衍生真理。那么接受死亡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对于日子过得还不错的我们,生前是不会愿意接受死亡的,因此如果最终是我们自己接受了死亡,那么在我们死亡之后,一定发生了什么改变了我们求生的意志,比如有“什么”跟我们交涉。怎么交涉,交涉什么呢?讲因果以理服人?威逼利诱?“不接受死亡就等于借高利贷,以后利滚利还不完啊?所以赶紧接受死亡吧,如果现在接受死亡,下辈子给你美女睡。”——是这样的吗?不得而知。我继续看下去,8对“时间倒流”和死后选择更进一步的解释,首先,人死以后,与其有缘的存在会来找他谈心,告诉他全部的真相,让他决定是接受死亡继续前进,还是回到阳间继续未竟之事业,如果选择后者,死者就会来到一个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他会活下去,但他来到这个世界时会遗忘有关“谈心”的所有记忆。这就像打游戏死掉了,从上一个记录点重新开始打。至于为什么有人会选择接受死亡而继续前进,8的回答大意是通过谈心,死者认为这个角色没有必要再玩下去了,他想要换一个角色玩。这样也说得通。但好像与佛家的业力决定业报有冲突。后者虽然也有一定主动性,但结算后就被动了。但非此即彼是一个误区,暂时不做判断,权且开放性的接收信息。8还说那些为亡者悲痛的人,他们不是为了亡者的死亡而悲痛,而是因为自己失去了他们而悲痛,本质上是为自己的损失而悲痛——虽然不近人情,但我深以为然!8还说一出生,就会忘记所有记忆,因为会破坏这一世的体验,也就是佛家所说胎障、道家所说孟婆汤。因此出生反而是自己封印了自己的能力,反而更像是“死”,“死”反而是解脱。但是,这不是劝大家想不开就去死,你想想你当初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你是来体验并提升的,如果完不成,你还要再来的,执迷的活着的你想着“我再也不想体验这痛苦了”,但你一死,你就变回了曾经智慧和开明的你,你就会找回初心并为了完成体验再次选择体验那些痛苦,要么还阳,要么再投胎,反正不完成体验不算完。所以不要自杀,没用,你体验的所有痛苦都是你选择的,你生前是那么选的,你死后还会那么选!这和佛家的说法不同,佛家认为结算前,你是自由的,结算后由不得你,尤其是福报很小的时候,下一辈子怎么过,全靠阴曹大数据算出来。8之后又说了一个衍生真理“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哈哈,看见这句话我就想笑,我就想起了《天幕红尘》里叶子农说的那句“那么这句话变不变?”这是一个悖论,如果说一切都是变化的,那么“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也是变化的,那么“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就不成立。我认为变化与不变是相对概念,所以“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应该是局限性真理,而非8所说是衍生真理。如果一切都是变化的,那么绝对真理就不存在,因为绝对真理是不变的。但8是这样推导的,因为所有存在都是“一”,所以都不死,而“生命在于运动”,无变化=没有运动=死亡,因为不会死亡,所以一定有变化。但我觉得这个推导有漏洞,所谓“死亡”是什么概念?是物质世界比如地球人认为的概念,还是神圣喜悦、8认为的概念?如果是地球人认为的概念,死亡是存在的,那么推导不成立。如果是神圣喜悦、8认为的概念,高级的存在不需要“做”,只需要存在、只需要在那里,这不就是没有运动吗?推导也不成立。而且还是那句话,有很多是没办法改变、变化的,比如“一”的总量、“一即一切”这个观点,这能改变吗?8之后又说了一个衍生真理,就是因缘果报,因为“我”和“他”都是“一”,所以“我”对“他”做什么就是“我”对“我”做什么,而果报的显现需要“缘”,也就是时机,因此种下“因”之后,需要等待“缘”的成熟,“缘”成熟了,果报才能显现,所以果报不是立刻显现的,要经过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是根据什么定的,现在不得而知。但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让人迷惑,让人有理由相信有因无果这种事,那么在做了好事不确定有善报、做了坏事也不确定有恶报的前提下,在没有规矩、秩序、律法的绝对强迫之下,人才能展现最真实的一面,才能有最深刻的体验。在你危难之际,你才知道谁对你的感情是真的——大概和这个意思差不多吧。或者这样理解,考验也是一种体验,而越难的考验,越能看清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也越能磨练一个人。可能这就是我喜欢挑战高难度的原因吧。我发自内心的相信,也就是说我的心声告诉我,我这一生的困难、痛苦和愚蠢都是我自己为自己设计和选择的高难度。但我相信依旧会有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一点,我再打一个比方,我前两天刷抖音,看到一个女孩蹦极,没有人强迫她,是她出于好奇想要尝试,但当她真的站在高处往下看,她害怕了,怂了,后悔了,想反悔,拼命反抗(抓住工作人员不放),连连哀求,但还是被工作人员连哄带骗的推了下去。站在那里之前充满好奇跃跃欲试的她和站在那里之后腿脚软、心哆嗦拼命抵抗尝试的她,难道不像投胎之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吗?又比如学轮滑,我见过太多小孩,兴致勃勃而来,摔倒后哭着喊着要下课、赌咒发誓以后再也不学的。我自己学轮滑的时候,也是多次放弃。所以你看,我们是真的会自己“坑”自己,为自己设计和选择高难度的,同时也真的会后悔、反抗我们之前的设计和选择,并质问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尤其是那些分手离婚、投资失败的人。总之,在我们投胎做人之前,我们就知道了这辈子我们的困难、痛苦和愚蠢,而我们之所以这样设计和选择,就是为了更好地沉浸其中进行一场感觉上绝对真实的体验。也许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把脑子寄存在更高维度,只把心带入凡间来体验。又或者一台电脑,除了操作系统之外,什么软件都没装,甚至是计算器、声音驱动,看到别的电脑可以打游戏、看电影、办公,我们很羡慕,我们觉得我们比不上他们,其实我们完全和他们一样,只是我们没装软件,而软件安装包都下载在D盘里,我们找到并安装就可以了。我们本来具足一切,只是我们忘记了,我们所谓的变强变好只在于我们能想起来多少。而这个“想”不是用头脑去想,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是感觉而不是思考论证,是去相信内心认可的道理,而不需要头脑(科学、逻辑等)去认可。这样说看起来很矛盾,因为我一直都在思考和论证,但这不矛盾,只是我很难用语言文字去描述我的想法,我想用一种较为抽象的方式去表达——心里先产生一个概念、道理、方向,再尝试用思考、科学、逻辑什么的去理解和论证,最后可以理解,但并不能得出绝对正确的认定,只能得出一个存在可能性的认定。但即便只是一个可能性,还是相信心声。大概是这样一个流程,起点、重点、终点都是心声,都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直觉、感觉、感应,当然你也可以视为幻觉、妄想症、发疯、神经错乱,哈哈。总之头脑只能帮助你去理解,增加一点可信度,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心。就像我之前在哪里说的,方向比方法重要,心能给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不能狭隘的以一时之得失来衡量方向是否正确),头脑只能给我们正确的方法,但往往,头脑无法给出正确的方法,甚至有时连误以为正确的方法都拿不出来,用东北话说就是“没招”,所以我们更应该遵循正确的方向。如何倾听心声呢?比如客观一点,不要主观臆断,那些看了新闻标题就开始评论的人、听风就是雨的人、没调查清楚就开始给别人定罪的人、不听别人说什么只看对方说话态度的人、偏见歧视等就是主观臆断。比如打开心胸,有容纳与自己不同的什么什么的器量,比如不同的信仰、观点、肤色、阶层、喜好等。比如换位思考,去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冥想,让大脑暂时关机。什么样的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只要你真的想去倾听心声,你总会找到方法。只要你真的想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和真理,你也总会知道的。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正如神圣喜悦所说“你总是精确的得到你所创造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我什么都不做,我就只想好了”可是如果你不肯去做些什么来实现你的想法,你又怎么能证明你真的想实现那个想法呢?实际上,那些拼命努力、百折不挠的人绝对比空想的人更想要实现自己的想法。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比如底层打工人比高层管理者辛苦劳累,且二者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才工作,那么为什么更轻松的高层管理者反而更赚钱?因为这里有个认知误区,即二者的目标不同。表面上二者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但实际上,打工人是为了通过现在的底层工作来赚钱,而管理者是要靠整体的业绩,甚至拓宽经营范围来赚钱,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比如你是一个汽修工,你想多赚钱其实是你想通过修车来多赚钱,但修车能赚多少钱呢?你是一个企业老总,你想靠投资多赚钱,投资就容易赚很多钱。或者我再说简单明了一点,你想提升你收入的10%,我也这么想,但最后你可能多拿了1万,我可能多拿了10万,为什么?因为乘的不一样,你的10%是乘以1千万,我的是乘以1亿。如果乘的对象一样,那才有可比性,比如一个打工人不想一辈子打工,他也想做生意当大老板,于是不断抽时间学习、不断找机会锻炼自己甚至给领导送礼巴结领导等,那么几年之后,他必然不是底层打工人,必然实现草根逆袭。那些认为自己真的很想做到什么却没有做到或失败了的人或许会觉得委屈,会问我“我也很努力啊,为什么我不能实现愿望?”第一,重新客观的审视一下,你的愿望到底是什么?你的愿望是否足够清晰具体,且是否真的是你所愿?比如你想多赚点钱,那么你是想多赚点打工钱,还是多赚点什么钱?赚多少叫赚点?如果这些方面不够清晰具体,你就想多赚点钱,那么你上个月发工资3500元,这个月发工资3510元,算不算实现了你的愿望呢?当然算啊!你说不算,你说那不是你想要的,可是你想要什么呢?你真的明确的知道你想要什么吗?第二,你是否真的很努力?身体上能吃苦、很劳累只是一方面,头脑上呢?心理&心态上呢?情绪控制上呢?愿意接受新的信息、事物、游戏规则、观点认知吗?愿意学习提升吗?愿意经营人际关系吗?愿意不断优化自己努力的含金量吗?我们是人,不是牛,不是耕地很辛苦就算足够努力的。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勤于做事、怠于思考,这种人通常被称为是勤奋的,不为错,但那是相对的。努力=能力×付出,就像重量=密度×体积。一筐棉花比一个拳头大的金子更值钱吗?所以努力不能光比付出,提升也很重要,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很努力的人,你们提升了自己多少?所以努力不是比谁惨、比谁苦、比谁伤痕累累,努力比的是谁的付出更有含金量——难的事情才是门槛、壁垒、分水岭,付出本身很容易,但提升付出的含金量却很难。鲤跃龙门才能成龙,你跃了吗?跃过了吗?绝大多数的人甚至可能脑子里都没有龙门这个概念,只是一味的重复,一味的游来游去,是很累,是很忙,是很身心俱疲,但那有什么用呢?弱肉强食才是丛林法则,我们是比谁更强,不是比谁更能默默忍受。反而你更能默默忍受所表达出的想法是你能接受目前这样的生活,那你就会一直过这样的生活,因为这就是你的愿望,并且你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一直信奉一个理念“我不看你怎么说,我只看你怎么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才能代表他真实的想法”。你的爱人天天跟别人睡,它说只爱你你信吗?所以行为与愿望是一一对应的,你做了什么就代表你真的想实现什么愿望,就会让你的现实趋向于实现相应的愿望,这也是因果。第三,你是否想过不实现愿望?遇到挫折失败打击,或者遇到困境逆境,或者你怎么等也等不到愿望实现,这时候你有没有放弃,你有没有想“要不算了吧”?如果你这样想,等于是开车前往目的地,在半道上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甚至不踩油门只踩刹车,那你还能到目的地吗?实现愿望是可以的,但它有它的法则,在现在这种状态的世界,你可以但不绝对可以只靠一个念头就实现自己的愿望。毕竟很多愿望都不像吃拉面、刷抖音那么容易实现。但不要因此就产生一种“那些不容易实现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的错觉。这个世界的可能性,远比你认为的要宽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51:07 | 只看该作者
Q:关于时间、空间和认知等限制?
A:《扬升书》中8说“你会真正明白,你的读者不是你们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在消极地‘吸收’书的内容。你会明白,他们和你一起在主动地书写着这本书。”作者不解“那些还没有读到这些文字的读者,怎么会成为我还未写出来的内容的创造者的一部分呢?”8说“哼!你以为你被困在时间之中?好吧,它看起来确实是那样。但是你和你的读者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更伟大存有的一部分,而那个存有并没有被困住。”这一点我好像有点理解,我是说在理性上理解,就像我玩《火焰纹章》,我能在游戏伊始,我控制的游戏角色本身还没有接触到太多信息的时候,我可以通过网上查攻略来获取谁值得培养、培养路线怎样等问题,从而利于我更好的安排培养阵容、时间计划表。但对于我操控的角色本身来说,那些信息是他“以后”才可能知道的,但他却被知道了“未来”的我操控,并且按照知道“未来”的状态进行游戏,那么,这和8想要表述的是不是一回事呢?又比如游戏中隐藏的道具、角色、门等,以游戏角色的视角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我查了攻略所以我知道,我知道,他不就知道吗?但他可能并不清楚他为什么知道,我却看得明明白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50:50 | 只看该作者
Q:什么叫做真的知道?
A:《扬升书》中8说“那我明白了,这点还没有完全被你理解。你仍然认为这些在理论上是正确的。那么,当你开始认为这是真的,行动上表明是真的,感觉是真的,那么你也会开始知晓这是真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就不会有任何阻碍”是的,很多时候我们说我们知道了、我们懂了,我们并不是真的知道、懂了,这是妨碍我们由知道到做到一个很大的原因。比如我跟你说,有个独居老太太死了,别人没有及时发现,等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被她养的猫吃得差不多了。你知道了吗?你知道了。但你真的知道吗?如果你是那个老太太、那个老太太的猫、那个老太太的孩子、或看到那个惨状的警察,你会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情感、反应。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要亲自去尝一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跟你讲和你真正去体验完全是两回事,完全是两种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来这个世界,要亲自体验的原因。听人叙述并不能最有效的提升我们的认知,但亲身体验却可以,即经历过才真正懂得,这也是生活这个学校所能给我们的书本上给不到的东西。因此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提升认知不是我们理性上知道了、感悟到什么,而是真切的感受到从而真的知道和感悟到什么,即不是你告诉我水有多热,而是我真的喝了,真的感受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50:35 | 只看该作者
Q:关于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生?
A:香港曾经有一个电视节目,和大陆一档电视节目《变形计》有点像,我记得先是采访了一个大老板,好像他是豪门子弟,从小接受精英教育,然后他说穷人之所以穷是不够聪明的努力,总之穷是因为蠢,然后他接受了电视节目的一个任务,那就是从一个清洁工做起,然后再次变成有钱人,但他不能使用以前的钱、人脉等,他欣然接受了。于是他从一个大老板变成了社会底层,吃住都很差,工作很累,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每天忙得要死非常绝望,没坚持几天,他就放弃了挑战……你可以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当成一个讽刺的笑话来看,但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是谁让他从一个富人变成一个穷人的?以及,又是谁让他从一个穷人变成富人的?当然,是他自己。他为什么要去做穷人?为了体验。那么,是否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性——我们的人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就像是一个演员,是在拿到、审阅并认可我们的人生剧本之后,才投胎来做人,去体验我们的人生的?而之所以我们的人生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是我们为了体验、为了成长,吃苦越多,越有快速成长的可能性,就像选择游戏难度一样。只不过,我们为了更好的体验和成长而忘记了我们本来就是“富人”,而且不能因为受不了痛苦就放弃体验,就很便利的恢复“富人”的身份。或者这样讲,人生乃至六道轮回就是一场盛大的《变形计》,一切的意义都在于体验和成长(提升认知),在于我们的感受,而不在于那些让我们产生感受的“什么”。比如吃一颗糖,糖本身不重要,吃糖这件事不重要,吃了糖对我们身体的影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吃糖前的体验(如兴奋、期待),重要的是我们吃糖时的体验(如感到甜或其他滋味而满足欣喜),重要的是我们吃糖后的体验(如意犹未尽,或者因为吃太多糖导致蛀牙而为此烦恼)。也许你无法理解,也许你会质疑——体验有那么重要吗?那么想想看电影、看电视、刷抖音、打游戏、看演唱会、听相声,你得到什么了?你得到人了,还是物了?你花了时间、精力、钱,你收获的唯有体验,但那就够了,不是吗?体验不重要吗?吃美食是为了什么呢?身体健康吗?做爱是为了什么呢?锻炼身体吗?买漂亮衣服是为了什么呢?保暖吗?仔细回想我们所追求的,本质上都不是追求“什么”存在,而是追求体验本身。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生本来就是为了体验而创造的。有句话叫“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的,如果我们遇到痛苦,那也是我们愿意自己“坑”自己的,而且我们早就认可其是最好的安排。诚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我们也会故意让自己承受痛苦,比如去打针、做手术,让自己身体和心灵都承受损害,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然是有我们长远的考虑,为了治病啊。所以请相信自己,虽然我们为自己选择了人生中过去、现在、未来的痛苦,但那一定是为了长远打算,也就是体验和成长,因此我们不必崩溃,不必一次又一次的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这么痛苦?”打起精神来,不要太当真,去勇敢的面对、体会,一边思考,一边走下去。当你“玩够了”,你需要以正确的方式离开这个游戏,不要以为自杀或被杀能让你出离,那是错误的。假设你控制一个游戏角色,那么无论它是自杀还是被杀,游戏都不会真正结束,即便通关,也可以再重新开始。但如果你把你的手从操作手柄上放下来,把你的眼睛从显示屏移开,甚至心里不再想着游戏,这时游戏才真正的结束。死亡只能让你离开这个肉体,并不能让你出离轮回。舍得肉体还远远不够,要全然舍弃对世间一切喜乐享受才足够。一个游戏,里面任何能吸引人的都吸引不了你,当然你更容易不去玩它,不是吗?但如果你只是因为打得不好才不玩,很可能结果是你重新开一局。就像斗地主,这把牌不好,输了,生气,不玩了,过些日子又想玩了,因为你还想赢,但如果有一天赢或者拿到很好的牌也让你觉得无趣,到时候你才真正的不想玩了。一切随缘,顺其自然,我不会劝谁要怎样,每个人有各自的剧本,各行其道便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50:17 | 只看该作者
Q: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没有意义吗?
A:《扬升书》中神圣喜悦说“改变世界并不是你的责任,也不是试图阻止它成为一个完美的‘选择机器’。更不用说,试图去改变他人,或者试图去阻止他们想要和你一样在这里找到加速成长,这都不是你该做的。所以,挚爱的自我,一劳永逸地,我请求我们放弃拯救或拯救的欲望。没有‘真正救援’这样的事情。它从未真正发生。”一开始看到这段话,我很灰心,因为“把这个世界推向正确的轨道”一直是我的大义,我想“把人类从愚蠢(错误认知)导致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让这个世界的傻*少一点、聪明一点”,我觉得这就是我存在的意义。但我虽然感到灰心,感到灵魂很受冲击,但我认为神圣喜悦说的有道理,因为在我原有的理论体系里就已经明确“成长的动力是痛苦”这个理论了,既然如此,那么充满痛苦的世界不就是最好的学校吗?甚至如果把精神成长看做是身体成长,进而把痛苦看做是食物的话,那么充满痛苦的世界就是一个品类繁多、营养丰富的超级大食堂。那么拯救世界就是让食堂消失,让别人没有饭吃,这样好吗?就像一个学生,在体验了学习数理化的痛苦之后,萌生把学校和老师都消灭,解放所有学生的理想——这样真的好吗?借假修真,没了假,怎么修真呢?没有了痛苦,如何成长呢?所以呢?我们不该帮助别人、拯救世界吗?我们应该袖手旁观、冷眼相待,甚至我们也去害人、给予人更多的痛苦吗?不,绝对不是的!再回到我们之前谈论的那些,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结果不重要,过程或者说体验很重要,就像玩游戏一样,我们玩游戏是为了通关吗?不是,如果我给你一个通关账号,那你是不是不用玩了呢?玩游戏是为了享受过程,取得什么成就其实没什么意义。因此,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没有意义,但如果你想帮助别人、拯救世界,你还是应该帮助别人、拯救世界,因为帮助别人、拯救世界的体验对你来说有意义。当然如果你不想,那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对你来说就没有意义。从“一”的角度去看,行善、作恶、扬善、罚恶等本身都没有意义,但这些想法、语言、行为而产生的快乐、痛苦等各种体验以及各个存在所处的看待世界的角度是有意义的,意义就是提升、成长。但提升、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又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更好的体验……反正不是我现在所能确定的。通过神圣喜悦的话,我们别太入戏,但是我们也不要太出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所以我们想做什么就去做,去体验去思考,就不枉此生。有句话很棒,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做好我们的事,结果不重要,好好享受过程——这与“以结果为导向”并不冲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但无论最后结果怎样,我们都不该挂怀,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做好接下来的事情。不好好做事,就是太不当真了;难以释怀,就是太当真了;好好做事但不挂怀,活在当下,是大自在,是当真与不当真求平衡,这样最超然。因此,在你认为对的时间、地点、情况下,以你认为对的方式、力度、持久度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如果是坏结果,我们就视为对自己的磨练,然后总结失败的教训,如果是好结果,我们就欢欣,然后总结成功的经验——去想去做去体验去成长,等“玩够了”就出离,人生就是这样。再好玩的游戏,总有不玩的一天,但我个人是希望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个游戏,和我一样这样想的人,嗯,我们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吧,去好好的享受这个过程。另,神圣喜悦对“帮助别人、拯救世界没有意义吗?”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我觉得也有道理,简单来说,他的观点就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而且还不能是强迫学习。如果直接给别人鱼,别人会依赖,你要不要继续给呢?不继续给,他又没有鱼,一切又回到起点。继续给,这就没完没了,直到你受不了放弃,那么一切又回到了起点。所以不给鱼,只教捕鱼的方法,别人愿意学就教,不愿意学就算了。换句话说,走的是让人自救的模式。我觉得这样也很好,但这里我想提醒大家两点,第一,想教别人,得自己先学会;第二,教是长远,给是现在,一个人快要饿死了,要先给鱼,而不能教条的只教方法;第三,人家愿不愿意学、学得好不好、是否认同你会&你会教,这些都不重要,你要专注于自己想要的体验、自己想要做的事;第四,你不一定要教,也不一定要学,更不一定要出离轮回,合为“一”,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你想做的就是你想要体验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以世俗的眼光以二元去评价,不是只有快乐幸福圣洁高尚获得的体验才是最好的体验、才是你最需要的体验,不同的体验有不同的滋味,当你的内心告诉你“玩够了”,这才是你出离的时候。听从内心不是为了达到世俗认知上的“好”,而是为了达到“一”所需的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20:49:14 | 只看该作者
Q: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出离这个轮回?
A:轮回是假且无止境,我们知道了出离轮回的方法,那就是放下,那我们是否应该出离轮回呢?不一定,出离轮回就像是弃玩一个游戏,既不该盲目的玩,也不该盲目的弃玩。比如我讨厌恋爱游戏,那么一看到是恋爱游戏,我根本玩都不会玩。我喜欢正统的《火焰纹章》《塞尔达》《口袋妖怪》,有新作出来,想都不想肯定要玩。游戏也是假的,那为什么要玩呢?因为想要体验。那么在我们进入轮回之前,我们其实就知道轮回是假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进入轮回呢?也是为了体验。但体验也有觉得“玩够了”的时候,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也许是认为太难了、也许是足够成功了、也许是成长不上去了、也许就是厌倦了、也许是受不了痛苦的折磨、也许是觉得总要做相似的事情很无聊……不重要,总之,你不想再体验这个轮回才应该是你出离这个轮回的理由,如果你还想体验轮回,那么你想体验怎样的轮回就趋向于哪里,持之以恒总会如愿以偿,直到你觉得“玩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