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12083|回复: 7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易笔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0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易笔谈》之一           周易是一个严谨的体系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概括了笔者对周易的理解,即周易绝不是迷信的产物,不是什么巫辞妄语,而是一个无比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敏感詞>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
关于周易研究,最难的莫过于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几千年来,人们苦苦求索这些辞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说逻辑,但迄今为止,人们在这方面的收效甚微。以至有人认为,周易经文,本是古人因迷信而产生的一部算命占卦的卜筮书,卦辞、爻辞是卜筮记录的汇集,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可言,也不含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如果说它有什么价值的话,主要在于保存了上古<敏感詞>的一些史料,而易传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著作,研究周易,主要应研究易传,由于有了传,才使周易有了不朽的价值。
诚然,对传的意义不能低估,没有传,人们恐怕永远也不能解释经,甚至经文本身也可能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湮没了。但是传归根到底是为了解释经的,它应当纳入易经研究也即易学的范畴,它的是非得失,最终要看它能否对经文做出正确的解释。能否对经文做出正确解释,是判断一切易学著作其中也包括易传的价值的标准。
    其实,周易经文不是什么巫辞妄语,而是一个无比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它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敏感詞>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周易难于破解,根源在于卦体和易道,卦体和易道,是破解易经之谜的两大关键。本文试图就卦体和易道谈一些认识,诚挚希望得到专家与同好们的指教。
78
发表于 2019-10-17 23:00:5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天呐……居然还有这么一篇……十年前……
收藏一下……边学边读边对照看看……
也不知道十年过去……作者的想法和理解又有没有发生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6-7-28 17:05:52 | 只看该作者
实话说 我真的一脸懵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0-7-16 18:25:57 | 只看该作者
好,太好了!今天初看了前面的幾章,分析得透徹,特別是對數的理解,我也深有同感,我一直認為“數”就是易的質,很多人只研究辭,是不能全面理解易的。天地之數的章節對我啟發猶大,不過我覺得,天地之數的研究,可能只停留在易的“恒變”,對“無常”之變作用有多少呢?我學識淺薄,一日演算了五行之數,火20、水15、金7、木5、土2  自己卻又好像無法正確地表達當中的含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09-3-7 14:29: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问题好复杂,从哪方面回答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9-3-7 11:37:41 | 只看该作者
华夏
是什么样的民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30:47 | 只看该作者
附【学易笔谈】篇目;

                    一、  周易是一个严谨的体系   
                    二、 周易体系框架(初探)           
                    三、 周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四、 经文是标准                        
                    五     从“含章”谈起                       
                    六     把守爻门的“二鬼”               
                    七、 通天彻地的天地之数 (上)               
                    八、 通天彻地的天地之数 (下)     
                    九、  “叁天两地”与“五天四地”            
                    十、大衍之数——天地之数的动静之判         
                十一、卦爻——天地之数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舞台                 
                十二、 “不三不四”——爻的阴阳之判            
                十三、 卦爻之数简析                                                      
                十四、零在天地之数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五、 天地之数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十六、卦体是一个球体                                             
                十七 、河图的启示                                                
                十八、传统易学对河图的一些误解                       
                十九、八卦的总和是一个特定的卦体                     
                二十、太极与卦体               
            二十一、 六峜与洛书   
            二十二、 蓍筮法——一个易学上的毒瘤   
            二十三、卦体诸爻在静态条件下的相互关系  
            二十四、卦体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十五、易道——制约卦爻运行的基本法则   
            二十六、天道——卦爻的时间性质                  
            二十七、 天干之妙用                                       
            二十八、 球形卦体的纳甲                              
            二十九、 人道——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   
            三    十、三道之同异                                    
            三十一、   三道之优劣                                   
            三十二、三道之量                                       
            三十三、  易道与三旋                                 
            三十四、  易道与八卦                                 
            三十五、 汉人在解析卦爻关系上的利弊得失  
            三十六、易道在周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十七、 卦变的根源与实质
            三十八、乾元与坤元
            三十九、天元、地元和人元
            四    十、乾坤屯蒙的建元与改元
            四十一、乾坤是怎样变成屯蒙的                        
            四十二、释“亨”(上)
            四十三、释“亨”(下)
            四十四、释“利”
            四十五、释“贞”
            四十六、乾坤试析
            四十七、乾坤“立宪”(上)
            四十八、乾坤“立宪”(下)                                    
            四十九、  传统易学的终结  (结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30:28 | 只看该作者
【学易笔谈】之四十九        传统易学的终结(结语)

                       
            内容提要:本文是全篇的结语。作者以为,传统易学早已走上末路,现在应该是宣布终结的时候了。传统易学的终结,不等于易学的终结,古老的《周易》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将在新的基础上,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学易笔谈】累计已发48篇,现在可以而且也应该结束了。
                    
                    
            说是可以,这是因为原来所设想的“计划”已基本完成。所谓“计划”,那就是想把自己对易经的理解做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这需要较多的文字,故而分出“章回”,以“之一”、“之二”的形式发表,大体按易数、卦体、易道和卦变的顺序叙述。有关卦变的主要内容已经说完,现在需要再补充的一点是,卦变是绝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卦,但具体到某一个卦变成另外一个什么卦,则又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乾变坤,就可以认为是绝对的,因为乾与坤原本一体。在不存在外力和内力均衡的条件下,这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就象是足球那样,无论怎样旋转或滚动,它仍然是个球。但是坤变屯就不好说是必然,因为假定乾四真的进入初位,那么乾虽然还是变成坤,但是坤就不一定变成屯。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所以乾四说是“或跃在渊”。卦变反映了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周易六十四卦,除了“原始反终”(即卦体整个的倒过来)以外,还经历了十二次特殊的卦变,比如坤五变屯初,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卦变叫“中道而返”式。师卦变比卦,我们叫它“分道扬镳”式。如此等等,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卦变,六十四卦变成了一个首尾连接、环环相扣的巨大链条,所以笔者把它视作一个“体系”。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体系,因为卦变还存在着偶然性,就是说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断裂的可能,当然可能性有大有小,所以也就有可能演变出许许多多的体系。
                    
                  
            说是应该,这是因为易的内涵,几乎是无法穷尽的,以一人之力,尤其是象鄙人这样的肤浅之辈,即便穷毕生之力,也不可能把易的内涵全部揭示。好在我们已经探讨了乾坤,探讨了乾与坤启示我们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也可以说算是“思虑过半”了,接下去的事就是“象”和“占”(判断),有了卦体和易道,以后的内容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理解和表述还不完全是一回事,理解就是弄明白怎么回事,理解了的东西未必就能表达好。表述则须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用准确、清晰、优雅的文字来反映,这需要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而这更是鄙人的短处,古人说“知止”,用大白话说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勉强去做力不从心的事,不如留待更合适的人去做,在这种情况下,适可而止也就成了十分必要的事了。
                    
                  
            检点行囊,可以用“疚而无悔”这样一句话。疚是愧疚,说了那么多,还是不能让人家听明白,这终归是自己少壮不努力的结果。无悔是毕竟把自己想要说的一些主要内容已经说了出来。这些内容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价,不管它多么不合乎某些人的胃口,却是自己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有什么事情比袒露心扉更能让人愉悦的呢?袒露心扉是一种境界。恋人间彼此袒露心扉那是幸福的伴侣;朋友间相互袒露心扉那是真正的朋友;能让臣僚们袒露心扉的君主是明君;能让百姓们袒露心扉的时代是盛世。试想如果一旁有“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恐怕就是世界上最温顺的动物,也会本能地逃之夭夭,趋吉避凶去了。最原始的大炮也可以炸碎人的躯体,但最精确的制导却不能打开一个人的心扉。
                    
                    
            未尽之言自然还有,但已经无关紧要。如果再说一点那就是对传统易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所谓传统易学,是指肇始于先秦、成型于汉魏、发达于唐宋、传承至今天的易经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包括“象数”、“义理”为主导的种种不同流派。我们不能不肯定,没有这种研究与传承,不用说破解,就连易经本身也可能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了。是多少人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熬白了头发,绞尽了脑汁,为了这样一本书,虽九死其犹未悔,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有过这样的壮举?单从这一点上说,我们后辈就不能不对前人不懈的探求精神充满由衷的敬意。
                     
                     
            但是,当我们以能否正确解释经文为标准来检验这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时,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传统易学已经或早已走上了末路,现在应该宣布终结了。这是不是一个狂妄之徒的狂妄之论呢?不是的。这是因为传统易学建立在一个不坚实的基础之上,由传统易学构筑起来的这个“大厦”的坍塌是必然的,由谁来宣布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问题。
                    
                  
            传统易学的基础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奇偶定阳阴”,二是“九六变化”,三是八卦,四是天干。这也可以叫做传统易学的“四柱”。传统易学尽管门派林立,但很少有哪一派与这四柱没有关系。当我们知道了爻的阴阳不是由数的奇偶决定的;九和六不是爻变的临界点;八卦不是独立的卦体;乾卦不是纳的甲壬。那么由这四柱支撑着的传统易学究竟还能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呢?大概只剩下文字训诂方面的一些内容了。文字训诂也须重新梳理,比如“孚”字是指诚信吗?“夬”字、“贲”字是什么意思?祉和祗有什么区别?“辐”和“輹”有什么联系?如此等等。易学要新生,必须“清理门户”,有些富于哲理或文学色彩的可以归入哲学或文学类,有些由传统易学引申的科学、文化、医学等等著作可以单独立户而不必再披着周易的外衣或打着周易的旗号。而对于解经无益无助、放到别处也没有任何好处的东西,那就只有把它们拖到垃圾箱里,省得它们象沙斯那样肆虐的毒害人们。
                    
                    
            这是否说要对传统易学来它个“全盘否定”呢?不是的,这是否定但不是全盘。否定有两种,一种是辨证意义上的否定,这种否定确切说叫“扬弃”,因为它在否定的同时还有吸收、吸纳或说是肯定。好比一粒种子生根发芽,种子被否定了,得到的是植株,种子死亡了吗?没有,它的生命还存留在植株中。随着过程的展开,否定种子的植株也一定还会被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结局是又得到了种子,这就是仿佛向旧的东西的回归。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好比把种子磨成面,种子是被否定了,但它再也变不成植株,也不会再回归种子的状态,全盘否定就属于这种否定。这种否定是否可以实现呢?也可以,那就是先否定自己,或者是后否定自己,总之是“同归于尽”,因为辨证法说,矛盾着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对方不存在了,自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中国古人是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说明这个道理的。笔者是否全盘否定了传统易学呢?没有。天地之数、大衍之数、三五以变、三天两地等等,这些都是传统易学,这里我们不但没有否定,反而对它们做了充分的肯定。九六变化我们全盘否定了吗?也没有,我们指出,九和六表达的不是数而是量,在天数和地数的相对比值规定为一比一点五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纯粹的阳爻的量规定为九,那么一个纯粹的阴爻的量就是六。我们否定八卦,指出它不是独立的卦体,也不能用于定位和取象,但是我们同时也指出,作为卦体的八个部位,它们是数的“枢纽”、“编组站”或“交换平台”,是六爻之网的“网结”,相邻三爻共有的“国门”,其地位与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否定乾纳甲壬,但对乾初纳入甲子还持有保留意见。我们彻底否定的是“奇偶定阳阴”论,因为肯定了这个东西,那就等于否定了天地之数。这就是说,我们对传统易学的否定,既不是全盘否定,当然也不是全盘吸收。事实上传统易学的不同流派,也不都是全盘否定或者全盘吸收其它门派的东西。
                    
                    
            鄙人关于周易的见解是否不容否定呢?不是的,鄙人以为,不同意见的交流乃至争辩,是通往真理的必由之路,故而热切希望易友的批评,包括反对的意见,如果是自己错了,趁着“天假余年”,或者还能有一个改正的机会。事实上,鄙人在没有得到多少批评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今天是这样一个想法,明天可能就有了改变;文章写出来,总要看上几遍,改了又改,一旦点击出去,往往又产生许多遗憾。在这种情况下,多么渴望有人指出,哪个地方说错了。毁誉原在意料之中,誉固可喜,毁则更佳,毁得好,那么毁的意义就会更大。遗憾的是批评的意见不是多,而是太少了。古人讲“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能做到明强是不大容易的,好比改自己的稿子,就象是护士给自己的孩子打针那样,总是不忍下手。如果由别人来做,那就容易一些,因为“旁观者清”嘛。
                    
                    
            传统易学的终结,不等同于易学的终结。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易学,将会开出一个新的生面。为什么?这是<敏感詞>发展的需要,也是由于周易的性质。尽管我们还无法说明周易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出现的,但从鄙人的叙述中可以肯定它是一个极其严谨的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体系。这个体系描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就其研究对象和方法而言,它无疑是一种哲学,只不过不同于现代的形式;它是一种最原始的哲学,更可能是一种未来的哲学,一种不仅能够概括和总结<敏感詞>科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而且能够综合科学和艺术、融会情感和理智、包纳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达真善美境界的更高级的哲学。所谓现代形式的一般哲学,指的是以概念为基本质料的思辨哲学。我们不否定这种形式的哲学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但是也不能不指出这种形式的哲学的局限。我们知道,这种哲学在概括<敏感詞>科学和自然科学上是成功的,但是很难和艺术沟通。只有极少数科学和艺术的顶尖人物才意识到,真正的科学是艺术的,而完美的艺术又是科学的。为什么很难找到科学和艺术的契合点呢?原来二者的基础是不一样的,科学是建立在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而艺术又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本来都是人类特有的本领,不是只有抽象思维,也不是只有形象思维,二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功不同,好比人有左手右手。两手合拢,才能拥抱世界。但是长期以来,两手合拢变成了两手分离,各干各的事,山北坡看不到还有山南,山南坡也不知山北的人在干什么。偶尔有些碰撞,也是互相瞧不起。周易则突破了这个局限,周易没有抽象和逻辑思维吗?没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出天地之数,不可能创造出集时空为一体的卦体。周易的“象”是众所周知的,只是不知道这些象源于由抽象思维创造出来的卦体,而易道又是数、形、象、理的综合。
                    
                    
            时髦的一句话叫“科学是无情的”,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科学对象的客观性,理解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话,那么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是研究和掌握科学的科学家是有情的,科学的运用是有情的,离开了科学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孤立的讲什么科学的“无情”,这种无情的“科学”就会象双刃剑那样,砍向人类自己。情与理也是人类的品性,中国人是讲理的,宋人有天下万事抬不过一个理字的说法,但是宋人却无端的把天理同人欲对立起来,吃饭、生孩子是人欲,难道不也是天理吗?中国人更是讲情的,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中国人对情的诠释,几乎达到了淋漓尽至的地步。如果说近几百年来,中国人在理上输给了外国人,那么中国人在情上却是外国人难以企及。据说犹太人走遍世界,只有一个中国没有歧视犹太人的记录。或许这就是中国虽历经磨难却数千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情结,也渗透到周易这部经典中,周易是讲理的,没有理就没有周易;周易也是讲情的,没有情也没有周易。情理交融,或者说是情感和理智的融合,这是周易的一大特色,是超越科学、艺术和一般哲学的地方。情理交融也是一种境界,情为“天”,理为“地”。“因情入理”是是一种认识途径,“合情合理”是辨别是非的标准,“通情达理”则是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周易经文中没有这个情字,但情却洋溢在字里行间,有亲情(包括夫妻情、父母情、兄弟情等),有友情,有乡情,有国情。有喜情,有怒情,有哀情,有乐情。有趣的是在易作者的心目中,不只是这些“人情”,而且是天有情,地有情,山川草木皆有情。周易可以说是一部“情书”,古今中外的言情之作,又有哪一部书能和周易相比,其深邃、广博,对心灵的震撼力,难以言表。兹试举几例:
                    
                  
            “利牝马之贞”、“畜牝牛;吉”,这些人们熟悉的辞句,看似平常,但想一想,为什么作易者对“牝”类会那么钟情?是怜?是爱?还是知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丧羊于易,无悔”,易就是场,丧羊于草场,如同放鱼归渊,那是“得其所哉”的事,还有什么懊悔可言?
                    
                     
            诗经中有一首《黍离》诗,其中写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如果没有切肤之痛,怎么能写出这样对故国苍凉的眷恋之情?无独有偶,在周易中也有这样一位“哀者”,这就是井卦的初爻,“井泥不食,旧井无禽”描述的就是这种环境和心态。人们只说这是“井底”,哪里知道,这是帝乙先生的一位后裔,一位出色的改革家,在他执政期间,主张并带头实行均衡(损益),推行移民迁国,改革吏制(萃升),在失败之后先遭幽禁,后以余生返归故里时所见到的情形:昔日繁华之地,现在是一片荒凉,井水干涸,禽兽绝迹。此情此景,与《黍离》有何二致?
                    
                    
            详细探讨周易的言情,那将又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这里我们只是说明这样两点,一是周易不仅言情、多情,更知道对情的节制,是“多而不滥”,这个节制就是理。周易的情是有理智的情,周易的理又是富有情趣的理。吉、凶、吝、悔、厉等等判断,既是情的判断,又是理的判断。情与理在周易中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二是周易不论言情讲理,都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依据的卦体和易道。理据于数,发于道;情源于事,事源于势。而卦体展现的种种不同的态势,又是和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相联系的。这种具体的情与理,使得周易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这也是任何言情讲理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传统易学早就陷入绝境,一般形式的哲学也陷入贫困。面对世界提出的种种难题,人们在思索,在探求,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古老的周易。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张岱年先生就已经听到“需要新哲学的呼声”,近来,汤一介先生又明确指出:《周易》就是立足于“天人合一”之上的探讨“天人关系”道理的书。是中国最古老探讨“所以会天道、人道”的经典。哲学家在呼唤,科学家在呼唤,艺术家在呼唤。周易会不会成为未来的新的哲学?现在就做这个结论还为时尚早,但何尝不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呢?我们提出以经文为标准,只是为了弄清周易的本来面目,至于周易是不是个体系,尤其是能不能当成未来的哲学,那是需要用历史、用科学、最终用实践作标准去进行检验的。
                  
                   【
            学易笔谈】基本上采取的是叙述的方法,没有采取批判或论战的方法,这是考虑尽量避免旁生枝节。走自己的路,管他别人说什么。在易坛上,鄙人与任何人没有过节,更不想与谁过不去。如果无意中伤害了哪位,这里就先行赔礼道歉了。假定鄙人有所发难,那也绝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观点,一种思潮,为了易经,实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换一个角度讲,既然有人制造了垃圾,自己又不愿意或来不及打扫,那就只好由别人来代劳了。
                    
                  再次向所有关注、支持、理解和帮助的网友和易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斑竹表示感谢。
                    
                    倘或有哪位易学同好,不吝赐教,本人感铭肺腑,愿洗耳恭听。
                    
                    
            幸望读者在读拙文时能够串联起来,因为在本人的心目中,四十九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这里再把篇目附后,便于读者检索。如有意单独交流者,鄙人的邮箱是:
                    
                     qixingkeke@eyou.com
                     
                    
            最后以笔谈之一那篇文章的结尾作为【学易笔谈】全篇的结尾,作为与同好的共勉: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祖先的这一伟大的创造而自豪与骄傲,我们更需要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去伪存真,继承这份遗产,使之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29:32 | 只看该作者
【学易笔谈】之四十八         乾坤“立宪”(下)      



                    
            内容提要:本文侧重探讨了乾坤卦的普遍性,即乾坤卦中所蕴涵的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的一些东西,重点是方位原则和取象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其它卦的“骨骼”或“筋脉”,而乾坤卦所确立的普遍适用的这些原则的总和,可以说是六十四卦的“宪法”。



                   上文我们谈了卦爻的方位原则,下面我们再谈谈取象原则。
                    
                  
            “象”是周易在表述上的一大特色,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那么什么是象呢?笔者的理解是:象,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卦爻的状态(包括静态和动态),反映的则是卦爻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探讨易经的“象”,这将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这和我们所说的“体系”之间,关系已经不是那么直接和必要,所以这里我们只从乾坤卦给我们的启示这个角度,谈一下周易取象的原则。
                    
                     
            在乾坤卦中,可以列举出不少的“象”,比如龙、田、大人、君子、渊、天、牝马、主、朋、霜、冰、王、囊、裳、血等,如果把动词、形容词之类也归入象类,如潜、跃、飞、见、迷、习、含、括、战等等,那么这些象就会变得更为庞杂。传统易学的一个分支(象数易)就是沉湎于象的迷宫里,历代的占筮者又以取象为基本方法,并不断加以程式化
            ,从而把一个好端端的易经变成了一部为人们所不齿的“算命的书”。易象虽然庞杂,但并不复杂,从取象原则的角度看,就两句话,一是不离卦体,二是不离易道,把握住这两句话,就可以把繁纷复杂的易象理出一个头绪。
                  
                  
            卦体是由六爻构成的,因此反映在象上也就有了卦象与爻象的区别,例如“龙”、“牝马”、“田”、“囊”等可以看成是卦象;“大人”、“君子”等可以看成是爻象。需要说明的是爻象与卦象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爻象也就是卦象,因为爻是卦的一个部分、方面或阶段,爻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当着一个爻同其它若干爻发生关系时,这样的爻象实际上也就是卦象。例如“主”、“朋”、“王”等可以看成是爻象,也可以看成是卦象。
                    
                    
            易道有三,反映在象上也就有天、地、人三象。“霜”、“冰”等可以看成天道取象,“渊”、“潜”等可以看成是地道取象,而“君子”可以看成是人道取象。
                    
                  
            从乾坤卦的取象中可以明确地看出,这些象丝毫没有什么神秘色彩,当然也不是随意,而是运用形象的语言,生动而准确的描绘了卦爻的状态,描绘了这种状态发展与变化的趋势或种种可能。随着乾坤卦的终结,有的象消失了,例如“龙”,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再也看不到龙的形象。有的象则还反复出现,例如“大人”、“主”、“王”等等。这些反复出现的象,它们的意义就是遵循了乾坤卦最初的规定,这些规定是贯穿六十四卦的。比如“主”这个象,从坤卦的“先迷后得主”这句话,我们知道了主就是乾元甲,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个主四处流浪,名称也有改动,有时叫“王”,有时叫“天子”、“帝”等,但是作为天元甲却始终不变。所以只要找到每一个卦的天元,也就知道了这个爻的性质。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再把“黄”这个象做一个简单分析。
                    
                    
            黄不是物,作为物的一种属性,通常也是把它纳入象的范畴的。在坤卦中有两个黄字,一个是“黄裳”,另一个是“玄黄”。前者是形容衣裳,后者是形容血。血和衣裳是两种事物,本来风马牛不相及,是什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原来这是讲内在和外在这种性质的,对于身体而言,血是内在之物,衣裳是外在之物,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前文谈到,坤卦运行到癸,沿着直线前进,再走一步就又回到庚,当然癸是不能直接到庚的,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断裂或转折。对癸而言,庚就成了外在之物。又由坤初的“履霜,坚冰至”,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由秋及冬的时节,而秋天的代表色是黄,所以把庚确定为黄是非常得当的。坤二与乾五同位,所以乾五戊也是“黄”。
                    
                  
            以上的判断是否正确呢?这当然需要验证,幸好经文中还有一些黄字。如“黄金”、“黄离”、“黄牛”、“黄矢”、“黄耳”等,下面我们就一一做个鉴别
            。
                    
                  
            黄金一辞,见于噬嗑卦。噬嗑五谓“噬乾肉,得黄金,贞厉,无咎”。噬嗑四谓“噬乾胏,得金矢,利艰贞,吉”。乾胏和乾肉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暂且不论,只说为什么四爻说“金矢”而五爻说“黄金”呢?原来噬嗑四为己,五为戊,自戊至己,合乎天道,所以对四爻而言,就如同金矢射来;对于五爻而言则是金矢不动,金矢不动,也就没有矢的功能,所以就只说黄金。由此我们知道,戊不仅是黄,更重要的是金,秋天的代表色是黄,但秋天的颜色未必都是黄,而金的颜色是黄,这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假定我们现在给外国人讲什么是“黄”,说别的都绕远,拿出一块金子给他看看就可以了。
                  
                    
            黄矢一辞,见于解卦。解二谓“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解二为辛,解三为庚,所以对二爻来讲,三爻就象黄矢射来。为什么噬嗑四说是“金矢”而解二说是“黄矢”呢?这里的区别就是前者为戊,后者为庚,所以准确地说是庚为黄,戊为金,如果作为附着物时,戊也可以说黄。
                    
                    
            黄离一辞见于离卦。离二谓“黄离,元吉”。离为依附、附着的意思,不是什么“美丽的女人”或者什么“美丽的春天”。离卦的卦辞和爻辞有一点点“女人”、“春天”的影子吗?有之那也是一个“老妪”,爻辞上明明写的是“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大耋是什么意思?“离为日”成了传统易学的一个经典,是个什么“日”?爻辞上写的是“日昃之离”,日昃是什么意思?要说是日,那也是一个即将西沉的“落日”。是什么依附什么呢?原来离卦有两个阴爻,一个是二,一个是五,二爻讲依附,自然是指五爻,这就是物以类聚。正好是二爻为甲为天元,五爻为庚,庚为黄,所以二爻说是“黄离,元吉”。“日昃之离”指的是三爻壬,它要是再不努力向上(上爻为癸),那就空余嗟叹了。
                    
                    
            黄耳一辞见于鼎卦,鼎五谓“鼎黄耳,金铉,利贞”。此前我们说过,鼎卦的初爻不是鼎足,上爻也不是鼎口或鼎盖,这是一个颠倒了的鼎。凭什么说鼎卦描述的是一个颠倒的鼎的形象呢?根据就是鼎卦的天道是癸庚己壬甲辛。己是这个卦的地元,所以三爻才是真正的鼎足,五爻则是鼎口或鼎盖。初爻至五,合乎天道、地道,所以爻辞说是“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癸为壬之“妾”,甲为癸之“子”。五爻与二爻的爻时正好与离卦相反,所以五爻视二爻为“黄耳,金铉”。
                    
                    
            黄牛一辞见于遁卦和革卦。遁二谓“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革初谓“巩用黄牛之革”。全面解释这两句爻辞,需要较多的文字,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即卦爻辞中所说的牛,皆指丙或壬,与丙相对称的是戊,革为皮革,戊为黄,所以“黄牛之革”也就是戊。为什么遁二说“执之用黄牛之革”呢?原来遁卦四爻为丙,二爻为戊,按照地道与人道,初爻最宜至二,这就象用牛皮筋捆绑起来拖曳一样,故而“莫之胜说”,为什么它要想逃脱呢?原来初爻为乙,按照天道初爻又该向四爻方向行进。革卦的情况与遁卦不同,革三为丙为牛,革五为戊为“黄牛之革”,革初至二也是合乎地道、人道,但依照天道革初又应该至五,因为革初为丁。由于三爻与五爻互衡,所以同样是“黄牛之革”,前者是“执之”,后者则成了“巩用”。执和巩是黄牛之革的两种功用,前者对外,后者对内,这些功用几千年后也没有完全丧失,只不过范围变得有大有小,比如“执”的功能,大多已经为尼龙、钢丝或精钢手拷所取代;“巩”的功能则一直在延续,如皮衣、皮鞋、皮包、皮箱等等。“黄牛之革”的功能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的,但是作易者千思万虑,大概怎么也没有想到,几千年后这东西竟成了某些人的皮皮实实的“吹”具,变成了“吹用黄牛之革”。
                    
                  
            用于取象的颜色经文中还有“白”,如“白马”、“白贲”、“白茅”,这些“白”色,一律用辛来表示。辛为南,与辛相对称的是癸,按照“渎则不告”的原则,其它天干是什么颜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说明,象可以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是万变又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卦体和易道。可惜人们不了解真实的卦体和易道,只从辞句或在象中兜圈子,把“花儿”抛在了九宵云外,专门研究起狗不理包子同女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乾与坤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远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尽述。这里只从卦爻的方位原则和取象原则做了初步探讨,旨在说明我们距离周易的顶峰还有多么遥远,可笑而又可悲的是那些自诩或被捧为易学“大师”、“泰斗”、“巨擘”、“翘楚”们,借光打听个道,你们知道北在哪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9-3-5 08:29:07 | 只看该作者
【学易笔谈】之四十七         乾坤“立宪”(上)      



                    
            内容提要:本文侧重探讨了乾坤卦的普遍性,即乾坤卦中所蕴涵的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的一些东西,重点是方位原则和取象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其它卦的“骨骼”或“筋脉”,而乾坤卦所确立的普遍适用的这些原则的总和,可以说是六十四卦的“宪法”。



                    前文谈到,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乾与坤是极为特殊也是极为重要的两卦。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掌握乾坤的内涵,也就无法理解和掌握周易这个体系。关于乾与坤的特殊性,我们已经做了初步探讨,关于乾与坤的普遍性,即乾与坤所蕴涵的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的一些东西,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周易六十四卦中,没有两个卦的符号或卦辞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说,每一个卦都有它的特殊性,都有区别于其它卦的东西。但是不论怎样特殊,六十四卦总还有不少共有的东西。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是辩证法,甚至是辨证法的“精髓”。乾与坤尽管特殊,但也包含着普遍性。不仅是一般的普遍性,更由于这些普遍性的东西,构成了其它六十二卦所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其它卦的“骨骼”或“筋脉”。由此乾坤获得了“父母”、“易之门”或曰“标准参照物”的品格和地位。乾坤卦与其它六十二卦共有的一些东西是什么呢?
                    
                  
            一、首先是“数”。周易六十四卦,一共用了五十五个数,这就是共性。如果说卦与卦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有的卦是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有的卦是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这样具体到某一个卦是五十四个数,但从总的过程上看就是五十五个数。如果再找不同的话,那就是天数和地数的比值,在乾坤卦中,天地数的比值为1∶1•25(五天四地);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天地数的比值是1∶1•5(三天两地)。知道了卦爻的数构成,也就不难了解什么叫“含章”;为什么乾与坤要比别的卦多出“二用”?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卦多出个爻或者多出个数,而是在乾坤这种特定条件下,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的“换岗”,决定了乾与坤的命运。对于师、比、谦、豫、剥、复这些卦,我们判断其中的阳爻一定是一个最强大的纯阳爻,而其它五个阴爻都是临变的阴爻,或者说是最强大的阴爻,根据何在呢?根据也是数,并且我们还知道这些卦都是在一个天数被掩盖的情况下出才现的,如果这个天数复出(即用九),那么这些卦就不可能出现。
                    
                  
            二、其次是“形”。乾坤六爻形式上是垒砖头式的六画,实质上是具有三维空间性质的“六端”、“六虚”、“六极”或“<敏感詞>”。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对立面”、“三个层次”或“三个圆圈”。这些东西也不是乾坤所独有,而是六十四卦概莫能外。当然我们说的球形卦体是一个标准的或曰典型的卦体,是在失重状态下而内力又均衡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它并不排斥其它形态的卦体,它包容了一切形态,但又不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形态,这就象在几何学领域球体并不排除点、线、面的存在一样。如果说乾坤卦与其它卦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乾坤卦的“中心”与“重心”是一个,我们也叫它是“中重合一”,而其它卦则是“中重分离”,中心依然是中心,但已经失去凝聚诸爻的职能,而凝聚诸爻职能的重心则落在初爻(也即下爻)的肩上。
                    
                    
            三、再次是“道”。所谓易道,就是制约卦爻运行的法则,这些法则概括起来就是地道、天道与人道。地道说的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天道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人道则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或者说是外部动力,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三道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但三道又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依附于卦体,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这三道可以说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根本法则或规律。这些法则或规律,就是蕴涵在乾坤卦中的。乾坤卦是“绝对均衡卦”,在这样的卦中,地道的作用不大明显,但细玩卦辞也不难发现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为什么乾四“或跃在渊”,这里固然是因为天道与人道的作用,但也说明卦体诸爻除初爻以外,都有一种向下的趋势,或者说与初爻都有一种亲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又同爻自身的量有关系。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在乾卦中,甲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己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些性质适用于所有的原筮卦(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在坤卦中,己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甲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些性质适用于所有的复筮卦(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乾与坤的人道都是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适用于六十四卦。乾坤卦特殊就特殊在这两个卦的天道与人道实际上是一条道,所谓“天人合一”、“与时偕行”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而其它六十二卦,再没有一个卦是两条道完全合一的,但这不等于其它卦只有一道、两道而不是三道皆备。三道皆备是六十四卦的共性,具体到某个卦的天道是什么则是卦的特性。
                    
                  
            以上所言,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都有比较详尽的探讨,此处就不再赘述。但是乾与坤的启示远不止这些,其它六十二卦的大量内容,我们都可以从乾坤卦里找到根据,为了准确理解其它六十二卦,也必须从乾坤卦里寻找根据。乾坤卦所确立的原则有很多,比如动静原则、均衡原则、和合原则、方位原则、取象原则、占(判)断原则、评价原则等等,乾坤卦所确立的这些原则的总和,我们可以看做是六十四卦的“基本大法”,或者说是乾坤“立宪”。其它卦陆续也确立了许多原则,比如屯卦确立的“建侯原则”、“婚媾原则”,“屯积原则”;蒙卦确立的“渎告原则”(也可以叫“前车后辙”、“先行后效”、“举一反三”或“推定”)、“刑罚原则”、“御寇原则”,需卦确立的“供需原则”、“服从原则”等等,相对于乾坤“宪法”而言,这些原则可以看成是六十四卦的“法律”。一一解释这些“宪法”和“法律”,那将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我们只谈一下乾坤卦确立的方位原则和取象原则。其它原则均可以据此而类推。
                    
                  
            方位原则也可以算是取象原则,在传统易学中就有一类“方位象”,因为方位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这里把它单独来说。易卦有方位性质,这是大多数易学家的共识,但卦爻具体的方位是什么,却众说纷纭。现在一般的理解是八卦定位,如乾南坤北或者乾西北坤西南之类。或者是天干定位,如“甲乙东方木”之类。我们曾经谈道,八卦不是独立的卦体,也不能用于定位,用八卦方位解释经文,不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只能徒增混乱。卦体有六个爻,用十个天干定五个方位也不合情理。在易学史上也曾有人试图用六爻定位,惜乎未能贯彻始终,因此这也是一个不曾有人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乾坤两卦就体现了方位性质,这个性质同时也就成为其它卦的方位原则。具体说就是坤卦辞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为我们确定了方位。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在坤卦中,庚辛就是西南,而壬癸就是东北,又庚辛与戊丁同位,壬癸与丙乙同位,所以乙丙丁戊,顺序为北东南西。兹列表如下:
                           
                            乙   丙   丁   戊
                            癸   壬   辛   庚
                            北   东   南   西
                            ○   ○   ●   ●
                     
                    
            此前,我们谈到六爻定位,都是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概念。现在又说东西南北,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有关系是说上下前后左右也好,东西南北也好,它们都依附于卦体。没关系是说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个永远不变的视角来看的,视角改变,那么这些规定也必须随之改变,所以对卦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规定,或者说是相对的规定。而东西南北的规定是同定位数或者天干一样,被牢牢地“镶嵌”在卦体之上,卦体旋转,它们也跟着旋转,卦体滚动,它们也跟着滚动,比如说现在的规定是格林威治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那么你无论是在地球上什么地方,或者是在卫星或其它星球上,也不能改变这种规定。所以是一种内在的规定,或者叫绝对的规定。此外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上下前后左右的规定,是站在球体的中心,面对的是视角,这是一种“平视”;东西南北的规定,也是站在球体的中心,但却是一种穿透性的“俯视”或“仰视”,俯仰的结果,甲和己便“重叠”起来,变成了“中央”,这可以看做是一个“立场”,站在这个立场上,如果是面对“前”,那么原来所规定的前后左右还是前后左右。如果是面对“后”,那么原来的前后左右就会发生“易位”,一切都要倒了过来。但是东西南北的规定却不管你怎么转身,你面朝北,东是东;面改成了朝南,东仍然还是东。而这时候“球体”也就变成了“平面”,这就是河图中宫五和十的重叠情况,而河图中的一与六、三和八、二和七、四和九顺序也就是北东南西,其定位数与坤卦一样,其方位与传统易学对河图的理解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河图说一与六为北,这是对的;说这个北为癸则对了一半。为什么说是一半?因为传统的说法是壬与癸,实际上癸和乙是同一个爻位,壬和丙是同一个爻位,所以癸和乙都表示北,而壬和丙则表示东。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中央”或“立场”是上与下或者是甲与己重合的结果,这仍然是一个视角,只不过与前一个视角不同。因为甲与己在球体上是对立的两个极端,既是空间对称,又是时间对称,空间上的“重叠”不等于时间也“重叠”在一起,所以甲和己如同参商二星,它们是永远不能见面的。只是俯视下来,象是重叠在一起而已。好比在卫星上,看到了华盛顿,就看不见北京;看到了北京,就看不到华盛顿。实际上华盛顿与北京在地球上都是存在的。不只是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它们也不能见面,或者说我们永远不能同时看见它们,这就好比说,看到了南,就别想同时看到北;看到了东,也就别想同时看到西,因为老天爷当初造人的时候没有给人安上一双“后眼”。何以证明这点呢?看一看经文就知道了。乾二曰“见”,乾四就跃入渊中;乾五要是真的飞起来,那么乾三就会潜入龙位,来它个“代行王事”;师卦四爻“无咎”,就因为它离二爻最远(此处是从空间上说),躲在了阴山背后;豫卦初爻不是要“鸣”吗?那好,上爻赶紧就“冥”起来。
                  
                    
            研究周易卦变,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每卦每爻的天干,一般说来,知道了某个爻的天干,也就知道它表示的是东是西,或者是南是北。但是有许多卦并不是先告诉天干,而是先告诉是东是西,是南是北,然后再导出天干。在笔谈之十六《
            卦体是一个球体》一文中,我们谈到,在卦辞爻辞中,不仅有众多的比喻用以表达事物的不同部位或方面在空间上的差异,而且明确提出了东南西北这些方位上的概念,例如:坤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小畜辞:“自我西郊”;随上:“王用亨于西山”;明夷三:“明夷于南狩”;蹇辞:“利西南,不利东北”;解辞:“利西南”;升辞:“南征吉”;小过五:“自我西郊”;既济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这些辞句,就是先告诉方位,再引导人们确定天干的。
                    
                  
            比如,小畜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序为九,是原筮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其中戊为西,由此我们知道小畜卦的初爻一定是戊,而这个爻正是师卦上爻那位“开国承家”而在比卦中又“比之无首”的有命“大君”。
                     
                  
            小过五也谓“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按照阴阳和合为有雨的取象,小过卦中有两个阴阳和合的机会,一个是二爻与三爻,一个是四爻和五爻。对于五爻而言,四爻为“邻”,二爻为“郊”。故小过五的西郊是二爻。小过卦序为六十二,是个复筮卦,所以可以肯定小过二爻的天干为庚。
                    
                  
            蹇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和解卦辞“利西南”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蹇解两卦是平衡卦,就平衡这一点来看,它们同乾坤没有区别。蹇卦的“利西南,不利东北”同坤卦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样,也是说加强西南的力量,减少东北的力量。与坤卦不同的是,坤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稳定,而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运动,因为坤为复筮卦,蹇为原筮卦,坤的二三爻为西南,四五爻为东北,由此我们断定蹇卦的四五爻为西南,二三爻为东北,并由此认定蹇的二三四五爻的天干分别为丙乙戊丁,自二至三合乎人道,但正逆天时,以此我们明白为什么蹇二要说“王臣蹇蹇,非躬之故”了。
                    
                     
            解是蹇的复筮卦,其卦名为解,但在未解之前还是想求安稳,所以卦辞讲“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由此我们知道解卦的二爻三爻分别为辛为庚。
                     
                  
            明夷三的“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也是提示方位的。明夷卦是个失衡卦,从卦体上明显看出是三爻压向初爻,初爻也是个阳爻,以“大首”为喻。由此我们断定初爻为南。又明夷为复筮卦,所以明夷初爻为辛。从三爻的“不可疾贞”可以断定,三爻为东为壬,因为由三至初正逆天时,故“不可疾贞”。
                     
                    
            与明夷不同的是升卦。升卦明显也是个失衡卦,二爻与三爻都压向初爻。二爻至初,正与人道相违;这样对初爻威胁最大的就是三爻,这一点同蛊卦是一样的。三爻如果不至初,那么还有三条道可以选择,一是至二,这也正与人道相违;二是至四,这合乎人道,但卦体就变成解卦,解卦虽然平衡,但又容易僵死;三是至上,上爻是个阴爻,这一点和蛊卦不同,所以爻辞说是“升虚邑”,至上虽不合人道,但至少可以减轻对初爻的威胁,由此我们断定上爻为南为辛,而三爻则为西为庚,由三至上正合天道。这也就是卦辞为什么要说“南征吉”的原因。
                    
                  
            随上的“王用亨于西山”是怎么回事呢?随卦是个“有孚”的卦,所谓“孚”表达的是爻与爻之间的一种关系,由于数位时的综合作用,有的爻被其它爻“俘获”、“俘虏”,从而自愿或被迫地服从其它爻的意志,这就是“孚”。随卦的“孚”就是上爻,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爻,因此爻辞才说“拘系之,乃从维之”。这虽然是一个不得自由的爻,但也有它的用处,这个用处就是“王用亨于西山”,由此我们知道随上为西为戊。与“王用亨于西山”意义相近的还有一句叫“王用亨于歧山”,这就是升卦四爻的爻辞。歧山就是西山,对这一点易学界似乎没有什么歧义。但是为什么随卦叫“西山”而升卦叫“歧山”呢?原来随卦的“王”是甲,升卦的“王”是己,居于山之东可以说西山,居于山之西就不能再叫西山,而只能叫“歧山”,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易经中的“王”居于歧山之东,而“后”则居于或原籍为歧山之西。“凤鸣西歧”这典故也许是有来历的。
                     
                    
            既济五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同样也是提示方位与时间的。所谓东邻、西邻,这是站在四爻的角度上看的,对四爻而言,三爻为东邻,五爻为西邻。为什么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呢?原来既济三、四、五爻分别为丙、己、戊。三爻至四,合乎人道但不合时宜;五爻至四,合乎天道却正与人道相悖。对四爻而言,五爻是实际的支持者,所以爻辞说是“实受其福”。当然说五爻受四爻之福也未尝不可,因为正是四爻阻挡着三爻的进攻,才使得五爻免受其害。这种情况形同同人卦,同人卦的爻时与既济相同,不同的是同人四是个阳爻,再加上有五爻做后盾,因此才是“乘其墉,弗克攻,吉”,而既济四则是“繻有衣袽,终日戒”。同人三是“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这是继师卦以后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既济三则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为什么“三年”或者“三岁”?皆因三爻为丙,四爻为己,自三至四,需要三个时间单位。说到“高宗伐鬼方”,有必要多说一句,那就是假定我们把周易这个体系当作是一部历史的话,那么师卦所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中的第一场战争,而高宗伐鬼方就是最后一场战争;前者是“内战”,后者则是唯一的一场以胜利为结局的对外战争。
                    
                    
            卦爻有方位性质,这是普遍性或者说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卦都必须区分出东西南北。有的卦几乎看不到一点点方位的迹象,这是否说这些卦没有方位呢?也不能这样理解。这可以理解为对方位忽略不计,有的事件自始至终发生在或几乎发生在同一个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爻与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这时候卦爻便常常用人伦关系来取象,比如蛊卦、小过卦等,什么祖、妣、父、母、考、子等等一类事物用来表达爻与爻在时间上的差异。父为子之先,子为父之后,这一条再过几千年几万年,人们大概也不会产生歧义。只是“人”也克隆出来,这一条还怎么说,作易者似乎没有想到这一点,一句时髦的话叫“科学是无情的”,无情的“科学”啊!你到底想把人类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