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易笔谈】之四十七 乾坤“立宪”(上)
内容提要:本文侧重探讨了乾坤卦的普遍性,即乾坤卦中所蕴涵的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的一些东西,重点是方位原则和取象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其它卦的“骨骼”或“筋脉”,而乾坤卦所确立的普遍适用的这些原则的总和,可以说是六十四卦的“宪法”。
前文谈到,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乾与坤是极为特殊也是极为重要的两卦。在某种意义上说,不掌握乾坤的内涵,也就无法理解和掌握周易这个体系。关于乾与坤的特殊性,我们已经做了初步探讨,关于乾与坤的普遍性,即乾与坤所蕴涵的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的一些东西,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周易六十四卦中,没有两个卦的符号或卦辞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说,每一个卦都有它的特殊性,都有区别于其它卦的东西。但是不论怎样特殊,六十四卦总还有不少共有的东西。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就是辩证法,甚至是辨证法的“精髓”。乾与坤尽管特殊,但也包含着普遍性。不仅是一般的普遍性,更由于这些普遍性的东西,构成了其它六十二卦所遵循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说是其它卦的“骨骼”或“筋脉”。由此乾坤获得了“父母”、“易之门”或曰“标准参照物”的品格和地位。乾坤卦与其它六十二卦共有的一些东西是什么呢?
一、首先是“数”。周易六十四卦,一共用了五十五个数,这就是共性。如果说卦与卦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就是有的卦是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有的卦是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这样具体到某一个卦是五十四个数,但从总的过程上看就是五十五个数。如果再找不同的话,那就是天数和地数的比值,在乾坤卦中,天地数的比值为1∶1•25(五天四地);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天地数的比值是1∶1•5(三天两地)。知道了卦爻的数构成,也就不难了解什么叫“含章”;为什么乾与坤要比别的卦多出“二用”?不是因为它们比别的卦多出个爻或者多出个数,而是在乾坤这种特定条件下,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的“换岗”,决定了乾与坤的命运。对于师、比、谦、豫、剥、复这些卦,我们判断其中的阳爻一定是一个最强大的纯阳爻,而其它五个阴爻都是临变的阴爻,或者说是最强大的阴爻,根据何在呢?根据也是数,并且我们还知道这些卦都是在一个天数被掩盖的情况下出才现的,如果这个天数复出(即用九),那么这些卦就不可能出现。
二、其次是“形”。乾坤六爻形式上是垒砖头式的六画,实质上是具有三维空间性质的“六端”、“六虚”、“六极”或“<敏感詞>”。六爻分别构成“三个对立面”、“三个层次”或“三个圆圈”。这些东西也不是乾坤所独有,而是六十四卦概莫能外。当然我们说的球形卦体是一个标准的或曰典型的卦体,是在失重状态下而内力又均衡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它并不排斥其它形态的卦体,它包容了一切形态,但又不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形态,这就象在几何学领域球体并不排除点、线、面的存在一样。如果说乾坤卦与其它卦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乾坤卦的“中心”与“重心”是一个,我们也叫它是“中重合一”,而其它卦则是“中重分离”,中心依然是中心,但已经失去凝聚诸爻的职能,而凝聚诸爻职能的重心则落在初爻(也即下爻)的肩上。
三、再次是“道”。所谓易道,就是制约卦爻运行的法则,这些法则概括起来就是地道、天道与人道。地道说的是卦体六爻在静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或者说是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天道是指卦体六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或者说是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人道则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或者说是外部动力,反映了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三道性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但三道又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依附于卦体,交互作用,彼此消长,共同推动了卦爻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这三道可以说是周易六十四卦的根本法则或规律。这些法则或规律,就是蕴涵在乾坤卦中的。乾坤卦是“绝对均衡卦”,在这样的卦中,地道的作用不大明显,但细玩卦辞也不难发现六爻在空间上的差异与联系,为什么乾四“或跃在渊”,这里固然是因为天道与人道的作用,但也说明卦体诸爻除初爻以外,都有一种向下的趋势,或者说与初爻都有一种亲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又同爻自身的量有关系。乾卦的天道是甲乙丙丁戊己,在乾卦中,甲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己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些性质适用于所有的原筮卦(即周易卦序中的奇数卦)。坤卦的天道是己庚辛壬癸甲,在坤卦中,己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甲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这些性质适用于所有的复筮卦(即周易卦序中的偶数卦)。乾与坤的人道都是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适用于六十四卦。乾坤卦特殊就特殊在这两个卦的天道与人道实际上是一条道,所谓“天人合一”、“与时偕行”指的就是这种情况,而其它六十二卦,再没有一个卦是两条道完全合一的,但这不等于其它卦只有一道、两道而不是三道皆备。三道皆备是六十四卦的共性,具体到某个卦的天道是什么则是卦的特性。
以上所言,在此前的文章中我们都有比较详尽的探讨,此处就不再赘述。但是乾与坤的启示远不止这些,其它六十二卦的大量内容,我们都可以从乾坤卦里找到根据,为了准确理解其它六十二卦,也必须从乾坤卦里寻找根据。乾坤卦所确立的原则有很多,比如动静原则、均衡原则、和合原则、方位原则、取象原则、占(判)断原则、评价原则等等,乾坤卦所确立的这些原则的总和,我们可以看做是六十四卦的“基本大法”,或者说是乾坤“立宪”。其它卦陆续也确立了许多原则,比如屯卦确立的“建侯原则”、“婚媾原则”,“屯积原则”;蒙卦确立的“渎告原则”(也可以叫“前车后辙”、“先行后效”、“举一反三”或“推定”)、“刑罚原则”、“御寇原则”,需卦确立的“供需原则”、“服从原则”等等,相对于乾坤“宪法”而言,这些原则可以看成是六十四卦的“法律”。一一解释这些“宪法”和“法律”,那将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我们只谈一下乾坤卦确立的方位原则和取象原则。其它原则均可以据此而类推。
方位原则也可以算是取象原则,在传统易学中就有一类“方位象”,因为方位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这里把它单独来说。易卦有方位性质,这是大多数易学家的共识,但卦爻具体的方位是什么,却众说纷纭。现在一般的理解是八卦定位,如乾南坤北或者乾西北坤西南之类。或者是天干定位,如“甲乙东方木”之类。我们曾经谈道,八卦不是独立的卦体,也不能用于定位,用八卦方位解释经文,不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只能徒增混乱。卦体有六个爻,用十个天干定五个方位也不合情理。在易学史上也曾有人试图用六爻定位,惜乎未能贯彻始终,因此这也是一个不曾有人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乾坤两卦就体现了方位性质,这个性质同时也就成为其它卦的方位原则。具体说就是坤卦辞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为我们确定了方位。在前文中,我们已经谈到,在坤卦中,庚辛就是西南,而壬癸就是东北,又庚辛与戊丁同位,壬癸与丙乙同位,所以乙丙丁戊,顺序为北东南西。兹列表如下:
乙 丙 丁 戊
癸 壬 辛 庚
北 东 南 西
○ ○ ● ●
此前,我们谈到六爻定位,都是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概念。现在又说东西南北,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们说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有关系是说上下前后左右也好,东西南北也好,它们都依附于卦体。没关系是说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个永远不变的视角来看的,视角改变,那么这些规定也必须随之改变,所以对卦体而言是一种外在的规定,或者说是相对的规定。而东西南北的规定是同定位数或者天干一样,被牢牢地“镶嵌”在卦体之上,卦体旋转,它们也跟着旋转,卦体滚动,它们也跟着滚动,比如说现在的规定是格林威治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那么你无论是在地球上什么地方,或者是在卫星或其它星球上,也不能改变这种规定。所以是一种内在的规定,或者叫绝对的规定。此外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上下前后左右的规定,是站在球体的中心,面对的是视角,这是一种“平视”;东西南北的规定,也是站在球体的中心,但却是一种穿透性的“俯视”或“仰视”,俯仰的结果,甲和己便“重叠”起来,变成了“中央”,这可以看做是一个“立场”,站在这个立场上,如果是面对“前”,那么原来所规定的前后左右还是前后左右。如果是面对“后”,那么原来的前后左右就会发生“易位”,一切都要倒了过来。但是东西南北的规定却不管你怎么转身,你面朝北,东是东;面改成了朝南,东仍然还是东。而这时候“球体”也就变成了“平面”,这就是河图中宫五和十的重叠情况,而河图中的一与六、三和八、二和七、四和九顺序也就是北东南西,其定位数与坤卦一样,其方位与传统易学对河图的理解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河图说一与六为北,这是对的;说这个北为癸则对了一半。为什么说是一半?因为传统的说法是壬与癸,实际上癸和乙是同一个爻位,壬和丙是同一个爻位,所以癸和乙都表示北,而壬和丙则表示东。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中央”或“立场”是上与下或者是甲与己重合的结果,这仍然是一个视角,只不过与前一个视角不同。因为甲与己在球体上是对立的两个极端,既是空间对称,又是时间对称,空间上的“重叠”不等于时间也“重叠”在一起,所以甲和己如同参商二星,它们是永远不能见面的。只是俯视下来,象是重叠在一起而已。好比在卫星上,看到了华盛顿,就看不见北京;看到了北京,就看不到华盛顿。实际上华盛顿与北京在地球上都是存在的。不只是甲和己,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它们也不能见面,或者说我们永远不能同时看见它们,这就好比说,看到了南,就别想同时看到北;看到了东,也就别想同时看到西,因为老天爷当初造人的时候没有给人安上一双“后眼”。何以证明这点呢?看一看经文就知道了。乾二曰“见”,乾四就跃入渊中;乾五要是真的飞起来,那么乾三就会潜入龙位,来它个“代行王事”;师卦四爻“无咎”,就因为它离二爻最远(此处是从空间上说),躲在了阴山背后;豫卦初爻不是要“鸣”吗?那好,上爻赶紧就“冥”起来。
研究周易卦变,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每卦每爻的天干,一般说来,知道了某个爻的天干,也就知道它表示的是东是西,或者是南是北。但是有许多卦并不是先告诉天干,而是先告诉是东是西,是南是北,然后再导出天干。在笔谈之十六《
卦体是一个球体》一文中,我们谈到,在卦辞爻辞中,不仅有众多的比喻用以表达事物的不同部位或方面在空间上的差异,而且明确提出了东南西北这些方位上的概念,例如:坤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小畜辞:“自我西郊”;随上:“王用亨于西山”;明夷三:“明夷于南狩”;蹇辞:“利西南,不利东北”;解辞:“利西南”;升辞:“南征吉”;小过五:“自我西郊”;既济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这些辞句,就是先告诉方位,再引导人们确定天干的。
比如,小畜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序为九,是原筮卦,所用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其中戊为西,由此我们知道小畜卦的初爻一定是戊,而这个爻正是师卦上爻那位“开国承家”而在比卦中又“比之无首”的有命“大君”。
小过五也谓“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按照阴阳和合为有雨的取象,小过卦中有两个阴阳和合的机会,一个是二爻与三爻,一个是四爻和五爻。对于五爻而言,四爻为“邻”,二爻为“郊”。故小过五的西郊是二爻。小过卦序为六十二,是个复筮卦,所以可以肯定小过二爻的天干为庚。
蹇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和解卦辞“利西南”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蹇解两卦是平衡卦,就平衡这一点来看,它们同乾坤没有区别。蹇卦的“利西南,不利东北”同坤卦的“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一样,也是说加强西南的力量,减少东北的力量。与坤卦不同的是,坤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稳定,而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运动,因为坤为复筮卦,蹇为原筮卦,坤的二三爻为西南,四五爻为东北,由此我们断定蹇卦的四五爻为西南,二三爻为东北,并由此认定蹇的二三四五爻的天干分别为丙乙戊丁,自二至三合乎人道,但正逆天时,以此我们明白为什么蹇二要说“王臣蹇蹇,非躬之故”了。
解是蹇的复筮卦,其卦名为解,但在未解之前还是想求安稳,所以卦辞讲“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由此我们知道解卦的二爻三爻分别为辛为庚。
明夷三的“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也是提示方位的。明夷卦是个失衡卦,从卦体上明显看出是三爻压向初爻,初爻也是个阳爻,以“大首”为喻。由此我们断定初爻为南。又明夷为复筮卦,所以明夷初爻为辛。从三爻的“不可疾贞”可以断定,三爻为东为壬,因为由三至初正逆天时,故“不可疾贞”。
与明夷不同的是升卦。升卦明显也是个失衡卦,二爻与三爻都压向初爻。二爻至初,正与人道相违;这样对初爻威胁最大的就是三爻,这一点同蛊卦是一样的。三爻如果不至初,那么还有三条道可以选择,一是至二,这也正与人道相违;二是至四,这合乎人道,但卦体就变成解卦,解卦虽然平衡,但又容易僵死;三是至上,上爻是个阴爻,这一点和蛊卦不同,所以爻辞说是“升虚邑”,至上虽不合人道,但至少可以减轻对初爻的威胁,由此我们断定上爻为南为辛,而三爻则为西为庚,由三至上正合天道。这也就是卦辞为什么要说“南征吉”的原因。
随上的“王用亨于西山”是怎么回事呢?随卦是个“有孚”的卦,所谓“孚”表达的是爻与爻之间的一种关系,由于数位时的综合作用,有的爻被其它爻“俘获”、“俘虏”,从而自愿或被迫地服从其它爻的意志,这就是“孚”。随卦的“孚”就是上爻,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爻,因此爻辞才说“拘系之,乃从维之”。这虽然是一个不得自由的爻,但也有它的用处,这个用处就是“王用亨于西山”,由此我们知道随上为西为戊。与“王用亨于西山”意义相近的还有一句叫“王用亨于歧山”,这就是升卦四爻的爻辞。歧山就是西山,对这一点易学界似乎没有什么歧义。但是为什么随卦叫“西山”而升卦叫“歧山”呢?原来随卦的“王”是甲,升卦的“王”是己,居于山之东可以说西山,居于山之西就不能再叫西山,而只能叫“歧山”,由此我们还可以推论,易经中的“王”居于歧山之东,而“后”则居于或原籍为歧山之西。“凤鸣西歧”这典故也许是有来历的。
既济五的“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同样也是提示方位与时间的。所谓东邻、西邻,这是站在四爻的角度上看的,对四爻而言,三爻为东邻,五爻为西邻。为什么
“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呢?原来既济三、四、五爻分别为丙、己、戊。三爻至四,合乎人道但不合时宜;五爻至四,合乎天道却正与人道相悖。对四爻而言,五爻是实际的支持者,所以爻辞说是“实受其福”。当然说五爻受四爻之福也未尝不可,因为正是四爻阻挡着三爻的进攻,才使得五爻免受其害。这种情况形同同人卦,同人卦的爻时与既济相同,不同的是同人四是个阳爻,再加上有五爻做后盾,因此才是“乘其墉,弗克攻,吉”,而既济四则是“繻有衣袽,终日戒”。同人三是“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这是继师卦以后又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既济三则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为什么“三年”或者“三岁”?皆因三爻为丙,四爻为己,自三至四,需要三个时间单位。说到“高宗伐鬼方”,有必要多说一句,那就是假定我们把周易这个体系当作是一部历史的话,那么师卦所描述的就是这段历史中的第一场战争,而高宗伐鬼方就是最后一场战争;前者是“内战”,后者则是唯一的一场以胜利为结局的对外战争。
卦爻有方位性质,这是普遍性或者说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卦都必须区分出东西南北。有的卦几乎看不到一点点方位的迹象,这是否说这些卦没有方位呢?也不能这样理解。这可以理解为对方位忽略不计,有的事件自始至终发生在或几乎发生在同一个地点上,在这种情况下,爻与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这时候卦爻便常常用人伦关系来取象,比如蛊卦、小过卦等,什么祖、妣、父、母、考、子等等一类事物用来表达爻与爻在时间上的差异。父为子之先,子为父之后,这一条再过几千年几万年,人们大概也不会产生歧义。只是“人”也克隆出来,这一条还怎么说,作易者似乎没有想到这一点,一句时髦的话叫“科学是无情的”,无情的“科学”啊!你到底想把人类怎么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