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ons隱知_神秘學網站(指引社)

查看: 432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开古老神秘的盘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2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盘古探源-揭开古老神秘的盘古

通过大量田野作业的证据,揭示汉代“巨人怀抱伏羲女娲”神像在现代南方瑶、苗、畲、壮和有瑶畲文化背景的汉族客家地区仍有嬗流,与上述地区“盘古、伏羲、女娲”合体神像吻合,“巨人”即盘古。盘古公元一世纪已在河南、山东地区有广泛分布,其中一例的确凿年代为公元86年,一些神像可能早至新莽年代。从而推倒了“盘古来源于印度”的说法。指出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南方,在瑶畲之中,盘古神话之根在瑶族,而古老的源头在东夷。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盘古首见于公元三世纪豫章人徐整的《三五历纪》和《五运历年纪》。1986年饶宗颐先生发表《盘古图考》,指出汉末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饶先生的这一成果,不仅将盘古出现的时间上推到公元二世纪末,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提供了启迪:神话与宗教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体,语言与神像联系在一起,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互证。

  进而,笔者认为:文化现象不是孤立的,它们有起源、发展、流变的过程。一定时空框架下的某一事象,是流变过程的横截面和坐标,把握这种坐标非常重要,但认识演变过程也同样重要,它往往能帮助我们去认证、发现更多的文化事象。

  本文,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对盘古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29
发表于 2010-11-19 04:54:59 | 只看该作者
好像遠古的神話都是一樣的,只是換個名字。中國得盤古,西方某個文化得CHAOS,比較獨樹一格的,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命令造人。非常任性的上帝,我要光,就有了光。我要人就有了人。我要走獸就有了走獸。呵呵。特拽。其他都是有一母神,造人。等等 呵呵 而且洪水也是非常統一的說法。 說不定這些就是大陸漂移之前的歷史呢?畢竟從英文來看,HISTORY,拆開來看,就是 HIS STORY。他的故事。神話也是故事,歷史也是故事。只是年代久遠,當時的人說不定都是出口成詩呢?所有文化都有崇古的傾嚮嘛。對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0-3-15 11:36:43 | 只看该作者
1 上述图片只能说明盘古说盛于汉代并且影响深远,在无法确定梵天传入中国的实际时间前偶持观望态度
2 盘古最早在两汉之交,而浮屠经最早在西汉末年,时期相距过近了。如果说忽然的传入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盛行,虽然有些勉强,不过也能勉强敷衍过去吧。
3 盘古的确是中国的名字,而且与苗瑶有关,甚至大胆些说与百越一族都有关系,不过有没有可能是翻译的时候采用的说法还不得而知。也许是习惯性地将某个部族的英雄与大神结合了

综上,st觉得外来说最重要的证据是在外观和具体的创世过程上,其反面解释可以是人们将两者传说合一了或者同一个地区的类似模式;本土说的支持中恐怕只有苗瑶的古传神话是可信的,但仍要考察其年代,只有找到汉代以前的盘古证据才能够完全推翻外来说。
鉴于北欧的巨人说法,感觉世界范围内都应该有大个子的故事才对,不过米证据,只能想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0-3-13 06:09:36 | 只看该作者
我不相信,盘古可是我的偶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6:20 | 只看该作者

六、盘古之根:瑶族、东夷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盘古崇拜的中心在南方的苗、瑶、畲及有以上民族背景的汉族地区,而其核心在瑶、畲居住的地区。

  1、在这个地区,有丰富的神话口传,以故事、歌谣各种形式世代流传。

  2、瑶族的《过山榜》和畲族的《祖图》都有盘古神话的记载,特别是《过山榜》中,盘古、伏羲、女娲被联结在一起。都被瑶族作为祖先载入文字。

  3、有大量的盘古庙、盘古地名。在广东,方志记载的盘古庙和盘古地名共103处,而方志没有记载的盘古庙和以盘古为主神的庙更是无法统计。粤北的客家地区,如翁源、英德、始兴、曲江等地,每个村都有神庙、神坛,“坛坛有盘古”。又如湖南的江永,据胡健国报告:“在清代中叶,全县民祀寺庙神坛达578所,多为盘王庙”,还有“盘王祭祀图”,证为盘古。

  4、在湘南,赣南、粤北地区还保存着大量的盘古神图、神像。如赣南于都,有同治五年的木雕盘古像;赣南的三南地区都有大量的盘古庙和盘古神像;粤北的不少神图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旧物。

  5、赣南、粤北民间还有不少盘古经文的流存。一是瑶族文书中,有不少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记载,作为经文,在仪式中吟唱,如盘才万、房先清、李默等人收集和编撰的《盘王歌》、《拜王歌堂》和排瑶、过山瑶古籍。在汉族客家地区还有大量的《盘古经》、《盘古忏》流传,在民间打醮中使用。目前在粤北的翁源,乳源、乐昌和赣南地区均有发现。

  6、在上述地区,还广泛发现盘古崇拜的仪式。在粤北和赣南地区的神庙中,盘古与<敏感詞>神祗共处一坛,高居主位。神被抬出到田野巡游,加入到农业和生殖崇拜的行列,如江西于都和粤北乳源都有这类报告。


  在广东粤中地区,甚至还有人创立了“盘古气功”,并且以盘古崇拜为题,出版了长篇小说,可见盘古神话的影响之深。

  在这些族群中,笔者认为,畲、瑶特别是瑶族,乃盘古神话之根,理由是:

  1、盘古崇拜的核心群在这些地区,上文已述。

  2、瑶族以盘古为祖先。瑶族的《过山榜》、口传的故事,歌谣中都以盘古、伏羲、女娲为祖先;瑶族的庙祭,以盘古为祖先神;有瑶文化背景的客家地区的盘古庙,如赣南、粤北有“上灯仪式”,表明这些盘古庙有祠堂功能,这与瑶族盘古庙的“宗庙”性质,是一致的。而对比<敏感詞>地区,这一点是相当明显的差别。

  3、“盘古”是瑶、畲族的命名

  每一个神话人物,都是以本民族的习惯来命名的,神祗的名字即反映其族属:

  盘姓,现在只有瑶族和畲族有。

  “古”的含义,可作两个解释。据报告,在广西瑶语中,是“王”的意思,盘古即盘王。盘古与盘瓠的相混,可能有此原因。另外,在瑶、畲中,“古”也是表示雄性的词尾,如“牛古”、“猪古”,“狗古”等等,男性往往叫做“×古”,广东客家地区也有相类风俗。

  4、瑶族是迁徒的民族,有条件将盘古神话传播到中华大地。

  从历史上来看,自“九黎”始,苗、瑶族从中国北方不断地被挤压到南方,畲族祖图和瑶族的《过山榜》都记载了这段史实。各朝史书上也记载着瑶民被迁徒往中原,京师,边镇的事件。盘古神话在全国广泛流传,而且在汉族早期的古籍中缺少记载,以瑶族来解释,能够很好说明。

  因而,笔者认为,盘古之根在瑶族。而且,从盘古在汉代以前,在瑶族传说年代的祖居地与伏羲、女娲一体,从东夷的鸟图腾崇拜与盘古神话“天地混沌如鸡子”,从混沌的鸡子“盘古生其中”的吻合,还有蚩尤也是三头六臂的情况看,盘古最早源在北方,源在东夷,盘古神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精神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5:48 | 只看该作者

五、西来之说:不能成立

  过去一个世纪,从二十年代的疑古派开始,不少学者认为盘古神话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甚至将渊源追溯到巴比伦。一直到八、九十年代仍然有人撰文宣称“盘古神话西来说”“已经定论”!

  公元一世纪盘古的发现,表明“西来说”不能成立!

  “西来说”建立在以下两点所谓证据上:一是盘古神话与印度的大梵天神话在内容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点;二是印度文化通过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推论,中国的盘古神话来源于印度。

  然而,如果我们细加推考,就会发现以上推论似是而非,缺少证据,难以成立:

  首先,不同地区文化事象的相似点,不一定是传播所致。人类相同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的地方也可能有共同的思维结果。这一点,早有<敏感詞>学者多次强调过。

  其次,梵天神话与盘古神话的相似和佛教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事实,但是佛教与梵天神话不能等同,具实际传入的时间也需要考究:


  1、佛教的传入和梵天神话的传入是有联系的两件事;梵天神话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但,佛教初传不等于梵天神话同时传入中国。

  2、佛教初传和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是两件事,从初传到广泛得到接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里面有一个文化冲突、本土文化<敏感詞>、改造和融合的过程,大体上到六朝才完成。

  3、佛教的传播在中国有语言的障碍。开始的口传,其流也缓,其播也不广,其传也难信。必待佛经中译之后,其障方破。而翻译者必须精通梵文和中文,精通佛学和中国文化。梵天神话随着佛经的进入,同样要经历以上的过程。这种传译条件,在佛教初传的公元一世纪,即使是上层<敏感詞>,也难于满足,遑论形成风俗。

  4、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目前人们比较认同的记载有:

  (1)《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裴松之(372—451)注引鱼豢《魏略·西戍传》为现存佛教东传的最早记载: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其中“复立”据学者考证,应为“复豆”即“佛陀”之异译。

  然裴松之注《三国志》在公元四、五世纪之后,其所引鱼豢《魏略》的记载即使为真,也不能证明景卢所受经文的内容有盘古。

  (2)《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英传》记述明帝永平八年(65年)诏命:“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这是东汉上层接受和信仰外来佛教的第一次正史记录,当然这是南朝所撰的史书,时在公元五世纪。

  学界认为,此时人们“是把佛陀当成神来祭祀,当作以祈求现世利益和长生不老为主旨的宗教来信仰的。”(镰田茂雄引不川博道《关于后汉的佛教》)这一点,到公元二世纪桓帝时,仍然如此。

  将浮屠与黄老放在一起崇拜,说明当时人们对佛教所知非常有限。此项记载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梵天神话已传入中国。

  5、佛经的首次翻译在公元二世纪的桓、灵二帝时代,“中国人阅读用汉语写成的外来经典,始于安世高、支娄迦谶时代。”(镰田茂雄)

  据考证“最初佛教经典不用文字记载,全靠口头传诵,直到公元前一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用文字写的佛教经典。这种经典大部分写在桦树皮和贝叶上,近代在印度、中亚和我国新疆都发现了这类经典断片。”(任继愈)

  安世高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来到洛阳,佛经的中译于此时开始。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由此而始,而对中国<敏感詞>发生较大的影响,则是魏晋六朝以后的事了。

  6、记载有大梵神话的佛经,中译的时间相当晚:

  一是《摩登伽经》,为吴竺律炎等译,时在公元三世纪之后。饶宗颐先生谓安世高已有译本,亦为公元二世纪中叶以后之物。

  二是《外道小乘涅槃论》,为北魏菩提流支所译,时间更后。

  7、佛像的制作,也是相当后的事。

  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指出:早期的佛教“以佛塔为信仰崇拜中心,而直到公元后一、二世纪,随着佛教徒对佛陀的不断神化和大乘佛教的逐渐形成,印度佛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期的宗教文化的基础之上,才逐渐有佛像制作和崇拜。”

  “其实,释迦在世时根本就没有佛像的制作,直到公元一世纪后期才出现佛像。”

  考古发现表明,最早的佛像不早于公元一世纪,中国只是在东汉末的桓、灵时代才出现佛像的端倪。(俞伟超)

  佛教以释迦为最高崇拜对象,他的像在公元一世纪后期才在印度出现,梵天的像又怎么可能在公元86年以至更早的新莽年代在中国出现呢?而且我们上文所举的怀抱伏羲、女娲的盘古,在河南、山东多处发现,可证至少在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前,盘古神像在上述地区已广泛存在,而且刻像之举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由此可见,盘古及盘古神话来源的“印度说”需要新的证据才能成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4:48 | 只看该作者


  如上述山东嘉祥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第1石(图24),第一层为盘古怀抱手持规矩伏羲、女娲;第二层刻孔子见老子图;第三层为“泗水起鼎图”。第2石,第一层刻九头人面神兽;第二层刻图周公辅成王故事(图26),并有榜书;第三层,刻武士(图25)。第3石:武士、吴王、周公辅成王、诛管蔡故事;第四石:楚王、泗水起鼎、孔子见老子故事(图27)。④

  石像刻历代帝王故事,似乎是汉代一种风气,铙宗颐先生《盘古图考》引唐益州学馆庙记残碑

  “……文翁(为蜀郡守),(始趋)文学……时(逢)百六,烈火□灾,(堂及)……(唯)石室独存。至(东汉兴)平元(年、岁)……名堂为周公礼殿,其堂(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历代帝王之像,梁上画仲尼(及)七十(二……),中益州(刺)史张(收所画),今检□(皆)……(楹有画)更(精)妙,甚可观。……益州刺史刘悛所(画)耳。……时火德微,天下丧乱,西蜀僻远,年号不通,故仍取旧名为初平五年也。四年岁在癸(酉),五年岁(在甲戍)……汉书年麻兴平元年,岁在甲戍,乃与铭记相符。……”(据《八琼宝金石补正》卷三十五)

  该碑记为迄今最早之盘古图记载。饶先生文中又引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下“无画有名”条云:

  “献帝兴平元年,陈留高朕为益州太守,更茸成都玉堂石室,东别创一石室,自为周公礼殿。其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耆旧云:西晋太康中益州刺史张收笔。古有益州学堂图,今已别重妆,无旧迹矣。刘王真,齐永明十年,成都刺史刘悛,再修玉堂礼殿。……悛弟王真……时推妙手,画仲尼四科十哲像,拜车服礼器,今已重妆别画,无旧踪矣。”

  对比纸坊镇敬老院汉墓画像,盘古、伏羲、女娲、九头神兽(人皇九头?)、老子、孔子、项橐、周公、召公、成王、吴王、楚王、泗水起鼎……与益州学馆的“壁上图画上古盘古、李老等神,及历代帝王之像,梁上又画仲尼七十二弟子,三皇以来名臣”,二者相似点委实太多了。

  这里面有两点需要特别指出的:

  一是,盘古、李老并列,符合早期道教的特征。盘古后来发展为元始天尊,老子发展为太上老君,三清已现其二,道君自在其中。嘉祥画像石上有李老、孔子和历代君臣,认定怀抱伏羲、女娲的是盘古,有道教发展提供的证据。

  二是,纸坊镇汉墓画像中屡屡出现周公,召公的形象,还有一些年代不明的汉墓也如此,很像是王莽时代的风俗。王莽建立新朝以前,辅佐幼主,为朝野推重,目为当世周公,颂贤之风,形成一代之俗,完全合乎情理。往后新朝篡汉,假周公败露之后,再刻这种画像,只怕记忆犹新的人们很难接受。

  作出新莽时代的推断,我们还有另外一个证据:从语源上看,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被汉族上层<敏感詞>接受,至少不晚于此时。

  在汉语中,“开辟”一词的本义向来被认为与天地初开有关。目前发现的最早用例,都在新莽时代。《辞源》开辟条引扬雄《剧秦美新》“配五帝,冠三王,开辟以来,未之闻也。”《汉语大辞典》开辟条则直书:“指宇宙的开始。古代神话,谓盘古氏开天辟地。《太平御览》卷一引《尚书中候》:‘天地开辟’。汉扬雄《法言•寡见》:‘所谓观,观德也。如观兵,开辟以来,未有秦也’”。

  《尚书中候》为两汉之际的谶纬之书,其时当在新莽光武之间,《隋书•经籍志》说:“汉末,郎中郄萌集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纬之注。然其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伪之后,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就王莽而言,在迷信“君权神授”的时代,他建立新朝需要一个开辟神话作为动员民众的工具和权力来源合法性的依据,刘秀也同样如此。

  扬雄二文为新莽之时作品无疑,由此可见,汉族天地开辟的神话,在新莽时代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中国早期的文化观念是万物有灵,宗教和哲学不分,如“阴阳”有“二神”,“五行”有“五帝”,元气有“混沌”、“太一”。连“道”这样的抽象概念,也成为三清之一。从这个特点看,早期的宇宙生化说,必然地伴和着开辟之神!

  由于汉族的天地开辟神话没有别的版本,因此,这个“开辟”者,完全可能是盘古!

  因此,笔者认为,纸坊镇的盘古,很可能是新莽时代之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註冊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3:47 | 只看该作者

四、纪元之初:盘古年代

  汉墓盘古的身份既明,其年代问题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一些文章、著作提到这类神像时,将年代定到西汉,如刘弘《汉画像石上所见太一神考》“西汉中期至东汉末”。③这个时间定位想必有据,但笔者所见材料,多为推断性观点,因而有必要加以探讨。

  上列汉代盘古像有绝对年代的是山东南武阳画像。该图为闻一多《伏羲考》所引《东洋文史大系》171页插图。日本出石诚彦《中国的神话与传说の研究》图版28题“南武阳石阙画像:伏羲、女娲”。经核实,为“南武阳平邑皇圣卿阙”东阙之物,现在山东平邑县城。其西阙有隶书铭文:“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冢之大门,卿以元和三年”等字。考元和为汉章帝刘火旦年号,时在公元86年。这是目前所见盘古确凿可考的最早年代!

  但,这不是盘古最早的年代,有证据表明,盘古出现的时间很可能要上溯到两汉之交的新莽年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3:01 | 只看该作者

三、苗瑶族群:历史纽结

  上述苗瑶地区的盘古、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不仅与汉墓“巨人、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在形态上相似,学理上吻合,而且还有历史的联系。

  首先,我们已知道,苗瑶是同源的(瑶畲同源已经是民族学界的共识),不少学者已有论述。

  苗、瑶的语言属于同一语支,都属于苗瑶语支。

  苗、瑶有共同的祖源神话,都宗盘瓠为祖先;

  瑶族的祖居地“五溪”,今为苗族居地,表明苗、瑶的关系深远。

  其次,苗、瑶祖先的故地在北方。

  苗、瑶的祖先是“九黎”,“九黎之君”蚩尤曾经居住于北方,大量古籍有征:

  《史记集释》引《大戴礼记·用兵篇》“蚩尤,庶人之贪者也。或云蚩尤,古之诸侯。”应劭注《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古天子。”

  《国语·楚语》:“九黎,蚩尤之徒。”

  《战国策·秦策一》:“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孔安国说“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蚩尤的九黎部落,在传说中曾经强悍一时,《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造五兵,仗刀戟大驽,威振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时,“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黄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水之野,遂禽杀蚩尤。”

  《汲冢周书》“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九黎的地望,从古文献的记载看,大致在今山东西南的济水和河南东部的淮水流域一带。

  《逸周书·尝麦篇》:“昔天下之初,……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暤氏居陈。”陈,在今河南阳县境内。太暤后人封任、宿、须句、颛臾等。《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暤有济之祀。”“有济”,即济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任国故城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须句在东平须昌西北;颛臾故城在山东费城西北,即平邑县;宿图,在山东东平县东南二十里。

  《左传·定公四年》载:“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少暤之虚。”《春秋左传注》引杜预说:“少暤虚,曲阜也,在鲁城内。”

  《汉书·地理志》:“蚩尤祠在西北涑上。”王先谦《前汉书补注》卷二八说:“涑当作泲”。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认为,“泲”是“济”的古文。因此,“涑上”即“济上”。

  综上所述,太暤、少暤活动的地域应在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即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之间济水、淮水流域一带,而蚩尤九黎部落也曾生息在这些地区。

  考古发现的汉代“巨人搂抱伏羲、女娲”神像,分别在河南南阳、唐河,山东的平邑、费县、沂南等地,正好在这一地区。以盘古为祖先的苗瑶族群,他们的祖先曾经居住在少皞伏羲的地方,而他们今天还以伏羲女娲为祖先。他们传说中的祖先盘瓠是太皞高辛帝的神犬,立功尚三公主,传下了苗瑶族群。联系今日南方瑶、苗、畲及有瑶、畲背景的汉族客家地区大量存在的“盘古、伏羲、女娲”三位一体的神像,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现实与历史被纽结在一起,迷茫千年的神祗仍然活在现实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4 10:32:31 | 只看该作者


图20 和刻本类书《君臣故事》盘古

凡此种种,说明汉墓的这位“巨人”是盘古!另外,粤北还有一类手举天地轮的三头六臂盘古,也提供了嬗变的证据。规成圆,矩作方,天圆地方,天阳地阴,盘古开天地,与“混沌—阴阳—万物”的生化过程是一致的,里面的三头六臂,仍然是盘古伏羲、女娲的合体。再有,粤东和江浙畲族祖图上的盘古氏,除了手举日月等物外,还有权衡准绳等物,这些东西在《淮南子·时则训》中有说明:“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这与古籍和粤北《盘古经》中记载的伏羲、女娲制四时的说法,也是吻合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註冊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4-2018 Imslr.com
Powered by Discuz! ( 粤ICP备16075051号-2 )
ShenZhenShi ZhiYin Technology Co., Ltd. 聯繫我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